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的研究

关于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的研究
关于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的研究

关于营养器官解剖学的研究

1、通过对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学的研究,探讨这些结构特征

与植物生态适应性的关系。利用植物解剖学方法,对植物营养

器官的解剖学特征进行观察和研究,并探讨植物的形态结构特

点与其所处生态环境的关系,以期为揭示该种的濒危机制提供

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植物的推广和栽培提供解剖学资料。

2、不同居群间营养器官解剖学特征的观察,了解生境变化对个体

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影响,并从物种的形态结构探讨物种的生态

适应性。为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

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3、利用“环境-叶片形态-叶片生理生态学过程”动态机理模型。

从植物对环境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叶片角度进行研究,将为更

好地揭示干旱区植物物种生存、演化及区域群落结构、动态,

为未来荒漠地区植被保护欲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将根和茎切成长约1 cm的小段,成熟叶片保留主脉剪取叶的中央部分(面积约为0. 5 cm@0. 5 cm),芽采回后不进行任何前处理。这些材料在野外立即用FAA固定液固定48 h以上,根和茎固定后需用软

化剂〔V(体积分数95%乙醇)BV(甘油)=1B1〕软化1 ~2个月才可使用[6]。采用HM 315 manualRotarymicrotome切片机(德国MICROM公司生产)制作连续石蜡切片,切片厚度8Lm,经体积分数50%、60%、70%、80%、

90%和100%乙醇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固绿-番红对染后用中性树胶封片[7]。叶表皮用等体积的硝酸(体积分数10% )和铬酸(体积分数10% )混合液离析,经番红染色后装片。用Leica DFC320显微镜(美国Leica公司生产)进行观察并拍照。

数据处理:利用LeicaQW inV3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每个样品均测量5张装片,并分别观察10个视野;显微图像经Adobe Photoshop 10. 0图像处理系统处理后制成图版。

GMA(glycolmethacrylate,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切片:活体材料用FAA(formalin-aceticacid-alcoholmixture,福尔马林

-醋酸-酒精混合液)固定,时间不少于24h。所研究器官各取3份样品,经50%酒精(每次4~6h),100%酒精(每次4~6h),异丙醇(每次6h)和正丁醇(每次6h)脱水处理各2次。随后,进入GMA渗透3次,第1和2次各为1d,第3次不少于5d,之后将材料及GMA装入胶囊,置于60℃温箱24h进行聚合[16]。用LeicaUltralcutR切片,厚度约2.5μm。根据Feder和O’Brien[16]的方法对材料染色。首先将切片置于DN-PH(2,4-Dinitrophenylhydrazine,2,4-二硝基苯肼)冰醋酸混合水溶液30min,之后流水冲10min。再将切片置于高碘酸水溶液中10min,流水冲5min。之后,将切片置于希弗试剂30min,流水冲10min。最后甲苯胺蓝染色2min,流水冲2~

10min。切片干燥后中性树胶封片。

撕取叶表皮:撕取叶片背面表皮,50%甘油水溶液封片。观察表皮细胞及气孔形态、毛状体类型。随机选取30个气孔器,利用目镜测微尺测量并计算气孔长宽比及其平均值。所试验结果经OlympusBX51显微镜观察,OlympusDP70拍照。

关于叶片的解剖学的研究:

石蜡切片法为了保证材料的可靠性,在每个居群中随机选取15株直立枝完全展开的倒数第3片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21,22],在其中部切下0.5 cm长叶段用福尔马林-醋酸-酒精液(formalin-acetic acid-alco- hol)固定24 h以上,然后用70%-85%-95%-95%-100%-100%酒精脱水,经van-clear剂透明后,渗蜡并包埋,手动旋转切片机切片,切片厚10~12Lm,对每个居群的叶片制作15张切片。染色方法采用番红-固绿二重染色法[21,22]。加拿大树胶封片。

1.2.2临时刮片方法随机选取各居群15株直立枝相同部位的成熟叶片,截取叶中部2 cm左右叶段,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将叶片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制下表皮切片,则将上表皮朝上放置,用刀片轻轻刮去叶表皮及叶肉部分直至透亮为止,剪切后用番红染色,甘油封片。

全部制片在Nikon Eclipse 80i生物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并统计以下指标:角质层厚度、表皮细胞的厚度、叶片厚度、大小维管束的直径、机械组织厚度,下表皮细胞的长、宽及气孔的密度、长、宽,维管束的直径分别用水平直径与垂直直径来表示。每个测定指标重复30次后求其平均值。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拍照。

依据:

叶片形态的解剖学包括:角质层的厚度、表皮细胞厚度、叶表皮细胞的长宽、气孔的大小及密度、叶片厚度、维管束个数及直径的大小、机械组织厚度。

根、茎、叶的横切面特征和叶表皮特征描述。叶片结构:表皮、叶肉、叶脉。(主要观测的指标:叶片主脉处厚度、主脉维管束长度、主脉维管束厚度、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上表皮长度、下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胞间隙、海绵组织厚度、海绵组织胞间隙、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根包括:表皮、皮层和中柱。照片根据测微尺的刻度确定图像的长和宽。

叶解剖结构指标(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气孔密度、气孔开度、气孔下陷深度、海绵组织细胞间隙)。非量化形态(叶的形态如针叶、阔叶、披针形叶、卵形叶).可量化形态指标(叶脉、叶柄、托叶、表面绒毛、叶角)。平面几何形态指标及其衍生指标(叶长、叶宽、叶周长、叶面积、叶齿、裂叶、叶长/叶宽、面积/周长比)与叶片形态密切相关的其他指标(比叶面积、叶片氮含量、叶寿命、叶片很水量、光吸收比列)。叶片厚度(LD)、上表皮细胞厚度(LUPD)、下表皮细胞厚度(LBPD)、近轴面叶肉细胞厚度(LUCD)、远轴面叶肉细胞厚度(LBCD)、维管束厚度(LVD)、内皮层厚度(LED)、和传输细胞厚度(LTD)每个测量指标重复3次。

1、植物与期生长的环境构成一个整体,植物的结构特征最能体现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般认为,气孔极区T形加厚、形态较复

杂的种类处于较高的演化水平。

2、干旱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面临的逆境之一,植物无法避免永久性

的或不定期的干旱,经过长期的演化,植物可能对干旱环境采取多种适应对策。

3、晶体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加强叶片的机械性能,另一方面可避免

对细胞的毒害作用、改变细胞的渗透势、提高吸水和保水能力。

4、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的器官,在植物进化

过程中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其结构特征最能体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5、植物对于干旱环境采取了上述种种适应对策,但并非每种植物

都采用其中一种对策,而是有不少植物同时采用多种对策。可见,自然界的事是十分复杂的,对每一种具体植物要做具体的分析。

6、植物器官结构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内部结构的变

化随着生理生态功能的改变而改变,因而,了解植物形态解剖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是探索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和制定相应对策的基础。

7、形态结构是功能的基础,植物的结构特征最能体现植物对环境

的适应,因此了解植物形态解剖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是探索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和制定响应对策的基础。8、植物叶片越厚,储水能力越强因此,叶片厚度长作为衡量植物

抗旱性的一个指标。

9、表皮细胞一般比较小(体积小),细胞壁(尤为外壁)常增厚,

这也是植物对旱生环境的一种适应。

10、角质层可减少植物水分蒸发并可反射紫外线辐射,使植物更适

于林缘或相对干燥的环境。角质层的厚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但也受基因的控制。

11、气孔是植物控制水分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直接影响植物的

蒸腾作用,气孔调节是水分胁迫下植物抵御干旱环境的机制之

一。

12、气孔器是植物控制水分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直接影响植物

蒸腾作用,气孔调节是水分胁迫下植物抵御干旱和适应环境的

机制之一。

13、表皮毛能有效地反射强光照射引起的植物灼伤,防止水分蒸发

和动物啮食。一般来说,同一种的下表皮的表皮毛比上表皮多。

14、植物叶片是进化过程中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且可塑性较大的器

官,环境变化常导致叶的长、宽及厚度,叶表皮细胞及其附属

物等形态解剖结构的响应与变化。

15、等认为气孔的密度、大小主要受光照、温度和降水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增加和水分的减少,气孔器密度增加。

16、由于气孔密度直接影响内部阻力,气孔密度大且气孔大时,内

部阻力小,蒸腾较强。抗旱性加强。

17、植物器官的形态和结构是与其生理功能和生长环境密切相适应

的,在长期干旱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植物根、茎、叶和根茎各

器官在不断的进化更新中形成了特殊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与荒漠草原环境适应,表现出强的抗旱性。

18、生长于不同生态环境中的植物,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被认

为是植物对特殊生境的演化适应。

19、较厚的栅栏组织及栅栏组织间隙一方面可以减少高山地区强日

照和强紫外线对植物叶的损伤,另一方面可提高叶内外表面的比值,从而增大叶绿素浓度。

20、木栓层和角质层不仅可以限制体内水分的散失、热量的传递,

也可以抵抗微生物的侵袭等各种不良影响。

21、植物的形态结构能反应气候因子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本身对

环境的适应,这通常被认为是植物对特殊环境的适应反应。

人体解剖学课件13感觉器

第十三章感觉器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视器第三节前庭蜗器第四节本体感受器第五节体育锻炼对感觉器的影响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让学生基本掌握视器的结构和作用。教学重点:眼球壁的构造。教学难点:眼球壁中血管膜的结构。教学步骤:第一节概述感受器:是机体感觉神经末梢接受内、外环境各种剌激的结构。感受器作用:能将体内、外环境的剌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经过一定的神经传导通路,最后传导到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产生感觉,感觉又是一切神经活动的开始。根据感受器存在的部位和接受剌激的种类,分1.外感受器为三种:2.内感受器3.本体感受器4.特殊感受器1.外感受器分布:皮肤、粘膜、视器、听器等处。作用: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剌激,如触、压、痛、温、声、光、嗅、味等物理和化学剌激。2.内感受器分布:内脏、血管等处,接受体内各种变化的称为内感受器。作用:接受压力,渗透压、温度、离子和化合物浓度等剌激。3.本体感受器分布:肌腱、肌腹、关节等处。作用:感受肌长度、肌张力和关节位置变化,如肌梭、腱梭。4.特殊感受器分布:舌、鼻、视器、前庭蜗器处。作用:产生了味觉、嗅觉、视觉、平衡觉和听觉,如视器上的视细胞,前庭蜗器上的螺旋器、襄斑、壶腹嵴等。第二节视器感觉光波剌激的视觉器即视器,由眼球及眼球附属器两部分组成。一.眼球位置和外形:位置:颅骨眼眶内,前面有眼睑保护,后面有视神经连于间脑周围有附属器。二.眼球的构造:角膜外膜(纤维膜){巩膜虹膜 1.眼球壁: 中膜(血管膜){状体脉络膜虹膜部内膜(视网膜){状体部视部房水2. 折光装置:{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眼球 的 结 构眼球前部结构(后面观)视网膜功能和结构三、眼球的附属结构 (一)眼睑(眼皮) 分为上睑、下睑,睑由外向内分为皮肤、皮皮组织、眼轮匝肌、睑板及睑结膜五层。(二)结膜是薄层透明的而富有血管的粘膜,分为睑结膜和球结膜。(三)泪器由泪腺、泪小管、泪襄、鼻泪管组成。(四)眼球外肌包括运

人体解剖学感觉器官系统

《人体解剖学》感觉器官系统 【练习题】 ◇A1型题 1.眼球纤维膜 A.是眼球壁的最内层 B.富有血管和色素细胞 C.全层均透明 D.前1/6部分为角膜 E.后5/6为睫状体 2.对角膜的描述,错误的是 A.富有血管 B.富有感觉神经末梢 C.无色透明 D.占纤维膜的前1/6 E.微向前凸 3.角膜 A.色白半透明 B.无屈光能力 C.表面盖有一层球结膜 D.富有感觉神经未梢 E.富有淋巴管 4.巩膜 A.占纤维膜的后5/6 B.透明 C.棕黑色 D.前方与晶状体相连 E.具有屈光作用 5.对巩膜的描述,错误的是 A.致密坚韧 B.占纤维膜的后5/6 C.与角膜交界处的深部有巩膜静脉窦 D.有保护眼球内部结构的功能 E.是脉络膜的一部分 6.关于眼球的描述,哪项错误 A.位于眶内,借筋膜连于眶壁 B.其后部经眼神经与脑相连 C.由眼球壁和内容物构成 D.略呈球形 E.具有屈光成像和感受光刺激的功能

7.眼球血管膜 A.位于眼球最外层 B.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C.富有神经、血管和色素细胞 D.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E.呈棕黑色 8.虹膜 A.为血管膜的最前部,位于角膜的后方B.虹膜内有两种排列方向不同的骨骼肌C.中央有一圆形的瞳孔 D.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E.呈圆盘形 9.沟通眼球前房和后房的是 A.虹膜角膜角 B.巩膜静脉窦 C.瞳孔 D.泪点 E.前房角 10.睫状体 A.位于虹膜的外后方 B.是血管膜最肥厚的部分 C.是吸收房水的部位 D.睫状肌的舒缩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E.睫状肌属平滑肌 11.脉络膜 A.位于血管膜的前部 B.外面与巩膜疏松相连 C.薄而柔软 D.富有血管和色素细胞 E.有营养眼球内组织的作用 12.具有感受强光和辨色能力的是 A.视锥细胞 B.视杆细胞 C.双极细胞 D.节细胞 E.视细胞 13.看近物时,使晶状体变厚的主要原因是A.睫状小带紧张 B.睫状肌收缩 C.晶状体具有弹性

第七章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其变态(精)

第七章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其变态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根、茎转位过程。 2.掌握根吸收水分途径,有机物质吸收、运输途径。 3.掌握变态的概念。各种变态的类型及代表植物。 4.掌握同源器官、同功器官概念。 【教学重点】 1.根吸收水分途径,有机物质吸收、运输途径。 2.根、茎转位过程。 3.变态类型。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张宪省、贺学礼主编.《植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2.曹仪植主编.《植物分子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3.周云龙主编.《植物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根、茎、叶之间维管组织的联系 根与茎维管组织发生转变的部位称为过渡区。过渡区通常在下胚轴中发生,一般较短。过渡区的结构只有在初生结构中才能看得清楚。 叶迹:从茎的维管柱斜出穿过皮层到叶柄基部为止的这段维管束。 叶隙:叶迹从茎的维管束上分出后向外弯曲,在茎中维管束上的叶迹上方形成的由薄壁组织填充的空档。 同理:枝迹、枝隙。 第二节营养器官的生长相关性 生长相关性:植物体各器官在生长过程中,在生理功能上和形态结构上存在的相互促进和相互抑制的关系。 根条比率:植物根系和枝叶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一定比例关系。收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共同控制。 顶端优势:顶芽生长占优势,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实质是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作用。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密切相关。 第三节营养器官的变态 营养器官的变态:植物营养器官由于长期适应环境条件,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所发生的可以稳定遗传的变异。 在植物的个体发育中,变态的发生往往受到环境、激素、营养条件的影响。 一、根的变态 (一)贮藏根 生长在地下,肥大,富含薄壁组织,适于储藏大量营养物质,常具有三生结构。 1.肉质直根 ?主要由主根发育而来,上部由下胚轴发育而成,无侧根;下部由主根发育而成,具有数列侧根。 ?三生结构:有些部位的木薄壁细胞可以恢复分裂能力转变成副形成层,由副形成层活动产生的三生木质部和三生韧皮部共同构成三生结构。

教案:营养器官的生长

第6章第2节营养器官的生长 教学目标 1.知识: (1)解释植物体营养器官的概念,说明根、茎、叶的一般功能。 (2)描述直根系与须根系的形态特征,以及它们各自的形成。 (3)识别根尖的各部分结构,理解其发育中的变化,并说明根尖四个区的基本功能。 (4)识别叶芽的结构,理解叶芽各部分与枝条各部分之间的发育关系。 (5)区别茎与根在生长的方向性上的不同;指出叶的一般生长规律。 2.能力: (1)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提升观察能力。 (2)通过活动与讨论,提高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进行定性实验和对照实验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互助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植物根系分布,认同植物对水土保持及环境保护的作用。 (2)关注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 (3)观察根的生长与茎、叶的生长,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根尖与芽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功能。 (2)根尖与芽的生长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1)根尖与芽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之间的关系。 (2)根尖与芽的动态变化过程。 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概念图为核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以概念图为导游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根的分布 规律,观察根尖显微结构,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利用概念图教学,使知识内化,形成网络结构;学生探究活动,掌握知识 观察实物或图片,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包括主要的教学环节及其如何运用概念图的教学策略)、完整的概念图设计Ⅰ.导入课题: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萌发长成一株幼苗,那你们知道那株小幼苗萌发之后又经历了什么样的生长变化成为了一株参天大树的吗?(学生思考,进而导出营养器官及功能。) Ⅱ.新课 展示根的概念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每一站。 一、根的发生和生长 (1)回忆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萌发过程什么部位先突破种皮,形成什么结构?它有什么作用? (2)观察小麦和大豆的根,它们有何不同?正常根的种类有哪些? 讨论:根据主根和侧根的分布,除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外,还有什么作用?现在泥石流现象大家常常听说,它与植物减少有何关系?你该怎么做? (进行环保教育) (3)根系分布的规律: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4)根尖的结构: 二、叶和茎的发生和生长: (1)芽的种类: (2)观察叶芽的结构 (3)叶芽的生长

植物学第七章 营养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论述题

第七章营养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 响 1基本概念 (1)过渡区:根与茎维管组织发生转变的区域称为过渡区。 (2)叶迹:进入叶的维管束,从茎中分枝起穿过皮层到叶柄基部止,这一段维管束称为叶迹。 (3)叶隙:在叶迹上方,留下空隙,由薄壁组织填充,这个区域称为叶隙。 (4)枝迹:茎维管束的分枝,通过皮层进入枝的这段维管束,称为枝迹。 (5)枝隙:枝迹伸出后,在它的上方留下空隙,由薄壁组织填充的区域。 (6)主动吸水:是由于根系的代谢活动引起的植物吸水现象。 (7)根压:靠根系的生理活动吸水并使液流由根部上升的压力称为根压。 (8)吐水:完整的植物在土壊水分充足、土温较高、空气湿度大的早晨,从叶尖或叶边缘排水孔吐出水珠的现象? (9)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溢出液体的现象称为伤流。 (10)被动吸水:由于枝叶的蒸腾作用引起的根系吸水称为被动吸水。 (11)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方式从植物的表面向外界散失的过程。 (12)源:制造、输出有机物的部位或器官。 (13)库:消耗或贮藏有机物的器官。 (14)根冠比:某时期内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干重或鲜重的比值。 (15)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长出主茎,侧芽长出分枝,通常主茎顶芽生长很快,而侧枝和侧芽生长很慢,这种主茎的顶芽生长占优势而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 (16)同功器官:外形相似、功能相同,但形态学上来源不同的变态器官,称为同功器宫。例如茎剌、叶剌和皮刺。 (17)同源器官:外形与功能郁有差别,而形态学上来源却相同的营养器官,称为同源器官。例如茎刺、茎卷须和根状茎。 2根、茎、叶中的维管束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解: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虽髙度分工,但又密切联系,不仅根、茎、叶的皮组织系统、基本组织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它们的维管组织系统也是互相联系的。根和茎的维管束,通过根、茎过渡区的转变,由根中的辐射维管束转变为茎中的并生外韧维管束,使根和茎中的维管束联系起来。茎和枝条以及叶中的维管束通过茎中形成的维管束分枝,形成枝迹和叶迹,从而使茎和枝条、叶片相连。 3植物对水分是如何吸收、运输和利用的?

植物学 第八章 营养器官之间的互相联系及互相影响

第八章营养器官之间的互相联系及互相影响 以上各节分别阐述了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的一般规律。然后,必须明确一株植物的各营养器官在结构及功能上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充分体现着植物的整体性及生长相关性。 一、根、茎、叶之间维管系统的相互联系 在种子植物体中,维管组织在植物体内成为复杂而完整的体系,贯穿于植物体的各个部分,构成植物体的骨干,形成维管系统。 1. 根、茎间维管系统的相互联系 种子萌发时,胚轴的一端发育为主根,另一端发育为主茎,二者之间通过下胚轴连接。所以根与茎是一连续的植物体轴。然而,虽然根茎的初生维管组织是连续的,但其发生及结构特点却是不同的(根的初生维管组织是间隔排列,外始式木质部,茎的初生维管组织却是相对排列,内始式木质部。因此,在根茎的交界处,维管组织必须从一种形式逐步转变为另一种形式。这种使维管组织从一种组织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区域,特称为转变区(过渡区)。在此区域,表皮、皮层、中柱鞘及次生维管组织都是直接相连续的。 轴变区一般发生在下胚轴的一定部位,在这里,由于维管组织要从根部的初生维管组织转变为茎的初生维管组织,所以中柱的范围相当扩大,而且维管束按某种形式分叉、转位或合并。一般,根据维管束的变化情况,可将转变区分为四种类型:挂图P157 P127 属A种:如棉花 B种:南瓜、菜豆、早金莲、槭树 C种:苜蓿 D种:知母 然而,事实上,很多植物转变区的结构远比上述复杂,而且变异也多。如向日葵的根茎转变区,根中为四原型中柱,但茎却为六原型的结构。 但不论怎样,通过转变区,使根茎中的维管组织相连。 2. 茎、叶间维管系统的相互联系 叶、茎的维管束也是连接在一起的,而且以一定的规律相连接。 叶着生在茎的节上,茎维管束在节中分枝,进入叶柄,而后进入叶片并反复分枝形成各级叶脉。 茎中,维管束为外韧维管束,即木质部在内方,韧皮部在外方,二者并生,相对排列;当维管束进入叶后,叶脉中维管束则表现为木质部位于腹面(即靠近上表面),韧皮部位于背面(即靠近下表面),二者也为并生,相对排列。由引可见,茎、叶间的维管组织并未发生如根、茎间维管组织结构上的转位。 进入叶的维管束,从茎中分枝起穿过皮层到叶柄基部为止,这一段叫叶迹。每一叶的叶迹数目,从一个至多个,但每一种植物具有一定的数目。 由于维管束的分枝,在茎中叶迹的上方出现一个由薄壁细胞所填充的区域,称为叶隙。 枝的维管束,同样是从主干的维管束分枝而来的。主茎维管束分枝穿过皮层进入枝的部分叫枝迹。每一枝的枝迹一般为两个,也有一个的。 在枝迹的上方,也同样再现为薄壁细胞填充的区域,叫枝隙。 由上可见,植物体内维管组织,从根通过过渡区与茎相连,再通过枝迹和叶迹与所有枝、叶中的维管束相连,构成了完整的维管系统。从而保证了植物生活中所需水分、矿质元素及有机物质的输导和转移。 二、营养器官之间主要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 1. 植物体内水分的吸收、输导及蒸腾 水分在植物的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维系着植物的生命,保证着植物的生长。

10.24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

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 一.填空题 1.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长出的根称为不定根。 2. ___________导管和___________导管出现较早, 通常在器官延伸生长还在进行时就已经出现。 3.根的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的发育成熟方式分别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侧根起源于___________。 5.茎和根在外部形态上最主要的区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凯氏带是在根的内皮层部位, 环绕在细胞的________壁和________壁上, 具有________化和________化的带状增厚, 成一整圈的结构。 7.水稻根系类型属于__________根系,大豆、棉花等属于__________根系。 8.凯氏带分布在内皮层细胞的__________壁和__________壁上。从根的横切面看成______________状。 9.根毛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 10.根的木栓形成层最初由__________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 11.根的最前端数毫米的部分称__________。它可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根的吸收功能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12.某种双子叶植物根的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已开始活动,请绘出此时根横切面的结构图。 13.绘图:(1) 蚕豆根初生结构, (2) 棉茎初生结构。 14.制作一片质量高的洋葱根尖压片,要掌握哪些要领? 15.按组织原学说,根尖分生组织原始细胞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双子叶植物茎最初的木栓形成层发生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根最初的木栓形成层发生在___________。它们的木栓形成层最后都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次生生长时,维管形成层主要进行__________分裂,向内产生__________,添加在初生本质部的__________方,向外产生__________,添加在初生韧皮部的__________方。 18.根的维管束是初生木质部与动生韧皮部各自成束___________, 初生木质部发育方向是由___________; 而茎的维管束多是初生木质部分与初生韧皮部成___________, 初生木质部发育方向是由___________。 19.有未标记的两种切片,在显微镜下如何区别,哪是根的初生构造,哪是茎的初生构造? 20.根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系的类型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1.组成维管形成层的细胞有两种,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2.次生分生组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前者活动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活动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给双子叶植物幼根和幼茎横切面简图,注明各部分,并阐述其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24.根的表皮与茎叶的表皮有不同之处,根部表皮形成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组织;而茎叶的表皮属于__________组织,它们的外面常有__________等。 25.种子植物的分枝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26.茎的次生保护组织是________, 形成层以外的所有部分称为________。 27.植物向高生长主要是_____________的活动结果,而加粗生长主要是由于

最新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试题(问答):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 问答题: 1.试述眼球壁、眼球内容物的组成和功能。 2.外界光线需经过哪些结构才能投射到视网膜上? 3.房水的产生、作用及循环途径如何? 4.泪液的产生及排出途径如何? 5.运动眼球的肌肉有哪些? 6.眼球的平滑肌有哪几块?位于何处?其功能中什么? 7.写出鼓室六壁的名称。 8.小儿咽鼓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如何? 9.外界声波至听觉感受器的传导途径如何? 10.试述内耳迷路的分部。 11.试述膜迷路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功能。 问答题 1.眼球壁从外至内,由眼球纤维膜、眼球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构成。 眼球的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这些结构和角膜一样都是透明,无血管,具有屈光作用,共同组成眼的屈光系统,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映出清晰的物象。 2.外界光线需经过角膜→前房房水→瞳孔→后房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至视网膜 3.房水由睫状体产生。有营养、折光和维持眼压的作用。睫状体产生房水→眼后房→瞳孔→眼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 4.泪液由泪腺分泌。经若干排泄管→结膜上穹→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 5.有上直肌使眼球转向上内;内直肌,使眼球转向内侧;下直肌,使眼球转向下

内;外直肌,使眼球转向外侧;上斜肌,使眼球转向下外;下斜肌,使眼球转向上外 6.有三块,①瞳孔括约肌,位于虹膜内,收缩时使瞳孔缩小;②瞳孔开大肌,位于虹膜内,收缩时使瞳孔开大;③睫状肌,位于睫状体内,该肌收缩与舒张,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7.上壁为鼓室盖;下壁为颈静脉壁;前壁为颈动脉壁;后壁为乳突壁;外壁为鼓膜;内壁为迷路壁 8.小儿咽鼓管短而粗,且近水平位,故咽部感染易由此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9.声波经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前庭窝→前庭阶外淋巴→蜗管内淋巴 →螺旋器 10.内耳在颞骨岩部内,位于鼓室与内耳道底之间,由构造复杂的管道组成,故又称迷路。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 11.膜迷路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器。各部互相交通。 (1)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椭圆囊较大,在后上方;球囊较小,在前下方,两囊借小管相通。椭圆囊后壁与三个膜半规管相通。球囊有小管与蜗管通连。两囊的壁内分别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受器,能接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2)膜半规管在骨半规管内,两者形状相似,但膜管管径较小。每管在骨壶腹的膨大部称为膜壶腹,壁内有突起称壶腹嵴,也是位觉感受器,能接受旋转运动开始和终止时的刺激。 椭圆囊斑、球囊斑和三个壶腹嵴合称为前庭器,与前庭神经相通。 (3)蜗管在耳蜗(骨蜗管)内,也旋转两圈半。其顶端为盲端,下端借小管与球囊相通。在耳蜗的切面上,蜗管呈三角形,有上、下和外侧三壁。下壁由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螺旋膜)组成,并与鼓阶相邻。蜗管鼓壁又称基底膜,膜上有螺旋器(Corti器),为听觉感受器。

人体解剖学---第八章 感觉器

第八章感觉器 第一节概述 一、感觉器的组成 感觉器是感受器及其副器(辅助装置)的总称。 感受器是机体接受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结构。感受器的种类繁多,结构简繁不一。有的感受器结构简单,如位于皮肤内接受痛觉刺激的游离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则极为复杂,具有各种对感受器起保护作用和使感受器的功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副器,称为特殊感受器,即感觉器,如视器和前庭蜗器等。 二、感觉器的功能 感觉器的功能是接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并将相应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该神经冲动经过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在大脑皮质产生相应的感觉,从而建立机体与内、外界环境间的联系。感受器是机体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基础。 根据感受器的部位和接受刺激的来源,把感受器分为三类: 1.外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嗅黏膜、味蕾、视器和蜗器等处,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如触、压、痛、温度、光、声、嗅、味等刺激。 2.内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和血管等处,接受来自内脏和血管的刺激,如压力、渗透压、温度和化合物浓度等刺激。 3.本体感受器分布在肌肉、肌腱、关节和前庭器等处,接受运动和平衡时产生的刺激。 第二节视器 视器即眼,由眼球和眼副器共同构成。眼球的功能是接受光的刺激,将感受的光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经视神经传入大脑视觉中枢,产生视觉。眼副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和眼球外肌等,对眼球起支持、保护和运动作用。 一、眼球 眼球为视器的主要部分,位于眶的前部,其后端借视神经连于间脑。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组成。 (一)眼球壁 眼球壁由外向内依次为眼球纤维膜、眼球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1.眼球纤维膜,即外膜,位于眼球壁的最外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对维持眼球外形和保护眼球内容物起重要作用。可分为角膜和巩膜两部分。

人体解剖学教案----感觉器

感觉器 教学目标: (一)掌握视器的组成。理解眼球壁结构和眼内容物的组成,理解房水的产生、排出途径及其临床意义,了解泪器的组成。 (二)掌握前庭蜗器的组成。掌握中耳的结构,了解听觉和位置觉感受器的位置。 教学重点: 掌握视器的组成。理解房水的产生、排出途径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听觉和位置觉感受器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眼球壁结构和眼内容物的组成。了解听觉和位置觉感受器的位置。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视器的组成 感觉光波剌激的视觉器即视器,由眼球及眼球附属器两部分组成。 二、眼球壁结构和眼内容物的组成 1.眼球壁由外膜(纤维膜)——〔角膜、巩膜〕、中膜(血管膜)——〔虹膜、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虹膜部、状体部、视部〕组成。 2.折光装置包括房水、角膜、晶状体、玻璃体。 三、房水的产生、排除途径及临床意义 房水也具有维持眼内压的功能。眼的内部压力--眼内压--取决于房水的量。原本这种充满于角膜和虹膜之间的液体,是由睫状体产生然后通过瞳孔进入前房,再由前房角的小梁网排出眼球。 四、泪器的组成 由泪腺、泪小管、泪襄、鼻泪管组成。 五、前庭蜗器的组成 前庭蜗器包括前庭器和听器,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六、中耳的结构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传导声波。 鼓室 鼓室壁、听小骨、韧带、肌、血管和神经。 (一)鼓室六个壁 1、上壁:盖壁,薄,邻颅中窝。 2、下壁:颈静脉壁,薄,邻颈内静脉。 3、前壁:颈动脉壁,邻颈内动脉,咽鼓管开口。 4、后壁:乳突壁,乳突窦开口,锥隆起,内含镫骨肌。 5、外壁:鼓膜壁,半透明薄膜,外侧面向前、下外倾斜,鼓膜脐,锤骨柄,光锥,锤骨前襞,锤骨后襞,下3/4紧张部,上1/4松弛部,鼓室上隐窝。 6、内侧部:迷路壁,岬,前庭(窗卵窗),面神经管凸,蜗窗(蜗窗),第二鼓膜。 (二)听小骨: 锤骨,砧骨,镫骨 锤骨:锤骨头,锤骨柄,前突,外侧突。砧骨:体,长脚,短脚。 镫骨:头,前脚,后脚,底。

人体解剖学习题-感觉器官系统

【练习题】 ◇A1型题 1.眼球纤维膜 A.是眼球壁的最内层 B.富有血管和色素细胞 C.全层均透明 D.前1/6部分为角膜 E.后5/6为睫状体 2.对角膜的描述,错误的是 A.富有血管 B.富有感觉神经末梢 C.无色透明 D.占纤维膜的前1/6 E.微向前凸 3.角膜 A.色白半透明 B.无屈光能力 C.表面盖有一层球结膜 D.富有感觉神经未梢 E.富有淋巴管 4.巩膜 A.占纤维膜的后5/6 B.透明 C.棕黑色 D.前方与晶状体相连 E.具有屈光作用 5.对巩膜的描述,错误的是 A.致密坚韧 B.占纤维膜的后5/6 C.与角膜交界处的深部有巩膜静脉窦D.有保护眼球内部结构的功能 E.是脉络膜的一部分 6.关于眼球的描述,哪项错误 A.位于眶内,借筋膜连于眶壁 B.其后部经眼神经与脑相连 C.由眼球壁和内容物构成 D.略呈球形 E.具有屈光成像和感受光刺激的功能7.眼球血管膜 A.位于眼球最外层

B.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C.富有神经、血管和色素细胞 D.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E.呈棕黑色 8.虹膜 A.为血管膜的最前部,位于角膜的后方B.虹膜内有两种排列方向不同的骨骼肌C.中央有一圆形的瞳孔 D.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E.呈圆盘形 9.沟通眼球前房和后房的是 A.虹膜角膜角 B.巩膜静脉窦 C.瞳孔 D.泪点 E.前房角 10.睫状体 A.位于虹膜的外后方 B.是血管膜最肥厚的部分 C.是吸收房水的部位 D.睫状肌的舒缩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E.睫状肌属平滑肌 11.脉络膜 A.位于血管膜的前部 B.外面与巩膜疏松相连 C.薄而柔软 D.富有血管和色素细胞 E.有营养眼球内组织的作用 12.具有感受强光和辨色能力的是 A.视锥细胞 B.视杆细胞 C.双极细胞 D.节细胞 E.视细胞 13.看近物时,使晶状体变厚的主要原因是A.睫状小带紧张 B.睫状肌收缩 C.晶状体具有弹性 D.瞳孔括约肌收缩 E.以上都不正确

7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7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1.茎和叶维管组织的联系 叶迹:茎中维管组织通过皮层伸入叶柄,在皮层的这段维管组织称叶迹。 叶隙:叶迹从茎的维管束上分出向外弯曲后,原来维管组织位置被薄壁细胞充填,这部分薄壁细胞称叶隙。 枝迹:茎中维管组织通过皮层伸入枝中,在皮层的这段维管组织称枝迹。 枝隙:枝迹从茎的维管束上分出向外弯曲后,原来维管组织位置被薄壁细胞充填,这部分薄壁细胞称枝隙。 2.茎和根维管组织的联系 根和茎维管组织初生结构不同,维管组织相互转变的区域称根茎过渡区。维管组织的过渡发生在胚轴。 3.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 ①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相互关系:根深叶茂。 ②顶芽与腋芽的相互关系:顶端优势。 五、营养器官的变态 1.变态:植物的器官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功能的改变所引起的植物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2.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 同源器官是指同类的器官,长期进行不同的生理功能,以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导致功能不同,同功器官是指相异的器官,长期进行相似的生理功能,以适应某一外界环境,导致功能相同,形态相似。 六.双子叶植物根和茎次生分生组织的来源比较 1、维管形成层的来源 ①根的维管形成层来源:在初生韧皮部内方,即两个初生木质部脊之间的薄壁细胞。这部分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数个形成层片段。接着每个形成层片段两端的薄壁细胞也开始分裂,使形成层片段沿初生木质部脊扩展至中柱鞘处,此时,正对着原生木质部处的中柱鞘细胞也恢复分裂能力,参与形成层的形成,使整个形成层连接为一波状形成层环,由于原来片断的部分形成较早,分裂快,所产生的组织量也很多,特别是内方新组织增加较快,把形成层环较大地向外推移,使整个形成层变为圆环状。此后,形成层进行大量的平周分裂和少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