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2)

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2)
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2)

人体机能学实验报告

姓名张立鑫2010221460 专业临床二系年级2010级班次4班赵文韬2010221470 日期2011年9月14日

郑维金2010221473

钟原2010221475

【实验名称】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目的】加深理解兴奋传导的概念,掌握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方法。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药品和器材】蛙类手术器械,BL-410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神经屏蔽盒,任氏液等。

【实验步骤及方法】(详见书P57.P58)

1.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的制备。

2.将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注意刺激电极端为神经干的中枢端)。

3.仪器连接。

4.BL-410的操作。

【实验结果】

1.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

2.

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V=(S2-S1)/(t2-t1)

实验测得两对引导电极之间的距离为1.6cm,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为0.60ms。

计算得到传导速度V=26.7m/s

3.

二次刺激在兴奋周期之后

相对不应期受到二次刺激

绝对不应期受到二次刺激

二次刺激没有出现相应的动作电位。

【实验结论】实验测得两对引导电极之间的距离为1.6cm,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为0.60ms。

计算得到传导速度V=26.7m/s

【讨论与分析】

1.神经干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剥离完整后在任氏液体中稳定15分钟左右,取出用滤纸吸干周围的任氏液。

2.神经干放置在引导电极上时,尽量拉直,不能使它下垂或斜向放置,以免影响神经干长度测量准确性。

3.神经干要尽可能长,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距离越远,测量的传导速度就越准确。

知觉速度与准确性介绍及解题方法

一、知觉速度与准确性的作用 知觉速度是指人们从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到人脑对此做出反应这一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测验,主要是测查应试者对汉字、数字、英文字母等视觉符号细微特征及差异的快速而准确的辨别、比较、转移等的加工能力。应试者需综合自己的感觉、知觉、短时记忆等心理过程并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比较、判断,方能完成此项任务。由于这类测验使用的材料都是文字或数字等视觉符号,所以又可称作“符号辨别测验”。而对这些符号进行快速准确的加工是秘书等文职人员的必备能力,因此又称其为“文书测验”。国家公务员,尤其是秘书等文职人员,每天面对的所要处理的基本材料大多是汉字、数

字、英文字母,对这些材料的基本特征和差异进行敏锐而细致的觉察和分辨是工作的基础,这种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因此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设置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测验是十分必要的,它能考查人的基本能力,为“择优汰劣”提供基本保证。 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测验属于速度测验而非难度测验,也就是说,在这类测验中每一个题目都非常容易,只要认真仔细便能做出。但由于题目数量较大,且测验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对应试者而言要完成所有题目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这类测验中得分高低,基本上取决于做对题数目的多少。 二、知觉速度与准确性的内容

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测验,主要包括词表对照,字符替换,字符核对,数字定位,字符置换、计算与区间核对,字符双向替换,同符查找,数字核对等。 一、知觉速度与准确性的题型介绍 在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测验中,每次只使用三种左右的题型,共计60道题。题型与测试方式, 主要有如下几种: 1词表对照 在这一题型中,先呈现一个包含有12或15个词的词表,然后给出若干道试题,每道试题包含5个词,要求应试者将这5个词与词表比较,判断出有几个词是在词表中出现过的,出现过的词的个数就是该题的正

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二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一、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实验目的:加强理解兴奋传导的概念,掌握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方法。 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 实验原理:通过测出示波器上动作电位传导的距离和传导所需的时间,计算传导速度,可以了解神经的兴奋状态。 1.潜伏期法:测量第一个通道动作电位潜伏期的时间t,输入刺激电极到第一个引导电极间的距离s,v=s/t。 2.潜峰法:测量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和两对引导电极间的距离,v=(s2-s1)/(t2-t1)。 实验步骤: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 2.连接仪器,引导动作电位波形。 3.剪裁编辑图形,计算传导速度。 实验结果:1.(见图) 2.计算 S=10mm,t=0.33ms,v=10mm/0.33ms=33m/s 分析讨论: 1.我们通过对潜伏期法和潜峰法测定结果的比较,结合神经干的特性进行分析:动作电位的起点本质是神经干中传导速度最快的一类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到达记录点引起的,潜伏期法测量的速度本质是此类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而潜峰法的形成本质是各种神经纤维兴奋相互叠加后最强的部分。如果采用潜峰法

测量,由于“迁延效应”代表的时间不够准确,不能代表神经干的传导速度,故应该采用潜伏期测量才更准确。 2,.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干表面传导,兴奋传播过程中造成引导电极下电位改变,故可记录到双相动作电位.通过两对引导电极可观察到兴奋由一对引导电极下传至另一对引导电极下所需时间,根据兴奋传播的距离和所需时间即可计算出传导速度. 实验结论:本实验中测出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为33m/s。由实验可知,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受到有效刺激可产生动作电位,同一条神经干中不同的神经纤维兴奋性不完全相同,且在一次兴奋后兴奋性发生改变,兴奋以一定的速度在神经干表面传导,神经兴奋的传导依赖于神经纤维的完整性。 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目的:了解测定不应期的方法和原理,并加深对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即动作电位。一次兴奋产生后,必须经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变化后,兴奋性才能恢复。本实验中先给一个条件刺激,再用另一个检验刺激在兴奋的不同时期给予刺 激,检查神经对检验性刺激反应的兴奋阈值及所引起动作电位的幅度。即可观察到神经组织兴奋性的变化过程。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并浸在任氏液中,待其兴奋性稳定后实验。 2.连接仪器,设置实验参数,观察并测量神经干的不应期。 实验结果:(见图) 分析讨论:

实验一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兴奋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一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兴奋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 测定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 【目的和原理】 神经纤维的兴奋表现为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通常称为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外表面,已兴奋部位带“负电”,未兴奋部位带“正电”,用引导电极引导出此电位差,输入到示波器,则可记录到动作电位的波形。本实验用细胞外记录法,可引导出坐骨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 神经纤维兴奋的标志是产生一个可以传导的动作电位,它依局部电流或跳跃传导的方式沿神经纤维传导。其传导速度取决于神经纤维的直径、内阻、有无髓鞘等因素,可用电生理学方法来记录和测量。 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可发生周期性变化,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本实验主要目的是学习电生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细胞外记录法及其基本波形的判断和测量。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其不应期的测定方法,通过调整条件刺激和测试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来测定坐骨神经干的绝对不应期。 【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实验器材和药品】 蛙类手术器械一套、电子刺激器、示波器(或计算机实时分析系统)、神经屏蔽盒、任氏液。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胫、腓神经标本操作方法详见3(8。

2(连接装置(见图8-1-1)。 3(准备仪器: (1)刺激器:调节刺激器各项参数:刺激方式连续刺激,频率16Hz,刺激强度0.5v,波宽0.1ms。调节延迟使动作电位的图像位于示波器荧光屏的中央。 (2)示波器:灵敏度:1,2mv/cm,扫描速度:1,2ms/cm,引导电极输入到示波器的“AC”端,双边输入,刺激器的“同步输出”接示波器“外触发输入”,触发选择设置为“同步触发”。 4(观察项目: 屏蔽盒 S1 S2 R1 R2 R3 R4 N 输出上线下线 刺示 激波 器器 图8-1-1 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装置图 (1)测量单、双相动作电位的潜伏期、时程和振幅,填入下表: 时程振幅潜伏期动作电位格毫秒格毫伏格毫秒 第一相双相动作电位第二相 (2)测算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V=S/?t (米/秒) 式中:S为R1到R3的神经干长度,以米为单位。 t为上、下线动作电位起点的时间差,以秒为单位。 (3)测定神经干的绝对不应期:

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

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 1引言 速度-准确性权衡问题是关系到一切反应时实验信度的基本问题。在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追求较快的速度时,必然要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同样,当被试力求高的准确性时,也必然要以放慢速度为代价。在具体的实验中,被试究竟会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被试对实验目的的理解,被试的实验动机等等。 本实验的目的是加深理解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问题。 2方法 2.1 被试 某大学本科生两名,一名女21岁,一名女22岁。 2.2 实验仪器 一支笔、一本英文报纸、一个计时器。 2.3 实验程序 准备好一支笔、一本英文报纸、一个计时器。设置30秒时间,请被试以正常速度浏览英文报纸的某篇文章,要求划掉每个字母“e”。统计正确划掉的字母数、漏掉的字母数、浏览过的行数和任务的正确率。 第二次仍设置30秒时间,要求浏览行数增加20%。第三次时间相同,但浏览数减少20%。第四次增加行数30%,第五次减少行数30%。 统计比较结果。 3结果 表1 被试1速度—准确性权衡的经验测定 行数正确划掉的 字母数遗漏的字母 数 总字母数正确率 基线B 4 40 1 41 98% B+20% 4.8 43 13 56 77% B-20% 3.2 42 0 42 100% B+30% 5.2 48 19 67 72% B-30% 2.8 31 0 31 100% 表2 被试2速度—准确性权衡的经验测定 行数正确划掉的 字母数遗漏的字母 数 总字母数正确率 基线B 3 26 6 32 81% B+20% 3.6 34 9 43 79% B-20% 2.4 32 3 35 91% B+30% 3.9 32 6 38 84% B-30% 2.1 31 3 34 91% 以上表格是根据两名被试的实验数据整理绘制出的,表格使实验结果更为清晰。

运动技能学

运动技能学 一、名词解释 1、运动技能:有特定操作目标,涉及自主身体或肢体运动的技能。 2、技能:经过练习二获得的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3、有限容量理论(中心资源理论):人们完成各种活动时所需要的注意资 源都源于同一个中心源。 4、心里不应期:对非常接近的两个刺激的第二个刺激的应答的延迟现象。 (PRP)这是技能操作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5、倒U原则:应激或激活,指的是有压力多引起的激动水平。 6、学习:由练习或经历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技能绩效的变化。 7、绩效: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下某项技能的执行水平。 8、言语指导:简短、精炼的短语,可以将操作的注意引向重要的环境线 索,或者提醒操作者关键的技术动作。 9、内隐学习:无意识地获取有关环境变化规律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习者 无法用语言将所获得的知识表达出来。 10、过度练习:超过实现特定操作标准所需练习量以外的附加练习。 11、分解练习:将某运动技能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后分别进行练习。 12、整体练习:从技能的开始到结束完整地进行练习。 13、个体差异:是人们在完成某些任务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持久差异。 14、能力:指个体所具有的遗传的、相对持久的、稳定的特质,存在于各种 运动和认知技能中。

结果反馈(KR):提供与操作结果,或是否达到运动目标有关的信息。 15、绩效反馈(KP);提供与操作过程(运动特征)相关信息。 二、简答、论述、分析 1、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表现: (1)较短的动作时间 (2)较高的准确率和成功率 (3)较少的体能和心理能量消耗。 2、运动技能的三种成份: (1)姿势成分:为动作提供支持平台 (2)身体的移动成分:是身体和肢体移动到动作位置 (3)操作成分:产生动作。 3、技能的分类: (1)开放性运动技能与闭锁性运动技能 (2)连续性运动技能、非连续性运动技能 (3)小肌肉群运动技能和大肌肉群运动和技能。 4、反应的种类: (1)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 (2)辨别反应和选择反应 5、人的信息加工系统: 信息输入→人脑对信息的储存和分析→信息输出

知觉速度与准确性12套练习题

第一套 第一部分知觉速度与准确性 (共60题,参考时限10分钟) 一、同符查找(1-35题) 1. ‰TFECZ PZ%FTH A. 1 B. 2 C. 3 D. 4 2. fgxts pgtwo A. 1 B. 2 C. 3. D. 4 3. T入羽i T习i入 A. 1 B. 2 C. 3. D. 4 4.定家洕侢逐洕侢定 A. 1 B. 2 C. 3. D. 4 5. 低氏纸丳研氏研串开民 A. 1 B. 2 C. 3. D. 4 6. or681:)@ 8%6xnt!( A. 1 B. 2 C. 3. D. 4 7. 真仒具直俱冄冃直俱仐具真 A. 1 B. 2 C. 3. D. 4 8. A. 1 B. 2 C. 3. D. 4 9. A. 4 B. 3 C. 2 D. 1 10. A. 4 B. 3 C. 2 D. 1 11. A. 1 B. 2 C. 3 D. 4 12.

A. 1 B. 2 C. 0 D. 4 13. A. 1 B. 2 C. 3 D. 0 14. A. 1 B. 2 C. 0 D. 4 15. A. 6 B. 4 C. 2 D. 0 16. DGCBHW KMBDF XRDQS A. 0 B. 1 C. 2 D. 3 17. A. 1 B. 0 C. 2 D. 3 18. A. 1 B. 3 C. 5 D. 7 19. 亚产亨亢京仄介亨亰仄产亜介亳 A. 2 B. 4 C. 6 D. 5 20. 9675421 167394 07913 A. 1 B. 2 C. 3 D. 4 21. 7OP83QR 0HJ854 3LJQ8R A. 1 B. 2 C. 3 D. 4 22. OB@DFK OBDE%K A. 1 B. 2 C. 3 D. 4 23. 7K94623 5TA618K A. 1 B. 2 C. 3 D. 4 24. 2JASDG89 QT9MNB06 A. 1 B. 2 C. 3 D. 4 25. W759ETZC 63NMTP8D A. 1 B. 2 C. 3 D. 4 26. T786X5ELP ME5TBWQA

人因工程作业

脑力负荷的研究的发展现状 摘要:在现代人机系统中,操作作业者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加工要求,必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具有较高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上述特点使操作者承受的体力负荷越来越少,相应地,脑力负荷越来越大。因此,研究人在系统中的表现以及脑力负荷及其对人机系统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在过去的30年里,西方各主要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脑力负荷,并用于系统设计。本文就目前脑力负荷的测定、脑力负荷评价模型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并对未来脑力负荷研究的发展做出预测。 关键词:脑力负荷、脑力负荷测定、脑力负荷评价模型、未来发展 Abstract:In modern systems,the operating operator facing a lot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requirements,must maintain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attention,and has a high reaction speed and accuracy. The above features enable the operator to withstand the physical load is less and less,accordingly,increasing mental workload. Therefore,the performance of studies in the system as well as mental workload and its impact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man-machine system has an important role. Over the past 30 years,all major countries of the Western invest a lot of manpower,material research mental workload and system design.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determination of mental workload,mental workload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and to predi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ental workload studies. Keywords:mental workload,mental workload measured mental workload evaluation model,the future development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传统的体力劳动逐渐被脑力劳动所代替,人在系统中的地位发生了转变,作用也得到了加强,因此人们对脑力负荷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国际上有关脑力负荷研究发端较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就已经有人使用次任务和主观测量法来研究人在脑力任务中的负荷。脑力负荷最初是被用来作为与体力负荷相对应的一个术语,用来形容人在工作中的心理压力或信息处理能

人体机能 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神经干双向动作电位的引导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作者:2011222681宋利婷组员:2011222702曾惜2011222709张芮2011222698杨袁虹 一、实验对象:蟾蜍 二、实验目的:观察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掌握坐骨神经制备方法与引导动作电位的方法,理解与刺激和最大刺激强度的概念测定潜伏期时程和波幅,学会通过潜伏期法和潜峰法测定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通过测定神经干不应期理解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 三、实验内容 图一:阈刺激和最大刺激强度的测定 由上图可知,以0.100v为起始刺激强度,在0.100到0.300v的刺激时,不产生动作电位,

逐渐增大强度,一直到当刺激强度为0.4V时,刚好引产生动作电位,即阈刺激为0.4V,当刺激强度达到1.4V后,即使再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也不再改变,即最大(适)刺激强度为1.4V. 图二:潜伏期波幅时程及速度的测定 由在最适刺激强度时动作电位原图上进行区间测量可知,潜伏期为0.60ms,时程t1为2.84ms ,波幅为2.72mV,输入刺激电极到第一个引导电极间距离s=1.3cm,以传导速度和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传导速度v1=s/t1,求得的速度v1=45m/s 图三:潜峰法测量速度

如图是通过测量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为(t1-t2),测量并输入两对引导电极间的距离为(s2-s1),s2=4.7cm,s1=3.8cm,t1-t2=0.28ms,由传导速度和用公式计算传导速度:v2=(s2-s1)/(t1-t2),v2=321m/s 图四: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七 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

实验七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 1 引言 速度-准确性权衡问题是关系到一切反应时实验信度的基本问题。在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追求较快的速度时,必然要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同样,当被试力求高的准确性时,也必然要以放慢速度为代价。在具体的实验中,被试究竟会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被试对实验目的的理解,被试的实验动机等等。本实验的目的是加深理解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问题。 2 方法 2.1 被试 两名21岁在校女大学生 2.2 实验器材 一支笔、一本英文教材、一个计时器 2.3 程序 (1)准备好一支笔、一本英文教材、一个计时器。设置30秒时间,请被试以正常速度浏览英文教材的某一段,要求划掉每个字母“e”统计正确划掉的字母数、划掉的字母数、浏览过的行数和任务的正确率。 (2)第二次仍设置30秒时间,要求浏览行数增20%。第三次时间相同,但浏览数减少20%。第四次增加行数30%,第五次减少行数30%。 (3)统计比较结果。 3 结果 两名被试对于速度和准确性的权衡标准是不同的,被试甲基线实验所读的行数就比被试乙多出一行,可见其更追求实验的速度,但是准确性就相对较低,其准确性最低为0.659,但被试乙的最低准确性为0.837,可见被试乙更追求准确性,但速度较慢,具体结果见表1: 4 讨论 从整理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被试甲的速度与准确性关系严格来说是不成反比关系的,在

4.8行与 5.2 行的实验中,5.2行的准确性反而更高,这并不符合反应时的速度与准确性是存在反比关系这一理论,我们认为只是由于被试原因导致的,对于被试甲来说,以4 行为基线并不是一个理想开端,因为在30 s的时间结束时,被试甲的第四行也只是刚刚开始划到第二个“ e ”,所以基线的正确率不高。计算被试正确性的方法是用被试正确划掉的字母数除以总字母数,基线实验为结果为4行,说明在4 ~ 5.2行这一系列实验中被试甲出现了速度与准确性权衡的心理过程,也意味着被试对速度与准确性做出了选择。我们认为被试甲更倾向于选择速度。 相比较与被试甲,被试乙是更侧重于选择保证准确性这一倾向的,首先被试乙各次实验的准确性都较高。其次,被试乙的基线实验结果为3 行,对比被试甲就相对保守一些。但这也会使实验结果不明显,有可能 3.9行这一最高限度的实验速度还没有达到被试乙需要作出选择的水平,使她可以同时兼顾速度和准确性,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会选择让被试乙做要求更快速度的实验,来观察被试乙对速度和准确性的权衡倾向。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从被试来说,有的被试明明知道剩下的时间不够再找一行,还不如就此打住来确保自己准确性。从实验材料来说,一行英文字母中所包含的 e 字母数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原因,例如如果在基线实验时的字母行中所包含的 e 字母数多,那么被试就需要在这一行上停留的时间就越多,就会导致被试的基线水平较低,但是在后来的实验中每行所包含的e 字母数较少,被试所用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那么对于速度和准确性的选择就会发生变化。 5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更加深理解了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问题,速度与准确性成反比. 参考文献 [ 1 ] 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 2 ]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如何提高小学生口算速度和准确性

如何提高小学生口算速度和准确性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在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意积累学生的计算错误,特别是在学生的平时作业中,寻找学生的错误原因,注意分析学生的计算程序。学生的计算错误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知不准确。 感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事物的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够具体,往往只能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对事物的感知缺乏整体性。他们抄写数字、符号,不看准就下笔,学生常出现这样的错误:“5”写成“3”,“43”写成“34”,“+”写成“÷”,以及抄着上一行而串到下一行等等。 二、不善于分配注意。 有些计算错误是由于学生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所造成的。有些学生在学习新法则时,只顾高度注意法则的执行,而造成某些口算的错误。比如初学除法竖式计算时,只注意试商而未顾及观察余数是否比除数小,而造成商的位数增多的错误。 三、记忆上的原因。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被除数中有的位数不能整除除数,商中间要上零占位,可学生计算的时候常常落掉,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 当然,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除了上面讲的几种智力因素外,还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态度、兴趣、学习习惯等。 在具体分析了学生错误原因之后,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采取措施,我是从如下几方面学生口算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让学生了解计算的重要意义。 计算的重要性在每个年级的考试中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基本上占30%—40%,如果加上基础知识和应用题中的计算部分所占的分数,将达到60%左右。这些告诉学生

实验一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兴奋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 【目的和原理】 神经纤维的兴奋表现为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通常称为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外表面,已兴奋部位带“负电”,未兴奋部位带“正电”,用引导电极引导出此电位差,输入到示波器,则可记录到动作电位的波形。本实验用细胞外记录法,可引导出坐骨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 神经纤维兴奋的标志是产生一个可以传导的动作电位,它依局部电流或跳跃传导的方式沿神经纤维传导。其传导速度取决于神经纤维的直径、内阻、有无髓鞘等因素,可用电生理学方法来记录和测量。 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可发生周期性变化,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本实验主要目的是学习电生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细胞外记录法及其基本波形的判断和测量。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其不应期的测定方法,通过调整条件刺激和测试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来测定坐骨神经干的绝对不应期。 【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实验器材和药品】 蛙类手术器械一套、电子刺激器、示波器(或计算机实时分析系统)、神经屏蔽盒、任氏液。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胫、腓神经标本操作方法详见3.8。 2.连接装置(见图8-1-1)。 3.准备仪器: (1)刺激器:调节刺激器各项参数:刺激方式连续刺激,频率16Hz,刺激强度0.5v,波宽0.1ms。调节延迟使动作电位的图像位于示波器荧光屏的中央。 (2)示波器:灵敏度:1~2mv/cm,扫描速度:1~2ms/cm,引导电极输入到示波器的“AC”端,双边输入,刺激器的“同步输出”接示波器“外触发输入”,触发选择设置为“同步触发”。 4.观察项目:

系统分析的任务和目的

系统分析的任务和目的 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对现行系统进一步详细调查,将调查中所得到的文档资料集中,对组织内部整体管理状况和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分析,为系统开发提供所需资料,并提交系统方案说明书。系统分析侧重于业务全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内容有:业务和数据的流程是否通常,是否合理;数据、业务过程和管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原系统管理模式改革和新系统管理方法的实现是否具有可行性等。确定的分析结果包括开发这对于现有组织管理状况的了解,用户对信息系统功能的需求,数据和业务流程,管理功能和管理数据指标体系以及新系统拟该改动和新增的管理模型等。最后,提出信息系统的各种设想和方案,并对所有的设想和方案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判断和选择,获得一个最优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并在用户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处理方式的情况下,将它明确地表达成书面资料——系统分析报告,即系统方案说明书。 企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业务复杂性和技术复杂性的大系统,为了使目标系统既能实现当前系统的基本职能,又能改进和提高,系统开发人员首先必须理解并描述出已经实际存在的当前系统,然后进行改进,从而创造出基于当前系统,又高于当前系统的目标系统,即新系统。系统开发的目的是把现有系统的物理模型转化为目标系统的物理模型,而系统分析阶段的结果是得到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逻辑模型反映了系统的功能和性质,而物理模型反映的是系统的某一种具体实现方案。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工作步骤分为:(1)对当前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收集数据(2)建立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3)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新系统应达到的目标(4)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5)编写系统方案说明书 系统调查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基础工作,通常分为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它们分别在总体规划和系统分析阶段进行。 详细调查的范围应该是围绕组织内部数据流所涉及领域的各个方面。但应该注意的是,数据流是通过物流产生的,物流和数据流又都是在组织中流动。故调查的范围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信息和数据流,还应该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具体地说,详细调查有如下几个方面: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组织机构和功能业务,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决策方式和决策过程,业务流程与工作形式,数据、数据处理与数据流程,产品构成及其工艺流程,可用资源和限制条件,现有问题和改进意见等。下面针对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介绍 1. 要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就必须指导当前系统地组织结构设置情况和他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并关心那些与计算机管理有关的机构和关系。 2. 系统有一个总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完成各子系统的功能,而各子系统的功能的完成,又依赖于下面各项更具体的功能执行。功能结构调查的任务,就是要了解或确定系统的这种功能构造。 3. 在对系统地组织结构和功能体系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从一个实际业务流程的角度将系统调查中有关该业务的资料串起来,以便于对企业现有的工作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对业务流程的调查通常可按常有的信息流动过程,逐个调查当前系统中每个环节的处理任务、处理顺序和对时间的要求等情况,弄清每个环节的信息来源和去向。 4. 实际上在业务流程调查阶段就已经涉及到了数据流程问题,但业务流程调查的工作重点是将组织与功能匹配起来,将功能与功能关联起来。由于企业数据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原材料,因此完全有必要对数据流进行专门、详细的调查。

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

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 1. 引言 速度-准确性权衡问题是关系到一切反应时实验信度的基本问题。在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追求较快的速度时,必然要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同样,当被试力求高的准确性时,也必然要以放慢速度为代价。在具体的实验中,被试究竟会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被试对实验目的的理解,被试的实验动机等等。 本实验的目的是加深理解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问题。 2.方法 2.1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大学本科学生两名,20岁,女生。 2.2仪器 一支笔、一本英文教材、一个计时器。 2.3程序 (1)准备好一支笔、一本英文教材、一个计时器。设置30秒时间,请被试以正常速度浏览英文教材的某一段,要求划掉每个字母“e”。统计正确划掉的字母数、划掉的字母数、浏览过的行数和任务的正确率。 (2)第二次仍设置30秒时间,要求浏览行数增加10%。第三次时间相同,但浏览数减少10%。第四次增加行数15%,第五次减少行数15%。 (3)统计比较结果。 3.结果 表1 被试一速度-准确性权衡的经验测定 行数正确划掉的 字母数遗漏的字母 数 总字母数正确率 基线B 5 29 6 35 82.9% B+10% 6 23 7 30 76.7% B—10% 4 23 3 26 88.5% B+15% 7 33 33 66 50% B—15% 3 21 1 22 95.5% 表2 被试二速度-准确性权衡的经验测定 行数正确划掉的 字母数遗漏的字母 数 总字母数正确率 基线B 6 27 8 35 77.1% B+10% 7 29 22 51 56.9% B—10% 5 31 9 40 77.5% B+15% 8 38 27 65 58.5% B—15% 4 29 2 31 93.5%

职业能力倾向结果测试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统计分数的方法: 1.对每一类能力倾向计算总分数。对每一道题目,我们采取“强”、“较强”、 “一般”、“较弱”、“弱”五等级,供您自评。每组5道题完成后,分别统计各等 级选择的次数总和,然后用下面公式计算出该类的总计次数(把“强”定为第一 项,以此类推,“弱”定为第五项;第一项之和就是选“强”的次数和)。总计次 数:(第一项之和× 1)+(第二项之和× 2)+(第三项之和× 3)+(第四项之和 × 4)+ (第五项之和× 5)。 2.计算每一类能力倾向的自评等级。自评等级:总计次数/5 3.将自评等级填在下表: 根据结果对照下表,可找到你适合的职业

(1)BEC职业能力测验1:机械推理、空间关系、言语推理、数学能力、言语运用、字词知识、知觉速度和准确性、手指速度和灵活性. (2)BEC职业能力测验2:言语推理、运算能力、抽象推理、文书速度与准确性、机械推理、空间关系、词汇测验、言语运用 (3)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智力、言语能力、数理能力、书写知觉、空间判断能力、现状知觉、运动协调、手指灵巧度、手院灵巧度 (4)一般能力倾向测验:语言能力、数学计算、逻辑推理、资料分析、机械推理、空间关系、知觉速度 (5)个人职业素质评价系统:机械推理、空间关系、言语推理、数学能力、言语运用、字词知识、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手指速度与灵活性 (6)行政职业能力倾向侧验(AAT):知觉速度与准确性:判断推理能力:言语理解;资料分析:数量关系。│ (7)一般行政能力倾向侧验(GAAT):数童关系、言语理解、判断推理和资科分析。题型:数列推理、数字运算、选词填空、语句表达、言语理解、事件排序、常识判断、图形推理、演绎推理和资料分析 (8)行政职业能力倾向侧验:知觉速度:数盆关系:判断推理:言语理解:资料分析 职业能力倾向侧验: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思维策略 (9)职业心理倾向测评系统:言语理解与表达、数字运算、空间判断、形态知觉、颜色辨别、办公文书事务力、口头指示语理解、反应时、速度知觉、手指灵巧性、手腕灵活性、手臂稳性、双手协调性、双臂协调性、腕指速度 (10)汽车司机安全驾驶性向测验:辨别、图形推理、镜像时钟判断、图形异同判断、错字核查、方向把握 敏感性与沟通能力测验 编辑:河北招聘网| 来源:卓博才经

动作学习与控制复习

动作学习与控制 一.名词解释 1.动作技能:有特定操作目标,涉及自主身体或肢体运动的技能。 2.简单反应时:测试情景只包含单一刺激,并要求被试只做出单一反应动作所测得的反应 时。选择反应时:测试情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要求被试对每个刺激做出不同的特定反应形式所测得的反应时。辨别反应时:测试情景包含多个刺激,要求被试只对其中一个做出反应,其余不做反应所测得的反应时。 3.能力和技能:能力指个体所具有的遗传的、相对持久的、稳定的特质,存在于各种运动 和认知技能之中。技能是对特定任务的精通。 4.速度准确性权衡:动作技能中表现的一种特征,是指技能表现的速度受动作准确性要求 的影响;权衡是指增加速度使准确性降低,反之亦然。 5.本体感觉:对肢体、躯干和头部运动特征的感知;是由传入神经通路传送到中枢神经系 统的关于如肢体活动方向、位置、空间定位和速度等特征的本体感觉信息。 6.动作准备:发生在动作意图和动作开始之间的活动,也称动作计划。 7.心理不应期:对非常接近的两个刺激的第二个刺激的应答中的延迟现象。 8.压力下的失常:在压力失常情境下,运动员唤醒水平过高,注意力发生变化,导致表现 失常。 9.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信息的指向和集中,容量有限,与唤醒程度有关,限制 我们同时进行多种活动。 10.视觉搜索:个体将视觉注意指向环境相关信息的过程,可以是操作者明确如何在特定情 境中准备和操作技能。 11.工作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用来暂时保持和存储信息,是知觉、长时记忆和动 作之间的接口,因此是思维过程的一个基础支撑结构。 12.学习:由练习或经历引起的,相对持久的技能绩效变化。 13.绩效:在特定时间和情境下,某项技能的执行水平。 14.绩效的高原现象:在学习过程中,练习者操作水平持续提高一段时间后,没有任何进展。 高原现象是绩效特点,而非学习特点,学习依然在提高,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15.保持测试:技能练习结束后间隔一段时间,再对技能进行测试。 16.自动化阶段:不再有意识考虑应该做什么,不需要思考具体细节。能够发现错误不能够 做出恰当调整。 17.学习的迁移:以前已经学会的技能,对新技能学习或在新环境中操作该技能所产生的影 响。 18.两侧迁移:发生在两侧肢体间的学习迁移。 19.练习的变异性:练习者在技能练习过程中体验到的动作特征和背景特征的变化。 20.过度学习:超过实现特定操作目标所需练习量意外的附加练习。 二.问答 1.动作技能的分类 ①连续动作技能:指没有明显开始和结束界限的动作技能,一般有重复性技能构成。(周期类的,跑步,游泳);分立动作技能:指具有明显开始和结束界限的动作技能,一般由简单动作构成。(按开关,敲琴键,踩汽车加速器) ②大肌肉群动作技能:指需要大肌肉系统参与工作才能实现操作目标的动作技能(行走,蛙跳,纵跳);小肌肉群运动技能:指需要小肌肉群参与动作控制才能实现操作目标的动作技能,包括手眼协调动作和高度精确性的手指手腕动作(签名,扣纽扣,打字)。

知觉速度与准确性12套练习题知识分享

知觉速度与准确性12 套练习题

第一套 第一部分知觉速度与准确性 (共60题,参考时限10分钟) 一、同符查找(1-35题) 1. ‰TFECZ PZ%FTH A. 1 B. 2 C. 3 D. 4 2. fgxts pgtwo A. 1 B. 2 C. 3. D. 4 3. T入羽i T习i入 A. 1 B. 2 C. 3. D. 4 4.定家洕侢逐洕侢定 A. 1 B. 2 C. 3. D. 4 5. 低氏纸丳研氏研串开民 A. 1 B. 2 C. 3. D. 4 6. or681:)@ 8%6xnt!( A. 1 B. 2 C. 3. D. 4 7. 真仒具直俱冄冃直俱仐具真 A. 1 B. 2 C. 3. D. 4 8. A. 1 B. 2 C. 3. D. 4 9. A. 4 B. 3 C. 2 D. 1 10. A. 4 B. 3 C. 2 D. 1 11.

A. 1 B. 2 C. 3 D. 4 12. A. 1 B. 2 C. 0 D. 4 13. A. 1 B. 2 C. 3 D. 0 14. A. 1 B. 2 C. 0 D. 4 15. A. 6 B. 4 C. 2 D. 0 16. DGCBHW KMBDF XRDQS A. 0 B. 1 C. 2 D. 3 17. A. 1 B. 0 C. 2 D. 3 18. A. 1 B. 3 C. 5 D. 7 19. 亚产亨亢京仄介亨亰仄产亜介亳 A. 2 B. 4 C. 6 D. 5 20. 9675421 167394 07913 A. 1 B. 2 C. 3 D. 4 21. 7OP83QR 0HJ854 3LJQ8R A. 1 B. 2 C. 3 D. 4 22. OB@DFK OBDE%K A. 1 B. 2 C. 3 D. 4 23. 7K94623 5TA618K A. 1 B. 2 C. 3 D. 4 24. 2JASDG89 QT9MNB06 A. 1 B. 2 C. 3 D. 4

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实验报告.doc

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 1.引言 速度-准确性权衡问题是关系到一切反应时实验信度的基本问题。在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追求较快的速度时,必然要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同样,当被试力求高的准确性时,也必然要以放慢速度为代价。在具体的实验中,被试究竟会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被试对实验目的的理解,被试的实验动机等等。 本实验的目的是加深理解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问题。 2.方法 2.1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大学本科学生两名,21岁,男女生各一名。 2.2仪器 一支笔、一本英文教材、一个计时器。 2.3程序 (1)准备好一支笔、一本英文教材、一个计时器。设置30秒时间,请被试以正常速度浏览英文教材的某一段,要求划掉每个字母“e”。统计正确划掉的字母数、划掉的字母数、浏览过的行数和任务的正确率。 (2)第二次仍设置30秒时间,要求浏览行数增加10%。第三次时间相同,但浏览数减少10%。第四次增加行数15%,第五次减少行数15%。 (3)统计比较结果。 3.实验结果 表1 被试一速度--准确性权衡的经验测定 行数正确划掉的 字母数遗漏的字母 数 总字母数正确率 基线B 4 26 5 31 84% B+10% 4 25 1 26 96% B—10% 4 34 6 40 85% B+15% 5 31 6 37 84% B—15% 3 13 1 14 93% 表2 被试二速度--准确性权衡的经验测定 行数正确划掉的 字母数遗漏的字母 数 总字母数正确率 基线B 4 25 0 25 100% B+10% 4 35 0 35 100% B—10% 4 30 0 30 100% B+15% 5 26 9 26 80% B—15% 3 23 0 23 100%

如何提高跳远踏跳的准确性

如何提高跳远踏跳的准确性 南阳中学黄权兴 跳远的远度是由水平速度、起跳时腾起角度和水平速度的利用率决定的。那么在跳远教学训练中,其助跑是最难控制的。如果过分强调准确性,就会降低速度,使水平速度利用率高,但准确性差,很难统一。正如200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的跳远项目,美国的菲莉普斯以8.6米夺得冠军,在跳远比赛中,其在决赛时六次试跳中只有第一跳是成功的。如何在保证最大助跑水平速度利用率的前提下,提高其准确性,是跳远训练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在高中教学中,影响学生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其中视觉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视觉对跳远助跑准确性的消极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为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使它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来提高跳远助跑的准确性。其消极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视觉会产生距离偏差 2、视觉会影响身体动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过分依赖视觉会影响动作控制的注意力分配和动作的反应速度。 我们经常看到初学者往往在上板的前几步盯着起跳板,导致捣碎步勉强上板、步点不准,或者步点准担水平速度利用率低,就是因为过分依靠视觉,无意中降低本体感觉系统作为运动阶段的主导性感觉系统的结果。 二、提高跳远助跑准确性的方法。 1、稳定而准确的助跑。稳定而准确的助跑有利于准确地踏上起跳板,从而获得较好的跳远距离。所谓准确踏板,指在20厘米宽的起跳板上,能踏上10-15厘米。若要准确踩着跳板起跳,难度相当大。为了做到稳定而准确助跑,技术包括以下几点: 1)固定助跑的开始姿势。在开始助跑的标志起点动,并固定迈出第一步,助跑开始的二或三步助跑的距离相对稳定。起跑采用从静止壮态站立式起动或用行进中起动的方式。 2)稳定的助跑节奏。助跑的步数和距离要稳定,步长和步频的变化相对稳定,在反复练习中形成动力定型。 3)培养调整能力。判断助跑的准确程度并具有应变的能力,及时找出助跑不准的原因,迅速达到调整的目的。 4)设置助跑标志。设置助跑标志是为了助跑的准确性,一般用一个标志或两个标志,也有用三个标志,检查标志点在助跑的倒数第四步或第六步的步点位置。 5)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情绪稳定,反映在技术上能正常发挥或超水平发挥技术,充分调动体能和发挥潜力,取得优秀的成绩。 2、找出助跑起点是提高准确性的关键。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反跑法。即是从踏板前沿用反跑法找出助跑数与距离。 2)走步法。可以通过走步法确定助跑步数,所走的步数是助跑数的2倍减去2. 3)脚步仗量法。脚步仗量法是从助跑的倒数第四步开始仗量,根据个人脚板长满天星一步是七个半脚板的长度,第二步是七个脚板的长度,一直往后仗量,每一步减半个脚板长,直到三个脚板的长度为起点。 4)数据法。是指通过测定个人平均步长,根据个人平均步长找出起跑点。如甲运动员平均步长2.0米,他要通过16步助跑进行起跳,那么其助跑距离是32米。 在当今跳远比赛成绩是十分接近的,有时只差1厘米,因此助跑的准确性对运动员获胜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从多方面去改进和提高。由于其为可控制的影响因素太多,所以本人

心脏各部位不应期测定方法

心脏各部位不应期测定方法 心脏组织根据期前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可形成三种类型不应期。 ①相对不应期(RRP):指心脏某组织在应激后一段时间内,虽然能够 再次应激,但传导速度显著减慢的时期,以该组织传导发生延缓时的最长期前刺激偶联间期表示;②有效不应期(ERP):指心脏某组织在应激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再次应激的时期,以该组织发生传导阻滞时的最长期前刺激偶联间期表示;③功能不应期(FRP):指激动能连续两次有效通过心脏某组织的最短时距,以能引起该组织连续两次应激时的最短期前剌激偶联间期表示。常采用心房S1S2程控期前刺激的方法检测不应期,应保证每次刺激脉冲均能有效起搏心房,避免因无效起搏造成P波脱漏影响不应期测定。基础刺激周期长度应尽量接近窦性周期长度,以保证获得的数据接近正常生理范围。因受到选择患者不同、基础起搏周长不同、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各电生理检查室所测心脏各部位不应期的正常范围可略有差异。 ?窦房结不应期: 只能间接测定窦房结有效不应期(SNERP),相对不应期和功能不应期无法测出。出现P2呈插入型房早时(P1P3=P0P0)最长的S1S2间期即为SNERP。正常范围<360ms,如>500ms可提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肌不应期: 1.相对不应期:出现P2波时限>P1波时限时最长的S1S2间期; 2.有效不应期:S2后不再出现P2波时的最长S1S2间期;

3.功能不应期:能出现P2波时的最短的S1S2(P1P2)间期; 4.正常范围:心房RRP240-370ms;ERP230-360ms;FRP240-270ms。 ?房室交接区前向不应期: 1.相对不应期:出现P2-R2>P1-R1或P2-R2延长时最长的P1-P2间期; 2.有效不应期:P2波后不再出现R2波时最长的P1-P2间期; 3.功能不应期:P1-P2能连续下传时产生的最短R1-R2间期; 4.正常范围:房室交接区RRP400-650ms;ERP220-450ms;FRP210-500ms。?房室结快径路不应期: 1.相对不应期:P2-R2跳跃延长前出现P2-R2>P1-R1时最长的P1-P2间期; 2.有效不应期:P2-R2发生跳跃延长时最长的P1-P2间期; 3.功能不应期:P2-R2跳跃延长前出现P1-P2能连续下传的最短R1-R2间期。?房室结慢径路不应期: 1.相对不应期:常被快径路传导掩盖无法测出; 2.有效不应期:P2-R2跳跃延长后R2波发生脱漏时最长的P1-P2间期; 3.功能不应期:P2-R2跳跃延长后P1-P2能连续下传形成的最短R1-R2间期。?束支不应期: 1.相对不应期:R2出现不完全性束支阻滞图形时最长的P1-P2间期; 2.有效不应期:R2出现完全性束支阻滞图形时最长的P1-P2间期; 3.功能不应期:R2呈束支阻滞图形前P1-P2能连续下传的最短R1-R2间期; 4.正常范围:ERP:右束支为230-480ms;左束支为200-450ms。 ?房室旁路前向不应期: 1.相对不应期:不易测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