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总结

合集下载

小结土壤知识点总结

小结土壤知识点总结

小结土壤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地质、气候、植被、陆地利用和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在土壤形成的过程中,岩石会受到风化、侵蚀和分解的作用,生成土壤颗粒。

同时,有机质的积累和生物活动也会对土壤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如砂质土壤、粘土壤、壤土等。

二、土壤的物理特性1. 土壤的质地土壤的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种颗粒的数量和比例。

一般来说,砂质土壤通透性较好,排水性较强;粘土壤含有较多的粘粒,保水性较好,但通透性差;壤土则是砂和粘的混合物,具有较好的通透性和保水性。

2. 土壤的结构土壤的结构指的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和相互连接的程度。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助于土壤的通气、排水和根系的生长。

土壤结构分为状结构、粒结构和块状结构等。

3. 土壤的孔隙度土壤的孔隙度是指土壤中的空气和水所占的比例。

孔隙度的大小对土壤的透气性、排水性和水分存留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土壤的密度土壤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土壤中所含的颗粒的重量。

密度大小对土壤的排水性、保水性和通气性有一定的影响。

5. 土壤的色泽土壤的色泽反映了土壤中有机质、氧化铁和其他矿物质的含量。

不同颜色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性,如黑色的土壤含有较多的有机质,红色的土壤含有氧化铁等。

三、土壤的化学特性1. 土壤的酸碱性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酸性土壤会对植物的养分吸收和根系生长产生负面影响,而碱性土壤则会影响土壤中元素的溶解和养分的供应。

2. 土壤的养分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土壤的养分含量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

3. 土壤的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残体、粪便等有机物质分解而成。

有机质对土壤的保水、供养养分、促进微生物生长和改善土壤结构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土壤的生物特性1. 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地理土壤 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 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概念和形成1.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有机和无机物质混合的固态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本载体,含有水和空气,并支持着生物的多样性。

2.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

其中,母岩的风化、植被和动物的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以及水和气候的侵蚀和侵蚀是土壤形成的关键过程。

二、土壤的成分和结构1. 土壤的主要成分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

其中,矿物质占据了土壤大部分的重量,主要由矿物颗粒和有机质组成。

2. 土壤的结构土壤的结构由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决定。

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粉砂土、壤土、砂壤土和重壤土。

而根据土壤颗粒的形状,土壤可以分为砂土、干式土和云母土。

三、土壤的类型1. 根据成分和性质划分的土壤类型根据土壤的成分和性质,土壤可以分为沙土、壤土、壤土和淤泥土。

其中,沙土主要由沙粒组成,透水性强;壤土主要由粉砂、黏土和有机质组成,具有较好的保水性;煤土主要由粉砂和有机质组成,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淤泥土主要由淤泥颗粒组成,主要分布在河流和湖泊的沉积物中。

2. 根据地理位置和环境划分的土壤类型根据土壤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土壤可以分为森林土、草地土、农田土和河漠土。

其中,森林土主要分布在森林地带,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适合树木和植物的生长;草地土主要分布在草原地区,具有较高的肥力,是畜牧业的适宜土地;农田土主要分布在农业区域,根据土壤的肥力和适合的作物不同,可以分为黑土、红壤、黄壤等不同类型;河漠土主要分布在河流和河岸地带,受水文和泥沙的影响,土壤肥沃度和水分含量有较大差异。

四、土壤的功能和用途1. 土壤的功能土壤的功能主要包括植物生长的基本载体、水分的调节、有机质的储存和分解、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以及人类社会的建设和生活所需的资源。

2. 土壤的用途土壤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工业和建设业等领域。

在农业中,土壤被用于种植农作物和果树,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在畜牧业中,土壤被用于草原和饲养场地的建设;在工业中,土壤被用于矿产开采和能源储备;在建设业中,土壤被用于房屋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土壤学期末知识总结初三

土壤学期末知识总结初三

土壤学期末知识总结初三土壤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是生物多样性保持的关键,也是水源涵养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土壤学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接下来,本文将对初三土壤学期末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土壤的定义和组成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水分、气体和有机物质等多个组分构成的复合体。

它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分和气体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1. 矿质颗粒:主要由细粒土壤颗粒和粗粒土壤颗粒组成,细粒土壤颗粒是由粘土矿物和次生矿物颗粒组成,粗粒土壤颗粒主要有砂粒和粉砂粒。

2. 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分,由植物、动物的残体、废物和微生物等有机物质分解而来。

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改良、水分的保持和土壤结构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3. 水分: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组分,对植物生长和土壤中各种生物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 气体:主要由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组成,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和植物根系呼吸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地球演化历史中经历了长时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

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 岩石风化:由于风、雨、冰等自然作用,岩石逐渐破碎、颗粒化,并形成初始土壤。

2. 矿物质转化:土壤中的矿物质在水分和气体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新的矿物质。

3. 有机质的积累:植物和动物的残骸经过分解、转化,逐渐在土壤中积累,形成新的有机质。

4. 土壤物质的迁移:土壤中的颗粒、水分、气体和有机质依靠物理和化学效应发生迁移,形成土壤剖面的分层。

5. 土壤质地和结构的形成:土壤物质在迁移过程中通过粘结、胶聚和聚合等现象形成了不同的土壤颗粒、结构和质地。

三、土壤的类型和分布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成特点,可以将土壤分为砂质土壤、壤质土壤和粘质土壤。

根据土壤的pH值和养分含量,可以将土壤分为酸性土壤、中性土壤和碱性土壤。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矿化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 倍热带风化强度比寒带高10 倍,比温带约高 3 倍—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 温带和寒带地区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 )、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 )、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土壤知识点总结

土壤知识点总结

土壤知识点总结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有生物、水和大气等因素的介入。

以下是主要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气候条件的变化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和矿物物质溶解速度的变化。

在热带雨林中,由于气温高、降雨充沛,植物枯枯落叶、生物活动猛烈等有机质补充快,土壤形成速度快;在寒冷地区,土壤形成速度慢,表层土壤过程弱。

植被因素植被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的死亡、腐烂和分解会形成有机质,这些有机质会聚积在土壤表层,形成土壤有机质层。

地形条件地形条件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形条件的不同会导致土壤中的排水、通风和有机质分解速率的差异。

在坡地上,由于排水不畅,土壤中有机质分解速率慢,土壤形成速度较慢;在平缓的地势上,土壤中有机质分解速率较快,土壤形成速度较快。

时间因素时间因素是土壤形成的决定因素之一。

土壤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

所以,时间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固体质地、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所组成的,其中,固态是主要成分,液态是包裹在固态颗粒间和分散于固态间的地下水和松散的水。

气态是填充在固态和液态孔隙间的气体。

土壤是非常复杂的自然物质,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

有机物质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是从植物残体、微生物遗体和泥炭质的堆积物等形成的。

这些有机物质中含有许多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的主要来源之一。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对于土壤的肥力有很大的影响。

无机物质土壤中的无机物质主要是矿物物质,是由岩石经过风化、幔晶作用和淋溶作用形成的。

矿物物质是土壤中的主要颗粒物质,它包括石英、黄长石、正长石、黑云母、白云母、钙长石、钠长石、镁长石等。

矿物物质的不同成分和结构会影响土壤的质地、排水性能和肥力等特性。

泥土颗粒泥土颗粒是土壤中的固态成分,它是由不同大小、不同形状和不同结构的颗粒所组成。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屑、有机质、水、空气以及生物组成的自然体系,是生物生存和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土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岩石经过风化、破碎和化学作用等过程,形成了细小的颗粒并与有机物和水以及生物一起构成了土壤。

二、土壤的组成1.岩屑:岩屑是土壤中的颗粒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粘土矿物、碎屑岩等矿物颗粒组成。

岩屑的大小不一,从砾石、砂、淤泥到粘土都有。

2.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残体、生物排泄物、腐殖质等。

有机质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3.水:土壤中的水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也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对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活和土壤的通气透气有重要作用。

5.生物: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它们对于土壤的形成和营养循环有重要的影响。

三、土壤的性质1.物理性质(1)粒径组成:土壤的颗粒大小可以分为砂、粉砂、粘土等,其大小对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等有很大的影响。

(2)密度和孔隙度:土壤的密度和孔隙度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透气性。

(3)肥力:土壤的肥力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

2.化学性质(1)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和植物的养分吸收都有重要影响。

(2)养分含量: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

3.生物学性质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对于土壤的形成和养分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构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地形、岩石性质、植被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对土壤的风化和矿物质的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形的高差和坡度对于水的径流和土壤的堆积也有很大的影响。

岩石性质对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矿物质的含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植被和植物物质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的肥力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土壤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固体部分的形成、发展和功能的一门学科,它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我将对土壤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土壤的定义及主要组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作用下形成的,含有有机质、无机质、水分、气体和生物体等成分的固体地球表层。

2.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母岩、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其中,母岩决定土壤的物质组成;气候影响土壤水分和温度条件;生物通过根系和分解有机物质等活动促进土壤形成;地形和时间影响土壤的堆积和发育速度。

3.土壤发生的过程:土壤发生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三个方面。

物理作用包括冲刷、风化、膨胀、收缩和淋溶等;化学作用主要包括氧化、水解、交换、溶解和沉淀等;生物作用包括植物的根系作用、土壤动物的活动和微生物的作用等。

4.土壤发育因素的评价指标:(1)土壤剖面的形态及土壤的层次性,即土壤剖面的土层结构与层次及土壤特征。

(2)土壤化学性质,如有机质、可交换性离子、土壤酸碱度等。

(3)土壤物理性质,如容重、质地、结构、持水性等。

5.土壤分类与命名:土壤分类是将土壤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与命名。

常见的土壤分类体系有国际土壤分类法(ISCS)和中国土壤分类法(CCS)。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1.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的粒径分布和比例。

质地的主要组分有砂、粉砂、粘土等。

2.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有团聚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

容重是反映土壤致密程度和通气性的重要指标。

4.土壤孔隙度:指土壤中未被固体颗粒填充的空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

孔隙度是影响土壤保水能力和透气性的重要因素。

5.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残体、分泌物以及微生物产生的物质组成的。

有机质对土壤的肥力、结构和水分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6.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指土壤中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含量。

北林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北林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北林土壤学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概念和形成1.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风化、有机质分解、微生物代谢而形成的一种固态自然体系,是生物的生长场所和物质的交换介质,是陆地水文循环、生物圈、大气圈和地球圈之间的重要联系。

2. 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岩石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有机物的分解以及微生物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岩石破碎、有机物聚集、水分和氧气的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了土壤。

二、土壤的组成1. 矿物质矿物质是土壤中的无机成分,对土壤的结构和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矿物质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蛭石等。

2. 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分泌物等,对土壤的结构、水分保持、养分供应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的必要条件,对土壤的可塑性、渗透性、毛管作用、养分的运输和农业生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4. 气体土壤中的气体主要是空气,对植物根系的呼吸、微生物的代谢、土壤呼吸等生态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的有机质降解、养分转化、病原微生物的抑制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土壤的物理性质1. 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结构土壤颗粒主要由砂粒、粉粒和黏粒组成,不同颗粒的比例决定了土壤的结构,影响了土壤的透气性、渗透性和保水性。

2. 土壤的保水性和渗透性土壤的保水性和渗透性是土壤的重要性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水分的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土壤的孔隙结构土壤中的孔隙结构对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根系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

4. 土壤的密实度土壤的密实度是土壤颗粒间的填充程度,对土壤的透气性、渗透性、根系的生长和灌溉的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的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影响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pH • 有机质
土壤发生和分类
岩石、矿物风化 成土母质 风化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 成土母质类型:搬运作用、层次、分
选性、物质组成
成土因素:地形、气候、生物、母质、时间、人类 成土过程:追加、转化、位移、移出;富铝化、灰化、
有机质积累、潜育化等
土壤
土壤剖面
土壤类型
土壤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生物气候带
• 硝态氮淋溶:土壤胶体带电性
• 硝态氮积累 • 向下的水运动
• 生物固氮
• 生物固氮体系 • 自生固氮在农田作用局限性
• 反硝化作用
土壤氮损失的对策
土壤磷硫
土壤磷
• 化学形态及存在形态 • 土壤磷固定
• 酸性条件 • 碱性条件
土壤硫素
• 土壤中的存在状态 • 土壤有机硫的形态 • 土壤有机硫的矿化机制
• 土壤磷活化
• 微生物作用 • 植物根系
土壤磷硫与环境
• 水体富营养化 • 湿地和硫酸土
钾、钙、镁
• 土壤钾、钙、镁的存在状态、各种状态的相 对含量及有效性 • 影响土壤钾、钙、镁含量的因素 • 矿物种类 • 土壤质地 • 气候条件
土壤微量元素
• 植物所需微量元素的种类 • 微量元素土壤中的存在状态 • 土壤溶液中微量元素的化学形态 • 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
• 盐基饱和度与土壤酸 碱性关系 • 土壤酸碱性、盐分含 量与气候关系
土壤水
土壤含水量
• 质量和体积含水量 • 测定方法及原理 • 田间持水量、永久萎蔫系 数、吸湿系数 • 有效水 土壤孔隙性、结构性、含水 量-对土水势、土壤水类型、 及土壤水有效性关系
水结构与性质
极性、氢键、内聚力、 表面张力、毛管现象
土壤生态功能 土壤组成成分
• 土壤的五大主要生态功能 • 土壤质量 • 土壤肥力
土壤生态功能与土壤组成成分的关系 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
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生物
• 土壤有机质组成
• 有机残体 • 土壤生物 • 土壤腐殖质 • 三组分之间的关系
土壤生物
土壤微生物:组成和特点 土壤动物:大、中、微型及生态型 植物根: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土壤有机质
• 形成和分解与气候(温度、有效降 水)植被(森林、草原)的关系 • 土壤有机质分库
土壤有机质和生物与土壤生态功能关系
• 养分:供应、保持、转化、固持、活化 • 土壤结构:团聚体形成 • 阳离子交换、土壤缓冲性
土壤矿物质、粘土矿物、土壤胶体
粒级与质地
• 粒级及不同粒级的物理机械性 • 土壤质地及其对土壤性质影响 • 孔隙性 • 土壤水、及通气
土壤胶体组成
•次生粘土矿物
•层状铝硅酸盐 •铁铝氧化物
•腐殖质 土壤胶体性质
• 土壤胶体(有机、无机)及其 带电性 •永久电荷和同晶异质替换 •可变电荷 • 阳离子交换量
•层状铝硅酸盐结构及其性质 •层间作用力 •电荷数 •颗粒大小 •土粒大小与其比表面积
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土壤孔隙性
• 土壤孔隙度 土壤容重 • 土壤孔隙类型 • 土壤质地与土壤孔隙性
酸、碱、盐土壤形成的条件
• 土壤酸度来源:致酸离子
• H+ :CO2、N、S 氧化 • Al :富铝化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H与土壤性质关系
• 养分有效性 • Al毒害 • 微生物活动 • 环境
• 盐基离子和盐基饱和度 •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碳酸盐 • 有效降水及蒸发量
土壤缓冲性及缓冲体系
• 酸性条件下:铝化合物 • 碱性条件:碳酸盐 • 阳离子交换作用
有机质与土壤生物与土壤养分有效性
•有机氮、磷、硫存在和矿化机制 •有机质与氮、微量元素 •土壤生物与磷有效性
土壤氮
土壤氮素
• 化学形态及存在形态 • 土壤内转化
• 矿化作用-微生物固持 如何 受C/N比的影响 • 氨化作用 • 硝化作用
土壤N素的损失途径
• 氨挥发条件
• 氮肥种类 • pH • 施用量和方法
成土因素与成土过程的对应关系
土壤发生和分类
成土母质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与土壤分布关系
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 有机质含量 • 盐分及养分含量 • 酸碱性
土壤结构性
• 土壤结构体、土壤结构性 • 土壤有机质、土壤细菌、土壤真 菌和植物根在土壤团聚体形成和 稳定中的作用
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与土壤生态 功能执行
• 植物生长:水、气关系,养分供应 • 水资源净化和供应 • 土壤生物栖息
土壤酸碱性和缓冲性
土壤酸度
• 活性酸度 :液相中H+ • 交换性酸度 :胶体表面可 交换Al、H+ • 潜在酸度 :固相中Al、H+
土壤水势
土水势分势:基质、渗透、重力、压力 土壤水所受力: 及对土壤水行为的影响
土壤养分
• 矿质营养学说 • 最小养分率 • 报酬递减率
土壤养分
• 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和土壤养分种类 • 土壤养分的存在形态、数量和有效性 • 土壤养分的特点 • 氮损失 • 磷固定 • K、Ca、Mg淋溶 • 微量元素有效性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