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2.清贫 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第【1】篇〗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理解“清贫”的含义,体会方志敏的高尚品格,理解革命者的精神和信念。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作者资料)了解作者。

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阳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先后领导赣东北、闽浙赣苏区反“围剿”作战,并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

1934年11月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区遭国民党军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

面对严刑和诱降,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

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2.解释课题:“清贫”,字典里是“清寒贫苦”的意思,在古代多用来形容读书人,本文主要指方志敏以及像方志敏一样的革命烈士。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教师纠正读音。

出示生字,学生朗读。

2.快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找出本文哪些自然段是叙事部分,概括主要内容。

(作者被俘,但是在他身上却搜不出一分钱,作者戏称自己的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是“传世宝”。

)三、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第2~8自然段,找出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明确:动作、神态、语言。

(1)动作①作者对国民党士兵的动作描写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第2自然段)摸、捏、拿、拉、盯、吼(第6自然段)捏(第8自然段)搜寻、塞、抢夺、望、说作者运用这些动词详细地将国民党兵士用尽一切办法掠人钱财的贪婪、丑恶嘴脸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经过这么详细的搜索,国民党兵士在方志敏身上到底找没找到他们所期盼的钱财呢而对他们搜索的结果,两个兵士达成了怎样的协议这些又说明了什么(明确:没有,只有表和自来水笔。

最后决定将表和自来水笔卖出钱来平分。

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必然的,印证了方志敏的清廉,也更彰显了两个士兵的贪婪。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 反思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 反思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清贫》这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和主题。

2.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转变。

3.掌握本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 能力目标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6.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情感目标7.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生活的态度。

8.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身边的一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清贫》故事背景和主题。

2.分析文中角色的情感与转变。

3.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

### 难点4.感悟课文所揭示的道德意义。

5.帮助学生将课文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准备1.课文及相关教学资源。

2.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3.学生教材和参考书籍。

4.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模板。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

2.提出问题或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富贵”。

### 第二步:课文学习3.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4.多角度分析文中角色的心理活动和价值观。

5.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第三步:情感体验6.进行情感共鸣讨论,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和观点出发感受故事。

7.开展角色扮演或小组演绎,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

### 第四步:拓展延伸8.点评课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拓展讨论。

9.提出生活中类似情境,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五步:总结反思10.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11.要求学生填写反思表格,表达对课文和教学的认识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情感体验环节的参与度较高,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背后的道德意义。

然而,在词语解释和情感体验方面,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理解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指导。

未来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互动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专注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课文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版五年级语⽂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标1.认识“筹、矜、俘”等9个⽣字,读准1个多⾳字“吓”。

2.能通过描写⼈物动作、语⾔、神态的语句,体会⼈物的⼼理活动。

3.能理解题⽬意思。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描写⼈物动作、语⾔、神态的语句,体会⼈物的⼼理活动。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随⽂认识9个⽣字,重点指导学⽣“矜、镯、坞”这三个字的读⾳。

特别是“坞”,它读“w ù”,不读“wū”。

强调多⾳字“吓”的读⾳,在课⽂中读“hè”。

2.阅读理解这是⼀篇略读课⽂,让学⽣⾃读⾃悟。

通过分⾓⾊朗读、圈画⼈物语⾔、神态和动作描写的句⼦,体会⼈物的内⼼。

3.语⾔运⽤这篇⽂章虽然写的是⽅志敏清正廉洁,但对两个国⽅兵⼠动作、语⾔、神态的描写更多,引导学⽣感悟侧⾯描写的写法,也就是反衬法,⽤国⽅兵⼠的贪婪、腐败,反衬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为公的美德。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诗歌导⼊,激发兴趣1.我国现代诗⼈郭沫若给⽆产阶级⾰命家⽅志敏写了⼀⾸诗。

课件出⽰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

纵使⾎痕终化碧,⼷阳依旧万株枫。

这⾸诗⾼度赞扬了为⾰命事业付出艰苦努⼒的⽅志敏,也写出了⽅志敏精神对后⼈的影响。

那么⽅志敏究竟是⼀个怎样的⼈?他⼜有哪些值得后⼈称道的品质呢?对于⽅志敏,⼤家了解多少2.每个⼈都有⾃⼰的⼈⽣,有的⼈庸庸碌碌,有的⼈充实幸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命价值的追求不同。

⽆私奉献、舍⼰为公、恪尽职守,这些都是⽣命中最闪光的亮点,也是⼀个⼈应该具有的品质。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下⾰命烈⼠⽅志敏的⼈⽣观,⼀起来学习第12课《清贫》。

板书并齐读课⽂题⽬。

(板书:清贫)3.题⽬“清贫”是什么意思?(“清贫”出⾃唐代姚崇《冰壶诫》中的“与其浊富,宁⽐清贫”。

这句话是对⾼尚品德的⼀种追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朱自清。

本文以作者童年时的一次经历为素材,通过讲述自己因为贫穷而被同学嘲笑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对贫穷的深刻认识和对贫富差距的关注。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来进行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贫富差距这一社会现象可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来进行了解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贫穷的认识和关注,引导学生思考贫富差距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入课文《清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同时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讲解课文: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疑问,对课文进行讲解,重点分析作者对贫穷的认识和关注,引导学生思考贫富差距问题。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贫富差距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及反思)

12* 清贫[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

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精彩人生。

二、交流资料,了解作者1.课前我们搜集了许多关于方志敏的资料及小故事。

谁来把你搜集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从中你体会到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2.方志敏是一个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人,1935年被捕入狱后,在狱中写下了《清贫》《狱中纪实》《可爱的中国》等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贫》。

(板书课题)谁来谈一谈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想象读完文章后,大家会对“清贫”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本课生字,掌握词语。

2.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接龙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品读课文,交流思想(一)出示中心问题: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结合具体的字词句以及手中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要求:1.边读边画,品读词句,并在旁边做批注。

2.读完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句子一: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

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作为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方志敏“十余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难能可贵,值得敬仰。

而且他“经手的款项,数百万元”,他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的一生写照,他的清贫关键在清。

)3.敌人“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还“坚不相信”,这些做法照应了上文哪句话?句子二: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默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3.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重点: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教学难点: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结合历史背景,激情导入。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革命的征途上,无数先烈、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永远长眠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

2.出示资料:方志敏烈士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狱中度过的。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直至英勇就义,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方志敏一面坚持对敌斗争,一面本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完成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不朽文献。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清贫》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由单元导语导入,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结合历史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自己读课文,要求:①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做个标志。

②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出示本课生字,检查识记情况。

结合形声字特点识记。

读准多音字“吓”字音,组词识记。

3.反馈交流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体现学习自主性,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比较好记。

多音字“吓”,联系生活语境组词辨析,印象深刻。

文章层次清晰,抓住“被俘”主要内容,教师稍加点拨,能够准确划分。

)三、再读课文,体会方志敏的精神品质。

1.阅读“学习提示”,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了解《清贫》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蕴含的寓意。

•提升学生对于贫困与富有的理解和态度。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领会文本中的含义和哲理。

•分析文本中的情感并进行情感体验。

•思考自己对于贫困和富有的看法。

3.教学准备
•课文《清贫》的复印件。

•课件或板书准备。

4.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观看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出关于贫贱富贵的话题。

第二步:学习课文
•听读课文《清贫》,学生跟读。

第三步:课文理解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清贫》的主题和寓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要传达的思想。

第四步:情感体验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对于不同财富状况的看法和态度。

第五步: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找出身边具有“清贫”精神的人或事例,并分享。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侧重于贫贱与富贵的不同价值观念。

通过对于《清贫》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反思自己对于贫困和富有的看法,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

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了学生对于品德修养的重视,增强了对于贫困人群的同情心和理解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故事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清贫”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体会贫贱与富贵的价值。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清贫》是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狱中写就,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

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捕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理解“奢侈、款项、筹集、矜持不苟、积蓄、齿冷”。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4.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5.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 咏竹(1935年1月)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2.学生自由朗读,并互相交流对这首诗的了解。

3.教师评议并小结。

(1)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

方志敏(1900—1935),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江西弋阳人。

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区被民党军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

面对严刑和诱降,正气凛然,坚贞不屈。

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

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2)读着这首诗,彼时彼地的悲壮立刻展现在我们眼前,厚厚的冰雪,压得竹子喘不过气来。

竹子只得低下了倔强的枝头,低得快要触到地面了,但仍不肯倒下,一直坚持到迷雾消散,红日东升、冰雪融化,竹子重又挺直了腰杆,傲然挺立。

4.谈话导题:方志敏就像这竹子一样,是一个真正昂首挺立的共产党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理解“清贫”的含义,体会方志敏的高尚品格,理解革命者的精神和信念。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作者资料)了解作者。

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阳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先后领导赣东北、闽浙赣苏区反“围剿”作战,并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

1934年11月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区遭国民党军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

面对严刑和诱降,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

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2.解释课题:“清贫”,字典里是“清寒贫苦”的意思,在古代多用来形容读书人,本文主要指方志敏以及像方志敏一样的革命烈士。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教师纠正读音。

出示生字,学生朗读。

2.快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找出本文哪些自然段是叙事部分,概括主要内容。

(作者被俘,但是在他身上却搜不出一分钱,作者戏称自己的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是“传世宝”。

)
三、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第2~8自然段,找出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明确:动作、神态、语言。

(1)动作
①作者对国民党士兵的动作描写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第2自然段)摸、捏、拿、拉、盯、吼
(第6自然段)捏
(第8自然段)搜寻、塞、抢夺、望、说
作者运用这些动词详细地将国民党兵士用尽一切办法掠人钱财的贪婪、丑恶嘴脸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经过这么详细的搜索,国民党兵士在方志敏身上到底找没找到他们所期盼的钱财呢?而对他们搜索的结果,两个兵士达成了怎样的协议?这些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没有,只有表和自来水笔。

最后决定将表和自来水笔卖出钱来平分。

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必然的,印证了方志敏的清廉,也更彰显了两个士兵的贪婪。

)
(2)神态
请在文中找到相应的神态描写的词语。

明确:凶恶的眼光、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

(3)语言
请在文中找到描写语言的句子。

明确:①兵士(拿榴弹)“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凶恶的眼光、威吓)这句话表明国民党兵士为了从方志敏身上获得钱财,不择手段。

②兵士(拿榴弹)“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决不相信)
这句话是说国民党兵士认为共产党当大官的应该和国民党当大官的一样都很有钱,而事实则不然,这更加突出了共产党的清廉。

③另一兵士“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④方志敏“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微笑着,淡淡地说)
表明了方志敏的无所畏惧。

“微笑着,淡淡地说”表现了方志敏的从容自若。

2.国民党兵士在搜找钱财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呢?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
明确:(第2自然段)热望—(第2自然段)激怒—(第6自然段)企望—(第8自然段)失望
这种由高到低的情绪变化表明了国民党兵士贪婪和爱财的本性。

3.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国民党兵士,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呢?
明确:侧面描写,在对比中突出方志敏的大义凛然、清贫守节。

4.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很乐观地看待这件事,称之为“趣事”。

(第1自然段)
四、小结。

这便是作者所说的那件“趣事”,着实有趣啊,有的人眼里只认得钱,而有的人心里却记挂着人民和革命事业!正因清贫,才有洁白朴素的生活,这也是革命者能够战胜困难的原因。

清贫
甘于清贫
舍己为公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只需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内心,理解何为“清贫”即可,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理解,学生在学习时便能更快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