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解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解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解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3页给出的答案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然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原因是郑和远航的官方档案,被明朝官员刘大夏隐藏而失踪了。刘大夏(1436—1516),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官至兵部尚书。他为官清廉,但思想保守,因反对郑和下西洋,就将郑和绘制的航海图藏了起来。

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就是这个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篡夺了自己的侄儿建文帝(惠帝)的皇位。但是,朱棣在攻下南京之后,建文帝就不知所终了。于是,各种传言鹊起,有说建文帝在南京宫殿大火中被烧死的;有说大火扑灭后,建文帝从暗道逃出后到了海外的;有说建文帝流落到民间当了和尚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早在元末明初,东南沿海一带就有不少中国人逃往海外谋生,朱棣怀疑建文帝也逃到了海外,于是,就派郑和下西洋,去追寻他的下落,以彻底消灭自己的对手。这个史实在清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张廷玉纂修的《明史·郑和传》中有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此外,《明史·姚广孝传》《明史·胡濙传》里也写道:朱棣当上皇帝后,曾命人寻访建文帝的下落,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踪迹建文”。说明郑和的船队确实担负着寻找建文帝的使命。

为了找到建文帝的下落,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三次“出海”。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他出使暹罗(泰国),永乐二年他出使日本,永乐二十二年他又出使旧港(印度尼西亚),为的都是这个目的。

由此,我们得知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这应该属于明成祖的政治目的。那还有没有其他目的呢?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从斯里兰卡迎回“佛牙”。斯里兰卡最大的寺庙叫佛牙寺,佛牙寺内供奉着一颗佛牙。佛牙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火化后遗留下来的牙齿。据传说,释迦牟尼的牙齿只有两颗流传到人间,一颗珍藏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的佛牙塔内,另一颗供奉在斯里兰卡的佛牙寺内。关于这仅存的两颗佛牙,佛教界盛行的说法是,在释迦牟尼圆寂(僧尼死亡)后,左犬齿在印度一度落入印度教徒手中,他们用大铁锤敲击佛牙,结果碎的不是佛牙竟然是铁锤,于是印度教徒只好将其送还佛寺。所以,佛牙被佛教徒们奉为珍宝。朱棣是篡夺自己的侄儿建文帝的皇位而上台的,他兴师动众迎回佛牙,主要用意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以平息民间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这一做法,前代帝王就曾使用过。

从斯里兰卡迎回“佛牙”,应该属于明成祖的个人目的。

除此之外,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还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招徕诸番来朝,发展与诸番的友好关系,希望以外交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帝位,换句话说,就是宣扬明朝的国威。这是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军事目的。正因为这样,郑和在执行明成祖交付的重任──暗访建文帝的下落之余,他还“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明成祖也曾宣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可见,他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外来威胁。实际上,对中国历朝政权造成

威胁的,大多来自陆地上的北面,明成祖就曾数次亲率大军北征。除了“东洋”日本的倭寇骚扰我国沿海外,无论是“南洋”还是“西洋”,郑和下西洋所到过的海上诸国,从未对中国造成威胁。说明明成祖对海外的威胁做了错误的估计。

郑和下西洋还有商业的性质,即经济目的,是要拓展海外贸易。明史专家吴晗,在其《明初的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一文中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从国际贸易的收入上来解救当前的”财政困难的。持续三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使天下百姓疲于兵旅,社会经济残破不堪,而明成祖又急于封赏靖难功臣,增设武卫百司,以巩固新生的政权。不久又发兵80万,攻打安南(越南的古称)、大兴土木迁都北京等等,财政耗费甚巨。为了弥补财政亏损,明成祖除了加紧盘剥人民,派人到全国各地开采银矿外,就是继承明太祖的遗训,对海外朝贡国实行开放政策,鼓励他们来华朝贡,以求输入更多的海外物品。这些海外物品在当时的赢利是非常可观的。以胡椒为例,明政府给贡使的定价是每斤钞2贯,而支付给京师文武官员充作俸禄的是每斤100贯,一进一出,赢利50倍之多。所以明成祖才会采取各种措施,招徕海外诸国来华朝贡,甚至不惜巨资,派郑和下西洋,携带敕书及精致手工业品,遍赐海外诸国。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这是当年郑和劝说仁宗皇帝保留舰船时的谏言,可谓字字千钧,把海洋与国家富强,国家安危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时社会高涨的海洋意识。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姓名:王灵山 学号:2014010111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1404 2014年12月9日

摘要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和东南亚和东非的友好关系。作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外交流,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上仍然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今天就来谈论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好处。关键词 郑和西洋历史文化经济

一、郑和与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郑和为人刚正不阿,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加之其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等性格特点,也成为郑和下西洋成功的重要因素。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 二、郑和下西洋的文化意义 600多年来,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史学地位还是文化地位都有失公允,尤其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更是长期忽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进步和发展中留下的精粹。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肯干,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传统。郑和把这些传统带给了别的民族,使他们争相学习。 郑和大规模船队的访问对东南亚沿海诸国及非洲东海岸很多部落或城邦形成了不小的文明冲击。一时间,学习中国成为风气。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给所在国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提升了这些国家的文明水平。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和造船技术等。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天有说:“郑和下西洋时,‘西洋’一些国家的土著居民生活方式还很原始,郑和到达之后,在当地传播伊斯兰教,建立清真寺,劝人为善,还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三、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意义 郑和在下西洋的时候带动、启示了沿海的对外贸易。近年来,有学者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总人数做过估算,大约有十万人以上。这些人走出国门,精彩世界,触手可及。他们回国之后,以言传身教感染了数倍的人。特别是闽浙地区多靠海为生,所以当地百姓逐渐把从事海外贸易当成维持生计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在官方终止下西洋的同时,民间海外活动悄然发展。以闽粤商人为主的商人集团,远航美洲,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等地从事贸易活动,成为世界市场中非常活跃的一部分。因此,这些都可以表明在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沿海的经济在快速发展,民间海外贸易在沿海地区开始蔓延,商舶贸易呈崛起之势。 四、郑和下西洋对航海史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时,其统率的船队数量、载重量等都远远超过几十年后的达·伽马、哥伦布或麦哲伦所率领的船队。郑和船队配有指南针、罗盘、船尾舵和风帆,能够在逆水顶风的情况下航行,在地文航海、天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让红海、印度洋等地区的人们了解到我们,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2019-2020学年历史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本单元课标 17.全球联系的建立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要点学纲学习重点 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一)原因(参见表1) 1.根本原因(经济根源); 2.重要原因; 3.直接原因。 (二)条件 1.航海经验积累; 2.科技条件; 3.政治条件 1.开辟新航 路的必然性; 2.主要航线 的开辟 二、▲新航路的开辟(参见表2)(一)迪亚士、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三)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三、其他航路的开辟(一)开辟概况(参见表3) 1.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的海上探险; 2.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二)△历史意义 一、新航路开辟背景 角度内容(理解) 根本原因(动因)经济根源 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西欧各国的商 品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根源西欧社会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重要原因 东方的诱惑 (诱因) ⑴《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中国和东方的富裕,激起一些西欧 人对东方和未知海外的发财梦; ⑵欧洲对亚洲贵重商品的长期需求(欧洲长期从亚洲进口丝绸、 瓷器等奢侈品和香料等生活必需品) 西方力量的推 动(动因) ⑴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⑵部分穷困潦倒的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以及其他有冒险精神的 人——希望到东方和海外实现发财梦; ⑶基督教会——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 ⑷葡西王室——(希望得到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积 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2019-2020年八年级下册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习题02

2019-2020年八年级下册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习题02 文字题 1、问答题 你能从上表中看出什么端倪么? 2、课堂延伸 三宝太监二三事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 宁县)人。艰难困苦境况下,郑和被送到北平,成为 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奴隶,做了宦官。 郑和在做宦官期间,因为,取得了燕王的信任。此时,明朝皇室内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从1399年八月燕王朱棣起兵到1402年六月攻破南京,史称“”。郑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为内宫兼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郑和的原祖是从西域来到云南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到伊斯兰教的圣地去朝过圣。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郑和希望长大了也能。由于郑和信奉两个宗教,懂一些航海知识而且又担任管理宫廷事务的大太监,因此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你能协助他率领船队去完成这一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吗?

任务1:郑和下西洋路线描述 任务2:中西方远洋航海之比较 A、动机不同: B、船队比较:船队规模比较 组织管理水平的比较 C、成果的差异:中国的睦邻外交 参考答案: 1、问答题 答:海外贸易处于繁盛时期;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为下西洋提供物质保证;下西洋船只庞大,说明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广泛应用;船数人数说明规模庞大,组织严密,技术先进;次数说明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敢精神;时间可以反映在当时世界航海上是无可企及的,比哥伦布等早了半个世纪。 2、课堂延伸 A、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靖难之役;麦加;出海远航。 B、任务1 郑和下西洋,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沿海南下,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风,11—12月季风来了,便穿过台湾海峡和南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再到东南亚各国,进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它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 任务2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联系;而哥伦布-达伽马的航行则是为西欧商品经济开拓市场,以及扩张殖民地。郑和船队规模庞大、组织严密,这是当时欧洲远航船队所无法比拟的。郑和下西洋虽不像发现新大陆那样改写了人类历史,但它促进

郑和下西洋教案

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侵占澳门等史实。 掌握明朝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郑和的远航盛况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岳飞与戚继光的比较 三、教学设计 提纲导学—自学阅读—对比归纳—讨论归纳 四、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 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今天老师首先准备了一幅图片和一段民谣让同学们欣赏:(师出示图片) 师:这幅图片是什么标志?民谣中的戚爷又是谁?同学们不知道了吧?那么老师就先来告诉你:这幅图片是中国航海节的标志,是为了纪念六百年前的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而设立的。民谣中的戚爷是指明朝著名抗倭英雄戚继光。郑和和戚继光就是本节课的两大主人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和,走进戚继光,走进明朝那个交往与冲突并存的年代。 幻灯片显示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课前运用图片和民谣的形式导语,设计目的是:以这种形象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师: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老师将本课分为三个篇章:帆之荣;帆之危;帆之辱。接下来,首先请同学们大声郎读本课学习目标;;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直观的了解,便于下面的学习。 生:齐读。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大海上的风帆,共同走进本节课第一篇章,帆之荣——郑和下西洋。师板书:帆之荣—— 图片中的人物就是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哪位同学能大声朗读一下关于郑和的介绍?声情并茂,读得非常棒!下面,我们看一段郑和下西洋的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 播放视频《郑和下西洋》,师板书:郑和下西洋(目的、时间、概况、意义)师:结合视频提供的信息和黑板上的板书,请同学们详细阅读课本95—97页了解郑和下西洋。 根据刚才的了解,你能填出下面的表格吗?(点击课件) 两分钟的时间巩固一下。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哪位同学能主动的演示一下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非常正确,你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接下来我们看两组对比。通过对比你能看出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郑和下西洋无论从时间、人数、规模、次数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板书设计

浅述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以及意义与影响

浅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以及意义与影响 符军物流112 摘要: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本文就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以及它所用船舶和它的意义与产生的影响等来简要阐述。以纪念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伟大创举。 关键字:明代,郑和宝船,下西洋,先驱 郑和下西洋背景: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蒙古贵族的腐朽统治。明太祖朱元璋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繁荣社会经济发展得措施。洪武十八年,明朝下令“士、农、工、商四民务在各守其业,凡出入作息,乡邻必互知之,其有不事生产而游惰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又“设扶民之官,颁宽恤之条,令天下郡邑,招而抚之,天下之民,感戴宏恩,扶老携幼,竞返桑梓”。这样一来,大明朝越来越强盛。 明永乐大帝朱棣的“锐意通四夷”,向往在临御之年,中国出现一种前代未曾有过的天下太平,万国咸宾的盛世。所以朱棣非常重视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永乐大帝朱棣在对外关系上的各种意图正是通过郑和下西洋,在事实上体现出来的。 郑和祖辈为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人士,回族,姓马,世称哈只。在1381年名明军征伐云南时被掳,后被分到燕王朱棣藩邸中服役成为内侍。在跟随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被赐“郑”姓,改称“郑和”,为内宫监太监。 当时在东南亚,南亚等地明朝政府遭遇到各种困境,据锡兰(今斯里兰卡)史籍记载:“一千四百零五年(永乐三年),有中国佛教徒一队,来锡兰献香火于佛齿圣坛,为国王维哲耶巴虎六世所虐待。”在郑和下西洋前夕,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及南海国家关系削弱,外交活动瘫痪,中国国际地位随之降低,以致洪武末年颇有“诸蕃久缺供之感”。对明成祖这样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高踞于“临御天下”的大国地位之上,“居华夏而治四方”,在实现对外方针上自有一番抱负,绝不能容忍这种现象继续下去。 正是因为如此,在1405年(永乐三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在南京颁诏,命郑和从海上出使西洋诸国。从此郑和开始了他长达28年的远洋航海活动,航行数十万千米,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详解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16日 10:36) 《郑和航海图》原名是《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因其名冗长,后人简称为《郑和航海图》。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序一页,图面二十页,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页。该图是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海成就之一。它是在继承前人航海经验的基础上,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经过整理加工而绘制的。这本图集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一)《郑和航海图》的主要内容 图上所绘基本航线以南京为起点,沿江而下,出海后沿海岸南下,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海岸,穿越马六甲海峡,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到达溜山国(今马尔代夫)。由此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另一条从溜山国横渡阿拉伯到忽鲁谟斯。图中对山岳、岛屿、桥梁、寺院,城市等物标,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立体写景形式绘制的,形象直观,易于航行中辨认。对主要国家和州、县、卫、所、巡司等则用方框标出,以示其重要。图上共绘记530多个记名,包括了亚非海岸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往返航线各50多条,航线旁所标注的针路、更数等导航定位数据,更有实用价值。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海船的远航经验甚为丰富,航海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二)《郑和航海图》的特点 1、突出了与航行有关的要素该图是写景式的海图,又是属于针路图系统,专供航海之用,故其本身又突出航海图的特征。表现在该图的内容要素都是为了航海的需要。一是突出标明航行的针路(航向)和更数(航程);二是为了定位导航的需要,将显著目标均画成对景图,以便于识别、定位。三是用文字说明转向点的位置和测深定位的水深数,以及注明牵星数据。这些都是保证安全航行的基本要素。 2、不同图幅体现了不同的航行需要。如自南京到太仓的一段航区,系内河航行,需沿河道而不断改变航向,因此图上不注明针路、更数。由于主要是根据两岸物标进行定位和导航,所以图上对两岸的地形、地物描绘得特别详细。又如自太仓至苏门答剌以至印度半岛的东西海岸,主要是沿岸和近海航行,除用罗经导航外,并以山头、岛屿为目标、因此图上绘有显著山峰和地物,并在主要航线上注记针位、更数的说明,以保证航行安全。自溜山国至忽鲁谟斯的航线,因是远洋航行,图幅除注明基本针路外,还加注了牵星数据,便于利用天文导航。 3、图幅配置以航线为中心《郑和航海图》上的方位不是以上北下南绘制的,而是突出以航线为主,整个航线是从右向左连贯的,由于这些线原来的向位是不同的,因此图幅的方位亦随之而异。如南京至太仓航线,原是自西向东,而图上绘成从右至左,图幅方位就成为右西左东,上南下北;又如出长江口后沿大陆海岸的航线基本是由北向南,但图上的航线还是由右而左绘出,所以图幅方位又成为右北左南,上西下东。这样绘制的航海图,其图幅方位虽不统一,但却便于在航行中使用。 (三)对《郑和航海图》的评价及其影响 根据当时的制图技术水平,该图不可能按数学投影方法和经纬坐标以及一定的比例尽绘制,而是以航海的实用性为特点,突出导航、定位所需的基本要素,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 郑和七下西洋纵全局图: 郑和,郑和本姓马,回族。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后来在一次动乱中,郑和被抓入宫中作了宦官。靖难之役里,打开宫门,协助朱棣,率大军攻入皇宫,推翻了朱允炆政权。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赐他郑姓,人称三宝太监。为了加强同海内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浩浩荡荡地出发。郑和下西洋,船队到达占城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率领臣民击鼓奏乐相迎。我国人民有许多到南洋去的,他们大多是东南沿海各省的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下西洋后,华侨的人数多了。在爪哇有个地方,原是一片沙滩,后来上千家的华侨去那里经营后,变成了沃土良田;当地人也到那里做生意,于是那里逐渐繁荣起来,后改名新村,至明朝后期,到那里的华侨也有两三万人。在菲律宾的吕宋岛,原来那里也很穷,后来郑和下西洋,三四万的华侨也迁移到那里,把中国的先进技术都传到了吕宋,让吕宋和明朝的文化得以相互传播。那时吕宋的人们,原来用蕉叶做食器,华侨把中国的瓷器带到吕宋后,吕宋的人们才开始用瓷器吃饭、饮水。从而使得吕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起来。据说,那时爪哇的市场上,还用着明朝的钱币。 郑和下西洋,到达满剌加,同满剌加进行贸易活动和经济交流,和满剌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满剌加的国王、王后先后来到

南京、北京,随行人数达五百多人。明成祖还盛意款待,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 那时,南洋的浡泥、苏禄等国王、王后也先后来到南京和北京,他们有的随行航员达五百多人。明成祖浓情款待,并赠予许多礼物给他们,将他们的礼品陈列在文华殿内,舍不得用。 有很多外国使团都是随同郑和船队来访的,而且跟随郑和船队回国。 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到过三宝垄,还在河畔扎营。随之而来的华侨,定居在郑和扎营的地方,称那里为“三宝洞”。当时居民向三宝洞迁移的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兴旺的海港商业城市。华侨为纪念郑和,每年于郑和在三宝垄的日子,都要举行盛大的游行,一路上,龙狮狂舞,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在马来西亚的三宝山,是中国以外华人居住地最大的一座坟山,共有一万两千五百座坟墓。当年郑和经过马六甲海峡时曾驻扎在这里,并为了解决船员的饮水问题,在这里挖了七口大水井,同时也教会了当地人挖水井的技术,为当地居民解决了方便用水的问题。为了纪念郑和这位航海英雄,这七口大水井后来被人们称为三宝井,这些井现在依然有清水涌出,为人们提供着生活用水。郑和下西洋,给当地人们改善生活,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船队曾到过榜葛剌的撒地港,国王派几千人马到港口迎接,让明朝使臣乘大象入城,以示隆重,但郑和本人并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500字_500字读后感

《郑和远航》读后感300字_300字读后感 【第1篇】 今天我们学习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富强的明朝,一个伟大的郑和。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郑和七次下西洋中的一次。1405年7月的一天,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航海。在他一生中共七次下西洋,历经28年,遍访了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多个国家与地区。 60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其航程之远、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把中华民族的航海史推上辉煌的顶点,在人类航海史上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如此壮观的航海之举,在当时却未能叩开中国走向海洋强国之门,只是作为“孤立”的航海事件,当然也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巨大的推动效应。其原因是除了受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外,主要是中国传统社会海洋观念的薄弱,以及传统海洋政策的历史局限。 虽然海洋政策有局限性,但郑和为了促进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激动。特别是郑和在航行时遇到的自然与人为的灾难,他能够镇定自若、有勇有谋,最终转危为安,让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牵动着国内外人民的心。 【第2篇】 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它在经济上挥霍民生财富,在政治上挥霍天朝理想。 今天,我怀着这样的心情读完了第十课--《郑和远航》。读完后我思绪万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明朝期间,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被皇帝派遣到西洋各国访问,并带着礼品与各国商人友好交往。但是在途中也遇到许多的危险,它既要防止海盗的偷袭,还要与大自然斗智斗勇。面临着多重的风险,他还是坚持航行。中国曾经拥有绝对的航海有势,郑和远航将这种优势推向瞬间的高峰,然后就突然停止了。实际上,在西方扩张势力进入亚洲海域之前,中国就已经自己消灭了自己海上的力量。郑和七下西洋,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而此时,西方的海上扩张已经开始,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公元15是全球历史上关键的一世纪,前半叶,中国势力淡出海洋;后半叶,西方开始向世界扩张。决定未来命运的、双方不可避免的遭遇与突击,即将开始。历史的意义不是重温往昔的辉煌,而是反思曾经的辉煌是如何消失的,那些灾难性的转机在哪里。

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明成祖信任的宦官,知识丰富,又是伊斯兰教徒,皇帝认为以他为使节可以加强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联系。 郑和的船队是十五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技术最先进的船队。每次出海均有大小船只200多艘,其中巨型宝船是船队中最大的海船,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可载800人。另外还有大小不等的各种护航战船、后勤补给船等。 船队出海的随行者总在两万七八千人之间,这些人员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船队还使用指南针和天文定位等当时最先进的导航技术,以及运用旗帜、灯笼、音响等有效的通讯联络方法。 郑和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开辟新航路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堪称世界远航的先驱者。 与西方航海家寻求贸易、殖民机会不同,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并借此加强与西洋各国的友好联系。在所经各国,郑和都按照儒家朝贡礼仪,以“厚往薄来”的原则招徕各国纳贡,与之建立友好关系。 通过朝贡贸易,诸小国认可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当时西洋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皇帝朱棣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十五世纪初期,中国是世界上文明程度高、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郑和所到之处,均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国历法、图书、冠服、度量衡器和建筑技术、医术等,宣扬中国的制度和文化。中国的手工业产品、茶、瓷器等通过交换输入了西洋各地,而亚非各国的当地物资和动物,如药材、香料、宝石等也输入中国。至今在东南亚不少地方,还有关于郑和船队的故事流传,也有纪念郑和的庙宇等遗迹。 郑和船队打通了由中国横渡印度洋,到达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以及非洲东南部的航路,为西方人的大航海开通了道路。后来,当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

郑和下西洋资料

郑和下西洋资料 ◆一、基础资料 中文名:郑和 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 民族:回族 出生地:云南昆阳 朝代:明朝 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 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 职业: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信仰:伊斯兰教 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 活动评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说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 ◆二、郑和的光辉事迹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 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 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 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 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 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

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 郑和下西洋线路图 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

◆三、郑和七下西洋 ?想想有哪些困难,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 (1)气候不定,随时面对海上的大风大浪(有偏离航向、触礁、搁浅的危 险)。 (2)距离遥远(郑和去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诸国与中国距离遥远,最近的占城(越)、暹罗(泰国)和真腊(柬埔寨)诸国距离近者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远者如东非诸国则上万 公里。) (3)到达新的地区会有语言问题交流障碍 (4)管理船队人员(郑和船队的人员,每次都超过万人,最多时达二万七千八百人,这么多人的粮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应物资,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惊人。何况他 们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几十天才能达到一处靠岸地补充给养,仅此一项开支就非常庞大,做 到保证供应是非常困难的。) (5)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海盗的骚扰和袭击等。 ?小趣闻 1、郑和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小郑和找来纸,叠了许多小船。他把小船放在水面上,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方。他目送着顺水飘荡的小船,心中有了远航的愿望。郑和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航海家,像祖父和父亲那样,乘上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渐渐地,郑和不再叠纸船了。只要一有空儿,他就围着造船的叔叔、伯伯们转,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方法牢牢地记在心里。 这一天,郑和捡了一些碎木条和小木片,在屋后的空地上,自己悄悄地造起小木船来啦!

从历史影响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

从历史影响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 从历史影响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各自拥有独特的影响和意义。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在局部范围内拥有更深层次的影响,放眼全球,地理大发现则拥有更为广泛的历史意義。微观与宏观,深度与广度,局部与全局,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虽各有特色,但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标签:打破隔绝;环球航行;商业革命;精神支柱 2002年10月,英国学者加文·孟席斯出版了他的研究专著《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对外宣告称中国明朝郑和船队可能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提出了“郑和发现美洲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由于当年由郑和亲自参加整理的、详细记载了七下西洋全过程的官方资料在600年前一场大火中消失殆尽,使得中国丧失了古代大规模远洋航行的第一手数据,这令所有人扼腕叹息。其实,站在历史影响的角度,研究郑和是否是发现美洲的第一人只能澄清史实而无法取代哥伦布的历史地位,因为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各自拥有独特的影响和意义。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在局部范围内拥有更深层次的影响,放眼全球,地理大发现则拥有更为广泛的历史意义。 一、打破隔绝 郑和下西洋发展了与亚非国家的友谊关系,建立起了中国与非洲间的直接联系,推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间的经济交往,促进了技术传播,推动了文化交流[1]。因此,站在亚洲历史发展尤其是东南亚历史发展的角度,郑和下西洋打破了当时中国明王朝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的隔绝状态,将中国的文治武功、国力强盛展示给了世人,也将对于当时中国人来讲神秘的未知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官方探索,在之前由于航海技术不发达而导致的各方互不了解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后,东南亚地区一些之前没有建立联系的国家开始互访并派遣使者访问中国,使各方的友谊、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客观地说,无论郑和下西洋到过哪里,都没有能够建立起中国与美洲、欧洲的大规模实际联系。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郑和下西洋打破隔绝的影响只局限于亚非地区。 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民间,之所以关注1500年左右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开辟绕非洲到东方的新航路、麦哲伦等人完成环球航行等历史事件,是因为在这些地理大发现活动之前,亚、非、欧三大洲与孤悬海外的美洲大陆是相互隔绝的,直到1500年前后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才打破了新旧大陆之间的隔绝状态。伴随着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黑海北岸等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切断了亚欧大陆间流传已久的纽带——“丝绸之路”,迫使西欧人必须开辟另一条通往东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加上对东方黄金的追求和前往东方传教的愿望,推动了西欧人一次次尝试海外冒险事业。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在1492年8月3日进行了第一次航海冒险,在10月9日到达了美洲巴哈马群岛。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个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导学案及习题答案

七年历史下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导学案及习题答案 课型:展示反馈课执笔:邹平审核:东山中学历史备课组时间:2012-5.20 【活动目标】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2、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影响。 【学习流程】 一、自学与交流:(10分钟) (一) 自学提示: 1、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学生自学教材 3、问题: (1)明朝初年,明政府为什么能够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2)郑和的船队进行远洋航行的条件有哪些?郑和下西洋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3)郑和下西洋的最终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4)什么是闭关政策?请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 (5)闭关政策给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二)个人默学课本(8分钟) (三)小组交流(2分钟) 二、展示与质疑: 三、点拨与归纳: 教学反思:四、巩固与检测 (一)巩固训练 (二)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 A、福州印度半岛 B、刘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 C、福州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 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4、下列对清朝闭关政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能够从根本上抵挡住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D、最终扭转了中外力量的对比 5、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 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 C、阻止西方殖民的入侵 D、维护清朝的统治 6、闭关政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A、限定通商口岸 B、进出口货物的无限制。 C、提高关税,抑制出口。 D、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 7、下列对于清朝闭关政策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清朝的闭关政策限制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B.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闭关政策从根本上防御了西方的殖民入侵 D.闭关政策使中国远离世界发展潮流 8.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 A.明朝社会安定,国力强盛 B.造船航海技术先进 C.明统治者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D.掠夺土地和财富 9.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的最严重后果是( )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的发展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交流 C.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避免西方影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学习后记: 明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清朝的对外政策 郑和下西洋闭关政策 明 清对外政策 时间: 出发地:到达地: 闭关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习题 3(含答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含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凤凰卫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一艘名为“凤凰号”的单桅帆船,进行探寻当年郑和下西洋海路的壮举,但他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是()A.印度洋沿岸B.红海沿岸C.非洲东海岸D.地中海沿岸 2.明朝之所以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因为() A.海上交通发达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3.最早派郑和出使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明英宗D.明仁宗 4.英国史学博士李约瑟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它的对手。”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5.在古代对外交往的事例中,与“丝绸之路”属于同一类的是() 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6.郑和是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从图中,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郑和船队曾从刘家港出发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一些国家 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7.南宁电视台拟拍一部有关明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下列可以入选的题材是() A.玄奘西游B.班超出使西域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 8.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 A.南京B.松江C.刘家港D.泉州 9.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A.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B.明朝国威的树立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D.航海技术的发展 10.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郑和船队回航时带回来的物品主要有 ①茶叶②象牙③丝绸④香料()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郑和下西洋时所携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12.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其中正确的是() 甲: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乙: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丙: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丁: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A.甲和丙B.甲和乙C.乙和丁D.丙和丁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3.航海壮举

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

考点: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 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 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 时 间 1405-1433年1487-1522年 目 的 为了宣扬国威,扩大明朝的影响加 强海外联系 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 规 模 船队庞大,船多人多船队很小,船少人少 性 质 与各国友好交往的状举殖民扩张活动 成 就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发现了美洲,并开辟了两条通往东方的航线 影 响 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和经 济交流 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 义的产生发展。 易错微析 开辟新航路的实质易错: 开辟新航路的实质是殖民的扩张与掠夺。 例题1 有人说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的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A.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结果是进步的,使美洲和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 B.他开辟新航路的品格是高尚的,为美洲的发现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C.他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正义的,加快了美洲的发展 D.他开辟新航路的手段是先进的,最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全球史观,从该史观出发,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使世界逐渐融为一体,加强了各地的交流,促进了世界的文明和进步,故选A。 例题2 郑和与哥伦布是15世纪以来东西方著名的航海家。他们的远航活动() A.都以加强友好交往为目的 B.都途经非洲好望角 C.都有强盛的国家作后盾 D.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答案: C 解析:郑和下西洋是与各国友好交往的义举;而哥伦布等人远航属殖民扩张活动。因此A不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因此B不适合郑和;开辟新航路的实质是殖民的扩张与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因此D不适合郑和;郑和与哥伦布的远航都有强盛的国家作后盾符合题意,所以选C。 1.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与郑和下西洋相比,不同点是() A.得到统治者支持 B.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C.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D.到达非洲东海岸 2.探究历史发展的共性是历史学习的任务之一。新航路开辟和丝绸之路开通的共同影响是() A.促进了沿途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B.开始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促进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的交往 3.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但是,对于印第安人而言() A.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B.开启欧洲人扩张与征服的英雄历史 C.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D.大西洋变成了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4.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相比,共同之处有:() ①都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②都使用了中国发明的指南针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航海历史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航海历史的影响 所谓航海,就是人类在海上航行,跨越海洋,由一方陆地去到另一方陆地的活动。中国的航海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已经出现。先秦时期,考古发现已经证实了中国人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在战国时期,天文航海就已经出现。秦朝时期更是有“秦王巡海”,“徐福东渡日本”。之后的航海事业也是逐步发展,在明朝以前,中国人已经在印度洋太平洋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明初时期,中国的航海进入了鼎盛时期。明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富裕,明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扩大国际影响,派遣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 明朝建立初期,曾经实行过“海禁”,与海外交往没有什么交往。明成祖朱棣上台之后,取消了海禁,决定派出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沿着之前的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远航。船队包括各类大小船只达到二百余艘,船工人员更是有二万七千多人,先后七次下西洋,历时近三十年,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航程到达非洲东岸现今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率领这支船队的就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理论基础 郑和的七下西洋对设备的要求很高,由于之前两宋时期指南针的广泛应用。到了明朝,指南针更是得到普及,而且指南针的应用方法也更为丰富,精确度更高,对其航路航向的选择有很大帮助,几个指南针可以一齐工作来确定航向。对于航程,明朝时期的计量单位叫做“更”,一“更”约为六十里。指南针和更的结合应用是明代航海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反映出明代航海技术所具有的先进性。 郑和的七次下西洋也是中国航海史上对天文航海和地文航海应用的一个范例。天文航海在明朝时已经发展的趋于成熟,所谓天文航海,就是观察天象,包括星位、信风及海流潮汛等的变化规律,用“牵星术”来确定船舶的航行位置。而所谓的“牵星术”,就是指在当时的一种利用天文状况进行测位的航海技术。具体是在船上利用“牵星板”来观察某一星辰的高度,从而确定船只所在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在深海中,地形水势难以提供有效的识别,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参照,只能用天象来确定航位。在《郑和航海图》中就附有《过洋牵星图》,记录了在印度洋地区的“牵星航海”。当时的明朝人对于海上风云气候、海流潮汐的变化规律也十分熟悉,因此郑和下西洋就能充分的利用季风等地理条件。 而地文航海指的就是观察航路的地形水势,然后掌握航道的水深及暗礁浅滩。当时的人测量水地深浅叫做“打水”,以“托”作为它的单位。明人在航海图绘制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宋元时期已有航海图样问世,但只是以沿海为主,远洋航海图并没有出现。直至明代,航海图的绘制才有很大的进步,具有很高的水平,不仅对于沿海地区,对于海外远海地区也有掌握,最典型的是明人茅元仪所辑《武备志》卷二百四十附图上所载的《郑和航海图》。这个图从南京开始画起,一直延伸到东非沿岸,航图遍及广大的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岸地区,记载了五百多个地名,并绘有“针路”以及各处星位高低。对于航行途中的山峰、岛屿、浅滩、礁岩、险狭用的海图,当时的人对于掌握航路地形水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具有深刻的认识。对于地文航海的实际应用更是反映出了明代航海技术的先进发展水平。

郑和下西洋

历史情景剧《郑和下西洋》运用和思考 “郑和下西洋”是历史上重大的、学生熟悉的历史事件,经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内容,我构建历史情景剧进行授课,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情景剧:《郑和下西洋》 剧本模拟发生在郑和下西洋回航途中。剧中人物:郑和、外交负责人:李大人、贸易负责人:张大人、军事负责人员:黄大人、船务负责人:胡大人、后勤负责人:宋大人。 见面互打招呼:“各位大人好!” 李大人:“此次远航,我们收获颇丰啊!” 胡大人:“是啊,我们此次返航回国带了很多贡品,有胡椒、珍珠、珊瑚、等奇珍异宝,还有大象、长颈鹿、狮子、金钱豹等珍贵野兽啊!” 黄大人:“这些珍奇的动物,皇上一定很喜欢。” 张大人:“此次返航归国,我们不但带上了奇珍异宝,还带上了多国的外交使者和商人,听说这些商人带了不少商品,准备在我国进行交易。” 胡大人:“太好了,各国之间互通有无,肯定会使我大明皇朝更加繁荣昌盛。” 宋大人:……今天天气真好,诸位看看,海面上真是风平浪静啊,想想前几天的风暴,现在还心有余悸啊,幸好我们的宝船牢固。我们郑大人航海技术高超,指挥得当,不然我和各位早已去阎罗王那里报到了。” 李大人:“郑大人的航海技术确实是无人能比啊!” 张大人:“每每看到我们的船队,我就激动不已啊,诸位看看我们的宝船,足足有60多艘,我们有天下最大的宝船,足足有九桅十二帆,单单一个锚,就有几千斤重,我们还有马船、粮船、战船、坐船等,装备多齐全啊,再看看我们下西洋的人员,足足有两万多人,多壮观啊,古今中外,哪朝能比,哪国能比啊!” 郑和:“船队如此庞大,辛苦了我们的宋大人,宋大人每天负责我们的起居饮食费了不少心机啊,你们看,我们的船队还有专门的补给舰,还可以在船上面饲养家畜,种植蔬菜,每天给我们提供新鲜的食物,真是不容易啊!” 宋大人:“这点小事不在话下,我们能够下西洋,还真是感谢皇上,没有皇上的支持,没有我们大明皇朝的支持,我们哪能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航行,不说其他的,光说我们这次出洋,送给各国的丝绸、陶瓷、茶叶、就不计其数。” 李大人:“我国不但国力雄厚,也是礼仪之邦,我们出洋这么多次,从未占过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分财富,我们总是厚往薄来,我们赢得沿途多少国家人民的欢迎和赞扬啊。皇上英明,郑大人也劳苦功高啊,想起上次,我们在古里遇上强盗,被强盗包围,幸好我们的郑大人英勇机智,击退海盗,当地的百姓很感谢我们啊!” 郑和:“海盗绝对不是我们的对手,看看我们的军队装备多么精良,武器多么先进。” …… 分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结合剧中的内容和下面的材料,说说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吗? 材料:“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兼扩展海外贸易,采取异域宝物” 2.你能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简图吗,请动手画画看(注意出发地、途经今天哪些重要地区、国家、城市?穿越哪些重要海峡、港湾?最远到达哪里?)。 3.郑和在执行使命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4.郑和完成了使命了吗、他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完成使命? 5.为什么明朝的大臣不顾被杀、被囚的危险,纷纷上书直言“罢西洋取宝船”,为什么郑和逝世后,下西洋没有延续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