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不均匀分裂与肿瘤发生

干细胞不均匀分裂与肿瘤发生
干细胞不均匀分裂与肿瘤发生

?肿瘤干细胞专栏?干细胞不均匀分裂与肿瘤发生

王启钊1,吕颖慧1,江 楠2,刁 勇1,许瑞安1

The a sy mm e tri c d i vis i o n and tum o ri gene s is o f stem ce lls

Q i2Zhao W ang1,Yi ng2Hu iLu1,N an J i ang2,Y o ng D i ao1,Ru i2An Xu1

1.华侨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所,

福建泉州362021

2.嘉兴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浙江嘉兴314000

1.Institute of M olecularM edicine, Huaqiao U niversity,

Q uanzhou,Fujian362021,

P1R1China

2.Reproductive M edicine Centre,

J iaxing M 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J iaxing,Zhejiang314000,

P1R1China

通讯作者:许瑞安

Corres pondence t o:Rui2An Xu

 Tel.:861595122690952

 E mail:ruianxu@hqu1edu1cn

基金项目:国家863课题

(2008AA02Z135);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30900822)

Gran ts:Nati onal H igh2Tech Research and Devel opment Plan of China (2008AA02Z135);Nati 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 on of

China(30900822)

收稿日期:2009211217

接受日期:2009212228

[Ab s trac t] S tem ce lls u se a sy m m e tri c and sy m m e tri c ce ll d i vis i o n to gene ra te p r o ge ny.Sy mm e tri c ce ll d i vis i o n is de fi ned a s the ge ne ra ti o n o f daugh te r ce lls tha t a re de sti ned to acqu ire the sam e fa te.S tem ce lls d i vi de a sy mm e tri ca ll y to gene ra te o ne daugh te r w ith a stem2ce ll fa te and o ne daugh te r w ith d i ffe re n t fa te.D is rup ti o n o f the m ach i ne ry tha t re gu l a te s a sy mm e tri c d i vis i o n m ay be a re a so n fo r the ge ne ra ti o n o f cance r.The a sy mm e tri c m e chan ism is m a i n ta i ned by ce ll po l a rity fac to rs,ce ll fa te de te r m i nan ts,and the sp i nd l e app a ra tu s.The m u ta ti o n o r dysregu l a ti o n o f the se fac to rs m ay change stem ce lls fr om a sy m m e tri c to sy m m e tri c ce ll d i vis i o n,then l ead i ng to tum o ri ge ne s is.The re fo re,fu rthe r study is ne eded o n the m e chan ism s o f s tem ce ll co n tr o l be t w e en a sy m m e tri c and sy m m e tri c ce ll d i vis i o n,a s w e ll a s the re l a ti o n sh i p s am o ng s tem ce lls,cance r s tem ce lls, and tum o r ce lls.I t m ay b ri ng u s a new app r o ach fo r the re s is tance, recu rre nce,and m e ta sta s is o f tum o rs.

Key wo rd s:S tem ce lls,cance r stem ce lls,a sy m m e tri c d i visi o n,m i c r oRNA, tum o ri ge ne sis

【摘 要】 干细胞可以通过不均匀分裂和均匀分裂两种模式产生后代,均匀分裂产生两个相同的子代干细胞;不均匀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一个趋向分化,另一个保持自我更新的能力。干细胞不均匀分裂机制的失调可能导致肿瘤细胞的出现。干细胞的不均匀分裂受细胞极性因子、细胞命运决定因子及纺锤体的调节,这些因子突变或失调均可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因此,深入探讨干细胞的分裂模式以及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肿瘤细胞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今后肿瘤研究的重要方向。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将为肿瘤的耐药性、复发和转移等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干细胞;肿瘤干细胞;不均匀分裂;m icr oRNA;肿瘤发生

中图分类号:R7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67X(2010)03-0265-07

近几年,关于肿瘤来源的肿瘤干细胞假说受到极大关注。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 m cells,CSCs)是指在肿瘤组织中存在的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具自我更新能力,产生与上一代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且具有多种分化潜能和高度增殖能力,能够产生不同表型的肿瘤细胞[1]。研究逐渐表明,CSC可能来源于正常干细胞(nor mal ste m cell,NSC)及其具短暂增殖潜能的子代细胞(transit amp lifying cell, T AC)[1]。尽管我们还不确定究竟是NSC自身控制失调导致CSC,还是T AC异常突变重新获得干细胞特性而导致CSC,还是两者兼而有之,但是,CSC的出现终归需具备多个条件,如细胞分裂模式、细胞周期、细胞信号等细胞相关因素的改变,干细胞微环境的变化,发生遗传改变的细胞大量扩增等,其中细胞分裂模式的失调对肿瘤细

562

《癌症》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10,29(3):265-271

胞的出现产生的影响最早也最为重要[2-5]。因此,正确地理解NSC自身更新和分化的调节机制将有助于了解肿瘤细胞的来源、繁殖与分化。本文在介绍干细胞分裂模式的基础上,阐述干细胞分裂模式失调与肿瘤形成之间的关系。

1 干细胞的分裂模式

干细胞维持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方式有两种[2,6]:一种是采取不均匀分裂(asy mmetric divisi on, AS D),另外一种是均匀分裂(sy mmetric divisi on, S D)(图1)。在AS D模式中,干细胞只分裂一次即可满足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双重需求。目前有两种理论对AS D进一步解释,一种认为是细胞质AS D导致细胞命运不同,称之为内源性不均匀分裂(intrinsic2AS D);另外一种认为子代细胞具有相同发育潜能,因它们各自所处的干细胞微环境(ste m cell m icr oenvir on ment)不同导致细胞命运的差别,称之为外源性不均匀分裂(extrinsic2AS D)(图1C)。内源性不均匀分裂又有两种解释:细胞极性因子(cell polarity fact ors,CPF)调控理论(图1A)和细胞命运决定因子(cell fate deter m inants,CF D)调控理论(图1B)。AS D模式的缺点是干细胞无法增殖,无法适应胚胎发育和组织损伤、再生等需要大量干细胞的生物发育和生长进程。因此,干细胞需要另外的分裂模式以适应机体的这些需求。S D模式产生的子代细胞具有相同命运,可同为干细胞(图1D),也可同为分化细胞(图1E)。S D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满足机体对某一细胞的大量需求。因此,干细胞的S D模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较为常见;在成体中也有证据表明其存在,特别是在满足机体损伤以及再生重建需求时[7]。

干细胞本身的维持可以只依靠AS D或同时依靠AS D和S D,两者之间的转换受到发育信号和环境信号的双重调节。一些哺乳动物干细胞可以在AS D和S D之间来回跳动,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分裂模式。例如,神经干细胞和上皮干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采用S D以增加干细胞的数量,而在妊娠的中后期则采用AS D以增加各种分化细胞[6]。在神经干细胞中,随着分化细胞在前脑的增加,细胞开始分层,干细胞此时采取AS D模式,产生的子代细胞一个保留在室层(ventricular z one),而另外一个细胞则迁移入由不同分化神经元组成的重叠层(overlying layer)[8]。在多层表皮(stratified ep ider m is)的形成过程中,

在胚胎发育至第

图1 干细胞的均匀分裂与不均匀分裂模式Figure1 A sy mmetric and sy mmetric ste m2cell divisi on Three modes of asy mmetric divisi on:A,intrinsic asy mmetric divisi on mediated by cell polarity fact ors;B,intrinsic asy mmetric divisi on mediated by cell fate deter m inants;C,extrinsic asy mmetric divisi on.

T wo modes of sy mmetric divisi on:D,daughter cells both have self2 rene wal capacities(the light green ones);E,daughter cells are both differentiated cells(the p ink ones).

1415天,AS D开始占主导地位,干细胞产生的子代细胞一个保留在基底层(basal layer);另外一个则迁移入基底上层(sup rabasal laye r),成为定向祖细胞(comm itted p rogen ito rs),它在分化之前会以S D模式产生有限代数的子代细胞[9]。对于这些干细胞,定义S D或A S D取决于一个或者两个子代细胞是否保留在原始位置以及干细胞相关的一些形态学差别。

多数成体干细胞处于静息状态,只有少数处于激活状态,因此对于它们分裂模式的探讨变得较为困难,体内研究可用的数据也非常有限。在多数组织中,我们还不知道究竟是AS D还是S D维系干细胞的动态平衡。然而,已经开始有证据表明,部分成体干细胞在静息态下通过AS D维持干细胞的数量。位于侧脑室附近的脑室下带神经干细胞,在静息态下,AS D模式占主导地位,但也可以观察到部分的S D[10]。另外,克隆形成试验分析表明,未分化的神经祖细胞采用AS D模式维持细胞数量[11]。

尽管一些成体干细胞在静息状态采用AS D模式,但是它们仍然具有恢复S D模式的能力。在机体遇到损伤或者疾病时,神经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S D,弥补由于损伤引起的干细胞库(ste m cell pool)减少。啮齿动物前脑细胞被破坏能引起脑室下带细胞的分裂能力增强,其中包括均匀分裂细胞数量的增加,反过来促进神经形成[10]。但是脑室下带细胞由不同的细胞组成,因此细胞数量的增加

662王启钊,等.干细胞不均匀分裂与肿瘤发生

是否完全来自于干细胞的分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造血干细胞在损伤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S D,但是它在静息态下采取何种分裂模式我们还不得而知。化疗引起造血系统损伤,造血干细胞开始分裂,并以S D模式使干细胞数量增加以弥补损伤导致的干细胞库枯竭。

2 果蝇成神经细胞的不均匀分裂模式

关于干细胞分裂模式的研究主要以果蝇成神经细胞(neur oblasts,NB)为材料[2,12]。正常情况下, NB具有顶-基轴(ap ical2basal axis)结构,在有丝分裂时,mRNA和蛋白被分为顶部和底部两部分(图2)。细胞分裂之后,顶部的蛋白停留在较大的细胞中,而底部的蛋白进入较小的细胞中。较大的子代细胞保留自我更新的能力;而较小的子代细胞则成为神经节母细胞(gangli on mother cells,G MC),它可以进一步产生一对神经细胞(neur ons)或一对神经胶质细胞(neur ons glial cells)[13]。NB和G MC的差别不只体现在大小方面,它们的位置也不相同:NB 处于顶端,并与神经上皮层(胚胎发育阶段)和皮层(幼虫阶段)保持接触;而G MC及其子代细胞则迁入底部,到达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内部。另外, NB和G MC的基因表达也不相同[2]。

AS D机制的维持依赖于细胞极性的维持,细胞极性一方面调控CF D的不对称分布,另一方面调控纺锤体的正确定向,纺锤体的定向反过来可以影响细胞极性和CF D分布。因此,CPF、CF D和纺锤体定向三者之间可相互影响,共同维系着果蝇NB的AS D机制[2]。

在NB顶端有Baz、DmPar6和DaPKC3种蛋白形成的Par复合体(Par comp lex)。在NB分层过程中,I nsc开始表达。Baz具有衔接蛋白作用,可与I nsc蛋白结合,使I nsc锚定于NB顶端,I nsc/Par复合物构成新月形复合物(crescent comp lex)。I nsc又与其伙伴分子Pins结合,Pins进而与G蛋白的α亚单元Gαi结合,从而在NB顶端皮层形成顶部复合体(ap ical comp lex),确立和维持NB极性,并调节CF D的定位和纺锤体定向。顶部复合体内各种分子互相依赖,任一分子的功能缺失或变异均会导致顶部复合体不能在NB顶部形成、维持和发挥功能(图2)。

NB的AS D由内源性机制控制。CDF及其衔接蛋白在NB胞质分裂前聚集于NB底部皮层,其中包括M ira、Pr os、B rat、Numb和Pon等。NB

分裂后这些

图2 果蝇成神经细胞的不均匀分裂与肿瘤细胞的形成

Figure2 D r os ophila neur oblast asy mmetric divisi on and

cancer cell f or mati on

Lg1,DaPKC,Baz,Par6,I N S C,Pins,and Gα1f or m a functi onal ap ical co mp lex when wide2ty pe neur oblasts divide.Ap ical co mp lex f or mati on then enables asy mmetric segregati on of the basal co mponents M ira/B rat/Pr os and Pon/Nu mb and m it otic s p indle orientati on,resulting in daughter cell fate deter m inati on.The bigger cell has the ap ical co mp lex and keep s self2rene wal capacity,while the G MC keep ing cell fate deter m inants—Pr os and B rat beco mes differentiated.I n G MC, Pr os supp resses the transcri p ti on of key genes in the cell cycle,leading t o a decrease in the bi osynthesis of ribos o mes and p r oteins.I n the B rat mutated D r os ophila larva,w ithout B rat and Pr os separati on int o G MCs,the cell cycle did not arrest,s o G MCs beca me self2rene wal cells,which keep dividing but not differentiating.Either the ap ical co mp lex or mutati ons of cell fate deter m inants and s p indle orientati on failure could result in the f or mati on of cancer2like cells. (Modeled after Caussinus et al.,2007[2])

底部分子被分配到G MC,并决定G MC细胞的进一步分化。M ira为衔接蛋白,是Pr os在细胞底部皮层定位所必需的。Pr os可启动G MC特异性基因并关闭NB特异性基因,是NB AS D的决定因子;在G MC中,M ira很快被降解,而Pr os则进入胞核内调节转录。B rat也可与M ira结合,抑制G MC的生长以及c2Myc癌基因的表达。Pon亦为衔接蛋白,是Nu mb正确分布所必需的。CDF在NB中的不对称分布,依赖于顶部CPF。顶部CPF缺失,CDF不能在细胞底部定位。CPF调节CDF不对称分布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已知除了顶部复合物外,尚有3类分子参与其中,包括衔接蛋白、肿瘤抑制蛋白(D lg和Lgl)及肌球蛋白Ⅱ和Ⅵ[2]。

NB起源于神经上皮。上皮细胞的分裂在水平平面上,而NB的分裂却沿着与水平平面垂直的方向进行,故有丝分裂纺锤体必须进行旋转[12,14]。纺锤体旋转定向受顶部极性分子的调节,任一分子功能的缺失均使纺锤体不能正确定向[15]。Siegrist

762

王启钊,等.干细胞不均匀分裂与肿瘤发生

等[16]的研究表明,纺锤体定向与细胞极性的关系由微管介导,具体可能是通过Pins/Gα1、D lg和Khc73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顶部极性分子调节纺锤体旋转定向的机制与受体非依赖性G蛋白活化信号传导有关[12,14]。

3 不均匀分裂模式的失调与肿瘤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干细胞AS D模式的失调是肿瘤细胞产生的主要原因。将AS D机制相关基因发生突变的NB植入野生型果蝇可导致肿瘤的产生[17]。更重要的是,肿瘤只出现在植入的带有突变的脑干细胞组,而不出现在具有相同突变的翅上皮细胞组[18]。D ingli等[19]利用一个简单的模型证明,干扰干细胞的AS D能导致突变干细胞的快速扩增,几个基因的突变就能导致这一进程的发生。干细胞AS D模式的失调导致干细胞采取S D模式进行分裂,虽然S D赋予干细胞发育的可塑性,使之具有促进增殖、加强重建的能力,但同时也给肿瘤的发生提供了内源性的机会。S D可能是致瘤性转化的先决条件,肿瘤的产生是细胞为适应S D模式而采取的可能方式之一。

那么不均匀分裂模式的失调是如何导致肿瘤产生的呢?CPF、CF D突变以及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定向失调均可导致肿瘤的发生[2,17,20]。

DaPKC、Lgl和Pins的功能异常都可影响NB细胞自我更新的能力,并导致肿瘤的出现[21]。缺少Pins的NB细胞克隆具有致瘤性[17],Lhl突变的NB 能产生多种表现的NB细胞,而Pins和Lgl同时突变可导致大量采取S D的NB出现[21],而Lgl和Pins 的作用受到DaPKC在皮层异常定位的调节。有研究开始表明,细胞极性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2]。果蝇细胞极性蛋白Scribble丢失可导致恶性结果的发生,导致细胞变成不受控制地疯狂增殖而促进癌症产生。在哺乳动物中,乳房上皮细胞中的Scribble蛋白如果被剔除,将导致细胞三维结构发育不良,抑制细胞凋亡,经过一段时间潜伏之后出现肿瘤。在小鼠和人类自发性乳腺癌病理中, Scribble不仅表达降低,同时存在Scribble定位失调的现象,且两者同时发生可以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分子机制研究表明,Scribble缺失可对c2 M yc癌基因起作用,通过阻断细胞凋亡途径诱导上皮细胞癌变。

Caussinus等[17]的研究表明,Numb、M ira或Pr os 突变的组织可以生长至正常组织的100倍大。当这些组织细胞重新移植入新的宿主体内时再次出现肿瘤,表明这些细胞已经获得了永生性,且这些细胞染色体不稳定。这些研究表明,如DaPKC、Lg1和Pins 等顶部复合物成员一样,CF D的异常也可导致NB 恶性转化。最近,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了B rat基因在AS D以及肿瘤形成中的作用。NB分裂之后,肿瘤抑制基因B rat不均匀地被分割进入G MC细胞。Lee等[21]证明,B rat的等位基因突变能影响果蝇幼虫脑中神经细胞的数量。B rat 突变导致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子代细胞数量增加伴随分化细胞的减少[21,23]。Betschinger等[24]认为, B rat能与M ira蛋白结合,而M ira蛋白在成神经细胞中作为细胞决定因子Pr os的皮层结合物(cortical adap t or)而发挥作用[24]。两者的研究都表明,B rat 通过与M ira蛋白的结合区域结合而共同定位于正在分裂中的NB的底部皮层。在NB中,B rat和Pr os 对于抑制两个子代细胞其中一个细胞的自我更新都是必需的。Pr os调控细胞周期基因的转录,包括cyclin A、cyclin E和string(cdc25)[25],B rat作为Myc的转录后抑制因子发挥作用[23,24]。另外,B rat 能与RNA结合蛋白通过蛋白-蛋白直接结合的方式抑制特定mRNA s的翻译[26]。B rat和Pr os突变都能导致两个子代细胞表现出NB特性,并导致脑肿瘤的发生[23,24]。

促使干细胞采取AS D模式的调控因素在抑制肿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非常保守[27]。哺乳动物细胞中Baz、Par6、DaPKC、Lg1以及Numb的同源蛋白已经表明同样具有调节细胞AS D以及肿瘤进程的能力。哺乳动物aPKC、Par3和L G N参与皮肤表皮祖细胞(ep ider m al p rogen ito r ce ll)A S D调控,它们的失调会导致皮肤癌[28]。另外,已有研究表明,脊椎动物的N um b同源物的不均匀分割可以起到CFD的作用[29]。小鼠Do rsal Fo rebrain 中N um b的缺失导致神经细胞分化受损,神经祖细胞异常增生,并破坏细胞周期[30]。人类L g1和HU G L21的同源物在肿瘤中也经常缺失[31]。在小鼠中,这些基因的缺失也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去极化和异常发育[32]。在No tch 信号通路活跃的乳腺癌细胞中发现N um b基因缺失[33]。A PC基因对于果蝇的精原干细胞(sp er m atogonial stem cells)维持A S D是必需的[24],它在哺乳动物的肠上皮是一个很重要的抑癌基因。尽管我们还不知道A PC基因是否在肠上皮具有调节干细胞分裂模式的作用,但是结肠癌细胞除了增殖调控缺失之外,其他的特性都和肠上皮干细胞极其相似[34]。尽管这些

862王启钊,等.干细胞不均匀分裂与肿瘤发生

基因产物可以通过多种独立于细胞极化效应的机制抑制肿瘤形成,但是这些基因作为抑癌基因的事实表明,A S D本身可能具有抑制细胞癌变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参与S D的基因同时也在哺乳动物中起原癌基因的作用。非典型蛋白激酶aPKC,作为PAR2aPKC复合物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定位于成神经细胞的皮质顶部,神经特异性表达aPKC能促进NB的S D分裂[21]。D aPKC基因在果蝇中具有促进肿瘤发生的潜能,同时在人类肺癌细胞中作为原癌基因起作用[35]。而A ur A通过促使aPKC的不均匀定位能抑制肿瘤的形成[36]。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哺乳动物甚至人类中,A S D除了维持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之间的平衡之外,还具有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

S D模式也许并不只是促进干细胞的增殖,同时也可能导致非整倍体(aneup l oidy)的产生[21]。与此相一致的是,调节AS D的机制同样可以调节纺锤体的取向。S D模式导致非整倍体产生的一个源头是中心体的缺陷,或者是形态上不完整,或者是复制过程中出错,最终导致染色体分离时非整倍体的产生。早在一百多年前,Boveri[37]就提出了中心体可能导致肿瘤的产生。最近的研究也证实,中心体的异常可通过纺锤体影响染色体的分割,并导致非整倍体的产生[38]。在果蝇NB中,中心体功能混乱可影响CDF的不对称分割。将“中心体不足”的NB细胞移植入野生型果蝇体内可导致肿瘤的产生,符合肿瘤干细胞理论[18,39]。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抑癌基因对中心体功能的调节对于细胞的遗传稳定性也非常重要。事实上,中心体和纺锤体在AS D细胞中受到严密的调控,以保证子代细胞适应不同的命运,而纺锤体趋向的改变能导致果蝇产生肿瘤[15]。基因突变和非整倍体也许能通过干扰成体干细胞的AS D机制而协同促进肿瘤的发生[40]。

4 前景展望

到目前为止,多数关于干细胞分裂模式与肿瘤产生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来源于果蝇幼虫NB的研究,少数干细胞AS D模式的失调可能导致具有干细胞样特性的肿瘤细胞———肿瘤干细胞———的出现。在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中是否同样存在相同或者相似的机理呢?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多种恶性肿瘤干细胞的存在已经得到证实,包括脑肿瘤、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等。然而,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有待于实验数据和临床资料的进一步证实。另外,干细胞如何调节S D和AS D模式之间的平衡还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大多数基于基因的突变,但是这种突变是不可逆的,并且绝大部分是人为导入的突变基因,这可能与体内存在的情况并不完全相符。体内调节S D 和AS D的平衡应该存在其他可灵活控制的手段,比如最近研究的热门技术———RNA i这一转录后沉默机制。内源性的m icr oRNA小分子已经在各个领域被发现具有调控功能[41],

的分裂模式调控中有所作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细胞极性对细胞的影响可能比预先估计的还要大,传统的细胞贴壁培养方式可能无法模拟体内真实的复杂的三维结构,也就无法正确研究干细胞AS D机制。

AS D与肿瘤形成相关的理论为我们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基因修饰(如突变基因或表达异常基因)、转录后调节(如si RNA和m icr oRNA 调节)或者药物(激酶抑制剂等)调节干细胞的分裂模式,修补干细胞AS D模式中受损的相关基因,或者抑制干细胞参与S D相关基因的功能,也许能在源头上抑制肿瘤细胞的产生。这将为开发克服肿瘤耐药性、抑制恶性肿瘤转移和复发的新型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许瑞安,陈凌,肖卫东.分子基因药物学[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629-

675.

[2] Caussinus E,H irth F.A sy mmetric ste m cell divisi on in

devel opment and cancer[J].Pr og Mol Subcell B i ol,

2007,45:205-225.

[3] Furthauer M,Gonzalez2Gaitan M.Endocyt osis,

asy mmetric cell divisi on,ste m cells and cancer:unus p r o

omnibus,omnes p r o uno[J].Mol Oncol,2009,3(4):

339-353.

[4] Chang JT,Reiner S L.A sy mmetric divisi on and ste m cell

rene wal without a per manent niche:less ons fr om

ly mphocytes[J].Cold Sp ring Harb Sy mp Quant B i ol,

2008,73:73-79.

[5] Cou mailleau F,Gonzalez2Gaitan M.Fr om endocyt osis t o

tu mors thr ough asy mmetric cell divisi on of ste m cells

[J].Curr Op in Cell B i ol,2008,20(4):462-469.

[6] Morris on SJ,Ki m ble J.A sy mmetric and sy mmetric ste m2

cell divisi ons in devel opment and cancer[J].Nature,

2006,441(7097):1068-1074.

[7] Eckfeldt CE,Mendenhall E M,Verfaillie C M.The

molecular repert oire of the‘al m ighty’ste m cell[J].Nat

962

王启钊,等.干细胞不均匀分裂与肿瘤发生

RevMol Cell B i o,2005,6(9):726-837.

[8] Noct or SC,Martinez2Cerdeno V,I vic L,et al.Cortical

neur ons arise in sy mmetric and asy mmetric divisi on zones

and m igrate thr ough s pecific phases[J].Nat Neur osci,

2004,7(2):136-144.

[9] Lechler T,Fuchs E.A sy mmetric cell divisi ons p r omote

stratificati on and differentiati on of ma mmalian skin[J].

Nature,2005,437(7056):275-280.

[10]Zhang R,Zhang Z,Zhang C,et al.Str oke Transiently

increases subventricular zone cell divisi on fr om

asy mmetric t o sy mmetric and increases neur onal

differentiati on in the adult rat[J].J Neur osci,2004,24

(25):5810-5815.

[11]Zhang F,Yan Q,Yan W,et al.Cancer is a disease of

unregulated expansi on of s omatic ste m cells resulting fr om

disrup ted asy mmetric divisi on[J].M ed Hypotheses,

2008,70(1):208-289.

[12]W u PS,Egger B,B rand AH.A sy mmetric ste m cell

divisi on:less ons fr om D r os ophila[J].Se m in Cell Dev

B i ol,2008,19(3):283-293.

[13]Wodarz A,HuttnerWB.A sy mmetric cell divisi on during

neur ogenesis in D r os ophila and vertebrates[J].M ech Dev,2003,120(11):1297-1309.

[14]Egger B,Boone JQ,Stevens NR,et al.Regulati on of

s p indle orientati on and neural ste m cell fate in the

D r os ophila op tic l obe[J].Neural Dev,2007,2(1):1.

[15]Gonzalez C.S p indle orientati on,asy mmetric divisi on and

tu mour supp ressi on in D r os ophila ste m cells[J].Nat Rev Genet,2007,8(6):462-472.

[16]Siegrist SE,Doe C Q.M icr otubule2induced Pins/Gal phai

cortical polarity in D r os ophila neur oblasts[J].Cell,

2005,123(7):1323-1335.

[17]Caussinus E,Gonzalez C.I nducti on of tu mor gr owth by

altered ste m2cell asy mmetric divisi on in D r os ophila melanogaster[J].Nat Genet,2005,37(10):1125-

1129.

[18]Castellanos E,Dom inguez P,Gonzalez C.Centr os ome

dysfuncti on in D r os ophila neural ste m cells causes tu mors

that are not due t o genome instability[J].Curr B i ol,

2008,18(16):1209-1214.

[19]D ingli D,Traulsen A,M ichor F.(A)Sy mmetric ste m

cell rep licati on and cancer[J].P LoS Comput B i ol,

2007,3(3):e53.

[20]Doe CQ,Bower man B.A sy mmetric cell divisi on:fly

neur oblast meets wor m zygote[J].Curr Op in Cell B i ol,

2001,13(1):68-75.

[21]Lee CY,Robins on KJ,Doe C Q.Lgl,Pins and aPKC

regulate neur oblast self2rene wal versus differentiati on

[J].Nature,2006,439(7076):594-598.[22]Zhan L,Rosenberg A,Berga m i KC,et al.Deregulati on

of scribble p r omotes ma mmary tu morigenesis and reveals a

r ole for cell polarity in carcinoma[J].Cell,2008,135

(5):865-878.

[23]Lee CY,W ilkins on BD,Siegrist SE,et al.B rat is a

M iranda cargo p r otein that p r omotes neur onal

differentiati on and inhibits neur oblast self2rene wal[J].

Dev Cell,2006,10(4):441-449.

[24]Betschinger J,Mechtler K,Knoblich JA.A sy mmetric

segregati on of the tu mor supp ress or brat regulates self2

rene wal in D r os ophila neural ste m cells[J].Cell,2006,

124(6):1241-153.

[25]L i L,Vaessin H.Pan2neural Pr os per o ter m inates cell

p r oliferati on during D r os ophila neur ogenesis[J].Genes

Dev,2000,14(2):147-151.

[26]Sonoda J,W hart on RP.D r os ophila brain tu mor is a

translati onal rep ress or[J].Genes Dev,2001,15(6):

762-773.

[27]Hu mbert P,Russell S,R ichards on H.D lg,Scribble and

Lgl in cell polarity,cell p r oliferati on and cancer[J].

B i oEssays,2003,25(6):542-553.

[28]Lechler T,Fuchs E.A sy mmetric cell divisi ons p r omote

stratificati on and differentiati on of ma mmalian skin[J].

Nature,2005,437(7056):2752-2780.

[29]Wodarz A,HuttnerWB.A sy mmetric cell divisi on during

neur ogenesis of D r os ophila and vertebrates[J].M ech

Dev,2003,120(11):1297-1309.

[30]L i HS,W ang D,Shen Q,S et al.I nactivati on of nu mb

and nu mblike in e mbryonic dorsal f orebrain i m pairs

neur ogenesis and disrup ts cortical mor phogenesis[J].

Neur on,2003,40(6):1105-1118.

[31]Kuphal S,W allner S,Schi m anski CC,et al.Exp ressi on

of Hugl21is str ongly reduced in malignant melanoma

[J].Oncogene,2006,25(1):103-110.

[32]Klezovitch O,Fernandez TE,Tap scott S J,et al.Loss of

cell polarity causes severe brain dys p lasia in lgl1

knockout m ice[J].Genes Dev,2004,18(5):559-571.

[33]Regala RP,W ee m s C,Ja m ies on L,et al.A typ ical

p r otein kinase C i ota is an oncogene in hu man non2s mall

cell lung cancer[J].Cancer Res,2005,65(9):8905-

8911.

[34]Yamashita Y M,Jones DL,Fuller MT.O rientati on of

asy mmetric ste m cell divisi on by the APC tu mor

supp ress or and centr os ome[J].Science,2003,301

(5639):1547-1550.

[35]Zhang J W,N iu C,Ye L,et al.I dentificati on of the

hae mat opoietic stem cell niche and contr ol of the niche

size[J].Nature,2003,425(6960):836-841.

[36]W ang H,Somers G W,Bashirullah A,et al.Aur ora2A

072王启钊,等.干细胞不均匀分裂与肿瘤发生

acts as a tu mor supp ress or and regulates self 2rene wal of D r os ophila neur oblasts [J ].Genes Dev,2006,20(24):3453-3463.

[37]Boveri T .Concerning the origin of malignant tu mours by

theodor boveri .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by benry Harris [J ].J Cell Sci,2008,121(Supp l 1):1-84.[38]Gane m NJ,Godinho S A,Pell m an D.

A mechanis m

linking extra centr os omes t o chr omos omal instability [J ].

Nature,2009,460(7252):278-282.

[39]Bast o R,B runk K,V inadogr ova T,et al .Centr os ome

a mp lificati on can initiate tu morigenesis in flies [J ].

Cell,2008,133(6):1032-1042.

[40]Zhang F,Zhao D,Chen G,et al .Gene mutati on and

aneup l oidy m ight

cooperate

t o

carcinogenesis

by

dysregulati on of asy mmetric divisi on of adult stem cells [J ].Med Hypotheses,2006,67(4):995-996.[41]W ang Q,Xu W ,Habib N,et al .

Potential uses of

m i RNA in lung cancer diagnosis,p r ognosis,and therapy [J ].Curr cancer drug targets,2009,9(4):572-594.

[编辑:阮 继]

1

72王启钊,等.干细胞不均匀分裂与肿瘤发生

肿瘤干细胞与EMT

肿瘤干细胞与EMT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学说认为,肿瘤实际上是由一小群具有无限增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样细胞及其产生的分化程度不均一的细胞团组成,其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被称为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的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具有自我更新驱动肿瘤发生的能力,二是具有多向分化形成肿瘤的异质性的潜能1。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化为具有移行能力的间质细胞,并获得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过程。EMT是一个多步骤的动态变化过程,上皮细胞间相互作用消失,组织结构松散,立方上皮细胞转变为纺锤形纤维细胞形态,并表现出侵袭性。实体肿瘤中央的细胞为上皮细胞表型,周围的细胞常常会呈间质细胞表型,其较强的运动能力使肿瘤细胞在局部产生浸润,并侵入血和淋巴管而转移至靶器官。到达靶器官后,癌细胞可发生间质上皮转化(MET)来重建细胞间连接及细胞骨架从而形成转移灶2。EMT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而且也可以作为得到肿瘤干细胞的方法3。 近年来,肿瘤干细胞与EMT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二者在肿瘤的复发、转移和耐药性上面有很多相似点4。肿瘤干细胞模型和EMT的概念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肿瘤的发展,但两者都不能独立地解释所有生物学事件。诱导EMT能促使肿瘤细胞获得干细胞特性,通过诱导分化的肿瘤细胞最终形成肿瘤干细胞并维持干性,而肿瘤干细胞同样具有EMT特征。然而,EMT是通过何种分子机制转化干细胞样细胞的,目前尚不清楚。下面向大家介绍目前已知的关于EMT和肿瘤干细胞间分子机制上的关联性。 连接EMT与肿瘤干细胞的信号通路:

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相同点: 肿瘤干细胞和干细胞在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调控机制等诸多方面有着极其相似的生物学行为,主要相似之处有:①二者具有相似的调节生长的机制。有证据表明许多与肿瘤有关的调节途径也调节正常干细胞的发展,例如:凋亡抑制基因bcl-2可在体外增加HSC的数量。其他与癌变有关的信号途径如Wnt,Notch,Shh,Bmi-1等在调节干细胞自我更新的同时也在肿瘤中起作用[10-11]。②干细胞具有迁移的特性,而癌细胞有转移的能力。Tu等[12]认为干细胞的迁移和癌细胞的转移,皆受特异化学因子及其受体的调节。干细胞迁移到特定的组织和器官,而这可以解释肿瘤转移也有一定器官和组织特异性。③干细胞与癌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如生殖嵴或胚胎植入体内可以诱导成畸胎瘤,而畸胎瘤细胞注入鼠囊胚内细胞团可以形成正常胚胎。④肿瘤干细胞与HSC一样,可以分为肿瘤干细胞、短期增生细胞、分化细胞。⑤肿瘤起源于干细胞。有人认为单一细胞获得4~7次突变将发生恶性转化[13]。组织更新快的上皮组织、造血系统是肿瘤高发部位,组织自我更新越快,复制、转录过程中基因发生突变的概率越高。尽管大多数肿瘤转化突变的靶细胞并不清楚,但是已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某些结肠癌和白血病产生于积累多次突变的干细胞。⑥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都具有端粒酶活性以及扩增的端粒重复序列,而人类终末分化体细胞不具有端粒酶活性。⑦二者均具有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能力。⑧自我更新能力。⑨组织特异分化能力,肿瘤干细胞能够产生不同表型的肿瘤细胞,并在体内形成新的肿瘤。⑩不对称分裂能力。 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不同点:但肿瘤干细胞也具有不同于干细胞的特点:①自我更新信号传导途径的负反馈调节机制被破坏,肿瘤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无自稳定性,而正常干细胞的增殖具有自稳性,其数目保持恒定。②缺乏分纯成熟能力,晚期肿瘤细胞没有分化为成熟细胞的能力,说明其分化程序异常,这与有着正常分化程序的干细胞不同。③肿瘤细胞倾向于积累复制错误,而正常干细胞的

纳米脂质体材料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纳米脂质体材料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注:自己总结的留着看的,没有发表过。只希望有这方面兴趣的人看看) 摘要: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延长药物半衰期等特性,另外通过修饰的纳米材料具有高的生物靶向能力,在肿瘤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国外利用载药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脂质体,在肿瘤相关研究中的进展、热点及难点做一综述。 关键词:纳米材料;肿瘤治疗;纳米脂质体 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过去30年里,肿瘤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信号转导网络与调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而针对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因素研发的各种药物在治疗肿瘤方面的进展也是突飞猛进。化学治疗是重要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 许多化疗药物如5-氟脲嘧啶(5-Fu) 、阿霉素、顺铂、长春新碱等通过细胞凋亡的途径杀死肿瘤细胞, 但是这些药物由于对机体毒性大,分子量大难以到达病患处,限制了其在临床中应用。研发新的抗癌药物费用高昂且周期长, 无法满足临床需要。因此利用制剂新技术提高现有抗癌药物疗效, 减小或消除其毒副作用,增强药物靶向性显得尤为重要【1~2】。 纳米载体作为载药材料,一般需要制成球状或囊状即纳米球或纳米微囊,纳米球或微囊的粒径大小在10~1000 nm之间,其组成为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这些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包括脂质体,壳聚糖,纳米金,氧化石墨烯等【3】。纳米材料是新型的药物和基因输运载体, 具有很多传统药物载体无法媲美的优点,在下面的文章中以纳米脂质体作为例子来做一综述。 一、纳米脂质体的组成结构 纳米脂质体即脂质体的纳米级结构,是磷脂依靠疏水缔合作用在水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分子有序的组合体,为多层囊泡结构,每层均为类脂双分子膜,内外表面均为亲水性,双分子膜之间为亲脂性。脂质体膜主要由磷脂与胆固醇构成。脂质体按结构分为小单室脂质体(SUVs )、大单室脂质体(LUVs)、多室脂质体(MLVs)、大多孔脂质体(MVVs)几类,见图一。纳米脂质体以纳米级小单室结构为主,经过修饰及载药处理后形成载药纳米脂质体,见图二。 图一按结构分类的脂质体图二经过修饰和载药的阿霉素纳米脂质体 二、纳米材料优点 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肿瘤诊断、影像和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原因归功于它的优点【4】。(1) 广泛的载药适应性,水溶性药物载入内水相,脂

肿瘤治疗新目标-肿瘤干细胞

肿瘤治疗新目标——肿瘤干细胞【摘要】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细胞的祖细胞,是肿瘤的真正种子,它们虽然仅占肿瘤细胞中极少的一部分,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不定分化潜能,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肿瘤和肿瘤不断生长的根源,是肿瘤发生、扩散、复发等过程中的“起始细胞”或“动力细胞”。传统的化疗药物不能有效靶向作用肿瘤干细胞,开发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能给肿瘤治疗模式带来全新的改变,有望彻底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无限增殖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这种细胞可分化为特定组织中一个或多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有研究者提出恶性肿瘤是一种干细胞疾病,肿瘤来源于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即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 CSC)在肿瘤组织中存在,虽为数不多,仅占肿瘤细胞的万分之一至百分之一左右,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不定分化潜能,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肿瘤和肿瘤不断生长的根源,是肿瘤发生、扩散、复发等过程中的“起始细胞”或“动力细胞”。直接针对CSC的靶向治疗,可望带来肿瘤治疗模式的全新改变,彻底改善患者的预后。 1 肿瘤干细胞的发现 传统观念认为,所有肿瘤细胞均存在无限增殖的可能,每个发生转移的肿瘤细胞都具有再次形成肿瘤的能力。然而,1958 年Hewitt[1]把小鼠白血病细胞移植到同品系的小鼠体内,发现仅有1%~4%的移植

细胞能够形成脾脏内克隆。随后陆续有实验报道在白血病[2~5]、乳腺癌[6,7]、脑肿瘤[8,9]、胃肠肿瘤[10,11]等多种实体瘤中发现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一小部分肿瘤细胞,而且只有这些肿瘤细胞(而不是全部肿瘤细胞)具有致瘤性。于是,学者们提出了肿瘤来源于肿瘤干细胞(CSC)的学说。CSC学说认为肿瘤组织中都存在有CSC,这些CSC是肿瘤细胞的祖细胞,是肿瘤的真正种子,它们虽然仅占肿瘤细胞中极少的一部分,但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血液肿瘤干细胞 早在20 世纪 60年代,Bruce等[2]就发现鼠白血病细胞的一小部分亚群和正常造血干细胞及祖细胞一样,在体内外均能形成克隆。随后Park等[3]发现从大鼠腹水中获取的白血病细胞中仅有1‰~1%能在体外形成克隆细胞株;而且白血病细胞被输注入体内,也仅有1%~4%的细胞能形成脾克隆,这说明只有少数白血病细胞能在体内、外增生。Park据此推测可以形成克隆的白血病细胞是白血病干细胞,并由此提出了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c stem cell,LSC)的概念。Lapidot等[4]将一个与正常造血干细胞具有相同CD34+CD38-表型的白血病细胞亚群移植给NOD/SCID小鼠,发现此亚群细胞表现出干细胞样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于是将此亚群细胞定义为SL-IC(SCID leukemia-initiating cell)。1997年,Bonnet等[5]用实验证实了大多数白血病细胞不能持续增殖,只有少数LSC能形成白血病细胞集落;人类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 AML)干细胞约占全部AML细胞的0.2%~1%,表达CD34+CD38-;这一细胞亚群具

肿瘤干细胞培养技术

肿瘤干细胞培养技术 随着干细胞生物学以及肿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干细胞已成为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肿瘤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在肿瘤干细胞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分离、纯化及培养肿瘤干细胞可以对其生物学特性如异质性、肿瘤的演化、转移和抗药性等进行研究,为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肿瘤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多采用无血清培养基(serum free medium, SFM),根据不同的细胞类型加入适当的细胞因子联合培养以防止其分化。肿瘤细胞系或者是临床肿瘤组织联合采用机械和胶原酶消化肿瘤组织得到单细胞悬液,经过流式细胞仪或者免疫磁珠分选的方法得到肿瘤干细胞使用无血清培养基在37℃,5%CO2饱和湿度的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但值得注意的是临床肿瘤组织的获取应该越新鲜越好,最好是在外科手术后1小时内进行处理否则将影响肿瘤干细胞细胞的活性,不利于体外培养。 无血清培养基有很多种,针对不同的细胞类型有专门的无血清营养液出售。无血清培养基具有以下的优点:各批产品之间成分相对明确、质量相对一致;便于控制培养的生理环境;特殊细胞类型的优化配方有利于提高细胞的稳定性,使不同类型的细胞能在最有利于各自生长的环境中持续传代培养;依据不同类型的细胞、甚至不同的细胞系(株)都可能有各自的无血清培养基。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基础营养基及附加成分两大部分[1]。基础培养基一般采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主要有DMEM、DMEM/F12、UltraCULTURETM、神经干细胞专用无血清培养基、黑色素瘤专用培养基等其中以DMEM/F12(1:1,Invitrogen)最为常用。附加成分是指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各种不同细胞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包括①营养因子:胰岛素、转铁蛋白和亚硒酸钠、牛血清白蛋白、B27、L-谷氨酰胺;②细胞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等。使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细胞经胰酶消化传代后不使用血清终止胰酶的作用,可使用0.1%-0.5%大豆胰酶抑制剂(soybean trypsin inhibitor)。 一、肿瘤干细胞培养中几种常见的细胞因子 (一)白血病抑制因子LIF(leukemin inhibitory factor,LIF) 是白介素6(IL-6)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员,是典型的多功能生长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对细胞生长、增殖与分化有着广泛的作用,抑制分化促进干细胞增殖。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需要添加LIF以抑制其分化,维持其多能性。LIF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β转移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纳米技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当前应用于临床的化疗药物缺乏靶向性和特异性,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组织也有损害,因此严重不良反应使患者遭受极大痛苦。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交叉性新兴学科领域 --------- 纳米科技,使得能够在微观范围内利用 天然高分子材料或合成的化学物质为载体,制成直径只有1-100 nm的纳米级载药微粒 --------- 纳米粒。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的血管丰富、结构特殊,表现为 血管内皮间隙较大,大约为400^800 nm ,而且淋巴回流较少,所以纳米药物可以在肿瘤组织中选择性地聚集,药物浓度较高。 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的理化性和极低的毒性,并且还具有缓释性和表面可修饰性等特点,作为药物或基因载体的纳米粒给药系统.曰益成为癌症靶向治疗领域的热点之一。无机纳米材料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后起之秀,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特殊的结构及高稳定性,可以克服有机纳米材料的功能单一、可控性差等硬伤,在药物输送、医学成像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不过,对于将来的临床转化,无机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一直是人们扌日忧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代谢出体外,会在体内不断蓄积而产生毒性,甚至产生血管堵塞等严重后果。纳米介孔二氧化硅做为生物相容性优异的无机纳米材料的卓越代表,被公认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药物传递载体,已经被广泛用于磁性纳米颗粒、量子点等功能材料的包覆,以降低毒性、提高稳定性,开发在体内具有良好稳定性,高效低毒、产量高。 在研制出高产量,可精确控制颗粒尺寸、外壳厚度、内部空腔大小,具有中空和介孔结构的”夹心二氧化硅”后,根据肿瘤治疗的需求,科学家们一直潜心研究,设计可与药物相配伍的新型药物载体材料夹心二氧化硅。该夹心二氧化硅装载多烯紫杉醇的载药量远高于国际上同类纳米药物载体。夹心二氧化硅装载多烯紫杉醇治疗肝癌的抑瘤率提高到72% ,显著高于多烯紫杉醇静脉注射剂多西他赛的抑瘤率。同时,研究发现,夹心二氧化硅装载多烯紫杉醇能显著降低多西他赛的肝脏毒副作用。此外,研究人员对夹心介孔二氧化硅经静脉给药的急性和长期毒性作用进行了系统评价后发现,夹心二氧化硅对小鼠的致死性毒性极低?夹心二氧化硅的靶器官主要为肝脏和脾脏、并可以逐渐从这些器官代谢出去。这一结果有效证明了夹心二氧化硅的生物安全性,为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扫平了障碍。这种新型夹心二氧化硅纳米载药系统治

细胞凋亡与肿瘤

细胞凋亡与肿瘤 巴桑卓玛 (西藏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摘 要 细胞凋亡是一种进化保守的细胞死亡形式,不仅在正常的生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认为,细胞凋亡异常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凋亡调控基因已被看作是一类新的肿瘤发生相关基因。肿瘤的发生,是由于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平衡失调的结果,细胞凋亡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因此研究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影响不大是肿瘤治疗的新思路。 关键词 细胞凋亡 诱导 治疗 肿瘤 多细胞机体,包括人,均存在着细胞增殖与死亡的平衡,以维持机体的稳态,二者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此矛盾的运动发展推动着机体的生、老、病、死。传统的肿瘤研究者关注的首先是细胞的增殖。肿瘤细胞是永生性细胞,如何抑制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是他们首先考虑的问题。然而,机体还存在另一普遍现象,即死亡。细胞的死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necrosis)。它是由于局部缺血、高热、理化因素及微生物的侵袭所致的细胞急速死亡。其重要的特点是细胞肿胀、溶解、释放出裂解产物,使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另一种是生理性死亡———凋亡(apoptosis)。 1 细胞凋亡与一般的死亡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形态学特征:细胞凋亡是细胞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在一定诱导条件下接受指令而发生的程序化事件,是导致最终自我消亡的生命活动。发生时首先是染色质的凝集,嗜碱性染色增强,然后细胞核崩解,此时线粒体保持形态正常,最后细胞体积缩小,一部分细胞质和核碎片进入由膜包被的程序死亡小体,它们从细胞表面出芽脱落,并被组织专职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吞噬。由于细胞内容物不泄漏,因而没有炎症反应。 生化特征:染色质降解,核小体间连接DNA部位被降解,产生寡聚核小体DNA 片段,即180-200bp整数倍的不同长度的DNA片断。 细胞凋亡的化学信号:在细胞程序死亡时出现快速持续的Ca2+浓度上升。如在胞质钙离子载体tributyrin和抗-CD3抗体诱导的胸腺细胞凋亡中就发现有钙离子浓度升高的现象。研究发现Ca2+增加与A TP一起作用于染色质,使原来折叠的很紧的染色质变松散,露出亲水部分,以便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水解。Danson (1993)发现Ca2+可以参与Ca-calmokulin dependent phospatase作用,产生凋亡。Wornonicz提出Ca2+可以直接作用于核内转录因子引起凋亡。另外Ca2+还可活化

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充质干细胞是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细胞,广泛存在于已分化组织中。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 cells,MSCs) 是一种无造血功能的干细胞,广泛存在于胎儿和成人的各种组织和脏器中,其中骨髓中的含量最多。MSCs 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多项分化潜能,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等,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创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MSCs 不仅能转化成恶性肿瘤细胞,并且对肿瘤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有影响。MSCs 在肿瘤局部的作用可表现为促进肿瘤生长,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抑制肿瘤凋亡,刺激血管生成、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而MSCs 具有向肿瘤组织趋化迁移的特性,可以将MSCs 作为肿瘤治疗的载体,通过病毒载体将各种对肿瘤有抑制作用的基因转染到MSCs 来达到抑制甚至杀死肿瘤的作用,因此MSCs 与肿瘤的关系成为近期研究热点。本文就MSCs 生物学特性、肿瘤趋向性及与肿瘤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1 . MSCs 的生物学特性 人类MSCs 是基质干细胞的成纤维细胞样子集,可以从许多间充质来源的组织中分离,可以分化成不同类型的间充质组织细胞。2006 年国际细胞治疗学会将MSCs 定义为: ( 1) 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且呈漩涡状贴壁生长; ( 2) 细胞表型符合CD11b-或CD14-、CD19-或CD79a-、CD34-、CD45-、人类白细胞抗原-DR-、CD73 +、CD90 + 和CD105 + ; ( 3) 可向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三系分化。MSCs 最多见于骨髓,骨髓衍生的MSC 可以在体外分化为主要的中胚层谱系,包括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细胞和脂肪细胞,并且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能够分化成神经细胞、胰腺细胞和肺泡细胞。MSCs 不表达白细胞谱系的生物学标志,却和单核/巨噬细胞及上皮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家族中的几个成员) 拥有相似的生物学标志。MSCs 具有低免疫原性的特点,研究发现,通过静脉注射骨髓源性的MSCs,一般不发生移植排斥反应,即使个别发生排斥反应,其排斥程度也比较轻,MSCs 可以抑制外周血白细胞的生长且和其剂量呈正相关。MSCs 不表达或低表达MHC-Ⅱ分子和T 细胞共同刺激分子可能是导致其低免疫原性的主要原因。 2 . MSCs 的肿瘤趋向性 上皮源性实体瘤的微环境是由癌细胞、内皮细胞、免疫细胞、骨髓细胞、细胞外基质成分和不同类型的MSCs 构成,和癌症所处分期息息相关。这些组成部分对于肿瘤的生长、宿主的抗肿瘤反应、抗肿瘤治疗的效果评价等方面均扮演重要的作用。NAKAMIZO 等研究发现,用荧光标记的MSCs 分别经两侧颈动脉注入神经胶质瘤小鼠模型,发现不论注入肿瘤同侧或者肿瘤对侧均可检测到MSCs聚集到脑肿瘤组织内,说明MSCs 可特异性地聚集于肿瘤局部,而肿瘤组织对MSCs 的招募机制可能与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的一系列细胞因子有关。有研究发现神经胶质瘤细胞可分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等相关细胞因子,而这些因子可明显增强MSCs 的迁移能力,加入这些因子的抗体,则可明显减弱MSCs 在基质胶上的迁移能力,提示这些细胞因子可能介导MSCs 向神经胶质瘤的趋化作用。通过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R阳性的骨髓细胞更换荷瘤小鼠的骨髓细胞或通过皮下移植EGFP 阳性脂肪组织至荷瘤小鼠,证实小鼠肿瘤组织中的MSCs 来源于骨髓,肿瘤附近的脂肪组织也存在MSCs,而这两个来源的MSCs 在肿瘤组织中的作用有一些差异。MSCs 被发现存在于细胞微环境中,具有成纤维细胞的特性,可以分泌细胞因

细胞凋亡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细胞凋亡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班级:08制药工程2班学号:20086868 姓名:王本竹 关键词:细胞凋亡肿瘤癌症抗癌药物抗药性 摘要生物体内各种组织细胞通过增殖与凋亡来维持数量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一些疾病的产生,如癌症。细胞凋亡与癌症之间的关系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抗癌药物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尽管已对许多抗肿瘤药物的细胞目标有了一定了解,但对于药物与肿瘤作用后如何导致细胞死亡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胞凋亡是各种抗癌药物引发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从而使得细胞凋亡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及细胞凋亡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成为抗肿瘤研究的新焦点。 1细胞凋亡 细胞死亡一般有两种方式,即细胞坏死(necrosis)和细胞凋亡(apoptosis)。细胞坏死通常发生在一群接触的细胞中,是由各种非生理因素,如局部缺血等引起的难以控制的一种破坏现象。它通过干扰细胞能量代谢,引起细胞渗透压不平衡,细胞质肿胀,最终由溶酶体酶导致细胞结构的不可逆性破坏并诱发局部的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这一概念是1972年由Kerr和Wyllie等提出的。它是一种主动的、固有的程序化现象,故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许多生理性、非生理性的因素都可以引起细胞凋亡,如射线、高温、毒素及各种抗癌药物等。而坏死实质上是由于细胞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损伤性变化所诱发的,所以这两种过程在发生机制、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等诸方面都不相同。凋亡的细胞由于失去细胞间相互联系而与邻近细胞分离,随后细胞表面释放出信号分子被吞噬细胞识别,因此凋亡不损伤周围的细胞。凋亡一般伴有明显的形态学特征,以细胞核的变化为主,表现为核浓缩、细胞浆中细胞器密集、胞膜突出、体积缩小、DNA断裂及形成凋亡小体。 在生物体的每种细胞中,细胞数量的控制都是通过增殖与死亡之间的平衡来完成的,细胞增殖是受到高度调控的。但是直至最近人们才认识到细胞死亡的调控与细胞增殖的调控一样复杂,而且多细胞组织中不同细胞似乎都是通过活化一种内部编程的自杀程序而导致凋亡的(1)。尽管不同的细胞之间有共同的死亡机制,但各种细胞发生凋亡的诱导信号各不相同。各种不同细胞甚至同一细胞不同阶段对凋亡诱导的难易程度、速度也各不相同,如静止期的T细胞在X光照射后迅速凋亡,而活化后的T细胞则不同,与胸腺中蛋白质紧密结合的未成熟T 细胞株对凋亡更为敏感(2)。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不同?越来越多的工作表明对凋亡的敏感性主要由Bcl-2、p53两种基因调控。p53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上,长14~24 kb,编码一个由393个氨基酸组成的53 kD的蛋白质。p 53蛋白是细胞周期的“分子警察”,也是在DNA损伤后诱导凋亡的因子。p 53蛋白通过上调p 21蛋白来介导细胞周期停滞,p 21蛋白是各种细胞周期蛋白、CDK5(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及细胞周期蛋白-CDK5复合物的抑制剂,细胞周期停滞可以为DNA修复赢得时间,另一方面,如果细胞内损伤已无法修复,则p 53蛋白促进细胞凋亡。Bcl-2基因发现于人类滤泡性淋巴瘤的14、18位染色体转换点,它可以阻断细胞的凋亡而不影响细胞增殖。它是Bcl-2家族中的一员,该家族中一些成员促进凋亡,

基础医学导论:纳米材料与癌症治疗

纳米材料与癌症治疗 姓名:刘通通学号:班级:基础二班电话: 摘要:在癌症治疗领域,人们通常采用手术、放疗、化疗进行治疗。临床上用的化疗治 癌药物显示出低的水溶性、较差的稳定性、快速的血液清除并且缺乏对肿瘤部位的靶向性,常常对于正常细胞造成伤害。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载体及mRNA载体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通过梳理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发展历程,可以明确其发展方向,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大概的认识。本文主要就纳米技 术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现在出现的比较成功的纳米运输药物进行介绍。 关键词:纳米颗粒癌症纳米运输系统基因治疗 1.引言: 癌症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重大难题,传统疗法如化疗往往带给患者莫大的痛苦,并且收效甚微。20世纪70年代,纳米概念首次出现,1981年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诞生了一门以0.1到100纳米长度为研究分子的科学,那些纳米分子的性能常常有很大的特异性。纳米生物学也孕育而生,而用纳米技术治疗恶性肿瘤是国际肿瘤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已经逐渐发展了比较完善的纳米给药系统,可以输送药物和小型RNA,定向到达肿瘤部位,从而特异性抑制肿瘤生长。目前关于纳米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发展纳米给药系统;新型高载量的纳米颗粒的制备;构建纳米载体,用于输送环状DNA,诱导癌细胞的凋亡。 2.纳米载体与基因治疗 基于核酸药物的治疗手段可以通过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或者下调在肿瘤组织中过量表达的癌基因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利用纳米载体进行输送基因可以高效定向起到作用。 2.1纳米生物技术基因治疗载体的特点 在药剂学中,纳米载体是指由纳米生物材料制备,尺寸定在1~1000纳米的药物载体,具有生物兼容性、可生物降解、药物缓释和药物靶向传递等良好的特性[1]。 纳米生物技术基因主要有以下特点。1.生物安全性。纳米基因载体一般由具 生物兼容性、可生物降解性的纳米生物材料制备,基本无毒性,无免疫原性,体内可以代谢降解,生物安全性好[1]。纳米脂质体主要由磷脂及胆固醇合成,由 于其自身的仿生物膜的特点,可以通过与细胞膜的融合和胞吞作用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2.可保护核苷酸。纳米脂质体和纳米粒可以通过表面电荷吸附作用或通过包裹在其中来保护核苷酸不被核酸酶降解。Fattal等研究表明聚氰基丙烯酸烷 基脂阳离子纳米粒负载的寡核苷酸在细胞培养基中具有抗核酸酶的作用,阻止了寡核酸的降解,使得静脉给药体内的稳定性显著提高[2]。3.提高细胞吸收率。大

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研究进展

2007,25:3399-3406. [28] P e r e z E A ,L e r z oG ,P i v o t X ,e t a l .E f f i c a c y a n ds a f e t y o f i x a b e p i -l o n e (B M S-247550)i nap h a s eI I s t u d y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a d -v a n c e db r e a s t c a n c e r r e s i s t a n t t oa na n t h r a c y c l i n e ,at a x a n e ,a n d c a p e c i t a b i n e [J ].J C l i nO n c o l ,2007,25:3407-3414. (编校:李鹏超) 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研究进展 黄明主,张凤春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i n c a n c e r s t e m c e l l a n d I t s m i c r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H U A N GM i n g -z h u ,Z H A N GF e n g -c h u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O n c o l o g y ,R e n j i H o s p i t a l o f S h a n g h a i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h a i 20012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a n c e r s t e m c e l l s f r o m s e v e r a l t y p e s o f t u m o r s w e r e i s o l a t e d ,i d e n t i f i e da n dp r e l i m i n a r i l y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 w h i c hm i g h t p r o v i d e a n o v e l c l u e f o r e x p l a n a t i o n o f t u m o r i g e n e s i s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n o v e l s t r a t e g y o f e f f e c t i v e t h e r -a p y .M e a n w h i l e ,c a n c e r s t e mc e l l s a r el o c a t e d i nt h e s p e c i a l m i c r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w h i c hp l a y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s i n t u m o r i -g e n e s i s a n d t u m o r m e t a s t a s i s e s .T h e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c a n c e r s t e mc e l l t o t r a d i t i o n a l t h e r a p i e s i s t h e m a i n c a u s e o f t h e f a i l -u r e o f t u m o r t h e r a p y .T h i s r e v i e wf o c u s e s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i n i t s m i c r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o r d e r t o b r i n g n e wi d e a s f o r t u m o r t h e r a p y .【K e y w o r d s 】c a n c e r s t e m c e l l ;m i c r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 r a p y M o d e r n O n c o l o g y 2009,17(06):1182-1185 【指示性摘要】肿瘤干细胞的分离、确定和特性研究对揭示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制定新型高效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线索。同时,肿瘤干细胞位于特定的微环境中,这些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及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干细胞对传统治疗方法的抵抗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就肿瘤干细胞微环境的研究进展及给肿瘤治疗带来的新思路做一综述。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微环境;治疗【中图分类号】R 73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992-(2009)06-1182-04 一直以来,肿瘤被认为是由迅速增殖的细胞构成的均一肿块,因此设计治疗方法来消除高度增殖的癌细胞。但最新 研究表明,就增殖和分化而言,肿瘤细胞是不均一的,引起肿瘤生长的细胞只占所有肿瘤细胞中的一小部分,被称为肿瘤干细胞(t u m o r s t e m c e l l ,T S C )。像正常干细胞一样,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与分化的能力,分化的细胞占整个肿块的绝大部分体积。 1 肿瘤干细胞 C l a r k e 等[1]认为,肿瘤细胞和干细胞都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进而推测认为:肿瘤细胞起源于正常干细胞的转变,相似的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着干细胞和肿瘤细胞的自我更新,肿 【收稿日期】 2008-07-10【修回日期】 2008-08-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670798);上海市科委 自然基金项目(06Z R 14062)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127【作者简介】 黄明主(1979-),男,安徽蚌埠人,博士研究生,主要 从事肿瘤干细胞的调控研究。 【通讯作者】 张凤春(1957-),男,吉林长春人,主任医师,教授,博 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肿瘤干细胞的调控研究。 瘤细胞可能包含肿瘤干细胞。认为肿瘤细胞来源于正常干细胞,而不是分化细胞,因为:第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 机制,而保持这种机制比在已经分化了的细胞中重新获得要简单的多;第二,干细胞的寿命较长,获得累计突变的机会较成熟细胞多。 1.1 肿瘤干细胞研究历史 肿瘤干细胞的真正研究是自1997年D i c k 等[2]发现人类白血病干细胞开始的。A l -H a j j 等[3]首次成功从人类乳腺癌中分离出肿瘤干细胞,这一成果极大推动了实体瘤干细胞的研究。他们通过特异性的细胞表面标志(上皮细胞特异性抗原E S A 、乳腺/卵巢癌特异性标记B 38.1、黏附分子C D 44等),从9例病人中成功分离8例乳腺癌起始细胞(b r e a s t c a n c e r i n i t i a t i n gc e l l s ),其细胞表型为L i n -E S A +C D 44+ C D 24-/l o w 。研究结果显示,L i n -E S A +C D 44+C D 24-/l o w 细 胞虽然只占N O D/S C I D 小鼠移植乳腺癌细胞的2%,但200个此类细胞即可于接种后5个月,在小鼠乳腺中形成约1c m 大小的肿瘤,而数以千计的其他表型细胞则无致瘤能力。具有致瘤能力的细胞亚群能连续传代,并且在新形成的肿瘤 中,既含有L i n -E S A +C D 44+C D 24-/l o w 表型的致瘤细胞,也包含有其他表型的非致瘤性细胞。继白血病、乳腺癌等重要 · 1182·M O D E R NO N C O L O G Y ,J u n .2009,V O I .17,N O .6

干细胞的突变与肿瘤

干细胞的突变与肿瘤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肿瘤干细胞是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体,能够驱使肿瘤的形成。不同的是,干细胞的增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数目保持相对恒定,而肿瘤细胞虽可以无限增殖,但却失去了自稳定性的特点。其机制可能是由于干细胞基因突变及突变累积、非整倍体扩增、不对称分裂、端粒酶作用以及信号转导途径和微环境异常导致干细胞增殖分化机制失调1。 早期的研究表明,单一细胞获得4~7次基因突变将发生恶性转化2。组织更新快的上皮组织、造血系统是肿瘤高发部位,组织自我更新越快,复制、转录过程中基因发生突变的概率越高。由于干细胞具有无限增生能力,在体内可长期存在,这使基因突变更容易在干细胞中发生和积累。已有报道指出某些结肠癌和白血病产生于积累了多次突变的干细胞3, 4。结直肠上皮所有的细胞来源于隐窝底部4~6个干细胞,干细胞不断向表面增生,干细胞增生形成分化细胞的数量和分化细胞死亡或脱落的数量维持平衡。用放射线诱导突变人类肠隐窝细胞发生表型变化大约需1年时间,分化细胞仅有2天的寿命,而1年正好是单一突变的干细胞增生形成肿瘤的时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产生于积累了多次突变的组织特异性干细胞或骨髓衍生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恶性转化5-7。如果人体内存在积累了多次突变或恶性转化的干细胞8,它们是可能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的,这也许是存在高癌发病家族的一种可能的原因和解释9。 最近,Nat Cell Biol发表的1篇文章阐述了老化过程中积累的基因组损伤对干细胞功能的影响10。干细胞和体细胞中年龄依赖的DNA损伤积累可能是老化的干细胞功能障碍的原因。干细胞具有长期的自我更新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同

乌索酸对肿瘤及肿瘤干细胞的作用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AND CYTOCHEMISTRY 第28卷第4期2019年8月 V ol .28.No .4August .2019 〔收稿日期〕2019-05-06 〔修回日期〕2019-08-10 〔作者简介〕杨凌,女(1981年),汉族,副研究员 *通讯作者(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xlsu@https://www.360docs.net/doc/f515857562.html, 乌索酸对肿瘤及肿瘤干细胞的作用 杨凌,苏秀兰 *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和浩特010050) 〔摘要〕乌索酸( ursolic acid , UA) 作为植物界广泛存在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已经展现出许多有益作用,如抗氧化、抗菌、抗炎、抗癌、抗高脂血、镇痛、保肝、护胃、抗溃疡、抗HIV 、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免疫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UA 在多种肿瘤,包括消化系统、泌尿和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皮肤系统的肿瘤和肿瘤干细胞中治疗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乌索酸,肿瘤,治疗,肿瘤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705/ j. cnki. 1004-1850. 2019. 04. 013 The effect of ursolic acid on tumor and tumor stem cells Yang Ling, Su Xiulan *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Center,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50) 〔Abstract 〕Ursolic acid (UA), a pentacyclic triterpenoid widely found in the plant kingdom, has shown many beneficial effects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such as antioxidant, antibacterial, anti-inflammatory, anti-cancer, anti-hyperlipemia, anal -gesia, liver and stomach protection, anti-ulcer, anti-HIV , anti-atherosclerosis and immune regulation. This review summarize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role of UA and its mechanism in a variety of cancers, including the cancers from digestive system, the urinary and reproductive systems, the respiratory system, the nervous system, the endocrine system, the dermal systems, as well as in the cancer stem cells. 〔Keywords 〕Ursolic acid; cancer; treatment; cancer stem cells 乌索酸(ursolic acid , UA 或3β-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是在植物界普遍存在的三萜类化合物,可从各种植物如迷迭香、马郁兰、薰衣草、百里香和有机香草等的叶子、水果如苹果果皮、花和浆果中分离提取。近年来,关于UA 的活性和低毒性的研究不断增加,并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 UA 通过介导一些药理过程和调节几种信号通路而预防慢性病的发展,它表现出抗炎、抗癌、抗氧化、抗糖尿病、抗肥胖、肝脏保护、神经保护、心脏保护、抗骨骼肌萎缩等作用,多应用在运动补充剂、化妆品和保健品中。最近十年中,很多的研究都致力于从各种水果,植物和草药中分离和纯化这种三萜类化合物,制备更有效的水溶性衍生物,同时通过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探讨了UA 在各种疾 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分别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皮肤系统肿瘤和肿瘤干细胞这七个方面对U A 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行综述,详细阐述了UA 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1 乌索酸 UA (图1)是五环三萜类羧酸化合物(C30H48O3)分子量为456.71。其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植物的叶、花朵和药用植物的果实如枇杷(eri -obo trya japonica )、帚石楠(calluna vulgaris )、迷失香(rosmarinusofficinalis )和乌墨蒲桃(eugeniajam -bolana )[1]。根据异戊二烯单元的数量,萜类化合物是一种通过角鲨烯环化合成的天然物质[2]。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含有六个异戊二烯单元的分子,基本分子式为C 30H 48O x ,它们普遍在骨架上有5个环[3]。文献报道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很多的功能,是研 究的热点。这类化合物可能通过诱导抗炎反应,细胞保护和诱导细胞凋亡对癌症、肥胖症、骨质疏松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等相关的慢性疾病产生疗效[4]。

纳米材料转运siRNA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转运siRNA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 RNA干扰及其作用机制被发现以来,外源性的小干扰RNA(siRNA)已广泛地用于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很多领域。然而,如何有效地、特异地将siRNA转运至靶细胞始终是使用者关注的重点,并已逐步成为siRNA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瓶颈问题之一。虽然基于病毒载体的RNA 干扰既具有靶向性也显示出高转染效率,但病毒可能引起突变或者免疫原性等问题。纳米材料是典型的非病毒载体,尺寸小、易修饰,而且能够有效携带siRNA进入细胞并诱导RNA干扰。近年来,人们利用siRNA研究癌基因的功能,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回顾了纳米材料转运siRNA在癌症治疗领域相关研究。 关键词:纳米材料,siRNA,siRNA转运,RNA干扰 1998年Fire等人发现在秀丽隐杆线虫中进行反义RNA抑制实验时,作为对照加入的双链RNA相比正义或反义RNA显示出更强地特异性阻断相应基因表达的效果,并且将这种现象命名为RNA干扰[1]。2001年,Elbashir等将人工合成的21个核苷酸的双链RNA导入到哺乳细胞中,同样发现了这种序列特异性地阻断基因表达的RNA干扰现象[2]。自从RNAi发现以来,制药公司对siRNA药物的研发热情空前

高涨,siRNA 药物在基因疾病、艾滋病、肿瘤等人类目前束手无策的疾病上显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短短十几年,人们已经利用siRNA 作为药物治疗多种疾病。本文总结了最近纳米材料转运siRNA在癌症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首先,简单介绍了siRNA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癌症治疗方法的发展;然后,介绍了无机及有机纳米材料转运siRNA的研究工作;接下来,介绍了纳米材料转运siRNA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最后,对纳米材料转运siRNA在癌症治疗领域应用的挑战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siRNA作用机制及其癌症治疗潜力 长的双链RNA被Dicer酶剪切成21-23个核苷酸组成的双链RNA 或者直接导入人工合成的siRNA后,与细胞质中的若干个蛋白组成的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 结合,并且RISC中的Argonaute 2蛋白将siRNA解旋成单链,其正义链被剪切下来并在细胞质中被降解掉。此时,只结合反义链的RISC被活化,活化型RISC 复合体受反义链引导,序列特异性地结合在靶mRNA上并切断靶mRNA,引发靶mRNA的特异性分解,这个活化RISC复合体继续序列特异性地结合在其它的mRNA上并切断mRNA,从而导致基因沉默现象。由于siRNA能够简单高效地沉默靶基因的表达,因此成为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工具。而且siRNA作为药物选择性会更好,能够特异性下调致病基因的表达,并不影响细胞中正常基因表达;而且,通过合理的siRNA设计,理论上能够沉默体内的任何基因,这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相比更具有治疗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