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合集下载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淮上与友人别郑谷阅读答案鉴赏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淮上与友人别郑谷阅读答案鉴赏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淮上与友人别郑谷阅读答案鉴赏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唐·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试比较两首送别诗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点。

(4分)(2)《淮上与友人别》一诗是如何表达别情的?(4分)阅读答案鉴赏⑴韦庄诗感情基调明朗一些,借“明月”“帆风”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良好的祝愿,希望友人能平安抵达。

郑谷诗感情基调凄清伤感一些,既通过景物渲染离情,又在颔联直接点出了离别的伤感愁绪。

⑵①即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如渡头柳丝、飘荡的杨花牵曳着惜别的深情,惹动着渡江人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②渲染烘托。

诗人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饯别、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表达别离的愁绪。

③以乐景衬哀情。

首句以青青柳色、江头春光的美景来反衬末句离人的各奔东西、各向天涯、南北异途的懊恼和漫长旅途中的无边寂寞之情。

④对照。

末句“君”“我”对举,“潇湘”和“秦”对照,南北异途增添了临岐握别的黯然伤魂。

(答对两点并有具体分析给4分)【诗歌赏析】《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古诗词阅读专练<<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 ~2题。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水湘水之地(今湖南一带) ,诗人则北向京城长安。

B.前两句中,诗人用牵人衣襟的柳条、惹人愁绪的杨花,营造了离别的背景,加重了离愁。

C.诗中的“愁"是诗人自身的哀愁,包含着与好友分离的不舍,漫漫旅程的孤寂,以及漂泊天涯的忧虑。

D.结句以两个“向”字说出诗人与友人彼此分往南北而去,将越来越远,不言情而深情悠然。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写景,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风笛等一系列物象,烘托离别的氛围,反映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B.短短的四句中,诗人用了两个“江”字,两个“杨”字,两个“向”字,这种有意的重复,有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

C.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转到离亭别宴,侧而抒写离别情景。

D.末句看似直白的道别语,而用在结尾,则产生了一种情意悠长、涵泳不尽的效果,令读者感到余音裊裊。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3 ~4题。

从军行○1[唐]骆宾王平生一顾重○2,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3,唯当死报君。

[注释]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②顾:受人举荐或知遇。

重:看重。

③“不求”句:典出班趣《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诗人经人举荐,得以从军,感到意气风发。

B.三、四两句写敌军雄壮的军容:戈矛林立,在阳光下反照生辉;剑光闪烁,与满天繁星相辉映。

C.五、六两句以拉满弓弦、马践胡尘写想象中征战沙场、踏平顽敌的战斗场面。

《淮上与友人别》鉴赏试题及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鉴赏试题及答案

(封面)《淮上与友人别》鉴赏试题及答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宋志南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⑴ 赏读不同时代两位作者的两首绝句,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分)⑵ 郑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

请从用词和情韵两方面赏析它的结尾。

(4分)⑶ 志南绝句的后两句是传世佳句,他传神地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神韵,请圈定关键词重点赏析。

(3分)试题答案:14.(9分)⑴相同点:景物、季节。

都写了以杨柳为代表的江南春景;(1分)不同点:情感、情趣。

一个是乐景写哀情,一个是春日美景中充盈着惬意的春游乐趣。

(1分)⑵“向”字重叠,“君”“我”对举,(1分)增添了画面的张力和诗句咏叹的情味。

(1分)作者用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突然而止,(1分)让读者的自然流淌的感情遭遇制动的猛冲(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一瞬间充盈到读者心中。

)作者言尽而读者意无穷。

(1分)⑶ “欲湿”、“不寒”。

“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神韵,(1分)“不寒”二字,点出春风拂面感受,(1分)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江南春雨的娇妍红晕,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表现的春风妩媚宜人。

(1分)。

淮上与友人别诗词阅读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诗词阅读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诗词阅读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4分)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3.(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4.(2分)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答:▲
 23.D(是握别诗)(2分)
 24.“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一点1分,共2分)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古诗五首淮上与友人别同步练习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古诗五首淮上与友人别同步练习语文版

17古诗五首淮上与友人别一比较阅读,回答问题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练秀才(唐)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1.这两首诗均以什么作为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二课内阅读,回答问题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3.从诗句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各是什么?①时间:_______________ 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通过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5、诗中前两句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6、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7.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8. 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9.“扬子江”“杨柳春”“扬花”中同音字的重复.有什么样的效果?三课外拓展,回答问题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3、“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4、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5、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6、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参考答案:一1. “杨柳”,惜别。

2022高考二轮复习古诗鉴赏专项突破精练(附答案解析)

2022高考二轮复习古诗鉴赏专项突破精练(附答案解析)

2022高考二轮复习古诗鉴赏专项突破精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侯中丞流康州①刘长卿②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

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

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

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

【注】①侯中丞,即侯令仪,浙西节度使。

唐上元中刘展之乱江淮失守,江淮都统李峘归罪于侯令仪,令仪坐除名,长流岭南康州。

②写作本诗时刘长卿谪居江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抓住“长江”“枫林”“匹马”“孤云”等意象,渲染了送别时凄清孤寂的氛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

B.颈联上句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期许。

C.颈联下句写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会随着他流放之路而到万里之外,“青山”“万里”使全诗情怀更加深远。

D.这首诗写景虚实相生,用典自然贴切,语言凝重有力,寄慨沉郁悲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16.诗的尾联提及屈原与湘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解析】15. B;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错。

“辕门画角三军思”是说侯中丞走后三军对他的思念,不是想象他流放到康州的情景。

16. ①屈原精忠报国却蒙冤被流放湘江,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对他忠而被放的理解与同情;②表达了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③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朝退书怀韩偓鹤帔星冠羽客装,寝楼西畔坐书堂。

山禽养久知人唤,窗竹芟多漏月光。

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

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诗人写自己已经脱了朝服,披鹤帔戴星冠,与诗题中“朝退”相呼应。

B. 书堂位于寝楼的西侧,环境清幽;窗外翠竹茂密挺拔,月光洒在上面。

C. 山禽豢养已久,与主人熟稔,一呼一鸣,相互应和,诗人闲适、自在。

【诗词阅读及答案】《淮上与友人别》《赠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诗词阅读及答案】《淮上与友人别》《赠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诗词阅读及答案】《淮上与友人别》《赠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鹧鸪天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1)恳请详细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

(4分后)(2)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4分)参考答案(1)惜别愁闷伤感寂寞(4分)(答出三种情感就可满分,两种3分,一种2分)(2)郑诗两位朋友在绝情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

君我对握,向字重迭,更使这句诗平添了抒发的情味。

(2分后)杜诗结句卷上珠帘总不如用十里扬州的女子与友人对照,注重了友人的美丽。

用抬高扬州所有美人去注重一人之美,存有众星拱月的效果。

(2分后)对比赏析:《淮上与友人别》就是晚唐时期郑谷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展开反反复复图形,将之南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穷愁绪,南北异途的HANDBOOKS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孤独获得充份的抒发。

《赠别》诗就是诗人鹧鸪天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看,彼此感情相当大度。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花雨,这一首却轻在歌颂对方的美丽,引发花雨之意。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就是身姿轻盈幸福的样子,十三余则就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粘一个名词,却能够给读者完备、独特生动的印象,并使人例如亲眼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内容的描绘。

全诗负面叙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些空灵进精。

第二句不再写下女子,转而写下春花,就是将花掉比女子。

豆蔻产自南方,其花掉变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进行,花渐释出,颜色稍浓。

南方人剥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去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掉正是这种含胎花,用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就是形象迷人而又直白的。

七年级语文古诗五首 (2)

七年级语文古诗五首 (2)

17.七年级语文古诗五首 (2)考点1主旨情感分别说说本课五首古诗揭示的主旨或表达的情感。

《杂诗》:表达了对家乡以及亲人的无限牵挂。

《夜雨寄北》: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和思乡之情。

《淮上与友人别》: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考点2理解诗句1.如何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当时的凄苦生活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生活的憧憬。

诗人想象日后重逢之时,与友人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

用相聚的欢乐衬托出今夜的痛苦,曲折委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2.如何理解诗中作者问友人“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事情,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事情。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着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对故乡来人的询问,当然可以很多很多,但诗中独问到那株寒梅有没有开花,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基础积累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绮.窗( ) 城阙.( ) 侧畔.( )宦.游( ) 歧.路( ) 潇.湘(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寒梅着花..未____________(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___________(3)风烟望五津.____________(4)儿女..共沾巾____________(5)到乡翻似..烂柯人____________(6)暂凭杯酒长.精神__________3.下面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C.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