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新人教版

9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带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1、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法学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语言揣摩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骇hài 掳lǔ震悚sǒng 絮说 xù疮疤chuāng 诘问jié渴慕mù霹雳pī画舫fǎng 惧惮dàn 孤孀shuāng 惶急huáng 辟头pī(劈头)憎恶zèng 保姆烦琐(繁琐)疏懒和蔼规矩菩萨四、感知课文解题:阿长是什么人?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也称“长妈妈”。

鲁迅还在哪篇作品中提到“长妈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解题2:《山海经》是什么书?《山海经》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

2019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阿长与山海经(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19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阿长与山海经(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1、 导入能很好 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让他们 快速进入文 本。
2、 夯实学生的 字词积累。
3、 梳理文章关 于长妈妈的事
3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理出了事件,大体认识了人物。阿长是一个没 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的劳动妇 女。 五、布置作业 完成 《学案》的自主练习部分
件并分析人物 形象。
Hale Waihona Puke 42 叹 兴 望 车 豪 。 量 重 的 上 动 得 载 能 道 知 真 了 旧 破 更 不 摆 船 木 小 只 那 靠 是 还 往 过 渡 花 黄 看 时 乡 家 到 回 市 都 从 林 大 , 后 8年 ?” 说 你 钱 少 多 要 需 桥 座 一 建 “ 长 村 找 去 先 门 家 进 没 还 , 恼 气 是 很 林 大 。 来 话 上 答 天 半 , 喜 是 还 惊 知 不 长 村 。 户 账 的 里 村 了 到 打 快 很 钱 。 船 划 用 不 上 生 学 也 师 老 黄 ” … 了 好 下 “ : 都 时 事 件 这 起 说 人 漾 荡 子 村 在 绪 情 悦 喜 奋 兴 , 息 消 的 桥 建 出 传 傲 骄 以 事 好 件 了 做 乡 家 为 你 字 名 的 他 着 喊 样 那 年 当 像 还 ” , “ 。 话 电 打 林 大 给 市 集 到 跑 意 特 师 老 黄 。 然 为 以 不 却 心 着 气 客 里 嘴 , 了 听 林 大 。 ” 放 “ 包 书 着 背 才 山 落 日 直 挖 瓜 西 摘 地 摸 家 回 也 饿 虾 鱼 捉 、 仗 水 打 玩 里 进 蹦 伴 伙 和 服 衣 洗 脱 了 走 不 就 边 到 溪 花 有 上 路 校 去 候 时 那 , 学 小 的 林 大 是 师 老 黄 高 得 扬 马 立 掌 巴 的 低 还 过 拉 把 去 今 听 亲 父 意 来 明 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9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9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9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项说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是部编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爱”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所回忆的啊长不是一个文化人,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的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味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良品格的赞美。

文中作者虽是从孩子的角度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学习本文,应当让学生能够理解隐藏在文本中的批判性与眼下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生活琐事中发现爱,发现普通者人性的光辉。

其次,是说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阅读方面的要求主要有:1、对课文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以课标为依托,根据单元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学习感受生活,学会读懂他人的爱,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二、说学情本文是一片叙事性散文,从心理上,学生对这种教材有易于理解的心理,教师应抓住学生这种心理,因势利导在讲课文内容的同时,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断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从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模式根据新课程理念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我采用“问题引导法”实施课堂教学。

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教学目标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

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

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整体感知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你从这些事中,看做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关于“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

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

9. 阿长与《山海经》4、理解词语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三、再读课文,文本探究1.“‘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一句中“郑重”一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郑重”在这儿是神态描写。

说明阿长的态度极其认真严肃,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要,表现了她对美好祝愿的笃信。

2.作者明知道是《山海经》,为什么还要模仿当时阿长的语气写成“三哼经”呢?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恰如其分地点明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说明阿长是个“文盲”,却买来了“我”心爱的书,实在出人意料。

也暗示了她买此书定是费尽周折,体现了她对“我”的爱。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测评第二课时一、引入课堂:由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本文教学。

二、感悟精彩句子1.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撼,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3.“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3。

七年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一二课时教学教案

七年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一二课时教学教案
三、细读课文,体悟一种情感
1、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首先,对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懂得许多规矩”表示“不耐烦”;
之后,对她能抵挡枪炮的“伟大的神力”“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却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完全消失;
后来,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了新的敬意了”。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教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
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
课时
2课时
一、单元要求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四、课堂小结
这就是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
五、布置作业:
1.字词等基础知识练会。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精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她又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文章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不多,用的是一种叙述语言。不详写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件事可以表现长妈妈淳朴善良,热心帮孩子解决难题,真心疼爱孩子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写作技巧的运用:指导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例如通过对比展现人物性格;
-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引导学生从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中,看到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对传统文化既好奇又难以理解的情况?”比如,大家对《山海经》这样的古籍可能既感兴趣又感到困惑。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鲁迅笔下的阿长与《山海经》的奥秘。
2.教学难点
-对鲁迅笔下阿长形象的理解:鲁迅对阿长的描绘既充满关爱,又带有讽刺,学生需理解这种复杂情感;
-写作技巧的运用:学生要学会如何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如何从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中,看到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举例解释:
-对阿长形象的理解:学生需区分鲁迅对阿长的关爱与讽刺,如阿长对《山海经》的执着既让人敬佩,又让人感到无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围绕传统文化传承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对于鲁迅笔下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去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一问题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内容、鲁迅的写作手法以及对阿长形象的双重情感表达。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尊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9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课文,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2.体会语句的深层含意,把握文章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通过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鲁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在他小的时候,有一位年长的妇女一直陪伴着他,她对鲁迅倾注了无微不至的爱,这位妇女,就是鲁迅一直没有忘却的长妈妈。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认识这位长妈妈。

二、知识小窗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2.写作背景1926年3月18日,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避到厦门,在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旧势力的排挤,境况十分晦暗。

但是,他没有因此灰心、沉沦,而是拿起笔坚持写作,散文集《朝花夕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

本文是第二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本文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

三、整体感知1.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2)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3)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2.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1)共写了7件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情感变化脉络。

2.分析关键语句,从细节中体会阿长形象。

3.分析关键词语,体会“大词小用”的词语运用之妙。

4.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感激以及歉疚之情,从而学会关注并尊重生活中的普通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重情义的人。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这段话中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讲这个故事的人是谁?对,是“美女蛇”的故事,讲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

长妈妈是谁?为何她能讲出如此丰富有趣并让小鲁迅担忧一阵子的故事来?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叙事事件,把握文本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于阿长的情感态度如何。

请简要概述。

明确:①“常喜欢切切察察”,爱告状,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实在不大佩服);②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不耐烦);③讲长毛攻城的故事(有了空前的敬意);④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⑤“我”十分渴慕《山海经》,求而不得时阿长竟为“我”买来了(新的敬意)。

2.通过上述分析,你的眼里也一定出现了一个“阿长”的形象,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______的人”表述。

(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可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各抒己见)明确: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限制“我”行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目标导学二:分析叙事特点,领会作者情感1.文章虽然围绕长妈妈写了诸多琐事,但并不是详细记述所有事件,而是有详有略,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略写了哪些内容,详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限制“我”的行动、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等,详写了她名字的由来、睡相粗俗和为“我”买《山海经》等事。

叙事写人散文,若叙多件事,必然有详略之分,否则一概详记,不仅可能犯啰唆毛病,也可能导致逻辑上主次颠倒。

本文略写部分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全面的多角度了解,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

且部分略写内容,看似写长妈妈的毛病,实际也有诸多趣味,如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等,读来令人不禁莞尔一笑。

这些略写事件,它们起着反衬作用,并不能削弱“我”对长妈妈的敬意。

详写阿长的名字来源,则另有讲究,结合历史背景,这是为了更加突出长妈妈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身份,有这一层介绍,略写部分长妈妈的诸多毛病不仅情有可原,且更让人对时代的缩影表示同情。

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立即将略写的诸多毛病一律洗去,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也在详略得当之中得以适当表现。

2.文章所述的事件虽然有详略特点,却仍是诸多琐事,而文章读来完全不显杂乱,似乎有一条固定的线贯穿在其中,你觉得这条线是什么?明确:是情感线,文章所述的事件虽然琐碎,但是由于情感变化穿插在其中,又使文章结构十分清晰,读来也十分自然。

3.请说说贯穿在文中的情感线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纵观全文,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按照“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变化的。

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叙事写人散文,叙事上采取多件琐事并叙,详略得当,以情感变化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在作者的叙述中,我们也初步把握了长妈妈的形象,似乎真看见了一个“切切察察”的长妈妈,在床上摆着“大”字的长妈妈,讲很多规矩的长妈妈。

今天让我们一起更深入地品读文章,感受人物特点,体会语言魅力。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多角度分析,感受人物形象1.人物描写是最常见的表现人物形象的方式,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探究作者是如何描写阿长的。

明确: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这几个“恭喜恭喜”中明显藏着长妈妈无尽的喜悦,结合长妈妈前夜对小主人叮咛的话,可以看见这个不幸的人既藏有美好的愿望,而愿望又如此容易满足的形象特征。

又如讲“长毛”故事时语言的荒诞,体现了长妈妈的无知可笑。

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元旦,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看着……”“摇……笑……塞……”这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善良而又迷信的一面。

又如“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竖”“摇”“点”三个字,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切切察察”的妇女形象。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一句中,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小鲁迅的无奈,又从这细节中见出长妈妈的胖与睡相的粗俗。

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

正是这种吃惊的心理,前文中一切反面描写都成了长妈妈伟大品质的反衬,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课文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将长妈妈买来的《山海经》说成是“最为心爱的宝书”,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揣摩其中作用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还有不少词语以“大词小用”的形式出现,细品味之,妙趣无穷。

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味,然后说出你的理解。

明确:含义深刻:“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这是写“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

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诙谐幽默:本文刻画阿长时常用幽默笔调,如“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的福橘”。

这里的幽默来自对照强烈的心理描写。

“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这里的幽默来自对人物缺点的夸张表现。

除此以外,童言无忌的表述,一本正经的荒诞,对常识的荒诞表述,都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

感情浓烈:“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写作时的追忆与感慨,这其中是不尽的深情怀念。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一句,是作者对长妈妈最深情的祝祷。

大词小用:文本中不乏夸张的语句,如“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中用到了“憎恶”“谋死”二词,并非真有这二词所表现的程度,只是为了夸张地体现儿童的心理,表达“我”对阿长的愤怒与不满;又如“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中“空前”与“敬意”二词,所包含的是两种视角的含义,从儿童视角来看,是“我”那时信以为真的天真;从写作时的成人视角来看,也流露着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夸张性词语往往不仅有它表面的含义,更有其符合语境的深刻意义。

目标导学三:回忆性散文特点,“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角度在谈及“大词小用”时,我们说“空前的敬意”一语中包含着两种视角的意义,一种为儿童视角,一种为写作时的成人视角。

两种视角同时在文中出现是否合理呢?这恰是本文的特点之一,本文中不仅有“写作时的回忆”,也有“童年的感受”,请找出相关语句,谈谈这一特点。

明确: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

又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叙述角度。

目标导学四:总结提升,学会人性关怀1.“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时过境迁,当作者提笔写下“阿长”这一人物时,那个给作者说各种故事的人,那个让作者又“讨厌”又崇敬的人,那个给作者买“三哼经”的人却再也不在了。

作者自始至终对其真实名字不能着一字,只能用“阿长”这个带着小人物标签的名字,长篇大论地进行回忆和抒情。

这其中难道真的只有对“阿长”的怀念与感慨吗?是否还有别的情感?明确:还含有一份愧疚与歉意。

2.在我们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阿长这样的人在呢?明确:有。

比如有的爷爷奶奶,也会给我们讲“大灰狼”的故事,好像是在吓唬我们,实际上是在以他们自己的趣味方式爱护着我们;又如农村地区的爷爷奶奶中也有像阿长一样迷信的人,他们禁止孩子触犯“神灵”,以“迷信”的方式为孩子祈福,但是这背后,都是对孩子们的爱,应予以理解。

三、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