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 PPT

心理学导论 PPT
心理学导论 PPT

心理学导论PPT整合

心理学的定义

内涵的演变

19世纪末:“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20世纪20 ~ 60年代:“研究行为的科学”;20世纪70年代:“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当代的定义:

“关于个体的心理历程及行为的科学的研究”

个体:研究对象;心理历程:个体内部活动

行为: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可观察)

科学:依据科学方法(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

科学(science)的内涵广义:凡是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狭义:专指自然科学

直觉和常识的局限性(负责招聘的人事主管,叠纸游戏Gilovich,1991)

科学的态度

批判性思维

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特征:由科学方法体现客观性(objectivity)验证性(verifiability)系统性(systematization)

采用的工具、实施程序、资料分析、结果呈现

心理学的目标:

?描述(description)描述所发生的事情

?解释(explanation)解释所发生的事情

?预测(prediction)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控制(control)控制发生的事情

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生理学背景(方法基础)

缪勒:神经特殊能量;大脑功能分区专司;神经细胞之间由电化作用产生神经冲动

赫尔姆霍茨:色觉理论与听觉理论

费希纳:通过改变刺激的物理属性来观察人的心理反应

生理心理学,心理物理学

生物学背景

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遗传、环境、个体差异、适应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心理学Philosophy + Physiology = Psychology

冯特(1832—1920):现代心理学之父

《生理心理学原理》(1874):心理学独立宣言

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心理学诞生标志

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把意识的心理过程带到了心理学实验之中,完整地开发出实验方法

构造主义(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

观点: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功能主义(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人物:詹姆斯、杜威

观点:受进化论的影响

考察我们的思想和感觉的进化机能更有意义

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1896年)

人物:弗洛伊德

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人格动力:无意识、潜意识、意识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行为主义(behaviorism)(1913年)

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个体行为不是遗传决定而是受环境影响学习到的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完形心理学(1912年)

人物:韦特海默;柯勒

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也反对行为主义的由多个反应形成整体

人本主义(humanistic psychology)(1960年代)

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狭义:信息加工论(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受完形心理学,电脑科学发展的影响人不是被动的刺激物接受者,人脑中进行着积极的、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加工过程就是认知过程。

研究高级的心理过程。

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

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历程之间关系的学科。

大脑各个部分执行哪些职能?

现代心理学的七大观点生物学观点:研究行为与大脑机制之间的关系

心理动力学观点(精神分析论):把行为看作是由本能力量,

内在冲突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的动机驱使的

行为主义观点(行为论):行为是由外部的刺激条件决定的

人本主义观点(人本论):强调个体内在的作出理性抉择的能力

认知的观点(认知论):强调影响行为反应的心智过程

进化的观点(进化论):把行为看作是为了生存而适应环境的一种进化

文化的观点:探索行为及其在文化环境中的含义

现代心理学的八大主题:心理的生理基础、感觉与知觉、学习心理、身心发展、个别差异、动机与情绪、社会心理、异常行为与心理治疗

第二讲:心理的生理基础

神经系统

脑的构造及其功能

脑与心理疾病

—神经递质如何影响我们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1. 神经元的构造与功能(见书本)

神经冲动(动作电位):

由刺激引起沿轴突传导的短暂的电荷变化,信息传导经此活动而达成

感觉神经元:感受器

接收感觉器官的信息将之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脊髓)

中间神经元(联结神经元):

加工信息,传导神经冲动,只在脑和脊髓中

运动神经元:反应器

把脑和脊髓的指令传达给身体组织

中枢神经系统中脊髓的工作

2.神经元如何进行信息交换

3. 神经系统的构造

脑的构造与功能

脑干(中脑、脑桥、延脑)

小脑

前脑(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大脑皮质)

1.脑干

中脑:整个脑的中点、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控制瞳孔、眼球、肌肉等活动

网状系统: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

脑桥(脑梁):脑桥的白质纤维通到小脑皮质,将神经冲动自小脑一半球传至另一半球,协调身体两侧肌肉活动

延脑(延髓):与脊髓相连,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

2.小脑

左右两个褶皱的半球

和大脑皮质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调节姿势与身体的平衡

非言语的学习和记忆

小脑受损:行走困难,无法保持平衡,无法与他人握手,运动不连贯

3.前脑

脑的最高层部分,是人脑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神经中枢。

丘脑:大脑的感觉交换平台,传递低级脑中枢和大脑皮层之间的信息左右各一个,由白质组成,胼胝体下方

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与大脑皮质、脑垂体、延脑相连,管制内分泌系统,与体温、饥渴感,性等生理动机密切关联.饥饿感,调节渴感,体温,性行为。例:植入电极的白鼠、狂躁病人。

边缘系统:海马:与记忆有关例:27岁癫痫患者

杏仁核:影响攻击和恐惧,例:恒河猴的实验;猫怕老鼠?

大脑皮质

外形:褶皱的组织,大核桃仁

重量:占大脑的80%、厚度:1/8英寸

作用:调节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和情绪功能

大约200-230亿个神经细胞、以及支持神经细胞的多达9倍的神经胶质细胞(神经

的保姆,参与信息的传递和记忆?(Travis,1994))

垂体腺

大脑半球的联合功能

?大脑两半球分工合作

?胼胝体负责沟通两半球

医学上:在治疗癫痫症时截断胼胝体

割裂脑试验:体觉试验:一支铅笔;视觉试验:斧头与玫瑰花

睡眠

人的一生中1/3在睡眠中度过

睡眠与觉醒是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必须的生理过程

生物节律:人的睡眠与觉醒与昼夜交替一致,这是人体“生物钟”的内在控制。

睡眠的基本特征:睡眠的普遍性;

新生儿16hr,六个月婴儿13hr,儿童期(2-12岁)10-12hr,青年期(12-18岁)9-10hr,成年期7-8hr,老年期(60岁以上)5-7hr

昼夜节律:以24小时为周期的一贯性、规律性的生理躯体活动的变化模式

睡眠节律:睡眠的脑电波研究始自1929年德国神经生理学家Hans Berger

睡眠时相:根据脑电图(EEG)、肌电图(EMG)、眼动电图(EOG)的变化特征

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 sleep,REM)

非快速眼动睡眠(non- rapid-eye-movement sleep,NREM )

睡眠剥夺实验:

严重的疲劳感;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和记忆力下降;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动;甚至出现幻觉,如幻听、幻视等;有些个体只是表现为特别贪吃,导致体重增加

睡眠的功能

保护功能(生物进化论)

动物睡眠的目的是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中不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

适应生态环境,更利于物种繁衍。

恢复身体机能

生理:恢复精力,补充能量

修护和重组记忆

心理:完成清醒时尚未结束的心理活动

对发育成长有利

垂体腺释放生长激素

睡眠周期

阶段1:以不规则的脑波为标志,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约5-10分钟。(掉下悬崖?被外星人绑架?)

阶段2:阶段性地出现“睡眠纺锤波”(睡眠锭),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约20分钟。(偶有梦话)

阶段3:脑电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

阶段4:深度睡眠阶段,脑的电活动增加,以大多数△波出现为标志。约30-40分钟(大脑会加工某种特定刺激)

阶段5:快速眼动睡眠(REM)——前四个睡眠阶段之后进入的一个阶段。此时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脑波与清醒状态时很相似,但心率增加,呼吸加快。眼球转动,伴随梦境。肌肉放松,不易被叫醒。REM第一次持续5-10分钟,相隔90分钟后,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长于第一次。每个周期性循环中,花在深度睡眠(3、4阶段)的时间会逐渐减少。

新生儿:REM约占50%;大学生:阶段2占50%,阶段4约15%,REM约25%;老年人:

REM约占18%

快速眼动睡眠的作用:婴儿期帮助建立控制眼动的神经-肌肉间通路;有助于建立脑中某些机能结构,如动作机能,

学习能力:可能起到维持心境和情绪的作用;可能是存储记忆所必需

睡眠障碍:

失眠:当人们不满意他们睡眠的质或量时,则患有失眠症

特点:不能很快入睡;无法进入深度睡眠阶段、经常醒来;容易早醒等

原因:心理学、环境、生物学因素的综合作用

脑与心理疾病—神经递质如何影响我们

乙酰胆碱:促使肌肉运动,学习和记忆;缺乏时会表现为阿尔茨海默症

多巴胺:影响运动,学习,注意和情绪;过量时精神分裂症、不足时帕金森症

5-羟色胺:影响情绪,饥饿,睡眠和唤醒;缺乏与躁狂症、抑郁症有关

去甲肾上腺素:辅助控制警觉和唤醒,缺乏可产生抑郁情绪

内啡肽:与物质成瘾有关?脑内的天然鸦片

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原因

症状:思维发散没有连贯性,言行不一致。对自己所处环境不能正确认识和判断。妄想与幻觉;感情不可预测,时而高度兴奋,时而一言不发;睡眠异常;自我崩溃

最有力的病因解释:多巴胺的异常分泌;疲劳压力等外界因素;遗传导致;内外因共同作用

治疗:抑制多巴胺过多分泌的抗精神病药物;通过心理治疗促使脑恢复正常功能

抑郁症?双相障碍的生物学原因

抑郁症症状:心情灰暗,想法悲观,毫无活动欲望;失眠,食欲减退;希死想法

躁狂症症状:性格异常高扬,过度乐观,挥霍无度,注意力不集中,不合场合的精力旺盛最有力的病因解释:5-羟色胺不足→多巴胺活动异常;5-羟色胺不足+去甲肾上腺素过量→躁狂相;5-羟色胺不足+去甲肾上腺素不足→抑郁相;疲劳压力等外界因素;遗传导致

治疗:药物治疗,住院治疗,心理治疗促进自然恢复

双向障碍的PET扫描

男性脑与女性脑:

大小与重量不同

周期性差异

构造的不同

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的形状与大小不同

空间识别力的差异

男性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上,而女性则很难集中

语言能力的差异

女性容易调动起整个大脑进行语言思维

内分泌系统

身体的第二个传导系统

垂体腺:主控腺体,受下丘脑支配。

生长激素;性腺激素;泌乳激素

甲状腺:甲状腺素

副甲状腺:副甲状腺素

胰腺:胰岛素和升胰岛素

肾上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

性腺:睾丸酮素;动情激素

脑→垂体腺→其它腺体→荷尔蒙(激素)→脑

第三讲:感觉与知觉

感觉

含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

外感觉:感受器分布于身体表面,接受外部刺激,产生外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内感觉(机体觉):感受器位于身体内部器官和组织,接受机体内部发生变化的信息

本体感觉:感受器分布于肌肉和韧带内,接受有关身体各部位器官的运动和位置的信号

意义(双重功能)

适应生存的需要:“感觉剥夺”实验

带来满足感

感觉的度量——心理物理法

敏感性(sensitivity)

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

指标:感觉阈限(临界值)

·刺激的存在与否——绝对阈限

·刺激的变化与否——差异阈限(差别阈限)

适应性(sensory adaptation)

因刺激过久而敏感性减低(偏于该种)

因刺激缺乏而敏感性升高

绝对阈限

含义:能可靠地引起感觉体验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物理量)

测量方法:探测作业或称觉察任务(如听力测试)心理测量函数:

表示每一种刺激强度下刺激被觉察到的百分数的曲线(S型曲线)

无觉察→部分觉察→完全觉察

差别阈限

含义:刚刚被觉察到的最小的刺激物理量的差别或变化——最小可觉差

韦伯定律:感觉的差别阈限

ΔI/I=K

ΔI-差别阈限;I-标准刺激的物理量;K-常数

韦伯常数:数值越小说明能够觉察到的刺激之间的差异越小

韦伯定律:标准刺激的物理量I = 书的重量;差别阈限ΔI = 铅笔的重量;K = 1/40

费希纳定律(费氏定律)

含义:在绝对阈限之上时,感觉到的刺激强度与实际刺激强度的改变,两者之间呈对数关系。

费希纳定律:S = K logR;S-感觉到刺激的刺激强度;R-实际刺激强度;K-常数

例:100支烛光灯泡→200支烛光灯泡≠感觉到的亮度增加了1倍

信号检测论(感觉阈限的补充研究)

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心理学家格林与斯韦茨研究

感觉经验的产生并非“非有即无”的心理历程

- 个体判断某一刺激信号是否出现时,并非决定于“刺激强度”这一单一因素

- 刺激的性质(刺激明确与否等)

- 个体的心理状态(动机或期盼等)

感觉适应

含义: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变化(降低或提高)

·我们不是按照世界的原貌来认识它,而是按照它对我们的作用来认识它。

感觉后象:

当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

?正后象:原刺激消失后,所遗留的后象与原刺激的色彩及亮度相似

?负后象:后象的亮度与原刺激相反

视觉

视觉刺激:400-700nm的光刺激

视觉感受器:感光细胞

·锥体细胞:分布于视网膜中央;对白天的光线和颜色起作用

·杆体细胞:分布于视网膜周边;对昏暗条件下的光刺激极为敏感

视觉系统:角膜、虹膜、水晶体、晶状体、视网膜…;视觉的上行通路

颜色视觉

·光波的三种属性:强度、波长、纯度

·颜色的基本属性(视觉的心理属性):

亮度:光刺激的强度作用于人眼所发生的效应—强度

色调:对光波的颜色体验—波长

饱和度:颜色感觉的程度—纯度

视觉的主要现象

1.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加法法则

互补率:两种混合产生灰色的色光互为补色(如黄蓝)

间色率:两种非互补色混合产生中间色,色调取决于两种颜色的比例(如红+黄=橙)颜料混合——减法法则

如:黄+蓝=绿

2.视觉适应

含义:在光刺激作用下,视觉光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类:亮适应:由暗处进入亮处时产生;暗适应:由亮处进入暗处时产生,感受性提高

3.视觉后象

当颜色刺激移去后,仍有颜色感觉的现象,多为负后象

4.颜色缺陷与色盲

丧失颜色感觉;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颜色视觉理论

三色论(杨-赫氏理论)

·三种颜色感受器:红、绿、蓝

·缺陷:无法解释颜色负后象和色盲的成对缺失颜色识别

相对历程论(海林)

·所有颜色都产生于三个子系统(三种锥体细胞)

·每个系统都包含两个对立成分:红与绿,黄与蓝,白与黑

·四色论

听觉

听觉刺激:20-20000Hz的声波

听觉系统:四个基本能量转换

·空气中声波在耳蜗中转换为流动波

·流动波导致基底膜机械振动

·振动转换成电脉冲

·电脉冲传入听皮层

声波的物理属性:频率、振幅、复杂度

声音的心理维度

音高:声音的高低——频率(单位时间内周期振动的次数)

响度:声音的物理强度——强度(振动的幅度)

音色:复杂声波的成分——纯度(是否单一频率的周期振动)

听觉现象

听觉的适应和疲劳

·听觉适应:时间很短,恢复也很快

·听觉疲劳:声音较长时间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听力减退甚至耳聋

声音的掩蔽

·两个强度相差较大的声音到达耳朵时,只能感受到其中一个较强的声音

其他感觉

嗅觉

感受器:嗅觉皮膜内的嗅觉细胞

重要生物学意义

对不同刺激的感受性有差别

极强的适应性

味觉

感受器:味蕾

四种最基本经验(甜、酸、苦、咸)

皮肤觉: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相应皮肤感受器引起的感觉

触压觉:皮肤表面承受物体压力或触及某物时所产生的感觉

温度觉:温觉:外在温度高于皮肤温度0.4度时产生;冷觉:外在温度低于皮肤温度0.15度时产生

知觉

含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

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使感觉富有意义

依赖于外界客体——自下而上的过程

也依赖于过去的经验或知识——自上而下的过程

知觉的心理特征

①知觉的相对性

②知觉的选择性

③知觉的整体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

⑤知觉的组织性

一、知觉的相对性

·形象与背景

形象(图形):是指是视觉所见的具体刺激物。被选择出来的部分,知觉的对象

背景:是指与具体刺激物相关联的其他刺激物。用来突出图形的幕布

图形与背景是相对的:可以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反映了知觉的模糊性:在感觉水平上单一的图像在知觉和辨认水平上可能有多种解释

·知觉对比

是指两种具有相对性质的刺激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时,由于两者的彼此影响,致使两刺激所引起的知觉上的差异特别明显的现象。

知觉对比只是一种心理现象,刺激本身的特征没有改变。

因刺激之间对比的影响,形成知觉失真的现象称作错觉。

二、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系统对知觉刺激具有相当的选择性

在心理反应上的表现

对同一知觉刺激,如果观察者采取的角度不同,即可产生不同的知觉经验

对同一知觉刺激,如果观察者选取的焦点不同,即可产生不同的知觉经验

可逆图形(双岐图)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5种感觉每秒可接受11000000比特信息,而我们在意识状态下仅能加工40比特(Wilson,2002)

鸡尾酒会效应:人能够从众多的声音中选择性地注意其中一个声音

三、知觉的整体性

含义: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由完形主义心理学家首先发现并提出:知觉现象并不遵循科学上的相加原理

·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堆积—富有新的意义

主观轮廓(符合知觉整体性要求)

不可能图形(不符合知觉整体性要求)

四、知觉的恒常性

·含义

知觉系统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对客观事物的稳定认识,而不随知觉条件或感觉映象模式的改变而改变

亮度,大小,形状,颜色,方向

·意义

帮助人们从不断变化的知觉模式中揭示客观环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亮度恒常性

物体本身所处照明环境改变,而由物体所的亮度知觉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

影响因素:物体的熟悉性;物体本身对光的反射率不变

例:粉笔是白色,煤炭是黑色

大小恒常性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经验,不因物体距离远近所构成网膜影像大小而有所影响的现象

影响因素:物体的熟悉性;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例:从高楼上看到地面上的人与车像蚂蚁

形状恒常性

当从不同角度观看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心理上物体的形状却保持不变

影响因素:与个人生活经验有关

例:幼儿的绘画作品

颜色恒常性

不因物体环境改变而保持对其颜色知觉不变的心理倾向

例:熄灯后吃苹果;戴墨镜看自己

方向恒常性

不论客体在网膜上成像方向如何改变,都能够觉察出客体实际方向的能力

生理上与内耳中前庭和半规管的功能有关系

例:倒立看人

五、知觉的组织性

含义:知觉对感觉性资料的有系统、合乎逻辑地选择处理历程

完形心理学的组织完形法则:相似法则;接近法则;闭合法则;连续法则;同域原则

第四讲:学习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

·我们有足够大的脑为我们学习大量的行为和技能提供了可能性

·基因无法完成如此之大的脑区的所有神经连接

·我们出生在哪里,一生将在哪里度过,需要适应什么样的环境,事先无法预测

学习的哲学视角:

?经验主义:洛克(17世纪英国哲学家)

?人类知识完全来自于后天生存环境中获得的经验

?观念(知觉、ideas)→联想→知识

?联想心理学、联结主义、行为主义

?理性主义:笛卡儿(17世纪法国哲学家);

康德(18世纪德国哲学家)

?人类知识的来源不是经验,而是直觉和演绎推理

?知识≠经验的累积

?先天概念结构+经验→组织、处理→知识

?官能心理学、完形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学习的进化视角:

?本能行为

?通过遗传获得的种族经验,与生俱来

?适应性有限

?习得行为

?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的个体

经验

?更灵活,适应性很大

学习: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经由外显的操作显示出来

?操作≠学习

?比较持久的变化——非暂时性的,甚至永久的

?基于经验的过程——经由体验而产生+成熟

?学习有多种类型——联想学习(条件反射)观察学习,顿悟学习……

学习的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认知学习理论:顿悟学习;方位学习;潜伏学习;观察学习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可预期的信号【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经典条件反射的核心:反射性反应

反射:由与有机体生物学相关的特定刺激自然诱发的无须学习的反应

无条件刺激(US):能够自然诱发反射性行为的刺激

无条件反射(UR):由无条件刺激诱发的行为

条件刺激(CS):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的中性刺激

条件反射(CR):条件刺激所引发的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规律:

一.获得(acquisition)

获得的含义: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被试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射的过程叫做~~

影响获得的重要因素:

?时间相倚:时间上足够接近

?条件刺激能可靠地预期无条件刺激的出现(可预见性)

?刺激强度:与其他刺激对比鲜明

?条件刺激必须具有信息性(能被觉察)

信息性实验:Kamin(1969)

实验组老鼠:1. 声音→电击;2. 声音(CS1)→灯光(CS2)→电击

控制组老鼠:声音→灯光→电击

假设:如果相倚足以解释经典条件反射,则两组老鼠对灯光和声音的反应应该相同结果:实验组老鼠仅对声音反应却不对灯光反应;控制组老鼠对声音和灯光反应相同说明: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对声音形成的条件反射阻断(blocking)了随后对灯光的条件反射导致声音和灯光的信息性不同。即CS1降低了CS2的信息性能力

二.消退(extinction)与自然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

消退的含义

?当条件刺激出现之后不再呈现无条件刺激时,对条件刺激作出的条件反射则会变得越来越弱,最后消失,称为消退

自然恢复的含义

?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反射在没有进行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重新匹配时,仍会重新出现,称为自然恢复

三.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

刺激泛化的含义:将条件反射自动扩展到从未与最初的无条件刺激匹配过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的泛化

泛化的梯度:当对一系列在某一维度上差异逐渐增加的刺激所诱发的反应强度进行测量时,就发现了泛化梯度;新刺激与条件刺激越相似,其诱发的条件反射就越强烈

四.刺激分化(stimulus discrimination)

刺激分化的含义: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五.厌恶性条件反射

含义:以对有机体具有消极价值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

消极价值:引起个体痛苦或使个体厌恶的刺激

小艾尔波特的实验(Watson & Rayner,1920)

六.二级条件反射

含义: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二级条件反射;不需要具有生物力量的无条件刺激的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的应用:

?临床心理治疗上的应用

?药物酒精成瘾,恐惧症,地震后心理援助,免疫系统

强烈的情绪

?恐怖电影中的音乐与某些可能发生的事件

?恋爱时牵手走过的那条小路

?强烈的偏好(泛化的应用)

?狗屎形状的糖

?浸泡过消毒蟑螂的苹果汁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保护羊群,防范乌鸦

?各种广告

新巴甫洛夫的理解:

?认知过程

?如果动物学会了某种期望,那么无条件刺激就会出现

?实验:声音—灯光—电击(老鼠更害怕声音)

生物倾向

?动物的条件反射能力会受其生物特征所限制。每一物种的生物倾向已经为它们学会特定的联结做好了准备

?例:老鼠对气味、味道更敏感;人更容易学会对蛇、蜘蛛害怕

?自然选择促成了那些有助于物种生存的某些特征得以发展

味觉-厌恶学习

?仅仅通过条件刺激与其后果的一次匹配即可形成(如新异味道-引发疾病)

?一经形成永久保持

?应用举例:阻止美洲小狼捕杀绵羊

巴甫洛夫给后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学习原理普遍适用于各个物种

可以客观地研究某些重要的心理现象,预示着心理学怎样朝着科学的模式前进

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操作性条件反射:对行为结果的学习

?桑代克的迷笼实验

?尝试-错误学习

?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与错误从而在一定的情境和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结

桑代克的学习定律

?效果率:个体某一反应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即可使该反应和刺激之间建立联结,日后该反应出现的概率也越来越大,反之则小

?练习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随练习次数的增多而加强

?准备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随个体本身准备状态而异

桑代克的进一步发现

?练习本身不促进学习,需要伴随奖励或反馈

?惩罚不会消除学到的内容,只是抑制了行为的出现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行为:任何有机体自发的,能够按照它作用于环境可观察的结果来描述它的特点的行为

?行为与结果的关系:行为与环境作用的结果可以导致行为的增加或减少

使用斯金纳箱进行实验的基本步骤

?首先确定要个体学习的是何种反应

?决定要个体所学反应的基线(步骤)

?选定符合个体需求的刺激物作为正确反应出现时的奖赏——即强化物

?安排强化物出现的时间

?多次连续练习后,若发现个体已经学会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即可暂停给予强化物,以便确定强化物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培养家中小猫养成自动上厕所的习惯、奖赏比惩罚更有效果】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应答性行为:由特定刺激引起的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的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操作性条

件反射

强化:一种操作,即在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

强化物:用以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的任何刺激物

积极强化:呈现喜爱的刺激使反应增加

消极强化:使厌恶性刺激物停止从而增加反应

消退:

?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则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脚踢自动售货机】

?无强化过程,旨在消除某种行为【斯金纳的女儿】

惩罚

?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惩罚物),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积极惩罚:行为后伴随讨厌刺激物的出现【调皮捣蛋后被妈妈训斥】

?消极惩罚:行为后伴随喜爱刺激物的去除

?调皮捣蛋后喜爱的小食品被没收了

?惩罚对于消除行为来说不一定十分有效

惩罚VS 强化

喜爱的刺激厌恶的刺激

呈现

撤销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类型

奖励的程序

?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而得到积极强化物,则此类反应发生的频率便增加?饥饿的鸽子,渴了的白鼠

逃避,回避的程序

?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会增加

?动物按杠杆停止电击,动物跳过障碍物避开强气流

?人的逃避,回避行为

刺激、行为及其结果的关系

强化的普雷马克原则:

?更有可能发生的活动,可以用来强化不太可能发生的活动

?根据此原则,强化物可以是有机体认为有价值的任何事件或活动

?不可逆性

应用:1.如何训练爱玩的儿童按时完成作业?2.如何训练害羞的儿童和伙伴一同玩耍?

强化物的安排方式

?及时强化:正确反应→奖赏(效果较好)

?延迟强化:正确反应→时间延迟→奖赏

?连续强化:所有正确反应→奖赏

?部分强化:部分正确反应→奖赏(效果较好)

强化程序表:强化的效果

?比率程序表——经过一定次数的反应

?固定比率程序表:强化物在有机体作出一定数目的反应后才出现。产生的反应速率很高

如:鸽子啄键,销售员,“做对10道题就可以出去玩”

?不定比率程序表:强化物之间的平均反应次数预先不确定。产生的反应速率最高,抗消退能力很强

如:彩票“也许下次就中大奖”

?间隔程序表——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

?固定间隔程序表:强化物在经过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后,有机体第一次做出某反应时出现。回报时间临近时反应越来越多;强化刚结束时,几乎不再做

出反应

如:月薪发放、期末考试

?不定间隔程序表:平均时间间隔预先确定。强化物有时给予、有时又不给予,而且个体无法知道行为什么时候会受到强化。

如:课上突然测验、交警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应用: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的含义:对任何连续接近并最终与预期反应相匹配的行为进行强化行为塑造的方法

?首先定义向着目标行为前进的各个行为成分

?然后运用逐步强化来推进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步

行为塑造的应用举例

训练动物形成条件反射时的注意事项

本能漂移:

是指在对动物进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训练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习得行为会向本能行为漂移的现象

能漂移会淹没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效果

当目标反应与生物相关因素相一致时,反射作用的效果会更好,可以有效防止本能漂移

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比较

斯金纳的争议与贡献

?批评者:忽视个人自由以及试图控制人的行动,这会使人失去人性

应用与贡献

?在学校:运用教学机器,做出及时反馈,强化小步成功

?在公司:及时强化出色完成工作的员工

?在家庭:教育孩子方面,塑造自身方面在消费方面

学习的认知理论:观察学习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研究

?实验程序

?被试分组:攻击榜样组、非攻击榜样组、控制组

?愤怒或挫折感的激发

?监测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评定指标

?对榜样攻击行为的模仿

?对榜样攻击性语言的模仿

?用木锤进行的其他攻击行为

?自发做出的身体或语言攻击行为

观察学习的含义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

?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也可停留在头脑内部

产生观察学习的条件(Bandura,1977)

?榜样的行为具有明确的后果—是否受到奖励惩罚

?学习者对榜样持有正面的态度

?榜样与学习者之间在人格特质上有相似之处

?观察模仿榜样后,结果受到强化——外在强化或自我强化

?榜样的行为表现明确

?榜样的行为是学习者力所能及

顿悟学习

完形主义心理学家柯勒德国

?顿悟式学习不必靠练习或经验

?个体理解到整个情境中刺激之间的关系

?建立在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

?只限于理解性的问题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习得性无助的研究:Seligman(1975):狗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含义

?当个体对目前环境变化完全无法控制,或对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完全无法预测时,个体的认知功能会因无法解决困难而解体,并由此导致无法克服焦虑、

恐惧、痛苦的压力,丧失斗志和放弃追求,进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

?包括了认知性的、动机性的、情绪性的三种因素

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新的理解(认知的重要性)

条件学习原理会受认知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例:酗酒者会理解为药物造成了呕吐感;老鼠对气味容易产生条件反射;人食物中毒后的条件反射

方位学习(头脑中备而不用的认知地图)

潜伏学习(例:妻子情急下的驾车举动)

过度辩护(过度合理化会适得其反)

各种学习理论的对立与融合

对学习历程的不同解释

?经典条件反射:刺激与反应在时间上的接近

?操作性条件反射:对行为结果的强化

?社会学习理论:对他人行为的观察

?认知学习理论:对刺激之间关系的理解

第五讲:发展心理学

?研究内容

研究人类生命周期中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变化

?研究任务

记录:有机体怎样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主要观点

发展是生命体积极主动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

?三大主题

–先天与后天:遗传和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发展?

–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的过程?一系列单独的阶段?

–稳定性与变化性:早期的人格特质一成不变?

《心理学导论》名师黄希庭讲义

《心理学导论》名师黄希庭讲义 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 第1章绪论[视频讲解] 1.1本章要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根据心理现象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它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根据心理现象是否可以被意识到,可以把它们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行为与心理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下列三个基本特征上,即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心理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派,如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等。 1.2重难点导学 一、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a.心理过程: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往往交替使用。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感过程: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b.心理状态: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状态。 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活动都可能出现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例如,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灵感状态、迟疑状态或刻板状态。此外,认知过程中的聚精会神状态和注意涣散状态、情绪过程中的心境状态和激情状态、意志过程中的信心状态和犹豫不决状态等,都属于心理状态。通常,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例如,俗话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这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感知敏锐、记忆清晰、思维活跃、情绪开朗、做事果断……表现为心理上的振奋状态。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的相对稳定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II.气质III ?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 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 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 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 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 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14、条件性抑制:内抑制,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15、非条件抑制:是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6、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7、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心理学导论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般规律,包括团体与社会心理、个体心理和动物心理。 2心理学父亲是哲学,母亲是生理学,媒人是生物学,故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故称其为中间学科、边缘学科) 【历年真题】 08年单选2.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 A.生理学 B.社会学 C.人类学 D.物理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实验法、相关法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 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包括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可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3)相关法: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可在自然环境中开展,也 可在实验室中开展。 【历年真题】

09年单选1.某次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的学习成绩越差。该研究属于() A.因果研究 B.相关研究 C.个案研究 D.纵向研究 (4)实验室观察法与实验法的区别: Ⅰ是否是在控制条件下 Ⅱ是否能得出因果结论 (5)实验室环境下开展的相关法和实验法的区别:能否得出因果结论 (6)自然环境中的相关法与观察法的区别: 观察法得到的资料往往是描述性资料,自然环境中的相关法可得到数据型资料,并可对资料的相关 程度进行描述。 2测验法与调差法 (1)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 (2)调差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个体或群体心理倾向。 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 (3)测验法和调差法的区别:是否标准化 3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心理学导论》论文(经典版)

大学 201 ~ 201 学年第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成长心路 课程编码选课班 课程名称任课教师 学号姓名 学院专业 考试时间

成长心路 ——关于自我成长的心理分析 摘要 本文为心理学导论课程的论文,主要就本人的成长简介,影响我人生发展的重要人物,自我认识情况及兴趣,性格,能力,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他人对我的评价,我对周围人的态度,自我职业理想等方面对自己进行分析,提出完善自我的方案。关键词:成长、发展、自我心理分析、职业理想 一、成长之小路程 我是一名平凡普通的女孩。自小生在偏远的山村,生长在有着“毛竹之乡”称号的小山县。人们常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我想也是挺有道理的,从小父母对我的教育便是学会自立自强,凡事要依靠自己,不能等着依靠他人。在我的成长中,我想我是挨打挨骂长大的吧,他们对我极为严厉的,但是对于我的学习却是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在农村有着比较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爷爷奶奶自小待我就不亲,连带着不怎么喜欢我妈妈及我们家,对我也就更加严厉管教了。爸妈是文盲,不懂文化,他们对我学习从小就是让我自己学自己管。但是在教育我为人处事方面却是极为严格,更多的是希望我能够自立自强,独立的处理好自己的事物管理好自己。记忆中的挨打或是挨骂我是记不清了,而我学会了很多道理,学会了理解、宽容、忍耐…… 我喜欢家乡成片的绿竹,翠绿的树林,清澈的溪流,环绕的山岭,这样的大自然给我一种归属感,带给我宁静,祥和。淳朴的农村虽不大,却影响了我一生。村里的学校是我学习生涯的第一个启蒙殿堂。在那里我读完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每天和伙伴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去玩耍都是那么的纯真快乐,无忧无虑。自小我对学习是很感兴趣的,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互相帮助,学得自在轻松。农村的教育的确比不上城镇的教育水平,但是我觉得我们学得没有那么累,很轻松美好吧。而我爸妈对于我的学习一直说着这样一句话:“你自己学到来,自己看着办吧。”,我内心中是渴望读书的,学到知识我才能比别人强大,所以我渴望知识。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 4、分类: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境、灵感)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 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知情意的关系:①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②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③人的情绪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 ④情绪和意志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5.行为指有机体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 6.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7.心理学是科学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上。 8.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9.心理学研究基本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0.描述研究又分为: ①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试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缺陷:a.很难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 b.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c.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行为未必会发生 ②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③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11.实验研究: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唯一一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要求:①要对环境加以控制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控制。 缺点:a.期望效应的干扰b.实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c.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12.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3.①冯特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被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 ②詹姆斯和杜威--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体的需要与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占总分300分的100分), 参考书:《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11年之前的考纲上这一部分就叫做“普通心理学”,从11年的考纲开始,在之前普通心理学的后面加入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内容,由此统称为“心理学导论”。 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90分) 我将心理学导论中除社会心理学之外的内容还是称作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内容涉及《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其实《普通心理学》与《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基本是重叠的,可是仍然有许多不同的细节。我曾经分析历年的心理学统考真题,我把真题上的每一道选择题都找到它们在教材上的出处,我发现11年之前的真题中,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的选择题几乎全部能从《普通心理学》这本教材上找到出处,而11年和12年大变卦,几乎有一半的内容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而是来源于《心理学导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其实在11年之前个别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的题目,也都来源于《心理学导论》。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命题的趋势是将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普通心理学》转移到《心理学导论》,我知道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是被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平心而论这本书也的确编得比《心理学导论》要好,可是按现在的趋势看,仅仅复习《普通心理学》这一本书真的不够。据传梁宁建是心理学统考命题组组长。《心理学导论》这本书的重要性更不可小视。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17道单选,3道左右的多选,2 道简答,1道综合,分值在90分以上。可谓是统考中的绝对大头。真题对这一部分的考察很全面,所以上面提到的两本书, 只要是考纲涉及的内容,一定要扎扎实实的看,反复看。看知识点的时候一定注意细节,看理论的时候一定要理解,不然记忆会很困难。这一部分的内容,一定要熟悉到不用刻意去背,就凭看的变数都能将要点记下来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10分) 这一部分是从11年开始新增的,它在考纲上仅占心理学导论的一章的内容,可是却涵盖了几乎整个社会心理学教材整本书。我比较了几本社会心理学教材,发现只有金盛华编的那一本与考纲的内容交叉得最多,由于这一部分分值不大,而且内容太多,建议大家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去看更多的书了,就只看这一本吧! 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2道单选,1道左右的多选,目前两年没有出现简答和综合题,不过12年真题比11年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上的考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所以不排除以后也有会出大题的可能。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多,分值小,所以建议大家以浏览的形式来复习,每一个考点只需要翻一翻,有时间的话就多翻翻,而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很有趣的一个分支,相信大家也会很有兴趣看的。 实验心理学(占60分) 这是心理学统考中权重第二的一科,而事实上60分的分值只是一个底线,真题中这一部分考察的具体分值经常会远远超过60分。而这一科却又是最难复习的一科,因为没有 一本教材能涵盖这一科40%的考点,如果想全面的复习考纲上的考点,至少要用到以下四本教材,按照这四本教材在真题中的重要程度排列: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

消费心理学 (打印)

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教案本 学期:2013 —2014 学年第一学期 教材名称:_____消费心理学___________ 任课教师:____ 苏春妹_______________ 授课班级:12市场营销班、12电子商务班 教研组:______财贸教学部______________

课程表 一二三四五日 上午1 2 3 4 下午5 6 7 晚自习8-9 星 期 科 目节次

班座位表 讲台

20□□年□月□日星期□课题 (章节) 第一章消费心理学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消费者行为与消费心理学;掌握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掌握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难点: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板书+幻灯片课时数 4 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章消费心理导论 导入案例:万宝路的故事 【思考】站在消费者立场上,您认为“万宝路”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有何启示? 第一节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学研究的背景 一、心理学的内涵 1.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 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2.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心理过程 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 ②情感过程:愉快、满意、热爱、厌恶、欣慰、遗憾等 ③意志过程: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 (2)个性心理。 ①个性倾向性。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以及信念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二、消费心理与消费者行为 1.消费、消费者 (1)何谓消费?消费是指人类通过购买消费品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 ①生产消费 ②个人消费 讨论:这个月,你消费了以下哪些重要的消费品?都是什么品牌? 1. 手机? 2.服装? 3.运动鞋? 4.游戏机? 5.快餐? 6.旅游? (2)何谓消费者? 狭义上的消费者:包括企业、学校、政府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等。

心理学导论

1、建伟的长辈中有很多人在吸烟,但是他们都要求建伟不要吸烟。国成的家人都不吸烟,但是对于是否应该吸烟一事,他的家人均未有表态。建伟和国成谁更有可能开始吸烟?请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家庭谈谈应该如何进行子女的教育。 建伟更加容易开始吸烟。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再者孩子的模仿心理和好奇心比较强,父母在家里当着孩子的面吸烟,会增加孩子成为烟民的可能性。 家长要进行适当引导,我认为最好是感情沟通,对孩子的一些过激反应你不必反应太剧烈,而是耐心询问他的困扰,表示出家长的真诚,并尽力帮助他。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度就会增加,把家长当成无所不谈的朋友,当你们成为朋友,叛逆问题也就解决了。对于烟瘾少年,大多是家长早期冷落了孩子,孩子才会染上恶习。如果家长让孩子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孩子怎会沉迷?不用说,孩子知道这些恶习不好,但他们克制不了自己,想必他也不好受,这时需要他人的帮助,家长应该多找点时间陪孩子了,并用约定的形式帮孩子改掉恶习,约定每天进步一点点,不能心急,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在他要退缩的时候要表示理解,并给予他鼓励. 2、有一种说法认为,月圆之夜容易引发“疯狂”行为。请查阅资料和数据,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谈谈你的看法。 月圆的时候,很多人为这个时刻而激动,或许会做出一些不可以的事,但有的人会表现得更加安分,这种表现出现于青年,这种状况只存在于思想上,思想带动行动,行为决定了这次是否是冲动,这种思想来源于对黑暗的恐惧,在听说见闻中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思想,这种思想会使人觉得身处特殊环境,但现在的社会讲究科学世界,越来越多的科学进入人们的思想,发生这种状况也少了,几乎看不见这种状况了,但也有很少的特殊情况,当这种特殊思想胜过涉入正常思想的时候,这种思想便会更加扩大延伸,从而产生特殊的行为,这种行为其实表现得并不疯狂,只是有些怪异… 3、请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数据,确定未婚同居是否会增加未来离婚的可能性,并谈谈你对于未婚同居的看法。 选择同居的男女对婚姻、离婚的传统观念比较少,不觉得婚姻有什么神圣的。这意味着,同居男女结婚以后,一旦婚姻出现病态,就会比较容易决定离婚.在婚礼交换宣誓之前就住在一起的人婚姻质量较差,婚姻满意度较低,争吵较多,交流较差,忠诚度较低。学者们认为,对同居的爱好削弱了亲密关系中的承诺。这意味着,人们同居本来想保证婚姻质量,但可能适得其反。苏珊?布朗发现,同居男女更容易感到抑郁,这与他们不稳定的财务状况有关以及对未来关系的不确定性是困扰同居者的问题。同居还产生一个严重问题:孩子。40%的同居者有孩子,美国大约有350万孩子与两个未婚成人住在一起。在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上,这些孩子都比已婚父母的孩子都差一截,这与同居关系的不稳定性有关。综上所述,我反对婚前同居。 4、一项对27616名现在或者经常饮酒的人进行的政府调查表明,那些15岁以前就开始饮酒的人中有40%变成酒精依赖者。而21岁或者22岁才第一次饮酒的人中这种比例大约只有

消费心理学复习大纲

《消费心理学》复习大纲 题型: 多选题,每题4分,共20分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论述,30分 第一章消费心理学导论 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定量与定性的区别; 1定量预定性的区别 定量:过于侧重对消费者行为的量化,容易陷入机械化的分析和判断 定性:侧重解释消费行为的符号意义与体验,容易个体化与主观性。 2 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第二章知觉与营销 一般心理活动的三个特征:选择性、创造和加工、个性化,各自定义 答:选择性:并非所有现实信息都可以得到反映; 创造与加工:头脑可以创造加工现实信息,不存在的、歪曲反映、综合反映等。 个性化:不同的人偏好不同类型的信息。 知觉的定义(三行内容))(具有预期选择性)——我们不是先看见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看见。李普曼 答:感觉和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通常合称感知觉,无法完全分开。 知觉是感觉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性反映。 知觉是从消费者展露并注意某个营销刺激到对刺激加以解释的整个过程。 展露的两种类型,各自的特点 答:选择性展露:信息躲避现象日趋明显 自愿展露:当消费者需要购物、娱乐和其他信息时,他们会主动寻找某些广告。 注意的定义(一行),影响注意力分布的三个因素 答:刺激物激活我们的感觉神经,由此引发的感受被传送到大脑做处理。 刺激物、个体因素、情境因素

第三章学习、记忆与产品定位 学习的定义,分为高介入状态和低介入状态的学习,分别的定义 答:高介入状态:消费者有目的的、主动的处理和学习信息,如关注的明星所使用的服装、电子产品、汽车等。 低介入状态:没有很多推动力进行信息的处理。 三种认知学习形态,三个的定义,能够举例说明。 答:映像式机械学习:定义:在没有条件作用的情况下学习在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建立联想。举例:绝对伏特加的广告宣传海报 替代式学习与模仿:定义:消费者不一定通过体验直接奖赏或惩罚进行学习,而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举例:当人们坐在电视机前目睹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大事件或观看某一悲剧作品或看一场足球大赛决战时,他们会因为这种目睹而产生一种“在场”的感觉,并能像事件、戏剧或竞赛中人物一样去思索、激动或焦虑。这样,由“替代执行”而产生的感觉与心理过程,会使人在现实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焦虑、压抑和潜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自我排遣,从而在精神上得到必要的平衡。另如,电子游戏,亦是一种替代执行 推理:定义:个体对已有的信息进行重新构造和组合以进行创造性思考。 举例:生活小妙招——指甲油涂完后把指甲浸泡在冷水中,会干的很快速。 产品定位的含义 答:是营销者为了使产品在某一细分市场形成一定品牌形象而做出的决策。 即营销者试图让消费者以某种方式来看待和感觉某个品牌。 第四章消费者动机、个性与情绪 什么是消费者动机(两行) 答:是促使消费行为发生并为消费行为提供目的和方向的动力。 动机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的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论前提与五个层次 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社会学习理论的定义,两段内容 答: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强调环境是人的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关注环境、刺激和社会背景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主要研究人怎样对环境做出反应以及他们所逐渐习得的反应模式。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全】32853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为反应,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外显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系统性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可公开检验原则,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人文关怀原则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描述研究,实验研究,相关研究三大类。 二、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ABC) A.选题和提出假说 B.设计研究方案 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 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 A.描述心理事件 B.揭示心理规律 C.探明心理结构 D.确定心理机能 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ABC)。 A.自然观察法 B.调查法 C.个案法 D.实验法 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ACD)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 B.中介变量 C.反应变量 D.机体变量 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C )。 A.变量的因果关系 B.负相关 C.相关的强度 D.正相关 三、名词解释 1.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通常是时有发生的因而合称感知, 2.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标,按计划不断地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3.心理状态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例如一个人在一定时间里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是紧张、激动还是轻松冷静等。 4.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如有的人观察敏锐,有的人粗枝大叶;有的人记得快且牢,有的人记得慢且易忘;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呆板;有的人情绪稳定,有的人却易波动;有的人意志果断、坚韧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 5.心理结构人的心理现象很复杂,但并不是杂乱无章,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人的大脑就像一座大图书馆,每天都要收进许多书,借出许多书。由于每本书都有自己的编号,都按图书馆的编目系统放在某个地方,因此管理员很容易找到它。人的知识在人脑中保存的情况类似于图书馆,由于存在一定的结构,因此在需要时,就能很容易的提取出来,用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基础

消费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消费心理学导论 1、消费心理学的含义 2、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 1、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人是德国心理学家() A 盖尔 B 斯科特 C 冯特 D 鲍尔 第二章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 1、感觉是由感觉器官的刺激作用引起的( ) A 客观反应 B 主观经验 C 变化 D 反映 2、记忆的心理过程不包括() A 识记 B 保持 C 推断 D 认知 3、知觉的特性之一是() A 客观性 B 间接性 C 主观性 D 整体性 4、下列有关情绪与情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情绪等于情感 B 情绪是较强的情感 C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波动性 D 情感大多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5、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和首要的心理功能是() A 认识 B 情感

C 情绪 D 意志 第三章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1、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2、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改变、具有外向性的气质类型是() A 胆汁质B多血质 C 粘液质D抑郁质 3、消费者消费兴趣的特点包括( ) A.倾向性 B.广泛性 C.差别性 D.周期性 4、消费者的个性特征包括() A.稳定性 B.整体性 C.独特性 D.波动性 5、消费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 性格 B 年龄 C 需要 D 个性 第四章消费者购买过程的心理活动 1、以注重商品和非商品的新颖、奇特、时尚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动机为() A 求实购买动机 B 求新购买动机 C 好胜购买动机 D 自我表现购买动要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包括的层次是() A 安全需要 B 社会需要

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

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任务 《消费心理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为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营销管理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取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进入营销市场的政策措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该学习领域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该学习领域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营销活动过程中消费心理的基本内容、方法和工具,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形成优秀营销人员所必备的自信心、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在系统性思维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最终提高营销专业综合应用技能。 二、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中有关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应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大体知道,对其中关系到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要把握。 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准确地应用。 三、课程的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的授课学时为每周2-3学时,2-3学分。 四、主要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五、参考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消费心理学(第三版)肖涧松主编 2018年1月电子工业出版社消费心理学臧良运主编 2007年8月第一版 大纲本文 第一章消费心理学导论 知识目标 ●了解消费心理学的含义与研究对象; ●掌握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掌握消费消费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 能力目标 ●运用消费心理学理论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能够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运用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消费者心理。 第一节消费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三节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 知识目标 ●了解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情绪、情感、意志的含义及特征; ●掌握消费者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能力目标 ●能正确认识消费者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情绪、情感和意志的表现; ●能正确把握消费者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开展营销活动。 第一节消费者的认识过程 第二节消费者的情感过程 第三节消费者的意志过程 第三章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知识目标 ●了解消费者的个性及其特征;

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class05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ading Response #1 ? Give a Freudian explanation for alcoholism. Then give a behaviorist explanation. Finally, invent a behaviorist treatment to get people to stop drinking

Who is my TF? (corrected) A -Colb Sunny Bang, sunjung.bang@https://www.360docs.net/doc/f013813898.html, Coll - G Erik Cheries, erik.cheries@https://www.360docs.net/doc/f013813898.html, H -Lio Jane Erickson, jane.erickson@https://www.360docs.net/doc/f013813898.html, Lip -O Koleen McCrink, koleen.mccrink@https://www.360docs.net/doc/f013813898.html, P - Star Izzat Jarudi, izzat.jarudi@https://www.360docs.net/doc/f013813898.html, Stau - Z Greg Laun, https://www.360docs.net/doc/f013813898.html,un@https://www.360docs.net/doc/f013813898.html, Cognitive Development

Big Questions 1. Morality 2. Continuity

Big Questions 3. Knowledge Empiricism v. Nativism v. Constructivism Jean Piaget ? 1896-1980 ? Genetic epistemology ? Theories ? Methods ? Observations

消费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消费过程中,通过人们的消费活动才能把商品或服务从市场转移给(C) A.生产者 B.经营者 C.消费者 D.促销商 2.1979年以来,我国的社会消费出现了很大的转变,最为突出的是消费模式由( A ) A.温饱型向小康 B.制约型向拉动型转化 C.雷同化向多样化转化消费方式 D.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 3.决定消费者活动内容和方向的心理特征是消费者的(A) 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兴趣 4.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是激励消费者进行购买活动的(D) A.外在动力 B.经济动力 C.社会动力 D.内在动力 5.商品广告成功的基础在于(D) A.商品的包装是否新颖 B.广告费用是否合理 C.商品品质是否优质 D.能否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6.影响消费者选择购买商品的最根本因素是(A) A.收入水平 B.社会文化 C.心理因素 D.消费需要 C.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D.人文因素和地理因素 7.具有较强的攀比消费特点的家庭是(A) A.新婚家庭 B.单身家庭 C.育幼家庭 D.空巢家庭 8.消费习惯的特征不包括(D) A.稳定性 B.地域性 C.非强制性 D.强制性 9.如果广告激发了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就会产 生积极的情绪,强化(B) A.经营动机 B.购买动机 C.销售动机 D.行为动机 10.消费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D) A.需求者 B.使用者 C.决策者 D.购买者 11.在设计售点广告时,广告主题应对准消费者的 (C) A.现实需要 B.潜在需要 C.优势需要 D.一般需要 12.消费者认牌购物所反映的主要动机是(C) A.情绪动机 B.情感动机 C.惠顾动机 D.理智动机 13.消费流行的本质在于认知标准的(B) A.主观性 B.客观性 C.地域性 D.社会性 14.社会物质环境是物质消费文化产生的(B) A.历史条件 B.物质基础 C.思想基础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年。 A.1879年B.1897年C.1903年D.1789年 3、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A.教学过程B.教学手段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4、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编制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斯金纳B.布鲁纳C.华生D.桑代克 5、中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学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 )的科学。 A.基本教育规律B.基本教学规律C.基本心理规律D.基本身心规律 6、在对学生教学的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因素是指( )。 A.学生B.教师C.教学手段D.教学环境7、在教育心理学中,(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评价/反思过程

8、( )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A.教师B.教学媒体C.教学内容D.教学环境 9、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 )。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反思过程D.互动过程E.管理过程 10、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涉及( )。 A.敬业精神B.职业素养C.专业知识D.专业技能E.教学风格 11、以下属于学生群体差异的是( )。 A.年龄差异B.学习方式差异C.兴趣差异D.性别差异E.社会文化差异 12、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下列属于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的是( )。 A.温度和照明B.座位的排列C.师生关系D.校风E.社会文化背景 13、以下关于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描述正确的是( )。 A.它包括五种因素三种过程B.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C.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D.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E.评价/反思过程会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14、教学媒体包括( )。

心理学导论1

《心理学导论》笔记整理 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 绪论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心理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 心理结构(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心理的脑机制(探讨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心理与环境 一、个性心理 1.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这个维度上来看,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时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包括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此三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绪过程:指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人特有的高级情绪: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臵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即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在一个人知、情、意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即为这个人的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结构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子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现象 社会现象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想、思维等) 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 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 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 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生理现象

第一部分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概述(有答案)

第一部分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C1.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去是 () A ?无条件反射 B ?本能的反射 C ?第一信号的条件反射 D ?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 B2.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 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的学流派是 () A ?构造主义学派 B C ?精神分析学派 D D3?—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 A .能力 B C .气质 D A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 华生 B C.詹姆斯 D C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心理是 A.脑的机能 B C .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D D6.脑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A ? 12对脑神经 B C .脑神经 D B7.外周神经系统可分为()。 A.突感神经和副突感神经 B C .脑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 D .机能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学派 () .性格 .个性 .铁钦纳 .罗杰斯 ()。 .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在实践中发展 .脑干、间脑、小脑和大脑 .神经元 .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脊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 ()。 .右半球 .有人在左半球,有人在右半 球 .情绪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 过程 .个性、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 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 上 C . 1789 D . 1798 D1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 A .桑代克 C .华生 B .斯金纳 D .布鲁纳 B13.同看一部电影或同上一堂课,不同的人其感受也不同。这种现象说明人的心理具有 A8.对于一般人来说,言语功能占优势的大脑半球是 A.左半球 B C .左右半球没有区别 D C9.表达人的心理过程内容的是 () A .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C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A1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的。 A . 1879 B B D 是以德国学者冯特于() .1897

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

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一、本课程的任务 《消费心理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为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营销管理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取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进入营销市场的政策措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该学习领域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该学习领域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营销活动过程中消费心理的基本内容、方法和工具,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形成优秀营销人员所必备的自信心、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在系统性思维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最终提高营销专业综合应用技能。 二、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中有关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应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大体知道,对其中关系到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要把握。 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准确地应用。 三、课程的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的授课学时为每周2-3学时,2-3学分。 四、主要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序 号项目名称课程内容及要求 参考 课时 1 消费心理学导论了解消费心理学的含义与研究对象;掌握消费心 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掌握消费消费心理 学的目的和意义。 4

2 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 程 了解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情绪、情感、意 志的含义及特征;掌握消费者认识过程、情感过 程、意志过程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3-5 3 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 征了解消费者的个性及其特征;掌握消费者的气质、 性格和能力与消费行为特点; 3-5 4 消费者购买过程的心 理活动 了解消费者需求理论中的兴趣、需要、动机在消 费者购买行为中的作用;掌握消费者决策的内容 和决策过程;掌握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及购买行 为过程的心理分析。 3-5 5 消费群体与消费心理了解消费群体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消费群体对消 费行为的影响;掌握不同群体的消费心理特征和 相应的营销策略。 3-5 6 商品名称、品牌、包 装、开发与消费者 心理 掌握商品名称的心理要求及相应的心理策略;掌 握商品品牌、包装设计的心理要求及相应的心理 策略;掌握新产品开发的心理要求及相应的心理 策略; 3-6 7 商品价格与消费者心 理 理解消费者的价格心理特点;了解价格变动对消 费者的心理影响;掌握商品定价的心理方法和影 响心理因素;掌握商品调价的心理策略。 3-4 8 商业广告与消费者心 理 了解商业广告的特点及心理功能;掌握商业广告 的定位、创意、诉求等营销心理策略;掌握商品 广告媒体的选择方法和广告心理效果的测评方 法。 4-6 9 营销沟通与消费心理了解营销沟通的含义、途径与心理策略;掌握营 销人员与消费者的冲突与沟通;掌握拒绝购买态 度的形成、类型和转化。 3-4 10 营销环境与消费心理掌握商店的地址、招牌、店标、店门和橱窗等对 消费心理的影响;掌握商店内部装饰对消费心理 的影响;掌握商店商品的陈列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