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与血脂异常

肾功能衰竭与血脂异常
肾功能衰竭与血脂异常

透析病人的血脂代谢异常

透析治疗是慢性肾脏病终末期(ESRD)患者的主要替代治疗方法,能有效减轻尿毒症症状,排出尿毒症毒素。尿毒症患者透析前即存在血脂异常,虽经血透和腹透治疗,并不能纠正脂代谢紊乱,甚至加重高脂血症,从而导致长期透析患者过早地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尤其以腹透患者明显。随着透析时间延长,透析患者高脂血症及其产生的心脑血管并发症不容忽视。

ESRD患者由于体内堆积的代谢产物及生物相容性差的透析膜触发炎症反应,使其体内存在慢性炎症。近来研究证实,ESRD患者体内存在的慢性炎症可能引起患者并发营养不良,进行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即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三联症(MIA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是维持性透析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炎症性疾病的重要表现。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心脑血管疾病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主要合并症。研究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心脑血管并发症所导致的病死率是普通人群的近30倍,约占透析患者总病死率的40%以上,是透析患者的首位死亡原因。脂质代谢异常与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是透析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参与肾功能衰竭进展,直接影响透析患者长期生存质量。不同的透析方式对尿毒症患者血脂的影响机制不尽相同。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影响脂质代谢的可能机制有:

慢性肾脏病患者普遍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导致脂蛋白合成增加。同时,尿毒症患者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使富含甘油三酯(TG)的脂蛋白(如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等)分解减少。而肝脏甘油脂酶的缺乏,也导致富含TG的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积聚。此外,导致肝血流减少的病理因素(如心力衰竭)等均进一步促进了脂质紊乱的发生。尿毒症患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肝脏及脂肪细胞钙质沉积可能是促进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的原因之一。使用生物相容性差的透析膜造成更多的脂蛋白脂酶抑制物的产生,从而形成高TG血症。尿毒症患者胆固醇酯转运速度增高,加速富含胆固醇的LDL-C流入外周组织;

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广泛存在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并且与增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无论是腹透或血透患者,透析前即存在明显的低蛋白血症,透析后血浆白蛋白显著降低,腹透患者尤其显著,而且血浆白蛋白的降低水平与血脂紊乱呈显著相关,说明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是透析患者高脂血症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Lp(a)的升高与透析中蛋白丢失成正相关,营养不良是导致高Lp(a)血症的主要原因;

由于HDL-C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溶血卵磷脂需与白蛋白结合才被清除,否则影响HDL-C合成,而慢肾衰患者多有营养不良,白蛋白低,且血液透析使蛋白进一步丢失,造成低蛋白血症,促使肝脏合成更多apo-B等物质,故血透病人的HDL-C和apo-B分别较正常健康人明显降低和升高;

脂蛋白均为大分子物质,普通低通量透析的清除率很低,不能有效地清除。使用高通量透析膜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血TG水平降低,HDL-C及Apo-A1水平升高。而常规使用低通量透析膜的患者无变化,TG降低是由于脂蛋白脂酶活性升高所致,这可能是因为高通量透析时清除了更多的脂蛋白脂酶抑制物pre- -HDL以及载脂蛋白CⅢ,而脂蛋白脂酶活性辅助因子载脂蛋白CⅡ无变化,使载脂蛋白CⅡ/载脂蛋白CⅢ比值增加,脂蛋白脂酶活性升高;另外,高通量透析膜的膜筛孔大,在常规血液透析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流,加强了大中分子物质的清除,而且高通量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好.也减少了脂质水解酶抑制物的产生,使脂蛋白脂酶活性升高。高通量透析可以改善尿毒症血透患者的脂质代谢。

透析液的类型也对血液透析患者脂蛋白水平有重要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应用β-肾上腺阻滞剂或醋酸盐透析液,均可促进甘油三酯的合成,而应用碳酸盐透析液则可以升高HDL-C 水平。血液透析时使用普通肝素抗凝能消耗脂蛋白脂酶和肝脂肪酶,引起血清脂溶活性的降低和乳糜微粒的聚集,脂蛋白的分解代谢障碍,长期使用普通肝素易引致TG、LDL-C、VLDL-C升高,HDL-C降低。而低分子肝素抗凝较用普通肝素抗凝可使患者血中的TG呈现中等度的降低,可能与低分子肝素可以改善脂蛋白酶的释放,减少其消耗有关;

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液、透析液和透析膜接触可能产生炎症因子,导致LDL氧化,影响脂质代谢;血液透析过程可造成左旋肉碱和赖氨酸的丢失,使自由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受抑制,造成TG增加;

肾移植肾衰竭的血液透析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比例较高,移植肾衰竭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脂代谢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可能与肾移植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孢霉素,西罗莫司等)有关,这些药物可引起脂质代谢紊乱。

表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脂代谢紊乱的发生率高,研究显示,近90%的血透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脂代谢紊乱,其脂代谢异常的特点与终末期肾脏病替代治疗前血脂变化特点相似。血透患者中20%-40%存在高甘油三酯血症,多数患者为轻度,少数患者TG显著升高,VLDL-C 水平升高,中密度脂蛋白IDL升高,TC、LDL-C水平正常或降低,小而密LDL增多,HDL-C 下降,Lp(a)升高。青年血液透析患者脂蛋白紊乱的患病率与中老年相似。男性、透析龄长和移植肾衰竭是透析患者脂代谢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

一,高甘油三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多为中等度2.26-3.39mmol/L(200-300mg/dl)。

当甘油三酯高于500mg/dl,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增加。高TG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尚不确定。有研究证实,高TG血症产生一些非酯化脂肪酸,可以增加血管内膜的通透性,有助于LDL进入细胞内膜沉积,并能促进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壁,降低纤溶系统的活性,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二,血液透析患者通常TC及LDL-C水平正常,低下者提示营养不良,预后差。慢性肾衰替代治疗的病人是一个特殊人群,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存在着血胆固醇水平和死亡率负相关的逆流行病现象,即低(不是高)TC预示高的死亡率,其发生与患者同时合并炎症、营养不良有关。血浆HDL含量与乳糜颗粒的降解密切相关,低HDL血症必然影响细胞胆固醇的代谢,造成细胞内胆固醇的积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展。

三,载脂蛋白代谢异常脂质代谢的异常,实质上是构成脂蛋白的蛋白质部分-载脂蛋白的代谢异常。在慢性肾衰竭患者中,载脂蛋白异常是脂代谢紊乱最敏感的评价指标,能更好地预测冠心病发生,变化早于血TC、TG。Apo的测定比脂蛋白亚组的测定更有价值。

因为Apo直接参与脂蛋白代谢,ApoA1、ApoB分别是HDL、LDL的结构蛋白,故Apo 含量的改变可反映出脂蛋白代谢情况。血液透析患者患者ApoA1降低,ApoB增高。四,Lp(a)是一种独立的脂蛋白,其分子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apo(a),另一部分为含ApoBl00的低密度脂蛋白,两者借二硫键结合,是由肝脏合成的大分子化合物,起转运胆固醇的作用。一般认为影响血浆Lp(a)水平的因素依次为apo(a)的基因类型、生成及代谢速度。其毒性可被HDL-C抑制,当HDL-C降低时,毒性作用加强。CRF患者Lp (a)水平显著提高。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无论是血透还是腹透,Lp(a)均升高,尤以腹透患者显著。Lp(a)是预示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浓度大于300mg/L强烈预示缺血性心脏病。且Lp(a)与TC、LDL、ApoB、吸烟、收缩压、年龄等已知的动脉硬化危险因子无关,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五,脂质过氧化透析患者血中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细胞内维生素C、E活性水平下降,脂

质过氧化程度增加,氧化LDL-C增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迅速的肾脏替代疗法,它延长了许多肾衰患者的寿命及带给许多患者肾移植的机会,但也给他们带来了脂质代谢紊乱。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存在多种血脂及脂蛋白异常,脂代谢紊乱与PD的关系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血液透析类似于终末期肾病透析前血脂代谢紊乱的特点不同,腹膜透析患者表现为更亦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特点。20-40%腹透患者血浆中TC和LDL-C升高,25-50%血浆TG及Apo-B升高伴HDL-C降低;同时腹透患者血浆中小而密LDL升高,氧化LDL升高;腹透患者Lp(a)增高,且其增高程度明显高于血透患者。随着CAPD的治疗时间增加,血脂异常更加显著。研究发现腹透患者残余肾功能下降与高TC、TG均有相关性。脂质代谢紊乱是腹膜透析患者易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促进CAPD血脂代谢异常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腹膜透析过程中存在较多蛋白的丢失(类似于肾病综合征蛋白质丢失),包括白蛋白、一些脂蛋白的载体等,从而刺激肝脏合成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导致血浆LDL-C和Lp(a)水平升高;2,腹膜透析患者从腹透液中吸收过多的葡萄糖和由此导致的高胰岛素水平,促使肝脏合成和分泌VLDL及Lp(a)增加。进来研究发现,应用icodextrin透析液代替葡萄糖腹透液过夜,使葡萄糖负荷降低,明显降低了血浆TC及LDL-C水平,同时也降低了TG 和小而密LDL颗粒的浓度。

透析患者高脂血症的治疗

尿毒症患者肾脏对血脂的清除及代谢障碍使得血脂升高,而透析后由于受到透析是否充分、贫血程度、热量摄取、蛋白质入量及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等影响加重了血脂代谢异常。特别是营养不良、严重的低蛋白血症是透析患者高脂血症的重要致病因素。长期高脂血症得不到纠正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因此,透析患者应保证透析充分、纠正贫血、纠正患者的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及时治疗高脂血症是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合理的透析治疗对脂质代谢紊乱者,血液透析患者选用碳酸氢盐透析液,高通量透析,以低分子肝素替代普通肝素,腹膜透析者限制水盐入量,减少超滤

需要量,从而减少透析液所需葡萄糖浓度,均有助于控制TG水平。

(二)饮食治疗在透析患者中饮食控制并不是改善血脂代谢的理想措施。血透患者已经有特定的食物和液体限制,降低对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可能会增加患者营养

不良的风险。对于透析患者,宜进食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以增加含TG

脂蛋白的清除。对于肥胖者需限制总热量,维持理想体重。

(三)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在尿毒症患者中鼓励适当活动,改善血脂代谢。

(四)左旋肉毒碱为长链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氧化时必需的营养素,在体内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游离脂肪酸的氧化,同时还影响胆固醇的代谢及脂蛋白的组成。血液

透析患者肉碱缺乏,给予左旋肉毒碱补充可使脂肪利用增多,蛋白质分解代谢

减少,从而改善血透患者脂代谢紊乱。

(五)不含钙的磷结合剂Sevelamer 有研究显示能降低透析患者血中TC、LDL-C和ApoB水平,Sevelamer的降脂原因可能来于对胆汁酸的螯和作用。

(六)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有研究表明EPO能降低血液透析患者血TC、TG

及Apo-B水平,但也有研究未发现类似的改善。EPO降脂可能的机制有应用

EPO增加了运动耐力,改善了胰岛素抵抗,在ESRD患者中增加了脂蛋白脂肪

酶和肝脂肪酶的活性,改善贫血,增加组织的氧供利于脂蛋白代谢,抗炎抗氧

化改善肾功能。

(七)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近年一项大规模临床实验4D(Die Deutsche Diabetes Dialyse)研究证实,应用阿托伐他

汀降血脂治疗并不能降低血透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

复合终点的发生率。其原因可能由于血液透析患者血脂异常以TG而非TC增高

为主,导致血透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复杂,患者体内往往存在营养不

良、微炎症状态等。目前主张对于高危患者治疗应该个体化。对于高TC或合

并高TG的腹膜透析患者,他汀类药物是安全有效的降脂药物,可以降低血浆

TC和TG水平。主要副作用为转氨酶升高,需监测肝脏功能。

(八)纤维酸类(贝特类)药物能够降低TG,升高HDL-C,使LDL颗粒变大而疏,其作用特点决定贝特类可能是尿毒症血脂紊乱的一种理想用药选择。然而在肾

功能不全中应用贝特类药物(吉非贝齐除外),肌肉毒性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另

外,贝特类药物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的影响仍缺乏深入研究。

目前主张在透析患者血TG水平大于500mg/dl(5.65mmol/L)时,需应用贝特

类降脂药物,以降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风险。氯贝丁酯有肾毒性不宜选用,苯

扎贝特,吉非贝齐和非诺贝特以肾脏为主要排泄途径,剂量酌减。副作用主要

有肌炎,肌痛等,宜监测肌酶水平。

(九)其他降脂药物如烟酸、鱼油、依折麦布等药物可能在尿毒症降血脂方面有重要作用,但这些药物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尚缺乏研究证据。

总之,终末期肾脏病尿毒症患者因透析方式不同而有各自异常的血脂代谢特点,脂质代谢紊乱是尿毒症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对于透析患者降血脂治疗需要个体化。在伴有心血管病、明显心血管病家族史、同时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或严重高TG血症、易并发急性胰腺炎的高危患者中,分别应用他汀类和吉非贝齐等降血脂药物是比较安全而合理的选择。

第七节急性肾功能衰竭(1)

第七节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八节慢性肾功能衰竭 学习目标 1.掌握急性肾衰竭的概念;掌握急性肾衰竭护理措施;掌握慢性肾脏病与慢性肾衰竭的概念、常用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 2.熟悉急、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健康指导。 3.急、慢性肾衰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重点:1.慢性肾衰竭病人的饮食护理; 2.尿毒症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3.慢性肾衰竭的临床分期 难点:1.急性肾衰竭的病情观察 2.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一、概述 概念: 1.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周)肾功能急骤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含氮代谢废物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地进行性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血肌酐和尿素氮迅速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常伴有少尿或无尿。) 2.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指肾功能在48小时内突然减退,血肌酐(SCr)升高至绝对值>26.5umol/L(0.3mg/dl)或SCr升高超过基础值的50%,或尿量<0.5ml/(kg.h)且持续时间>6h。这是近年提出的新的概念,对急性肾衰竭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客观标准。 3.急性肾衰竭广义地说是根据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分为肾前性、肾实质性和肾后性3类。狭义是指急性肾小球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我们在本节课里重点讲解的是ATN。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肾前性急性肾衰竭(肾前性氮质血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肾血流灌注不足所致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实质组织结构完好。如能及时恢复肾血流灌注,肾功能可很快恢复。否则,将转化为肾实质性肾衰竭 (1)血容量减少(出血、烧伤、脱水、呕吐等) (2)心排出量降低、严重的心肌病变和心肌梗死所导致的泵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引起的血循环不良等。 (3)周围血管扩张:使用降压药、过敏性休克等 (4)肾血管收缩及肾自身调节受损:使用去甲肾上腺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2.肾后性急性肾衰竭:由于尿路梗阻所致,如结石、肿瘤或坏死组织等。 3.肾实质性急性肾衰竭:主要是肾实质性的损伤所致,损伤后可直接累及到肾单位及肾间质。

慢性肾衰竭的护理要点、措施、评估.

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英文缩写为CRF) 的概念是: 各种原因致肾脏慢性进行性损害,使其不能维持基本功能,临床以代谢产物和毒素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异常等表现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CRF 为各种原发和继发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的共同转归,终末期称为尿毒症。 CRF的病程发展分为三期: 一、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又称肾储备功能减退期): Ccr < 80ml / min;Scr < 178umol / L; BUN < 9mmol / L;该阶段,病人的肾功能已下降但临床无肾衰竭的症状。 二、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又称氮质血症期): Ccr 25-50ml / min;Scr > 178umol / L; BUN > 9mmol / L;出现临床症状。病人处于该阶段时,肾功能进一步下降,出现消化道症状和贫血。 三、肾功能衰竭期(又称尿毒症期): Ccr < 25ml / min;Scr > 445umol / L; BUN > 20mmol / L;症状明显。此时,病人的肾功能极度下降,出现各系统症状。当病人的Ccr < 10ml / min时,为尿毒症终末期。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 引起慢性肾衰竭的病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原发性肾脏疾病: 慢性肾炎和肾盂肾炎、多囊肾等, 2.继发性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SLE性肾病。 3.梗阻性肾脏疾病: 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等。 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一、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症状是尿素等代谢产物对胃肠道粘膜刺激引起的。首发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后期口中有氨味,常有口腔粘膜溃疡、十二指肠炎、消化道出血。是最早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二、血液系统:血液系统症状包括以下三方面 贫血(必有症状)EPO减少、铁摄入不足、失血、毒素抑制RBC生成、叶酸蛋白质缺乏。 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和聚集能力下降。 感染:WBC趋化、吞噬和杀菌能力减弱。 三、心血管系统 1.高血压: 钠水潴留(容量依赖性);肾素活性增加(肾素依赖性);肾分泌降压物质减少;外周阻力增高。

急性肾功能衰竭诊疗规范

急性肾功能衰竭诊疗规范 【病史采集】 1.了解尿量及尿量改变时间,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 为无尿。 2.了解尿量变化前的病因和诱因以及治疗经过。 3.了解尿量变化后,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所致的各系统的表现。 4.细心比较各实验室资料,特别是尿常规、比重、血尿素氮、血肌酐。【检查】 1.全身系统检查同时应特别重视呼吸、血压、神志、肺部罗音、心率、心律、心包摩擦音等急性肾衰的严重并发症的体征。 2.迅速作相应的实验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比重、尿肌酐、尿素氮、尿钠、尿渗透压、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渗透压、血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糖。 3.B超、腹部平片检查了解泌尿系有无结石、肾积水、尿道梗阻等情况、常规心电图检查。 【诊断】 1.有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发病因和诱困。 2.突然发生少尿或无尿,尿量<17ml/h或400ml/d。部分病人可无尿量减少,但尿素氮持续上升。 3.血尿素氮、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血尿素氮/血肌酐<10;尿肌酐/血肌酐<10;尿尿素/血尿素<10;尿蛋白(+~++),尿沉渣异常,尿比重固定在1.010左右;尿钠>40mmol/L;尿渗透压<350mOsm/L,尿渗透压/血渗透压<1.1;肾衰指数=尿钠/(尿肌酐/血肌酐)>2。 4.对一些难以确诊病例,可进行下列试验: (1)补液试验:快速补液250~500ml(30min内滴完)观察2小时尿量,输液后尿量>30ml/h为血容量不足,尿量<17ml/h则为急性肾衰。 (2)甘露醇试验:20%甘露醇125ml快速静滴,观察2~3小时尿量,如尿量<30ml/则为急性肾衰。

(3)速尿冲击试验:速尿240mg(4mg/kg)静注,观察2小时尿量不增加,加倍剂量再用一次,如尿量仍<30ml/h为急性肾衰。 【治疗原则】 总原则:积极控制原发病,保持体液平稀,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防治感染,营养支持,早期透析。 1.记录24小时出入量,特别是尿量,最好留置尿管动态观察每小时尿量;开始至少每天一次血生化,尿检查的监测,特别注意血钾、血素氮、肌酐、二氧化面碳结合力的动态变化;心电监护、观察血压、脉搏,注意有无心律失常。 2.积极控制原发病是治疗关键。 3.保持体液平衡。少尿期限制入水量,成人每日补液量应为显性失水量+400~500ml。 4.多尿期应根据尿量、血电解质浓度,调整每日补液量及电解质。 5.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防治高钾血症: (1)限制含钾食物和药物的摄入; (2)治疗酸中毒; (3)10%葡萄糖酸钙10~20ml,静脉缓慢注射; (4)按每2~4g葡萄糖加lu胰岛素静滴。 纠正钠平衡紊乱: (1)体液过多,严格控制入液量; (2)有失钠,可适当补充钠盐。 CP<在10mmol/L需静脉补碱。 纠正酸中毒:若CO 2 6.重症者或上述治疗无效者应尽早作血液透析治疗。 (1)防治感染:感染可能是致急性肾衰的原发病,也可能是急性肾衰的并发症,是致死的重要困素,应选择强、有效、对肾无毒性或毒性小的抗菌素。 (2)营养支持:低蛋白(0.3~0.5g/kg/d,透析后可增加1g/kg/d)、高热量(50k cal/kg/d)、高维生素,辅以必需氨基酸。热量最好由消化道摄入,否则采用静脉全营养疗法。 (3)早期透析疗法:可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有哪些

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有哪些? 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诊断和治疗角度,可将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分为三大类: 第一,肾前性AIIP,导致肾前性A11P的主要原因有: (1)、有效血容量不足,常见于胃肠道体液丢失;使用利尿剂、大面积烧伤、低蛋白血症等。 (2)心功能衰竭,见于心肌病、心瓣膜功能异常、心包填塞等。 (3)全身血管扩张,见于败血症、过敏反应、麻醉意外等。 (4)肾动脉收缩导致肾脏缺血。 第二,肾实质性ARF,导致肾实质性ARF的主要原因有: (1)急性肾小管坏死,见于急性肾缺血、使用肾毒性药物、重金属中毒等情况。 (2)双侧肾皮质坏死,见于早期剥离、严重休克等。 (3)肾小管间质疾病,见于药物介导的急性过敏反应、感染和全身性疾病等。 (4)肾血管疾病,见于肾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肾静脉血栓形成及微血管病变等。 (5)肾小球疾病,导致A11F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有急进型肾炎、感染后肾炎、IgA肾病、膜增殖性肾炎等。继发性肾病如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 第三,肾后性ARF,导致肾后性ARF的主要原因包括: (1)输尿管结石嵌顿等。 (2)前列腺肥大。 (3)尿路损伤及尿路手术后。 (4)肿瘤压迫。 中药治疗对肾衰竭有良好的效果,中医疗法以通肾活络、活血化瘀、降浊排毒为途径,以疏通肾脏,激活肾脏功能为目的。我建议你吃慢性肾功能衰竭康复汤,促进和改善已经萎缩坏死肾脏的微循环,加速病变肾脏的新陈代谢,使药物中有效成分充分发挥作用,修复受损肾小球,增强肾小球重吸收,恢复肾脏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使血肌酐、尿素氮降至正常。 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516306766.html,/diesase/?DisID=129

急性肾衰竭试题

急性肾功能衰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是成人24h尿量: A. <400ml B. <450ml C. <500ml D. <550ml 答案:A 2.急性肾功能衰竭无尿是指成人24h尿量: A. <完全无尿 B. <100ml C. <150ml D. <200ml 答案:B 3.最常引起完全无尿的是: A.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B.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C.肾性肾功能衰竭 D.大出血、休克 答案:B 4.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少尿期或无尿期出现水中毒的主要原因是: A.未严格限制水钠的摄入 B.酸中毒 C.抗利尿激素增加 D.钠潴留 答案:A 5.在急性肾衰竭病人少尿期或无尿期,需紧急处理的电解质失调是: A.低钠血症 B.低钙血症 C.低钾血症 D.高钾血症 答案:D 6.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大量利尿后,每日的补液量以多少为宜: A.每日补液3000-3500ml B.每日补液相当于尿量 C.相当于每日排除水分的1/3-1/2 D.少于每日排除水分的1/2 答案:C 7.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或无尿期可造成病人死亡的常见原因: A.酸中毒 B.高钾血症 C.高镁血症 D.低钠血症

答案:B 8.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的多尿是由于: A.肾小管再生上皮的再吸收和浓缩功能尚未健全B.少尿期积聚的大量尿素起渗利尿作用 C.电解质潴留过多 D.以上都是 答案:D 9.肾前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A.大出血、休克 B.双侧输尿管结石 C.广泛烧伤 D.感染性休克 答案:A 10.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措施: A.及时纠正血容量的不足 B.禁用易产生低血压及缺氧的麻醉 C.不宜用易致肾血管收缩的升压药 D.以上均是 答案:D 11.血液透析的禁忌证是: A.血尿素氮30-37.5mmol/L B.进行性酸中毒 C.水中毒 D.休克 答案:D 12.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物质中,下列哪项除外: A.青霉素 B.蛇毒 C.X线造影剂 D.庆大霉素 答案:A 13.关于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下列哪项错误: A.少尿不明显 B.症状轻 C.预后较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差 D.多发生于大创伤手术后 答案:C 14.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措施,不包括: A.及时补充血容量不足 B.术中或术后少尿,可用速尿 C.若有休克用去甲肾上腺素升压 D.误输异型血后宜用甘露醇及碳酸氢钠 答案:C 15.无尿期后如出现多尿期,24h尿量增加至:

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常规

急性肾衰竭护理常规 一、概念急性肾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在短期内(数小时或数天)急剧下降的临床综合征,与日俱增的进行性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并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及急性尿毒症症状。 二、临床特点 病因不同临床特点不同。临床可分为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部分病人尿量并不减少。 三、护理评估 1.了解患者有无心、肺、肝、肾严重疾病,有无感染以及使用对肾有损害的药物等诱因。 2.评估患者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尿量、神志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程度等,判断急性肾衰竭程度。 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有无焦虑、恐惧等情绪。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少尿期: (1)绝对卧床休息,注意肢体功能锻炼。 (2)饮食给予高糖、高维生素半流饮食,严格控制含钾食物、水果摄人。

(3)有恐惧心理者,护士应以关心、安慰为主,多给予鼓励。 2.多尿期: (1)以安静卧床休息为主。 (2)供给足够热量和维生素,给予含钾多的食物。 3.恢复期: (1)鼓励病人逐渐恢复活动,防止肌肉无力。 (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3)告知病人和家属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定期到医院复查。 (二)特殊护理 1.少尿期的护理: (1)严格限制液体入量。 (2)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遵医嘱监测电解质、酸碱平衡、肌酐、尿素氮等。 (4)做好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腹膜透析的准备工作。 2.多尿期的护理: (1)准确记录出入量,特别是尿量。 (2)做好保护性隔离。室内空气要新鲜,避免与易感人群接触,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各种介人性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3.恢复期的护理: (1)避免劳累和一切加重肾脏负担的因素,如高血压等。 (2)遵医嘱给药,指导病人勿乱用药物。 (三)病情观察 1.少尿期:观察有无嗜睡、肌张力低下、心律不齐、恶心、呕吐等症状及血压变化、心功能不全、尿毒症脑病的先兆。 2.多尿期:注意监测血钾、血钠及血压的变化。 3.恢复期注意用药不良反应。 五、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加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避免使用损伤肾脏的食物、药物。 2.指导患者观察尿量,如果发现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应到医院就诊。 3.定期门诊复查肾功能。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定义及治疗原则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定义及治疗原则?该病人应采取何种治疗措施为主? 定义: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肾脏本身或肾外原因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降低,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酸中毒。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迅速恶化、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包括由肾前性氮质血症、肾源性和肾后性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 治疗: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或诱发因素,纠正血容量不足、抗休克及有效的抗感染等,可预防ATN的发生。 二、少尿后24~48小时内补液试验或加利尿剂,可用10%葡萄糖、低分子右旋糖酐和速尿,或同时用血管扩张剂,如钙拮抗剂、小剂量多巴胺、前列腺素E1等。若排除肾前性氮质血症应以“量出为入,宁少勿多”的原则控制液体入量,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给予优质蛋白质0.6g/kg.d,热量30~35kca/kg.d。轻者经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可推迟或不透析即能渡过少尿期,若出现急性左心衰、高钾血症及严重酸中毒时应立即透析。 三、少尿期的治疗: ①早期可试用血管扩张药物如罂粟碱,如无效,可用速尿。 ②保持液体平衡,一般采用“量出为入”的原则,每日进水量为一天液体总排出量加500ml。 ③饮食与营养。 ④注意钾平衡。 ⑤纠正酸中毒。 ⑥积极控制感染。 ⑦血液净化疗法。 三、多尿期要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部分病人需继续治疗原发病,降低尿毒素,应用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修复与再生的药物,如能量合剂、维生素E及中药等。随着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的下降,蛋白质摄入量可逐渐增加。血尿素氮 <17.9mmol/L、肌酐<354μmol/L,症状明显改善者,可暂停透析观察。 多尿期的治疗: 头1-2天仍按少尿期的治疗原则处理。尿量明显增多后要特别注意水及电解质的监测,尤其是钾的平衡。尿量过多可适当补给葡萄糖、林格氏液、用量为尿量的1/3-2/3,并给予足够的热量及维生素,适当增加蛋白质,以促进康复。 四、恢复期无需特殊治疗,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防止高蛋白摄入,逐渐增加活动量。

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路径 (县级医疗机构版)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ICD-10:N17.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 1.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几小时至几天)内急剧的进行性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血肌酐和尿素氮迅速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常伴有少尿(尿量每天小于400ml)也有非少尿型者,则可无少尿表现。 2.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分为:肾前性、肾后性、肾实质性。 3.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双肾B超提示:肾脏体积正常或增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

1.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护肾功能。 ①控制血压:24小时持续、有效降压,降压治疗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一般选用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非洛地平,三选一),利尿剂(速尿片或速尿针),禁用或慎用ACEI和ARB类药物。 ②治疗原发病。 ③控制蛋白尿:尿蛋白尽量控制在<0.5g/24h或明显减轻微量白蛋白,最大程度保护肾功能。 2.避免和消除肾功能急剧恶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健康宣教。 3.根据患者病情及血肌酐、尿素氮、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尿量,决定是否肾脏替代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7.901急性肾功能衰竭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急性肾衰竭的急救护理

急性肾衰竭的急救护理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以肾小球滤过率(GFR)骤然减少,含氮代谢产物尿素氮和肌酐积聚为特征。目前尚缺乏诊断ARF的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在基础肾功能正常情况下,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达正常值50%。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共成功救治12例因挤压伤后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30~50岁,均合并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肢体多处骨折伤。 1.2临床特点 少尿期:高氮质血症:当受损肾单位的总和未达到80%以上时,可不出现高氮质血症。根据血清尿素氮递增的速度将肾衰竭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每日递增<15mg,中度每日递增在15~30mg,重度每日递增>30mg。高钾血症:血清钾>5.5mmol/L,称高钾血症。酸中毒肾衰竭时:碳酸氢根经肾脏排出明显减少,滞留在血内增多。神经系统表现:嗜睡、头痛、烦躁及昏迷,可能与脑水肿有关。多尿期:每日尿量可达4000ml甚至更多,多尿期早期(3~7日以内),尽管尿量增多但肾小管功能并未迅速恢复,血尿素氮水平可继续上升。恢复期:尿量正常,尿毒症症候群消失。随意饮食下尿素氮、肌酐值在正常范围。 2 护理

2.1对症护理 观察液体和电解质平衡(1)准确记录生命体征和出入液量:严密观察和记录体温、呼吸、脉搏与血压,准确测量和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入液量包括摄入的所有食物的含水量、补液量等;出液量包括尿量、呕吐物、失血量、透析超滤量;(2)观察每天体重变化,以及了解水分存留情况;(3)防治高血钾:高血钾是急性肾衰竭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故防治高血钾极为重要。观察血钾检验报告和心电图情况,及时与医师取得联系;采集血钾标本时针简要干燥,采血部位结扎勿过紧,血取出后沿试管壁注入,以防溶血,影响检验结果;避免食用含钾量高的食物和药物;忌输库血,因血液贮存过久,易使血细胞破坏而释放出钾离子;预防压疮、出血或感染,以避免组织分解释出钾离子;按医嘱给离子交换树脂,口服或保留灌肠,使钾从消化道排出;发生高血钾时,配合医师紧急处理,包括立即建立血管通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5%碳酸氢钠、10%葡萄糖注射液加胰岛素,促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准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可快速移除钾离子。 2.2饮食护理 能进食者,鼓励经胃肠道进食,给予高热量、高纤维素、高生物效价蛋白质饮食。少尿、严重酸中毒和高钾血症患者避免进食含钾食物。 2.3一般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肾脏负担,昏迷病人应防止坠床。对能进食的病人,鼓励尽量进食低蛋白、高热量饮食,必要时鼻饲。高钾血症者严格控制含钾食物。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病人的恐惧、忧虑情绪。

急性肾衰竭的急救护理 0

急性肾衰竭的急救护理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_ )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以肾小球滤过率(GFR)骤然减少,含氮代谢产物尿素氮和肌酐积聚为特征。目前尚 缺乏诊断ARF的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在基础肾功能正常情况下,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达正常值50%。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共成功救治12例因挤压伤后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30?50岁,均合并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肢体多处骨折伤。 1.2临床特点 少尿期:高氮质血症:当受损肾单位的总和未达到80%以上时,可不出现高氮质血症。根据血清尿素氮递增的速度将肾衰竭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每日递增15mg,中度每日递增在15?30mg,重度每日递增30mg。高钾血症:血清钾5.5mmol/L,称高钾血症。酸中毒肾衰竭时:碳酸氢根经肾脏排出明显减少,滞留在血内增多。神经系统表

现:嗜睡、头痛、烦躁及昏迷,可能与脑水肿有关。多尿期:每日尿量可达4000ml甚至更多,多尿期早期(3?7日以内),尽管尿量增多但肾小管功能并未迅速恢复,血尿素氮水平可继续上升。恢复期:尿量正常,尿毒症症候群消失。随意饮食下尿素氮、肌酐值在正常范围。 2 护理 2.1对症护理 观察液体和电解质平衡(1)准确记录生命体征和出入液量: 严 密观察和记录体温、呼吸、脉搏与血压,准确测量和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入液量包括摄入的所有食物的含水量、补液量等;出液量包括尿量、呕吐物、失血量、透析超滤量;(2)观察每天体重变化,以及了解水分存留情况;(3)防治高血钾:高血钾是急性肾衰竭常见的 死亡原因之一,故防治高血钾极为重要。观察血钾检验报告和心电图情况,及时与医师取得联系;采集血钾标本时针简要干燥,采血部位结扎勿过紧,血取出后沿试管壁注入,以防溶血,影响检验结果;避免食用含钾量高的食物和药物;忌输库血,因血液贮存过久,易使血细胞破坏而释放出钾离子;预防压疮、出血或感染,以避免组织分解释出钾离子;按医嘱给离子交换树脂,口服或保留灌肠,使钾从消化道排出;发生高血钾时,配合医师紧急处理,包括立即建立血管通路、静脉注射10 %葡萄糖酸钙、5%碳酸氢钠、10 %葡萄糖注射液加胰岛素,促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准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可快速移除钾离子。 2.2饮食护理

急性肾功能衰竭分类和原因介绍

急性肾功能衰竭分类和原因介绍: 根据ARF的病因学,它可分为肾前性(prerenal)、肾性(intrarenal)和肾后性(postrenal)三大类。 1.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见于各型休克早期。由于失血、脱水、创伤、感染、心衰及错用血管收缩药等原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和肾血管强烈收缩,导致肾血液灌流量和GFR显着降低,出现尿量减少和氮质血症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肾小管功能尚属正常,肾脏并未发生器质性病变,故又称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2.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由肾实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ARF称为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上以肾缺血和肾毒物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最常见。 降低。 (1)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tubularnecrosis,ATN)1)肾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各类休克未及时抢救而发生持续肾缺血或休克好转后的再灌注损伤,均可引起肾小管坏死。此时,功能性肾衰就转变为器质性肾衰。2)肾毒物重金属(汞、砷、锑、铅等),抗生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二甲氧苯青霉素、多粘菌素、先锋霉素等),磺胺类药物,某些有机化合物(四氯化碳、氯仿、甲醇、酚、甲苯等),杀虫药,毒蕈。蛇毒、生鱼胆、造影剂、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及内毒素等均可直接损害肾小管,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3)体液因素异常严重的低钾血症、高钙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等,亦可导致肾实质损坏。在许多病理条件下,肾缺血与肾毒物常同时或相继发生作用。例如肾毒物时,肾内可出现局部血管痉挛而致肾缺血;反之,肾缺血也常伴毒性代谢产物的堆积。 (2)肾脏本身(肾小球、肾间质、肾血管)疾患 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盂肾炎、恶性高血压、两侧肾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子痫、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均可引起弥漫性肾实质损害,导致ARF. 3.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指由于下泌尿道(从肾盂到尿道口)的堵塞引起的ARF.常见于双侧尿路结石、盆腔肿瘤和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等引起的尿路梗阻。早期并无肾实质损害,由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下降导致GFR

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常规

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常规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肾的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导致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临床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少数患者尿量减少不明显)、低渗尿或等渗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等。 (一)临床表现 急性肾功能衰竭典型的临床病程分为三个阶段: 1、少尿期尿量明显减少,每日〈400ml为少尿,<100ml 为无尿。食欲减退、恶心、呕 吐、腹胀、腹泻等,严重者可发生消化道出血。呼吸系统症状常出现容量过多和感染的症状。循坏系统因体内水分积聚严重过多,出现气促、端坐呼吸、肺部湿罗音等心力衰竭表现。神经系统表现为性格改变、神志模糊、定向障碍甚至昏迷。生化、电解质异常,肌酹、尿素氮升高、酸中毒、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等。 2、多尿期从少尿渐尿量增多并超过正常范围,尿量 可每日达3000"5000ml,而肌肝和 尿素氮仍可上升,由于尿量过多,少部分病人尿比重下降, 可出现脱水,血压下降等症状。多系统症状减轻。 3、恢复期肾功能恢复,容量正常或正常偏高。 (-)护理要点

1、按内科护理常规。 2、密切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及意识状态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及时处理。 3、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每日测体重。 4、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尿量增加、病情好转时, 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5、营养和水分的摄入: 1)少尿期:营养供给很重要,应尽可能的摄入足够的热能(2000kcal/d),蛋白质限制为每日0. 8g/kgo 2)多尿期4'7天后,水和饮食的控制可逐日放宽,病人可逐渐地恢复正常的饮食,但蛋白质仍应继续适当地限制,一直至血肌肝和尿素氮水平降至正常时才可放宽。 6、多与病人交流,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以减轻其焦虑不安程度。 7、治疗护理 1)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不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2)每日检测血电解质,纠正酸中毒,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按医嘱控制液体的摄取量;少尿期每日液体进入量为前一天液体排出量加上500ml给予;多尿期则为前一天尿量乘以2/3 再加上720ml给予。

急性肾衰竭的急救护理_0

急性肾衰竭的急救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以肾小球滤过率(GFR)骤然减少,含氮代谢产物尿素氮和肌酐积聚为特征。目前尚缺乏诊断ARF的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在基础肾功能正常情况下,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达正常值50%。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共成功救治12例因挤压伤后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30~50岁,均合并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肢体多处骨折伤。 1.2临床特点 少尿期:高氮质血症:当受损肾单位的总和未达到80%以上时,可不出现高氮质血症。根据血清尿素氮递增的速度将肾衰竭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每日递增15mg,中度每日递增在15~30mg,重度每日递增30mg。高钾血症:血清钾5.5mmol/L,称高钾血症。酸中毒肾衰竭时:碳酸氢根经肾脏排出明显减少,滞留在血内增多。神

经系统表现:嗜睡、头痛、烦躁及昏迷,可能与脑水肿有关。多尿期:每日尿量可达4000ml甚至更多,多尿期早期(3~7日以内),尽管尿量增多但肾小管功能并未迅速恢复,血尿素氮水平可继续上升。恢复期:尿量正常,尿毒症症候群消失。随意饮食下尿素氮、肌酐值在正常范围。 2 护理 2.1对症护理 观察液体和电解质平衡(1)准确记录生命体征和出入液量:严密观察和记录体温、呼吸、脉搏与血压,准确测量和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入液量包括摄入的所有食物的含水量、补液量等;出液量包括尿量、呕吐物、失血量、透析超滤量;(2)观察每天体重变化,以及了解水分存留情况;(3)防治高血钾:高血钾是急性肾衰竭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故防治高血钾极为重要。观察血钾检验报告和心电图情况,及时与医师取得联系;采集血钾标本时针简要干燥,采血部位结扎勿过紧,血取出后沿试管壁注入,以防溶血,影响检验结果;避免食用含钾量高的食物和药物;忌输库血,因血液贮存过久,易使血细胞破坏而释放出钾离子;预防压疮、出血或感染,以避免组织分解释出钾离子;按医嘱给离子交换树脂,口服或保留灌肠,使钾从消化道排出;发生高血钾时,配合医师紧急处理,包括立即建立血管通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5%碳酸氢钠、10%葡萄糖注射液加胰岛素,促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准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可快速移除钾离子。

急性肾功能衰竭分期

急性肾功能衰竭分期:急性肾功能衰竭起病急骤,若治疗不及时,则很有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更大的影响。长沙普济肾病医院医生指出: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有很大希望达到治愈效果的,但是需要患者对其分期症状有所了解,做到对症治疗。 黄安兰教授指出:急性肾功能衰竭除少数为多尿型者外,大多都经过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3个阶段,尤其急性肾小管坏死多表现得较典型。其3个阶段具体表现如下。 少尿期:指24小时内尿量少于400毫升,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毫升,一般持续时间为1~2周,但亦有长达4周以上者。主要表现为水中毒、代谢紊乱如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尿毒症。 水中毒常表现为全身水肿,甚则出现肺水肿、脑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电解质紊乱常见有高血钾、低血钠、低血钙、高血镁等;酸碱平衡主要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同时存在热负平衡,可加重酸中毒及尿毒症。由于以上各种病理生理变化,往往易并发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神经系统损伤,甚至导致死亡。 多尿期:少尿期过后,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开始出现多尿,进入多尿期,但并不意味着已经恢复,因为此时氮质血症仍存在,肾小管浓缩功能未恢复。仍存在水电解质等的紊乱。表现为24小时尿量增至1500毫升以上,多则达到6000毫升,当然每日尿量是渐而增加的,只要每日尿量达400毫升以上,表示开始进入多尿期。多尿期持续时间约为7~14天。 多尿期表示肾功能开始恢复,随着尿量的增加,少尿期的各种紊乱逐步得到改善。但也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的负平衡,如脱水、低血钾、低血钠,或有高血钙,同时由于长期消耗,病人抵抗力下降,易并发感染。 恢复期:多尿期之后进入恢复期,根据病人不同,恢复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3个月~12个月。此期常存在肾小管功能障碍,大多数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仅少数可残余肾功能不全而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功能衰竭抢救程序

急性肾功能衰竭抢救程序 ↓ 少尿期 ↓ 多尿期

高钾血症处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立即静脉输注钙,以消除高钾血症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2、接着使K+转移到细胞内,降低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K+的比率。这一步可用葡萄加胰岛素,和/或给予碳酸氢盐,以提高血浆pH值来完成;3、最后,必须使K+排出体外。可使用离子交换树脂和/或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低钾血症处理:(1)病因治疗:去除引起低钾血症的原因,如止吐、止泻;病情允许尽快恢复饮食。(2)补钾原则:1)口服补钾:口服补钾是最安全的补钾方式,如10%氯化钾或枸橼酸钾;2)静脉补钾:不能口服可静脉补给,常用针剂为10%氯化钾,静脉补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见尿补钾”:一般以尿量超过40ml/d或500ml/d方可补钾;2补钾量依血清钾水平而定。如仅是禁食者,一般每天给予生理需要量氯化钾2~3克即可;严重缺钾者(血清钾多2<2mmol/L),每日补氯化钾总量不宜超过6~8g,但严重腹泻、急性肾衰竭多尿期等特殊情况例外。(3)补钾浓度:不宜超过40mmol/L(氯化钾3g/l);应稀释后经静脉滴注,禁止直接静脉推注,以免血钾突然升高,导致心脏停搏。(4)补钾速度:不宜超过20~40mmol/h。成人静脉滴注速度不超高钾血症处理流;血钾高(K+>;5.5mmol/L);心电图;减少;钾盐摄入,排除假性高钾;K+>6.5mmol/L(;中毒,CO2CP<13mmol/L);1、5%NaHCO310 0~200mmol静滴;1、药物处理同左;2、10%葡萄糖酸钙10~20ml静滴;2、通知血透室作好血透准备;3、葡萄糖、胰岛素溶液静滴;4、呋塞米40~80mg静滴 高钾血症处理流 程 血钾高(K+> 5.5mmol/L)

慢性肾功能衰竭护理常规

慢性肾功能衰竭护理常规 一、概念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由多种慢性疾病引起肾脏损害和进行性恶化的结果,使机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的临床综合症群。是威胁生命的重要病症之一。慢性肾衰的终末期,人们往往又称为尿毒症。 二、临床特点 贫血、高血压、恶心呕吐、头痛、食欲不振、水肿等。 三、护理评估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少尿期 (1)绝对卧床休息,注意肢体功能锻炼。 (2)预防感染,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一切处置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感染。 (3)如行腹膜透析或血透治疗,按腹透、血透护理常规。 2.多尿期

(1)嘱患者多饮水或按医嘱及时补液和补充钾、钠等,防止脱水、低钾和低钠血症的发生。 (2)以安静卧床休息为主。 3.恢复期控制及预防感染,注意清洁及护理。 4.皮肤搔痒,可用热水擦浴,切忌用手搔伤皮肤。 5.病人思想负担重,使病人失去安全感和信心,护士应对病人加强解释工作,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7.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低蛋白饮食,高血压病人应限钠盐的摄入,透析治疗病人应予以优质高蛋白饮食。 (二)对症护理 1.少尿期 (1)严格限制液体进入量,以防水中毒,按医嘱准确输入液体。(2)饮食护理:既要限制入量又要适当补充营养,原则上应是低钾、低钠、高热量、高维生素及适量的蛋白质。 2.多尿期供给足够热量和维生素,蛋白质可逐日加量,以保证组织的需要,给予含钾多的食物。 3.恢复期 (1)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2)鼓励逐渐恢复活动,防止出现肌肉无力现象。 4.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抽搐时防止舌咬伤,加用床挡。 (三)病情观察

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 【疾病概要】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简称急性肾衰,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期内急剧进行性减退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特征主要为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所致的氮质血症,以及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泄功能障碍所致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临床上根据尿量减少与否分为:少尿(无尿)型和非少尿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急性肾衰的病因很多,按传统分为肾前性、肾实质性和肾后性三大类。 (1)肾前性:是指肾脏本身无器质性病变,由于循环血容量不足,心排血量减少,导致肾脏血液灌注量减少,而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2)肾实质性:是指肾脏器质性损害引起的急性肾衰。以急性肾小管坏死为最常见,占75%~80%。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最常见的原因是缺血性病变,其他还有某些药物,中毒、血管内溶血等。引起肾实质性损害的疾病还有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多发性小血管炎等。 (3)肾后性:是指肾以下尿路梗阻所致,及时解除梗阻常可使肾功能迅速恢复正常。常见的原因有尿路结石和肿瘤、前列腺肥大和肿瘤等引起的尿路梗阻。 2.发病机制急性肾衰的发病机制尚有争议,当前有下列几种学说: (1)肾小管阻塞学说:肾小管堵塞(变性坏死的上皮细胞及脱落的微绒毛碎片或血红蛋白等所致),使堵塞以上肾小管内压增高,继而使肾小囊内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停止。 (2)反漏学说: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后,肾小管壁失去完整性,造成肾小管内液反漏至肾间质,引起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球和肾小管,加重肾缺血,使肾小球滤过率更低。 (3)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实验表明,在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肾血流量会重新分布,几乎没有血流至肾小球,从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由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休克、产后出血、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原因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而引起急性肾衰。 (二)临床表现 急性肾衰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原发疾病、急性肾衰引起的代谢紊乱和并发症。临床过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1.少尿或无尿期 (1)尿量减少:患者表现为尿量骤减或逐渐减少。少尿期一般为7~14天,极少数可达30~70天。 (2)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1)水过多:水过多的主要原因为肾脏排尿减少,患者表现为全身水肿,严重时出现肺水肿、脑水肿、急性心力衰竭等而危及生命。 2)高钾血症:引起高钾血症的原因,除肾排泄过少外,酸中毒、组织分解过快等也是常见原因。高钾血症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3)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使酸性代谢产物排出减少,以及肾小管分泌氢离子功能丧失等因素有关。 4)其他:可有低钙、高磷、低钠、低氯血症等。 (3)氮质血症:由于少尿或无尿,使氮质和其他代谢废物的排出减少,血中尿素氮及肌酐升高。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传统的病因分类将急肾衰分为肾前性、肾实质性和肾后性三大类: 1.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也被称作肾前性氮质血症。发生率占急性肾功能衰竭的55%~50%。产生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造成肾脏灌注压下降,使肾小球不能保持足够的滤过率,而肾实质的组织完整性却没有损害。 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可能就是脱水、出血、各种休克和心力衰竭等。由于脱水或失血引起的肾前性氮质血症可以通过简单的扩容来治疗,而往往在应激状态下,当细胞外液容量大量膨胀,如在肝衰竭、肾病综合征和心衰时,可能因为动脉充盈不足而引发肾前性氮质血症。与心衰有关的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则需要注意利尿药的用量、心脏负荷的降低以及血管收缩药物的注射,从而改善肾脏灌注压。当和肝衰竭相关的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时则特别难治,如过于积极使用利尿药,则非常容易产生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或肝肾综合征(HRS)。肝肾综合征是肾前性氮质血症中特别严重的情况,此时肾脏血管的收缩及通过扩容引起心脏充盈都无法逆转,但是这种血管收缩可通过将肝肾综合征患者的肾脏移植到一个肝功能良好的患者身上而得以逆转,肝肾综合征也可以通过肝移植而得到逆转,所以,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2.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肾实质病变所致,包括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肾血管性病变,发生率占急性肾功能衰竭的35%~40%。 根据病因和病理变化不同,引起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可分为肾中毒型和肾缺血型两类: (1)肾中毒型:常见原因:①外源性毒素有重金属、X线造影剂、抗生素、磺胺类药、灭虫药、生物毒等。②内源性毒素有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等。 (2)肾缺血型:常见的原因为:①血循环量因创伤、大出血、大手术、烧伤、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而减少;②肾血管、肾组织病变,如肾小球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流行性出血热、妊娠毒血症、肾动脉栓塞等。 (3)在临床上还可将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这些原因分为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原发性肾小球肾病和原发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三类: ①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尽管多种全身性疾病都会有肾脏表现,但是其中相对很少的一部分会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比较多见的是,急性肾功能衰竭能够继发于全身性脉管炎,特别是在结节性多动脉炎、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多发性骨髓瘤的病人中。糖尿病本身并不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典型病因,但它却是其他原因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一个强有力的

2020年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常规(课件)

2020年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常 规(课件) 急性肾衰竭护理常规 一、概念急性肾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在短期内(数小时或数天)急剧下降的临床综合征,与日俱增的进行性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并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及急性尿毒症症状。 二、临床特点 病因不同临床特点不同。临床可分为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部分病人尿量并不减少。 三、护理评估 1.了解患者有无心、肺、肝、肾严重疾病,有无感染以及使用对肾有损害的药物等诱因。 2.评估患者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尿量、神志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程度等,判断急性肾衰竭程度。 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有无焦虑、恐惧等情绪。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少尿期: (1)绝对卧床休息,注意肢体功能锻炼。 (2)饮食给予高糖、高维生素半流饮食,严格控制含钾食物、水果摄人。 (3)有恐惧心理者,护士应以关心、安慰为主,多给予鼓励.2。多尿期: (1)以安静卧床休息为主。 (2)供给足够热量和维生素,给予含钾多的食物。 3。恢复期: (1)鼓励病人逐渐恢复活动,防止肌肉无力。 (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3)告知病人和家属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定期到医院复查。 (二)特殊护理 1。少尿期的护理: (1)严格限制液体入量。 (2)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遵医嘱监测电解质、酸碱平衡、肌酐、尿素氮等.

(4)做好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腹膜透析的准备工作。2.多尿期的护理: (1)准确记录出入量,特别是尿量. (2)做好保护性隔离。室内空气要新鲜,避免与易感人群接触,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各种介人性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3.恢复期的护理: (1)避免劳累和一切加重肾脏负担的因素,如高血压等。(2)遵医嘱给药,指导病人勿乱用药物。 (三)病情观察 1.少尿期:观察有无嗜睡、肌张力低下、心律不齐、恶心、呕吐等症状及血压变化、心功能不全、尿毒症脑病的先兆. 2。多尿期:注意监测血钾、血钠及血压的变化。 3.恢复期注意用药不良反应。 五、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加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避免使用损伤肾脏的食物、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