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鹬蚌相争》参考资料

6《鹬蚌相争》参考资料

第 1 页 共 1 页 《鹬蚌相争》参考资料

在2000多年前,就是这个小小的寓言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自己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接下来,苏代开始讲了他的故事。 你们知道他讲的是什么故事吗?我仿佛看到你就是战国时的苏代,正在给赵惠文王讲鹬蚌相争的故事。开始复述故事。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校园学生间的冲突,委曲求全只有一个结果:弱小的孩子可能屡屡成为出气包,但是强者可以从容的退让,因为他的撤退并不足以让弱者趁机将它消灭,强壮的孩子即使再谦虚也不可能成为弱小孩子的“出气包。”

通过故事讲述道理,这就是寓言的作用,也是寓言的魅力。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二》,在《战国策》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狐假虎威、亡羊补牢、画蛇添足······

每个寓言故事都蕴含着一个道理。同学们,只要你认真去读,用心去悟,你一定会领悟出故事中的道理,它会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课后你可以多找一些这样的小故事来读一读。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导读: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x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小学部编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鹬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鹬蚌相争寓意

鹬蚌相争寓意 篇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寓意 鹬蚌相争 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干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你就会饿死。”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这时一个渔夫走来,于是渔夫便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这一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

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揭示道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寓意: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事,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叶公好龙 从前有位叶公,特别喜欢龙。他屋内的梁、柱、门、窗,都请巧匠雕刻上龙纹,雪白的墙上也请工匠画一条条巨龙,甚至他家穿的衣服、

22 狐狸分奶酪教学设计(优)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学期 22《狐狸分奶酪》 孝感经济开发区共青小学廖钗华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相处”这个主题编排了《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纸船和风筝》《风娃娃》4篇童话故事。通过童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应该怎样与人相处。这些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角色个性鲜明,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与人相处。 文本解读: 《狐狸分奶酪》是匈牙利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两只小熊捡到一块奶酪,狐狸趁它们拌嘴时提议帮它们分奶酪。在分奶酪的过程中,狐狸故意分配不均,而小熊哥儿俩都不愿意吃亏,让狐狸一次又一次地有机会吃奶酪。最后,一整块奶酪都被狐狸吃光了,两只小熊这才恍然大悟,可狐狸还狡辩说,它分得很公平。故事中的狐狸非常狡猾,它从一开始就打着“如意算盘”想吃掉奶酪,而文中的小熊们却傻乎乎地不明就里,总在奶酪的大小上斤斤计较,看不清狐狸行为的用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伴之间斤斤计较,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教学目标: 1.认识“酪、捡”等12个生字,会写“奶、始”等8个字,会 写“哥哥、开始”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故事内容,领会其中的道理。

3.拓展积累“开始、起始”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的狡猾,并领会其中的道理。 师生齐准备: 1.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磁性田字格黑板贴、狐狸和小熊 头饰(教师) 2.预习课文,田子格练习簿。(学生)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酪、捡、俩、始、拌、帮、匀、嚷”8个生字,正确、 美观地书写“奶、始、吵”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好长句子。 3.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小学生课外文言文原文翻译:鹬蚌相争.doc

2019小学生课外文言文原文翻译:鹬蚌相争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故事 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指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这则寓言的寓意,使学生从中 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重难点: 体会这则寓言的寓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有关动物的成语,指名填空。 2.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篇寓言故事也和动物有关,板书“鹬蚌相争”,学生书空。 3.让学生猜一猜“鹬和蚌”分别是哪一类动物。 (师生交流,渗透汉字的组成规律,鹬字,鸟旁,蚌字,虫旁。) 二、读课题,质疑 1.学生齐读课题。 2.思考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师生交流,学生提出问题。 3.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鹬蚌为什么争?怎样争?争的结果怎样? 三、理解感悟故事内容 学习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2.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师生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感受到这是一只饥饿的鹬。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自然段。 教师小结:鹬的优势就是嘴巴长,它刚要用自己的长嘴巴去啄蚌,蚌就一下子夹住了鹬的嘴巴,两者相持不下。 学习三、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交流。 教师指导抓住两个角色话语中的关键词语,体会鹬和蚌在争时的傲慢与不满,气愤与恼怒等心情,引导学生感悟鹬蚌相争时的情景。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4.教师设置引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鹬傲慢地说:蚌白了鹬一眼说: (2)鹬扎煞着羽毛,生气地说:蚌也恶狠狠地说: (3)鹬咬牙切齿地说:蚌也怒气冲天地说: (4)过了很长时间,鹬和蚌都筋疲力尽,鹬有气无力地说: 蚌也无精打采地说: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及新词。 2、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表演《鹬蚌相争》。 4、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猜一猜,这是什么寓言故事? (课件出示图画: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生猜。) 呀,都猜对了!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看课件,了解鹬和蚌 二、新课: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读生字:(指名开火车读) “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这个字,跟着老师书空。请你在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三个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 4、读词语:指名领读。 5、比一比,组成词语。(指名) 师:看来同学们对生字和词语已经掌握了。过度: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结果又怎样呢? (二)、读故事,明道理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 男女生读。注意“生气”“毫不示弱”等词语的读法。

5、“毫不示弱”是什么意思?(看课件,选择) 你能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吗?把它写下来。 6、默读《鹬蚌相争》,想一想为什么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体会寓意:你从这则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鹬蚌相争》告诫人们: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7、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表演 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 2、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课件: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

幼儿园音乐公开课教案例(附视频)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幼儿园音乐公开课教案100例(附视频) 01、大班律动《小丑当大厨》 02、小班音乐游戏《小猴与鳄鱼》 03、大班歌唱游戏《酸酸葡萄》 04、大班音乐游戏《拾豆豆》 05、大班律动游戏《百叶龙》 06、大班音乐游戏《救回蛋宝宝》 07、大班音乐欣赏《魔术师圆舞曲》 08、小班歌音乐活动《停下来》 09、小班律动游戏《拍蚊子》 010、大班律动活动《魔仙的指法》 011、大班律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012、“玩中学”生命教育背景下的原创韵律活动三部曲013、小班律动游戏《剪剪纸》 014、大班音乐欣赏《天鹅》 015、大班律动游戏《澡缸里的国王》 016、中班音乐活动《我不上你当》 017、让动机穿行于活动之中 018、大班戏剧表演唱活动《新猴子学样》 019、大班歌唱活动《我是猫》

020、中班歌唱活动《萤火虫》 021、大班歌唱活动《我爱你》 022、中班律动游戏《小星星变奏曲》023、大班歌曲游戏《烫火锅》 024、大班音乐游戏《斗舞》 025、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 026、大班歌唱活动《BIM BAM》 027、大班律动游戏《跳花绳》 028、大班律动游戏《狡猾的狐狸在哪里》029、大班律动游戏《快乐身体演奏会030、大班领域综合活动《金老爷买钟》031、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 032、大班打击乐活动《玛丽波尔卡》033、大班韵律游戏《香草咪咪》 034、大班音乐游戏《跳舞的乒乓球》035、《金老爷买钟》说课 036、小班韵律游戏《打气球》 037、大班律动游戏《蛤蟆历险记》038、大班歌曲学习超市《小红花》039、大班歌唱活动《数子歌》 040、大班音乐欣赏《小老鼠与胖厨师》041、大班音乐游戏《山魈》

鹬蚌相争全文、解释

鹬蚌相争全文、解释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yùbàng xiāng zhēng) 解释一 有一句古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自己渔人得利。” [提示] 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注释] 方——正在。曝(pù)——晒。 鹬(yù)——一种水鸟,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qián)——同“钳”,夹住。 喙(huì)——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曰——对..说。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并。禽——同“擒”,捕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教学准备:收集关于“鹬和蚌”资料、蚌的实物、课件。 一、猜谜导入,引入新课: (一)猜谜导入,积累成语: (课件分别出示“对牛弹琴”“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的图片)请同学们猜成语,猜对就大声读出来。(还可以让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寓言)(此处过渡语言要用好,最好借鉴张康桥老师的过渡,点出寓言的特点,用严文井的话转承)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今天呀,(我们一起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看同学们通过努力能从中掏到哪些东西)老师把故事的主人公请到了我们的课堂,看(老师怎样板书课题)! 1.(出示鹬的图片)(先板书“鹬”,识记字形后再出示图片) (1)板书“鹬”(鹬字比较难写,怎样记住它?编顺口溜:“商”字

摘掉帽,上面换支“矛”,右边站只“鸟”)自己竖空画一遍。(2)(“鹬”的偏旁是“鸟”字,说明“鹬”跟鸟有关)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嘴长) (3)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说明生活环境和扑食情况即可)。 2.(出示蚌的实物)(“蚌”的教法和顺序与“鹬”相似) (1)指导学生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壳硬) (2)板书“蚌”(指导书写:第三横最长,要感谢谁给他留出了位置?)(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片。(播放课件)(此处最好别播放这一课件) 1.(鹬和蚌是故事的)主人公,他们在干什么?(板书“相争”)(互相争吵)(还有“争斗”的意思)板书“相争” 2.(鹬蚌相争)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齐读课题(提示读出“争”的味道)。通过课题,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大家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大家很会提问,知道故事围绕一个“争”。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则寓言故事,请大家打开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这篇古文很短,仅有59个字,而有些字却很难读,老师把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列出来,我们来认读它。谁来当小老师?(课件出示生字)

鹬蚌相争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理解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相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动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理解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案范文三篇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案 范文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4个以上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 2.出示会认字字卡,指名认读。组词。 3.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3—6自然段) 2.精读3—6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学生汇报。 (3)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鹬和蚌争论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自然段,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讨论讨论,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大家解决。(理解: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学生汇报。 (7)齐读第3—6自然段。 (8)试试看,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鹬蚌相争》讲给大家听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比比谁说得最棒! 5.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1.自由读读全文,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鹬蚌相争的事情吗?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鹬蚌相争)

寓言二则(鹬蚌相争)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编了《郑人买履》和《鹬蚌相争》两则寓言。 其中《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并不难。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则《鹬蚌相争》又是典型的“小故事蕴含大道理”的寓言故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历史故事贯穿始终,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寓意。另外还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延展文本,力争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有机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随文学会本则寓言中的4个生字及新词,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理解词义。 2.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展开想象,具体讲述自己创编的故事。 教学重点: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鹬和蚌的图片,了解两种动物的外形特点,交流课外资料,了解鹬和蚌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读一读:鹬蚌相争毫不示弱啄夹 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 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课件逐步呈现每一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请学生说一说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 (2)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 (指答读文) 2.展示课件:鹬蚌相争时的对话内容的文字片 3.指导学生朗读 (1)问:鹬被蚌紧紧夹住了,如果你就是这只鹬,你会怎么想? 追问:你要是这只鹬,你会怎么生气地说? 感悟,有语气朗读 (2)问:鹬这样生气,蚌害怕吗?它表现得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毫不示弱) (3)帮助学生理解“毫不示弱”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公开课《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柏山小学黄钻华 2016.3.16 教学目标: 1、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培养想象力,感悟故事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教学难点: 1、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寓言故事,知道了哪些呢?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 3、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5、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哪里?(《战国策》)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指名读。 鹬蚌曝箝喙 2、说说下列字词的意思。 方曝箝曰雨谓禽 3、读了课题,学习了生字,你想从这则寓言中知道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句 1、听一听课文录音。 2、听了录音,我们一起来进一步了解这个故事吧。 看,这是一只河蚌。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板书:蚌) 3、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些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师口述:这时,来了一只鹬(板书:鹬) 它看见了正在晒太阳的蚌,会想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师口述:它看见了蚌,猛地把嘴伸到壳里去啄肉。(板书:啄) 师:蚌被鹬啄了,有什么反应呢?(生答,板书:箝) 4、课文中哪一句话描写了这一情景呢?(学生说)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第二、三句 过渡:鹬啄了蚌肉,蚌夹住了鹬,这是故事的起因,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呢? 1、请看第二、三句: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自由读一读。 2、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3、鹬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鹬的这种做法? 4、对于鹬的威胁,蚌又是怎样回应的呢?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5、这两句话写得非常生动,想一想,要怎么读才有味道?同桌互相读,在脑海中浮现出鹬、蚌相争的画面,体验鹬蚌相争的情景。 6、分角色朗读。 7、评价朗读情况。 (三)学习第四句 过渡:鹬、蚌相争,可以看出双方的态度如何?后果将会怎样呢? 1、学生回答 2、师引: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板书:互不相让渔翁得利 3、请大家一起读寓言的第四句。 4、用现代文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学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对照译文自己读一读。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这则寓言。 3、学了这则寓言,你知道寓言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同桌讨论交流 五、发挥想象,创新提高

鹬蚌相争的意思及故事

鹬蚌相争的意思及故事 导读:【成语】: 鹬蚌相争 【拼音】: [yùbàngxiāngzhēng] 【解释】: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 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 【举例造句】: 为了一点点恩怨、矛盾而互相争斗,必定会做出鹬蚌相争的蠢事来。 【成语典故】: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 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二年级下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

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

(完整word版)三年级语文复习提纲

三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生字 易错字 第1课:爱洒环第13课:浅岸 第2课:倍携登异第14课:球热费存 第3课:偷振萍迹第15课:究竟货 第4课:冒幅第16课:试沿凑 第5课:甜津密讯第17课:领断阵 第6课:临披奏第18课:尝愿辱 第7课:帽第19课:径 第8课:霸害摇扔第20课:望奉献 第9课:寓拔筋第21课:豪厚委 第10课:矛卖夸演逃第22课:级垂 第11课:忍隆管第23课:均 第12课: 幻览姿笼罩第25课:遇预料震事待第26课:段糟紧帮第27课:挑纪导废 多音字 shì() hǎo()似好 sì() hào() cháo() fā()朝发 zhāo() fā() zuō() bēn ( ) 作奔 zuò() bèn ( ) jiǎ() sā() 假撒 jià() sǎ() huàng() chēng()晃称 huǎng() chèng()

dāng() liáng()当量 dàng() liàng() mò() chéng()磨乘 mó() shèng() juǎn() zhuǎ()卷爪 juàn() zhǎo() mēn() tiáo()闷调 mèn() diào() jìn() yīng()尽应 jǐn() yìng() kān ( ) shě()看舍 kàn ( ) shè() dāi ( ) lún ( ) 待论 dài ( ) lùn () là ( ) jiān ( ) 落 luò ( ) 间 lào ( ) jiàn ( ) sān ( ) chāi ( ) 参 cān ( ) 差 cī ( ) cēn ( ) chā ( ) shēn( ) chà ( )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二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三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读一读:鹬蚌相争毫不示弱啄夹 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 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 (2)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 2.展示课件:鹬蚌相争时的对话内容的文字片 3.指导学生朗读 (1)问:鹬被蚌紧紧夹住了,如果你就是这只鹬,你会怎么想? 追问:你要是这只鹬,你会怎么生气地说? 感悟,有语气朗读 (2)问:鹬这样生气,蚌害怕吗?它表现得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毫不示弱) (3)帮助学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问:“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小结:“毫不示弱”表示一点儿不比对方弱。)(4)指导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5)指导:你要是这只蚌,你会怎么毫不示弱地说? (6)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 4.鹬和蚌谁也不肯放开谁,谁也不肯让着谁,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呢?(被渔夫捉去了。) 5.看图讲故事。请学生戴上鹬和蚌的头饰进行表演。

小学三年级语文知识点:鹬蚌相争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知识点:鹬蚌相争知识点本文是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知识点:鹬蚌相争知识点,感谢您的阅读! 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我们为大家准备了鹬蚌相争知识点,希望同学们不断取得进步! 【原文】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

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最新小学必考文言文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翻译: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 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这个故事的寓意: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揠苗助长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②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5.趋:快走。往……去,到……去。 6.槁(gǎo):草木干枯。

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这个故事的寓意: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 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画蛇添足 原文:楚有⑴祠者,⑽赐其⑵舍人⑶卮酒。舍人⑷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 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⑸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⑾为之⒅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⑹固无足,⑺子⒀安能为之足?”⑻遂饮其酒。为蛇足者,⑿终⑼亡其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持祭祀的人。(2)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3)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4)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5)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起。(6)固:本来,原来。(7)子:对人的尊称,您。(8)遂:然后。(9)亡:失掉,指未喝上。(10)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11)为之足:给它画上脚。(12)终:最终、最后。(13)安能:怎能,哪能。(14)引:拿起。(15)且:准备。(16)成:完成。(17)余:剩下的。(18)足:脚。 翻译: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