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秋《立足教材,做儿童言语实践的策划者》

吴佳秋《立足教材,做儿童言语实践的策划者》
吴佳秋《立足教材,做儿童言语实践的策划者》

立足教材,做儿童言语实践的策划者

——小学低段用课文教写话的策略研究三部曲

【摘要】写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中却存在“练什么”、“怎么练”、“什么时间练”等问题。细细领悟课标精神,认为利用课文进行言语实践,培养兴趣,是写话教学的一重要途径。如何铺展切实可行的提升之路呢?在寻得言语实践原材料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落实目标,并探寻增强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是笔者的策略研究三部曲。

【关键词】教材;言语实践;素材;渐进;兴趣

王尚文教授指出,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文”的能力。潘新和教授也强调“写作本位”。写话是写作的基础,小学低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教师要能够使学生从小养成写的兴趣习惯,不论是对于眼前写作的学习,还是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以至他们的精神和人生滋养,都可谓善莫大焉!由此可见,写话能力培养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了几个较突出的问题:

其一,课标要求高度简洁,没有提供具体的操作步骤,对诸如“语句完整、通顺、连贯”等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均未明确提及。现行教材也没有编排或介绍写作知识。练什么?怎么练?是个问题。

其二,浙江省“关于小学低年级语文和数学教学要求的调整意见”中指出,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那么,写话的练习安排在什么时间,如何才能不加重学生负担?

其三,很多老师的写话指导盲目,东一榔头西一棒,没有目标,没有重点,没有递进,面面俱到。学生的写话兴趣不高,“无米下锅”,表达不通顺、不流畅,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等现象较严重。

其四,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精力倾注在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上,忽略阅读教学为写作服务。有的虽然将“写”挤进了课堂,但那只是“语用”的一面旗帜,充其量是阅读课中的可有可无的点缀。

结合上述问题,如何有目的、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方法固然很多,但从课标实施建议的字字珠玑中,我们寻得了最强之音:

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可见,教材是学生练习写话的一块肥沃土壤。利用课文进行言语实践,培养兴趣,是写话教学的一重要途径。

坚定了方向之后,,又如何立足教材,精心策划,为低段孩子的言语实践铺展切实可行的提升之路呢?先寻得言语实践的原材料,继而循序渐进地落实目标,再探寻增强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是笔者的策略研究三部曲。

一.拓宽视野,教材原是言语实践的不竭之泉

入选课本的篇目,经过严格遴选,多为经典之作。不仅语言典范,值得积累借鉴,且其中有诸多的空白点、省略处,细细品读,都可以成为绝妙的“写点”,让写话教学有米下炊。于此举隅:

(一)模仿,仿出诗性与灵性

《找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蕴含的语言实践点很多。其中“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四个句子结构相同,且都是极富创意的比喻。为使学生能掌握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读懂课文后形成独特体验,思维进一步发展,我引导他们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感受。

师:(沉醉地)“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早开的野花……”多生动的比喻啊。小朋友们也能学着说一说吗?(课件出示句式:,那是吧?)

生:(刚买了一个发夹。)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那是春姑娘的发夹吧?

(多形象啊,孩子们自发地给予掌声。)

师:你真会联想,一点也不比作者差。

受到鼓舞,其他孩子又蹦出了许多美丽的句子:

“小草短短的,那是春姑娘挺着的鼻梁吧?”

“风儿轻轻地吹着,那是春姑娘的小手吧?”

“小雨轻轻地下,那是春姑娘薄薄的纱衣吧?”

……

师:小诗人们,这么好的句子,可别让它溜走了,快拿出笔记录下来吧。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有兴趣的孩子也可以根据图片来写噢!

写作能力的培养,从模仿开始。由于有了范文引路,加上老师的鼓舞,学生很快明白要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很有小试牛刀的勇气。而老师出示的图片也为

稍弱的孩子提供了帮助,无痕地让他们参与进来。成为一次人人能写,人人受益的言语实践。这样的写点,课文中还有很多,如《秋天的图画》、《春雨的色彩》、等课文中都有这样既工整又优美的句子,值得模仿运用。模仿中,我们要有所侧重,或仿句式,或仿顺序,或仿结构,避免重复训练。

(二)续写,写出童真与想像

儿童有着天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教学中,应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机会,让他们展开天真的翅膀,放心童心,打开思维。课文中,常有着一些省略号与泡泡语,提示着我们可以灵活地引导,滋长为有意思的写话拓展点,为想像助力。

如《笋芽儿》一文中的小笋芽钻出地面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课文中例举了四种,但多彩的春天又岂是课文所能逐一描述的?学生在这一单元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优美的词句,正好在这里好好地大显一次身手。再如《坐井观天》一课中,泡泡语提示:小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稍加引导,让学生先说后写,学生便会放飞思绪,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带来精彩连连。

这样的续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学生的想像提供了“飞翔”的机会,有效解决了学生作文没有素材的老大难问题,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是兴趣的写话。

(三)改编,编出情理与智慧

课文《蓝色的树叶》中的林园园不乐意借笔给李丽,找出种种借口。虽然文末写到“林园园的脸红了”,可故事仍让人心里搁了块石头般沉沉的。与其将时间花在人文性的价值引导,不如来一次大快人心的改写,重塑林园园的形象。附学生作品:

《蓝色的树叶》改写(潘余婷)

……

李丽看看旁边的林园园,她已经把树画好了。树叶那么绿,真惹人喜爱。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林园园热情地说:“拿去用吧!”李丽拿起绿铅笔画着画,一不小心,把笔尖儿弄断了。林园园看了看随口就说:“没关系,来,让我帮你削一下。”林园园拿起自己的削笔刀很快地削起来,削完以后,又递给了李丽。林园园还对李丽说:“这支绿铅笔就送给你了,我家里还有几支呢!”李丽听了,感动极了!不一会儿,李丽也画完了。老师走过来仔细地看了看她们俩的画,夸奖她们一个比一个画得好。

……

小作者这样一改写,就将文中那位小气的林园园成功地塑造成了一位可爱的大方的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小作者在塑造她人的同时,也塑造了自己美好的心灵,成就感也可想而知。改编,编出了情理与智慧。改编,还可以是文体间的互换。如《黄山奇石》可改成导游词,《宿新市徐公店》可编成故事等。

(四)重组,组出内化与创造

“重组”是灵活运用文本语言进行再创造。这是一个文本语言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充分感悟,意在运用和积累语言文字,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笔者借鉴特级教师方斐卿老师的作文教学法,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小壁虎借尾巴》进行提取与重组,写了一篇《神奇的尾巴》。老师提供开头“动物的尾巴都有作用,也很神奇。”要求学生每一段写一种动物,渗透分段的指导,效果颇佳。

这样的重组,课文内容成为学生作文内容,课文就是学生的写作资源库。将课文内容转为为学生作文内容的过程,就是深入课文的过程,也是学习写作的过程。

只要潜心文本,我们会发现,教材其实是言语实践的不竭之泉。从内容情节、语言结构、思想情感上,从课题、插图、口语交际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补写、改写、迁移、感言等许多着眼点,解决儿童写话“无米下炊”的问题。

二.循序渐进,让言语实践浸染学段意识的色彩

如果将下炊的原材料一股脑儿地端给学生,不仅不能给学生的言语能力增加营养,反可能会消化不良,甚至成疾。因此,结合课文指导写话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清醒的学段意识,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一)训练内容,从短到长

学习写作仿佛小孩子学走路,需经“会爬“、“会站”、“会走”、“会跑”的过程。小学低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根据作文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逐层上升的目标体系,借鉴丁有宽老师的研究,我们可以把低年级的训练内容定位为词句的训练,并加以细化:

训练,从词组开始。从一上的《哪座房子更漂亮》便出现了“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即‘(怎么样)的(什么)偏正短语;《识字二》出现了“一()牛”的量词训练,《雪孩子》里的“又()又()”,《小熊住山洞》里“一束,束束”的对比等等,教师只要用心梳理出训练点,一处处抓落实,学生的言语能力会进步很快。

在此基础上展开二素句、三素句、四素句的训练。这些也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落脚点。如《四季》中“草芽尖尖”“我是春天”(二素句)。让学生知道二素句包括“头”和“尾”两个部分。其中,二素句包括“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等内容。在孩子初步形成句子概念的基础上,给二素句加个“身子”,慢慢扩展到三素句;给三素句再加个“帽子”,变成四素句……并渗透基本标点的运用,建立完整句的概念。

紧接着,就可以进行疑问句、感叹句、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等各种句式和并列句、总分句、连续句等句群的训练。

一课一练,训练内容就在这样一次次或说或写的实践中,像拉拉面似的一点点变长,在学生浑然不觉中慢慢地落实阶段目标。只要教者从整体着眼,有序进行,就不会出现重复训练、无效训练、拔苗助长等情况。

(二)实践层次,由表入里

教材虽然没有明确的训练体系,但有些要求却蕴含其中。如一年级下册与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均以春天为主题编排。但一年级的要求是感受春天,了解春天里的事物。二年级则要求用心感受春天里的事物的变化。因此,实践层次也要有梯度。

如一下《识字一》的实践点可以是“春天来了,什么怎么样了。”重点在了解春天。而二下《找春天》的实践点是“什么怎么样,那是春天的什么吧?”教师要通过引导观察、想像,让常见的春风,春雨、春花灵动起来,初具意象之美。

这就有了从“看见”到“发现”的区别,“写实”到“想像”的飞跃。教学中,一定要钻研教材,发现言语要求上的变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实践。

(三)指导过程,由扶到放

万丈高楼平地起。虽然有些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很强,但不代表写的能力同步。从某种角度说,写话训练要“零起点”,遵循由易到难的过程。

如《秋天的图画》一文的前面4行“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每行都是以“什么+干什么”的形式表达,而且4行句式相同,构成了一个并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大自然硕果累累的情景,是一个值得引导孩子学习写话的范式。

教学中,老师分两步引导。(1)体会异同,发现句式。孩子把每行中相对应的词连在一起,通过对比、体会,懂得这样句式相同的、写几个方面的排在一起的句子,叫“并列句”。(2)拓展思路,迁移运用。大自然不仅仅是这些获得丰收,请想想其他丰收的事物,仿照并列句先说,师加以点拨,后写。

学生对言语形式越理解,迁移就越顺利。如若没有理解就放手学生去写,只会像夹生饭似的,不好消化。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阅读教材文本中的范例,充分把握低段孩子的认知能力,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到领会句式表达方法,然后尝试迁移运用。

三.施以巧力,让言语实践弥散“兴趣之旅”的芬芳

课程标准将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低段写话目标的第一条便指出,要“对写话有兴趣”。且“实施建议”中也强调,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因此,“兴趣”成了我们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字眼。施以巧力,便可在具体实践中真正让学生“兴趣”起来。

(一)降低难度感

1、合作练习

顾名思义,即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一次练习。这有多种操作方法。如《泉水》、《谁和谁好》、《假如》等课文,学生一人完成一两节的仿写。教师根据内容组合成数篇小诗,每节都在后面署上学生的名字,然后予以张贴展示,有效降低了练的难度,学生也特别开心。此外,还可以让小组合作进行一事一物的描述,在讨论中斟词酌句,体验“斤斤计较”的快乐。

2、卡通练习

首先是形式卡通,如将普通的写话纸转换成裁剪成各种卡通形状的小卡片,学生喜闻乐见。其次是内容卡通,即考虑时间与孩子的能力,设置适当的份量,

辅以句式的帮助,让学生精神集中,课堂内便轻松完成,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提高成就感

1、自我肯定

课标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因此,笔者让学生在写话中初步自评,如用上了哪个好词,或者是进行了打比方等,都用“﹏”划出来,并标注出有几处,给自己画上笑脸。老师在批改时只需轻轻“恭喜你,又得到了()张笑脸”等加以鼓励,学生就会乐此不疲,更加强化运用积累的词语的意识。

2、他人激励

一些学生对作文兴趣不高的原因,往往在于得不到认同,缺少关注,作文仅是为写而写的一份作业。因此,应增强“读者”意识,即让学生的每一次练笔都拥有相应的“读者”。班级的学习园地、家长的倾心关注、网络的互动展示等都不失为一种途径。评价,则侧重于学生的兴趣。坚持做好这些,学生被欣赏肯定,自然会焕发出巨大的潜能。

总之,教师只要深入研读教材,明确目标,关注兴趣,优化言语实践的指导策略,就能实现学生写话能力的渐进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周一贯.语文教学训练论[M],海南出版社:1994

[3]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4]田本娜.小学语文教学研究.[G].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3.

[5]董晓群.小学低段快乐写话实践和探索.[J/OL]https://www.360docs.net/doc/f612167037.html,/p-548597641.html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