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社会的市井叙事——现代市民小说的叙述特征及文化意识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的美学价值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的美学价值

文学 的作 品却 因其 低俗性 和小市 民性 被市 民文 学阵 首先 ,现 代市 民小说 文本 的雅俗 共享性 。穆时 营清除 出去 。现代市 民小说 的美学格 调逐渐变 得雅 英 、张爱玲 等人 的现代 市 民小说 经常在通俗层 面与 俗难分 , 而雅俗 的最终 目的都指 向“ 以人为本 ” 的价 精英层 面的相互 指涉 中 , 呈现 出意义 的不确定性 , 在 值追求 。本节将着 重分析三 四十年代 上海现代 市 民 故事与 内涵 之间延宕 出丰富 的意 义 ,也形成 了文学 小说的雅俗互 渗与大众化 追求 ,并指 出现代市 民价 雅俗界 线上的模糊性 。 值 观在其 背后 的驱动力。
可 以有雅文学 。
收稿 日期 :0 10 — 1 2 1- 8 3
作者 简介 : (99 ) , 张娟 17一 , 山西晋 中人 , 女 东南大学人 文学 院讲 师目( O J 7 1 1 )江苏省 教育厅 2 0 1Y C 5 17 ; 0 9年度 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基 金指导
西方 现代小说 接轨 的限制视 角 。《 第一 炉香》 中全知 小说创作 。特 别是 12 9 8年之后 , 他源源不 断写作长 的 “ ” 场后 , 我 退 马上 由薇龙 的 目光代 替 了叙 述者 的 篇性爱 小说 , 被苏雪林 讽刺 为“ 俗小说家” 通 。叶灵凤 视角 , 打量梁府场景 。 叙述 者不停 游走在各种视角之 是 中国心理 分析小说 的先驱之一 , 是 1 也 9世纪末英
南通 大 学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第2 7巷 第 5期
双 月 刊 2 1年 9月 出版 01
二十世纪三 四十 年代上海现代 市民小说 的美学价值
张 娟
( 东南 大学 人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 0 9 ) 10 6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学的叙事特征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学的叙事特征

2020-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学的叙事特征齐梦笛(海南大学,海南海口570228)摘要: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的城市叙事主要围绕着消费主义与欲望都市、底层人民与精神困境这两个主题反映出繁华都市的正反两面。

本文将消费主义和底层叙事作为切入点,试图理清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城市文学所面临的文化困境。

关键词:消费主义;底层文学;城市文学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1-0016-01一、前言20世纪乡土文学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故乡”一直主导着文学场域,而谈及城市时,城市的欲望、嘈杂、残酷总是作为乡村的对立面而受到批判和反思。

90年代以后,城市化的急速发展,城市的消费文化,城市对乡村的吞噬,城市人的生存方式和状态,城市人的精神世界等等都成为了作家所特别关注的主题。

二、消费主义的“小时代”迈克·费瑟斯通论对消费主义的特征有过精辟的总结:“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性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

①在消费时代,一切物品都可以以商品的形式进行消费,人与物的关系通过消费而合二为一。

90年代的城市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中所反映的消费主义和各色欲望。

葛红兵《沙床》、棉棉的《糖》、卫慧的《上海宝贝》以及80后作家郭敬明、安妮宝贝的写作都反映出这种城市生活的乏味无聊、物欲横流。

在他们的写作中城市失去了自我的特色,城市的独特标志被无差别化的摩天大厦、咖啡馆、大商场、高档写字楼所取代。

特别以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最为典型。

人物的意义来源于一个个的品牌符号所带来的货币价值,理想、信念、爱情所有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都被金钱指使、控制着。

“小时代”只是物质都市的一个幻象,小说中的俊男靓女、时尚事业、理想追求、爱情亲情都不过是物质都市的符号,共同组成了这么一个充满着想象和虚构的,同时光怪陆离的物质都市形象。

市井风俗小说的名词解释

市井风俗小说的名词解释

市井风俗小说的名词解释市井风俗小说是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流派,它以市井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以及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故。

这种小说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丰富多样性和人民的智慧和精神风貌。

市井风俗小说的特点之一是真实性。

这些小说以生活为素材,力求真实地反映人们的生活状况,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聚会娱乐等方面。

通过描述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市井风俗小说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另一个特点是细腻的描写。

市井风俗小说注重对细节的描绘,通过翔实的描写和精确的语言,展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这些细节包括人物的衣着打扮、物品的摆设、食物的制作等。

这不仅使作品更加生动,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社会画面。

市井风俗小说还以幽默和讽刺著称。

这些小说通过夸张和讽刺手法,揭示了社会的荒谬和人们的愚昧。

通过幽默和讽刺,这些小说不仅娱乐读者,也用一种轻松的方式,传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市井风俗小说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密不可分。

这种小说流派输出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社会风俗和人民生活的宝贵资料。

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也反映了社会的弊端和人们的困境。

通过阅读这些小说,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

在市井风俗小说中,有许多值得一提的经典作品。

例如《红楼梦》是一部不可替代的名著,通过对贵族家庭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情况和人们的真实感受。

《水浒传》则以武林江湖为背景,讲述了108位英雄豪杰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精神。

还有《西游记》以及《金瓶梅》等等,这些作品都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市井风俗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扇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窗口。

它不仅提供了娱乐,也启迪着我们的思考。

通过对这些小说的研究和阅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人民的心理状态。

同时,这也是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叙事(吴晓东)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叙事(吴晓东)

莫须有先生小时喜欢乡间塘里看打鱼,天旱 时塘里的水干了,鱼便俯拾皆是,但其欢喜 不及拣柴。喜欢看落叶,风吹落叶成阵,但 其欢喜不及拣柴。喜欢看河水,大雨后小河 里急流初至,但其欢喜不及拣柴。喜欢看雨 线,便是现在教纯读国语课本,见书上有画, 有“一条线,一条线,到河里,都不见”的 文句,也还是情不自禁,如身临其境,但其 欢喜不及拣柴。喜欢看果落,这个机会很少, 后来在北平常常看见树上枣子落地了,但其 欢喜不及拣柴。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要点:乡土叙事的两条情感和观 念的路向:其一是对乡土的细致入微的 刻画,刻骨铭心的怀恋,以及对乡土的 田园牧歌的传统生存形态的描述和向往。 其二是肇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二律背反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 《纯粹理性批判》提出的概念。指 两个命题都是正确的,都是依据普 遍原则建立起来的,但是这两个命 题放在一起却是矛盾的冲突的。
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象小 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 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 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 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 够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 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 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 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 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 远。
我们十分惊异那些树林,小 溪,道路没有变更,我们已走到家 宅的门前。门发出衰老的呻吟。已 走到小厅里了,那些磨损的漆木椅 还是排在条桌的两侧,桌上还是立 着一个碎胆瓶,瓶里还是什么也没 有插,使我们十分迷惑:是闯入了 时间的“过去”,还是那里的一切 存在于时间之外。 ——何其芳《哀歌》
小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 夜里是梆子。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卞之琳《古镇的梦》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浅论新时期市井小说及其文化视角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浅论新时期市井小说及其文化视角

浅论新时期市井小说及其文化视角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主题”是个十分关键的名词,主题选择与时代关系联系紧密。

如五四“文学革命”强调的是“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17年强调的是“光明”、“歌颂”的主题,新时期初的“伤痕”、“反思”和“改革”强调的是重大的政治反思或经济主题。

新时期市井小说则突破了这类宏大主题的限制,开始从市民的日常生活出发,写风俗民情,写人情人性,文学关注的中心从权力政治话语转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并开始探求其中包含的文化和人生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新时期市井小说的文化主题和文化视角。

一、新时期市井小说的主题转换什么是新时期市井小说,这是个很难严格定义的概念。

陈思和、洪子诚等在提到这一概念时,亦只是简要概述了相关作家对象和相应作品,并没有对其具体的精神内涵进行确切的界定。

我们在这里大致上接受如下这样一种界定,即认为新时期市井风俗小说主要是指“以都市或城镇下层人物为描写对象的小说……注重独特风俗民情的描绘,在意趣盎然的‘风俗画’里,表现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生底蕴”。

具体说,其思想内涵和审美特点可以大致归结如下:一是描写对象都是生活在都市或城镇的普通市井小民;二是描写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状态和其所蕴涵的人生底蕴和文化内涵;三是努力挖掘风俗文化特征及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首先,在主题选择上的突出的特点是不再选择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时代题材,而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在市井社会里默默生存的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

写作倾向上,关注世俗人生,以生活在都市和城镇中的普通市民为描写对象,叙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从描写对象上来看,描写最普通的生活在社会中下层城市平民、小贩等。

新时期市井小说写性格各异的普通市民,真正实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再者,从描写内容上来说,市井小说描写的都是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写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关注他们的家庭关系、业余生活等。

“日常生活是通过对诸如家庭、婚姻、两性关系、劳动场所、文化娱乐活动、消费方式、社会交往等问题来具体化为人的存在内容的”。

市民小说专题

市民小说专题
黑格尔认为家庭的分解直接导致了作为独立的个人 的相互关系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表示直接或原始 伦理精神的解体,市民社会成员需要的满足,人身 和财产的保障,特殊利益和公共福利的秩序的维护, 所凭依的只是法律。而法律的功能是有限的,因而 市民社会缺乏普遍与伦理。
“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 人的战场,同样,市民社会也是私人利益跟特殊公 共事务冲突的舞台,并且是它们二者共同跟国家的 最高观点和制度冲突的舞台。”(黑格尔著,范扬、
(赵园:《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 者》p320)
2、“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 (civil society):2000多年前,亚里士 多德提出“市民社会”一词,它指的是一种“城 邦”。
公元1世纪,西塞罗发展了这一概念,市民社会不仅 指单一国家,而且也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 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
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09页。)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有所批判,他从历 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市民社会是私人 利益的体系,它涵盖了处于政治国家之外的社 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马克思尤其强调市民社会 诸领域中经济关系对政治国家的决定性意义。 他把整个社会分成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上层建筑,并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 筑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20世纪的中国市民小说是一种反映市民 特别是中下层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 美情趣,以广大市民为接受主体的小说。
都市小说:概念的外延比市民小说大些,市民 小说是都市小此说,但都市小说不都是市民小 说。如茅盾的《子夜》虽然表现都市生活,但 它是以阶级分析的视角作社会剖析,不以反映 市民生活为主旨,因此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而 不是市民小说。
市井闾巷之间有着深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传 统的历史积淀, 一头连着传统文明,一头连着 现代文明。

现代小说中的社会写实主义特点

现代小说中的社会写实主义特点

现代小说中的社会写实主义特点当谈论现代小说中的社会写实主义特点时,我们不得不先回顾一下社会写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的兴起和发展。

社会写实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主要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为主要创作内容。

在现代小说中,社会写实主义的特点也得到了一定的延续和发展。

首先,在现代小说中,社会写实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真实性。

现实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社会写实主义作家深入社会,用真实的材料和创作手法描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开等手法,将社会现实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为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和社会变迁,赋予了作品极强的真实感。

其次,现代小说的社会写实主义还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在现代社会,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贫富差距、性别歧视、人际关系的冷漠等。

社会写实主义作家通过小说的手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

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以城市中的人际关系为切入点,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人们自由的束缚和限制。

通过对城市生活的细腻刻画,作品呈现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尖锐性。

此外,现代小说的社会写实主义在形式上也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现代社会多元化、信息化的特点要求小说创作能够反映这种变革,并有一定的创新切入点。

一些作家通过小说的跨时空结构,展示了社会问题的多重性和渗透性。

例如,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以家族为线索,通过家族成员的故事展示了中国百年来的变迁和演变。

这种对时间维度的掌控,使得小说获得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最后,社会写实主义在现代小说中还非常注重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着摇摆不定的现实感和压力,让个体在社会中更加容易迷失和孤独。

作家们通过对人物的细腻塑造,展示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

作家韩寒的小说《三重门》通过描写主人公与社会的互动,表达了个体在面对教育、职场等问题时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写实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写实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写实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的社会写实成为了其重要的特征之一。

社会写实是指作家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物形象和事件情节的真实描写,展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人性的多样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写实。

首先,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写实体现在对社会现象的真实描写上。

作家通过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将社会现象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他以疯狂的主人公讲述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这种真实揭示社会的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其次,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写实还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真实刻画上。

作家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既有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也有中上层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代表性。

例如,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的形象被塑造得十分鲜活,他的坚韧和无奈代表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这种真实的人物刻画,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代表性。

此外,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写实还体现在对事件情节的真实描写上。

作家通过对事件的真实描写,展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这些事件情节既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有社会大事的发生。

例如,在余华的《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大事,如饥荒、文化大革命等,这些事件情节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

这种真实的事件描写,使作品更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

然而,尽管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写实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作家在追求社会写实的过程中,可能会过于强调社会问题,导致作品缺乏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其次,一些作家在描写社会现象时,可能会夸大事实或夸张形象,使作品失去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些问题需要作家们在创作中加以思考和解决。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写实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佩 华
( 韶关学院 中文系, 广东 韶关 512005 ; 河南大学 文学院, 河南 开封475001)
摘 要:市井是中国普通市民赖以托身的特殊的生存空间与文化空间, 是中国 城市或城镇的重要构成, 有着深厚 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 代表着城市的底层。抓住了市井, 也就捕捉住了中国城市的“ 。以市井 魂” 作为叙事和审美对象的市民文学创作, 在我国源远流长。现代中国市民小说正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各阶段以市井生态 景观和市俗文化为主要叙事内容的小说创作文本的聚合, 它通过叙述市井文化中集体性、 传承性、 模式性、 地方性的 市俗事像和市俗心理来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生存境遇、 行为方式、 心理愿望、 宗教信仰、 伦理观念、 道德范型及社会组 织, 实际上它是以市俗的内容和文学的具体性、 情感性、 审美性特征相结合的方式对人类的生命过程提供了最充分的 形象化的叙事。 关键词: 中国社会 ; 市井叙事 ; 现代市民小说; 叙述 色 叙述特征; 文化意识 ; 二
中图分类号:1 206.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 一 223X (2006 ) 一 一 022 一 03 ( 0 07
丹尼尔 贝尔曾对“ 文化” 做出了这样的定义: “ 文 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 帮助他们对付 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 11( P24) “ 文化领域是意义的领 域, 它通过艺术与仪式, 以想象的表现方法诊释世界的意 义 , [ 1] ( P31) 如果将这一定义延伸到以叙述市井生 …” 态景观和市俗文化见长的现代市民小说上面, 同样有其 适应性。生态景观、 市俗文化无疑也具有对人的生命过 程提供以民间理性为观照点的解释, 而小说艺术又因其 更利于“ 以想象的表现方法诊释世界的意义”比现实的 , 市俗生活过程和市俗事像的展示更具体更形象, 切近 更“ 人与历史、 人与社会的深刻关联点, 因而也更容易蕴涵较 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2] 现代中国市民 " 小说正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各阶段以市俗文化为主要叙事 内容的小说创作文本的聚合, 它通过叙述市井文化中集 体性、 传承性、 模式性、 地方性的市俗事像和市俗心理来 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生存境遇、 行为方式、 心理愿望、 宗教 信仰、 伦理观念、 道德范型及社会组织, 实际上它是以市 俗的内容和文学的具体性、 情感性、 审美性特征相结合的 方式对人类的生命过程提供最充分的形象化的叙事。无 疑, 世纪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的叙事具有鲜明的特征并 20
2006第,9 卷期 年第3 工 总R 傀 期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No. 3 20 0 6
Ge ne ra l No. 83
V o l . 19
( Social Sciences)
述特征及文化意识
凸显出浓郁的文化意识。 一 “ 为市井细民写心” :作家感同身受的“ 自我” 叙事
我们知道,市井” “ 一般指下层市民生存居住的小街 小巷小市。在中国土地上星罗棋布的城市或城镇绝大部 分是“ 市井” “ , 市井” 中国城 市或城镇 的重要构成。 是 “ 市井” 一头连着传统文明, 一头连着现代文明。市井阁 巷之间有着深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积 淀。“ 市井” 虽已有一定的商品经济等意识, 但其很多方 面还与中国农耕文明血脉相连。而“ 都市” 一般是指大城 市, 是政治、 经济、 文化、 交通的中心所在。“ 都市” 的主导 方向应该是由现代大工业和现代的市场经济为根本建构 的现代文明所主宰, 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 没有建立过 占优势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漫 长而艰难,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都市微乎其微, 相当多 的城市充满了根深蒂固的市井意识。可见大城市中也有 “ 市井”“ ,都市” 市井” 都市” 的“ 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北
22
中、 游民( 卜 卦者、 相士、 风水先生、 盗贼、 兵、 乞丐、 地痞、 流氓、 帮会、 娟妓) 、 落魄文人、 下层知识分子、 普通职员、
失势的 官员、 败落的 商家、 前朝(政府)遗老 等构成了 遗少
市井阶层的主体, 从中也可知“ 市井” 都市” 与“ 是两个既 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概念, 它们具有不同的文化 内涵。因此, 一定意义上, 可以说“ 市井” 代表着城市的底 层, 是中国城市的根, 抓住了市井, 也就捕捉住了中国城 市的“ 。从中也可知文学研究中“ 魂” 市井” 地位的重要 性以及为什么有必要把它从城市文学研究中独立出来。 以市井作为叙事和审美对象的市民文学创作, 在我 国源远流长。在古代中国的市民文学发韧之初, 市民作 家们就将他们的目光投向市井阎巷, 以他们所熟悉的市 井风情为依托、 为支点、 为媒介来反映历史, 反映现实, 反 映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这成为中国市民文学一个宝贵的 传统。《 金瓶梅》《 、三言》 《 、二拍》 等小说就为我们树立 了典范。到现代小说家张恨水、 老舍、 张爱玲以及汪曾 祺、 邓友梅、 冯骥才、 陆文夫、 池莉等, 他们继承和发扬了 市井风情小说的传统, 把市井风情小说的神髓特质发扬 开来,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作成就。他们的文学追求、 文 化心理、 价值取向体现出了较多的相似性。 诚然, 市井风情、 特别是市俗情趣— 物欲、 情欲向 来是文学家所乐意关注和表现的, 但不同作家有着不同 的叙事立场与价值取向。在不少作家的笔下, 这种关注 所构成的叙述却是一种关于“ 他者” 的叙事。尽管有良知 的作家们在叙述这个“ 他者” 的故事时也不乏同情、 怜悯 和关怀, 为市井庸众们的痛苦、 不幸呼吁和呐喊, 但是作 家笔下的“ 他者” 毕竟是一个被观照被叙述的对象, 作家 的“ 自我” 与被叙述的“ 他者” 之间, 始终存在着一段距 离, 一段由于生存方式和生命体验的不同而不是因为缺 乏同情心所造成的距离。“ 这段距离所带来的, 则是对 ‘ 他者’ 的感受和理解的隔膜。虽说同情也许能填补距离 造成的空当, 但是却无法让作家获得只有身处‘ 他者’ 位 置才能得到的那些虽然琐碎然而却是切肤的经验 , 更难 以体认平民百姓由此形成的人生感受, 即那些滋生于琐 碎生活细节的乐趣和悲哀。 [ 3〕 " 而我们看到的张恨水、 老舍、 张爱玲、 苏青、 予且、 汪曾祺、 陆文夫、 池莉等作家则 不然, 他们笔下的市井细民的生活故事已不是一种关于 “ 他者” 的叙事, 而更多的是一种感同身受的“ 自我” 的叙 事。尽管他们对市民也有委婉的嘲讽, 甚至批判, 但他们 的情感趋向是站在市民一边的, 对市井细民的七情六欲、 琐碎人生不仅寄寓了深切的理解、 同情, 更多的是溶人与 认同,因为懂得, “ 所以慈悲” ;我们从他们的文学世界中 了解到的是求真、 求实、 求生存发展的市井细民化认知世 界。在他们的作品中, 张扬着的不仅是那单纯的“ 行路 难” 百事哀” 与“ 的市井平民生存及人身保障问题“ 生存 权”而且是由此引发的以人为主体所显现出的坚韧的生 , 命意志, 在生活的抗击中所体现的真诚、 善良、 宽容与忍
京的胡同, 上海的里弄, 武汉的花楼街, 南国的港湾…… 丛生的市并细民历尽了生活的悲欢, 市井成为五行八作、
三教九流的汇集之地。小业主、 工匠、 城镇贫民、 艺人、 郎
收稿日 2006 - 03 一 期二 14 作者简介: 肖佩华( 1962 - ) , 江西井冈山人, 男, 广东韶关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馆与河南大学文 学院联合点博士研究生, 从事中国现当 代文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