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12

第1期第页2009年3月

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孙跃纲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理应被全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同各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指导各族人民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她必须适应实践的需要,接受实践的再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基本条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需要,中国化的推进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群众日常生活各层面有着不同的特征,中国人民、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主体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背景下也存在着复杂的状况。总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进行具体的系统的深入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

可以说,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主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显著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这一条主线,两大成果,引导着中国人民创造出中国革命与建设发展的辉煌业绩,创造出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伟大成就。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我们都应该从总体上和基本的层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的精神实质和辩证内涵,以达到我们在精神层面上的应有自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实质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世界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伟大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内在规律以及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过渡的科学理论。在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科学剖析之中,总结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集中概括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总成就,形成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所构成的理论系统,使之成为今日人类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全人类特别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最为科学的精神资源,最为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孙跃纲,男,宁波大红鹰学院教授。

2009年3月第1期第页

13

孙跃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强大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首先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现实性和开放性。其次来源于中国社会发展对理论的急迫需要。其现实可能性则在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裂变、转换的时间对接与空间协调,原苏俄马克思主义者向中国的理论传输与中国先进分子向苏俄、日本、欧美寻求进步思想的时空一致性。这种理论的内在逻辑与中国历史的现实进程巧妙一致,使马克思主义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丰富性,也由于中国社会实践在各个不同时期理论诉求的不同侧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复杂的状况。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党的建设的理论,被革命的实践所放大,所固化,在人们眼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核心内容就是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到了新中国建设时期,特别经过毛泽东晚年“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科学技术的思想、尊重经济规律的观点当然地被强化、被放大。现今在西方现代化话语的强势压力下,在多种发展问题、发展矛盾面前,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的价值诉求,关于平等、民主、人性人道的人文关怀被学术界、政治界和市场经济的现实生活领域所强调,作为对抗西方话语霸权,引领民族振兴,支撑社会稳定发展的主导观念和精神旗帜。

由此可见,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并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只需我们拿来应用的现成的马克思主义放在那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时间上没有终结,在内容上没有完成,需要后人们通过实践探索不断发掘、不断解释、不断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一点并不奇怪。首先是由于实践发展的需要不断在变化,特别在当今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发展问题层出不穷,各民族在各个发展阶段面对的发展问题也是形态各异,即使是同一发展问题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因而对理论的需求也就不同。其次,随着对马克思恩格斯各种文本的发掘与发现,各种翻译版本的比较与细化,以及语词意义的重新选择,人们的解释效果会在进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区别。再次,马克思主义的原版属于西方文明系列,中国文化属于东方文明,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东西方文明的关系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表现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解释上来。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这么一种说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也就是用中国的语言来表述、表达马克思主义。这显然是太简单化了。中国化一方面是有一个表达形式问题,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内容的创新,绝不是简单的拿来就行。像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很显然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革命的思想,更是对革命形式与道路的积极探索与创新。正是这种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才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践化。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

14孙跃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第1期第页2009年3月研究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得出新结论、取得新胜利。把马克思主义区分为立场、观点、方法,这些最为基本的灵魂和实质层面,基本原理层面,具体结论、具体观点层面,认为中国化坚持的是第一层面,运用的是第二个层面,发展的是第三层面,这样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存在逻辑上的难题。一是在马克思主义之中,这三个层面是一个东西,是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不可分割。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能够认同的,中国社会发展所实际需要、迫切要求的也可能是第一层次,也可能是第二、第三层面的某些内容,不能简单地从马克思主义之中抽取出精华的部分,而将其余置之不顾。

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解决中国社会发展实践问题基础上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互动创新。正视社会实践的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和真实标准。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实质就在于实事求是、具体地、历史地探讨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回答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作出实际的理论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与主体

从理论的逻辑上讲,马克思主义因为是真理,完全可以被世界各国人民、各种民族文化所吸收,达到民族化、实践化。从现实上讲,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其实现都要有具体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并不能、也不会随时随地、无条件地实现中国化,达到民族化、大众化。真理的相对性要求我们必须高度注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具体条件问题。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表面上看似乎不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可以解决人们的日常生活问题了。在这种状态和层面上,社会生活没有对理论创新提出诉求。只是当社会发展到了特殊时期,传统文化已不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已有理论系统陷于困境和危机,面对新问题无能为力,这时才提出向域外寻求理论支持的问题。自上世纪初以来,面对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新生资产阶级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国外帝国主义无限制地侵略瓜分的严峻局面,传统儒学保守无能,封闭僵化,已被新文化运动所推倒。西方民主理论与资产阶级意识已不能支撑新兴的社会势力。中国先进势力看到俄国革命的成功,选择马克思主义来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首先建立了工人阶级的政党,再组织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盟,发动工农武装割据,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飞跃。

可见,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原有理论的危机困境,马克思主义对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巨大效用,这些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条件。没有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充分条件还应该有比较成熟的主体队伍,组织机制保障,言语转换效果,推广普及的时间与空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与途径等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可以从抽象与具体两层面分析。从抽象层面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被中国化,也就是被中国本土传统文化所接受,所融合,所接纳,这两种思想体系、两种意识倾向、两种文明形式的对接相融之中,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遇到了危机,陷入困境,在中国本土就面临着严峻的现实问题,出现了思想真空。因而,本土文化急于填补这一真空,必然主动地积极

2009年3月第1期第页地寻求外来文化。在这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就理所当然地处于主动的主体地位,并不是中体西用意义上的主体,而是主动寻求、主动接纳意义上的主体。这一主体主动地自觉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以其某一思想观念作为核心,来重组已有的思想资料,形成新的文化系统,应对和解决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问题。

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作为主体接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并不是完全否定自身,并不是用马克思主义取代中国传统文化。本土传统文化是永远也无法被取代的,永远无法也不可能被完全消除的,它正是以应对现实问题为中心,与域外传入的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相整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主导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引导人们现实地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这里明显存在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中国人民的现实实践在学习运用消化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为中国自己的思想资源,把马克思主义融入转统文化之中;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也在适应中国的实际,也在“化”中国,研究和提升中国文化传统,改造中国的社会现实。“化中国”和“中国化”是同一的进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从具体的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当然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是广大中国人民及其代表:优秀的中国进步势力。这些优秀分子,包括先进的知识界和革命者队伍,是最先觉悟的部分,最早地洞察中国的问题,最深切感受到解决中国发展问题对科学理论的迫切需求,因而最早地向域外寻求真理,向国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将之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之中,最早地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共同解决现实的困难,因而最早地提出和实践最有效的创新理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代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最优秀主体的代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大力量的旗手。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客体和对象是中国的实际,是中国的历史、中国当代的实践、中国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主动的先进的优越的居于优势的,中国的实际则是被动的非先进的需要改造和提升的。这种观点,把理论放在优先的第一的位置,把实践放在被动的次要的地位,显然不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是不可取的。

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就是在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主体的领导下,面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现实课题,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不断创造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用有效有利的新理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现实问题的急切理论需要和优秀的坚强而宏大的主体是最基本的条件和最强大的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效果、标志与层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波又一波的波浪式递进。至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产生了再次大的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大的理论成果,实践的成果是成功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问题,极大的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

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效果和标志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新的理论。这一新的理论针15孙跃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16孙跃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第1期第页2009年3月对着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为统帅,结合、整合了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吸收了当时国内国外的先进思想资料,形成了具有现实针对性、有效解释性和强大凝聚力的理论创新。其中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一方面(和中国发展现实问题相对应相协调相融合的方面)的基本思想,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接纳,并成为统摄其他思想资料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其他内容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一致的部分,按照现实需要与逻辑协同相一致的原则,组合为新理论的组成部分。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另一方面是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实际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基本的结果和标志。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效果,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进程,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是实践,是中国人民为了追求幸福美好的发展理想而进行的发展活动。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解决现实问题都是在人民发展的实践之中发生和实现的,都是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逐步推进的。理论指导与现实问题的发现和探索都是发展实践的构成要素,在逻辑上处于发展实践的内在结构。正是由于中国人民追求进步文明的发展实践,才不断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渗入,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以及融合过程中的理论创新,并进而在发展实践的推进中确证着创新理论的现实力量与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首先是社会发展问题导致了传统理念系统的失效与危机,形成对新理论的现实需要。其次是中国先进社会势力对马克思主义(不是全部而是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及与现实问题对应的理论部分)的宣传、运用与试验。第三步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的初步结合,被验证能有效解决问题的理论创新逐步成为主导理念、主流意识。第四步,新的创新理论指导人民解决现实的发展问题,实现了社会的进步。第五步,创新理论被中国人民所接受,被消化、被融化,完全融入本土文化体系之中,成为新型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

这五个阶段组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完整过程,然后再开启一个新的过程。两个过程之间有一个间隔,表示出中国化过程的间断性,在这一间断里,既消化前一过程的理论成果,将之溶化到转统文化的一切方面,又在实践中酝酿新的发展过程的发展问题。同时另一过程会紧跟着开始,表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连续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过程完成的直接标志是理论创新的实现,如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结出了成果,被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有效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现实问题面前能够与中国本土传统思想资料相融合,具有理论的相融性、开放性。最终的最根本的标志是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没有这一标志,绝不能说马克思主义已经中国化了,绝不能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完成,当然更不能说马克思主义对解决中国发展这一现实问题的真理性、有效性。中国化过程完成的理

2009年3月第1期第页论标志与现实标志缺一不可,现实标志更加重要。这里体现出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性,其中价值标准更加重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层次纵向上分为若干的阶段,横向分不同的层次。有人分之为意识形态层次与日常生活意识层次。有人分理论层次和实践层次,本文认为应该分社会核心层次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的主导理念、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意识三大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在中国最先进的英雄精英层面进行的,他们总结实践经验,融合不同思想资料,贯通马克思主义精神、实现理论创新,并在实践中验证。其次这种理论创新推广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主流意识、主导观念,并进而指导全党全国人民解决现实的发展问题,实现发展目标。最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发展实践中深入人心,与本土传统文化紧紧相融,合为一体,成为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背景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所自觉运用的思想资料。就好像雨露渗入大地,被彻底中国化了。

有人曾抱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围过于庞大,认为这个范围为不能是无限的,不能什么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文化学,甚至还有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语言学、逻辑学、数学、化学、教育学、货币学、证劵学等等,好像所有的学问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统览了一切,无所不包。这样看起来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实则是消解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庸俗化了。

在中国社会近现代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时期面对着不同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生活中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所需的思想资料决非单一。中国化的理论当然并非马克思主义一家,包括西方科学技术、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理论、宗教理论、美学哲学、生命伦理等等理论和社会思潮都在进行着中国化过程,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无疑居于主导地位,引领着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潮流,占据着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旗手。

由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总体落后性,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社会的发展对先进思想理论的需要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因而外来文化中国化的过程每日每时都在进行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政治、文化实力,以自己的强势话语霸权,将他们的价值观念强力地推向我国,这些思想资料的中国化无疑也形成为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生活中的显性存在。

各种国外思想理论的中国化,相当的部分会融汇成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但也有相当的部分,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会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甚至成为精神垃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造成消解的作用。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的警觉。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主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已经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毛泽东思想已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意识之中,成为人民认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自觉的思想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在发挥着引领中国人民创造现代化伟业的巨大精神指导作用,由于这一现实目标还未达到,现实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过程并未终结。其理论标志已经产生,但实践标志还没完成,进而说明其理论标志也还存在

17孙跃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18孙跃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第1期第页2009年3月完善的必要与空间。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过程的不断完善,仍然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在当今已形成气候,除在意识形态层面的研究探索,学术层面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地推进。曾经以为马克思主义已成定论,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学科的观点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近来对马克思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从文本、思想逻辑、前后发展、马恩关系、解读模式、翻译用语、文化背景等各个角度的研究已经起步。可以想象,通过相当时间的研究,我们可以形成关于马克思学的基本框架,按照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具体观点、个别论断、假说推论、实例分析的逻辑框架来达到对马克思思想的真实理解,已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思想前提和理论准备。

马克思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始经典,但并非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如果将马克思主义界定为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那就应该包括一切有关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学说,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的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有关思想等等。凡是有利于世界无产阶级解放的所有理论,都应该归入马克思主义的范围。马克思主义必然是开放的,因为在实践上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还远未完成,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还在继续,远未成功,共产主义事业还正在曲折中前进,正处于发展的初期。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发展才刚刚起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空间非常之大,理论发展的张力有待不断开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应该是当代中国无产阶级的解放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各族劳动人民的先锋部队,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旗手。中国工人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过去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放了出来,今天面对从落后的社会生产条件下解放出来,实现现代化的艰巨重任,必须从资本的强力压迫下解放出来走向自由。中国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是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又有着当代的自身特点、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应该紧紧围绕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围绕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现实解放的具体主题,组合各种思想资源、调动各种精神力量,积极探索社会发展、人民解放的有效道路,为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部,是不存在过去那种阶级剥削、阶级压迫了。剥削制度已被推翻,但各种不公平、不公正、不平等的压抑,资本与特权的现实压力、生存与发展的艰巨重压,国外资本垄断竞争的强势压力,科技与经济强势的威胁,霸权话语与政治、军事、文化的紧紧相逼、国际贸易中的不公正不平等秩序以及现实的劳动占有,更加上环境资源的重压,从这些压迫下得到具体现实的解放,应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集中思考的问题,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新挑战。马克思曾多次强调,不要抽象地讲一般的解放,而应该研究和推进具体的现实的解放。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的现实解放,是当今中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现实内容和重要前提,也正是各种理论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的现实空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主题。

2009年3月第1期第页毫无疑义,对解决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人民解放的现实问题最有效用的创新理论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紧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实践,紧扣中国人民奔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目标的现实解放,在理论上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与中国传统思想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规律,在实践上按照发展第一要义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统筹各种重大关系,力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应该说科学发展观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鲜活的创新形态,正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最为需要最有效用最具有包容性、整合力、生命力的创新理论。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才能充满活力,显出威力,富有生力,中国社会发展、人民解放才能取得现实的进展。

总起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问题还很多,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参照进行思考,以求达到具体的真实的科学的理解。防止和纠正各种片面化、简单化的倾向,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着手于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应该是基本的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尚庆飞.发展脉略创新逻辑[J].学海,2007,(06).

[2]陈海飞.理解马克思[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02)

[3]易杰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历史使命[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4]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5]孙跃纲.发展哲学概论[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4.

[6]张国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鼻祖之作[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02)

[7]许全兴.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04).

[8]张静,靳书君.美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概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03).

Some Opinions on Chinalization of Marxism

Sun Yuegang

(Ningbo Dahongying University ,Ningbo ,315175,China )

Abstract :Marxism is mankind ’s most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should be accepted by all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ntegration in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o guid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a powerful force.Marxism in China in the process ,so that we can further understand Marxism is not a rigid and inflexible dogma ,she must adapt to the needs of practice ,practice to accept the re-examination ,Marxism in China is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of unity.China is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needs of China ’s advance in political life ,economic life and the daily lives of people at all level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Chinese peopl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main body of Marxism in the proces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re are also complex.In short ,for Marxism in China must be specific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Marxism ;chinalization ;complexity

(责任编辑常勤毅)19孙跃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