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系统的水量平衡与碳、氮、磷平衡

合集下载

人工湿地除磷概述

人工湿地除磷概述

人工湿地除磷概述
人工湿地是一种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工程措施,它采用水生植物、微生物和物理化学作用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体。

除了去除污染物,改善水质,人工湿地还具有防洪、保水、生态修复、景观美化等多种功能。

其中,人工湿地进行除磷是其重要应用之一。

人工湿地除磷是通过湿地植物的根系和有机质的降解作用,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协同作用,将溶解态和可交换态磷转变为不可交换态磷,减少或消除水域对磷的污染。

磷除去的方式主要有物理吸附、化学沉淀、生物吸收等过程。

下面分别介绍三种除磷方式。

首先,物理吸附是指将磷通过吸附剂(如植物、土壤等)将其吸附到表面上,达到去除磷的效果。

吸附剂的选择很重要,一般选用亲磷性良好的物质。

常用的吸附剂有生物质炭、硅藻土等。

生物质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同时易于再生;硅藻土在天然湖泊等水域中广泛应用。

其次,化学沉淀是指将磷离子与其他金属形成不溶的沉淀物质,达到去除磷的效果。

典型的化学沉淀剂是氢氧化物和氧化物,常用的有氢氧化铁、氧化铝和季铵盐等。

化学沉淀法在除磷中应用广泛,但也有其局限性,如成本较高、对环境有潜在影响等。

另外,生物吸附是指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将磷元素转化为有机物质并固定在体内,从而达到去除磷的效果。

生物吸附是一种环保卫生的方法,对环境损害较小,所以目前得到不少应用。

其中水生植物是最为常用的生物吸附剂之一。

水生植物根系的生长活动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进而增强除磷效果。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与稳定性评估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与稳定性评估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与稳定性评估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它们具有过滤污染物、保护自然生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重要功能。

氮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通过生物循环来维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本文将讨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和稳定性评估。

一、湿地中的氮循环氮素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过程。

首先,固定和释放氮的重要过程之一是生物固氮。

许多湿地植物和微生物都能固氮,将氮从空气中转化为化合物,并让其变得可被其他生物利用。

生物固氮后,固定的氮化合物被用于构成植物和其他生物体中的蛋白质等生物分子。

这些生物分子在生物的死亡或排泄后,被微生物分解为氨或其他化合物。

氨进一步被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并被植物重新吸收。

湿地中的氮循环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和城市化等活动会通过排放废水和化学肥料,影响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流动和吸收。

这些活动可能导致湿地水质的恶化,以及湿地植物和动物数量的减少或灭绝。

二、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系统在受到外部环境压力时,仍然能够实现良好的功能。

氮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但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氮的流动和吸收,从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首先,过量的氮污染可能导致湿地水体中的氮含量超标,从而引起藻类的过度生长和死亡,进一步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氧化还原失衡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湿地的生态功能,而且还会进一步影响湿地周围环境的生态系统。

其次,湿地中的氮流程也对氧化还原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氧化还原环境包括含氧和缺氧环境。

这些环境之间的转化、变化和数量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湿地中过量的氮和有机物排放会使氮流向缺氧区域,产生剧烈的硫化物和甲烷释放,从而影响湿地系统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湿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对其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保护和管理湿地生态系统,必须认真评估氮循环过程及其将产生的影响。

这种评估需要结合生态动态、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多项因素,以建立适合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估指标。

人工湿地除磷综述

人工湿地除磷综述

人工湿地除磷综述【摘要】人工湿地除磷是一种有效的水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磷,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本文从人工湿地除磷的原理、工程设计、影响因素、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

人工湿地除磷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湿地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等共同作用,降解和去除水体中的磷。

在工程设计中,考虑湿地的面积、深度、植被种类等因素对磷的去除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影响人工湿地除磷效果的因素包括水质变化、生物作用、气体转移等。

目前,人工湿地除磷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农田水利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结论部分总结了人工湿地除磷的启示、重要性和展望,强调了其在水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工湿地、除磷、综述、原理、工程设计、影响因素、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启示、重要性、展望1. 引言1.1 人工湿地除磷综述的背景人工湿地除磷是指利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多种手段,在人工构造的湿地中将水体中的磷去除的过程。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工湿地除磷技术逐渐成为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改善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水体磷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已不能满足需求。

人工湿地除磷技术因其低成本、高效率以及对水体中多种污染物具有去除作用而备受关注。

人工湿地除磷技术的应用背景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国内外对水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愈发提高,人们对水质改善的需求不断增加;二是我国水体磷污染严重,需要寻找一种经济、有效的去除磷的技术;三是人工湿地除磷技术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工湿地除磷技术将在水体治理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人工湿地除磷综述的意义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方式来处理废水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农田灌溉和湖泊水质改善等领域。

人工湿地除磷作为其重要功能之一,对减少水体中的磷污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工湿地对水污染中氮的控制

人工湿地对水污染中氮的控制

人工湿地对水污染中氮的控制摘要:本文介绍了人工湿地系统中氮的转化途径,基质、植物和微生物对氮的作用,以期简单了解人工湿地对水污染中氮的控制的基础知识。

关键字:人工湿地,氮控制人工湿地是自适应系统, 在构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四大基本要素(水体、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中, 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或三者相互之间通过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的途径, 可以完成对污染物的高效去除[1]。

近年来,由于非点源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全球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人们对面源和入户污染源的氮磷污染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2]。

作为一种生态治污方法, 人工湿地在污水除氮过程中有其明显的优势。

有研究表明, 湿地系统平均的可以除去86- 98% 的氨氮, 大于99% 的亚硝态氮, 约82- 99% 的硝态氮和95- 98% 的总无机氮[3]。

本文章从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人工湿地对水污染中氮的控制,并且介绍人工湿地氮去除效率高的条件。

1.人工湿地系统氮的转化途径人工湿地系统氮的主要转化途径有[2]:矿化、基质吸附固定、植物、微生物同化吸收、硝化、反硝化和氨挥发等作用。

氨挥发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氨氮在气态和离子态之间平衡。

研究表明,当pH <8.5 时,可以忽略氨氮的挥发。

一般人工湿地的pH 在7.5 -8.0 之间,因此,通过湿地地面挥发损失的氨氮可以忽略不计。

矿化(氨化)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尤其是NH4-N)。

湿地中矿化速度与温度、pH 值、系统的供氧能力、C/N 比、系统中的营养物以及土壤的质地与结构有关。

Kadlec和Knight 认为大部分有机氮(几乎是100%)可以很容易的转化为氨氮,文献中报道的矿化速率范围在0.004 ~0.53g/(m2·d)。

硝化反应是将铵离子生物氧化为硝酸盐,是一个两步反应,通过两组微生物来完成,亚硝酸盐是反应的中间体。

亚硝化细菌的生长是整个硝化过程的限制步骤。

人工湿地运营维护方案

人工湿地运营维护方案

人工湿地运营维护方案一、前言人工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工程,可以有效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因此,对人工湿地的运营维护工作尤为重要。

本方案旨在针对人工湿地的运营维护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以确保人工湿地系统的有效运转,提高其环境效益。

二、人工湿地的基本构成人工湿地是由水生植物、微生物等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它通过水流、植物、微生物等作用,来净化废水,改善水质,维持生态平衡。

因此,人工湿地的运营维护需要综合考虑植物、水质、水量、土壤等多个因素。

1. 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是人工湿地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对净化水质、保护水生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对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品种选择、种植密度等进行科学管理。

2. 微生物:微生物是人工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解有机物、氧化铵氮、硝化硝态氮等,在水质净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需要关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情况,并合理调整运营维护工作。

3. 水质:水质是评判人工湿地运营效果的重要指标。

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水质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4. 水量:人工湿地的水体是通过自然补给和排放来维持平衡,因此需要谨慎管理水体的水量,确保水体在适宜范围内。

5. 土壤:人工湿地的土壤也对植物生长和水质净化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对土壤 pH 值、营养物质含量等进行定期测试,保持土壤的健康状态。

三、人工湿地的运营维护工作安排人工湿地的运营维护工作包括日常管理、设备维护、环境监测等方面。

1. 日常管理(1)清理水体:定期对人工湿地中的水体进行清理,清除水生植物残体和杂物,保持水体通畅。

(2)植物管理:对人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进行及时修剪和换植,保持植物的生长状态。

(3)施肥管理:根据植物生长状态和土壤养分含量,定期施肥,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

(4)水量管理:定期监测水体的水量情况,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保持水体的适宜水量。

2. 设备维护(1)投放水体:对人工湿地中的水体进行定期清理和检修,保证水流通畅。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研究概述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水、土壤和植被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磷和氮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它们通常通过氮循环和磷循环来进行循环。

磷循环和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磷循环的研究湿地中的磷来源主要是来自强化处理排水和河流输入。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磷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沉积物沉积两个途径来循环利用。

研究表明,湿地植被对磷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根系和吸附两种方式进行,而湿地底泥是磷的主要沉积物质。

底泥中包含着一些磷酸盐结晶和有机物质,这些物质能够被水中的磷离子吸附,形成与底泥颗粒表面的弱化学键。

此外,底泥中的微生物也可以促进磷的沉淀和吸附过程。

磷的吸附和沉积作用能够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中磷的循环利用,但过多的磷的输入也会导致遗留磷和磷的富集,对湿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氮循环的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同样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也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营养源之一。

氮的来源主要包括沉降、养分输入、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生物发生作用等多种途径。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氮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细菌转化两个途径来循环利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过程,而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会吸收氮素。

此外,氨氧化和硝化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氮转化的两个重要过程。

氨氧化是通过硝化细菌将氨氧化成为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而硝化是通过硝化细菌将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转化为固体硝酸盐,将氮转化为可供细菌和植物利用的形式。

影响氮磷循环的因素除了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特性外,还有其他种种因素能够影响氮磷循环。

其中,人类活动是湿地生态系统氮磷循环的主要干扰因素之一。

强化处理排水、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进程都会导致氮磷输入增加。

过度输入氮磷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富集,从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导致生态系统逐渐退化。

人工湿地除磷概述

人工湿地除磷概述

人工湿地除磷概述人工湿地除磷是一种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去除水中磷的技术。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水体中的磷污染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人工湿地除磷技术因其低成本、高效率和对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而备受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就人工湿地除磷的原理、工艺及其应用进行概述。

一、人工湿地除磷的原理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构建的水处理系统,通过湿地植物和湿地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磷等污染物进行吸附、转化和降解。

人工湿地除磷的主要机理包括生物吸附、植物吸收和微生物转化。

磷通过湿地植物的根系和茎叶被吸附和富集,大部分磷以沉积形式存在于湿地表层沉积物中,湿地植物的生长也能促进水体中的磷沉淀。

湿地微生物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和矿化等过程将水中的无机磷转化为有机磷,并最终降解为无害的无机磷降解产物。

人工湿地除磷主要依靠湿地植物和湿地微生物的生物吸附、吸收和转化作用来降低水体中的磷含量。

人工湿地除磷技术主要包括水平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两种类型。

水平流人工湿地主要利用湿地植物和水体的横向流动来去除磷,其工艺简单、运行成本低。

而垂直流人工湿地则是利用人工设置的填料层和湿地植物来去除磷,其去除效果更好,适用于处理高浓度磷污染水体。

在水平流人工湿地中,水体进入湿地系统后,经过预处理装置除去较大的固体颗粒和浮游物后,进入湿地系统,通过沉淀、植物吸收和微生物转化来去除磷。

而垂直流人工湿地在水体进入湿地系统后,经过格栅或筛网等装置去除较大的颗粒和浮游物后,进入填料层,通过填料和湿地植物的协同作用去除磷,最后进入污水池进行沉淀和净化。

人工湿地除磷技术还可以集成其他水处理技术,如生物滤池、人工湿地与藻类共生系统等,增强磷的去除效果。

而且,通过对不同水体特性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优化人工湿地的设计和运行参数,提高磷的去除效率和稳定性。

在农村污水处理方面,人工湿地除磷技术可以用于去除农村村庄和畜禽养殖场的污水中的磷和氮,减少对周围水体的污染,为畜禽养殖场提供污水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的解决方案。

湿地生态系统组成要素

湿地生态系统组成要素

湿地生态系统组成要素
湿地生态系统是由湿地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以下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
1. 非生物要素:
- 水:水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它提供了生物生存所需的环境。

- 土壤:湿地的土壤通常富含有机质,具有较高的水分保持能力。

- 气候:湿地的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等,对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产生影响。

2. 生物要素:
- 生产者:湿地中的生产者主要包括水生植物、湿地植物和藻类等。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 消费者: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如湿地鸟类、两栖动物、水生昆虫和哺乳动物等。

它们依赖生产者或其他生物获取能量和营养。

- 分解者:湿地中的分解者主要是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等。

它们分解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

-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如捕食、竞争、共生和寄生等关系。

3. 生态过程:
- 物质循环:湿地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这些循环过程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 能量流动:能量在湿地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最终被分解者分解。

- 生态演替:湿地生态系统经历着一系列的生态演替过程,从湿地的形成、发展到稳定阶段,再到可能的退化或恢复。

综上所述,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非生物要素和生物要素,以及生态过程。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人工湿地是自 ’( 世纪 #( 年代从德国开始发展的新 型污水处理和生态修复工艺, 是对天然湿地系统的强化, 旨在控制污染物和改善生态环境
[ !]
于进水量等于出水量这一假设。这种计算得到的是浓度 去除率 (见式 ! ) , 如果是负荷去除率, 那么应该将浓度去 除率计算中的各项浓度乘以对应的水量 (见式 ’ ) 。 ! > \ !(( ! ( > K 2W % > 1W W ) ] > K 2W ( ^ K2W !> K 2W % ^ 1W W !> 1 WW ) ] ( ^ K2W ! > K2W ) ! @ \ !(( ! 式中: !> , 污染物的浓度去除率, _; > K 2W , 进水中污染物浓度, YM ] @; > 1W W , 出水中污染物浓度, YM ] @ ; 污染物的负荷去除率, _; !@ , ^ K2W , 进水流量, Y) ] S; ^ 1WW , 出水流量, Y ] S。 而湿地的出水水量通常不等于进水水量, 此中原因除 了与周围水环境的交换 (如和地下水的交换) 和降水之 外, 湿地系统中的植物、 土壤和水的蒸发蒸腾作用导致的
摘& 要: 与传统活性 污泥法的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不同, 人工湿地系统的重 要特点在 于其通常具 有水生植 物, 水生 植物 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增强了湿地的污染物去除能力和改善了生态 环境, 其中植 物供氧是 一个重要因 素。而水量平 衡对 于湿地处理效果的衡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碳、 氮和 磷平衡 有助于 理解湿 地系统 的污染物 的迁移 转化规 律。湿地 的进 水量和出水量通常不等, 准确计量湿地的进水水量和出水水量非常必要。 关键词: 人工湿地 ; 水量平衡; 碳氮磷平衡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安徽农学通报, G208K G M7K? /OK? .8::? ’((# , !) ( +) : *$ % *+
*$
人 工 湿 地 系 统 的 水 量 平 衡 与 碳 、氮 、 磷 平 衡 常永第 & 黄& 超 & 赵果元 & 李红梅 & 唐 & 海 & 赵不凋
! ’ ) * $ +
( ! 深圳市水务 ( 集团) 有限公司, 深圳 & $!,()!; ’ 嘉信力合 (中国) 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 & !(((**; ) 北京佳成建筑劳务分包有限公司,北京 & !((+’!; * 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吉学院,安徽芜湖 & ’*!((( ; + 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辽宁大连 & !!++(()
!"#"$%& ’( )"*&+ ,-.%/"+0& "$1 !"#"$%& ’( 2"+3’$,4-*+’0&$,"$1 5/’.6/’+7. -$ 2’$.*+7%*&1 )&* #"$1
2/"$0 8’$0 1- ! & 2/"+#&. 97"$0’ ! & :/"’ ;7’<7" $ ) &* "# & ( ! /012 3012 45617 /899:; ( <7=89 )>=? ,@AB; ’ </ % @C>DE ( >FCEG ) HEICJDAH>F CE>? , .1KLK2M !(((** ;) .1KLK2M NK5O012M G7O0K61O06875: 4=7P /8QO=2R675O6 @6S? , !((+’! ; * >052MO082 T82KOK95: H2MK2117K2M B1RKM2 52S J1R157O0 C2R6K6861,>052MO082 !)((’!;$ G2F8K U2KV17RK6; =W /OK12O1 52S A1O02=:=M;, 4808 ’*!((( ; + >=::1M1 =W @KW1 /OK12O1, B5:K52 E56K=25:K6K1R U2KV17RK6;, B5:K52, !!++(( ) =3.*+"%* : /KM2KWKO526 O0575O617KR6KO =W O=2R678O61S X16 :52S SKWW17126 W7=Y 675SK6K=25: 5O6KV1 R:8SM1 R;R61Y KR 6056 60171 KR 01:=Z 90;61 K2 601 W=7Y17 05R Q86 2= 01:=90;61 K2 601 :56617? A01 SK71O6 52S K2SK71O6 W82O6K=2 =W 601 01:=90;61 K2612RKWK1S 601 O=2Z 65YK2526R 71Y=V5: O595OK6; 52S KY97=V1S 601 1O= % 12VK7=2Y126? D[;M12 97=VKRK=2 Q; 01:=90;61 KR =21 =W 601 KY9=76526 715Z R=2R? .5:52O1 =W X5617 SKRO057M1 05R RKM2KWKO526 R12R1 W=7 601 1V5:856K=2 =W 601 O=265YK2526R 71Y=V5: 1WW1O6 K2 601 R;R61Y? >57Q=2, 2K67=M12 , 52S 90=R90=78R Q5:52O1 O52 01:9 91=9:1 82S17R652S 601 O=265YK2526 6752R9=7656K=2 52S O=2V17RK=2 71M8Z :57K6; K2 601 O=2R678O61S X16 :52S? A01 K2W:=X 52S =86W:=X =W O=2R678O61S X16:52S 571 8R85::; SKWW17126,608R 601 5OO87561 Y15R871Y126 =W 601Y 571 21O1RR57;? >&< ?’+1.: O=2R678O61S X16:52S;X5617 Q8SM16 ; O57Q=2 ; 2K67=M12 52S 90=R90=78R Q5:52O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