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

函授学员姓名:蒋析

所在年级:2010级函授本科班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赵春蓉

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 5月 20 日

目录

正文 (1)

一、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建立词的历史地位 (1)

二、夯实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2)

(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 (3)

(二)关心民生疾苦,对穷人的同情 (3)

(三)抒发个人感慨,探索人生奥秘 (4)

(四)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4)

三、开拓高清的意境和豪放风格 (5)

(一)对词境的开拓 (5)

(二)开创新的豪迈词风 (5)

四、语言的创新、音律的突破 (6)

参考文献 (6)

苏轼对词的贡献

蒋析

(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2010级函授本科班四川康定 626001)

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豪杰,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出色代表,在他的诗、词、散文里都表现出的豪迈气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词风变革、词境扩大等方面,开创了词的新阶段,为词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苏轼;词;贡献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苏轼对词的题材,意境,风格,语言和音律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革新,使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望江南?超然台作》,《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定风波》,《卜算子》,《水调歌头》等。苏轼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取代了传统婉约词派的主体地位,成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开创者。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打破诗尊词卑的传统,树立词抒情诗体的地位

诗歌发展到唐代已经达到了巅峰。宋代人要想超越唐代诗歌的发展成就,只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于是词应运而生,词最初产生于民间,内容十分广泛,它与诗的不同主要在于它配合音乐,能够歌唱。一开始词被作为一种“歌词”专写儿女恋情,供歌馆楼台或民间市井谱曲演唱。所以在人们心目中比诗“体卑”。虽然后来文人词大量发展,但是始终没有跃出爱情或色情的内容范畴。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词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小径。到了宋代,由于受传统的影响,词坛依然沿承着五代遗风。代表时风的晏欧词也被称为“词中西昆”,实质上仍然沿承了五代遗风。柳永创制的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但

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辟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不管柳永的浮艳之词也好,晏殊的儒雅之词也好,都没有跃出女性题材的范畴,所在当时婉丽词风弥漫一时,在意境上没有深远的立意,没有清新的格调。词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扩大内容,开拓题材,打破诗词的界限。范仲淹、欧阳修等少数有政治抱负的作家开始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并在词里表现出新风格,而苏轼才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实际贯彻者,他在“新风格”的基础上,力求变革,建立了与婉约派相对立的豪放派。苏轼在词的内容题材、意境格调、语言音律等方面,都超出了原来范畴和层次。他的词或议军论政、记事抒怀,或反映民间疾苦、身世友情,或描绘山水风光、田园生活,或咏史怀古、说理谈玄。同时在作品中也极力地写深远新奇的意境,抒发高远的志向。他推崇高雅的词风,使词从传统的女性题材中跳出来,不断开创清新的境界,抒发广阔胸襟,从而成为“自是一家”的词。

苏轼认为诗和词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他以创作诗的态度来创作词,使人发现了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内在潜力。它除了能配合音乐曲调,更重要的是可以从自身的格式变化,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抒发广阔胸怀。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笔力雄健,完完全全扫去了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气,确无“柳七郎风味”。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况,可谓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词的下片气慨尤为豪迈:“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除边患的壮志。一扫过去那种语娇声颤,柔婉妩媚的“女性”倾向。诗与词虽然在外在形式上有差别,可他打破了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到与汉赋、唐诗、元曲同等的地位,在中国历史文学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样,苏轼词的抒情言志突破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确立了词的独立抒情诗体的地位。

二、夯实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任何文学形式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词也不例外。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活等,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任何一种文学形式,只有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沃土上,才能生长成为枝繁叶茂

的大树。在“花间派”为代表的传统词作开始衰落之时,苏轼登上了词坛。使得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题材内容上,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诗为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禁锢,以词怀古、感旧、记游、说理,将触角伸进了诗的题材范围,使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促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大开拓了词境。借用写诗的某些方法作词,拓宽了词的题材,深化了词的内涵。苏轼词的内容和题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

宋代主要的社会问题是民族斗争,在词史上,苏轼较早地把民族矛盾写入词中,扩大了词的题材,增强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苏轼忧国忧民,具有远大的报负,即使在人生“低谷”时,他那种欲有所为、欲有所“伸”的政治抱负也在词中是显而易见的。苏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泛舟赤壁,写下了那首声震词坛,千载传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以祖国雄伟壮丽的江山和悠久的历史作背景,借对历史舞台上曾导演过的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的周瑜的怀念,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从而抒发了作者强烈渴望为祖国作一番事业的抱负。词中也流露出事业无成、早生华发的感叹,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里虽有政治上的无可奈何,但向往英雄业绩的豪迈气魄,仍是这首词的主旋律。

(二)关心民生疾苦,对穷人的同情

苏轼关心民生疾苦,同情穷人,在他的词中也有体现。《望江南?超然台作》就反映了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磋。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春。词中“却咨磋”为全词脉络,“试上超然台上看”细雨霏霏,贫困居民烟火不举,更加凄暗。苏轼在词中不仅写了对劳苦民众的同情和关怀,还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的歌女,表现了对荒淫无耻的统治者的不满。由于政治升沉、生活遭遇等各种因素,使苏轼产生对歌女的同情与关怀。白居易发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苏轼也发过“天涯同是伤沦落”的感叹;他更把

殷勤留别的佳人引为比旧交新贵更为难得的知己。在与歌女惜别时,竭力安慰她们,要她们痛痛快快哭一场,索性泪珠也不用擦掉,就把它弹在征衫上,好让将来有缘再见时,重话旧情,“泪珠不用罗巾混,弹在征衫,图得见时说。”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情意啊! 这类关心民生疾苦以及对统治者不满的词作,深深地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体验和创作激情。

(三)抒发个人感慨,探索人生奥秘

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理想得不到实现的苦闷,在他的词中也随处可见。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着。身长健,但忧游卒岁,且斗尊前。这是下片,回忆了他们刚到汗京时的情况,少年意气风发,自负才学,真有不可一世之慨。而回忆之中隐隐含着仕途坎坷的愤懑。似乎在倾吐满腹的不快。苏轼还常借吊古、赏月、咏物来抒发胸中的愤慨,如《满江红?寄鄂州宋使君奉品》说:“《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州对鹦朗,苇花萧瑟。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滴仙诗,追黄鹤!”这首词作者由凭吊古人联想到了现实的深沉感慨,表现了对三国时弥衡空持才气的可惜,傲物狂放的不可取;更否定了曹操、黄祖这样迫害人才不能容纳人才的狭隘当权者。这里作者交织进个人的身世之感,苏轼认为才士的狂放和当权者的狭隘,应该让它们都成为历史。从现实出发,自己有过辞官归隐的念头,可又怎能不心怀国家安危呢?结句是说尽管李白这个切盼朝政清明自已得以进用的希望成为泡影,但总比崔颢只知道思念故乡的个人愁苦更伟大。苏轼把自己在被贬中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地,从而解脱矛盾与苦闷。正因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断从他的词里流露出来。

(四)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苏轼的词也不缺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热爱生活表现在对亲友的深厚情感上。前人曾有苏轼之词短于情之说,这种把情的内容局限于脂粉之间,理解得过于狭隘,全然不符合苏词的实际。其实,东坡是笃于情的。如抒发真挚爱情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为悼念亡妻所作。虽然生死相别十年,孤坟又相隔千里,但苏轼还是那样哀思深切。结句谈亡妻在地下为怀念自己而不胜痛苦,“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强烈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怀念,显得情意更为深切。苏轼对朋友,也怀着深厚的情谊。“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他的友情词就是

这样发自肺腑,饱含真情实感。如《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真切体现出对远离友人的眷恋。“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画堂新创近孤山,曲栏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上片借歌女的情态、歌声和心情,写山居者对行者的无限依恋;下片写当地好景虚设,春光阑珊的旧迹难寻,来刻画故人去后环境氛围的寂寞冷清,把惜别之情写得深至精微,反映出作者对友情的深笃。

三、开拓高清的意境和豪放风格

(一)对词境的开拓

苏轼对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做了许多努力。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如:《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抟抟。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人,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既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经历仕途挫折以后复杂的人生感慨。

(二)开创豪迈词风

苏轼的词在密州时期有重大发展,初步形成了豪放词风。《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就是代表作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词以问天、问月来探索人生的哲理,抒发兄弟的手足情谊。前半阙的“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两句,是痴问也是探求,这是对现实生活极度苦闷、心头郁结的迸发;接着写由不满现实而企图追求天上的纯洁,然而终究离不开人间,则又表现出他对人生的眷恋。后半阙“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也是痴问和探求,原来人生的离合,正如明月的盈亏,是永远不能改变、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但诗人并不从这里消沉下去,而是以乐观旷达的祝愿作结:只要人长在,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共赏同一明月,这不是很欣慰的吗!全词笼罩着一层迷惘、惆怅的气氛,但词的境界阔大明朗,这在婉约派作家所写的词中是罕见的。苏轼在密州时期的词作,标志着豪放词风的初步成熟,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

道路。

四、语言的创新、音律的突破

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轼“以诗为词”,实际就是为词的语言表现争取更大的自由。宋诗已有散文化的、讲究意脉流动的倾向,而词的特点就是句式长短不齐,所以苏轼很方便地把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的体式中。像《水龙吟》的首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末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乃至《满庭芳》上阕首句“归去来兮,吾归何处”,和下阕首句“云何,当此去”,以及《定风波》末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都是不讲究文字的凝炼和意象的密集,词汇所形成的音顿不太整齐,系连词用得较多,而接近散文甚至口语。这种语言在词调固定的格式中仍然有其节奏感,只是它的音乐性已经不是很强了。但它也使词的语言表现方式从单一化的格局中挣脱出来,取得新颖效果。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苏轼重视词的文学生命,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

是的,文学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苏轼的精神家园,是其生命意义的集中体现。苏词,也已化作不朽的文学精灵,永远激励和指点着在人生的旅途上艰苦跋涉,在文学的峰峦间奋勇攀登的人们。苏轼,以自己“诗化”的词学主张和成功实践,影响了宋代词人,使词摆脱了“体卑”地位,进而发展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最终与光芒四射的唐诗并称,使宋词走上了空前绝后的峰巅,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苏轼对词的开拓和创新之功将永远彪炳于文学史册。

参考文献:

[1] 刘维治著《唐宋词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2] 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2000年1月

[3] 王国维著《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9年3月

[4] 龙榆生编《唐宋词选释》中华书局 1962年9月

[5] 俞平伯编《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0年5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