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反思

郑和下西洋反思
郑和下西洋反思

第21卷第1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1 No.1

2003年1月JOURNAL OF GU IZHOU UN IV ERSIT Y (S ocial Science )Jan.2003

郑和下西洋反思

Ξ

林振草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通过对十五世纪中、西方远航船队的比较,昭示世人郑和船队的伟大。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目的的辨析,阐明了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意图,追求“天下共主”的虚名和“贸采琛异”的耗费,给明朝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这是“埋葬”伟大郑和船队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天下共主;贸采琛异

中图分类号:K24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03)01-0098-08

每当想起郑和率领庞大海船驰骋在烟波浩渺

的大洋时,心情总是澎湃不已,为在那个时候我国己拥有那么强大的船队而自豪。“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中国使节与海外各民族友好相处的热烈场面更令人感动不已。可是,令人纳闷的是郑和逝世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像郑和那样杰出的航海家。中国船队远洋航行从此销声匿迹。穿越大洋的海船,放眼望去尽是西欧海船。此消彼长的原因究竟何在?为了揭开这一迷团,笔者近日得宽余,再次翻阅史籍、拜读许多专家学者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以及大航海时代西欧一些国家的航海记录。经过多时的琢磨、研究比较,似有所悟,是否真知灼见,愿以此与读者商榷。

一、壮哉!郑和船队

1405年(明永乐三年)至1433年(明宣德八

年)的二十八年间,我国历史上伟大航海家郑和先

后奉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之命曾七次率船队远航,驶进东南亚,横渡印度洋,取道波斯湾,穿越红海,沿东非之滨南下,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部沿岸诸国及马达加斯加岛一带,己知的国家和地区有三十多个。郑和船队的分舵甚至向西南深入大西洋,向东南深入太平洋航行,所访问过的一些国家或地区,我们迄今还不知它们位于何处。成化九年(1473年)明宪宗有意遣人重下西洋,派人到

兵部索取《郑和下西洋水程》的档案,但当时的车驾

郎中刘大夏坚决反对,并私自藏匿《出使水程》档案,致使有关郑和下西洋活动的许多方面,特别是

分舵的活动迄今无从查证。[1]

郑和船队不仅行驶的水域宽广,而且远航的时间都早于西欧的任何船队。郑和船队首航于1405年,比哥伦布到达美洲早87年;比达?伽马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早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要早114年。郑和船队,无论

在船舶的数量、船只的吨位、航海的人数,或者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船队的组织管理等,在当时都是举世无双的。郑和宝船大者长肆拾肆丈肆尺,阔壹拾捌丈。若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规定的斛斗称尺制度,当时一尺相当于今31厘米计算,郑和最

大的宝船的长宽分别是138米和56米。①

宝船的载重量,据英国学者米尔斯推算,约为2,500吨,排水量为3,100吨。亲随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巩珍说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而且宝船异常坚固,得以在“烈风陡

起,怒涛如山”的印度洋驰骋。郑和船队规模宏大,每次出航,仅宝船就有六十余艘,连同其它附属船只———马船(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兼用船)、粮船、坐船(大型战船)、战船(担任护航的专用船),总计有二、三百艘,人数都在二万七千人左右。而哥伦布向美洲探险的船只只有三条帆船,九十名水平,其中旗舰“圣玛丽亚”号,排水量不到100吨;葡萄

?

89?Ξ

收稿日期:2002-04-14

作者简介:林振草,男,贵州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世界中世纪史研究。

①若按照浙江沿海造船工匠世代相传的鲁班尺(一尺合25.8厘米)计算,郑和最大宝船的长宽分别是114.55米和46.44米)。

牙海军大将达?伽马远航印度的船队,据说用当时欧洲最精良的四条新下水的海船组成的,可是其旗舰长度也不过80英尺(不足25米),载重120吨左右,全船队共有160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由5条帆船组成,其中两条130吨级,一条60吨级,水手总数为256人。而且,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受人欢迎,离别之后受人怀念,这些更不是那个时代欧洲航海冒险家可以同日而语的。在郑和下西洋以后直到今日,南洋诸国中,如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等,都还保存着许多纪念郑和的各种遗迹,如三宝山、三宝井、三宝亭、三宝庙、三宝洞、三宝垄等等。此外,在这个地区,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传说很多,涉及到生活、风俗习惯的许多方面,例如,禁食节、冲凉、吃榴莲等习俗,据传都是郑和输入的。“大抵凡事物之不明其理者,不曰三宝公所教,则称三宝公所为。”[2]可见,郑和受人爱戴之深。《明史?郑和传》曰:“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宝太监下西洋为明朝盛事云。”这样的赞美之词,一点也不过分。与怀念郑和而香火不断相比,那个时代西方航海冒险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麦哲伦被作为一个残忍、贪得无厌的侵略分子载入菲律宾的史册;马六甲人民把葡萄牙殖民者与龟龙、黑虎并列,同为三害。[3]印度人憎恨葡萄牙殖民者,他们说:“幸而葡萄牙也同狮虎一样少,否则他们会消灭整个人类。”[4]

如果曾任潜艇指挥官的英国学者加文?孟席斯的见解得到证实的话,那么郑和在世界航海史和人类发展史的贡献就不仅于此。有二十三个国家的历史就需要重新改写。加文?孟席斯花了14年时间,绘制了中国明朝郑和率领探险船队在1421年至1423年间的航行路线。他援引了新证据———他研究郑和航海,在威尼斯看到一张绘于1459年的地球平面图,上面已经有了南部非洲和好望角,而那张平面图上还用中世纪腓尼基语标注说,1420年曾有人绕过好望角航行至贝尔德岛角,旁边还画着一艘中国大帆船。并且,运用他本人了解的关于风向和潮汐方面的知识,推断出1421年12月九艘中国巨船在加勒比海沉没的具体位置。他认为从海床上船体残骸的照片看,散落在海底的石头无论形状或是大小都与不久前在菲律宾海域打捞出来的一艘中国运宝船上的石头相仿。因此,他提出警世骇俗的新观点,中国明朝的郑和所率领的船队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并比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更早发现新大陆。[5]孟席斯的学说已

引起了世界的注意,该理论有待进一步的证实。

可是,郑和开辟的大规模航海事业在中国并未发扬光大,而是像一颗明亮耀眼的星星划过长空闪烁即逝。在郑和逝世之后,中国人的远航事业便销声匿迹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般结果?个中三昧,恐怕只有在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以及达到此目的所采用的办法中去寻找了。

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可谓是言者纷歧,迄无定论。最早的说法是“寻找惠帝踪迹说。”其主要论据是《明史?郑和传》,文中写道:“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惠帝名允 ,是朱元璋的孙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病死,允 登上帝位,年号“建文”。朱允 感到“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即位后,与其亲信齐泰、黄子澄密议削蕃。其叔燕王朱棣便以“清君侧”之名举兵反抗。建文四年(1420年)六月十三日,燕军破城,传闻朱允 于宫中自焚死,“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朱棣于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关于建文帝究竟是死,还是逃亡在外,这对于永乐帝来说,确实是件大事。因为永乐帝是以庶夺嫡,与传统不合,难逃篡位之名。倘若朱允 真的未亡,他仍将是反对朱棣统治的一面旗帜,叫朱棣不把此事放在心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遣荧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通行天下州郡县邑,隐察建文安在”和遣郑和数辈下海觅建文的记载。有人说,这只是郑和下西洋初期的一个附带的目的,而不是郑和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我很赞同这个说法。因为建文帝是公认的“仁柔少断”的皇帝。而且,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归国时,也就是永乐九年(1411年)永乐朝己进入鼎盛时代。东南亚诸国皆“航海贡琛,稽颡阙下”,西北部的帖木尔、漠北蒙元势力和西南部的安南等对大明帝国的威胁均已解除;国内政治经济实力也更为强大。因此,到此时还说朱棣仍很担心建文帝复辟,恐怕就站不住脚了。何况,郑和从第四次下西洋的目地均在印度以西地区。建文帝不可能跑到那里去。在那里既无枝可依,也不可能成为复辟帝位的基地。

关于郑和下西洋目的的另一种说法,是“明政府欲联印抗击帖木儿的侵犯”[6]。持此说者的依据是“中亚与西亚霸主”、

“成吉思汗系的继承人、察合台汗国的君主”帖木儿于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集结步、骑大军数十万人东向进犯大明帝国。

?

9

9

?

声称“中国主为奸恶之贼人,吾之仇也”。[7]矢志为被推翻蒙元皇帝报仇。然而,这种联想缺乏有力的历史证据。永乐二年十一月,帖木儿率大军东犯,消息传到明廷,朱棣于永乐三年(1405年)二月给甘肃总兵左都督宋晟下了一道谕旨:“回回例兀言,撒马尔罕回回与别失八里沙米查干王假道率兵东向,彼未必敢肆志如此,然边备不可怠。”“宜练士兵,谨斥堠,计粮储,预为之备。”[8]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永乐帝对贴木尔的举动是有所警惕,但并没有把它放在危及大明政权存亡的位置上。朝廷并没有调遣大军到西北进行堵截的军事部署,而仅仅“敕甘肃总兵官宋晟儆备。”[9]因此说朱棣急于派郑和下西洋搞“联印抗帖”的论点难于成立。再从事发时间推算,说郑和要搞“联印抗帖”也是站不住脚的。帖木尔是在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发兵,到朱棣命令甘肃总兵宋晟加强防备,时间相隔仅仅三个月。而帖木尔于永乐三年(1405年)三月二十八日病死于兀答刺军中。郑和在永乐三年六月自苏州刘家河下海,再往福建长乐港停泊候风,然后出闽江口开洋。按当时航海的规律,中国船下西洋必须到刮东北季风才能起航,而刮东北风必定在每年十一月至翌年三月。这意味着郑和离开中国的时间最早也得在永乐三年(140年)年底。这样的话,帖木尔之死与郑和首次开洋出航的时间相隔至少有九个月。这就是说,明朝皇帝朱棣在郑和离开中国之前就已知帖木尔去世和回回军的瓦解。而且《明史?撒马尔罕》还记载,帖木尔死后,永乐五年(1407年)六月,其孙哈里承袭汗位,哈里主张与明朝恢复和平友好的邦交关系,派遣使臣歹达等送被帖木尔拘禁12年的大明使臣傅安还朝,并进贡方物。永乐厚赐其使节,并派遣指挥白阿尔忻台等往祭帖木尔,赐新王及部落银币。“自后,或比年、或间一岁、或三岁,辄入贡。”[10]如果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联印抗帖”,那么,永乐五年以后郑和屡下西洋又是为了什么?我们再将视线从中国转向印度。在郑和下西洋到达印度之前,中国与印度在政治上没有任何联系。郑和下西洋之时,印度正处在四分五裂的境地。在1398年,帖木尔率军由中亚入侵次大陆,攻陷德里,大肆掳掠烧杀。德里苏丹国从此一蹶不振。德里苏丹国分裂为五个独立部分,即德里苏丹国、孟加拉、马尔瓦、古吉拉特和克什米尔。而次大陆的南部,早在十四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就建立了两个大国,即信仰伊斯兰教

的巴曼和信仰印度教的维查耶那加尔,而且两个国家长期对立,彼此战争不断。总之,印度次大陆缺乏一个可以团结各族人民抗击强大的帖木尔的中心。那么,郑和又能如何与他们联手呢?”“联印抗帖”之说确实难予成立。

还有一种观点,即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同海外国家发展贸易,以期增加国库收入。[11]持此论点者的依据是明初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即徐一夔《始丰稿》中的《织工对》所表述的那样,明初已出现靠自由出卖劳动的雇佣工人和拥有资本建立手工工场生产组织形式的资本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国外扩大市场,以增加国库的收入。持此说者的第二个依据是严从简的记述:“永乐改元,……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而国用亦羡裕矣。”[12]以此进一步证明,通过与海外诸国发展贸易,既增加政府的收入,又让老百姓发财致富,可是,持此论者忽视明政府一贯的治国思想“重农抑商”。政府从不把加强经济交流视为发财致富、裕国裕民的手段。它表现在郑和下西洋的整个活动过程中。第一,明政府严禁私人下海经商,这一海禁政策既严厉又长久,几乎与明朝统治相始终。它扼杀了广大老百姓经商的积极性,而且阻挡了他们的财路。其结果是沿海走私之风泛滥,倭寇之患更为猖獗撅;第二,政府免征“蛮夷”来华贸易之税,给国家财政带来严重损失。据《明通鉴》记载:“上即位之初,有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民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上曰:‘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不许。”[13];第三,为了招徕远人,达到海外各国对大明宗主国的认同,明廷在购买外国商品时往往高出市价许多倍。例如,明初在苏门达腊与柯枝等地胡椒每百斤价银一两左右。而明政府本着赏赐宜厚的原则,在制定《给赐番夷通例》中规定,每百斤胡椒需付贡使银二十两。[14]对于朝贡者“悉以品极赐赉,虽加厚不为过也。”[15]明廷大力推行“厚往薄来”的政策。上述证据足以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决不是为了开展贸易赢利。至于明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历史事实,毋庸置疑。但是,这个“芽”由于遭受封建专制制度的重农抑商政策的严厉压制,一直成长不起来。政府控制农业生产和大部分手工业生产。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权利完全掌握在专制封建王朝手中。它不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

?

1

?

?

101?

诚如郑和等在《天妃灵应之记》载:“及临外邦,其蛮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其寇兵之肆暴掠者,殄灭之。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但郑和在海外直接用兵并不多见。实际上仅有三次。第一次,永乐四年郑和出兵擒拿旧港酋长陈祖义,原因是“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而后,祖义献于朝,戮于市;[16]第二次,永乐六年九月,郑和擒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原因是“国王亚烈苦亲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其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亲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第三次,永乐十年十一月,郑和在苏门答腊擒拿前伪王子苏干剌。原因是苏干剌“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16]永乐十三年七月,归朝后,刑部按法诛之。

虽然,耀兵异域是郑和下西洋为达到既定目的所采用的手法,但这不是主要的。明朝祖训:“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24]在这一方面,郑和是严格遵守的。按明成祖的旨意,郑和采用的主要手法是“示中国富强”,即对宾服“四夷”给予厚赐,以“柔远人”。诚如马欢所言,郑和每到一地,“赍诏敕赐其国王诰命银印给赐升赏各头目品级冠带。”[25]对“四夷”进贡之物,除按值付款外,还照例给予丰厚礼品回报。贡品之外附带的商品,允许其免税贸易。这便是明朝初期制定的对外关系的总方针“厚往薄来”。早在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对中书省臣说:“西洋锁里,世称远番,涉海而来,难记年月,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薄来可也。”[26]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对礼部诸臣说:“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27]在对外交往方面,朱棣既继承其父“厚往薄来”的政策,而且在具体的政策上,对海外诸国更为热情周到,甚至让诸国贡使“遂心所欲”。[28]实行“厚往薄来”政策的结果,使海外诸国都乐意同中国交往。明初,海外诸国向中国派遣使节之频繁,为历代所未见。在永乐时期的二十一年中,约来使318次,平均每年约来使15次,并且每次派遣的使节人数也是惊人的。譬如,永乐九年七月二十五日,“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率领其妻子及陪臣五百四十余人来朝。”[29]永乐二十一年九月二十日,“西洋古里、忽鲁漠斯、锡兰、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柯枝、加异勒、溜山、喃勃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等十六国,遣使千二百人贡方物至京。”[30]而且,接待极为隆重,赏赐极为优厚。像满剌加国王率团来朝,“抵近郊,命中官海寿、礼部郎中黄裳等宴劳,有司供张会同馆,入朝奉天殿,帝亲宴之,妃以下宴他所,光禄日致牲牢,上尊赐王金绣龙衣二袭,麒麟衣一袭,金银器,帷慢衾稠悉具。妃以下皆有赐,将归,赐王玉带仪仗鞍马,黄金百、白金五百,钞四十万贯、钱二千六百贯,锦绮纱罗三百匹、帛千匹、浑金文绮二、金织通绣膝 二。妃及子侄、陪臣以下赐宴有差,礼官饯於龙江驿。复赐宴龙潭驿”。[29]总之,在郑和下西洋的时期,亚非诸国向中国派遣使节,无论来者多少,贡品厚薄,都能得到明廷隆重接待,无不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为图“天下共主”的虚名和对“珍异”的追求而破费国家巨额财富,其后果是极具灾难性的。

首先,铜钱大量外流造成大明宝钞严重贬值,市场混乱,商业萎缩,人民大受其害。诚如侍讲邹缉于永乐十九年上疏:“朝廷岁令天下有司铸铜钱,遣内官赍往外番及西北买马,收货所出常数十万,而所取曾不及一、二。且钱出外国,自昔有禁,今乃竭天下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31]由于铜钱大量外流,政府就滥发纸钞———大明宝钞,结果引发宝钞严重贬值。宣德四年(1429年),米一石、棉布一匹或丝一斤都值五十贯钞,比洪武九年(1376)上涨了五十倍。宣德八年(1433),绢一匹折钞四百贯、布二百贯,比永乐五年(1407)又上涨了差不多十倍,比洪武九年上涨了将近三百三十倍。于是民间拒不用钞,专以金银铜钱及实物作交易,钞票形同废纸,已名存实亡。[32]其实,早在宣德元年(1426),老百姓就普遍拒绝使用宝钞。当时户部就将这种情况上奏皇上。宣宗立刻下令都察院“揭榜禁之”,曰:“凡以金银交易及藏匿货物,高抬价值者,皆罚钞,强夺强买者治其罪。”[33]然禁令难收成效,而市间盗铸伪币的事件却急剧增加。市场秩序混乱,社会受到破坏。

其次,工匠不堪超额榨取,纷纷逃离作坊或工场,官营、民营手工业均受到严重打击。郑和下西洋时期,用以给赐“四夷”的礼品或用来交易土特产的物资如红丝色绢、青花瓷器等,主要产自官营手工业。明代手工业主要是由政府经营的。那些在官营手工业劳动工匠都有特殊的户籍。在籍匠

?

2

1

?

?

301?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但此时对于明廷来说,举办如此重大活动,已经力不从心了。自此以后,明朝有几位皇帝想仿照永乐、宣宗下西洋壮举。可是,一个也没有实现。基本原因就是库藏空虚。

郑和伟大的航海事业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我为它的辉煌而骄傲,为它的辉煌不再而惋惜。我佩服郑和海洋观和他的远见卓识。当明廷内部臣工争论是否再举办下西洋的争论时,郑和勇于直言,提出“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47]的观点。我也赞赏明成祖朱棣打破其父朱元璋那种自我封闭的思想,勇敢的走上海洋的开放态度和那种不占他人的领土,不贪他人财物,坦诚地对待各国来华使节的作风。我也认为郑和为首的中国使团尊重海外各国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帮助当地人民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作的努力而倍感钦佩。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使皇帝朱棣辈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不能与人平等相待,总是从“大朝上国”的天下主自居,负有教化落后“蛮夷”的义务和责任。为了充当“天下共主”的虚名,对“四夷”实施“宣德化、怀柔远人”,“乃竭天下所有以与之。”其结果是对别人未见有多大帮助,而对自己却元气大伤———支费浩繁,库藏为虚。皇帝朱棣不懂得互惠互利的“双赢”在造福人类、共同缔造太平的重要性。伟大的郑和船队就这样被“埋藏”在海洋之下。

西方航海冒险家和他们的赞助国在航海活动的目的上,与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是迥然不同的。恩格斯曾说: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地理上的发现———纯粹是为了赢利。”[49]他们不择手段地谋取利益,在滚雪球般的财富的支撑下,他们的船队愈来愈大,在广阔的海洋上横行无阻,把广大的亚、非、拉美的许多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这些地区的众多土著居民遭受亡国灭族的惨祸。

朱元璋在洪武四年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所讥。”[49]看来,用这句超前的话来批评皇帝朱棣辈的错误最为中肯,也是明成祖朱棣留给我们子孙后代深刻的历史教训。

参考文献:

[1]严从简1殊域周咨录(卷8?琐里?古里传[Z]1

[2]杨文瑛1暹罗杂记(第五:史事类,三宝公)

[3]张燮1东西洋考

[4]引自《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第二分册》第253页

[5](英)伊丽莎白?格赖斯1中国探险家比哥伦布早发现美洲1[N]每晚讯报,2002-03-04

[6]向达1试说郑和[N]1进步日报,1951-11-031

[7]曾问语1中国经营西域史[M],P233

[8]明太宗实录(卷33)[M]1

[9]明史?撒马尔罕传(卷332)[M]1

[10]吴晗1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J]1清华学报,1953(1)1

[11]严从简1殊域周咨录(卷9)[Z]

[12]明通鉴(卷十四,纪十四)[M]

[13]韩振华1论郑和下西洋的性质[J]1厦门大学学报,1958-(1)1

[14]永乐实录(卷119)[M]

[15]明史?郑和传:卷304[M]1

[16]明史?三佛齐传:卷324[M]1

[17]明史?忽鲁谟斯传:卷326[M]1

[18]明英宗实录:287[M]1

[19]明史?阿丹条:卷326[M]1

[20]明世宗世录:卷438[M]1

[21]马欢1瀛涯胜览?阿丹国[M]1

[22]黄省曾1西洋朝贡录[M]1

[23]明太祖实录:卷68[M]1

[24]明太祖实录:卷71[M]1

[25]瀛涯胜览?古里国[M]1

[26]明太祖实录:卷154[M]1

[27]明太祖实录:卷23[M]1

?

4

1

?

[28]明成祖实录:卷77[M]1

[29]明成祖实录:卷127[M]1

[30]续文献通考:卷11[M]1

[31]章深1论郑和下西洋终止的原因[A]1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第一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P161

[32]明宣宗实录:卷19[M]1

[33]费信1星槎胜览[M]1

[34]明宣宗实录:卷114[M]1

[35]明会典:卷194[M]1

[36]明仁宗实录:卷1[M]1

[37]顾炎武1天下郡国利病书1上元县?坊厢赋役[M]1

[38]明宣宗实录:卷72[M]1

[39]明成祖实录:卷23[M]1

[40]明宣宗实录:卷58[M]1

[41]田培栋1明朝前期海外贸易研究—兼论郑和下西洋的性质[J]1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3—(4)1

[42]陈高华、吴泰1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M]1

[43]永乐实录:卷78[M]1

[44]永乐实录:卷120[M]1

[45]仁宗实录:卷1[M]1

[46][法]弗朗索瓦?德勃雷著,赵喜鹏译1海外华人序言[M]1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1

[47]恩格斯1自然辩证法[A]1马恩选集:第三卷[M]1P5241

[48]明太祖实录:卷68[M]1

A R e-examination of the Expedition to the West by Zheng H e

L IN Zhen-cao

(The History Depart ment,Guiz hou U niversity,Guiyang,Guiz hou,550025,Chi na)

Abstract:Through a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oceangoing fleet with the Western one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show the power of Zheng He’s fleet to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With an analysis of the purpose of Zheng He’s expeditions to the West by sea,it also states the real intention of the emperors,Zhu Di and Zhu Zhanji in the Ming dynasty,about why they sent Zheng He there.To seek the un2 deserved reputation of”emperorship of the whole world”and purchase a lot of jewelry,rare birds,rare ani2 mals and various perfume,the emperors spent a large amount of money,which gave a heavy blow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ing dynasty.This is the basic reason of why Zheng He’s fleet encountered ”its failure”in the end.

K ey Words:Zheng He;go to the West by sea;emperorship of all the world;purchase a lot of jewelry, rare birds,rare animals and various perfume

?

?

5

1

16课 郑和下西洋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主备:肖丽 课时计划:2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郑和下西洋的条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其核心是郑和下西洋的条件。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的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文献资料、《郑和下西洋路线》的图片,明确地讲解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历史范围。教学的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特点,理解重点的关键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指导法、讲述法、图表展示法、自主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呈现。 二、目标及解析 1、目标定位: (1)学会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3)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目标解析: (1)学会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也就是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其原因。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也就是要掌握郑和下西洋时间、目的、路线、意义。 (3)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也就是通过与欧洲航海家的航海的对比,从时间、规模、次数、范围等方面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难以记住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原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

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样,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制成课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对于下西洋的原因,主要通过大量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这样便于学生形象、直观的理清本课的学习线索。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8年,中国有两件我们要铭记的事:一个是汶川地震;一个是背景奥运会。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中,有这样的一个画面(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中郑和下西洋的场景照片),这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期中外交往的伟大壮举——郑和下西洋。在你了解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中,明朝以前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有哪些?(让学生把它写出来)。 授新课: 问题一、“西洋”指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论丛史出。 问题1、西洋指什么地方?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问题2、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活动1】阅读材料 材料一:史书记载:明,洪武末年时,“粮仓充实,国家安定”。明,建文帝时期,“人民富足,路无拾遗”。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极盛。 材料二:明朝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

关于航运金融的文献综述

关于航运金融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世界航运中心的东移,全球航运竞争更加激烈,作为高端产业的航运金融将成为竞争的主战场,对航运市场发展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航运金融发展迅速,各种新兴的经济形式不断涌现,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加强风险防控,助力航运金融,促进航运经济的健康发展刻不容缓。本文就航运金融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并总结归纳,以明晰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航运金融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0 前言 航运金融,通常是指航运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兑换、结算等虚拟经济活动。航运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程度高,这些特性决定了航运企业难以单靠自身力量进行正常的经济活动。航运金融的出现,可以帮助化解航运企业资金不足和风险等问题,从而促进航运实体经济的发展。 历史和实践表明,航运业与金融业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关系。航运金融以航运业为平台,基于“航运资源资本化、航运资产资本化、航运未来收益及产权资本化”的原则,包括航运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等各项经济活动。发展航运金融是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关键环节。 1 航运金融概述 1.1航运金融的定义 2010 年出版的《航运金融学》为航运金融下了定义,将航运金融分为广义和狭义。从广义上讲,航运金融是指与海上运输业密切联系的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相关主体资金的融通、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狭义的航运金融是围绕着与海上和内河运输相关联的港口及其服务、船舶生产及其服务、运输及其服务以及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而发生的通过金融机构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方式的金融市场上所进行的各种资金融通、保险、投资及其相应的服务活动。2012年出版的《航运金融》认为航运金融是与航运相关的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 1.2 航运金融的内容 罗虎把航运金融分为船舶融资、船运保险、资金结算和航运价格衍生产品四大类型。船舶融资就是对航运企业在购置船舶过程中发生的资金融通行为,包括在建船舶的融资和购置船舶的融资。航运保险主要包括船舶险、货运险和保赔险。资金结算业务是指对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的航运企业开展货币保管、兑换与结算等业务。航运价格衍生品是指航运指数期货和期权、运费期权以及远期运费合约,是航运业及与海运相关的石油和钢铁等行业规避海运价格风险的工具。

2019-2020学年历史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本单元课标 17.全球联系的建立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要点学纲学习重点 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一)原因(参见表1) 1.根本原因(经济根源); 2.重要原因; 3.直接原因。 (二)条件 1.航海经验积累; 2.科技条件; 3.政治条件 1.开辟新航 路的必然性; 2.主要航线 的开辟 二、▲新航路的开辟(参见表2)(一)迪亚士、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三)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三、其他航路的开辟(一)开辟概况(参见表3) 1.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的海上探险; 2.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二)△历史意义 一、新航路开辟背景 角度内容(理解) 根本原因(动因)经济根源 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西欧各国的商 品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根源西欧社会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重要原因 东方的诱惑 (诱因) ⑴《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中国和东方的富裕,激起一些西欧 人对东方和未知海外的发财梦; ⑵欧洲对亚洲贵重商品的长期需求(欧洲长期从亚洲进口丝绸、 瓷器等奢侈品和香料等生活必需品) 西方力量的推 动(动因) ⑴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⑵部分穷困潦倒的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以及其他有冒险精神的 人——希望到东方和海外实现发财梦; ⑶基督教会——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 ⑷葡西王室——(希望得到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积 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姓名:王灵山 学号:2014010111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1404 2014年12月9日

摘要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和东南亚和东非的友好关系。作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外交流,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上仍然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今天就来谈论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好处。关键词 郑和西洋历史文化经济

一、郑和与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郑和为人刚正不阿,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加之其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等性格特点,也成为郑和下西洋成功的重要因素。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 二、郑和下西洋的文化意义 600多年来,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史学地位还是文化地位都有失公允,尤其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更是长期忽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进步和发展中留下的精粹。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肯干,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传统。郑和把这些传统带给了别的民族,使他们争相学习。 郑和大规模船队的访问对东南亚沿海诸国及非洲东海岸很多部落或城邦形成了不小的文明冲击。一时间,学习中国成为风气。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给所在国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提升了这些国家的文明水平。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和造船技术等。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天有说:“郑和下西洋时,‘西洋’一些国家的土著居民生活方式还很原始,郑和到达之后,在当地传播伊斯兰教,建立清真寺,劝人为善,还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三、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意义 郑和在下西洋的时候带动、启示了沿海的对外贸易。近年来,有学者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总人数做过估算,大约有十万人以上。这些人走出国门,精彩世界,触手可及。他们回国之后,以言传身教感染了数倍的人。特别是闽浙地区多靠海为生,所以当地百姓逐渐把从事海外贸易当成维持生计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在官方终止下西洋的同时,民间海外活动悄然发展。以闽粤商人为主的商人集团,远航美洲,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等地从事贸易活动,成为世界市场中非常活跃的一部分。因此,这些都可以表明在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沿海的经济在快速发展,民间海外贸易在沿海地区开始蔓延,商舶贸易呈崛起之势。 四、郑和下西洋对航海史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时,其统率的船队数量、载重量等都远远超过几十年后的达·伽马、哥伦布或麦哲伦所率领的船队。郑和船队配有指南针、罗盘、船尾舵和风帆,能够在逆水顶风的情况下航行,在地文航海、天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让红海、印度洋等地区的人们了解到我们,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甘肃省酒泉市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3课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一、引言:同学们,明初,对外交流活跃频繁,中华民族实现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那就是郑和下西洋。到了清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却转向了闭关锁国与保守落后。你想了解郑和创建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吗?清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这种变化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看题目,知大意)(2分钟)二:明确目标(1分钟) 自主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2、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影响。 互学目标: 1、唐朝和清朝的对外政策有什么异同? 2、不同的对外政策,不同的结果,对此你有何启示呢? 三、引导自主学习(12分钟)(学生看全文,明白学习几个问题即看标题知层次)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个标题“郑和下西洋”下的大小字,解决以下内容(5分钟)(看句段知含义) (1)明朝初年,明政府为什么能够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进行远洋航行的条件有哪些? (2)对照课本上的航行图请你标出郑和远航的出发点、经过的两大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3)郑和下西洋与西方的哥伦布远洋航海相比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师点拨: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实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观之举,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远航早半个世纪。但是,它没有为国内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明政府的贸易原则是“厚往薄来”,即高价收购外来货,低价出售中国货,且大量输入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品,与国计民生无关。其目的是为了显示中国强大,满足自我虚骄的心理,加深以我为中心的观念。阅读第二个标题“闭关政策”下的大字和小字,解决以下内容(4分钟)(看句段知含义) (1)什么是闭关政策?请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 (2)闭关政策给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0分钟)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闭关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闭关政策使沿海对外贸易无从发展;使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社会动荡不安;阻碍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国人闭目塞听,社会保守、中国停滞不前,远离世界发展潮流。导致航海衰退;丧失贸易自主权;拉大与外界差距;导致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落后。 从唐朝实行开放到今天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国际组织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五:自我检测我能行(7分钟) (一)选择题:1、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 A、福州印度半岛 B、刘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 C、福州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 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4、下列对清朝闭关政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能够从根本上抵挡住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D、最终扭转了中外力量的对比 1

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综述

福建“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综述 曾国新 2005年5月16—20日,由中国侨联、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福州市人民政府、泉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侨联、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承办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在福建举行。活动主题为“热爱和平、睦邻友好、合作发展”。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在长乐市举行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开幕式暨中国长乐郑和开洋节仪式;在福州市举办“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参加福州市“第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参观郑和下西洋在福州、长乐、泉州等地的遗迹及福州船政文化、泉州“海丝”史迹等;在泉州市举行“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闭幕式等。应邀参加活动的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泰国、印尼、越南等20多个国家的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港澳台同胞、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有关人士共700多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张克辉,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以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国务院侨办、全国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5月18日在福州市举办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共有30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及乡亲参加。这是国内首次把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联系起来的国际学术论坛,旨在宣传郑和下西洋对世界航海业和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弘扬郑和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研讨郑和下西洋对华侨华人社会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进行睦邻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广泛团结海外华侨华人,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

2019-2020年八年级下册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习题02

2019-2020年八年级下册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习题02 文字题 1、问答题 你能从上表中看出什么端倪么? 2、课堂延伸 三宝太监二三事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 宁县)人。艰难困苦境况下,郑和被送到北平,成为 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奴隶,做了宦官。 郑和在做宦官期间,因为,取得了燕王的信任。此时,明朝皇室内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从1399年八月燕王朱棣起兵到1402年六月攻破南京,史称“”。郑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为内宫兼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郑和的原祖是从西域来到云南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到伊斯兰教的圣地去朝过圣。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郑和希望长大了也能。由于郑和信奉两个宗教,懂一些航海知识而且又担任管理宫廷事务的大太监,因此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你能协助他率领船队去完成这一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吗?

任务1:郑和下西洋路线描述 任务2:中西方远洋航海之比较 A、动机不同: B、船队比较:船队规模比较 组织管理水平的比较 C、成果的差异:中国的睦邻外交 参考答案: 1、问答题 答:海外贸易处于繁盛时期;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为下西洋提供物质保证;下西洋船只庞大,说明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广泛应用;船数人数说明规模庞大,组织严密,技术先进;次数说明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敢精神;时间可以反映在当时世界航海上是无可企及的,比哥伦布等早了半个世纪。 2、课堂延伸 A、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靖难之役;麦加;出海远航。 B、任务1 郑和下西洋,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沿海南下,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风,11—12月季风来了,便穿过台湾海峡和南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再到东南亚各国,进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它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 任务2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联系;而哥伦布-达伽马的航行则是为西欧商品经济开拓市场,以及扩张殖民地。郑和船队规模庞大、组织严密,这是当时欧洲远航船队所无法比拟的。郑和下西洋虽不像发现新大陆那样改写了人类历史,但它促进

郑和下西洋教案

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侵占澳门等史实。 掌握明朝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郑和的远航盛况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岳飞与戚继光的比较 三、教学设计 提纲导学—自学阅读—对比归纳—讨论归纳 四、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 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今天老师首先准备了一幅图片和一段民谣让同学们欣赏:(师出示图片) 师:这幅图片是什么标志?民谣中的戚爷又是谁?同学们不知道了吧?那么老师就先来告诉你:这幅图片是中国航海节的标志,是为了纪念六百年前的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而设立的。民谣中的戚爷是指明朝著名抗倭英雄戚继光。郑和和戚继光就是本节课的两大主人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和,走进戚继光,走进明朝那个交往与冲突并存的年代。 幻灯片显示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课前运用图片和民谣的形式导语,设计目的是:以这种形象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师: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老师将本课分为三个篇章:帆之荣;帆之危;帆之辱。接下来,首先请同学们大声郎读本课学习目标;;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直观的了解,便于下面的学习。 生:齐读。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大海上的风帆,共同走进本节课第一篇章,帆之荣——郑和下西洋。师板书:帆之荣—— 图片中的人物就是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哪位同学能大声朗读一下关于郑和的介绍?声情并茂,读得非常棒!下面,我们看一段郑和下西洋的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 播放视频《郑和下西洋》,师板书:郑和下西洋(目的、时间、概况、意义)师:结合视频提供的信息和黑板上的板书,请同学们详细阅读课本95—97页了解郑和下西洋。 根据刚才的了解,你能填出下面的表格吗?(点击课件) 两分钟的时间巩固一下。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哪位同学能主动的演示一下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非常正确,你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接下来我们看两组对比。通过对比你能看出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郑和下西洋无论从时间、人数、规模、次数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板书设计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学设计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学设计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会运用历史、辨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2.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二)能力目标 3.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4.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经验去联系、分析社会现状。 5.围绕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6.通过比较,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中华文明衰弱的原因。 (二)知识目标 7.知道郑和下西洋到达的主要地方,最远到达哪里;知道哥伦布航海到达的主要地方。

8.了解西方航海的背景和目的和郑和下西 洋的一些相关内容。 二、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多媒体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大家肯定就会知道我们今天的课题是和航海密切相关的。说道航海我们都知道西方有个哥伦布,他航海发现了新大陆;而我们中国也有个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故事我们也是人人皆知。但是我们很可能都没有把他们两个联系起来,今天我们就把他们两个人放在一起,看看在航海的背后有没有我们所忽略的东西。 展示课题: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新课教学: 【大家出主意】 但是首先要请大家来帮老师来拿个主意。 事例:内尔森是16世纪英国伦敦的一个手工作坊主,拥有两台毛纺机,从事毛纺织业。当时规模更大的手工工场已大量出现,内尔森也想扩大场地,购买更多的机器开办一所手工工场。但扩大规模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郑和下西洋综述

二十世纪以来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综述 摘要:声震中外的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郑和下西洋研究历经百年,对新史料的挖掘和对传统史料的重新诠释是推动其不断深入的持续动力。学者在对传统史料的整理与分析基础上,推进了相关研究,拓宽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较为全面,本文主要围绕郑和下西洋时代背景、目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字:郑和下西洋、政治、经济、航海、南洋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明人,回教世家,“初事明成祖于燕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永乐三年起先后七次下西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以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为标志,开启了20世纪中国郑和研究的序幕。毋庸置疑,整个20世纪的郑和研究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它逐步走向繁荣,显露出蓬勃的生机,表现在对郑和下西洋目的、经过和性质的讨论,对郑和家世、生平、出使国家及港口等、对《郑和航海图》、宝船的考证研究,以及对郑和下西洋与亚非洲及台湾的关系等多方面的研究。认真回顾和全面总结近百年的郑和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下面文段从对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和影响三方面的研究展开论述。 一、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的研究 潘群撰写长篇文章《明成祖为何遣郑和祭乳母》以明成祖遣郑和祭乳母事为切入点,把郑和下西洋事件置于明初三朝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考辩了“靖难”前后洪武、建文和永乐三朝政策变化,认为明成祖实施的是“开放政策。”有蒙古血统的明成祖为维护中华56个民族益抗击蒙元竟尽职于役,比之其父朱元璋保守闭关不敢出击蒙元来说,无疑是开放的千古一帝,无愧其谥号:“至孝文皇帝”而且“德威广被”——朝觐贡献“新受朝命为王者殆三十国。”李凤英《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主因讨论及其对现今的借鉴意义》则把郑和下西洋置于整个国际时代背景加以分析,他认为: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经济性质的;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是政治性质的。导致两者之间差异的是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国家政策的制定必须以实际的国家利益为根本着眼点;大国地位的确立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要进一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现社会进步;应该重视海洋,走向海洋,培养中华民族的开拓进取精神及创新精神。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可以分为国内、国际两方面来看待。前者通过对明成祖的探讨,认为明成祖为千古一帝,从侧面反映出明朝在其领导下走向繁荣昌盛,国内实力雄厚,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保障,再加上前朝累积的造船、指南针等技术,为大规模远航提供了安全和技术保障,明成祖宣扬

郑和下西洋(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详解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16日 10:36) 《郑和航海图》原名是《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因其名冗长,后人简称为《郑和航海图》。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序一页,图面二十页,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页。该图是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海成就之一。它是在继承前人航海经验的基础上,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经过整理加工而绘制的。这本图集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一)《郑和航海图》的主要内容 图上所绘基本航线以南京为起点,沿江而下,出海后沿海岸南下,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海岸,穿越马六甲海峡,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到达溜山国(今马尔代夫)。由此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另一条从溜山国横渡阿拉伯到忽鲁谟斯。图中对山岳、岛屿、桥梁、寺院,城市等物标,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立体写景形式绘制的,形象直观,易于航行中辨认。对主要国家和州、县、卫、所、巡司等则用方框标出,以示其重要。图上共绘记530多个记名,包括了亚非海岸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往返航线各50多条,航线旁所标注的针路、更数等导航定位数据,更有实用价值。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海船的远航经验甚为丰富,航海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二)《郑和航海图》的特点 1、突出了与航行有关的要素该图是写景式的海图,又是属于针路图系统,专供航海之用,故其本身又突出航海图的特征。表现在该图的内容要素都是为了航海的需要。一是突出标明航行的针路(航向)和更数(航程);二是为了定位导航的需要,将显著目标均画成对景图,以便于识别、定位。三是用文字说明转向点的位置和测深定位的水深数,以及注明牵星数据。这些都是保证安全航行的基本要素。 2、不同图幅体现了不同的航行需要。如自南京到太仓的一段航区,系内河航行,需沿河道而不断改变航向,因此图上不注明针路、更数。由于主要是根据两岸物标进行定位和导航,所以图上对两岸的地形、地物描绘得特别详细。又如自太仓至苏门答剌以至印度半岛的东西海岸,主要是沿岸和近海航行,除用罗经导航外,并以山头、岛屿为目标、因此图上绘有显著山峰和地物,并在主要航线上注记针位、更数的说明,以保证航行安全。自溜山国至忽鲁谟斯的航线,因是远洋航行,图幅除注明基本针路外,还加注了牵星数据,便于利用天文导航。 3、图幅配置以航线为中心《郑和航海图》上的方位不是以上北下南绘制的,而是突出以航线为主,整个航线是从右向左连贯的,由于这些线原来的向位是不同的,因此图幅的方位亦随之而异。如南京至太仓航线,原是自西向东,而图上绘成从右至左,图幅方位就成为右西左东,上南下北;又如出长江口后沿大陆海岸的航线基本是由北向南,但图上的航线还是由右而左绘出,所以图幅方位又成为右北左南,上西下东。这样绘制的航海图,其图幅方位虽不统一,但却便于在航行中使用。 (三)对《郑和航海图》的评价及其影响 根据当时的制图技术水平,该图不可能按数学投影方法和经纬坐标以及一定的比例尽绘制,而是以航海的实用性为特点,突出导航、定位所需的基本要素,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郑和下西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特点,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通过在地图上指示、描绘或者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时空概念,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所体现出来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以及郑和下西洋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友谊的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三、教学难点 郑和下西洋需要具备的条件 四、教学过程 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然后设问,视频里的郑和是谁你了解他的哪些信息?他七次到达的西洋是今天的哪些地方? 学生根据课本以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进行回答。 补充郑和的个人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云南的贵族,信奉伊斯兰教,都曾去遥远的圣地朝拜过。郑和在幼年时,常在其父膝下听其讲述朝圣麦加途中的种种见闻。父亲跋山涉水的惊险旅程,远方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给小郑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说不尽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谭,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他。身受家庭父辈这种冒险精神的熏陶,小郑和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准备将来远航西洋,朝圣麦加。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学习划船、使帆、游泳,还潜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读,好像刻意要成为一代航海家、冒险家似的。 设问,刚才在视频里我们看到了郑和的船队,你认为只是依靠郑和自己,他能够实现下西洋的目的吗?如果不能的话,有是谁帮助郑和实现下西洋的梦想呢? 学生根据观察,回答问题:明成祖 设问,那么明成祖为什么要派郑和去下西洋呢? 材料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500字_500字读后感

《郑和远航》读后感300字_300字读后感 【第1篇】 今天我们学习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富强的明朝,一个伟大的郑和。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郑和七次下西洋中的一次。1405年7月的一天,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航海。在他一生中共七次下西洋,历经28年,遍访了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多个国家与地区。 60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其航程之远、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把中华民族的航海史推上辉煌的顶点,在人类航海史上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如此壮观的航海之举,在当时却未能叩开中国走向海洋强国之门,只是作为“孤立”的航海事件,当然也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巨大的推动效应。其原因是除了受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外,主要是中国传统社会海洋观念的薄弱,以及传统海洋政策的历史局限。 虽然海洋政策有局限性,但郑和为了促进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激动。特别是郑和在航行时遇到的自然与人为的灾难,他能够镇定自若、有勇有谋,最终转危为安,让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牵动着国内外人民的心。 【第2篇】 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它在经济上挥霍民生财富,在政治上挥霍天朝理想。 今天,我怀着这样的心情读完了第十课--《郑和远航》。读完后我思绪万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明朝期间,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被皇帝派遣到西洋各国访问,并带着礼品与各国商人友好交往。但是在途中也遇到许多的危险,它既要防止海盗的偷袭,还要与大自然斗智斗勇。面临着多重的风险,他还是坚持航行。中国曾经拥有绝对的航海有势,郑和远航将这种优势推向瞬间的高峰,然后就突然停止了。实际上,在西方扩张势力进入亚洲海域之前,中国就已经自己消灭了自己海上的力量。郑和七下西洋,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而此时,西方的海上扩张已经开始,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公元15是全球历史上关键的一世纪,前半叶,中国势力淡出海洋;后半叶,西方开始向世界扩张。决定未来命运的、双方不可避免的遭遇与突击,即将开始。历史的意义不是重温往昔的辉煌,而是反思曾经的辉煌是如何消失的,那些灾难性的转机在哪里。

“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原因分析

“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原因分析 --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 朱鹏珅1王飒2石鹏燕3李星星4 摘要: 600多年前,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进行远航,海船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谓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尽管没有发现新的大陆,但是对海上航线的探测,以及亚洲与非洲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基于市场经济理论,对“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论是“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是明朝“朝贡贸易”的加强;“朝贡贸易”短期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是在长期内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是航海不能继续的直接原因;“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违反了市场经济机制,不利于国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综合各种原因,导致了“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 关键词:国家垄断、朝贡贸易、文官集团、市场经济机制 一、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发展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当前,世界上各滨海国家都在加强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经济正在这些国家蓬勃兴起。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 中华先民有着悠久的利用和开发海洋的历史。春秋战国时,北方的齐文化,南方的越文化,都是我国早期海洋文化的典型。秦时的徐福东渡,三国时孙权派军到达台湾,隋唐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宋元时海外贸易的发达,都是我国海洋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更是把我国传统的航海活动推向了最高峰。 明初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郑和七次奉使下西洋是值得浓墨重彩的辉煌历程,同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很多学者也从很多角度进行了分析。我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用经济理论来解释这一原因有一定的创新性。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带动了中国沿海到东南亚以及印度非洲的海洋贸易,开辟了新航道,但是之后并没有繁荣这一贸易圈的海洋贸易,这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政策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我们从市场的角度去研究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是很有重要的意义的。 明朝的“朝贡政策”实际意义上是国家垄断性质的海外贸易,严格来说是宦官集团和皇帝对海外贸易权的垄断。垄断的产生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由此造成的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这些后果最终导致了“朝贡贸易”的衰落,而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也被终止。 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2010300040017 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2012335550018 3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2011302360248 4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学号2011301200079

_支那航海家郑和传_近代国人研究郑和第一篇

支那航海家郑和传:近代国人研究郑和第一篇* 邹振环 摘 要:研究郑和的学者都认为,对郑和及其史迹做出较完整研究之开其端者是 1905年梁启超发表的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然而,实际上1903年9月30日出版的 大陆报第11期上刊出的 支那航海家郑和传一文,才是近代国人研究郑和的第一篇。该文首次把郑和下西洋的事迹放在整个世界史的背景下来考察,又首次将技术工具的发展作为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问题独立论述,并首次引入当时风靡世界的!海权论?思想,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针对西方海权的扩张和中国海权的积弱,希望以郑和航海的壮举来唤醒中国民众的海权意识与爱国热情。该文不仅对梁启超撰写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基本上奠定了20世纪郑和研究的大致方向。 关键词: 支那航海家郑和传; 大陆报;作新社;梁启超;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中图分类号:K825 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 5833(2011)01 0146 08 作者简介:邹振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上海 200433) 以往研究郑和史的学者认为,明末除了 瀛涯胜览、 星槎胜览、 西洋番国志等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外,似乎没有文人学士为郑和做过正式的传记;历史上对于郑和的研究可以清初张廷玉的 明史)郑和传为代表,但记述过于简略,且有诸多错误。可见,在传统史学著述中,航海家的地位是不被重视的。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综述都以梁启超的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为郑和研究的开其端者#。不少关于郑和研究的资料索引均以梁启超的文章为起点,并误以1904年作为阶段的起点%。甚至到2004年纪念郑和下西洋的缘由,也是因为梁启超的此一传记的问世时间。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记述,不仅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的署名发表在 新民丛报第69号上的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的实际时间,是在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十五日,即1905年5月18日&。而且近代研究郑和的第一篇,也非梁启超的郑和传,而是早在1903年,国人就有了一篇研究郑和的长文,题为 支那航海家郑和传。 收稿日期:2010 10 22 * 本文2010年7月5-7日应马来西亚国际郑和学会之约,提交由马六甲博物馆、郑和文化馆和国际郑和学会主办的!第一届郑和国际研讨会:郑和与亚非世界?,特此说明。 # 参见范金民 20世纪的郑和下西洋研究,载朱鉴秋主编 百年郑和研究资料索引(1904?2003),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324-357页。 % 黄慧珍、薛金度: 郑和研究八十年,载中国航海史研究会主编 郑和研究资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浅述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以及意义与影响

浅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以及意义与影响 符军物流112 摘要: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本文就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以及它所用船舶和它的意义与产生的影响等来简要阐述。以纪念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伟大创举。 关键字:明代,郑和宝船,下西洋,先驱 郑和下西洋背景: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蒙古贵族的腐朽统治。明太祖朱元璋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繁荣社会经济发展得措施。洪武十八年,明朝下令“士、农、工、商四民务在各守其业,凡出入作息,乡邻必互知之,其有不事生产而游惰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又“设扶民之官,颁宽恤之条,令天下郡邑,招而抚之,天下之民,感戴宏恩,扶老携幼,竞返桑梓”。这样一来,大明朝越来越强盛。 明永乐大帝朱棣的“锐意通四夷”,向往在临御之年,中国出现一种前代未曾有过的天下太平,万国咸宾的盛世。所以朱棣非常重视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永乐大帝朱棣在对外关系上的各种意图正是通过郑和下西洋,在事实上体现出来的。 郑和祖辈为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人士,回族,姓马,世称哈只。在1381年名明军征伐云南时被掳,后被分到燕王朱棣藩邸中服役成为内侍。在跟随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被赐“郑”姓,改称“郑和”,为内宫监太监。 当时在东南亚,南亚等地明朝政府遭遇到各种困境,据锡兰(今斯里兰卡)史籍记载:“一千四百零五年(永乐三年),有中国佛教徒一队,来锡兰献香火于佛齿圣坛,为国王维哲耶巴虎六世所虐待。”在郑和下西洋前夕,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及南海国家关系削弱,外交活动瘫痪,中国国际地位随之降低,以致洪武末年颇有“诸蕃久缺供之感”。对明成祖这样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高踞于“临御天下”的大国地位之上,“居华夏而治四方”,在实现对外方针上自有一番抱负,绝不能容忍这种现象继续下去。 正是因为如此,在1405年(永乐三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在南京颁诏,命郑和从海上出使西洋诸国。从此郑和开始了他长达28年的远洋航海活动,航行数十万千米,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市示范课《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市示范课《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湖南师大附中耒阳分校:资光华《课程标准》: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以及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史料的搜集、梳理与运用的能力。 掌握迪亚士、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概况,并学会制作地理大发现的路线图。 3、理解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等课标中要求的历史名词的含义;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4、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培养从历史资料中搜集有效材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全方位地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注意探索世界开始联成一体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如农作物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些现实的证据来证明世界市场形成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2.学会运用主观和客观;正面与反面等关系有利来认识历史问题,能够辨证看待历史事件与历史任务。 3.学会加强中西方的比较与联系,可与中国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对历史事件作出价值评判 2、初步形成历史意识和全球观念。 3、通过对历史人物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的学习,初步树立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确定上述重点的依据:课标要求“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2、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确定难点的依据: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结论复杂,涉及的知识广泛,超出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方法为,以讲述法介绍本课基本过程,以讲解法描述重要知识点,通过启发性和概括性谈话法来指导学生归纳课文线索。运用探究性教学法解决本课的问题。 本专题知识结构: (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5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世界市场得到拓展(16 世纪初——19世纪) (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