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古诗两首(2)-要点梳理 (5)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古诗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语文学习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所学的两首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一、《静夜思》1.主要内容《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中主要描写了作者在深夜里思念故乡,念及家乡美景与亲友情谊,无法入眠的心境。
2.知识点1)字词:诗中运用了很多动词和名词,如“疑”“举”“望”“低头”“思乡”等,这些词汇的使用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李白思乡的心情和场景。
2)节奏:《静夜思》的语言构成简单,节奏优美。
九字句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语调铿锵,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流畅。
二、《登鹳雀楼》1.主要内容《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诗中通过登高眺望的角度,描绘了美丽的江淮景色,引出人生苦短,要珍惜时光的主题。
2.知识点1)景象描写:《登鹳雀楼》的诗句中呈现出丰富而美丽的自然景象,如“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这些描绘既是写实的,也蕴含着诗人的感悟和情感。
2)警示教育:诗中表现出的是对时间和生命的珍惜,用“三万六千日,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样的字句,警醒读者珍惜时间,好好生活,不要虚度光阴。
以上就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所学的两首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这些古诗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是文化传统中的珍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和自我修养。
三、《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比较与感悟1、比较这两首诗不仅在内容、表现手法上存在异同,它们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静夜思》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也是李白情感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等词汇,寄托出他内心深处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表现出了一种爱国主义、家国情怀。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却表现出另外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诗人通过登高远望江淮风光,思及人生苦短,唯有珍惜时光,才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成就。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两首知识点的总结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两首知识点的总结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两首知识点的总结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2)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3)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却看妻子愁何在”等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听到大唐军队收复失地而欣喜。
2、《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3、表现爱国情怀的古诗名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年级语文上册19课古诗二首课堂笔记

主题:二年级语文上册19课古诗二首课堂笔记内容:1. 本课内容简介本课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第19课,主要讲解了古诗二首《春晓》和《夜宿山寺》。
两首古诗分别描写了春天清晨和夜晚在山寺的景色和情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思考。
2. 《春晓》课文赏析《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诗中通过描绘春天清晨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诗句简洁优美,富有韵律感,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文学造诣。
3. 《夜宿山寺》课文赏析《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诗人描述了在山寺夜宿时的感受和心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课堂讨论与思考在课堂上,老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并引导我们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共享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课堂讨论,大家对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强了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5. 对古诗的个人体会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我深刻体会到古诗的美和魅力。
古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好,也对人生和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欣赏,能更好地领略古诗的魅力。
6. 总结本课通过学习《春晓》和《夜宿山寺》这两首古诗,让我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古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品,更是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和表达。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多多欣赏古诗,感受其中的美和魅力。
7. 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古诗词大家的故事和作品,比如李白、杜甫、苏轼等,这些古代诗人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思考,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对古诗的兴趣。
8. 古诗与现实生活的通联古诗歌苍劲婉转,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在诗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更能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二年级语文上册19 古诗二首 的笔记怎么写

文章题目:《古诗二首》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笔记一、概述1.引出古诗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学习古诗是了解中华文化、培养美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古诗二首》作为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迷人之处二、第一首古诗《春晓》1.诗歌概述- 作者:孟浩然内容:描述春天的早晨景色2.诗歌背景-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写田园诗- 诗歌创作背景:描写春天田野的自然景色与生活气息3.诗歌内容分析- 春天的美丽景色:春风、草长、天鸟啼鸣- 作者的心情:看到春天的美景感到开心、愉悦4.学习要点- 学习诗歌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 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三、第二首古诗《小河淌水》1.诗歌概述- 作者:唐寅内容:描写小河流水的景色和动态2.诗歌背景- 唐寅:明代文学家,善于表现自然风景和生活情趣- 诗歌创作背景:描写小河流水的美丽情景3.诗歌内容分析- 描绘小河流水的情景:水流、溪水、潺潺- 展现作者的情感:惊叹自然景色的美丽,表达对自然的热爱4.学习要点- 理解诗歌中的生字生词,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热爱,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四、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1.学习方法- 阅读诗歌时,可以结合图片、视瓶等多媒体形式,帮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多与孩子互动,引导孩子谈谈自己对于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的理解和感受2.心得体会- 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孩子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祖国的热爱五、总结1.古诗学习的重要性-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启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可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的美感和情感,提高语文素养2.对于《古诗二首》的学习收获- 《春晓》和《小河淌水》是美丽的诗歌,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让孩子更加喜欢诗歌,对美好事物有更深刻的感知3.展望- 希望通过诗歌学习,可以引发孩子对文学的兴趣,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热爱六、参考资料1.《语文(一年级起点)》(上册)人教版教材2.相关古诗赏析视瓶和图片资料七、致谢1.感谢老师的教导,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古诗2.感谢家长的陪伴和支持,让孩子在家也能够深入学习古诗以上,就是《古诗二首》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的笔记,希望能够对广大学生和家长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必备知识点

二年级语文上册19 古诗二首必备知识点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生字词及读音1. 必会写:危(wēi):危险、危楼、危难敢(gǎn):勇敢、不敢、敢作敢当惊(jīng):惊动、惊奇、惊吓阴(yīn):阴天、阴雨、阴晴似(sì):相似、类似、似乎(多音字,还读shì,如“似的”)野(yě):田野、野菜、野外苍(cāng):苍白、苍天、苍老茫(máng):白茫茫、茫然、渺茫2. 必会认:宿(sù):住宿、宿舍、宿营(多音字,还读xiù,如“星宿”)寺(sì):山寺、寺庙、寺院辰(chén):星辰、时辰、辰光恐(kǒng):恐怕、惊恐、恐龙庐(lú):庐山、庐江、茅庐笼(lǒng):笼罩、笼络、笼统(多音字,还读lóng,如“笼子”)盖(gài):盖住、盖房、掩盖二、古诗原文及大意1. 《夜宿山寺》原文: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大意: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天上的神仙。
2. 《敕勒歌》原文: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意: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顶的帐篷,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蓝蓝的天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现出了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
三、古诗赏析1. 《夜宿山寺》诗人运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诗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一句,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山寺之奇高。
2. 《敕勒歌》描绘了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殷实富足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知识点整理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知识点整理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知识点整理在学习中,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
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
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
主要作品有《咏柳》《采莲诗》《回乡偶书》,其诗今存二十首。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2、相关背景咏柳唐天宝三年,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
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宫河到达萧山县城。
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
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柳树,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春日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3、主要内容咏柳作者通过对初春二月杨柳的描写,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春日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最新2019中考古诗知识点整理

中考古诗知识点整理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卖炭翁(卖炭翁)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
望岳(岱宗夫如何)
春望(国破山河在)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关雎(关关雎鸠)
蒹葭(蒹葭苍苍)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观沧海(东临碣石)
饮酒(结庐在人境)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次北固山下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
二年级课文第19课古诗二首笔记

第一首古诗《清明》1. 古诗作者:杜牧2. 古诗内容:描述清明时节的景色和人们祭祖的场景,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3. 诗句分析: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作者用“雨纷纷”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昏暗和阴冷,增加了氛围的悲凉感。
- “路上行人欲断魂”,表达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形象地描述了“行人”的愁苦之感。
2) "借问遗骨何因落,尽日飘飘何所思。
"- "遗骨"指的是祭祀祖先时所用的灰,作者在此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 “飘飘”形象地描绘了飘零不定的心情,表现了内心的愁苦和彷徨。
4. 古诗情感:悲凉、哀怨、思念第二首古诗《登高》1. 古诗作者:杜甫2. 古诗内容:描写了登高望远的壮丽场景,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忧患之情。
3. 诗句分析:1)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作者通过“风急天高”表现出山高风急的气势,增加了登高时的险峻感。
- “猿啸哀”则使整个景象更富有凄凉之感,增加了诗意的深沉。
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无边落木萧萧下”表现了山青水碧,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
- “不尽长江滚滚来”则对长江形成反衬,更加突出了登高时的气吞山河之势。
4. 古诗情感:豪情壮志、忧国忧民、凄凉结尾总结:上述两首古诗分别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患之情。
杜牧的《清明》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而杜甫的《登高》则表现了诗人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这两首古诗都以深沉凄凉的氛围展现了古人在特定时期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清明》和《登高》这两首古诗,无论是在情感表达还是在意境描绘上都具有深远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清明》所描绘的景象既有雨雪纷飞的清凉悲凉,也有祭祖的肃穆和思念亲人的哀伤。
作者用“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清明时节行人的悲凉情怀,透露出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古诗两首(2)
【基础须知】
一、字音字形
1.银
读音:yín
笔顺:
组词:银白银发银行
造句:妈妈戴着一个银手镯。
动画:
2.烟
读音:yān
笔顺:
组词:香烟烟火吸烟
造句:吸烟有害健康。
动画:
3.柳
读音:liǔ
笔顺:
组词:柳树柳枝柳条
造句:柳树的枝叶很长。
动画:
二、词语识记
1.近义词
遥看—遥望直下—直泻青天—蓝天
2.反义词
前—后直—弯遥—近落—升
【重点梳理】
作者介绍
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
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2.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
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曾祖父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难点再现】
主题思想
《望庐山瀑布》通过对庐山瀑布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绝句》通过对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