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看法

浅谈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看法
浅谈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看法

浅谈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看法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伴随着社会发展、进化的过程中,总会与社会意识、商业利润产生一些矛盾。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研究,找寻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字:后现代主义;问题

On the Post-modernist

Architectural Theory Views Abstract: Postmodernism is a kind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originated on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answer, in essence, post-modernism is a Western tradi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modern society and to correct the rebels, is a critical and Rebels would also move toward the other extreme - nihilism and skepticism - "is over", "Jiao in vain." Post-modernism in theory accompanied by social development, evolution, the Federation of Hong Kong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some of the contradictions arising from business profits. This article on these issues a preliminary study, to look for ideas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words: Post-Modernism; Questions

1、前言

“后现代主义”即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1]。

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曾说:“后现代主义在世贸的倒塌那一刻也同时死亡”。这个观点是不合适的,或者说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如果把后现代主义分成,“前”、“中”、“后”三个时期,那么要说死亡,说结束,也只能说是“后现代主义前”时代的结束。一个生命的幼年期的结束,必将预示着其成年期得到来;一个火山周围轻微震荡的结束,必将预设着其大爆发的到来;一个时代的结束,必将预示着一个崭新、一个完善、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的开始。

存在即合理!“后现代主义”既然存在了三四十年,那说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既然它的理念是先进的,它的特征是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那为什么,它会在发展近半个世纪后却走向衰败呢,这其中,必定有其发展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2、存在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念,从文丘里的提出到现在已经存在近半个世纪了,但在20世纪70-80年代流行一段时间后就逐渐消失了,其原因从本质上来说,“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论没有触及“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论的根基,它批判的层面也只是停留在建筑的形式上,而忽略了建筑背后更深层次的其他因素。这些都将是需要在实践中去得到答案,现从几点矛盾去分析其原因。

2、1、与社会商业化的矛盾

三次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将现代工业、现代经济推入了一个空前发达的历史时期。在商业上,创造了世界范围内的分工协作,实现了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制订了统一的模数,这就形成了一定的商业运营模式。

2、1、1 商业运营模式决定民用建筑无个性发展

批量生产的飓风影响了建筑业。这就必将导致,在设计住宅的时候,一个设计方案,“批量”生产了一个小区,大量的设计也开始追求商业化,或者是只追求商业意义上的美感,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使用面积的功能性上,争取将每平方的土地都换来等价的货币和利益。这时的建筑,不能算做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充其量也只能算做是商品。而现在的一些建筑师,恰恰要迎合这种商业感,一味的只追求商业利益,这虽说是当时社会的趋势,但“后现代主义”建筑绝不是一个个单纯的商品。

2、1、2 材料、技术的束缚

一个时代的建筑,其特点就要直接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在材料上: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多用石,古代建筑多用木材、砖,近现代建筑材料这多为钢筋混凝土。一个时代的建筑要代表一个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同时也要体现应个时代的人们的欣赏水平。

而这一时期的理论家们,没有找到建筑上材料的突破,一味的在用旧材料创造新感觉。这不是在创造时代,这是在延续时代。一些设计者,不从根本的问题切入,一味的延续时代,创造出一些自认为不错而让社会难以接受的东西,在冠以“后现代主义”,试问,人们会接受这个新名词吗,真正意义上推动时代变革的“后现代主义”能发展吗?

技术上,“现代主义”及之前的建筑,做法老套单一,已形成模式化,技术较为简单,体现不出时代感。由于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导致投入和理念的约束,则倒是在建造技术上的投入减小,无形中对高技术创作产生了束缚,目前来看,这种低技术的建筑理念,已经阻碍了建筑的发展。

2、1、3 投资者的选择

很多“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在结构上都有类同。大多都是大的拉伸结构,塑造出没有模数的作品,其形状和结构多新奇,怪异。因此势必要求,选材难度特别大,建筑施工要求特别高,投资花费特别巨大。这些建筑设计一定不是那些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投资者眼中的“好作品”,这种社会商业“风尚”势必阻碍“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发展。

2、2 与现代艺术之间的矛盾

建筑是艺术,她不是脱离社会只讲美感,只讲艺术家、设计师感情迸发的作品,她有一定的功能性,她的功能性,是社会、是时代赋予她的。建筑设计师们所创造的艺术,应该说都是服务社会的,所有的设计作品,不只是设计师的艺术,而是把这个建筑放在应有的环境里。

现在社会有一种风潮,很多人在做建筑时,不考虑当地环境,一味的去把大

师的名作拿过来,去堆积,去组合,甚至有的照搬过来。这不是艺术,也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对建筑作品定义的艺术方向。这样的艺术,是没有灵魂的艺术,是没有思想的艺术,虽然设计是把平时的积累相互拆解,相互补充出来,但其思想的东西,需要设计师根据环境和其他因素去现场赋予它的。

2、3 与建筑本土化的矛盾

建筑设计在追求立意,追求风格的时候,一味强调新奇,过多的忽略本土元素。

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是要结合本土文化,发展创新本土风格,而不是搞外来文化的领域入侵。这种对本土化思想的抛弃,也主要是在文化、色彩及当地人文环境方向上抛弃固有场地的各种元素,但是这些元素恰恰是“后现代主义”本质特征的内在体现,所以抛弃本土文化,实质是抛弃“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本质。在不断融化这些思想的过程中,要不断突破先人总结理论的瓶颈。对这些思想、这些理论,我们应该传承,不是无条件的继承,而是要有批判的学习,有选择的接受,有总结的传播,这才应该是新时代设计人员,应该做的。

3、几点建议

在了解“后现代主义”理论理想与现实的几点偏差以后,只有抓住问题,才能使“后现代主义”的设计理论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3、1、与社会商业化的矛盾

商业是建筑业发展不可绕过去的社会因素,在兼顾它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将“后现代主义”的好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融会贯通的融入其作为商品的商业属性中,而不是一味的只强调商业感,只追求建筑的功能性,要把建筑当成一件艺术品来完成,这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应有表现。

3、1、1、商业运营模式上的建议

人们居住的不单纯是一个商品,而是一个环境,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住的房子是一件艺术品,都希望生活在画里。这种愿望是好的,我们如果只考虑建筑的艺术性或美感,而抛弃大多数人民心里所能承受物质等价,和社会认同。这样的只对艺术的追求,同样是片面的,不切合实际的。

只有让“商人追求商业目标而兼顾社会目标;建筑师追求美学目标而兼顾社会目标,这才应该是社会的正常秩序”[2]。有了一个正常的社会秩序,商人就不会应商业问题来干涉艺术创做,设计师们也就不会让自己的作品看上去只能算个商品,我们所提出的生态家园才能出现在这钢铁水泥的世界,不是只在田野郊外所能体会。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借鉴,从唐宋开始,园林的发展和绘画等艺术有了充分的结合,其原因就是,画家,诗人等开始参与到园林的设计当中去,则有了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开发商在设计建筑楼盘的时候,能够让设计师与业主充分的沟通,让住房人自己的思想融入他将来居住的环境设计当中,融入到建筑实体当中,这样就不存在,业主在购房时对一件商品艰难解读(因为“我想要”跟“你给我”是两回事),也可以让意见建筑作品在建成之初就获得足够的社会认同,同时商家的利益也会是可观的,我想这样的建筑必定是流芳百世的。

3、1、2、突破材料的时代局限

一个建筑的材料取决与设计风格,还要考虑当地的本土文化,在没有充分分析、了解情况下,盲目的追求材料的革新,也一定预示着其梦想的破灭。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建筑师,在做建筑作品时,不可一味的出新,追求

异形,追求抽象,要体现和融入本时代的社会审美水平,或被社会认同所接受,否则极有可能成为“毕加索的作品”,如果那样的话,那些建筑作品只能等待后世去赞美了。

至于如何对新材料进行探索,现在已经有很多的突破,比如:鸟巢、水立方等,可以说,建筑材料已经开始突破工业社会的钢筋混凝土的单一,这些案例是新材料与新技术完美搭配的杰作!可以从这个角度重新演绎,例如鸟巢的设计方案结合了100余种的建筑结构新做法,大大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发展。

3、1、2、1环保新材料的运用

单从材料变革的角度上看,用新材料,就可以突破时代的局限。但在选择新的建筑材料或是新的装饰材料的时候,“无污染”可能是更需要考虑的内容。注重人体的健康,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是建筑师对建筑的使用者的一种责任,也是对新材料开发的一种宣传。

3、1、2、2节能材料的运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能源极度匮乏的社会,任何资源都面临着短缺,这就需要,在开发新材料的时候,考虑到节能在这方面的运用。比如,新疆、东北这样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零下的地方,热能可以说非常重要的,要是新材料的开发能够保住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向外界散发的热量,那么,在供暖单位就可以节约很大一部分煤,使这些被节约下来的资源用在更加重要的地方。所以开发新的节能材料的重任,无形之中,就担在了“后现代主义”发展创新的肩上。节能建筑的发展,在民用建筑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不论住宅,还是公共建筑,节能低耗、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已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必不可少内容。节能呼唤新型技术的支持,需要找准技术视角[3]。

3.1.3 新型复合材料的使用

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以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材料,它可以发挥各种材料的优点,克服单一材料的缺陷,扩大材料的应用范围。由于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加工成型方便、弹性优良、耐化学腐蚀和耐候性好等特点,已逐步取代木材及金属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气、建筑、健身器材等领域,在近几年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

复合材料按用途主要可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两大类。结构复合材料主要作为承力结构使用的材料,由能承受载荷的增强体组元(如玻璃、陶瓷、碳素、高聚物、金属、天然纤维、织物、晶须、片材和颗粒等)与能联结增强体成为整体材料同时又起传力作用的基体组元(如树脂、金属、陶瓷、玻璃、碳和水泥等)构成。结构材料通常按基体的不同分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基复合材料和水泥基复合材料等。功能材料是指除力学性能以外还提供其它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能的复合材料。包括压电、导电、雷达隐身、永磁、光致变色、吸声、阻燃、生物自吸收等种类繁多的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未来的功能复合材料比重将超过结构复合材料,成为复合材料发展的主流。

另外,纳米技术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也成为新的热点。以纳米改性塑料,可使塑料的聚集态及结晶形态发生改变,从而使之具有新的性能,在克服传统材料刚性与韧性难以相容的矛盾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材料的综合性能。

新型复合材料的发展,包括复合材料的技术发展、复合材料的工艺发展、复合材料的产品发展和复合材料的应用,具体要抓住树脂基体发展创新、增

强材料发展创新、生产工艺发展创新和产品应用发展创新。

3.1.4 新型建筑技术的发展

从材料的技术革新,到结构设计的突变,建筑的新技术是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不管是膜结构,还是其他新型的结构,都是建筑技术上的伟大创新,例如世界面积最大的充气膜结构工程——北京奥运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其膜结构设计堪称建筑史上一个伟大里程碑。设计师尊重建筑设计、重视建筑环境、注重维护结构功能与美学、不断创新的设计理念,更加强调完美的建筑源于完善的设计,完善的设计是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完美融合。

3.1.5结构设计要考虑社会环境

建筑在设计的时候,除了要求美观之外,还要考虑建筑的价值和意义。现在很多“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作品,都是用大结构、大拉伸,这势必就对施工的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对于建筑的投资就要加大。如果,在拿到项目时,对其环境、用途等其它方面与投资方有了充分的沟通,在综合各元素在建筑体内,不仅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节约资金。所以大建筑不一定就是好建筑!只有合适的建筑才能锦上添花!

3、2 与现代艺术的矛盾

建筑设计是再创造艺术品。每一件作品都可以冠以其独特的艺术性,通过建筑的形式,去体现其内在的思想,这是最重要的。

3、2、1、设计在追求艺术的同时还要考虑适应性

艺术源于生活。所有的艺术形态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他的蓝本,有人说做设计,就是把自己看过别人的作品或是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元素综合在一起的东西。这就需要在设计作品的时候,一味高于生活的同时还要想着如何贴近生活。

当设计的作品需要用夸张的手法去修饰的时候,那就要考虑它使用的人群,是否能接受这样的表现手法。他和做园林一样,游乐场形式的就不能放在,老干所这样的小区,就应该考虑老人喜欢安静的特点。所以,建筑不是放哪都行的,也不是只要要求的功能达到就行了,必须要在受用人群承受的范围内,去大胆的装饰,大胆的抽象。

3、2、2、装饰

现在的一些设计,装饰手法单一、浅薄,也有模仿大家作品的嫌疑。装饰,是“后现代主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也是建筑作品体现艺术性的最为重要的表现。装饰是要体现,作品的内在思想,是建筑与人沟通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装饰要体现设计者的思想,体现设计者赋予建筑的灵魂。这就要求,装饰设计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不可照搬,照抄他人的装饰手法。

3、3、建筑设计本土化

建筑不论材料、风格、装饰效果都应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设计创新应该以文化为背景、以环境为突破,以传承历史为任务。

3、3、1、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建筑不只体现着建筑本身,每一座建筑,都蕴藏着强烈的历史感,斯卡帕曾经说过“建筑不仅与自然有一种空间上的联系,更有一种时间上的沉淀”[④]。建筑必须要把历史的厚重传承下去,这是建筑的特性。这种特性就需要将当地的文化,在建筑设计之初,就赋予建筑本身。只有这样,设计师的思想,“后现代主义”的理念,才能与建筑所传承的文化历史,永载史册而不朽。

3、3、2、与当地色彩基调协调

在装饰效果的设计上,就要考虑,当地的色彩基调了,尽量考虑使用当地的

色调,这样就能更好的融入当地文化。既不突出,也不弱化的色彩选择,才应该是最恰当,最合适的视觉平衡。

3、3、3、与当地环境呼应

建筑设计配合环境,这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这个特征是与社会融合的唯一体现,也是区别“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基础与展现,设计师在设计作品的时候一定要体会到建筑环境的重要性,需要理解,“后现代建筑”的伟大意义,不是设计师给人造房子,而是给人创造生活;现在不是在延续工业社会钢筋林立的时代,而是为人类美好的梦想创造的时代。

从中国史的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建筑的发展是和园林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也是说建筑的发展是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发展的,自古,好的建筑,出名的建筑,一定是在一个更为出名的园林中出现,建筑和树木、水、山都一样,都只是一幅美丽画卷中的元素。每一个画卷的创作,都可以看做是一个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元素不可能独立与画卷而发展,就好像每一个元素不能独立于任何一个社会单元而自我发展。

今天我们提到的“后现代主义”就是对前几个世纪建筑的不切合环境的独立发展进行批判,是对几千年中国和谐思想的呼唤。所以我们提出了,建筑的发展要与周边生态环境结合,要构建全社会的和谐。之前的问题,是指导思想的孤立发展,建筑与环境,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发生与发展中占指导位置的要素,我们不能抛开环境谈建筑。只谋求建筑形式的变化,这不是“后现代建筑”,而是一味的在延续“现代建筑”中略显枯竭的思维方式,当今社会再不是无限制的掠夺自然的社会了,人们越来越体味到人类生活与周边生态的息息相关了。

4、结束语

“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只有协调好其商业属性时,它的艺术属性才能发挥到极致。材料的选择,要突破单一,体现时代要求。对于民用建筑设计,大结构的做法要慎用。在装饰和造型上,体现建筑的艺术性,和建筑的灵魂。设计时要与当地文化结合,与当地色彩基调协调,与当地环境呼应。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标就是要“后现代主义思想”更好的与时代,与社会融合,促进建筑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一代一代建筑人用自己的热情,温暖着这个行业,一代一代的建筑人用自己的智慧,完善建筑的理念,我们有理由相信“后现代建筑”的明天是美好

(邓鹏)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建筑学1班邓鹏学号:110350132 一..简介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环境。我们以为,人类城市化过程的这种尴尬局面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背景之一。 三.建筑设计特点分析 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对现代化充满渴望。建筑事业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 建筑师仍持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观点。这是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艺术等 门类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不同的地方。60--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物质丰富了,房荒问题相对解决了。然而,人们感受到工业高度发展带 来的负面效果。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等,反倒使人们 在物质丰裕时期产生了新的危机感,社会文化心理随之发生新的重大转变。在 建筑艺术方面,人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观念自然和50年代大不相同。此外, 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 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社会根 源和思想根源。 出现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 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 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 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勒·柯布西耶 如果说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一..简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

后现代风格设计特点

后现代风格设计特点 后现代风格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特别有一种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后现代风格设计特点,欢迎参考阅读! 装饰几乎是后现代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这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最有力的武器,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全然屏弃的古典主义异常关注,他们不搞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将各种历史主义的动机和设计中的一些手法和细节作为一种隐喻的词汇,采用折衷主义的处理手法,开创了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这里即包括传统文化,也包含现行的通俗文化: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的歌德式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纪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艺术、卡通艺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运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变形、夸张、综合甚至是戏谑或嘲讽。汉斯·霍莱恩设计的玛丽莲沙发就综合了古罗马、波普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 后现代设计将诗意重新带回我们的生活。仓右四郎的金属沙发有一个非常浪漫的名字——《月亮真高啊》,镂空的

金属框架在灯光的掩映下让人想起婆娑树影背后的一轮明月。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设计并不只是解决功能问题,还应该考虑到人的情感问题。安德勒·伯兰滋将许多非设计师者的所知道的东西上升为理论。例如,“我们对产品的选择受到我们记忆和联想、我们的愿望和我们朋友的影响,也受到我们在电视和博物馆中所看到的东西的影响”。。1987年,他设计了一系列名为“家养动物”的家具,把西欧人对意识的兴趣与北美人对某些宠物的兴趣融为一体。这些设计是非常有亲和力的,即不是设计适应人,也不是人适应设计,而是二者亲切、自由的对话。 后现代设计中这种仪式化特征主要是针对过分强调功能而使生活变成了一种机器运转般毫无感情色彩的动作而引发的一种设计倾向。吃饭不仅仅是一个吞咽的过程,更是一种气氛:环境、餐具、食物的颜色和味道,包括进餐的动作,都是仪式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感受过程、感受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的交流、对话。 选择一件设计不仅是为了用,而且是为了寻找自我的象征性。安德勒·伯兰滋出版了一本名为《家养动物》的小册子,在书中他声认为我们现在的住宅几乎无法居住,因为我们要在那里度过更多的时光;我们需要重新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周围环境得到的仪式的、神话创作的以及不可思议的特征。安德勒·伯兰滋的话是十分隐晦的,但是他至少说明房

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

目录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 (2)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概念 (5)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流派 (6) 四、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作品 (7)

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 摘要:后现代建筑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层意思。广义的后现代建筑是指20世纪世界上出现的各种风格的建筑流派的作品,狭义的后现代建筑常常专指在20世纪20年代世界各地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风格、流派、代表作品 后现代建筑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和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大变革,后现代建筑的产生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建筑类型用途不断增多,以生产性和实用性为主的建筑蓬勃发展。如博览会场馆、展览馆、医院、园林综合体、博物馆等其次是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并广泛使用。工业革命以后,铁开始用于建筑当中。到世纪后期,钢材代替了铁材。并且水泥也开始渐渐用于房屋建筑中。世纪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材和水泥的应用使房屋建筑出现飞跃的变化再次,由于科技的发展,新型建筑结构及形式不断出现。对数学和力学提出新问题并使之发展,到世纪后期形成系统的结构科学。这样就可以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预先计算出建筑结构的受力程度及状态,作出合理、经济而坚固的楼房结构设计。1889年巴黎建造的高300米的埃菲尔铁塔(图1)就体现现代 建筑结构方面的综合成就。 二十世纪以来的这些变化 ,无论深度还是广度 ,在 建筑史上都是空前的 ,也正是这段时期建筑历史上空前 的建筑革命催生了20世纪的后现代建筑。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 其主要背景是欧洲工业革命导致了现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审美趣味,新的材料不断发明和应用,在这一条件下,传统建筑在结构和形式审美等方面逐步显出与社会意识形态和发展不同步的现象。现代主义建筑正是在新的历史需求和条件下, 也就是为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的需要而产图1:埃菲尔铁塔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2882280.html,/question/12248490.html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1)反主体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已破灭。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只是语言上的。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以人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语言又总是不确定的,并且随言说者的不稳定的情绪而动摇不定。因此,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构的[4]。 (4)内在性(internality)如果说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那么内在性则代表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这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它不再对精神、价值或终极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相反,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创造的内在适应。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现代主义质疑、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它的矛头指向传统哲学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权威的。它由逻各斯中心主义转向非中心的多元主义,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由以人为中心转向反传统人本主义。它可以促进我们拓展视野、观念更新,转变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科交融,不断向大众化和现实生活贴近。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2882280.html,/viewthread.php?tid=221168 超级调解(下) 宏大叙事(百度) 宏大叙事本意是一种"完整的叙事",用麦吉尔的话说,就是无所不包的叙述,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惯性和统一性.文艺理论批评中,经常使用这个词语.史学借用这个词语,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 史学中的"宏大叙事"这一概念与历史认识论息息相关,与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史学家对于这种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认识紧密相连,隐含着使某种世界观神化,权威化,合法化的本质.罗斯这样写道,"由于将一切人类历史视为一部历史,在连贯意义上将过去和将来统一起来,宏大叙事必然是一种神话的结构.它也必然是一种政治结构,一种历史的希望或恐惧的投影,这使得一种可争论的世界观权威化." 罗斯更加深刻地理解

浅论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

浅论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 摘要:本文意在阐述用空间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从其产生到发展,再到其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的不同,看空间的不同和空间给人感知上的不同。阐述在建筑风格,建筑形式的改变与空间的改变之间的影响以及联系,并以一些建筑实例加以说明。 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及其发展 现代主义建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

后现代主义体现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体现的特点 通过现代设计史的课,我们对后现代主义也有所了解如:“母亲住宅、巴西议会大厦、悉尼歌剧院”等后现代建筑作品。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最早是出现在建筑学中,它是指那种以背离和批判某些古典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现代文化包罗万象、十分复杂,是现代社会消费主义、娱乐主义和消解 主义融合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社会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具有不同以往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鲜明特色。后来被广泛地移植于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领域。这些领域中具有类似反传统倾向的思潮。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类似反传统的倾向。后现代主义者使用各种否定的、批判的、解构的和破坏的方法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提出了各种不同于现代主义的新理论,但在后现代主义者提出的新理论中却充满着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

都能找到。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 的情绪,而不 是一种共同的 教条———即 一种认为人类 可以而且必须 超越现代的情 绪”。这样一 来,不同时期 具有这种反传 统理论倾向的 哲学理论流派 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如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 后现代主义是起源于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反叛,终日面对冷漠呆板的设计人们已感到厌倦,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产品需求的心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风格上更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例如哈桑在《后现代主义转向》中对二者的部分进行如下比较:哲学上: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对现代化充满渴望。建筑事业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建筑师仍持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观点。这是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艺术等门类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不同的地方。60--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物质丰富了,房荒问题相对解决了。然而,人们感受到工业高度发展带来的负面效果。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等,反倒使人们在物质丰裕时期产生了新的危机感,社会文化心理随之发生新的重大转变。在建筑艺术方面,人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观念自然和50年代大不相同。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 出现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后现代装修风格的特点

后现代装修风格的特点 后现代风格家具,主要通过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突破传统家具的繁琐和现代家具的单一局限,将现代与古典、抽象与细致、简单与繁琐等巧妙组合成一体。 后现代风格家具常见于沙发、床、妆台、贵妃椅、国王椅、餐边柜、餐桌椅、角柜等,多采用弧形雕花木架或通花不锈钢脚架,木架上面饰以金箔和银箔,跟光滑温润的毛绒面料或高档尊贵的全皮面料相结合,再镶上闪闪发光的珠片、钻扣、珍珠等,与欧式风格家居装修相搭配,营造出时尚另类却又华美异常的家居品位。 联邦集团是以设计领先,制造与商业两翼齐飞、国内与国外市场共同发展的私营企业,主要供应运城家具,后现代风格家具,客厅家具,是运城家具品牌。公司经过30多年的努力,打造出业界领导品牌,成为中国家具行业的领军企业,被誉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常青树。集团主要产品门类有民用中高端实木家具、软体沙发、床垫、定制壁柜、地毯等。下面就由联邦集团给大家介绍下后现代装修风格的特点。 后现代装修风格特点的概念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一、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历史的装饰主义。往往有种是雾非雾的非概念性直觉,而又不失当地文化表现,及历史的装饰性表现。 二、主张新旧融合、兼容并蓄的折衷主义立场。有点偏于中庸之道,即夸张又含蓄。 三、强化设计手段的含糊性和戏谑性。 其次,在装修风格上,后现代装修风格特点主要以运用曲线和非对称线条对称为主,如花梗、花蕾、葡萄藤、昆虫翅膀以及自然界各种优美、波状的形体图案等,体现在墙面、栏杆、窗棂和家具等装饰上。 总之,后现代装修风格特点主要是室内设计方面直接沿用后现代建筑风格,在进行创作时,出现“隐喻”、“装饰”和“文脉”等手法,在形式上突破现代主义单一标准的风格,更多地表现了地域文化、习俗,引向多元化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作有: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巴黎蓬皮社艺术与文化中心,摩尔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等。

浅谈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论文

浅谈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论文 浅谈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全文如下: 摘要:在哲学体系上,后现代主义力图反传统的哲学体系建设,无视常规的逻辑事 物关系,标榜随意,无限制的自由发挥,把历史、艺术方方面面切得支离破碎,但有时又 力图拼合新的意义。在艺术创作上,后现代主义一反传统的经典创作原理,任意为之,艺 术似乎不再是纯粹的艺术,也不再高雅,似乎就是人们生边的生活,随处可见,经典艺术 迅速被解构,取而代之的是艺术的生活化和无艺术性。 卡尔--安德烈是当代美国艺术家,是极简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矩形砖阵八》,通常被称为“砖堆”,是由卡尔?安德烈创作的最著名的一系列的极简主义雕塑之一。 《矩形砖阵八》创作于1966年,1972年被伦敦泰特美术馆收藏。这个砖阵艺术品由一百 二十块防火砖组成,这些砖块被安排在两层,形成一个六十点矩阵。整体上这个砖阵的八 个部位系列的结构有相同的高度、质量和体积,在卡尔?安德烈看来它们都“等效”,尽 管形状有些不同。 由于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分析的蔑视,在对艺术品的分析中形成了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 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对作品评判价值的标准的模糊性甚至否定,人 们也不再以传统的社会历史观点和人文态度去分析对待,思想的解放前所未有,各种反传 统反经典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取代了之前的人文主义传统观点。 归结来看,后现代主义艺术主要有七大特征: 1.在创作形式上追求仿像摹仿,内容重复,复制,拼贴。 传统艺术追求深刻的意义内涵,现代艺术标榜现代性和新颖的构思和质感,但后现代 主义艺术却给人一种简单拼凑的无力之感,追求仿像摹仿,内容重复,复制,拼贴。画面 的一切都走向表面,简单复制出一个新的画面,《矩形砖阵八》就是用一百二十块同样的 砖块累积起来的一个长方体,可以将其分割成一百二十个等量的复制体,没有雕琢,没有 粘和,没有文字图画,仅仅是整齐的堆砌在一起,可以说任何一个泥瓦匠都可以完成这种 艺术品的创作,甚至做得更好,可为什么《矩形砖阵八》就可以称其为艺术品,其它却不 是呢?原因在于《矩形砖阵八》是艺术形式上的复制与模仿,只为欣赏,不带有实用的功 力主义色彩。 2.在审美展示上给人呈现出平面感,无深度感,意义消失。 《矩形砖阵八》只是一堆还算放得整齐的砖块,最多就是一个长方体的几何造型,就 是一个简析的平面化图像,没有意义,没有深度,不像《蒙娜丽莎》人们可以从她神秘的 微笑中想象无穷的答案,它给我们的观赏不会带来深度的联想和思考,似乎它的存在就只 是为了存在,没有太大的意义。恰好,这就是后现代主义所要表达的:平面感,无深度感,意义消失。

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风格浅析解读

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风格浅析 [摘要]“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其概念最早在建筑领域出现,而后扩展到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 [关键词]现代主义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现代设计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在欧美等国家流行发展。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1919年包豪斯(Buahus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许多现代主义者,从德国的贝伦斯、格罗佩斯到美国的米斯、赖特、法国的柯布西耶都以重视功能,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多”的原则作为自己从事设计和创作的依据。但是,现代主义风格的冷漠、单调、毫无个性的设计理念也致使许多青年建筑家与设计师们感到厌倦,急于寻找和发现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从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设计开始,各国设计师们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反现代主义设计的尝试,运用美国的通俗文化对现代主义设计进行改造,后现代主义设计由此拉开了帷幕。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强调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反对简单化、模式化,讲求文脉,追求人情味,崇尚室隐喻与象征的手法,大胆地运用装饰和色彩,提倡多样化和多元化。在造型设计的构图理论中吸取其它艺术或自然科学概念,如片断、反射、折射、裂变、变形等。用非传统的方法来运用传统,以不熟悉的方式来组合熟悉的东西,用各种刻意制造矛盾,如断裂、错位、扭曲、矛盾共处等手法,把传统的构件组合在新的情景之中,让人产生复杂的联想。 一、后现代设计的出现及其发展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一..简介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环境。我们以为,人类城市化过程的这种尴尬局面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背景之一。 三.建筑设计特点分析 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注重人性化、自由化、 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

15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古典主义、后现代形式主义) ①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家以一系列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推动形成的建筑思潮。 ②提倡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双重译码”的标识特征; ③试图创立以非理性的不和谐、不完整、不统一为美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 代表作品:文丘里母亲住宅、费城老年人公寓 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当时西方建筑师探索信息社会建筑发展方向的一种潮流,它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建筑流派: 1)隐喻主义: ①针对后现代主义派别中出现的反传统、与环境没有对话、建筑语言贫乏等现象而提出的,是后现代主义的三大建筑流派之一。 ②主张通过运用建筑语言、建筑形象,将建筑拟人化、拟物化,使之产生特有的组合气氛,唤起人们对不同建筑及其片段的种种观感,产生比喻效果。 ③它可以丰富建筑,使其易于亲近和熟悉,使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隐喻主义不拘泥于后现代主义,将后现代主义向前推进了一步。 代表人物:詹姆斯·斯特林、矶崎新 代表作品:斯图加特美术馆、日本筑波中心 2)文脉主义: ①后现代主义建筑师,重新关注历史文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在设计中引入了许多古典建筑元素,试图以新的方式使用历史元素。无论是邻里空间,还是建筑风格,都试图建立与城市历史的关联性。 ②建筑形式看上去古典,但每一个片段常被鲜亮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等非常规的要素所削弱,将传统元素从“原本文脉关系中撕拉出来”,再以既冲突又和谐的方式组合。历史元素也因此转入了一种新创造的文脉关系之中。 ③认为历史建筑的形式原理和方法事实在产生现代建筑作品的整体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表现出强烈的手法主义倾向。 3)装饰主义: ①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十分喜爱在建筑立面上附加各种装饰,所谓的装饰主义,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②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并不在意装饰本身与建筑的功能结合,而是注重装饰的构图效果。将建筑立面上的各类构件分为有实际功能的“功能构件”与同建筑功能分离的“非功能构件”。③非功能构件的使用,大大丰富了当代西方建筑的形式语言,表达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对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净化装饰的一种反叛,也是当代西方建筑走向复杂的一个标志。 √作手法: 1)双重译码: ①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创作方法,强调建筑艺术应具有既能与大众沟通又能与建筑师对话的标识特征。 ②除了强调技术与功能,还认为现代建筑的形式应是可以联想的。 ③它是一种有职业根基同时又是大众化的建筑艺术,以新技术与老样式为基础。 双重译码是对现代主义的继续和超越,推动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 代表人物:文丘里、C·詹克斯 代表作品:文丘里母亲住宅、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喷泉广场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特征 我在图书馆和网上查找了很多的资料,但是没有找不到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是直接分析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特征的,而是分别阐述各个后现代主义领域理论的特征。我从书上了解到后现代主义最早是出现在建筑学中,它是指那种以背离和批判某些古典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广泛地移植于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领域。这些领域中具有类似反传统倾向的思潮。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类似反传统的倾向。 后现代主义者使用各种否定的、批判的、解构的和破坏的方法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提出了各种不同于现代主义的新理论,但在后现代主义者提出的新理论中却充满着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概括来说,它理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基础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所谓基础主义,是指人类为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寻找一种最终的无可质疑的绝对基础的努力。罗蒂在《哲学和自然之镜》一书首先提出基础主义的概念, 认为无论是西方传统哲学, 还是整个西方现代哲学, 都无一例外地存在一种基础主义倾向, 试图为世界寻找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 并将其作为人类认识和行动的绝对准则和依据。罗蒂批评和否定了这种将万事万物都归结为第一

原理的认识论方法, 认为所谓“基础主义”“权威话语”是对差异化以及各种歧见的一种迫害与驱逐, 是霸权主义的表现。后现代主义倡导多维视角和多元概念, 反对包揽一切的宏大叙事结构, 主张以相对主义、多元主义的方法论立场看待真理和认识世界。 2.非本质主义的理论思维取向。在现代性的理论思维取向中, 现象与本质之间是存在区别的。本质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属性, 只有把握了本质才达到了对事物的认识。这种对本质的追求贯穿了人类理论认识的发展始终。而后现代主义则抛弃了本质与现象的二元对立, 认为现象就是本质,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后现代思想家通过对人类理性本质的放逐和对人类真实生存过程的思与体验的关注, 体现了一种非本质主义的理论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取向体现在对待事物的具体态度上, 则表现为承认随机性、偶然性和非理性。 3.去主体主义的价值观立场。在尼采提出“上帝死了”的著名论断之后, 福柯提出了作为主体的人的死亡。福柯根据其知识考古学理论, 将作为主体的人归结为一种知识型, 认为主体不过是一种发现并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福柯的这一态度, 宣布了后现代主义去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后现代主义还提出, 现代性在解放了个人的同时, 也摧毁了人的精神魔力。后现代主义去主体主义的价值观立场, 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幸福的意义, 重新关注和审视人与人、人

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科技急剧发展,对人的生活方式、思维、价值观等产生巨大影响,增加在人精神上的惶惑不安。战争的爆发,更加动摇人的传统认知和信仰,对人类本性产生怀疑,在此情况下,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盛行,在抛弃传统文学倾向之下,现代主义文学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根据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起因,说明它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征。不同与传统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抛弃传统的对客观真实的刻意追求,转向对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工业和金钱扭曲和变形,似乎已与自己的过去相脱离,社会失去了往日和谐、宁静,因而在现代主义作家创造的作品中,出现了一批“局外人”、“流亡者”、“反英雄”等人物形象,而体现出一种悲观的反社会、反传统的个性主义精神,形成全新的创作理念。 在思想上,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两种明显的特征。其一,是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由于社会紊乱、战争压迫、道德衰败使得传统观念崩溃,人类失去精神上的支柱,迫使人们开始思考人的价值、人类文明的发展。它从个人的主体性的角度来批判整个文明体系,与现实主义文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批判社会制度完全不同。从波德莱尔到卡夫卡、从未来主义到超现实主义,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这正是尼采所宣扬的“上帝死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精神。 其二,是突出表现异化主题。何为异化?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离,相互依存的关系被彻底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人类结成社会,反过来成为约束人的桎梏。社会成为了个人的异己力量,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处于异化的状态;现代工业社会中,金钱和利益成为了人与人关系的纽带,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难以沟通、越来越陌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异化了;对自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怀疑,人与自我间的关系也处于异化状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所表现的异化主题,基本上是围绕着上面所说的四种关系来进行的,像艾略特的《荒原》、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都是异化主题的重要作品。 在艺术特征上存在四种特征。首先,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强调内心生活和心里真实。现代哲学、心理学的发展,人们把目光转向主观心理世界,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文学创作应表现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物的目的不再是物体本身,而在与之对应的精神力量。 其次,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现代主义作家不注重对社会生活的表象作直观的再现,而往往用非纪实性、时空颠倒与变形、结构错乱等手段,构建一个象征性的神话式艺术世界,以揭示生活中更深刻、更广泛的意蕴。借助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使文学对生活的描写从表象走向本质,从表层走向深层,从现实走向超现实,从所指走向能指,形成一种文学艺术的深度模式。 再次,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再这信仰缺失的年代,作家通过对丑的蓄意描写及揭露,通过自我的剖析,表达对美的追求。 最后,作家热衷于对现代主义文学,追求“有意味形式”。他们对艺术形式和技巧进行大胆的革新与创造,敢于标新立异。

你如何看待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资料讲解

你如何看待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 筑

你如何看待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领袖人物:格罗皮乌斯 (理想主义)密斯凡德罗(实用主义)勒柯布西耶弗兰克赖特阿尔瓦阿尔托 1、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 1928年,来自12 个国家的42名现代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简称CIAM 。 2、有机建筑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国建筑师赖特。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是美求合情合理。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 (赖特十分欣赏中国的老子哲学),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3、阿尔瓦?阿尔托芬兰现代主义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他抛弃传统风格的一切装饰,使现代主义建筑首次出现在芬兰,推动了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阿尔托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代表作有:维堡图书馆和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 4、彼得?贝伦斯 德国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制造联盟”的首席建筑师。他是一代人的宗 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和柯布西耶早年都曾在他 的设计室工作过,他对德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他设计的德 1909— 1912 年, 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 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5、国际建筑师协会(UIA) 1948年6月28日在瑞士洛桑成立。其会员必须是代表一个国家的建筑师协会,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 谈后现代主义建筑不得不说起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批量化生产的大背景之下,建筑亦出现了统一模式:讲求功能和理性;只强调新技术、材料和结构的模子一般的建筑形式。这种被人冠名为现代主义的建筑,一度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人们很快对它发出了批评和攻击,声称在这种生硬外壳的建筑中,缺少人文关怀,对它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也愈感乏味。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公开发表,正式拉开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序幕。它的起点就意味着另一个的终点,所以现代主义建筑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就宣告了它的死亡。20世纪60-70年代,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大肆兴起的时代,它是激进的折中主义,讲求建筑的复杂性、矛盾性。 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当时被看作是一种对设计新标准的探索,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改良、补充与发展,在设计上都是基于形式主义的探索。反叛惯常的审美方式,对艺术语言新颖化的追求和不可重复性的认定,是后现代主义设计观的主要特征。 由于后现代主义设计标榜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其设计强调的是感官愉悦,随心所欲,漫不经心。它们运用重叠、折射、片段、导向、调整矛盾、矛盾共存等一系列设计手法来呈现作品的生动和多样变化。 罗伯特.文丘里的主要代表作“母亲住宅”为他奠定了 在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中坚实的基础,也是他理论的直接体 现。母亲住宅在建造手法上汲取了民间建筑的精华:采用传 统坡屋顶;立面应用古典神庙的山花造型;材料也传统而朴 实。但又在其中揉合了复杂的片段,他恰当地处理了简单和 复杂的矛盾关系,成为了这个作品的巨大成功。 他的做法也证明了他是一位“符号性古典主义”的 干将,他既反对光秃秃的明确利落的建筑形式,也批评 只强调回收历史的复旧。他认为要将古典的元素当作“符 号”和“装饰”,符号就成为联系历史,传承文脉的要 素。如文丘里1995年设计的哈佛大学纪念堂,从建筑外 形到材料运用都来自传统,向世人施展了独特的古典魅 力。 与此同时,另外一些设计师则开始寻找如何处理现代和古典之间的“间接”关系,而不是像文丘里那样运用符号的语言。瑞士设计师博塔就是这种“潜伏古典主义”的一位,他是从历史风格中抽取相应的色彩、材质、原料以及结构等方面的构思,再在后现代主义风格中寻找她们的内在联 系,并建立出新的建筑。斯塔比奥罗通达独立住宅是 他的代表作。住宅中实体墙和玻璃格子的形式来源于 当地传统的“干粮仓”,中间有饰面线条,顶部是玻 璃坡顶采光窗的形式,这是他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 博塔在的其它设计中,仍然惯用了几何形式以及对古 典传统形式的重新诠释。 此外,没有隐喻的建筑在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