合金元素对Zn_Al系热浸镀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机理

合金元素对Zn_Al系热浸镀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机理
合金元素对Zn_Al系热浸镀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机理

第9卷增刊1 过 程 工 程 学 报 V ol.9 Suppl. No.1 2009 年 6月 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ocess Engineering June 2009

收稿日期:2008?10?21,修回日期:2009?02?14

基金项目:贵州省“十一五”重大专项资助项目(编号:20066003)

合金元素对Zn-Al 系热浸镀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机理

张艳艳1

, 张延玲1

, 李 谦2

, 李士琦1

, 王安仁1

(1.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2. 上海大学上海市现代冶金及材料制备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72)

摘 要:介绍了Zn ?Al 系热浸镀合金镀层的结构组成及其对钢基体的保护机理,在此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前人关于Si, Mg, Ni, Ti 和稀土等合金元素对Zn ?Al 系热浸镀合金镀层的影响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各合金因素通过改善镀层结构组成进而显著提高Zn ?Al 系合金镀层的耐蚀性、抗高温氧化性、粘附性以及涂覆性等. 本工作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耐腐蚀性的钢板镀层材料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热浸镀;Zn ?Al 系;合金元素;结构与性能

中图分类号:TG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6X(2009)S1?0465?08

1 前 言

热浸镀是一种很早就被普遍用作金属制品的表面处理方法,常用的镀层金属有Zn ,Al ,Sn 和Pb [1]. Sn 是最早用于金属制品表面防护的热浸镀层材料,而热浸镀Zn 、热浸镀Al 、热浸镀Pb 都是在热浸镀Sn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但有关研究发现[1,2]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镀层Sn 电位的变化幅度较大,对钢基体的化学性保护并不强,甚至某些环境条件下,不但对钢基体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会加速钢基体的腐蚀,因而镀层Sn 的应用通常仅限于物理性的、隔离保护作用. 对于镀层Pb [1],

通常是通过加入元素Sn 来形成Pb 镀层,并且Pb 镀层对于外界环境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 鉴于上述情况,目前除了食品包装等部分特定领域外,热镀Sn 、热镀Pb 已经基本退出了市场[3].

热浸镀Al 镀层在多数腐蚀环境下耐蚀性很高[4],问题是在含Cl ?的腐蚀环境下,

若Cl ?浓度较高[大于100 mg-Cl ?/(m 2?d)],

Al 镀层基本能够起到牺牲阳极的保护作用,而低Cl ?浓度条件下[小于100 mg-Cl ?/(m 2?d)],Al 镀层反而呈钝化状态,对钢基体起不到牺牲阳极保护作用[5]. 与之相比,热浸镀Zn 凭借本身较高的耐蚀性,生产工艺的普及性,已成为钢铁材料防腐方法中应用广泛、效果明显的工艺措施. 但是,一方面随着各项工业技术的发展,社会对材料耐腐蚀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含Cl ?, S 等严重污染的大气中,热镀Zn 层所起到的保护作用非常有限,已经满足不了使用需要[6].

热浸镀Zn ?Al 合金镀层结合了热浸镀Al 、热浸镀Zn 两种镀层的优点,具有更加优良的耐腐蚀性能. 其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发的55%Al ?43.4%Zn ?1.6%Si(Galvalume)[7]和国际铅锌协会于20世纪80年代组织研发的Zn ?5%Al ? 0.1%(Ce, La)(Galfan)[8]. 但这两种合金已进行专利注册,受产品专利保护. 针对这种技术垄断,拥有自主产权的镀层材料已成为热浸镀镀层材料生产厂家的研发热点. 20世纪90年代日本新制钢公司开发了商品名为ZAM 的Zn ?Al ?Mg 镀层材料,耐蚀性优于Galfan 合金. 2000年日本新日铁公司开发出Zn ?Al ?Mg ?Si 高耐蚀性镀层钢板[9?12],各种性能均优于Galfan 和Galvalume 合金. 另外有部分国际知名公司在争相研发Zn ?15%Al ?0.5%Sn, Zn ?Al ?Pb, Zn ?4.5%Al ?0.1%Mg, Zn ?Co 和Zn ?Fe 等镀层材料,且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应用[13?15]. 我国对热镀Zn ?Al 合金的相关研究、生产及应用相对落后,绝大多数均为仿制产品,无自主知识产权.

本工作简要介绍了热浸镀Zn ?Al 合金镀层的结构及其对钢基体的保护机理,详细阐述了Si, Ti, Ni, Mg 和稀土等合金元素对Zn ?Al 系热浸镀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及潜在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发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耐腐蚀性的钢板镀层材料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借鉴.

2 热浸镀Zn-Al 合金的镀层结构

热浸镀Zn 镀层结构大体上可分为两层:外层和内层. 如图1所示[1,16],外层为自由Zn 层,即η相;内层为Zn ?Fe 合金层,而Zn ?Fe 合金层里面存在Γ相(Fe 3Zn 10)、δ相(FeZn 7)和ξ相(FeZn 13). 由于ξ相为脆相,且在Zn ?Fe 反应中,生成此相的比例相对也较大,所以ξ相会直接影响镀层的性能和厚度.

466 过 程 工 程 学 报 第9卷

图1 热浸镀锌层组织显微照片[1] Fig.1 Microphotograph of Zn coating [1]

热浸镀Zn ?Al 合金镀层的结构随Al 含量不同而不同,但总体上跟热浸镀Zn 镀层相似,可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主要由富Zn 相和富Al 相组成,内层为Al ?Zn ?Fe 的金属间化合物. 以Galvalume 合金镀层为例,其表面为实心树枝状晶体(如图2所示),镀层显微组织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以Al ?Zn ?Fe 化合物为主要相;外层由树枝状的形成微细网络的富Al 固熔体和分布于其网络组织中的枝晶间富Zn 伪共晶体所组成;外层约80%以富Al 的枝晶为主[17,18]. Galfan 合金区别于其他热浸镀Zn ?Al 合金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外层的共晶显微结构:富Zn 相和富Al 相交替出现,形成无规则排列的精细显微结构,各组分作为共晶体存在,不能简单的分离成Zn 相和Al 相[19]

.

图2 55%Al ?Zn 合金镀层表面形貌[18]

Fig.2 Surface morphology of 55%Al ?Zn coating [18]

3 热浸镀Zn-Al 合金镀层对钢基体的

保护机理

热浸镀Zn ?Al 合金基本上结合了热浸镀Zn 和热浸镀Al 镀层各自的特点,与热浸镀Zn 、热浸镀Al 镀层

相比具有更为优良的耐腐蚀性、抗高温氧化性,且热反射率高、外观精美、涂覆性能好. 如前所述,Zn ?Al 合金镀层的外层基本上都是由富Zn 相和富Al 相构成网络结构,当受到外界环境的腐蚀时,富Zn 相首先受到侵蚀,腐蚀产物散落在枝晶之间,会阻碍腐蚀环境的进一步侵入,从而阻碍了腐蚀的进一步进行,此外,Zn, Al 本身具有牺牲阳极保护钢基体的作用,也大大降低了腐蚀速率. 下面以热浸镀Zn ?Al 合金的代表Galfan 镀层和Galvalume 镀层为例详细介绍其保护机理以及Al 元素在

此类合金镀层中所起到的作用. 3.1 Galfan 镀层

Galfan 合金镀层,成分组成为Zn ?5%Al ?0.1%(Ce, La)[7],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均一的共晶组织,在共晶组织下发生均匀腐蚀,能使腐蚀速率大大降低[18],而获得这一共晶组织的必要条件是控制Al 含量在5%. 另外,Galfan 合金镀层表面有一层Al 2O 3保护膜,

在腐蚀过程中,腐蚀环境透过保护膜进入到镀层中时,Galfan 合金镀层的富Zn 相作为阳极先被腐蚀,于是表层Al 含量会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而相对升高,这样Al 2O 3保护膜也随之相对增加,进而会进一步增强镀层的耐蚀性[20].

在腐蚀环境中,Galfan 镀层与热镀Zn 镀层类似,主要靠牺牲阳极起到保护钢基体的作用,且其腐蚀电位E corr 与热镀锌镀层基本相同,但其腐蚀电流I corr 仅是热镀锌镀层的1/5[21],相比之下Galfan 合金镀层耐蚀性更高.

3.2 Galvalume 镀层

Galvalume 合金镀层,成分组成为55%Al ? 43.4%Zn ?1.6%Si [7],表面为实心树枝状晶体,镀层有内外两层组成. 外层具有与热镀Zn 镀层相似的电化学保护作用,当腐蚀到外层时,合金镀层表面枝状结晶的富Zn 部分优先溶解,腐蚀产物充填枝晶间隙,会阻碍腐蚀进一步发生,加之腐蚀过程中Al 的合金化作用和Al 3+离子的掺杂效应,使腐蚀速率大大降低[22]. 其内层是一层很薄的Zn ?Al 合金层,当腐蚀环境完全透过外层接触到内层时,内层主要是起到物理性的隔离保护作用[23].

在这种情况下Galvalume 合金镀层的腐蚀速率仅为

热镀Zn 镀层的1/4?1/6[24],表现出优良的耐蚀性能. 3.3 Al 含量对Zn-Al 系镀层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25]在腐蚀过程中Zn ?Al 合金的腐蚀电流和极化电阻随Al 含量的变化而变化. 主沉浮等[25]把Al 含量不同的的Zn ?Al 系合金镀层分别置于1 mol/L 的NaCl 水溶液、0.5 mol/L 的Na 2SO 4水溶液和0.5 mol/L 的NaCl+0.5mol/L 的Na 2SO 4水溶液中浸泡,Al 含量与腐蚀电流及极化电阻的关系分别如图3和4所示.

增刊1 张艳艳等:合金元素对Zn-Al系热浸镀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机理467

由图3可以看出,酸性或中性条件下,当Al含量在0~5%时,腐蚀电流随Al含量的增大而减小,耐蚀性增加;在5%~25%时,腐蚀电流随着Al含量的增大而增大,耐蚀性降低;在25%~55%时,腐蚀电流随着Al 含量的增大而减小,耐腐性增加;但当Al含量大于55%时,随着Al含量的增大,腐蚀电流又出现增大现象. 可见,在5%, 55%两种Al含量条件下,腐蚀电流达到最小值

.

图3 腐蚀电流与合金组成之间的关系[25]

Fig.3 Relations between corrosion current and composition of alloys[25]

而由图4可知,极化电阻随Zn?Al合金中Al含量

的变化趋势与上述腐蚀电流与Al含量的变化关系恰相

反,在Al含量为5%, 55%时极化电阻基本达到最大. 这

说明Al含量在5%和55%时,合金镀层的耐蚀性达到最

优. Galfan和Galvalume两项专利,正是以该原理为基

础开发出来的、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热浸镀技术

.

图4 极化电阻与合金组成之间的关系[25]

Fig.4 Relations between polarization resistance and composition of alloys[25]

4 合金元素对Zn-Al合金镀层的影响

4.1 Si对Zn-Al合金镀层的影响

Zn?Al合金镀层的内层主要包含两相:紧贴在钢基

体上的Fe2Al5相和其上面的FeAl3相. Si主要聚集在镀

层内层里面,尤其是在钢基体/镀层的界面上浓度最高.

Si占据着Fe2Al5结构中Al原子快速扩散的空位,阻碍

Al的扩散,从而导致合金层生长缓慢,对合金层生长有

强烈的抑制作用,降低镀层的厚度. 合金浴中加入2%

的Si可使Fe2Al5的厚度从295 μm降到35 μm[26?28].

但这并不意味着随Si含量的增加,镀层厚度一直

降低,Selverian等[29]的研究发现Si含量在3%时,金属

间相的生长速度最小(如图5所示

).

图5 Si和浸入时间对合金层厚度的影响[26]

Fig.5 Effects of silicon content and immersion time

on intermetallic layer thickness[26]

468 过程工程学报第9卷

这是因为,在低Si的情况下,只有FeAl3相稳定存在,而当Si含量在1.5%时,产生α-AlFeSi相,当Si含量增至3%时,α-AlFeSi在镀层中能稳定存在,但当Si 含量增加到5%时,β-AlFeSi将会成为稳定相. 这3个金属间相的显著特征是FeAl3和β-AlFeSi是单斜晶结构,α-AlFeSi是bcc晶体结构,关键问题是bcc晶体结构比单斜晶结构更易粘附,bcc晶体溶解扩散速度更低,结果导致在Si含量在3%时,镀层生长速度最低[26,29?31].

如上所述,随着合金浴中Si含量的增加,稳定存在的金属间相按以下顺序转化:FeAl3→α-AlFeSi→β-AlFeSi. 由于FeAl3比α-AlFeSi和α-AlFeSi有更好的晶体形貌,能提供更高的多相形核密度,所以当金属间化合物以FeAl3形式稳定存在时,会产生更小的锌花,如图6所示[32?34]. 说明合金浴中Si含量与镀层表面形成的锌花的大小关系密切.

(a) 1.1%Si, cooling rate 15 K/s (b) 1.5%Si, cooling rate 15 K/s

图6 锌花大小与锌浴中硅含量的关系[30]

Fig.6 Comparison of spangle sizes as a function of silicon content[30]

4.2 Mg对Zn-Al合金镀层的影响

Mg与含硅活性钢中的Si能生成稳定的镁硅化合

物,以取代铁硅化合物的形成而直接抑制铁锌反应,或

通过降低合金熔点起到间接抑制作用[1],因此,在锌铝

合金中加入少量的Mg能使镀层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如图7所示,增加镀层的光泽并使晶粒细化.

(a) Zn coating (b) Zn?0.3%Mg coating

(c) Zn?0.9%Mg coating (d) Zn?1.5%Mg coating

图7 镀层表面电子扫描显微镜图像[35]

Fig.7 SEM photographs of coating surface[35]

Mg的含量由5.5%变到11.5%时,最初的枝晶可由

175 μm变到70 μm[35]. 在Mg含量小于2%的范围内,

随着Mg含量的增加,金属晶粒逐渐细化,镀层组织结

构逐渐趋于均匀. 据此可以判断,Mg和锌铝并未形成

均匀的固溶体合金,而是分布于锌铝的晶界上,起到细

化晶粒、强化晶界的作用[36].

另外,Zn?Mg合金镀层中不论Mg含量是多少,在

腐蚀介质溶液中的产生的腐蚀产物中都会发现有碱式

硫酸锌和ZnO存在,且随Mg含量的增加,腐蚀产物中

的非晶态物质含量逐渐增加. 由于非晶态物质具有较大

的电阻率,随着它的增加,其电极反应(腐蚀氧化还原

反应) 受到强烈抑制,表现出优越的抗腐蚀性能. 但当

Zn?Mg合金镀层Mg含量增至3%时,镀层腐蚀产物中

出现了MgO,与低含量Mg的Zn?Mg合金镀层产生的

腐蚀产物相比,前者构成的氧化保护膜比较致密,而

MgO是一种疏松的氧化膜,这种表面膜不能有效阻碍

腐蚀介质通过,无法阻止腐蚀过程的进一步延伸,因而

耐蚀性能有可能呈下滑的趋势.

Mg含量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时,随着Mg含量的增

加,耐蚀性能逐渐提高,但当Mg含量继续增大时,锌

镁合金镀层的耐蚀性提高幅度将越来越小,Mg含量超

增刊1 张艳艳等:合金元素对Zn-Al系热浸镀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机理469

过一定数值后耐蚀性能甚至有可能降低. 为了使Al?Zn 系合金材料具有较好的耐蚀性,Mg含量应该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36?38].

4.3 Ni对Zn-Al合金镀层的影响

热浸镀Zn?Ni合金镀层的ξ相前沿的η相中存在一层较高含镍量的组织,当腐蚀进行到该层组织,镀层将呈现较高的抗腐蚀性能,腐蚀失重的速率明显下降,且镍含量低于13%的Zn?Ni合金镀层的耐腐蚀性能随Ni 含量增加而提高[1]. 这是由于Zn在潮湿大气或水中的腐蚀一般认为按以下反应进行.

阳极反应:

2Zn→2Zn2++4e.(1) 阴极反应:

O2 +2H2O+4e→4OH?. (2)腐蚀过程中产生的Zn2+与2OH?结合生成Zn(OH)2,当腐蚀介质含NaCl时,则生成ZnCl2?4Zn(OH)2. 反应过程中离子的迁移要通过腐蚀产物膜,Zn(OH)2和ZnCl2?4Zn(OH)2电导率小,进而形成牢固的保护膜能抑制反应(2)的进行. 对于纯锌镀层,Zn(OH)2和ZnCl2?4Zn(OH)2可发生分解生成ZnO,ZnO是n型半导体能够加快反应(2)的进行. 当镀Zn层含有Ni时,Ni 能稳定腐蚀产物Zn(OH)2和ZnCl2·4Zn(OH)2,从而不生成或少生成ZnO,从而减小腐蚀电流,降低镀层的腐蚀速率[1,39,40].

此外,由于富Ni层的存在,使ζ相的迅速生长受阻,抑制ζ相晶粒的长大,从而使ζ层减薄,同时由于ζ相的生长受阻,其消耗自由Zn层也随之减少,令最后形成的自由Zn层增厚. 在热浸镀Zn中,当Ni含量小于0.12%时,这二者总的作用是使镀层减薄;当含Ni量大于0.12%时,使ζ层减薄的速率小于自由Zn层增厚的速率,结果使整个镀层变厚. 因此,若从减薄镀层考虑,Zn浴中Ni含量不宜过高,该规律同样也适合于Zn?Al 合金[1,41,43]. 另外,Ni的加入可使镀液具有较好的流动性,能抑制钢基表面Si的活性,提高镀件的外观质量,明显减少镀层超厚而粘附性差的现象[40,44]. 可见热浸镀合金镀层中,一定含量的Ni元素的加入可使镀层获得更好的耐蚀性、粘附性、涂覆性等,并且镀层厚度均一,内层中可产生特殊的富Ni层,在海洋的腐蚀氛围中可取代镉(Cd).

4.4 Ti对Zn-Al合金镀层的影响

研究表明[1,45,46]在镀层中,Ti会在ζ相顶端或ζ/液相锌界面形成三元化合物,阻碍ζ相生长,使ζ相减薄,并使ζ/液相锌界面更平滑. 此外,Ti的加入可以达到细化晶粒的作用. 另有研究表明[46,47],Ti的加入可使晶粒平均大小由55 μm降至15 μm(如图8所示),尤其在Al?Zn?Si镀层中,Ti的加入可以形成TiAl3金属化合物,增加了凝固过程中的形核密度,从而细化晶粒,并且可以提高形核率,形成小锌花

.

图8 金属间晶粒在Al?Zn?Si和Al?Zn?Si?Ti浴液中的大小分配[47]

Fig.8 Intermetallic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in Al?Zn?Si and Al?Zn?Si?Ti liquid alloys[47]

4.5 稀土对Zn-Al合金镀层的影响

稀土具有突出的化学活性和很强的亲和力,稀土的加入可使镀液粘度大为降低,改善对钢基浸润性[1,48]. 稀土元素很容易和O2, S反应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和硫化物,而这些粒子可能充当均匀形核中心,阻碍凝固过程晶粒长大,细化微观结构,从而获得小锌花镀层表面,且细小的共晶组织能阻止裂纹的扩展,从而降低镀层脆性. 另外稀土在金属间化合物中的扩散是不均匀的,因此在溶液与固体铁接触的瞬间,稀土元素在它们之间界面上的偏析抑制了铝锌铁的扩散,延缓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而且可以提高形核率从而细化结构,降低形核能,提高焊接性能[49?51]

.

图9 稀土含量对于镀层腐蚀速率的影响[53]

Fig.9 Effect of the REM content on the corrosion rate of the galvanized coating measured by weight loss method

470 过 程 工 程 学 报 第9卷

稀土为活性元素,使镀层晶粒细化,在氧化中能阻止氧的扩散,同时抑制了铝锌铁的扩散,因此稀土的加入提高了镀层的抗氧化性[52,53].

研究表明[53],

添加稀土元素的镀层在烟雾试验和海水浸泡试验中,稀土含量对于镀层腐蚀速率的影响如图9所示,稀土含量在0~0.1%之间时,镀层的腐蚀速率是随着稀土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变小;但稀土含量大于0.1%

时,镀层的腐蚀速率是随着稀土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的. 数据显示稀土含量在0.1%时,镀层的腐蚀速率最小. 通过图10可以清楚地看出添加不同含量稀土以后的镀层形貌,由此可观测出添加稀土含量对于镀层晶粒大小的影响,即稀土含量在0.1%时,细化晶粒的作用最为明显.

(a) Zn (b) Zn ?0.05REM (c) Zn ?0.1REM (d) Zn ?0.2REM (e) Zn ?0.5REM

图10 稀土含量对于镀层晶粒大小的影响[53]

Fig.10 Effect of the REM content on grain size of galvanized coating [53]

5 结 论

通过对相关文献分析与归纳,可以看出合金元素对于Zn-Al 系热浸镀层结构与性能得影响大致如下.

(1) Si 原子能够占据镀层中Fe 2Al 5中的空位,能够抑制Al 原子地扩散,对合金层的生长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其含量对镀层的厚度和镀层表面锌花的大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2) Mg 能抑制热浸镀过程中的铁锌反应,而且可以起到细化晶粒、强化晶界的作用,此外,有研究表明,Mg 的含量控制在适当范围时,镀层的耐蚀性能达到最优;

(3) Ni 在镀层中能形成一层薄薄的富镍层,这一富镍层能大大提高镀层的耐蚀性,并且能抑制钢基体表面Si 的活性,此外,在影响镀层的厚度方面,与Si 类似,其含量不同,镀层的厚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镀层中Ni 含量不宜过高;

(4) Ti 可以使镀层厚度减薄并细化晶粒,在Al ?Zn ? Si 镀层中,Ti 的加入可以形成TiAl 3金属化合物,增加形核密度,从而细化晶粒,并且提高形核率,形成小锌花;

(5) 稀土具有突出的化学活性和很强的亲和力,可以改善镀层对钢基体的浸润性,细化晶粒,可以提高镀层的抗氧化性,能降低镀层的脆性.

参考文献:

[1] 卢锦堂,徐乔瑜,孔纲. 热浸镀技术与应用 [M]. 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6.

[2] 安茂忠,李丽波,杨培霞. 电镀技术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7.

[3] 杨菲. 钢丝单镀Galfan 合金助镀剂及镀层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D].

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03.

[4] Rinc ón O, Rinc ón A, S ánchez M. Evaluating Zn, Al and Al ?Zn

Coatings on Carbon Steel in a Special Atmosphere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08, 23(3): 1?7.

[5] P anossian Z, Mariaca L. Steel Carhodic Protection Afforded by Zinc ,

Aluminium and Zinc/Aluminium Alloy Coatings in the Atmosphere [J]. Surf. Coat. Technol., 2004, 18(5): 244?248.

[6] Marder A R. The Metallurgy of Zinc-coated Steel [J]. Prog. Mater. Sci.,

2000, 45(3): 191?271.

[7] A non. Performance Advantages of Galvalume [J]. Product Finishing

(London), 1988, 41(4): 20.

[8] 曹勇. 锌铝合金绞层钢丝生产. 金属制品,2000, (1): 11?13. [9] Atsushi K, Hidefusa I.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Hot-dip Zn ?Al ?Mg Alloy Coated Steel Sheet under Accelerated Corrosion Environment [J]. Journal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 of Japan, 2000, 86(8): 534?541.

[10] Yasuhide M, Kazuhiko H. Excellent Corrosion-Resistant

Zn ?Al ?Mg ?Si Alloy Hot-dip Galvanized Steel Sheet [J]. Corrosion Protection Technology, 2003, 87(1): 24?26.

[11] Satoshi S, Naoshi H. Zinc Alloy Coated Steel Wire with High

Corrosion Resistance [J]. Nippon Steel Technical Report, 2007, 96(7): 34?38.

[12] 胡奈赛,许可为. 涂、镀层结合力的评价 [J]. 中国表面工程,1998,

38: 31?37.

[13] Hideloshis, Kazumin. Developments and Properties of Zn ?Mg

Galvanized Steel Heet ‘DYMAZINC’ Having Excellent Corrosion

增刊1 张艳艳等:合金元素对Zn-Al系热浸镀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机理471

Resistance [J]. Nippon Steel Technical Report, 1999, 79: 62?67. [14] Abou El-khair M T, Daoud A. Effect of Different Al Contents on the

Microstructure, Tensile and Wear Properties of Zn-based Alloy [J].

Mater. Lett., 2004, 58: 1754?1760.

[15] Lopez G A, Mittem eijer E J, Straum al B B. Grain Boundary

Wetting by a Solid Phase Microstructural Development in a Zn?5wt% Al Alloy [J]. Acta Mater., 2004, 52: 4537?4545.

[16] Zhang X G. Corrosion and Electrochemistry of Zinc [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6.

[17] Moreira A R, Panossian Z, Camargo P L. Zn/55Al Coating

Microstructure and Corrosion Mechanism [J]. Corros. Sci., 2005, 23(5): 564?576.

[18] 卢燕平.Al55-Zn合金镀层钢板组织与腐蚀特性 [J]. 材料科学与

工艺,5(4): 61?65.

[19] 庞建超,马瑞娜,温明,等. 钢丝单镀Galfan合金耐蚀性能研究

[J]. 实用技术,2006, 11(3): 59?61.

[20] 蒋冶鑫,李广龄. Zn-5%Al-RE合金(Galfan)镀层钢丝的开发应用

[J] .金属制品,2001, 27(2): 4?7.

[21] Marc D, Hostetler J L. Galvanizing with Galfan Provides Better

Corrosion Resistance for Wire Products [J]. Wire Journal International, 1996, 29(3): 78?82.

[22] 徐洪林. 5%铝-锌-稀土合金镀层钢丝和钢绞线的应用 [J]. 金属

制品,2003, 26(6): 5?7.

[23] Ochiai I, Ohba H. Microstructure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Intermetallic Layer of Coating in Zn?Al Alloy Coated Steel Wire Manufactured by Double Hot-dip Process [J]. Journal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 of Japan, 1989, 75(2): 298?305.

[24] Wallinder I O, Leygraf C, Karlen C, et al. Atmospheric Corrosion of

Zinc-based Materials: Runoff Rates, Chemical Speciation and Ecotoxicity Effects [J]. Corros. Sci., 2001, 43(5): 809?816.

[25] 主沉浮,魏云鹤,牟善良,等. Al-Zn合金热浸镀层的电化学腐

蚀行为研究 [J]. 科技学报,2003, 19(4): 334?336.

[26] Phelan D, Xu B J, Dippenaar R. Formation of Intermetallic Phases

on 55wt.%Al-Zn-Si Hot Dip Strip [J]. Mater. Sci. Eng. A, 2006, 420: 144?149.

[27] Chen R Y, Willis D J. The Behavior of Silicon in the Solidification

of Zn?55Al?1.6Si Coating on Steel [J]. Metall. Mater. Trans. A, 2005, 36A(1): 117?127.

[28] 李智,尹付成,彭梅香,等. 硅对热镀锌镀层的影响 [J]. 湘潭大

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 26(1): 81?84.

[29] Selverian J H, Marder A R, Notis M R. The Reaction between Solid

Iron and Liquid Al–Zn Baths [J]. Metall. Trans. A, 1994, 19A: 1193. [30] Xu B J, Phelan D, Dippenaar R. Role of Silicon in Solidification

Microstructure in Hot-dipped 55wt% Al?Zn?Si Coating [J]. Mater.

Sci. Eng. A, 2008, 473: 76?80.

[31] Awan G H, Hasan F U. The Morphology of Coating/Substrate

Interface in Hot-dip-aluminized Steeds [J]. Mater. Sci. Eng. A, 2008, 472: 157?165.

[32] 苏旭平,李智,尹付成,等. 热浸镀中硅反应性研究 [J]. 金属学

报,2008, 44(6): 718?722.

[33] Tanaka J, Ono K, Hayashi S. Effect of Mg and Si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Zn?Al Hot Dip Coating on Low Carbon Steel [J]. ISIJ Int., 2002, 42(1): 80?85.

[34] Soto J, Aramburo G, Gonzalez Z, et al. Distribution and Prediction

of Solute in Al?Zn?Mg Alloys [J]. Mater. Sci. Eng. A, 2005, 408: 303?308.

[35] 魏云鹤,于萍,刘秀玉,等. 钢基表面热镀锌镁合金镀层及其耐

蚀性能研究 [J]. 材料工程,2005, (7): 40?42.

[36] 于萍,王蕾蕾,邢文国,等. 钢基表面热镀Zn-Mg合金镀层化学

组成与电化学腐蚀行为的研究 [J]. 材料工程,2008, (3): 63?66. [37] 于萍,王蕾蕾,慕春玲,等. Zn?Mg合金镀层的表面形貌及在

Na2SO4中的腐蚀产物分析 [J]. 材料工程,2007, (11): 62?65. [38] 刘正,张奎,曾小勤. 镁基轻质合金理论基础及应用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9] 卢锦堂,陈锦虹,许乔瑜,等. 热浸Zn?0.1Ni合金镀层粘附性

和耐腐蚀性研究 [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997, 25(8): 48?52. [40] Shibli S M A, Manu R, Dilimon V S. Effect of Nickel-rich Barrier

Layer on Improvement of Hot-dip Zinc Coating [J]. Appl. Surf. Sci., 2005, 245: 179?185.

[41] 孔纲,卢锦堂,陈锦虹,等. 热浸Zn-Ni合金镀层技术的研究与

应用 [J].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1, 13(4): 223?225.

[42] 卢锦堂,许乔瑜,陈锦虹,等. 锌浴中镍含量对热浸镀镀层厚度

的影响 [J]. 材料保护,2001, 34(4): 15?17.

[43] 张伟. 锌镍合金镀层厚度的研究 [J]. 湖南合金镀层厚度的研究,

2002, 18(增刊): 8?10.

[44] 卢锦堂,车淳山,孔纲,等. 预镀镍对活性钢热镀锌的影响 [J].

材料工程,2006, 6: 35?40.

[45] 闫瑞华. 添加钛镁元素对热浸镀锌层性能影响 [D]. 青岛:中国

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6.

[46] Kashyap K T, Chandrashekar T. Effect and Mechanisms of Grain

Refinement in Aluminium Alloys [J]. Mater. Sci., 2001, 24: 345. [47] Garcia F, Salinas A, Nava E. The Role of Si and Ti Addition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Alloy Layer at the Interface of Hot-dip Al?Zn Coating on Steel Strips [J]. Mater. Lett., 2006, 60: 775?778.

[48] 黄建中,王成蓓. 稀土元素在热浸镀中的作用 [M]. 特殊钢,1998,

19(1): 46?48.

[49] 陈冬,金向雷,项长祥,等. 稀土、铝、镁在锌基热镀合金中的

应用 [J]. 金属制品,2000, 26(2): 6?9.

[50] 魏绪钧,王建兵,冯法伦,等. 稀土在热镀锌中的应用 [M]. 稀

土,1992, 13(2): 46?50.

[51] 李华飞,俞敦义. 添加稀土对55%Al-Zn镀层的影响 [J]. 华中科

技大学学报,2003, 31(5): 107?109.

[52] 孔纲,卢锦堂,许乔瑜. 微量Al-RE对Zn-2%Ni合金的组织细

化研究 [J]. 中国稀土学报,2006, 24(6): 716?720.

[53] Amadeh A, Pahlevani B, Heshmati-Manesh S. Effect of Rare Earth

Metal Addition on Surface Morphology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Hot-dipped Zinc Coatings [J]. Corros. Sci., 2002, 44: 2321?2331.

472 过程工程学报第9卷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Alloy Elements on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Zn?Al Hot Dip Coating

ZHANG Yan-yan1, ZHANG Yan-ling1, LI Qian2, LI Shi-qi1, WANG An-ren1

(1. School of Metallurgical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2.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Modem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Processing,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Zn?Al hot dip coating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ogether with their protecting mechanism on steel substrate. Further, the previous study concerning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alloy elements such as Si, Mg, Ni, Ti, and earth element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Zn?Al hot dip coatings were reviewed in detail.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addition of alloy elements above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Zn?Al hot dip coatings such as corrosion resistance, anti-oxidizability, and adhesion property, etc., through altering the phase composition and the related microstructure. This paper tends to provide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theoretical inform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superior Zn?Al hot dip coatings with self-own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

Key words: hot-dip; Zn?Al coating; alloy element; micro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化学镀镍镀层性能

化学镀镍:镀层性能 发布日期:2013-04-10 浏览次数:14 核心提示:化学镀层,特别是化学镀镍层有着广泛的工业应用,这主要是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耐蚀性和耐磨性,镀层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直接决定它们的这些性能及其他重要特性。 1结构 化学镀层,特别是化学镀镍层有着广泛的工业应用,这主要是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耐蚀性和耐磨性,镀层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直接决定它们的这些性能及其他重要特性。这些性能同样取决于槽液组成和沉积参数(如,温度和搅拌),化学镀的另一个重要优点是它能够在任意形状的物体上沉积均匀的镀层。 化学镀镍层依据所使用的还原剂分为两类:一类是Ni—P合金;另一类是N —B合金。 镀态化学镀层是一种亚稳态过饱和合金[13],在酸性镀槽中用次磷酸盐作还原剂沉积的化学镀层结构为非晶态或液体状[13],在330℃左右热处理发现(文献[3,13],见“基本原理”第16章)产生半结晶,面心立方(fcc)镍分布在金属互化物(如,Ni3P和Ni3B)中。沉积过程中不会形成金属互化物,因此镀态化学镀镍层中,P原子不规则地夹杂在Ni原子之间,正如上面所讨论(如图18—3所示),Ni-P镀层中的P含量取决于镀槽的pH值。通常,槽液pH值越高,镀层的含P量越低,镍的结晶态越高,也就是说,P含量越低,组成膜层的单元镍晶粒的平均尺寸越大。因此,可以认为,P在晶体形成中起抑制剂的作用。可以通过下面简单形式进行解释:当P原子夹杂到Ni原子之间时,P原子的存在,减少了Ni原子之间接触形成延展镍晶体的可能性。沉积过程中伴随H2的逸出,接近生长膜处的pH值将升高,而随后的搅拌使pH值回到原来的较低值,这种周期变化使得P含量随膜层厚度变化,20世纪50年代[14]某些研究人员已经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另外,P含量还决定材料密度,图18—4表明,在P含量为0时,镀层的密度接近其金属块的密度[15]。

电沉积工艺条件―Hull槽试验及镀层的结构与性能的测试

1 材料结构与性能测试开放实验 镍电沉积及镀层的结构与性能的测试 电沉积工艺条件―Hull 槽试验 姓 名: 周明亮 学 号: 2008274224 专 业: 材料化学 院 系: 理学院化学与化工系 指导教师: 胡晓洪 起止日期: 2011年10月14日至2011年11月10日 镍电沉积及镀层的结构与性能的测试 电沉积工艺条件―Hull 槽试验

2 摘 要 电沉积是用电解的方法在导电基底的表面上沉积一层具有所需形态和性能的金属沉积层的过程。Hull 槽实验是电镀工艺中最常用、最直观、半定量的一种实验方法。它可以简便且快速地测试镀液性能、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的改变对镀层质量产生的影响。通过此实验,通常可以用于确定镀液中各种成分的合适用量;选择合适的工艺条件;测定镀液中添加剂或杂质的大致含量;分析、排除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测定镀液的分散能力。 关键词 电沉积、Hull 槽、定镍镀、镀层 1. 前 言 电沉积是用电解的方法在导电基底的表面上沉积一层具有所需形态和性能的金属沉积层的过程。传统上电沉积金属的目的,一般是改变基底表面的特性,改善基底材料的外观、耐腐蚀性和耐磨损性。现在,电沉积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技术正日益发挥着其重要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制备半导体、磁膜材料、催化材料、纳米材料等功能性材料和微机电加工领域中。 Hull 槽实验是电镀工艺中最常用、最直观、半定量的一种实验方法。它可以简便且快速地测试镀液性能、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的改变对镀层质量产生的影响。通过此实验,通常可以用于确定镀液中各种成分的合适用量;选择合适的工艺条件;测定镀液中添加剂或杂质的大致含量;分析、排除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测定镀液的分散能力。 2. 实验原理 电沉积过程中,由外部电源提供的电流通过镀液中两个电极(阴极和阳极)形成闭合的回路。当电解液中有电流通过时,在阴极上发生金属离子的还原反应,同时在阳极上发生金属的氧化(可溶性阳极)或溶液中某些化学物种(如水)的氧化(不溶性阳极)。其反应可一般地表示为: 阴极反应:Mn+ + n e = M 副反应:2 H+ + 2 e = H2 (酸性镀液) 2 H2O + 2 e = H2 + 2 OH-(碱性镀液) 当镀液中有添加剂时,添加剂也可能在阴极上反应。 阳极反应:M – n e = Mn+ (可溶性阳极) 或 2 H2O – 4 e = O2 + 4 H+ (不溶性阳极,酸性) 镀液组成(金属离子、导电盐、配合剂及添加剂的种类和浓度)和电沉积的电流密度、镀液pH 值和温度甚至镀液的搅拌形式等因素对沉积层的结构和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确定镀液组成和沉积条件,使我们能够电镀出具有所要求的物理 - 化学性质的沉积层,是电沉积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本实验通过电沉积镍和沉积层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分析,使学生掌握金属电沉 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电沉积条件对镍沉积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认识电镀过程中添加剂的作用。 电沉积镍过程的主要反应为

超音速电弧喷涂FeCrAl涂层组织结构

超音速电弧喷涂FeCrAl涂层组织结构 与抗氧化性能研究 刘杰1,胡兰青1, 2,许并社1, 2 1 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太原(030024) 2 教育部新材料界面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太原(030024) E-mail:pmsl6@https://www.360docs.net/doc/f69261193.html, 摘要:利用超音速电弧喷涂技术, 在20钢表面制成FeCrAl涂层。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涂层氧化前后的形貌、成分及组织结构,测试了涂层在680℃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FeCrAl涂层主要由体心立方晶格Fe-Cr固溶体和α- Fe相组成,含少量CrO2。FeCrAl涂层的优良的抗氧化性能主要是得益于涂层中的合金元素Cr,在氧化试验中形成了以Cr2O3为主的致密保护层。 关键词:超音速电弧喷涂;抗氧化性;FeCrAl涂层 中图分类号:TG174.442 0. 引言 火电厂锅炉管一直处在高温、高压及受热烟气腐蚀、冲蚀的恶劣环境中,极易产生高温腐蚀及冲蚀,致使管壁减薄,每年减薄量约1mm,更有甚者可达5~6mm[1]。材料表面早期失效是造成发电厂非计划停机的主要原因,在锅炉事故中锅炉管的暴漏事故又占据一大半。所以,锅炉管的高温腐蚀和烟气冲刷磨损已成为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经济可行的途径是使用具有良好导热性的防磨损、防氧化的薄涂层。铁铝金属间化合物具有优良的高温耐磨损、抗氧化性能, 但因为低的塑性而难于加工。超音速电弧喷涂具有熔滴喷射速度高、雾化效果好、涂层的结合强度高和涂层的孔隙率低等优点[2]。采用FeCrAl粉芯丝材,利用超音速电弧喷涂技术制成FeCrAl涂层,可以解决铁铝金属间化合物加工成形困难的缺点。本文对超音速电弧喷涂FeCrAl涂层和20钢在680℃温度下100h的空气中氧化前后的组织结构和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20钢和FeCrAl涂层试样的氧化动力学曲线,讨论了FeCrAl涂层氧化前后的物相变化,以期为FeCrAl涂层的设计和抗氧化性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1。 1本课题得到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11019)资助。

热镀锌铝镁镀层的组织结构及应用浅析

热镀锌铝镁镀层的组织结构及应用浅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锌铝镁镀层的发展、应用情况,锌铝镁镀层的在应用中具有耐腐蚀性好、自愈性的优点,相对于纯锌镀层具有更好耐蚀性能。对热镀锌铝镁镀层的组织和耐蚀原理进行探究,镀层中的铝、镁更易形成化合物,减小镀层腐蚀面积,有效抑制腐蚀进度。 关键字:热镀锌铝镁;耐蚀性能;镀层 1.引言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热浸镀是钢铁耐蚀防护的一种主要方法,但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对耐蚀性要求的提高,传统的热镀锌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在锌液中添加铝、镁、稀土、镍、钛、锰、铋等合金镀层以及特殊性能的镀层,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这些镀层的耐蚀性要比传统热镀锌有很大的提高,但生产工艺较为复杂,且生产和研究成本较高,在国内的运用还不是特别广泛,因此,研究生产成本与传统热镀锌相当、耐蚀性较高的新镀层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该领域发展的方向之一。 2.热镀锌铝镁的发展及应用 2.1国外热镀锌铝镁发展情况 近年来,日本、欧美国家针对锌铝镁合金镀层方面进行的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关于锌铝镁的初次尝试是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由美国一公司进行的,但是第一批大型试验生产线是在日本建立,因此国外锌铝镁合金镀层方面的发展较早,时间较长,也较为成熟。为了进一步研究新型镀层锌铝镁体系的合金镀层腐蚀机理和耐蚀性,提高镀锌层的防护作用,开发新型的合金镀层,各国学者专家对此类镀层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 2.2国内热镀锌铝镁研究进程 我国对于合金镀层的应用多数为锌铁、铝锌和铝硅等合金镀层,锌铝镁镀层的应用较为少见,对于同时加入多种合金元素领域涉及并不广泛。近年来,我国对新型镀层的开发与研究逐渐发展起来,但还的落后于发达国家,且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少有厂家推广。所以,在开发新型镀层方面需要科研人员不断的探索,从新型镀层和各种耐蚀机理两方面着手,为我国新型镀层的开发、研究及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3锌铝镁镀层的应用与优势 锌铝镁镀层的应用具有广泛前景,其镀层基板生产的彩涂板较传统纯锌镀层基板生产的彩涂板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并在耐蚀性、点焊性、涂装性、成形性方面更加适用于汽车板的应用,能够减少异种材料间实施粘合时容易出现的电偶腐蚀问题。除了在汽车行业的应用,锌铝镁镀层在电力设备、铁路、高速公路护栏、电缆管道、仓储设备、太阳能电池支架以及空调地板等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其优势除了以上提到的性质外,还具有高平面耐蚀性、高切口耐蚀性的特点,可以应用于各种冷弯型钢、焊管以及开孔率较大的部件等领域。尽管锌铝镁镀层的研究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成效已经较为明显,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镀层组织结构及防腐原理 3.1热浸镀锌铝镁镀层组织结构分析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一、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 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例外)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二、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成一个横行。 主族:由短周期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副族:仅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 1.核外电子排布与族序数之间的关系 可以按照下列方法进行判断:按电子填充顺序由最后一个电子进入的情况决定,具体情况如下:

(3)进入(n -1)d ①(n -1)d 1~5为ⅢB~ⅦB ?族数=[(n -1)d +n s]电子数 ②(n -1)d 6~8为Ⅷ ③(n -1)d 10为ⅠB、ⅡB ?族数=n s 的电子数 ④进入(n -2)f ? ?????????4f ——La 系元素5f ——Ac 系元素ⅢB 2. 3.(1)主族(ⅠA~ⅦA)和副族ⅠB、ⅡB 的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n s +n p 或n s)。 (2)副族ⅢB~ⅦB 的族序数=最外层(s)电子数+次外层(d)电子数。 (3)零族: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或2。 (4)Ⅷ族:最外层(s)电子数+次外层(d)电子数。若之和分别为8、9、10,则分别是Ⅷ族第1、2、3列。 1.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2.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或同价态离子半径均增大。 3.阳离子半径小于对应的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大于对应的原子半径,如r (Na +)

4.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随核电荷数增大,离子半径减小,如r(S2-)>r(Cl-)>r(K+)>r(Ca2+)。 5.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的离子,核外电子多的半径大,如r(Fe2+)>r(Fe3+),r(Cu+)>r(Cu2+)。 特别提醒 在中学要求的畴可按“三看”规律来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 “一看”能层数:当能层数不同时,能层越多,半径越大。 “二看”核电荷数:当能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三看”核外电子数:当能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七、电离能 1.第一电离能 (1)每个周期的第一个元素(氢和碱金属)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最大,同周期中自左至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 (2)同主族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2.逐级电离能 (1)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 首先失去的电子是能量最高的电子,故第一电离能较小,以后再失去电子都是能级较低的电子,所需要的能量多;同时,失去电子后离子所带正电荷对电子吸引更强,从而电离能越来越大。 (2)金属元素原子的电离能与其化合价的关系 一般来讲,在电离能较低时,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的价态为该元素的常见价态。如Na的第一电离能较小,第二电离能突然增大(相当于第一电离能的10倍),故Na的化合价为+1,而Mg在第三电离能、Al在第四电离能发生突变,故Mg、Al的化合价分别为+2、+3。 八、元素电负性的应用 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的判断 (1)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 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 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2)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 (3)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4)电负性较大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 2.化学键的类型的判断 一般认为:如果两个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离子键;如果两个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小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共价键。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稿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设计 高二年级化学组xx 一、教学分析: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学生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为了有用地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下面说教学策略的设计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复习引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其中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三)教学流程图 教学策略是有针对性的,必须把例外的教学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要想使一堂课优化,只有把有用的教学策略恰当地运用到优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有用地达成教学目标下面,我重点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1.创设情景:展示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和例外形式排列的几种元素周期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展学生知识面。 2.温故导新:通过复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为了让学生参与活动探究,使生疏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

镍电沉积及镀层的结构与性能的测试--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镍电沉积及镀层的结构与性能的测试——电沉积工艺条件―Hull槽试验及镀层的 结构与性能的测试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名称:镍电沉积及镀层的结构与性能的测试 二、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1.熟悉Hull 槽试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2.试验并了解添加剂糖精、苯亚磺酸钠、镍光亮剂XNF 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对电沉积光亮

镍的影响。 意义: 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蚀性,但不锈钢硬度较低,表面强度低,耐磨性差,摩擦因数较大,在碰撞或者磨损环境中工作时,易发生局部损伤和表面钝化膜受损而导致局部腐蚀。所以为了提高不锈钢的耐磨性和耐蚀性,常对其表面进行处理,通过对不锈钢表面镀镍来改善材料的外观、耐腐蚀性和耐磨损性性能结构。 三、镍电沉积及镀层的特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镍具有银白色(略呈黄色)金属光泽,具有铁磁性,密度为8.9,原子量为58.71,标准电极电位为一0.25伏。镍具有很强的钝化能力,在空气中能迅速地形成一层极薄的钝化膜,使其保持经久不变的光泽。常温下,镍能很好地防止大气、水、碱液的浸蚀。在碱、盐和有机酸中很稳定,在硫酸和盐酸中溶解很慢,易溶于稀硝酸。 由于镍的硬度较高(HV 240-500),所以镍层可以提高制品表面硬度,并使其具有较好的耐磨性。镍是铁族元素,属于电化学极化较大的元素,当电解时能产生较大的极化作用,即使在很小的电流密度下,也会产生显著的极化作用。因此,镀镍与镀锌、镀铜不同,它不需要特殊添加剂。因为电沉积镍时有较大的极化作用,所以在强酸性介质中,根本不可能把它沉积出来,只能使用弱酸性电解液。 化学镀镍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其技术的广泛运用还是在近期。化学镀镍的发展史是化学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47年美国国家标准局A.Brenner和G.Riddell提出了沉积非粉末状镍的方法,并弄清楚了形成镀层的催化特性,奠定了化学镀镍技术的基础。化学镀镍技术的最早工业应用是1955年在美国通用运输公司(GATC)在系统研究该技术后建立的第一条生产线。早期化学镀镍技术的应用极少,直到70年代末化学镀镍技术才被大规模地运用到工业中。为了满足复杂的工况、获得更多的性能,近年来又发展起来了化学复合镀镍技术。化学镀镍技术的核心是镀液的组成及性能,所以化学镀镍发展史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镀液本身的进步。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于化学知识贫乏,只有中磷镀液配方,镀液不稳定(往往只能稳定数小时),工艺落后。70年代后出现了络合剂、稳定剂等多种添加剂,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筛选、复配以后,新发展的镀液均采用“双铬合”或“双铬合、双稳定、双促进”配方,极大地提高了镀液的稳定性,镀速加快,大幅度增加了镀液对亚磷酸根的容忍性、目前,化学镀液均已商品化,根据用户要求有各种性能化学镀的开缸及补加浓缩液的出售,施镀过程中只需要按消耗的主盐、还原剂、PH调节剂及适量添加剂进行补充,使用十分方便。 在化学镀镍溶液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化学镀镍生产线的装备和技术发展迅速,逐渐从小槽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资料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 2 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同主族元素的性 质;自主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以及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树立事物变化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难点: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引入]元素周期中,为什么把Li、Na、K 等元素编在一个族呢?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 页,填写第5 页的表格,探究碱金属的原子结构。[投影] 课本第五页表格 [板书] 1 、碱金属元素(1 )原子结构

[ 师] 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吗? [ 生] 讨论总结 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一个电子; ②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③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多; ④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上有相似和不同,那么它们的性质如何呢?是否也有相似和不同呢?[ 演示] 演示钾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 观察现象,并对比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总结]①都熔化成银(银白)色小球,但钾先燃烧; ②颜色不同; ③钠、钾都易和氧气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钾更易与氧气反应。 [ 演示] 演示钾与水反应的实验 [学生] 对比钠、钾和H2O 反应,现象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得出 怎样的结论? [总结]浮、熔、游、响、红;K 轻微爆炸;钠、钾都易和水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 [思考]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钠和钾都能和O2、H2O 等反应,在反应中Na、K 失电子表示出还原性,但钾更易发生反应。碱金属性质为什么会相似呢?又为什么有不同呢?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高考总复习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周期外围电子排布 各周期增加的能级元素种数ⅠA族0族最外层最多容纳电子数 一1s11s221s2 二2s12s22p682s、2p8 三3s13s23p683s、3p8 四4s14s24p684s、3d、4p18 五5s15s25p685s、4d、5p18 六6s16s26p686s、4f、5d、6p32 七7s187s、5f、6d(未完)…… (2)观察分析上表,讨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划分的关系 ①元素周期系形成的原因: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②元素周期系的形成过程 ③元素周期系的特点:每一周期(除第一周期外)从碱金属元素开始,到稀有气体元素结束,外围电子排布从n s1递增至n s2n p6;元素周期系的周期不是单调的,而是随周期序号的递增逐渐增多,同时,金属元素的数目也逐渐增多。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 族数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价电子排布式n s1n s2n s2n p1n s2n p2n s2n p3n s2n p4n s2n p5 列数121314151617 价电子数1234567 副族元素21Sc22Ti23V24Cr25Mn29Cu30Zn 族数ⅢBⅣBⅤBⅥBⅦBⅠBⅡB 价电子排布式3d14s23d24s23d34s23d54s13d54s23d104s13d104s2 价电子数目34567 (3)依据上述表格,讨论族的划分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①同主族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完全相同,价电子全部排布在n s或n s n p轨道上。价电子数与族序数相同。 ②稀有气体的价电子排布为1s2或n s2n p6。 ③过渡元素(副族和Ⅷ族)同一纵行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基本相同。价电子排布为(n-1)d1~10n s1~2,ⅢB~ⅦB族的价电子数与族序数相同,第ⅠB、ⅡB族和第Ⅷ族不相同。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 师生活动 [引入]我们明白元素性质是由元素原子结构决定的,那具体阻碍哪些性质呢? [讲]元素的性质指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要紧化合价、原子半径、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 [学与咨询]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最高化合价和最低 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投影小结]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逐步升 高,金属性逐步减弱,非金属性逐步增强。 [讲]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称为元素周期律。元素 周期律的内涵丰富多样,下面,我们来讨论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周期 性变化。 [板书]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半径 [投影]观看图1—20分析: [学与咨询]1.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的变化趋 势如何?应如何明白得这种趋势? 2.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 如何明白得这种趋势? [小结]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步减小。其要紧缘故是由于核 电荷数的增加使核对电子的引力增加而带来原子半径减小的趋势大于增加电子 后电子间斥力增大带来原子半径增大的趋势。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步增大。其要紧缘故是由于电子能层增 加,电子间的斥力使原子的半径增大。 [讲]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相反的因素:一是电子的能层数,另一个是 核电荷数。明显电子的能层数越大,电子间的负电排斥将使原子半径增大,因

此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步增多,原子半径逐步增大。而当电子能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核对电子的吸引力也越大,将使原子半径缩小,因此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原子半径逐步减小。 [咨询]那么,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有什么规律呢? [投影小结]1、原子半径大小比较:电子层数越多,其原子半径越大。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核电荷数增加,原子半径逐步减小。最外层电子数目相同的原子,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2、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随核电荷数的增大,半径减小。 3、同种元素的不同粒子半径关系为:阳离子<原子<阴离子,同时价态越高的粒子半径越小。 [过渡]那么,什么叫电离能呢,电离能与元素的金属性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2、电离能 〔1〕定义: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叫做电离能. ①常用符号I表示,单位为KJ?mol-1 ②意义:通常用电离能来表示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讲]原子为基态原子,保证失去电子时消耗能量最低。电离能用来表示原子或分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电离能越大,表示原子或离子越难失电子;电离能越小,表示原子或离子易失电子, [点击试题]Na元素的I1=496 KJ·mol-1,那么Na (g) -e-→Na +(g) 时所需最低能量为 . [板书]〔2〕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生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 [讲]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上述表述中的〝气态〞〝基态〞〝电中性〞〝失去一个电子〞等差不多上保证〝最低能量〞的条件。 [投影] [咨询]读图l—21。碱金属原子的第一电离能随核电荷数递增有什么规律呢? [讲]从图l—2l可见,每个周期的第一个元素(氢和碱金属)第一电离能最小,最后一个元素(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同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变小(如He、Ne、Ar、Kr、Xe、Rn的第一电离能依次下降,H、Li、Na、K、Rb、

热浸镀锌镀层界面结构与性能研究

热浸镀锌镀层界面结构与性能研究 电力铁塔是高压输电线路的承重结构,其防护镀层在服役过程中会受静态和动态力以及大气腐蚀的共同作用而发生裂纹、撕裂或脱落,使钢铁基体失去保护而遭受腐蚀,甚至导致铁塔的断裂倒塌,直接影响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威胁人们的生产和生命财产安全。表面热浸镀锌是铁塔常用的防腐蚀保护方法。 镀液的成分、纯净度、Sandelin效应以及在静动态力作用下镀层的电化学性能和力学行为都将影响对铁塔的防护效果。尽管热浸镀锌是一项传统的表面防护技术,但人们对镀层的研究还远非深入。 例如对镀层各子层的腐蚀性能的研究尚不深入;Sandelin效应的产生机理仍存在较大的分歧,缺乏完整和统一的认识;镀层的疲劳、蠕变和阻尼方面也鲜有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工作通过在镀液中添加微量的Mn来提高镀层的抗腐蚀性及减弱Sandelin效应;从镀层的结构入手,研究Mn对镀层氧化膜的干涉现象及Sandelin效应的影响机理;采用电化学法分析Mn对镀层表面膜及各子层抗腐蚀性的影响;研究了镀层的断裂和蠕变性能以及镀层对镀件阻尼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新的镀液净化处理技术。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发现镀层表面的富Mn氧化层对可见光具有干涉作用,使镀层呈现不同的色彩。Mn能使镀层ζ子层的厚度变薄且细小致密;Mn的添加能增加子δ层的厚度。 镀液中的Mn可以取代镀层中ζ-FeZn13相的部分Fe原子形成ζ-(Fe,Mn)Zn13相,而不会取代δ-FeZn10子层中的Fe,并据此提出了含Si活性钢热浸镀时Sandelin效应的作用机理。Mn可减弱含Si 活性钢的Sandelin效应,因为在ζ-(Fe,Mn)Zn13子层中会优先形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测试卷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n s2n p7,它违背了() A.泡利不相容原理 B.能量最低原理 C.洪特规则 D.洪特规则特例 2.依据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知识,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酸性:H2SiO3>H2CO3 B.热稳定性:H2Se>H2S>H2O C.碱性:CsOH>Ca(OH)2 D.若离子半径:R2->M+,则原子序数:R>M 3.已知三种微粒(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11X:1s22s22p619Y:1s22s22p63s23p620Z:1s22s22p63s23p6若将上述三种微粒归为同一类,下列微粒中也可归为此类的是() A.答案A B.答案B C.答案C D.答案D 4.下列四种元素中,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原子含有未成对电子最多的第2周期元素②电子排布为1s2的元素③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强的元素④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3s23p4的元素 A.②③①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无法比较 5.如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若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Y二种元素都仅能形成一种单质 B. X与O2反应的产物可作为干燥NH3的干燥剂 C. Z的氧化物中有一种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D. W不能形成含氧酸 6.下列选项中所发生的现象与电子的跃迁无关的是() A.平面镜成像 B.霓虹灯广告 C.燃烧蜡烛 D.燃放烟火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基态原子是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 B.基态C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1s22s12p3 C.焰色反应是金属原子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产生的光谱 D.同一原子处于激发态时的能量一定低于基态时的能量 8.某元素的最高正价与负价的代数和为4,则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 4 B. 5 C. 6 D. 7 9.第三周期元素中,微粒半径最大的是() A. Na B. Na+ C. S2- D. Cl-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B. X、Y均为短周期元素,其简单离子m X a+与n Y b-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m+a=n-b C. F、Cl、Br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次外层电子数都是8

高考化学常见的化学元素的性质和结构

高考化学常见的化学元素的性质和结构 (1)氢元素 a.核外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原子; b.没有中子的原子; c.失去一个电子即为质子的原子; d.得一个电子就与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 e.质量最轻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形成单质最难液化的元素;f.原子半径最小的原子; g.形成的单质为相同条件下相对密度最小的元素; h.形成的单质为最理想的气体燃料; i.形成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2)氧元素 a.核外电子数是电子层数4倍的原子; b.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 c.得到两个电子就与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 d.得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电子即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原子; e.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f.形成的单质是空气中第二多的元素; g.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同素异形体是大气平流层中能吸收太阳光紫外线的元素;h.能与氢元素形成三核10电子分子(H2O)的元素;

i.能与氢元素形成液态四核18电子分子(H2O2)的元素; j.在所有化合物中,过氧化氢(H2O2)中含氧质量分数最高; k.能与氢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或1:2型共价液态化合物的元素;l.能与钠元素形成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的两种离子化合物的元素;(3)碳元素 a.核外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 b.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 c.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总数2/3的原子; d.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e.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同素异形体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 f.能与硼、氮、硅等形成高熔点、高硬度材料的元素; g.能与氢元素形成正四面体构型10电子分子(CH4)的元素; h.能与氢元素形成直线型四核分子(C2H2)的元素; i.能与氧元素形成直线型三核分子(CO2)的元素。 (4)氮元素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形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c.能与氢元素形成三角锥形四核10电子分子(NH3)的元素; d.形成的气态氢化物(NH3)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元素; e.能与氢、氧三种元素形成酸、碱、盐的元素;

知识讲解_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_基础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编稿:宋杰审稿:于冬梅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 2、知道外围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涵义,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3、掌握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4、了解元素电离能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5、了解元素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负性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根据元素的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 6、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点梳理】 【高清课堂:原子结构与性质#原子结构与周期表】要点一: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1、元素周期系:(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的结果) 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每到出现碱金属,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逐渐增多,最后达到8个电子,出现稀有气体。然后又开始由碱金属到稀有气体,这就是元素周期系中的一个个周期。这也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中为什么最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的原因。 2、元素周期表:(体现元素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⑴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第一周期中元素只有一个电子层即第一个能层,而第一能层只有一个能级,该能级最多只容纳2个电子,所以第一周期只有两种元素。因此元素周期系的发展就像螺壳上的螺纹一样螺旋上升的。 ⑵、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 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周期表上的外围电子排布称为“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价电子”即与元素化合价有关的电子,元素周期表的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上电子总数相同,对于主族元素,价电子指的就是最外层电子,所以: 主族元素其族序数=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而副族元素的族序数不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其族序数跟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关。 要点诠释:价电子数与族序数的关系 S区元素价电子特征排布为nS1~2,价电子数等于族序数。d区元素价电子排布特征为(n-1)d1~10ns1~2,价电子总数等于副族序数;ds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n-1)d10ns1~2,价电子总数等于所在的列序数;p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ns2np1~6;价电子总数等于主族序数。 外围电子总数决定排在哪一族如:29Cu3d104s1,10+1=11尾数是1所以,是IB。

《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及学生评价.doc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及学生评价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了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了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在复习原了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了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了结构的关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了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了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了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木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己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木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木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2.教学的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六、教学过程

磁控溅射铁镁镀层的结构与力学性能关系

磁控溅射铁镁镀层的结构与力学性能关系 O. Bouaziz a, A. Billard b, 摘要:铁镁镀层在不同压力和偏置条件下溅射沉积在玻璃和钢基板上。镁溅射的衬底偏压在-75~-100之间,强烈的副作用导致镁含量梯度在中心与基板边缘上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氩植入。在镁含量达到20%而无氩时涂层密集结构的内部压应力和衬底偏压分别为0.2Pa和-50V。随着镁含量增加,涂层从17%镁的部分非晶相变为37at%镁的全非晶相。硬度测量表明,镁富集相达到7%。增加的硬度取决于固溶效果。为了更高的镁富集化,硬度降低符合逐步稳定的非晶涂层。非晶涂层的结晶发生在200°C左右,并且饱和体心立方固溶体的混合体源于铁和密排立方的镁。提高退火温度,降低了体心立方相的晶格参数,因此,镁饱和。最后表明,在300°C退火后,低镁含量涂层(3at%镁)同时出现体心立方的铁和密排立方的镁的衍射线,证明了镁和铁的不溶性符合热力学平衡条件。 关键词:磁控溅射,铁镁涂层,结构特征 1.引言 降低铁合金密度对铁制造商构成一个重大的挑战,特别是汽车应用方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因为加入了极低密度的镁,铁镁合金有望提高机械性能与密度的比值。然而,涂层沉积过程需要构成一种廉价的方法来降低合成大量铁镁合金的成本。本文探讨其潜在的利益及其力学性能随其镁含量的关系。 铁和镁已知是热力学不相溶的,特别是由于其差异很大的原子半径。 因此,铁镁溅射沉积或蒸发涂层很少被研究到。目前,除了他们的多层纳米涂层的磁场性质和最近由于反射到透明过渡金属的氢化物的转变为开关的镜子MgFe2Hx进一步加氢。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各种形式的中性氩气氛下的铁和镁溅射沉积的富铁铁镁涂层。通过反应堆配置说明,我们目前最初的铁配置用于这项研究。 然后对放电参数的影响进行调查,以确定基本溅射条件。对于致密的铁镁涂层的沉积是由其结构和力学性能以及他们的热稳定性与他们的化学成分决定的。 2.实验步骤 铁镁涂层在室温(b60 °C)溅射沉积在玻璃和铁素体不锈钢AISI 430基板上,同时溅射有两个金属靶的纯氢。实验装置是一个40升的溅射腔泵,也可以通过一个允许基本真空约10-4Pa的涡轮分子泵,配置有两个靶相距120mm, 平行于靶的互相用旋转衬底夹具。对着靶定位衬底,中心到衬底夹具为60mm,取50mm(DT-s)的距离。50mm距离的靶安装在不平衡磁控管,并采用了先进能源发电机(直流电源配备了20kHz Spark-le脉冲单位和/或Pinnacle+)。控制MKS流量计,是氩气流量控制在40至20sccm,调节产氩压力,使用aMKS Baratron衡量指标,使其分别在0.4 和0.2 Pa。沉积是由固定放电执行的,目前消退铁靶在0.5A,通过改变放电电流消退镁高达0.3A。实验运行时间为2小时并且适用衬底偏压在-50V~-100V之间浮动。为了使载波片的固定好,要用表面暴露于金属流的导电铜棒固定。 用载玻片步骤法测量得涂层厚度约2~4μm,球在钢基板上运行的Talysurf轮廓允许的精度在大约20~30nm。通过使用掠射角X射线衍射(λ

高一化学元素的性质和结构知识总结及习题

学员编号:年级:高一课时数: 2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化学学科教师:授课类型T钠的化合物 C 元素的性质T 原子的结构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引导回顾 在钠化学性质中涉及到了哪些知识点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本周知识点本周解题方法 1.钠的化合物 1. 钠的化合物的性质 2.铝的化合物 2. 铝的化合物的性质 3.元素的性质 3. 熟悉元素周期表 4.原子的结构 4. 掌握元素周期律 引导回顾 6.(1)NaHCO3溶液中混有Na2CO3,为除去Na2CO3,可以通入足量的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OH溶液中混有Na2CO3,可以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O2CO2+Na2CO3+H2O====2NaHCO3

(2)Ca(OH)2 Ca 2+ + 23CO ====CaCO 3↓ 7.把A 克NaHCO 3固体加热分解一段时间后,固体质量变为B 克,求: (1)生成Na 2CO 3的质量。 (2)当B 为_____________时,表示NaHCO 3完全分解。 答案:(1)3153 (A-B )g (2)B=53A/84 8.将28.6 g 碳酸钠盐的结晶水合物(Na 2CO 3·xH 2O)加热至完全失去结晶水,得到无水化合物10.6 g ,试求x 的值。 答案:x=10 同步讲解 ●问题探究 1.从周期表的第1、17列元素分析来看,同一列(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它们之间有没有递变规律?怎样递变?为什么有这种递变? 第1、17列元素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