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一)试题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一)试题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适应性试卷(一)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群不时地会发生踩踏事件,动物在成群结队行动时,即使遇到紧急情况也不会因为惊慌失措而相互碰撞,为什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行为生物学家伊恩·库森说,蚂蚁、鱼和鸟有能力在整个群体里传递关于群体的身体动态的信息。

比如蚂蚁可以用信息素在蚁群内交流,通过简单的小范围互动能形成复杂的模式’。

蚂蚁是社会化的生物,而人类是自私的。

我们都想节省通行时间,哪怕是以牺牲他人的时间为代价,而蚂蚁是为整个群落而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最原始的生物。

我们没有进化出群体活动时的集体智商,无法超出局部的互动规则。

鱼群或迁移的动物在突然行动时,领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往何处去的必要的信息,其他同类只要跟着就行了。

另一种说法是,许多大型的鸟类如天鹅和塘鹅以V字形梯形编队飞行,这样既能提高飞行效率,又能避免碰撞。

阻力能够降低65%,飞行距离可以增加 70%,因为每一只鸟都处于前面一只鸟的翼尖涡流造成的上升气流中。

只有头鸟得不到这种好处,但鸟群中的其他鸟会轮换当头鸟,以共同承担这种压力。

实际上,鸟群的梯形编队很少是完美的V字形,往往是J字形。

但无论是哪种形状都可以让所有的鸟获得对前面同类的最佳视野,以便保持安全的距离。

飞行时,鸟群中的鸟之所以不会相互碰撞,是因为它们的视觉系统比人类的发达,它们的新陈代谢和肌肉的反应速度也更快。

在2004年至2007年,欧盟组织了一个名为“飞行中的椋鸟”的研究,动用了意大利、法国、德国、匈牙利和荷兰等国的七个研究机构,成员中有生物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他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改进对鸟群的3D模拟,以便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如时尚、风潮、金融市场的群体行为。

物理学家卡瓦尼亚选择了意大利罗马的马西莫宫,它位于火车站附近一个开阔的广场上,广场四周都是树。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压轴试卷 语文 含答案TH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压轴试卷 语文 含答案TH

1.诗、文名句填空。

(8分)【小题1】五岭逶迤腾细浪,。

(毛泽东《七律长征》)【小题2】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小题3】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小题4】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小题5】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小题6】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小题7】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小题8】__________,屈指行程二万。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2.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原句。

(8分)【小题1】为者常成,。

【小题2】东隅已逝,。

【小题3】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

【小题4】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__________,洒遍了。

【小题5】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__________,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小题6】《次北固山下》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哲理的诗句是:, 。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13分)要快也要慢①时代发展加速,生活节奏加快,“快”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

方方面面都在努力提速,以“快”为特征的行当,诸如“快餐”“快递”“快照”“快洗”“快车”等应运而兴。

即使在人的感情生活中,“闪婚”“闪恋”也成了一时的风景。

②快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过去有句话:“一天等于二十年”。

当下信息社会“一天”的发展,远远超过农业社会乃至工业社会“二十年”的发展。

面对激烈的竞争,人们确实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③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求快,快则快矣,得到的却是苦果子。

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跃”得全国人民没有饭吃,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时下用催生剂催长的速成水果与鸡鱼鸭肉,成长期是快了,但却变得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样的快,带给它们的不是进化,而是退化。

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也是得不偿失,后患无穷。

【猜题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

【猜题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2019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试题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下娱乐圈的流量担当们颠覆了社会对偶像的这一认知,他们多为阴柔的花美男、油腻的小鲜肉以及整容减肥过度的塑料花。

近日火爆的偶像养成类节目推出的所谓“偶像”,更是将这种不良倾向推向极致。

面对如此不走心的“偶像”,不少信仰缺失、精神涣散、内心空虚的青少年却如堕入传销组织一般被洗了脑,出现各种歇斯底里的病态反应。

然而,粉丝在经历人生起伏和社会磨砺之后终将成熟清醒过来,总有一天能看清“流量偶像”拙劣的才艺、崩塌的人设。

当下的很多流量明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爆红,又以风驰电掣的速度过气。

影视剧如果质量不行,集结再多人气偶像也无法挽救票房和收视率。

这些现象正是粉丝经济出现疲态、流量担当开始“担当不起”、娱乐圈的虚假繁荣终将化为泡影的有力证明。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首先,是由于市场逻辑代替了艺术追求。

流量明星和其背后的操盘手一心只想如何获取更多商业利益,全然不将艺人应有的艺术追求和文化责任放在眼里。

这些偶像养成类节目大多艺术价值乏善可陈,蛊惑人心的圈钱能力却不可小觑。

比如,节目把选手的去留以投票的方式交由粉丝化身的“全民制作人”决定。

这看似公平合理,实际上每一次点赞都需要用钞票来置换。

当粉丝们的心情随着自己偶像的成绩忽高忽低时,殊不知,幕后玩家们正瓜分着你的生活费和私房钱。

其次,是由于商业资本左右着话语导向。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操盘手深知注意力经济的重要性。

他们不惜下重金蹭热点、抢头条、买热搜,利用各种软文和硬广告对艺人进行吹捧,将其包装成个性独特、举止可爱,外貌时尚、为人正派的“完美“人设,从而蛊惑人心,让更多粉丝为之倾倒。

再次,是由于社会风气对于流量明星的过度关注。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娱乐生活逐渐丰富。

在艰苦岁月被奉为偶像的科学家、工程师、解放军和劳动者,在娱乐风暴的席卷之下被放置于角落,而娱乐明星粉墨登场,成为新媒体的宠儿。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高三下册第二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精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高三下册第二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精品】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1.....第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C.在明朝,关于民间中秋吃月饼的记载有很多,这表明中秋吃月饼这种习俗在当时已经流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 7题, 刘珙字共父。

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

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

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

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

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

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张公。

”珙曰:“某为国象计,岂暇为张公谋。

”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

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

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

”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且至,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言者逐之 风:通“讽”,暗示。

B. 存中命乃寝寝;停止。

C. 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 具: 准备。

D. 疾革,草遗奏言 革:痊愈。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3分) 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 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 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 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A. 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刘珙治盗不失仁爱。

他认为茶盗非必死之寇,应晓之以理,振之以威,令其自行散去;告诫部下不急攻来者,不穷追逃者;击溃茶盗后,只诛杀首恶,而让其余人从军。

哈六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哈六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辽宁发现侏罗纪化石:哺乳动物史前推四千万年新近在辽宁省发现的3种大小与松鼠相当的小型动物化石显示哺乳动物早在大约2亿年前便已经出现在地球上。

此次发现的一共有6具保存完好的头骨与身躯骨骼化石,其属于一类已经灭绝的名为“贼兽”的种群(Haramiyida)。

任职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参与这项研究的孟津博士表示:“数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已经灭绝的贼兽目是否是属于哺乳动物的一类。

”他说:“在此之前对于这类动物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少量破碎的下颌骨和牙齿化石。

但最近发掘的这些化石的保存情况都非常完好。

有了这些样品,我们现在便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这类动物的真实面貌,并且证实它们的确是哺乳动物的一类。

”有关这项研究的论文已经刊载于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论文中指出这些种类应当都是从大约2.08亿年前晚三叠纪的一类共同祖先演变分化而来。

在对这批化石进行详尽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组建立了一个新的哺乳动物支系——真贼兽(Euharamiyida)。

这类哺乳动物的外观体型应当和今天我们所见的松鼠差不多,体重大约是在28~280克之间,并且其尾巴和足部特征表明它们平常都在树上生活。

孟津博士表示:“它们是很好的爬树能手,它们在树上度过的时间可能比松鼠更多。

它们的足部已经进化适应了抓握树枝的需要,但并不适合在地面上奔跑。

”真贼兽类的动物可能以昆虫,果实和坚果作为食物,它们的牙齿结构非常奇特,拥有很多牙尖突起。

科学家们相信哺乳动物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其臼齿拥有3个尖头,而人类的臼齿凸起可以多达5个。

然而此次新发现的动物化石,其每个臼齿上都有两排相互平行的凸起,每边各有7个。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这样奇怪的牙齿形状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它与其它哺乳类之间的进化关系又是什么?但尽管有这样奇特的牙齿形态,但这些动物的整体特征仍然明显表明其属于哺乳动物范畴。

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语言腐败语言腐败是指通过语言表达或者是语言行为做不正当的事,从而产生大家所关注的腐败现象,这是因为语言使用者的思想健康出了问题。

有腐败现象,必然就会反映在语言使用中,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

民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搞腐败的人必然会利用语言来混淆黑白。

“口是心非”、“口蜜腹剑”是语言腐败最突出的表现,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说一套,做一套”。

口头上说“打黑”,实际上做的是“黑打”,口头上说的是“打假”,实际上做的是“假打”。

正如有的顺口溜所说:“心里想一套,开会讲一套,做的又一套。

”委婉语和语言暴力是语言腐败表现的两个极端、两个软硬兼施的手法、一个矛盾统一体。

前者以羞答答的姿态为自己的丑恶行径辩解,后者则是以攻击性的语言对无辜者进行辱骂或攻击。

用委婉语来遮羞,往往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说话人心里往往有理亏的感觉。

用恶毒言语侮辱无辜民众,实施语言暴力者往往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真理也在自己一边,骂起人来觉得天经地义。

殊不知把自己推到民众的对立面,不能不说也是语言腐败的一种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暴力给社会安定带来的危害远比遮羞的语言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臵。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

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所以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

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

康熙三十八年,单人。

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侍。

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劾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

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

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

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

苞及诸与是狱有干连者,皆免罪入旗①。

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

未几,改直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

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苞屡上疏言事,尝论:“常平仓谷例定存七粜三。

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

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

自后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

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移动有运费,粜籴守局有人工食用。

春粜值有馀,即留充诸费。

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

”下部议行②。

又言民生日匮,请禁烧酒,禁种烟草,禁米谷出洋,并议令佐贰官督民树畜,士绅相度浚.水道。

又请矫积习,兴人才,谓:“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

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

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厚俸而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

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处矜奋。

”乾隆初,疏谓:“救荒宜豫。

夏末秋初,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

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

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

”下部议,以五六月报灾虑浮冒,不可行。

(节选自《清史稿·方苞列传》) 【注】①给旗人做奴仆。

②皇上把此事交给相关部门商量去办。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 笃.学修内行笃:认真B. 圣祖夙.知苞文学夙:一向C. 士绅相度浚.水道浚:疏通D. 赐金帛,进爵秩.秩:秩序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年饥米贵 / 有司请于大吏 / 定值开粜 / 未奉檄不敢擅B. 年饥米贵有司 / 请于大吏定值 / 开粜未奉 / 檄不敢擅C. 年饥米贵有司 / 请于大吏 / 定值开粜未奉 / 檄不敢擅D. 年饥米贵 / 有司请于大吏 / 定值开粜未 / 奉檄不敢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方孝标没有死的时候,皇帝就把他的儿子方登峄等人远戍边疆。

方苞以及那些和这个案子有牵连的,都免除死罪,判入旗藉。

B. 关于国家粮仓存粮的问题,方苞认为应当因地制宜,遇到米价上涨,应及时开仓卖米,然后再上报。

C. 方苞提出,皇上应定时在朝廷上接见大臣,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就要奖赏。

D. 方苞曾说老百姓生活日益匮乏,请求禁止酿酒,禁止种烟草,禁止粮食出洋,并且让州县的副职官员督促老百姓种植养殖,当地士绅帮忙疏浚河道。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

(5分)(2) 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5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11分)浣溪沙(宋)朱敦儒①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

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

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

②箨:竹笋的壳皮。

8.从词的上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

(5分)9 .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下片。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意思一致。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温暖张国平宾馆很小,隐匿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边缘一条狭窄拥挤的小巷里,如同相貌平平的我,很不起眼。

恰逢又是淡季,生意更显得冷清。

门“吱呀”一声响,探出一个脑袋,面色灰黄,宽边眼镜后是中年男人不应有的胆怯的眼神。

“有房间吗?”男人的声音很低,低得我几乎难以听清。

“有。

”我敷衍着。

“多少钱一间?带卫生间的。

”男人问。

我没有抬头,语音里却带着刺:“那叫标准间,80元。

”门又“吱呀”一声关上,夹着男人一句话的尾巴:“太贵了!”“贵?如果是旺季最低也要120元。

”知道他也不是什么料,我的头埋在杂志里说。

“吱呀”又一声,重新探出那颗圆圆的脑袋:“能便宜吗?”我有些不耐烦,拖着长腔说:“已经是最便宜了。

”男人叹一口气问:“买一个床位行吗?”我有些好笑,抬头把目光盯在男人那神色紧张的脸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