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 长距离 跨流域调水的利弊分析

合集下载

调水工程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调水工程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调水工程的环境问题与对策调水工程是一个周期较长、跨区域较大的大规模工程建设,随着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现象的集中,调水工程需要尽快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调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标签:检查原则;环境保护;施工方案调水工程是我国一项关乎人民生计的重大工程,对改善用水困难和平衡地区经济有重要意义。

同时,调水工程对环境有着重大影响,面对调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有关部门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以改善受污染的环境并保护未受到污染的环境。

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可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一、调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调水工程穿越大半个中国,受我国部分地区用水压力大,同时要面对时间和地域限制,我国调水工程在很多方面都不完善,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重视工程质量和工程利益,忽略工程施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调水工程主要是针对我国水资源失衡现象而出现的解决方式,调水项目建设定然会影响河道和各地区的水量,从环境的角度出发,并不是水越多越好。

调水工程需要考虑引水线和用水地区能够接受的入水量,水的调入会对用水地区的环境产生影响,为保证用水地区的水平衡,调水工程施工时需要考虑用水区的地下水、降水、蒸发等因素对水量的影响,利用技术设备对水量的調入区和调出区进行水量平衡对比,保证两部分地区的用水平衡。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其特点是活跃,调水工程对原有的生存环境进行改变,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改变水原本的空间位置,对水的调出区和调入区环境都有严重的影响,使社会经济体系、生物体系等都发生巨大的改变。

调水工程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直接改变农业、工业等发展,促使社会经济发生转变。

人类生产活动的改变,产生过多的农业污水、工业废水等重新回到调水工程中水源输送渠道,使污染范围加大,间接影响环境。

调水工程需要对水进行引流,改变部分河道,使水中生物等生物体系环境随河道的改变而变化,进而使生物环境受到影响,生物的多样性生存发生改变。

二、调水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解决对策调水工程对环境影响较大,针对这些影响,国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体的解决对策表现为:坚持调水工程检查选择、利用社会舆论实施调水工程的环境保护、调水工程施工方案要科学合理。

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的风险与对策

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的风险与对策

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的风险与对策作者:许正周来源:《环球市场》2017年第21期摘要: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地区间水资源分配不均的主要方法之一,如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对于解决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跨流域调水工程具有线路长、通过的地区多、交叉建筑物多的特点,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工程,在工程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工程技术、自然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存在着各种风险。

文章将会对存在的风险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跨流域调水;风险;对策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宏伟工程,旨在解决我国水资源在时空方面分布不均匀,并与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相矛盾的问题。

伴随着这些长距离跨流域水利工程的建设,各种建设工程引发的环境和安全等问题越发不容忽视,工程中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风险正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的工程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也正在成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和行业,并逐渐应用于工程实际当中。

1风险分析概念风险分析的目的在于评价系统的安全富余或系统可靠性是否可以接受,或在系统失事概率与后果两者间选择风险的方案,主要包括4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风险辨识、风险估算、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风险辨识是描述可能的事件对系统的负面作用或影响,使政府、社会、投资者和民众了解风险信息;风险估算着眼于定量地描述处于风险中的人口分布、事件的成因、发生的概率、相应于不同强度时的后果;风险评价是要解决“怎样才算安全”的问题,探讨社会和个人可接受风险水平,为决策者提出建议,风险管理是在前三部分基础上对存在的风险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进行控制、减小和转移的决策过程,形成各种计划、预案、操作和管理条例,甚至形成法律法规等制度化建设的过程。

2工程的风险2.1水文风险水文特性是古老的自然不确定性因子,而且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水文不确定性更加明显,即使依照较长系列统计资料得到的规律也有较大的风险,因为流域内新水库的兴建、土地和森林等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等都可能对降雨和径流产生影响,改变过去长时间水文统计的频率和规律,所以研究人类活动对水文特性的影响是当前的热点。

跨流域调水的利与弊

跨流域调水的利与弊

跨流域调水的利弊得失因为气候的原因,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有的地区雨量充沛,水资源极其丰富,有的地区却常年干旱少雨,水资源极其匮乏,于是人们尝试将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的水导引到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这就是跨流域调水工程。

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这种工程,例如吐鲁番人例用地下暗井将天山的雪水引入吐鲁番,俗称坎儿井,是一个中国古人的伟大工程,再比如京杭大运河,也是一个中国可以引以为豪的巨大工程,泽被后世上千年。

在世界各地,跨流域调水工程也很常见,这些工程大多给水资源引入地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也常会伴有一些不利影响。

澳大利亚就有澳大利亚雪山跨地区调水工程,其主要目的是将东部的水调至西部干旱地区引水灌溉和发电。

其每年平均向内陆输送水量11.3亿m3,不仅在于水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型水库的调节,可保证在最严重干旱期间,调水量不低于平均流量的85%。

干旱期间,通过电站的保证下泄量和拟定的灌溉水量,经过调蓄,每年平均可为马兰比吉河和墨累河下游增加23.6亿m3的灌溉水量。

但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有许多弊端显现。

引水后,各个坝下游的流量已大大减少,枯水期时必需放水以维持沿河居民生活用水。

河流水量减少影响了两岸树木的生长,原来规定在这些河段要大量种树。

另外,由于这些河流上游调节大大减少了洪水,下泄流量仅为十年一遇。

且由于担负峰荷使水电站的泄水波动极其激烈,同样也使较小调节池的水位变化也激烈起来。

以色列北水南调工程是以色列最大的工程项目,也是以色列国家输水工程,将以色列北方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输送到干旱缺水的南方,起始水源地位于以色列东北部的太巴列湖。

该工程既改善了以色列水资源配置的不利状况,缓解了制约南部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也改善了严酷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南部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该工程把大片不毛之地的荒漠变为绿洲,扩大了以色列国的生存空间。

虽然它耗费巨资,但是得到的回报是不可估量的。

加利福尼亚州(简称加州)调水工程是美国为解决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和南部地区干旱缺水及城市发展需要而建设的4项调水工程之一,其部分目标与中央河谷工程相同,并把调水范围延伸到加州南部的洛杉矶地区。

跨流域调水之我见

跨流域调水之我见

跨流域调水之我见作者:杨靖凯来源:《地理教育》2018年第04期一、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很少。

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

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

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世界淡水资源的60%。

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

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资源不足,其中26个国家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

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多达40个。

21世纪淡水资源正在变成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淡水资源问题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全球淡水资源分布不均,不同地区对水资源需求有差异,这正是人类实施跨流域调水的原因所在。

二、跨流域调水的利与弊从洛杉矶成长为美国第三大城市,到造成咸海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从改善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生态环境,到造成澳大利亚高山大河的萎缩,想给世界大型调水工程的利弊下一个简单的定论非常困难。

加利福尼亚州位于美国西南部,北部气候湿润、洪水频频,南部却天旱地裂,是名副其实的“阳光地带”。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兴建于1960年,在调水量、调水距离、工程技术等方面都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调水工程,也是调水工程带来巨大综合效益的典型案例。

1973年,加州调水主体工程完工,1990年达到设计输水能力。

后来,加州又继续兴建大大小小的调水工程。

得益于这些长距离调水工程,加州的干旱河谷地区出现了灌溉面积达2 000多万亩的良田,受益人口达2 300万。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的影响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的影响

南水北调对区域生态的影响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1级20110514756 李勘引言: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人类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经济而实施的一项大规模的人工工程。

它使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人类的意志在时间和空间上重新分配,从而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们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流域间水资源的自然地理分布,水源区、输水区和受水区水文情势将发生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1南水北调的工程简介:南水北调工程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工程量最浩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1.1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 是解决我国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战略性工程。

一是雅砻江引水线从雅砻江长须附近修建枢纽, 自流引水到黄河支流恰给弄。

二是通天河引水线,即在雅砻江引水先期开发条件下的二期工程。

在通天河同加附近建枢纽自流引水到雅砻江, 再由雅砻江引水到黄河支流恰给弄。

三是大渡河引水线,在大渡河上游足木足河斜尔尕附近修建枢纽抽水到黄河支流贾曲。

1.2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 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 终点北京。

远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 增加北调水量。

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 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中线工程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中西部,中线工程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 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1.3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 基本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上, 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 终点天津。

长江下游水量丰富,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抽水, 水源充沛, 调水量取决于引水工程规模。

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解决天津市、河北省黑龙港运东地区、山东鲁北、鲁西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 并具备向北京供水的条件, 促进环渤海地带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发展, 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为京杭大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 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中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 介绍中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背景和意义中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北方地区缺水问题严重,而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

为了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中国开始了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

这些工程旨在通过引水和调节南方地区丰富的水资源,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这些工程不仅对中国国内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其他国家在跨流域调水领域具有借鉴意义。

2. 中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经验2.1 科学规划和综合考虑在进行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之前,科学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需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流域之间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并进行综合评估和比较分析。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才能确保工程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2.2 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经验在进行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和运用这些经验来指导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

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工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2.3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中国在工程建设中加强了环境保护措施,并进行了生态补偿。

例如,在引水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水质净化技术,减少对下游河流水质的影响;同时,在沿线地区进行生态恢复和植被保护,以确保生态系统能够得到有效维护。

2.4 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涉及到多个地区、多个群体的利益关系。

为了确保工程能够得到顺利推进,并获得社会公众的支持和认可,中国加强了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的培养。

通过开展公众听证会、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和解答疑问。

这种参与式管理模式有效地增强了工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3. 中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教训3.1 防范生态风险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风险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的影响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的影响

南水北调对区域生态的影响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1级20110514756 李勘引言: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人类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经济而实施的一项大规模的人工工程。

它使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人类的意志在时间和空间上重新分配,从而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们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流域间水资源的自然地理分布,水源区、输水区和受水区水文情势将发生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1南水北调的工程简介:南水北调工程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工程量最浩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1.1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 是解决我国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战略性工程。

一是雅砻江引水线从雅砻江长须附近修建枢纽, 自流引水到黄河支流恰给弄。

二是通天河引水线,即在雅砻江引水先期开发条件下的二期工程。

在通天河同加附近建枢纽自流引水到雅砻江, 再由雅砻江引水到黄河支流恰给弄。

三是大渡河引水线,在大渡河上游足木足河斜尔尕附近修建枢纽抽水到黄河支流贾曲。

1.2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 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 终点北京。

远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 增加北调水量。

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 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中线工程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中西部,中线工程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 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1.3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 基本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上, 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 终点天津。

长江下游水量丰富,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抽水, 水源充沛, 调水量取决于引水工程规模。

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解决天津市、河北省黑龙港运东地区、山东鲁北、鲁西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 并具备向北京供水的条件, 促进环渤海地带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发展, 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为京杭大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 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中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经验与教

中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经验:
1. 统筹规划: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需要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将不同地区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
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和水质问题等。

2. 强化工程管理:要求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生
态环保,强化工程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对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 科技支持: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
提高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需要利用新技术进行大规模
调水的节能和减排,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教训:
1. 生态环境问题: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可能会对当地的
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不仅要在工程规划和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环保因素,同时,也需要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重视生态环保,建立严格的环境监测
和评估机制,以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

2. 社会效益问题: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通常需要耗费大量资金
和人力,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
要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以确保工程建设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

3. 工程安全问题:跨流域调水工程规模较大,需要使用大量的
设备和技术,因此需要从工程建设前期开始就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工
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

4. 经济效益问题: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需要经济和社会的支持。

因此,需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成本
管理,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同时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适当控制工程建设规模,减少财政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 4卷 第 9期
2 01 4住
中 国


V oI . 1 4 S ep t emb e r
No .9 201 4
9月
O h; n a W ar er Tr an s por t
大规模 长距 离 跨 流域 调水 的利弊分析
王 林
( 额 尔 齐 斯 河 流域 开 发 工 程 建 设 管 理 局 顶 山管 理 处 ,新 疆 额 尔 齐 斯 8 3 0 0 0 0 ) 摘 要 : 随 着 我 国社 会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对 水 资 源 的需 求 量 越 来 越 大 , 怎样 改变 水 资 源 分 配 不 均 衡 现 象 ,是 摆 在 我
源 这 种 极 不 平 衡 的分 布 ,从 而 使 得 大 规 模 、 长 距 离 、 跨 流 域 调 水 就 成 为 各 国 为 了 缓 解 这 一 现 象 的重 要措 施 ,并 且 越 来 越
图 1 跨 流域 调 水 系统 水 资 源 配 置 示 意 图
受 到 了 各种 的 重 视 。
调 工程 ( 图 2所 示 ) ,其 年 均 调水 量将 近 1 5 0亿 m。 ,而 美 国
调 水 主 体 工程 完工 , 1 9 9 0年 达 到 设 计输 水 能 力 ,后来 又 修 建 了 中央 河 谷 、加州 调 水 、科 罗 拉 多水 道 和 洛杉 矶 水 道 等长 距 离 调水 工 程 ,得 益于 这些 大 规 模 、长 距 离 、跨 流 域 调水 工 程 ,加 州 的干 旱 河谷 地 区 出现 了灌 溉 面 积 达 2 , 0 0 0多 万 亩 的 良 田 , 受 益 人 口达 2 , 3 0 0万 。 加 州 发 展 成 为美 国人 口最 多、灌 溉面 积 最 大 、粮食 产 量 最 高 的一 个 州 ,全 州 经济 实 力 跃 居 美 ;( 2 )发 电
1 . 经 济 效 益
大 规模 、长 距 离 、跨 流 域调 水 经济 效 益 主 要表 现 在 以下 两 个 方 面 :( 1 )供 水效 益 。我 们 以 美 国加 利 福 尼 亚 的大 规模 、长
距 离 、 跨 流域 调 水 工程 为例 来 详 细解 释 说 明 。 1 9 7 3年 ,加 州
国 面 前 的一 个 萤 要 问 题 。 为 了本 文 就 对 大 规 模 、 长 距 离 、跨 流 域 调水 工 程 的利 弊 结 合 国 外 的 工 程 情 况 进 行 了详 细 的 研 究 、 分析 , 以 便 能 够 使 大 规 模 、 长 距 离 、 跨 流 域 调 水 工 程 充分 发挥 出其 应 用 的作 用 ,为 我 国 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做 出
的 加 利 福 尼 亚 北 水 南 调 工 程 是 世 界 上 调水 线 路 最 长 的工 程 , 全场 9 0 0 年调水量 5 0多 亿 m。 。
收 稿 日期 : 2 01 4 — 0 7 — 1 3
作 者 简 介 :王
林 ( 1 9 8 0 一 ) ,男 ( 回族 ) ,新 疆 人 ,新 疆 额 尔 齐 斯河 流 域 开 发 工 程 建 设 管 理 局 顶 山管 理 处 助 理 工 程 师 ,
贡 献。
关键 词 :跨 流 域 ; 大 规模 ; 调 水 ;利 弊 中 图 分 类号 :T V 2 1 1
引 言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 - 7 9 7 3( 2 0 1 4 )0 9 — 0 2 5 7 — 0 2
广 义 的 水 资 源 是 指 地 球 表 层 可 供 人 类 利 用 的 水 ,狭 义 的 水资 源 则 是 能 为 人 类 直 接 利 用 的 淡 水 ,水 资 源 是 自然 资 源 的 重 要组 成 部 分 。地 球 上水 总 储 量 中海 水 占 9 7 . 3 % ,淡 水 只 占 2 . 7 % ( 表 1所 示 为 淡 水 分 布 ) 。 由 表 1所 示 地 球 上 水 资 源 的 分 布 是 非 常 不 均 匀 的 。举 例 来 说 明 ,在 气 候 非常 干 旱 的 非 洲 , 其 降 水 量 从 赤 道 向 南 北 两 侧 减 少 ,降 水 分 布 极 不 平 衡 ,有 的 地 区 终 年 几 乎 无 雨 ,有 的地 方 年 降 水 多达 1 0 , O 0 0 mm 以上 , 全洲 l / 3的 地 区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不 足 2 0 mm。 由于 地 球 上 水 资
表 1 淡 水 分布
楚水组 成部 分
冰 山 、 冰 川 水
所 占比例 /
地 下 水和 土壤 中 水 湖 泊 、沼泽 水
河 水
大 气中 水


大 规 模 、长 距 离 、跨 流域 调水 概 况
在 资 料 记载 上 可 以查 到 , 人 类 充 分 利 用 水 资 源 的 最 早 方 式 就 是 河 川 径 流 ,这 也 是 古代 上 、 中 、 下 游 地 区 重新 分 配 水 资 源 的重 要 措 施 。然 『 n 『 随 着 人 类 社 会 的 不 断 进 步 ,对 水 资 源 的需 求 量 越 来 越 大 ,仅 仅 依 靠 河 川 径 流 已经 远 远 不能 满 足 经
全 世界 已经 建 成 的和 正 在 修 建 的 大 规 模 、长 距 离 、 跨 流 域 调 水 工程 已经 多达 1 5 0多 项 ,分 布 在 二 十 四 个 国 家 ,这 些 跨 流 域 调 水 工 程 中规 模 最 大 、 调 水 量 最 大 的 就是 巴 基 斯 坦 西 水 东
济 快 速 发展 的需 求 , 所 以 在 1 9 5 0 年左 右 大 规 模 、 长 距 离 、 跨 流域 调水 应 运 而 生 ( 如 图 1所 示 ) 。 根 据 专 家 不 完 全地 统计 ,
图2 巴 基斯 坦西 水 东 调 工 程 二 、大 规 模 、长 距 离 调 水 的效 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