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临床运用

合集下载

归脾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归脾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21 Vo1.21 No.8投稿邮箱:sjzxyx88@280·中医中药·归脾汤的现代临床应用冯连艳(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000)摘要:归脾汤用于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之证,现代临床应用广泛,临床中用于治疗脑系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心系疾病、肺系疾病、男科系疾病等疗效颇佳。

关键词:归脾汤;脑系疾病;心系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肺系疾病;男科系统疾病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21.08.115 本文引用格式:冯连艳.归脾汤的现代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08):280-281.0 引言归脾汤始载于严用和的《济生方》,由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甘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组成。

其中以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当归甘温补血养心;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本方配伍特点为心脾同治,证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用此方均可见显效。

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发挥补充,此方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将近年来归脾汤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1 脑系疾病归脾汤中酸枣仁[1]可敛气安神,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酸枣仁可以影响脑组织中神经递质,实现安神镇静的作用;茯苓能够对咖啡因诱发的机体兴奋状态,形成良好抑制作用,因而具有良好的催眠、镇静和养心安神等功效[2]。

王燕[3]等人将63例失眠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口服归脾汤加减,治疗组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有效率为80.65%,结果显示与西药对比,归脾汤没有药物依赖性、耐药性等不良作用。

高更力[4]选取110例郁病患者,观察组采用EFT(情绪释放技术)疗法结合归脾汤治疗,对照组采用EFT 疗法,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8%,对照组为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同时观察组焦虑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作者:宋爱民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09-02归脾汤是临床上的常用方剂,对治疗某些疾病可取的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本人在临床应用归脾汤的点滴体会简述如下:1本方的来源与发展:归脾汤见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1253年),源出四君子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151年),当归补血汤(李东垣《内伤外伤辩惑论》1231年)加入枣仁、桂圆肉、木香等药,治疗脾阳虚弱、心阴亏损而气血两虚之证。

罗东逸:“方中龙眼肉、枣仁、当归,所以补心也;参、芪、术、苓、草,所以补脾也。

薛立斋加入远志,又以肾药之通乎心者补之,是两经兼肾合治矣。

而特名归脾何也?夫心藏神,其用为思,脾藏志,其出为意。

是神志思意,火土合德者也。

心以经营之久而伤,脾以意虑之郁而伤,则母病必传诸子,子又能令母虑,所以然也。

其症则怔忡,怵惕烦躁之证见于心,饮食倦怠,不能运思,手足无力,耳目昏眊之征见于脾。

故脾阳苟不运,心肾必不交,......,而心阴何以养,次取坎填离者,所以必归脾也。

其药一滋心阴,一养脾阳,取乎键者,以壮子益母。

然恐脾郁之久,伤之态甚,故有取木香之辛且散者,以理气醒脾,使能急通脾气以上行心阴,脾之所归,正在斯尔。

”《名医方论》。

现代实践用归脾汤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取得了良好效果,丰富了运用本方的经验,扩大了本方的应用范围。

2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白术30克、茯神30克、黄芪30克、龙眼肉30克、枣仁克、人参15克、木香15克、甘草10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生姜10克、大枣15克,水煎服。

方中以参、芪、术、草、姜、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甘、辛温养肝而生心血;茯神、枣仁、龙眼肉甘平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木香醒脾理气,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有碍脾胃运化功能。

故本方为养心与益脾并进之方,亦即益气补血药相融之剂,但其目的主要在于治疗血虚。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
维普资讯
中医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窆
20 O_年 2月 第 1 3 5卷
第 1 期
T M R Fbur 02V l1 o J C eray20 o 5N
・6
草经 》并 谓 “ , 气味 苦 寒 , 毒 , 五 脏 、 胃中结 热 、 无 主 肠 黄疸 、 痔 , 泄 利 , 子漏 下 赤 白 、 肠 止 女 阴伤 蚀 疮 ” 凌
年未 复发
热” 《 得配本草》 亦有记载日:以黄柏补水, “ 以其能 清下泛 上 之 阴 火 , 清 则 水 得坚 凝 . 补 而 补 也 ” 火 不 :
指 出黄柏 滋 阴之说实 为清火 保 阴 笔 者认 为黄柏 为 临床 常用 药 , 于有没 有滋 阴的 问题 , 对 有必要 加 以讨

黄柏 性 属苦燥 之 品 , 无 甘润 之 性 , 液 无脂 , 绝 无 从 黄柏 的性 味而 论 是 苦寒 而 不是 甘 寒 , 苦者 降 岂能滋 阴之 不足 ? 由此 可 见 , 黄柏 并 无滋 阴的作用 , 临床应用 时不 能 固 为 其常 置 于滋 阴 降火 剂 中 , 其 将 功效 与整个 方剂 的功 效等 同起来 :
黄柏 为滋 阴之 剂 者非 也”
揆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中药学》 为其功效 认 是“ 热燥 湿 、 清 泻火解 毒 , 虚热 ” 退 。而成都 、 陕西 、 湖

北 中医学 院合 编全 国高等 中医 院 函授 材料 《 中药 学》 则认 为是 :清 热燥 湿 、 阴 降火 、 火 解 毒 ” “ 滋 泻 。上 述
佳, 舌质淡 , 薄 白 , 沉弱 。此 为气血 两 虚之崩 漏 , 苔 脉
治以补气摄血 . 养血调经 , 以归脾汤去当归 , 方 加熟

古方_归脾汤_临床应用进展

古方_归脾汤_临床应用进展

第6卷第3期 2000年3月湖南中医药导报Hunan Gui di ng Journal of TCM PVol.6No.3 Mar.2000 古方“归脾汤”临床应用进展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n the Ancient Decoction for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Nourishing the H eart张应文(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上海 200032)关键词:归脾汤;临床应用;进展 归脾汤源于宋代《济生方》,由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炒)、人参、木香、甘草(炙)、当归、远志、生姜、大枣组成,临床主要用于劳伤心脾、气血不足之证。

其沿用至今已有700余年,近几年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使其临床应用及适应范围不断扩大。

1 失眠 蓝氏等〔1〕用归脾汤加味治疗顽固性失眠症50例,结果用药后50例患者每晚睡眠均在6小时以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

服药最少6剂,最多15剂,一般6~8剂。

周氏〔2〕用归脾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症39例,结果治愈(睡眠恢复正常,其他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停药后不再复发者)32例(占82%),好转(睡眠明显改善,每晚能连续睡眠5小时以上,失眠已控制,但停药后有轻度复发,再用药后即可控制症状者)6例(占15%),无效(睡眠无改善)1例(占3%)。

总有效率97%。

2 紫癜 治氏〔3〕用归脾汤加味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5例,取得满意疗效,表明归脾汤能补脾益气,促使自身免疫功能恢复稳定,使后天之本强壮,从而使血小板上升。

此外,亦有学者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因脾失统摄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气虚寒型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及其他不同类型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均获得较佳疗效,达到止血生血之目的。

3 白细胞减少症 孔氏〔4〕用归脾汤治疗氯氮平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40例,同时设西药对照组40例。

归脾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归脾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归脾汤《中医治法与方剂》归脾汤(《济生方》)【组成】人参12g 白术9g 茯苓12g 甘草6g 黄芪20g 当归12g 龙眼肉15g 酸枣仁15g 远志6g 木香3g 【用法】水煎温服。

亦可倍其量,作蜜丸,每次服10g。

【主治】1.心脾亏损,心悸、怔忡、健忘、不寐,体倦食少,舌淡脉弱。

2.脾不统血,气不摄血,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皮下出血,舌脉如前。

【证析】本方所治,虽有心神不宁,血不归经,脾运不健三类证象,但因脾虚气弱才是病根,故其余证象都是标象。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心气与心血两虚,心体失养,心用不宣,由是心悸、怔忡、健忘、不寐见矣!血行脉中,有赖卫气固护,卫气充盛,全凭谷气资生。

脾虚不运则卫气无源,卫气既弱则统摄无权,于是血溢脉外,而月经量多,淋漓不断,皮下出血诸证见矣!上述诸证若不兼见体倦食少,舌淡、脉弱,不得竟指其是气虚,所以体倦食少舌淡脉弱才是辨证依据。

【病机】心脾亏损【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宁神法【方义】心脾气血亏损而呈心神不宁,法当补气益血,宁心安神。

故方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

血虚补脾,是因血生于脾而养于脾的缘故。

此证既已血虚,兼补其血亦理所当然。

故配龙眼、当归补其心血,酸枣仁、远志宁其心神,并佐少许木香行气以防参芪呆滞,共呈健脾益气,养心宁神功效。

如系气不摄血而血溢脉外,则当补气以摄血。

方中人参补元气于下焦,白术、茯苓、甘草健脾气于中焦,黄芪实卫气于上焦,三焦元真得补,自能固护营中之血使其不致外溢。

若再加人大枣,则益气摄血功效更为显著。

学习此方应该注意四点:①证象反映心系血虚而从补气健脾论治,是从气血生化关系施治的典范。

②气不摄血的出血证候,益气即可摄血,此方并无止血药物而能止血,是针对病机施治的典范。

③无论心经证象还是出血证象,均从脾胃着手,又是治病求本的典范。

④所治健忘、不寐,是心系手厥阴心包证象,配伍远志开其心志,酸枣仁安其心神,指此言也。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

蒙蔽清窍
,


实 为血 痪 痰 浊 心 主 血 脉 脾 为 气 血 生 化 之 源
见 卒 然晕倒
《东 垣 十 书
半身肢体 活 动 不遂
溯涸集


歪言涩
,
痪阻 痰 浊 内生
,
,
痹 阻胸 阳

,

“ 中 风 辨 》 中风 者 非 外
,
脉痕 阻而 发 病


笔 者遣 方 用 药 注 重 了
以 补 为通

,
痛 明显 减轻 余症 好 转
,
剂 诸症 消 失

,
得 当而 获速 效
,
年 后 随访 未 复 发
营 卫 失调
,
营 之所 主
,
”、




本 例病机 乃 营 血 癖 滞
,
,
血 脉 痹阻

卫者 血 之 气 充 也
营 卫 的运 行 畅达 主 要靠 心

心 失所 养
, ,
,
发 为心 痛

方 水
,
气 的推 动作 用

,
竹茹

甘 草组 成
,
,
功 能清热 化痰

和胃
,

益 心脾 加味
滋 养气 血

佐 以 镇 心 宁神
用 归脾 汤 木香
,
笔 者 常 用 此 方 加 减 治疗 心 脑 血 管 病 现介绍如 下
,

白术
,
获神
,
党参


黄蔑
,

归脾汤

归脾汤

归脾汤中文名称:归脾汤英文名称:guipi decoction定义:同名方约有7首,现选《正体类要》卷下方。

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各一钱,木香五分,甘草(炙)各三分,人参一钱。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二级学科)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临床应用①心悸怔忡《南雅堂医案》:用心过度,阴血必受损耗,怔忡健忘,皆心血不足之故,生血者心,统血者脾,当握要以图之。

归脾汤。

《续名医类案》:马元仪治一人患心悸症,肢体倦怠,或以阴虚治之不效。

诊其脉浮虚无力,盖得之焦劳思虑伤心也。

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郁而生涎,精液不生,清阳不布,故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也。

法宜大补心脾,乃与归脾汤20剂,即以此方作丸,服之痊愈。

归脾汤(5张)②心痛《南雅堂医案》:诊得脉细小,右寸涩,心下悸,痛甚喜按,得食少愈,大小便俱见清利,系虚痛之候,用归脾汤加石菖蒲治之。

《脉诀汇辨》:邑宰章生公,南都应试,时8月初5日,心脾痛甚,食饮皆废。

诊其两寸,涩而无力,与大剂归脾汤加人参3钱、官桂2钱,煎服之。

不逾时痛减,续进1剂,痛竟止。

③失眠《中医杂志》(1955;2:30):患者是41岁男子,曾患肺结核及肋膜炎。

现因工作繁重,思虑过度以致失眠,日益严重,有时夜间只能睡1-2小时,身体疲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佳,经常头痛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论】本方是在严氏《济生方》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当归、远志而成,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证。

方中以参、耆、术、甘草温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苓、远志宁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腻滞碍胃。

组合成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

【方解】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归脾汤出处原文

归脾汤出处原文

归脾汤出处原文
摘要:
1.归脾汤的出处
2.归脾汤的组成
3.归脾汤的功效
4.归脾汤的应用
正文:
归脾汤是中医学中一种非常著名的汤剂,其出处可追溯到明朝的《景岳全书》。

这本书由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所著,其中记载了归脾汤的配方和功效。

归脾汤的组成主要由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等药材组成。

这些药材的组合,旨在通过益气健脾、养心安神的作用,达到治疗心脾两虚的目的。

归脾汤的功效主要体现在治疗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心脾两虚会导致上述症状的出现,而归脾汤正是针对这一病理机制而设。

归脾汤的应用主要针对心脾两虚的病人,这类病人通常会出现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对归脾汤进行适当的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 中医药
4 脾泄( 性结肠炎 ) 慢
同程 度 的 容颜 苍 白 、 肿 、 酸 、 溺 减 少 , 白尿 等 症 。临 床 水 腰 溲 蛋
治 疗 宜参 苓 白术 散 适 当配 合 盖 肾而 清 湿 热 之 品 , 尿 常 规 见 白 如 细胞 者加 连 翘 1g银 花 藤 3g见 红 细胞 者 加 仙 鹤 草 3g 贯 众 0、 0; 0、
3g 见管 型尿 者 加扦 扦 活 3g 0; 0。
病 例 : ,5 。慢 性 肾 小 球 肾 炎病 史 5年 。 主诉 面 色 苍 女 3岁 白 。 两 足 浮肿 , 压偏 高 常 在 10 5 / 0—10 m g左 右 , , 血 4 —10 9 0m H 头 晕腰酸 , 欲不振, 乏倦怠 , 便量 少。尿常规 检查 : 食 疲 小 白细 胞
J g 见 蛋 白者加 莲 须 3 、 实 1g、 仁 根 3 g 石 苇 1 g 大 蓟 根 O; g芡 0 米 0、 5、
与湿 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 起 慢 性 泄 泻 的 重 要 因 素 , 苓 白术 散 最 为 适 应 。 实 参
如 肝 木乘 脾 土 之 虚 相 凌 , 发 生 痛 泄 , 防 刘 草 窗 痛 泄 要 方 之 则 宜 意 , 入 芍 药 之 寒 泻 肝 火 , 敛 逆 气 , 中 止 痛 , 风 之 辛 能 利 增 酸 缓 防 气, 炒香 尤 能 燥 湿 醒 脾 , 气 行 则捕 止 , 以 泄 木 而 益 土 也 。 若 使 皆
随访 , 切稳 定 。 一
略馨 , 脉舌 如 前 。处 方 : 。参 苓 白术 散 改 用 成 药 丸 剂 , 服 半 年 连 日进 3 , 次 每次 3克 , 开 水 送 吞 。 因 患 者 急 需 回 乡 , 长 期 服 温 嘱
用。
5 肾劳( 性肾小球肾炎) 慢 “ 主 为 胃行 其 津 液 ” “ 脾 、 肾主 水 , 五脏 六 腑 之 精 而 藏 之 ” 受 、 “ 肾为 胃关 , 门 不 利 , 聚 水 而 从 其 类 : 关 故 。脾 肾两 虚 , 必 影 响 势
米 仁 根 3g 石 苇 1g 大 蓟 根 3g 水 煎 二 汁 , 、 午 分 服 。 0、 5、 0。 上 下
1 。二 诊 : 肿 较 退 , 溲 量 较 多 , 酸 已减 , 食 增 进 , 神 4剂 水 小 腰 纳 精
亦振 。尿 检 : 白 + , 濡 细 , 苔 腻 渐 化 。处 方 : 方 去 仙 鹤 蛋 脉 舌 前
先 辈 们 的 经验 , 合 自己 的 临床 实 际 , 活 变 通 , 用 于 内科 、 科 、 官 科 等属 于心 脾 两 虚或 脾 不 统 血 所 致诸 证 , 获 良效 。 结 灵 运 妇 五 每
关 键 词 : 脾 汤 ; 气补 血 ; 脾 养 心 ;辩证 施 治 归 益 健 中 图 分 类号 : 295 R8. 文 献 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 0 07 (00 1 一O6 —0 1 6— 99 21 )5 O4 2 0 lg洋 化 兑 服 )夜 交 藤 3g 陈 皮 1g半 夏 1g 焦 三 仙 各 1g O( , 0, 0, 0, 0,
精 微 之 摄 取 、 布 和 精 气 的 固 密 , 在 慢 性 肾 炎 临 床 表 现 为 不 输 而
吾喜用 , 加推崇。 倍
归脾汤 临床运 用
李 惠芳 摘 封 建涛 要 : 脾 汤 自宋代 严 用和 创 立 以来 沿 用至 今 已有 7 0多年 历 史 , 历 代 医 家的 不 断 发 挥 , 已广 泛 运 用 于 临 床 各 科 , 者 引 用 归 0 经 现 笔
草 。水 煎 二汁 , 、 午 分 服 。1 上 下 4剂 。 三诊 : 肿 渐 消 退 , 酸 水 腰 已减 轻 , 症 亦平 。处 方 : 方 去 连 翘 , 花 藤 。水 煎 二 汁 , 、 余 前 银 上 下 午 分服 。1 4剂 。 四诊 : 情 均 安 。前 方 续 服 3月 , 诊 定 期 恙 门

脾 胃气 虚 , 运失 调 , 化 与 吸 收受 障 , 便 在 肠 内移 行 过 升 消 粪 速 , 成 大便 稀 薄 。其 病 理 为 清 气 不 升 , 形 即所 谓 “ 气 在 下 , 清 则
生泄 泻 ” 。脾 性喜 燥 恶 湿 , 虚 湿胜 , 可 发 生 “ 泄 ” 脾 亦 濡 。故 脾 虚
综上 所 述 , 苓 白术 散 补脾 胃之 虚 , 脾 胃之 湿 , 脾 胃之 参 除 调 气, 行脾 胃之 滞 , 得 复 , 得 化 , 得 顺 , 得 去 , 性 平 和 而 虚 湿 气 滞 药
缓 缓 建 功 , 服 养气 育 神 , 久 醒脾 悦 色 , 正 辟 邪 , 应 症 广 , 为 顺 适 故
停 食 积 滞 , 腐 吞 酸 , 炒 六 菊 , 山楂 , 嗳 加 焦 以助 消 导 。 病 例 : ,5 。慢 性 结 肠 炎 病 史 5 。主 诉 大 便 不 实 , 女 3岁 年 甚
少 许 , 细 胞 + 一 + +, 白 + +, 细 , 苔 薄 黄 腻 。 证 属 脾 红 蛋 脉 舌 肾两 虚 , 湿热 逗 留 。法 当 健 脾 益 肾 , 湿 清 热 。参 苓 白术 散 加 化 连翘 1g银 花藤 3g仙 鹤草 3g 贯 众 炭 1g 莲 须 3 、 实 1g 0、 0、 0、 0、 g芡 0

或 溏稀 , 时 伴 腹 痛 , 食 油 腻 则 大 便 次 数 明 显 增 加 , 色 萎 便 饮 面 黄 , 后 艰 消 , 闷不 舒 , 有 嗳 腐 , 乏 倦 怠 。脉 细 弱 , 淡 苔 纳 脘 偶 疲 舌
薄腻 。证 属 脾 胃气 虚 , 阳 不 升 , 化 失 常 所 致 。法 当 益 气 健 清 运 脾 , 胃安 中 。处 方 : 苓 白术 散 加 炒 六 菊 1 g 焦 山楂 1g 和 参 0, 0 。水 煎 二 汁 , 、 午 分服 。l 上 下 4剂 。二 诊 : 痛 已止 , 便亦 结 , 腹 大 胃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