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关于甘肃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关于甘肃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关于甘肃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2010-11-16 16:52 来源:《甘肃日报》打印本页关闭

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会议,提出了努力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面对我省的基本省情实际,我省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呢?对这个问题,需要从什么是跨越式发展、要不要跨越式发展、能不能跨越式发展、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等四个方面作出分析和判断。

首先,什么是跨越式发展?“跨越”,按照《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迈过”、“越过地区或时期的界限”。跨越式发展,就是相对落后者通过快速或超常规发展,赶上或超过相对先进者。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既包括经济总量、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的位次前移,也包括社会事业和民生指标的位次前移。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主要是通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发展思路、提升发展层次,以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位次的前移,尤其是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的位次前移。从生产总值来说,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缩小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差距,全省生产总值的增幅必须达到13%,如果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增幅必须达到15%。从居民收入来看,到2015年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必须达到13.8%,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必须达到14.4%。

其次,要不要跨越式发展?我省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自然灾害多,面对我省长期积累的矛盾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面对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如果没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就不可能缩小与西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也不可能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什么叫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收入水平?就是把我们的人均收入的位次前移3位。什么叫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就是要把我们的人均收入位次前移5位。可见,无论是接近西部平均水平,还是达到西部平均收入水平,都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你发展人家也在发展,速度慢了不行,同样速度也不行,必须加快发展,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没有跨越式发展,与西部其他省份的差距会越拉越大,改革发展面对的难题会越来越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很难如期实现。

再次,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具体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第一个方面,从经济发展规律和我们面对的宏观背景看,我省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国际经验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实践充分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3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经济社会就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2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34.6%,意味着“十二五”时期我省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们面对的宏观背景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十二五”时期仍然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宏观政策为我省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国家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与此相关的政策举措已经明确,再加上国内外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我省获得的支持力度将越来越大。第二个方面,从我省自身的实际看,跨越式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一是有良好的基础。从总体上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全省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央把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地位,出台了发展循环经济、支持藏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出台了为我省量身定做的国办“47条”,为我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三是有资源和区位优势。我省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我省作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地理区位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为我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四是有科学的发展思路。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符合省情、具有甘肃特色的发展思路,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起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深入人心,对全省跨越式发展的指导作用日益显现。五是有巨大的内生动力。广大干部群众缩小差距、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振兴甘肃、强省富民的热情高涨,为我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六是有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实践。事实上,我省的有些领域和有些产业,近些年已经在跨越式发展。2010年11月3日,

750千伏联网工程甘肃段建成投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电力外送成为现实。我省风电装机容量在全国的排名提升到第2位。这标志着我省风电发展战略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对全省跨越式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三农”方面,通过推广双垄沟播技术等措施,粮食连续4年获得好收成。通过启动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我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8年居全国第一,2009年居全国第三。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谐抓民生”,采取调整支出结构等有力措施,在财力比较单薄的情况下做到了三个“提前一年”,即比全国提前一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提前一年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提前一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这些成功实践说明,只要思路对头、措施扎实、真抓实干,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第四,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推进科学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壮大,在突出特色中推进发展,在发挥优势中实现跨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善环境,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注重引进海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助推我省的跨越式发展。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科学地回答了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现在的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发挥优势,进一步开拓创新,进一步狠抓落实。只要我们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转化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举措,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就一定能够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开创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总人口2600多万,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著名的“黄金旅游路线”,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就出土自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旅游景点。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尤其是金川的铜镍矿,其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

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89.2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25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水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风能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甘肃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西部的重要工业核心区,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在航天技术、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干旱农业、草原生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各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甘肃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的今天,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前提要求。文章通过对甘肃发展特色经济制约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可以了解发展特色经济的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制约因素;措施 一、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资源禀赋 (一)资源优势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而得名,位于祖国中心。全省设五个省辖市,七个地区以及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民族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人口近2634万人。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形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祁连山地六大区域。主要山脉大多分布在省境边缘,大多数河流都以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矿藏主要有石油、煤、铁、铬、铜、钨、磷、石膏、池盐、芒硝等。森林资源多集中在山区,主要有陇南白龙江林区的青冈、桦木、云杉、冷杉等用材林树种,木材蓄积量近l.5亿立方米。 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耕地居第六位,同时,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可开发潜力较大;甘肃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潜力巨大,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综合开发潜力大;甘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具有风格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广阔;甘肃省境跨度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业环境独特,发展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甘肃工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23位,有较为良好雄厚的国有工业企业基础。石油钻采、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电机电器、真空设备、风动工具、军工电子设备等产业相对优势突出,具有很大的改革和盘活潜力;省内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是劳动力资源的一大优势,劳动力价格低廉。商业流通自建设兰州商贸中心以来,市场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多层次、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商品流通总量不断增加,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对周边省份的吸引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商品流通枢纽初具规模,发展前景良好。 (二)资源劣势 甘肃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特别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传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虽然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产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现状仍未得到彻底的改变;从业人口文化程度低下,投资环境不佳,经济基础薄弱,老、少、边、困区域范围大;由于受自然条件、区域位置、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以及人文背景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甘肃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加大,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位次不断后移,而这种状况在西部大开发中,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资源制约 1、土地资源未能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差。甘肃耕地资源是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均比全国略高,但合理利用程度不高。县域范围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制约了地域优势的发挥。 2、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产业分布与文化结构不对称。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势必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目前甘肃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特别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仍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从劳动力产业间的分布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呈正三角形分布,小学、初、高中以上文化结构呈倒三角形分布。 3、技术、人才、信息等成为稀缺资源。甘肃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的耕作技术、综合生产技术以及非农就业、自主创业的基本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供给缺失。在人才方面,大量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

独特地理环境下地甘肃经济发展状况

独特地理环境下地甘肃经济发展状况 谈一个省的经济状况,就不得不提该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是决定一个省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而甘肃省作为我国西北省份之一,其复杂的地理状况,也决定了他与其他省份,在经济道路上所走的截然不同的路线。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并与蒙古国接壤,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但其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1.98%,所以可以用地广人稀来形容,而正是因为东西跨度过大,所以以省会兰州为界,位于甘肃东西两侧的城市的地理状况也相差较大,相应的,结合其区位优势,所能发展的经济状况也就不同,下面我们就以东西不同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结合地理环境对其经济现状做以分析,并对其未来经济发展走势做出一些预测和建议。 兰州以东的城市主要有定西,陇南,天水,平凉以及庆阳,这几所城市带给我们的印象与长期在人们心目中大漠孤烟直的甘肃形象不太相符,他们大都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矿藏充沛,其中定西市地理环境较为不好,伴随着经济状况排在这几所城市的末端;而陇南市,毗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陕西省汉中市其自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著名的九寨沟风景区也与仅其一墙之隔;天水市为甘肃第二大城市,与陇南地理环境相似,接壤陕西省宝鸡市,距离陕西省会西安只有三百多公里路程;平凉市庆阳两市地理环境较为相似,周边被陕西省以及宁夏省所包围。 定西市气候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这一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定西独一无二的农业发展状况,其被冠名有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等。同时定西市旅游业也有一定基础,定西历史久远,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贵清山、遮阳山、莲峰山等享誉国内外。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齐家、寺洼等文化遗址,西起临洮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海内外李氏寻根敬祖的“李氏堂”和通渭温泉等极具开发价值。境内还有汉代新莽权衡、唐明皇御笔“哥舒翰记功碑”、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县域金融改革创新发展与服务便利化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县域金融改革创新发展与服 务便利化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银行类金融机构行业经济体制改革 【发文字号】云政办发[2014]51号 【发布部门】云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4.08.26 【实施日期】2014.08.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县域金融改革创新发展与服务便利化的实施意见 (云政办发〔2014〕51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县域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县域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和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助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促进县域金融改革创新发展与服务便利化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与总体思路 (一)重要意义。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可持续性,对优化资源基础性配置,提升县域经济增长活力,推

动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县域金融改革创新发展与服务便利化就是要完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推动县域金融产品创新,提升县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县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金融与产业融合力度,逐步构建符合县域经济发展、“三农”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多元化、多层次现代县域金融体系,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总体思路。促进县域金融改革创新发展与服务便利化,坚持市场化改革和普惠金融发展的改革导向,坚持简政放权与加强监管齐推进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相协调的基本原则,以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重要契机,以完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加快县域金融服务创新、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县域金融改革创新发展与服务便利化程度为目标,以加快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三农”金融服务便利化、县域金融改革创新、民营金融创新培育发展、小微金融培育发展、县域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民生金融发展、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民营创业金融培育发展、沿边(跨境)金融改革创新10项试点工作为主要抓手,各有侧重地开展县域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大力培育发展贴近基层、贴近“三农”、贴近小微企业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地方政府金融发展与监督管理机构建设。加大地方金融监管力度,根据《中共云南省委机构编制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州市县政府金融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云编办〔2012〕164号),逐步健全州、市、县、区金融工作体系,提高新形势下政府引领和服务金融工作的水平,积极搭建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与县域经济、实体经济之间的沟通桥梁与服务平台。(牵头部门:省金融办) (二)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引导和鼓励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扩展乡镇金融服务网络。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甘肃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甘肃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甘肃省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十一五”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较快增长,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低于“十一五”水平,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跨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经过五年的奋斗,把我省打造成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和人才科技高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十二五”主要奋斗目标,如何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以上,个人认为,当前亟需重视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变发展观念,淡化GDP考核政绩 甘肃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克服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困难,我省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粮食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就我省目前的现状来看,仍然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困扰着我们。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各地的干部在发展的过程中过重的倾向于GDP的增长。我们知道,发展GDP最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出让土地,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虽然这是个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就我省来说,如此过渡的开发容易出现很多后续的连锁问题。首先是导致耕地减少、粮食减产。大量的川地、水浇地等优质土地被用于房地产开发,表面上看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短期内GDP增长了,

从县域经济走向区域经济

从县域经济走向区域经济 ——以甘肃省山丹县发展与空间规划为例 摘要: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而区域经济更具有自然融合的经济的含义,界限比较模糊,往往是跨行政区的自然经 济区,经济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联系。本文从县域经济的成就与问题出发,分析县域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的,经济区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不仅对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且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 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 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 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臵,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我省是一个地区差距非常大的省份,这种地区差距不仅仅表现为不同地区居民名义收入水平上的差距,最为严重的是许多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非常恶劣,加快发展的要素条件匮乏。地区差距的扩大,既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统筹区域发展是最重要的途径。 一、山丹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区域经济正在打破界限而呈现出新的竞争态势,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创新

浅析德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析德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市管县”体制已无法适应发展的需求,逐渐呈现出阻碍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的势头。因此,县域经济发展也逐步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党的十六大亦明确指出以发展壮大国民经济的最基本综合单元和子系统“县域经济”为首要任务,从而发掘县级政府的新职能新角色,起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铺平道路,更好的迎接发展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德阳市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同样存在此类问题。本文综合运用实证与规范分析、定性与定量方法以德阳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德阳市县域经济探寻可行性发展模式及道路。 关键词:德阳市,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ABSTRACT Accelerating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traditional system of "city administrating county" has been unable to adapt to the demand of the development, gradually showing a hinder the pace of the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momentum.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also gradually cause the attention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he party's 16 big also made it clear to develop the most comprehensive basic uni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subsystem "county economy" as the first priority, so as to explore the new functional role of county government, play a rol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pave the way for the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better for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Deyang city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s not exceptional also, there is also such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integrated use of empirical and normative analysi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is good for 。 Key words: Deyang, county economy, problem, tactics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规划,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以及相关国 家的高度關注。一带一路涉及我国的许多地区,本文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促进甘肃经济发展。 關键词:一带一路甘肃机遇挑战 引言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其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国家、众多产业,需要对各种生产元素进行调配,从宏观角度加强规划与管理。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的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格局发生了改变。甘肃省处于一带一路建设区域范围内,新战略的提出,为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甘肃省必须要加强对各种机遇的把握,并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以提高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变的标志,这个构想的提出,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水平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一带一路战略满足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经济特区、新区的建设,我国对外开放力度有了很大提升,但纵观当前我国的经济格局,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导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受阻,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实现全面发展,必须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一带一路战略正好满足此要求。其次,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水平较低,必须要大量的资本、技术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资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可以实现要素输出。一带一路的建设正好顺应了我国生产要素流动的趋势。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一带一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在一带一路战略方针指导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沿线的省市,将面临更大的机遇。 以甘肃省为例,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省着力打造对外开放的经济平台、经贸平台和文化平台。兰州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被定位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和

镇雄县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其重点

镇雄县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其重点 一、镇雄县域概况 镇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云贵高原乌蒙山北麓,云、贵、川三省交界处,东接四川叙永, 南连贵州毕节、赫章, 西邻彝良, 北抵威信, 素有“鸡鸣三省”之称, 是云南滇东北的门户。 国土面积3696平方公里,人口140余万,地处边疆,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自然地貌是典型的山区特征,条件恶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全县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9.2%、43%和24.8%,气候日照少,阴雨多,凌冻大,气温低,春迟秋早,无灾不成年,土地产出率低,仅占全省0.94%的土地生存着全省2.9%的人口,人口负担重,是云南省第一人口大县,人地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单一,属于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年收入只有816.3元,横向差距大,贫困面大,属于国家级特困县。(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 1、水土资源 镇雄县域内有横江、赤水河、乌江三大水系,含大小河流39条,主要河流有白水河、罗甸河、翟底河等。全县年降水量33.65亿m3,地下水储量10.38亿m3,水能理论蕴藏量26万kw,实际可开发量22万kw,现已开发3.69万kw。现有耕地124.3万亩,人均耕地0.98亩。 2、矿产资源 镇雄境内矿藏主要有煤炭、硫铁矿、大理石、水晶石、石灰石等30多种。其中,煤炭和硫铁矿分布很广,储量丰富,煤炭远景储量74亿t,占全省储量28.01%,工业储量45.17亿t,占全省储量的17.1%。 3、生物资源 县域内有植物资源600多种,野生动物150多种。有银杏、珙桐等世界珍稀树种及价值极高的濒危古木“红豆杉”。有筇竹、方竹等竹笋珍品和享誉全国的苦丁茶。有天麻、黄连、半夏、云木香、杜仲等100多种中药材和竹荪、香菌、木耳等菌类植物,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4、气候资源 镇雄大多数地方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少数河谷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1.3℃,日照1341h,无霜期218.6天,年平均降水量914.6mm。(二)、社会经济条件状况 1、劳动力资源 镇雄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轻壮年劳动力比较丰富,劳务输出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直至2007年,五年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02万人次,实现劳务工资性收入72.4亿元,在外稳定就业人数达到23.5万人。 2、国家扶贫重点 镇雄开发较早,历史悠久,曾被称为“大雄古邦”。全县辖28个乡镇,其中有4个民族乡,244个村(社区)委会,5232个村民小组。人口基数大,人口负荷重,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属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三)、镇雄县经济发展特点 首先,农的成份大。镇雄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9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94%。改革开放以来,镇雄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成立了县乡领导机构,制订了一些鼓励政策,在涉农部门的紧密配合与共同努力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八类农产品的农业产值有较大提高,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实力有所增强,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测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应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具体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评价原则、评价理论依据与方法、评价的操作环节。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为县域经济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体系评价方法指标 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科学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摆在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文献[1]对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进行了述评;文献[2]研究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文献[3]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驱动原理下的赋权方法,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文献[4]依据相关经济原理筛选县域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上述研究丰

富了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但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理论的系统化体系的研究还较缺乏。 1 县域经济的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较多,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是县域X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5];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6];从行政层次角度来 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X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7];从系统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5]。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空间界定是以县级区域划分的国土为界,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界定为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产业界定虽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层次界定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户多层次的经济体系,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论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论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为了发展区域经济,甘肃省委、省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实际,先后经过八次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其中“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是最后提出的,也是最完整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一些学者单纯从理论性、结构性方面出发,套用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中心外围理论、络开发理论研究甘肃经济发展战略;另有一些学者从农业种植、养殖,或者“工程技术”的角度做了一些有益探讨;但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价值文化角度,以及市场经济秩序、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家创新精神、产业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研究的较少。提出的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指导意义有限,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较小。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的快慢与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秩序公平与否、商业文化形成与积淀、资源禀赋的多寡都有很大关系。单纯从那一方面研究经济问题都带有片面性,研究形成的发展战略实际意义都不可能大,对经济发展贡献都非常有限。综合看甘肃经济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发展战略不够清晰。中心带动,怎样带动、用什么样的优势带动,干部学者理解不一,说法不同。从我省进出口贸易可以看出,中心带动优势不明显。20XX年1-10月,进出口增速达到%,比全国增速%高3倍多,排全国第一位;出口增速%,比全国平均增速%高4倍多,排名全国第一;进口增速%,比全国平均增速%高两倍多,排名全国第二。但进出口总量最大的是金昌市,而不是兰州市,金昌市占到了全省进出口总值的%;兰州市进出口总值仅为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且主要进出口商品为5-7号燃料油、硅铁和石油及天然气钻机,三项商品占兰州市进出口总值的%。这说明兰州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工业,而是靠服务业和其他产业。商业文化尚处初始阶段。良好的商业文化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甘肃由于长期受儒家压制重商主义、阻碍科技进步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比较保守,商业文化难以形成,具体表现在:第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只有当官才是干事业,才不会虚度人生,才是最大的富贵利禄;搞科研、学经济、干企事业都不是大丈夫所为。致使许多本能在科技、教育、医疗、经济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当了公务员,在机关里干起了抄抄写写的事情。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人才,延缓了科技经济发展进程。第二,君臣父子上下尊卑

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战略路径

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战略路径 【摘要】甘肃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省份之一,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等原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想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甘肃必须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作出积极的努力。本文分析了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并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了甘肃经济欠发达的现状,从而探索了甘肃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甘肃经济后发优势发展战略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地区差距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急切需求;也是保持我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甘肃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等原因,甘肃经济建设还处于滞后阶段,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协调、不平衡的因素。甘肃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必须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作出积极的努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甘肃应突出后发优势,巩固比较优势,汲取兄弟省份在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期在新一轮的经济建设中取得平稳较快的发展。 一、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 1、甘肃经济基础薄弱。甘肃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多种因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甘肃省GDP总额4120.75亿元,排名全国第29位;全国人均是29992元(约为4528.67美元),甘肃人均GDP为16113元(约为2433美元),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全国倒数第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全国倒数第一,小康进程全国倒数第五,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2、国家给予甘肃一系列政策支持,甘肃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继续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家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以及藏区、革命老区等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为加快甘肃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甘肃经济发展最大的希望是开发开放。随着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沿海发达地区因生产要素

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c16618896.html, 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文新雷 来源:《时代金融》2011年第20期 【摘要】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和城镇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各种相关产业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因此,正确认识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资源和区位优势,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富民兴滇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经济经济发展云南省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和主要特点 在我国传统和现实的社会结构中,县域是联系宏观与微观、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的重要环节。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它是宏观经经运行的基础。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同国民经济体系的其他经济形态相比,县域经济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县域经济 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因区域和资源环境的差异,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二)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宏观体系的基础。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作者:杨清查…文档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267 更新时间: 2008-12-18文字控制:[小][大] (2008年第2期) 2007年甘肃区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加快的发展势头,全省14个市州的经济增长速度均达到两位数。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如果区域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不到及时、有效遏制,不仅会导致区域间的经济冲突,弱化区域已经形成的分工和合作,而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形成负面影响,最终将影响构建和谐甘肃、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进程。因此,甘肃应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深入探究区域差距产生的根源,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发展差距现状 从甘肃14个市州看,兰州市和河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市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一)经济总量。兰州市经济总量最大。2007年,兰州市贡献了全省近 1/3的GDP,其他13个市州的贡献率都在10%以下;其中嘉峪关、临夏、定西、甘南、陇南等5市州的贡献率均不足5%。 (二)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14个市州中嘉峪关市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最高,2007年人均GDP达到58856元;定西市最低,为3418元,嘉峪关是定西市的近17倍。 (三)城乡收入。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嘉峪关市,达到13442元,最低的是临夏州,仅为5873元,嘉峪关是临夏州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也比较明显,最高的是嘉峪关市,为5836元,最低的是临夏州为1595元,嘉峪关是临夏州的3.7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 (四)财力贡献。2007年,兰州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6.55亿元,贡献了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近1/4。武威、定西、临夏、甘南等四市州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均在2%以下。市州财力贡献能力差距悬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