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处级上册第23课学与问教案

苏教版六处级上册第23课学与问教案
苏教版六处级上册第23课学与问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3课

《学与问》教学设计

老五斗小学

龚其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尝试朗读,自主释疑

(一)激趣导入,质疑问题

1、出示教课件小故事

(师板书“学”、“问”)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知识、学识、文化……)

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学与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学与问》这篇课文。

3、出示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指名学生质疑。

(二)初读感知,自主释疑

1、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并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自主释疑。

2、交流课文把握情况:通过自学,大家读懂了些什么?弄明白刚才我们提出来的问题了吗?

二、熟练朗读,大胆质疑

1、指名分段读课文,师正音,老师指导朗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除了刚才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外,你认为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问题预设:

1、为什么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哥白尼和沈括是什么样的人?

3、课文为什么要写哥白尼和沈括两个人的事?

4、小学生要怎样做学问?

5、学与问有什么关系?

三、品尝诵读,互动解疑

(一)、自读自悟,自主探究

1、布置学生围绕上面的问题自学课文。

2、提出自读要求:边读边做批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标记,感触深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认为重要的地方打上着重号等。

3、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批注的好习惯。

4、小组合作,互动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6、小组学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有哪些?

(二)、品读感悟,互动解疑

<课件出示问题>为什么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课文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2>“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说明了“问”的重要性。

3把什么比作什么?

4> >填空:有知识就是指有(),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常常是(),是()。

5>师: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在下面用了一些例子来证明第一自然段所说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

让我们就一起走近哥白尼。你们了解哥白尼吗?

<课件出示问题>哥白尼是什么样的人?

哥白尼(1473~1543),著名的地动说(即日心说)创立人,波兰天文学家,曾在波兰、意大利的几所大学学习,研究数学、天文学、法学和医学。他最杰出的成就,是以科学的地动说否定了统治西方一千多年的地心说,这在世界天文学史上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举世闻名的《天体运行论》,是他留给后人的一部不朽的著作。这部书是他三十多年的心血结晶。

是啊,哥白尼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侯的学习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进哥白尼。看课文第二段。

<课件出示问题>

课文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1>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问这问那、省略号)

2>(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这一自然段,要求读出哥白尼的好奇的语气。)

3>师:小小的哥白尼和咱们差不多大,老师相信在平时,你也一定提过问题吧?能说说你提过哪些问题吗?(指名回答)

4>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5>师: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6>师: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

教师导入: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问题>小学生要怎样做学问?

课文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1>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具体举例子说明对这两个词语的感受。

(2)是啊,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2>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3>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想到什么名言?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投影出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5、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板书:勤学)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哥白尼的故事,下面请看沈括的故事。

<课件出示问题>沈括是什么样的人?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晚年以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西方人称他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读了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沈括很有成就、了不起)

师: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一起回到沈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吧,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试着完成屏目上的题目。题目:

(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理解诗句)

(2)、后来沈括是怎样解开这个疑问的?

(3)、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课文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侯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1>(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读第一句话)

2>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

<课件出示问题>学与问有什么关系?

课文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那学与问是什么关系呢?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板书:学与问结合)

2>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板书:养成习惯)

四、拓展泛读,启思归疑

同学们,刚才你们大胆地畅谈了学习〈学与问〉这一课后,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一、第三、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好好想想,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是有力的证据,证明的作者的观点。)

是啊!这两个故事对于这篇文章很重要,这就是说理性文章所具有的写作特色,大家今后讲故事或教育帮助别人时可要多想想这篇课文的写法。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1)学到了选择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方法。

(2)学到了如何把学和问结合起来。

课件出示词语和句子

学与问的成语

不愧下学、虫鱼之学、笃实好学

笃信好学、笃志好学、高才绝学

鸿儒硕学、记问之学、口耳之学

困而不学、敏而好学、市民文学

通才硕学、通儒硕学、晚生后学

一家之学、用非所学、真才实学

学与问的名言

学而知,问而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板书:

学勤学

23、与学与问结合——养成习惯

问好问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教法学法点拨引导、自主讨论[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39806079.html,] 学习时数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导入:(课件展示西方龙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西方的“龙”是一种怪兽。早在4000年前,西方神话故事中就出现了被称“Dragon”的怪兽,在大 部分希腊神话中,龙都是扮演着屡屡被神和英雄击败或被愚弄的对象。大约在公元2世纪,欧洲龙的 形象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它有毒,能喷火,长着蝙蝠状的大翅,腆着大肚子,怪模怪样而且贪财、 狡诈、残暴。常以人或动物为食,喜欢呆在储藏金银和宝藏的地方,在《圣经》故事中,魔鬼撒旦化 成一条大红龙,尾巴扫过了1/3的天上星辰,它有七个头,每个头上都戴着王冠,贪婪地吞吃着新生的婴儿。于是,西方龙就从“守财奴”堕落成了最邪恶的魔鬼,被描述成罪恶、狡诈和残忍的代表。[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39806079.html,] “龙”是中国人的一种图腾崇拜。中国人心中的龙常常是神,或者是神人的坐骑,中国龙与帝王有密 切的关系,有真龙天子、龙旗龙袍、龙庭龙辇等等说法。跟“龙”相关的词语还有“龙凤呈祥、龙腾 虎跃、生龙活虎”等。) 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鲜明地体现在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中,而且不仅体现在个别字词的 含义不同上。(阅读对话) 美国游客: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kindness.[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39806079.html,] 中国导游:Not at all .It’s my duty to take good care of old people. 美国游客从导游的回答中得到了两个不良信息: 1、自己是老年人,西方人忌讳说别人“老”,“老”是没有活力的代称;[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39806079.html,] 2、以为导游只是在尽责,并不是真心想为他人服务。 再比如西方人通常不问客人这两个问题: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 doing? 因为他们认为所问的内容涉及个人隐私。[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39806079.html,] 总结:说话者的语言通过语言系统中可能存在的语法范畴和语义分类,决定了说话者的世界观。这种 语言系统是说话者同他的本族文化一起继承下来的。可见,语言反映着民族心理,语言现象的背后, 是文化。 二、讨论:结合材料,谈谈这些材料中的语言现象传达了哪些文化信息? 什么是文化?[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39806079.html,] 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 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 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1、从文字看民族生活和历史 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语言则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通过语言 文字来直接了解早期的民族文化更是研究文化的重要途径。从“安”、“家”、“姓”这几个字中可以得 到哪些文化信息? (“安”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女”。宝盖头代表房屋,那么“安”字的意思就是家里有个女人。“家”是屋子底下有一头猪,猪是古时人们财富的象征,可见猪的地位之高了,但似乎光有头猪,这 个“家”并不完整,也并不和谐,往“家”里再领个女人回来,如此才算是真正地“安”“家”了,这正反映了母系社会的一种文化,母系社会实行走婚制,家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子占据着统治地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 语文书第一课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 我们爱你啊中国! 作者胡景晖 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 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 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 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 啊,我们爱你,中国! 我们爱你— 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 杭州西湖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 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 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 我们爱你—— 龙井茶的清香, 茅台酒的醇美, 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 景德镇陶瓷的天工巧夺。 我们爱你—— 傣家竹楼前如水的月色,

世界屋脊上布达拉宫的巍峨;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 大草原的羊群、戈壁滩的骆驼。我们爱你—— 战国编钟奏出的古曲, 改革开放谱写的新歌。 神州万里涌动的滚滚春潮, 祖国大地燃起的希望之火。 我们爱你—— 奋斗书写的史册, 汗水浇灌的硕果, 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 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魄。 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我们奋发,我们开拓,

你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 我们爱你啊,中国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透过字里行间体会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从总体入手,感受诗歌的美;抓住重点内容,将诗歌分段。

教具准备 《我爱你,中国》的录音磁带。 编辑本段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说说你听懂了哪些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我们爱你呀,中国》。你们想知道中国究竟有哪些可爱之处吗?就一起来学习吧!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初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你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4、指名分节朗读,要求读通顺。 5、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划出重点词语。 (小结: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奋发开拓) 6、从诗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7、朗读全诗,初步体会祖国的可爱。 讨论小结: (全诗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 第一段:(1)祖国幅员辽阔,我们热爱祖国。 第二段:(2-6)我们热爱的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 第三段:(7)祖国令我们骄傲,我们将为她奋发开拓。 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的意思。 2、思考:这一段是从哪两个角度写祖国的幅员辽阔的?(时差、温差、季节差) “啊,我们爱你啊,中国”这句诗在全中诗中起什么作用?(总领全诗,是全诗的主旋律) 3、指导由感情地朗读。 4、指导写字。 5、巩固生字的读音。 编辑本段第二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一课

第一课我种的植物 教材分析: 《我种的植物》是本册教材的第1课,属“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人类和植物共同拥有一个地球,人类的生活也离不开植物。本单元从《我种的植物》开始,沿《蔬菜》、《买菜》、《蔬菜的联想》等一系列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逐步展开。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及植物生长的基本常识,也有了一些观察的经历或种植的体验。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关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把植物主要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最美丽、最丰硕的时期画下来,也可以用连续的形式表现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是一堂想像画创作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立足生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环境,熟悉了解植物及植物的种植过程。 2、操作目标:通过观察植物或回忆自己种植的体验,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夸张、对比、省略、添加),尝试用不同的画笔纸材,以单幅或连环画的形式表现植物的形态特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及保护环境的意识。用艺术再现自己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培养其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感知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学习运用夸张、对比、省

略、添加等表现手法使用自己熟悉的工具材料;运用自己熟悉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 突出主题,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描绘出感受最深的植物形象,构思创作出创意独特的画面。 课前准备: 教具:学生作品、植物图片若干。 学具:水粉颜料、油画棒等绘画材料。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一棵树,让学生判断这是一棵大树还是小树?由于没有比较,学生的答案可能有两种,教师此时在树下画一个人,人画得很小,学生会一致回答这是一棵大树。(板书:对比手法。)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表现手法,下面我们还要学习其他几种表现手法来创作《我种的植物》。 板书课题:《我种的植物》。 二、启发谈话: 1、你亲手种过植物吗?谈谈你种植物的经历和发生的趣事。 2、你知道植物的分类吗?你知道哪些植物? 3、你喜欢哪些植物?是因为它的形状,它的色彩,还是其他原因?4、请你讲讲植物生长的几个阶段。

《23学与问》教案.docx

23《学与问》第一课时教案 海口市第二十小学叶春霞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 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木文,知道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学问” 一词,指名读,学问指的是什么?(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有什么不同呢?(学习与提问) 3、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岀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23课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2、检查生字词。

3、提问: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岀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 师: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们在课文第5自然段找一找。 出示厶“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齐读。 师:“相辅相成”指什么?(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师:这两句话一句在文章开头,起的作用是一一总领全文,一句在文章结尾,起的 作用是一一总结全文。两句话形成的关系是一一首尾呼应。 4、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一一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好”指什么?(喜欢、喜爱)。齐读词语两遍。 5、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课文第一、第五自然段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2—4自然段。 (2)学生汇报。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讲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过渡:这三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伟人,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 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口尼。请同学们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 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自由朗读,思考: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好问)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好问的? 出示句子: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问说》_教案教学设计

《问说》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几个文言实词;疏通课文,理清结构。2.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的作用;了解意动用法。3.借鉴古人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增强“勤学好问”的意识。【重点难点】1.重点:对“学必好问”主张的理解把握。2.难点:“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课文提示】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正音正字】①臆度(duó,猜测)②问难(nàn,驳诘)③几于古时(jī,接近)④强以为知(qiǎng,硬要)【判断句式】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2.本文课题《问说》是什么意思?能否从中看出本文的文体?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是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课文简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古朴。在句式运用上,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

当多的排偶句。原文有7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1段和第2、4、7段的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引论。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第二部分(第2-6段):本论。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第2段,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不管问什么人都会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阐明中心论点。被删除的是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被删除的第3段,以古人好问为例,对比古今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第4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问的内容和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2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第3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此段删除的文字是: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被删除的第5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 学与问-

23.学与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4.指导书写。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 学与问

3.课前质疑归纳: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明确学习任务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四、学生自主共学 五、交流反馈 1.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六、当堂训练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完整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 语文必背课文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我们爱你啊,! 当灿烂的太阳跳出的碧波, 依然是群星闪烁; 当北国还是的世界, 南疆早已洋溢着的春色。 啊,我们爱你,中国! 我们爱你——— 桂林山水的, 的浓妆淡抹, 、庐山的, 、的波澜壮阔。 我们爱你———— 龙井茶的清香, 茅台酒的, 的光洁绚丽, 陶瓷的天工巧夺。 我们爱你———— 前如水的月色,世界屋脊上的, 吐鲁番的、哈密的瓜, 大草原的羊群、的骆驼。 我们爱你———— 战国编钟奏出的古曲,

改革开放谱写的新歌, 神州万里涌动的, 祖国大地燃起的希望之火。 我们爱你———— 奋斗书写的史册, 汗水浇灌的硕果。 松树的伟岸、梅花的, 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魄。 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我们奋发,我们开拓,你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 我们爱你啊,中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

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姥姥的剪纸 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学与问》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学与问》 篇一 教学要求: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⑵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⑶联络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⑷引导学生凭仗课文详细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络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⑴朗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⑵通过浏览本文,知道问与思的亲密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⑴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 ⑵板书“学与问”,教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发问) ⑶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习题。 ⑷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⑸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分明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⑴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实验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齐读 ⑵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归纳。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照应。 ⑶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爱、喜欢”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⑷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请学生朗诵答复。)

《问说》教案设计

十三、问说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艾欣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行、知、识、是、非、度、强、广、致、达”等文言常用实词 和“于、以、之、而”等文言虚词。 2、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加注法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朗读感知的习惯。 3、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说理层次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把握中心论点。 4、借鉴古代学者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 说明: 本文作为一篇文言说理议论文,行文流畅,气势充沛,语言相对连贯易懂。在八年级学生已掌握的大量文言词语基础上,借鉴已积累的文言常用词和已具备的文言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加注法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是完全可行的。随着近年来对文言虚词释义要求的提高,重视常用文言虚词的准确释义也非常必要。作为议论文,文言的表述更加精炼,对比论证与排比修辞以及双重否定、反问句式的大量运用又使文章的论证更具说服力,论证层次更清晰,这些都是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议论文有关特点的抓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运用文言文加注法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2、难点: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说理层次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说明: 本文是自读课文,学者又是八年级下的学生,故可利用本文来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借用文言加注法,通过归纳复习旧知来解决自学新知,既巩固了已学文言词语又活用了文言释义规律,一举两得。古人说理,重在思路,强调辩证关系,因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层次清晰的论证结构就成了本文亮点,篇幅的短小精悍则更利于学生对论证思路的分析把握。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由于以前学过不少关于“学、思、疑、问”之间关系的文章或古诗文,所以可在学生回顾复习这类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本文的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从而分析论点的提出方式和证明论点的论证过程。然后分层次重点研读,一一进行释义、译句、句式、语言等方面的分析。最终再回到本文的整体思路总结以及论证方法的归纳明确。 练习举隅 1、原文中还有以下一段文字: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 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 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 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 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 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

我们爱你啊, 中国! 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啊,我们爱你,中国! 我们爱你——— 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 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 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 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 我们爱你———— 龙井茶的清香, 茅台酒的醇美, 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 景德镇陶瓷的天工巧夺。 我们爱你———— 傣家竹楼前如水的月色, 世界屋脊上布达拉宫的巍峨,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 大草原的羊群、戈壁滩的骆驼。我们爱你————

战国编钟奏出的古曲, 改革开放谱写的新歌, 神州万里涌动的滚滚春潮, 祖国大地燃起的希望之火。 我们爱你———— 奋斗书写的史册, 汗水浇灌的硕果。 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 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魄。 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我们奋发,我们开拓, 你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 我们爱你啊,中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

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姥姥的剪纸 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安塞腰鼓

苏教版小学语文《学与问》

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3学与问 滕州市实验小学新校南区郭萌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文的生字,理解“不懈探求”“相辅相成”等词的意思。解释文中诗句的意思。(字、词——认知目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理解内容、学习表达——认知目标、能力目标) 3.比较文章头尾两端观点的异同,理解作者说理的意图。通过比较引用具体事例的段落,感悟论证的严密性。(学习方法——能力目标) 4、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人文精神的渗透——情感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难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听写、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给段落加小标题,提炼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并仿照课文的写法,再写一个类似的小议论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1.会默写本课生词。 2.课前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及名言。 教师:1.查看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情况,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 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链接旧知,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事例证明得出结论) 2、揭提板书:学与问。 (二)听写词语,检查预习。 1.听写本课新词:松懈沈括辅助飞翔

23课《学与问》教案

23课《学与问》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先板书学问两个字,提问什么叫学问?加上个字“与”还一样吗? 学与问有什么关系?今天继续学习23课《学与问》。 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1、打开学案,自学第二块自学探究。(出示投影) 2、小组交流。 三、展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1、轻声读第1节,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出示投影)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作者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还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怎样证明的?请同学们默读第2-4节,思考:文中举了几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做好批注。(出示投影——1自学探究) 板书:摆事实讲道理 哥白尼 对于哥白尼,你还有什么了解?(出示投影画像)哥白尼为什么 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板书:勤学好问) 哪些词可以看出哥白尼勤学好问呢?(经常——说明小哥白尼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缠——联系生活实际和对问题的“不懈探求”)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呢? 我们从哥白尼身上学到了什么?(多问)证明了作者的观点:“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投影出示) 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请大家自由轻声朗读第三节。 (能者为师) 出示:你可以(),也可以()。只要(),不管(),都(),都()。 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想到孔子的名言。 出示: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重要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重要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课文重要知识点整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 1、本学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 2、搜集资料的途径有:看报刊、采访、上网、参观有关展览。 3、搜集资料常用的方法有:做摘抄笔记、拍照片、编辑剪报、制作资料卡片。 1、我们爱你啊,中国 1、《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赞美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全诗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 2、全诗分为三部分,开头歌颂祖国的(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第二部分从从五个方面赞美了祖国,即(山河无比壮丽,物产闻名世界,民族风物迷人,文化古老灿烂,民族精神伟大)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学了课文,我想用这些成语来赞美祖国:地大物博、气壮山河、山清水秀、锦绣中华、万里河山。 2、郑成功 1、《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2、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飞郑成功林则徐张自忠 戚继光霍去病郑和史可法刘仁轨 当代民族英雄:鲁迅钱学森邓稼先许海峰邓小平 3、郑成功是中国明清之际军事家、民族英雄。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4、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 从祖国内地来到台湾的,有不少爱国的读书人,郑成功让他们办起了学校。他还规定高山族子弟读书可以免除徭役。这样一来,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融洽了。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两件实事是:发展生产,兴办教育。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这句话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深化中心作用。 5、载歌载舞:载:又、且。负隅顽抗:负,依仗、依靠;隅,角落。 6、背诵第5、9两小节。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讲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 2、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革命练习曲》、《悲伤》。 3、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 4、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5、课后第4题:a、埃斯内尔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为的是让肖 邦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b、“弥留之际”指病重快要死的时候,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至死不忘祖国强烈的爱国情感。 6、悲愤欲绝:欲,将要。绝,死亡。与世长辞:辞,告别。 4、古诗两首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2)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3)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却看妻子愁何在”等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听到大唐军队收复失地而欣喜。 2、《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1)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我自横刃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2)爱国诗篇: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汀洋》 3、背诵全诗及诗意。 4、带点字:△妻子:妻子和孩子。△漫:随意胡乱。△漫卷:随意地卷起来。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青春:明丽的春天◇示:告诉◇元:同“原”,本来。◇万事空: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但:只。◇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九州:指中原。◇同:全国统一。◇定:平定,收复。◇:家祭:祭祀祖先。◇:无:同“勿”,不要。◇乃:你的。◇翁:父亲。 5、诗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我的衣裳。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在大晴天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美好的春光,我也好回我的故乡。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一路顺流之下,一过襄阳,便直奔洛阳。 《示儿》: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我只是为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等到宋朝军队向北进军,

《学与问》教案

《学与问》教案 《学与问》教案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文比喻句

比喻句: 1、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傣家竹楼前如水的月色。 2、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3、他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4、心灵震颤之余,掌声雷动。 5、织女用她所织的彩锦装饰天空,就是灿烂的云霞。 6、安塞的后生们朴实得就像一片高粱。 7、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8、我站在青海高原上,目力所及,都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 9、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0、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1、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12、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13、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 14、银杏的叶子像一把精美的小纸扇,又像漂亮的蝴蝶翅膀 15、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 16、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拟人句: 1、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 2、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 3、阳光爱抚地照耀着它,春风柔和地吹拂着它,雨露更不断地哺育着它,岩石则用风化了的泥土紧紧地抱住它的根。 小草渐渐生长了,长得很挺拔,很结实。 4、姥姥神了,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5、安塞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6、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令人望而生畏。 7、家乡的小河边的柳树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受到历代诗家词人的热忱歌颂。 8、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9、天高云淡,金风送爽,大雁排着队往南方飞去。 10、毫无疑问,报纸是千百万人终身的良师和益友。 排比句: 1、阳光爱抚地照耀着它,春风柔和地吹拂着它,雨露更不断地哺育着它,岩石则用风化了的泥土紧紧地抱住它的根。小草渐渐生长了,长得很挺拔,很结实。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安塞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4、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换,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5、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口语交际:

2019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3课《学与问》课文语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3课《学与问》课文 23 学与问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侯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 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材简析: 《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最新六年级语文《学与问》教案设计与课后反思(精品)

六年级语文《学与问》教案设计与课后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对勤学好问这个观点的叙述言简意明。下面是关于六年级语文《学与问》教案设计与课后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什么是学问? 2、学与问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请五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节 自由读第一节,完成填空。 2、学习第二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节,思考: (1)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那些词句反映哥白尼好奇、好问?理解:希奇古怪 (3)指导朗读 (4)小结: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3、学习第四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一节,完成习题。 (2)小结:课文列举沈括小时侯的故事,是为了证明什么呢? 4、学习第三节 自由朗读第三节,说说读了这一节,你有什么收获。讨论: (1)我们所面临的是个怎样的世界?理解: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理解:能者为师 四、课堂小结 1、分发“金钥匙”。(有关问的名言) 2、学习教育家陶行知写的'关于好问的两首小诗。 五、学习生字 1、同桌互相揣摩,学习生字。 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 3、描红、反馈。 以上教学设计是我镇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的教学设计。 教后思考: 这是一篇议论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本节课中,教学第四节和写字时,我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来完成作业;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互相交流识字方法与写字注意点,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在第三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质疑,使学生感受到了更多的学习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