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价值分析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价值分析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价值分析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彩色多普勒特征,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相关性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临床经CT或MRI扫描证实的脑梗死患者42例,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42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30例,发病率约71.4%,左侧多于右侧,且多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以软斑较多见,溃疡斑和软斑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性质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有极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因其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强等优点,现已被临床公认为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有价值的成像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神经内科患者,临床经CT、MRI检查确认的脑梗死患者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9.5岁。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GE logiq 500和HITCHI ENB 55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3 mHZ,患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区对侧,充分暴露受检者颈部,由近及远,依次检查颈总动脉(CCA)近心端,中部及远心端,分叉处(BIF)及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观察血管形态、内膜变化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测量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IMT)、根据salcuni等[1]的标准以颈动脉内-中膜(IMT)局部增厚>1.2 mm定义为斑块,测量斑块大小,有无狭窄及程度,并根据斑块回声特点进行分类。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及分型超声分型:将IMT>1.2 mm为粥样斑块形成,根据硬化斑块的超声特点及病理变化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及溃疡斑四型[2]。

二维表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发于分叉处,其次是颈内动脉起始处及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1.2 mm,呈中等或偏低回声者为扁平斑,软斑块呈弱回声或等回声隆起样斑块,斑块纤维化、钙化呈强回声,后伴声影者为硬斑,斑块表面有缺损,边缘锐利者为溃疡斑。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时,斑块处可见血流充盈缺损,伴有狭窄时,轻度狭窄无明显湍流,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中度或重度狭窄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 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 素,国内外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由颈动脉病变引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兹就近年来中医噬斑通管ASP台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单味药及有效成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和研究方法,对中药单药及其有效成分台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研究有较大的成绩。 余甘子 余甘子是大戟科下珠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 生素E、多种氨基酸,富含鞣质、有机酸、酚类等,还含有相当数量的能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本草纲目》中记载余甘子“久服轻身,延年生长”。研究表明,余甘子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与其所含有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有关。其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Ox-LDL 的生成,抑制内皮素表达,从而减少内皮损伤及泡沫细胞形成,延缓AS 的发生发展过程。余甘子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39%,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的28%,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弹力纤维含量的33%,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泡漠细胞层数47%。余甘子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其保护细胞、抗菌及抗氧化的机

制来发挥作用。能显著抑制血清TC、LDL-C 水平的上升,增加血清HDL-C;并具有调整血浆脂质代谢,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 绞股蓝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绞股蓝的全草,《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均描述绞股蓝“性苦寒, 清热解毒, 止咳祛痰”为清热解毒药之一。中原五行中医研究院研究绞股蓝总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同时应用超声颈动脉成像技术,选用IMT 及斑块面积指标, 结合血脂变化, 观察绞股蓝对消退和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调节血脂的治疗作用。以40个临床病例治疗前后比较,显示绞股蓝能明显降低颈动脉MIT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降低血清中TC LDL-C 含量,升高HDL-C水平。通过研究绞股蓝对食饵兔AS内皮素- 1(ET-1) 和C反应蛋白(CRP)、血脂的影响,研究证明中药绞股蓝能降低高血脂和调节脂蛋白代谢,抗氧化损伤,纠正紊乱的血管舒缩功能,逆转ETmRN过表达,降低ET-1,保护内皮,与辛伐他汀有相似的调节保护内皮细胞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 银杏叶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叶,性味苦、涩、平,主要功能为活血化瘀、通络活络。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成分为黄酮苷和萜内酯,具有改善细胞代谢,清除自由基以及促进微循环等药理作用。我院观察银杏叶片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选择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合并脑梗死68例,该观察证实较长时间口服银杏叶片, 有助于缩小或 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从而降低脑 梗死的发病率川芎川芎味辛性温,功能为活血化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本草纲目》谓其为“血中气药”。川芎嗪是川芎的有效成分四甲基吡嗪具有典型的钙离子拮抗剂的特性, 有较强的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调节血小板功能和抗凝等作用。通过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主要指由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硬化所致的脑梗死,既往称为脑血栓形成。本症为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类型,好发于中老年患者。 【诊断要点】 一、一般症状 1.好发于中老年有动脉硬化症及高血压患者。 2.常伴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及有家族史者。 3.起病:多呈卒中样起病。 4.病程:可表现为一过性或可逆型(TIA或PIND)、进展型或完全型。 5.前驱症状:可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等。 6.先兆症状:可反复多次TIA发作。 二、定位症状与体征 1.颈内动脉受累征:交叉性失明——偏瘫二联征,交叉性霍纳(Horner)——偏瘫二联征,发作性晕厥——偏瘫二联征,精神障碍——偏瘫二联征。多数常有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偏瘫或失语,并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进展呈痴呆状,少数可无症状。 2.大脑前动脉受累征:主干受损常有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记忆障碍、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皮质支受累常表现为对侧下肢的皮质型感觉及运动障碍、精神障碍、遗忘、虚构、大小便失禁等;深支受累可致对侧面、舌及上肢轻瘫,常有额叶性共济失调。 3.大脑中动脉受累征 主干受累呈现大面积额、颞叶梗死而有典型三偏综合征,主半球尚有失语症,甚而有严重脑水肿颅高压综合征或发生脑疝。皮质支受损:上半部分支多表现对侧以面、舌、上肢为重的感觉、运动障碍,主侧可有运动性失语症;下半部分支,则表现为对侧同向性的下或上象限盲及感觉性失语、失用等征。 深支受累不论是内外分支均以腔隙梗死为多见,常表现纯运动性卒中或感觉运动卒中等“一偏”或“两偏”征,亦可伴偏盲征。 4.脉络膜前动脉受累征:可表现大脑中动脉的三偏征及失语征,同侧瞳孔扩大及对光反射迟钝及偏听偏身感觉过敏,忽略症及偏瘫侧血管运动障碍、肢体水肿等。 5.后交通动脉受累征:产生丘脑外侧,丘脑下部及底丘脑相关综合征。如多汗、血管运动障碍、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内分泌障碍及偏侧投掷运动。 6.大脑后动脉受阻征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 文章目录*一、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二、颈动脉硬化斑块怎么治疗*三、颈动脉粥样硬化食疗应该怎样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1、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 1.1、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高血压病防治指南推荐标准,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近2周内未服用降压药物。 1.2、高血脂诊断标准: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检验值如下:tc≥6.22 mmol/l,tg≥ 1.5 mmol/l,ldl-c≥4.14 mmol/l为升 高,hdl-c0.91 mmol/l为降低。血脂异常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2、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 它是一种以中等和大动脉斑片状内膜下增厚(动脉粥样化) 为特征的病变,可以减少或阻断血流。斑块部位的动脉壁增厚、变硬,斑块内部组织坏死后与沉积的脂质结合,形成粥样物质,称为粥样硬化。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病变。本病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弹力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脑力劳动者较多见,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为老年人主要病死原因之一。 3、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并发症

粥样硬化斑块通常是散在的,可以在主动脉至直径3mm的动脉内膜发生,最常见于冠状动脉,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现已基本清楚,但对这些变化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颈动脉硬化斑块怎么治疗1、一般治疗:合理饮食,饮食总热量不应过高防止超重。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其他,提倡不吸烟,可饮少量酒。控制易患因素:如患有糖尿病,应及时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Ⅱ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应以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为宜如达美康等;如有高血压则应给降压药,使血压降至适当水平,如有血胆固醇增高,则应控制高胆固醇适 当给予降脂药物。 2、中医噬斑通管ASP治疗:“内在化瘀筛血”配方,清血化脂,从而快速复合降脂,滤除沉淀的脂质、清理聚集的血小板、消融中微血栓等,恢复血液原始溶质比和粘弹度,消除动脉硬化斑 块的血脂形成原因“血脂紊乱沉淀、血流粘稠缓慢;消除”血脂紊乱沉淀、血流粘稠缓慢、血管内皮损伤紊乱、内膜粗糙发炎“等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内因,从而有效预防动脉硬化斑块的再生和复发。 颈动脉粥样硬化食疗应该怎样1、大豆,大豆所含脂肪主要为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侧支循环;综述中图分类号:R7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38(2014)09-926-05 DOI :10.3969/j.issn.1006-2238.2014.09.065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姚德斌综述,万慧审校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330006)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存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其中约60%-80%[1]为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为常见病因。颅内、外 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可出现脑梗死、TIA 或者无症状脑梗,但由于侧支循环的存在,梗死是否出现、梗死面积的大小以及临床症状的轻重及临床预后的转归都有很大的区别,急性脑卒中时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改善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恢复神经功能、治疗方案的个性化选择、临床预后的评估及其减少卒中复发都有重大意义。 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现状 1.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改变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复杂多样,病因不同,急性期治疗措施、二级预防的方法、预后的评估都有很大差异性。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是Adams 等[2]提出的经典TOAST 病因分型。TOAST 分型标准分为: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⑵心源性栓塞型;⑶小动脉闭塞型;⑷其他明确病因型;⑸不明病因型。2011年高山[3]提出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也就是CISS 分型,其主要根据影像学结果对各亚型特别是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进行了分型,将病因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源性卒中、穿支动脉疾病、其他病因和病因不明这5种类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为常见原因。 基于CISS [3]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又分为4种亚型,包括穿支动脉闭塞、动脉到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及混合型机制。穿支动脉的闭塞主要以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最常见,动脉到动脉的栓塞主要是动脉易损斑块脱落随血液流动栓塞远端动脉,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主要是颅内大动脉或颈部 动脉明显狭窄,伴微栓子或者血流动力学变化。 当上述机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生时,缺血脑组织中心区已坏死,坏死周边存在一个缺血边缘区,这一区域内神经元处于电衰竭状态,称为缺血半暗带,此时如能恢复血供,神经元细胞功能仍然可恢复正常,若缺血继续加重,细胞进入膜衰竭,细胞膜上Na +-K +-ATP 泵和线粒体功能衰竭,钙和水流入细胞内,细胞内钙超载,血脑屏障破坏,血管通透性均增加,形成血管源性水肿,成为梗死扩大部分。在缺血半暗带外周还存在一个区域为损伤反应区[4],或者称相对缺血区(过渡区),即广义的半暗带或慢性半暗带,从缺血10h 至14d 持续存在于病灶边缘。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恢复缺血半暗带血供。 1.2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治疗主要的措施迄今为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都是非常有限的,目前唯一证明有效的措施就是溶栓治疗(动静脉)。但治疗的时间窗非常窄,一般在3h 以内,原则上不应超过6h ,有其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且有缺血-再灌注损伤风险;其它途径是改善血液流变学,如抗血小板、抗凝、降纤脑保护等。近年来,侧支循环作为改善脑血流灌注的一条新途径,可以使缺血区周边的正常血管血流灌注到缺血区,不依赖于已狭窄或栓塞血管血流,从而增加脑缺血区血液循环的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提高微循环的缺血耐受,减轻微循环障碍,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与致残率,改善预后,降低复发风险。2 脑侧支循环 2.1 概念侧支是指连接邻近树状动脉群的动脉血管结构,存在于大多数组织中,通过改变血流路径而达到对闭塞血管供血区提供逆向血流灌注的作用。脑侧支循环是指当大脑的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血流通过其他血管(侧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从而使缺血组织得到不同程 ·综述与讲座·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素,国内外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由颈动脉病变引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兹就近年来中医噬斑通管ASP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单味药及有效成分: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和研究方法,对中药单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颈动脉粥样硬 化的机理研究有较大的成绩。 余甘子 余甘子是大戟科下珠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多种氨基酸,富含鞣质、有机酸、酚类等,还含有相当数量的能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本草纲目》中记载余甘子“久服轻身,延年生长”。研究表明,余甘子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与其所含有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有关。其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Ox-LDL的生成,抑制内皮素表达,从而减少内皮损伤及泡沫细胞形成,延缓AS的发生发展过程。余甘子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39%,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的28%,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弹力纤维含量的33%,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泡漠细胞层数47%。余甘子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其保护细胞、抗菌及抗氧化的机制来发挥作用。能显著抑制血清TC、LDL-C 水平的上升,增加血清HDL-C;并具有调整血浆脂质代谢,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 绞股蓝 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绞股蓝的全草,《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均描述绞股蓝“性苦寒,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为清热解毒药之一。中原五行中医研究院研究绞股蓝总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同时应用超声颈动脉成像技术,选用IMT及斑块面积指标,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赵文娟, 安中平, 王景华, 宁宪嘉, ZHAO Wen-Juan, AN Zhong-Ping, WANG Jing-Hua, NING Xian-jia 作者单位:赵文娟,安中平,ZHAO Wen-Juan,AN Zhong-Ping(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300060), 王景华,宁宪嘉,WANG Jing-Hua,NING Xian-jia(天津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刊名: 山东医药 英文刊名:SHANDONG MEDICAL JOURNAL 年,卷(期):2011,51(9) 被引用次数:11次 参考文献(7条) 1.Han SW;Kim SH;Lee JY A new subtype classification of ischemic stroke based on treatment and etiologic mechanism[外文期刊] 2007(02) 2.Pinto A;Di Raimondo D;Tuttolomondo A Antiplatelet treatment in ischemic stroke treatment[外文期刊] 2009(14) 3.Adams RJ;Albem G;Alberts MJ Update to the AHA/ASA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外文期刊] 2008(05) 4.O' Regan C;Wu P;Arora P Statin therapy in stroke prevention:a meta-analysis involving 121,000 patients 2008(01) 5.Amarenco P;Bogousslavsky J;Callahan A 3rd High-dose atorvastatin afte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外文期刊] 2006(06) 6.Park SY;Lee JH;Kim CD Beneficial synergistic effects of concurrent treatment with cilostazol and probucol against focal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 in rats[外文期刊] 2007(07) 7.Miida T;Seino U;Miyazaki O Probucol markedly reduces HDL phospholipids and elevated prebeta1-HDL without delayed conversion into alpha-migrating HDL:putative role of 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3 in probucol-induced HDL remodeling[外文期刊] 2008(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武柏林急性百草枯中毒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影像学及实验研究[学位论文]2011 2.周贵勤.陈宗涛.卢喜卫.刘涛外伤性脑梗死37例诊治分析[期刊论文]-陕西医学杂志2008,37(9) 3.梁志静.高路急性脑梗死48 h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期刊论文]-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z1) 4.耿琛琛.田树旭.袁媛.米沅内皮细胞脂酶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1,18(8) 5.李珊四氢喋呤对高胆固醇血症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学位论文]2004 6.李姗替米沙坦和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学位论文]2010 7.李宝民.LIH Bao-min经血管内治疗脑梗死[期刊论文]-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2) 8.李京.曹锐.胡文忠.朱宏勋.LI Jing.CAO Rui.HU Wen-zhong.ZHU Hong-xun化痰祛瘀汤对脑梗死急性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影响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6) 9.辛辉.安毅aVR导联ST段抬高对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7) 10.张蕊.聂玲.曹国荣.辛辉.ZHANG RUI.NIE LING.CAO GUO-RONG.XIN HUI瑞舒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期刊论文]-齐鲁医学杂志2011,26(4) 引证文献(11条)

腔隙性脑梗死的定义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据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占脑梗死的20%~30%。病因 1.高血压 高血压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为45%~90%。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小动脉血管壁变性,使得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成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尤其是慢性高血压超过21.3/12.7kPa (160/95mmHg)时。且舒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 2.动脉硬化 腔隙性脑梗死与动脉硬化紧密关联。有观测证实基底节、囊区腔隙病灶的供血动脉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改变,即节段性的动脉结构破坏、纤维素样坏死或血管坏死。也有人发现髓质动脉中明显的改变是管壁的透明样变,及血管管腔的狭窄,各脑区腔隙性梗死的频度与动脉硬化的程度成正比。 3.糖尿病 糖尿病可导致远端肢体、肾脏、视网膜、周围神经和脑神经的小动脉梗死性病变,糖尿病时血的凝固性和黏度增高、血小板黏附性增强,但糖尿病对脑的小血管病变的作用尚未明确定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是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尚缺乏糖尿病和腔隙性

脑梗死有联系的证据。研究也仅确认糖尿病与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死有关,而与单发的无关。 4.栓子 (1)心源性栓子风湿性心脏病或非风湿性心脏病的附壁栓子脱落。 (2)动脉源性栓子包括有或无溃疡的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性血管病、夹层动脉瘤的血栓脱落。尤其是升主动脉、颈动脉中粥样硬化斑脱落形成的栓子,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5.其他因素 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吸烟、饮酒和脑局部血流改变等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主要临床体征为舌僵、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偏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部分锥体束征阳性,而共济失调少见。 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基本采用临床、病理及CT扫描相结合的方法

脑梗死

脑梗死 定义 又称缺血性卒中, 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流行病学 150万~200万/年新发脑卒中病例;年发病率(116~219)/10万人;年死亡率(58~42)/10万人;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 脑的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 包括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前 动脉、大脑中动脉,血液供应大脑半球前3/5。 2.椎基底动脉系统 (后循环) 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液供应 大脑半球后2/5、丘脑、脑干、小脑。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2.高血压hypertension 3.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4.血脂异常Dyslipidemia 发病机制 1.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斑块形成---斑块破裂—胶原暴露—血小 板激活、聚集—血栓形成 2.血液成分变化 3.血流动力学改变 病理 1.超早期(1~6小时):线粒体肿胀、星形细胞足突水肿 2.急性期(6~24小时):细胞结构的破坏 3.坏死期(24~48小时):局部水肿 4.软化期(3天~3周):病变区液化变软 5.恢复期(3~4周):胶质瘢痕形成(小病灶)、中风囊形成(大病灶)

病理生理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害极敏感,阻断血流30s脑代谢发生改变,1min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5min即发生梗死。 缺血性脑损伤的级联反应: 1.脑缺血→局部神经元蛋白合成停止,膜离子转运停止→神经元去极化→钙离 子内流→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大量释放→加剧钙离子内流,神经元去极化→加重细胞损害. 2.钙离子内流→酶激活→导致细胞骨架,线粒体和细胞膜破坏 3.自由基生成增多成,NO合成→加剧神经元损害 4.细胞因子,粘附因子刺激引起局部炎症→加剧微循环障碍 5.细胞凋亡基因的激活→细胞程序性死亡→缺血半暗区与坏死区融合 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和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 缺血半暗带存在侧支循环和部分血供,有大量可存活神经元。如血流恢复,脑代谢改善神经细胞仍可恢复功能。保护缺血半暗带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 脑梗死分期 通常按病程分为 1.急性期(1~2周) 2.恢复期(2周~6个月) 3.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 临床表现 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急性起病的肯定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一侧或双侧运动损害,一侧或双侧感觉损害,共济失调,失语,失用,偏盲,复视,凝视麻痹。 伴随的非特异性症状:头晕,眩晕,局部头痛,双眼视物不清,构音障碍,认知障碍(包括精神混乱),意识障碍,痫性发作。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讲解学习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素,国内外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由颈动脉病变引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兹就近年来中医噬斑通管ASP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单味药及有效成分: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和研究方法,对中药单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研究有较大的成绩。 余甘子 余甘子是大戟科下珠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多种氨基 酸,富含鞣质、有机酸、酚类等,还含有相当数量的能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本草纲目》中记载余甘子“久服轻身,延年生长”。研究表明,余甘子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与其所含有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有关。其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Ox-LDL的生成,抑制 内皮素表达,从而减少内皮损伤及泡沫细胞形成,延缓AS的发生发展过程。余甘子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39%,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的28%,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弹力纤维含量的33%,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泡漠细胞层数47%。余甘子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其保护细胞、抗菌及抗氧化的机制来发挥作用。能显著抑制血清TC、LDL-C水平的上升,增加血清HDL-C;并具有调整血浆脂质代谢,保护血 管内皮等作用。 绞股蓝 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绞股蓝的全草,《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均描述绞股蓝“性苦寒,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为清热解毒药之一。中原五行中医研究院研究绞股蓝总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同时应用超声颈动脉成像技术,选用IMT及斑块面积指标,结合血脂变化,观察绞股蓝对消退和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调节血脂的治疗作用。以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预防与控制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预防与控制 冠县卫生防疫站高血压防治中心作者:郝建国 2009-7-16 11:01:49 点击:次发表评论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文章号:W030482 【摘要】目的为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最大限度的控制或消除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努力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方法通过对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分析,并针对核心环节的危险因素,实施可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结果①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AS、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②脑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或有血栓形成,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核心环节。③脑动脉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发病机制。VEC损伤激活血小板,启动ICP 和ECP,是触发血液凝固形成血栓的“启动条件”;血流状态异常是使血小板易于活化,血细胞易于粘附、聚集和凝固成血栓的“环境条件”;血液凝固性增高是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多、抗凝或纤溶活性减低,血液易于凝固形成血栓的“物质条件”。④ 有效地控制AS、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预防或减少VEC损伤,防止血小板活化或聚集;改善或消除异常血流状态;消除HCS,维持血液凝血与抗凝机制的平衡,是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核心措施。结论在积极治疗、控制和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病因的基础上;保护或提高VEC 抗损伤和修复损伤的能力,防止局部凝血机制“启动”;进行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和治疗,阻止血小板激活、血小板聚集及形成血小板血栓;改善血流缓慢和减少湍流,消除局部血液凝固的“环境”条件;进行抗凝治疗,消除局部血液凝固的“物质”条件,保持血液凝血与抗凝的平衡状态;就能最大限度的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发生。 【关键词】脑梗死;动脉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凝固;预防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hero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血管闭塞或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的缺血、缺氧性坏死,并引起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⑴的急性脑血管病。CI约占脑卒中的75%,病死率平均为10%~15 %,致残率高达75%,重度残疾者约占40%以上;且极易复发,复发性脑梗死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约占脑梗死的40%~60%,是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降低CI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1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其次是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较少见的病因有脑动脉炎,如巨细胞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结节性动脉炎、梅毒性动脉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引起的感染性血管炎;以及高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或椎动脉壁剥离、滥用“可卡因及海洛因”等药物、烟雾样血管病及偏头痛等。血液学异常如血液高粘度和血液高凝状态等也可以是少见的原因⑴。2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条件和机制脑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或有血栓形成,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核心因素。2.1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脑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动脉壁粥样斑块内新生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或因斑块纤维帽破裂血液流入斑块内,形成斑块内血肿,使斑块突然增大,导致狭窄的动脉完全闭塞⑶。2.2 脑动脉血栓形成脑动脉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发病机制。脑动脉血栓形成常见于:①颈内动脉系统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②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在流动状态时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动脉血栓形成通常发

脑梗死分型完整版

一根据缺血时间分型 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 —tack , TIA):症状、体 征持续时间<24h。 ⑵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aldeficit ,RINE):症状、体征持续>24h, <3周。 ⑶小卒中(minor stroke):症状、体征持续<1周。 ⑷大卒中(major stroke):症状、体征持续>1周。根据缺血时间分型的方法 始于CT'可世之前,曾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此方法需在患者发病后数周方能完成分型,对发病几小时内的早期患者无诊断价值,故有其局限性;同时小卒中与大卒中分型的临床意义也不十分明确。 二、根据影像学改变分型 (1) 梗死灶面积<1. 5 cm 为腔隙性梗死(1acunarinfarcts ,LACI)。 (2) 梗死灶面积1. 5?3 cm为小梗死。 (3) 梗死灶面积>3 cm为大梗死。 (4) CT检查未见相应的低密度改变者为阴性。在多数情况下,患者发病数 天后其CT检查才能清楚地显示出病灶范围,故对超早期患者进行准确的影像学分型较为困难。

三、根椐病因分型 TOAS 分型。 (一)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 artery atheroscle . rosis ) 具有颅 内、颅外大动脉或其皮质分支因粥样硬化所致的明显狭窄 (>50 %), 或有血管堵塞的临床表现或影像学表现。(1)临床表现:包括如失 语、 忽视、意识改变及运动障碍等皮质损害,或脑干、小脑损害体征; 间歇性跛行、同一血管支配区域的TIA 、颈部血管杂音或搏动减弱等 病史支持该亚型的诊断。 ⑵ 头部影像学(CT 或MRI )表现:大脑皮质、 脑干、小脑或半球皮质下梗死灶直径>1. 5 cm 。(3)辅助检查:颈部 血管彩色超声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显示,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狭 窄>50%,但应排除心源性栓塞的可能。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血管 造影无异常所见或改变轻微,则该型诊断不能确立。 (二) 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 ) 由来源于心脏的栓子致病。临 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若患者于发病前有 1根以 上血管所支配区域的TIA 或脑卒中,或存在系统性栓塞,则支持心源 性栓塞型的诊断,应可以确定至少有一种栓子是来源于心脏 (表 1)。 应排除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栓塞或血栓形成。对于存在心源性栓 塞中度危险因素且无其他病因的患者,应定为“可能”心源性栓塞。 安1心漁性桂塞型脑卒中患吉的高度珏中度危睦因秦 (三) 小动脉闭塞型(small — artery occlusion ) 此亚型在其他分型 方法中被称为腔隙性梗死。临床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包括纯运动性 卒中、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轻偏瘫综合征、 构音障二尖耕狭窄越携趣 房魅 〔*草纯性曲斷、 近期心肌腴死H 問內、 护张费心站病 左室奎柠 段性楚动不能 心帛縊港稱 左室血检 左葩显附览血栓 屮倩因寧 _______ _____ 二 貳 — 无";師的二尖霜狭咿 屈司阳动脉瘤 卵圆建未酬 屛扑 粗地性!】;序 城红歯性血栓性心内號岚 託血件心力薙竭 斥宅輩节穫性运动不良 心脏 牛物轿膜

颈动脉硬化怎么办

颈动脉硬化怎么办 日常生活中,人类的身体比较特殊,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生病,而且越是老年人越容易生病,因为老年人抵抗力越来越差,再加上平时不锻炼身体,就更容易发生疾病,有种病年轻人也会很容易患,但是老年人患病的几率跟高,那就是颈动脉硬化,那么得了这种病该怎么办呢?预防动脉硬化吃什么好? 颈动脉硬化怎么办 1、近期疗效显著,只要有良好的适应症,应考虑手术治疗,但只有三分之一的病人适合手术治疗,且术中术后可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生命危险。出现后大都有生命危险,或须截肢以保全生命,而且手术治疗可选择性小,不能反复应用,对再狭窄或栓塞后难以治疗,远期疗效下降,这主要是血管再狭窄或栓塞,愈后欠佳。 2、除了西医的抗凝溶栓去聚降纤扩管降脂等疗法外,中医中药是中国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一大特色,挽救了无数患者的肢体,经50多年临床研究,我国有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总结国内成功的经验,结合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独创了“无痛疗法”的治疗体系。 预防动脉硬化吃什么好 1、荞麦含有维生素有抗衰作用,中老年经常吃荞麦这不仅对防止动脉硬化,对糖尿病、肥胖病、脂肪肝也很有好处。 2、牛奶及奶制品中含有一种称为吡咯并喹啉苯醌的物质,可以防止过量的钙元素对神经原的损害,从而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因此提倡中老年平时适当饮些牛奶及奶制品,对防止动脉硬化有一定的疗效。 3、黑木耳有很好的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的作用主要取决于黑木耳中富含粗纤维及亚油酸的作用。黑芝麻是中医用作滋肾健脑的食疗佳品,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及视物昏花。黑芝麻中含有亚油酸、维生素、蛋白质,其中维生素可抵抗使人衰老的自由基,亚油酸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4、天然食物中,大枣、山楂、杏、杨梅、紫茄中含有维生素最为丰富。尤其是紫茄,每公斤含维生素7.2克以上。多食这些食物可改善微循环,防止动脉硬化,防止脑溢血。 颈动脉硬化怎么办?最好的方法肯定是进行手术治疗,但是上文提到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很容易造成并发症,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中药疗法,虽然疗程比较多,但是很有效果,而且对身体没有多大的伤害。最好的方法还是需要预防颈动脉硬化,在饮食上要多吃一些富有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促进身体健康。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在动脉硬化中,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斑块若是破裂或脱落就会导致 血栓形成,诱发脑卒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故而尽早对颈动脉 斑块予以检测、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1-0373-02 近两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生率逐渐成上升趋势。在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 脑卒中占比约70%[1]。颅外动脉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 病理基础,容易损伤的斑块突然破裂,进而形成血栓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所以,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之前,尽早对斑块性质予以识别,配以合理有效的治 疗方案,对脑卒中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粥样硬化斑块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脂质渗入学说、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以及单 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等等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机制,无论是以上何种学说,都无法全方位的概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机制,其中血管内皮损伤学说 较为经典。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起源于内皮细胞损伤。病毒感染、抽烟、低 密度脂蛋白等原因都会损伤内皮细胞,进而分泌生长因子,聚集单核细胞并随着 内皮细胞进入其下间隙,然后形成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通过受体介导,摄入内膜中已经氧化的脂质,从而形成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单核细胞 源性泡沫细胞。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后会影响泡沫细胞,进一步产生粥样坏死物; 内皮细胞受损后会集聚大量血小板,释放诸多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加强收 缩血管病聚集血小板,最终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 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 2.1 超声 超声是一种无创诊断方法,也是临床应用时间最早、最重要也是范围最广泛 的检测手段,可动态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二维超声:具有无创、操作简单、价格低以及安全等优势,可对颈部 动脉血流动力学、血管结构进行动态观测。内中膜厚度增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初期表现,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到,而DSA、CTA等检测手段对早期内中膜厚度 变化的观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不同诊断医师获得的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在 鉴别斑块内出血、富含脂质斑块以及斑块内新生血管方面,能力欠佳,存在诸多 伪像,极易忽略低回声的斑块。 (2)三维超声:以二维超声图像,三维重建斑块形态,可具体的显示颈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结构。 (3)超声造影:有利于清楚显示斑块,对斑块炎症反应以及新生血管的形 成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特别是颈动脉闭塞、狭窄的确诊率比较高。 (4)TCD:TCD是临床常用于检测脑血流的一种手段,在筛查、预防脑血管 疾病方面,作用十分突出。 2.2 CTA 在临床检查脑血管疾病中,CTA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比较其他侵入性检查手段,CTA费用低且安全性较高,可对血管进行多层面、多立场分析,可同时多方 位观测双侧颈部血管,弥补了DSA诊断的不足,特别是针对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

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113684617.html, 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作者:胡美君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5期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患者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查,对斑块的数量、形态、性质进行仔细观察,测量IMT(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评价斑块的稳定性。结果本组患者就诊时,IMT检测平均值为(1.01±0.12)mm,治疗30d后,IMT检测平均值为(0.94±0.08)mm,治疗90d后,IMT检测平均值为(0.92±0.11)mm。治疗30d、治疗90d后的IMT值均显著低于就诊时的IMT值,P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稳定性判断 现今全球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最高的便是心、脑血管疾病,而颈动脉硬化是脑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不稳定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脱落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机制。所以,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监测和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及早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超声检查因具有安全、无创、简便、可重复性等优点成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斑块的超声表现与患 者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仔细分析,以评价患者斑块的稳定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55.4± 2.8)岁,80例患者斑块厚度均不小于2.0mm,本组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2方法仪器选用GE-V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MHz。受检者取平卧位,略将头部后仰,偏向检查对侧,使颈部充分暴露。患者平静呼吸,检查医师将探头放在颈部体表,从患者颈部根部开始扫查,分别对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进行扫查,测量IMT。IMT值>1.0mm者,判定为增厚,IMT>1.3mm者,判定为斑块形成。对于存在颈动脉斑块者,依据超声检查特点、斑块范围及形态,判断斑块性质。 1.3观察指标患者均在入院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观察本组患者的IMT变化及斑块的稳定性。部分斑块形态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内部呈均匀性低回声,后方无声影,属于软斑块;部分斑块内部回声强弱不等,可同时探及无回声、低回声及强回声,后方可伴声影,属于混合斑块;部分斑块表面光滑,内部呈均匀性强回声,后伴声影,属于硬斑块。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可判定为不稳定性斑块,硬斑块则可判定为稳定性斑块。本组患者入院后,经治疗30d后、治疗90d后,分别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更新日期:2011-01-04朱昕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具有相同的病理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可引起心肌梗死,目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较少,为了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我们从1995年1月至1999年1月对100例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90例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①100例脑梗死患者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均无糖尿病及明确的冠心病史,肝肾功能正常,男39例,女61例,年龄54~74岁,平均年龄(63.1±6.7)岁。②正常对照组:同期本科体检者90例,除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男31例,女59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为(61.7±6.1)岁。 1.2方法使用Dornier AI5200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MHz。患者仰卧,颈后垫薄枕,头部稍偏向非检查侧,从颈根部开始向上,逐阶段地从前、侧、后三个方向观察两则颈总动脉(CCA)、分叉部(BIF)和颅外段颈内动脉(ICA)的横轴和纵轴实时二维图象,显示颈动脉横切和纵切面,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并用彩色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技术探测血流,帮助判定血管和其狭窄程度及部位,观察斑块的形态、大小及有无,记录有关血流参数: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DV)等,超声检查和分析由一位不知道患者临床资料的医师施行,参照华盛顿大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分级,根据内径狭窄率分为6级:①A级:CCA、ICA 的IMT<1.0mm,BIF的IMT<1.2mm,内膜可不光滑,但无明显隆起斑块形成,PSV<125cm/s。②B级:CCA、ICA的IMT≥1.0mm,BIF的IMT≥1.2mm,斑块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内突出,狭窄率1%~15%,PSV<125cm/s。③C级:斑块增大,狭窄率16%~49%,PSV<125cm/s,但频谱多普勒示收缩期窗口消失。④D级:狭窄率50%~79%,PSV>125cm/s,EDV<140cm/s。⑤D+级:狭窄率80%~90%,PSV>125cm/s,EDV>140cm/s。⑥E级:血管完全堵塞,狭窄率100%,无彩色血流及多普勒信号。 2结果 10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72例颈动脉内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2例颈动脉斑块中,左侧斑块105处,右侧斑块107处,有69.4%(50/72)有二处以上斑块,29例为孤立斑块,右侧14例,左侧15例,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及类型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