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近代工业民国前后已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为什么一战后不久中国会出现“铁厂积货如山”、 “(纱厂)大多无利” “其他工业亦皆消沉”的现象?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材料反映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时间上有 什么特点? 时间:短暂 (3)从中说明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因素 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民族资本主义要想得到真正发展,必须首先推翻帝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华的统治,获得国家独立。
1.(2009· 山东文综· 11)右图是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 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
1.(2010· 江苏单科· 11)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字
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让美国攫取了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此后,美国商品大 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以天津为例,1946年天津进 口的货物中,美国货占到70%。外国商品和资本大量涌入, 苛捐杂税层出不穷,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原料昂贵产品滞 销,大量工厂倒闭,中国的民族工业陷于绝境
1927—1937
国民政府的措施 原因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实行币制改革及意义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表现
1935年后,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艰难
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双重压迫
抗日战争时期: 国 民 党 统 治 后 期 陷 入 困 境

辛亥革命纪录片解说词

辛亥革命纪录片解说词

辛亥革命纪录片解说词篇一:辛亥革命博物馆解说词(自动保存的)(展馆外)各位领导、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现代化的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研究辛亥革命历史的专题博物馆。

馆址在首义文化区的中轴线上,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

整个展馆建筑以最具荆楚特色的“楚国红”为主色调,整体造型呈一个V字型,寓意着胜利,也预示着武汉的腾飞。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

您现在看到的是大型雕塑《共和之基》,整座雕塑(长50米,高8米,)呈“V”字型走向,以浮雕结合圆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包括起义背景、武昌首义、创建共和三个部分,您看,这一组雕塑主要表现武昌首义的过程,既突出了“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又体现出首义中的民众力量。

首先请参观第一部分——晚清中国。

这一展厅向您介绍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您现在看到的是一组条约墙,在这里记载了(手示)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到1887年中葡《北京条约》,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的多达24个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各种特权,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在这里,(手示)两面条约墙向中心倾斜,沉重的锁链串起摇摇欲坠的条约墙。

(手示)条约墙的尽头展现的是被列强分割的支离破碎的《晚清时局图》,整个造型寓意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国家大厦即将颠覆,人民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危难局面。

1894年甲午战后,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1900年,列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组成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联合进攻中国,攻陷北京。

次年九月七日,(手示)清政府代表奕劻(kuang)、李鸿章与列强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共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额最大的不平等条约,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坏了中国的主权。

武汉的历史故事

武汉的历史故事

武汉的历史故事
武汉,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从古至今,武汉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承载着
无数令人感慨的历史记忆。

武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的武昌、汉阳、汉口三
镇就已经形成。

在这个时期,武汉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
商业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逐渐成为了一座繁荣的城市,吸
引了大量商人、学者和艺术家前来定居。

清朝时期,武汉成为了一座重要的军事据点。

在太平天国运动
和辛亥革命中,武汉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辛亥革命后,武汉成为了
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

20世纪初,武汉成为了中国工业的中心之一。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武汉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然而,这
一时期也是武汉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先后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
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治。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发展迅速。

作为
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武汉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同时,武汉也是一座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来这里生活、工作和创业。

武汉的历史故事,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兴衰沉浮。

从古至今,武汉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变迁。

它不仅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更是一座拥有着丰富历史底蕴的城市,值得我们去探寻和了解。

武汉近代工业遗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武汉近代工业遗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保护实践与案例
汉阳铁厂
作为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在20世纪初具 有重要地位。该厂在保护实践中采取了整体性保护和可持续 性利用的策略,并注重公众参与,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典范 。
武汉纺织厂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近代纺织企业,武汉纺织厂在保护实践中 注重对工厂风貌和设备的整体性保护,同时挖掘其历史文化 价值,实现工业遗产的有效利用。
武汉近代工业遗产的研究尚存在一些空白之处,例如对于某些特定行业或企业的 工业遗产研究不够深入,对于工业遗产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研究也需 要进一步加强。
研究不足
武汉近代工业遗产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 用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对于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等方面 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化。
解放后,武汉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 段,开始建立起一些大型的工业企业,如武 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等。
武汉近代工业遗产类型
1 2
纺织工业遗产
武汉是中国的纺织重镇,拥有大量的纺织工业 遗产,如汉口纱厂、武昌棉织厂等。
机械制造工业遗产
武汉地区在近代机械制造业方面也有所发展, 如汉阳铁厂、武汉造船厂等。
展望
未来,对武汉近代工业遗产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对工 业遗产的具体保护和利用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为工业遗 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加具体的参考和借鉴;二是进一 步挖掘和探究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为推 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加充分和有力的支撑; 三是加强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政策和法规的研究, 为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加有效的法律保障 。
展望
未来,武汉近代工业遗产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遗产研究领域。同 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转型,武汉近代工业遗产的保 护和利用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研究将进一 步关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城市更新、文化创意产业等 领域的融合发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港口城市之一。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摆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以下是对武汉发展历史的详细描述。

1. 古代历史在古代,武汉地区是楚国的一部份,楚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国家。

公元前223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武汉成为了秦朝的一个县。

随着朝代的更迭,武汉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交通中心。

2. 近代历史19世纪末,随着中国的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武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

1898年,武汉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开埠城市之一,外国商人和企业开始在武汉设立办事机构和工厂。

这一时期,武汉的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了中国的重要商业和工业中心之一。

3. 中华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武汉成为了暂时首都。

这一时期,武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

许多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事件发生在武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解放战争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武汉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1946年至1949年,中国进行了解放战争,武汉再次成为了重要的军事战略地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武汉成为了湖北省的省会。

5. 现代化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武汉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

特殊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武汉的创造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子工业等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6. 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拥有发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

武汉天河机场是中国重要的国际机场之一,连接了世界各地。

武汉还拥有中国最长的江桥——长江大桥,连接了武汉市区和汉口。

7. 文化和旅游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和旅游城市之一。

武汉拥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如黄鹤楼、古琴台、东湖等。

此外,武汉还有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和剧院,展示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总结: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

古今武汉

古今武汉
古今武汉
先秦至新中国
六渡桥
导入:

武汉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和古籍记载,远在5000 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黄陂区境内的张西湾城 址为武汉市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市北黄陂区的盘龙城 遗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都邑,也是迄今为止 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自春秋战国时期 以来,武汉地区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在 清末、中华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 繁荣,位居亚洲前列。清初,“中俄茶叶之路”开辟,作 为起点的汉口开始逐步成为世界茶叶贸易之都,被欧洲 人誉为“茶叶港”。汉口开埠后,对外贸易更与上海并驾 齐驱,成为“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2、自唐以来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是长江商船集 散的中心,有“东南巨镇”之誉。
木兰文化

武汉市黄陂区,起源于汉代,形成于隋唐的木兰 文化。《木兰传说》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为纪念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地而修 建于北宋末年的“双凤亭”,被喻为“二程”理学文 化的萌芽地。
3、宋代,江夏的制瓷业尤为发达,当代发掘武 昌东南宋代22座瓷窑群,其中以青白瓷(影青瓷) 最具特色。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因 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 使,驻军鄂州(今武昌),使武昌成为全国水师 基地。 4、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 广行省的省治,武汉首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的治 所。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 迁都汉阳,年号太平;至正二十二年(1362 年),陈友谅迁都武昌,次年,陈友谅战亡,陈 理在武昌继位,陈友谅葬于蛇山之麓。
汉阳铁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湖北织布局
自强学堂
两湖书院

武汉近代工业民国前后,已整理

武汉近代工业民国前后,已整理
前期工业的发展民国成立后的十余年期间,武汉的民族工业获得丰厚利润,买办资本、官僚资本和商业资本纷纷向工业投资,至20年代中期,武汉已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包括较大的手工作坊)约600家。这些厂分布20多个行业,以纺织工业最多,约290户;碾米业90余户,新建立的有80余户;印刷业71户,新建的有34户;机器业58户,新建立的有40余户。其中如果想侧重详细介绍打开民国后武汉工业文件
中期工业的变化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战乱未停,武汉经济发展停滞,工业生产一蹶不振,直到1929年才略有转机。随后,在天灾、内战及世界经济危机、日本侵略加剧的形势下,武汉工业发展极受挫折。1935年后,由于抗战、抵制日货形势的发展和湖北农村丰收的影响,武汉工业出现短期的繁荣局面。
30年代的工业结构和地位】1933年,据汉口社会局调查,符合实业部工厂法规定的工厂,恢复到300~400家,工厂总数不下500家;工人增至5.7万人,工业登记资本额约3000万元。至1936年,工厂家数虽只528家,工人4.38万人,但资金则增至5148万元,年总产值约1.9~2亿元左右。(表6)
沦陷时期的工业武汉三镇沦陷以后,日本占领军打着“日华合作”、“租赁”等旗号掠夺中国工厂,将各厂留下的机器强行拆卸拼凑起来,驱使中国工人开工生产。在武汉,日军以“委托经营”方式将华资企业转交给日本株式会社经营,武汉残存的民族工业完全丧失自主发展的能力。据伪“汉口工商会议厅”统计,1942年武汉“复兴”工厂133家,约为战前武汉工厂数的25.6%,年产额为战前的15.8%。这些工厂多用手工、半手工操作,集中分布在汉口三民路以上的“难民区”,产品主要供给日本军需。
在美货和官僚资本双重打击下,武汉民族工业大量破产。到1946年底,大小烟厂关闭90%,大小棉织工厂关闭75%,染织厂在1946年10月有300多家,一月之内关闭200家。1947年9月,武汉只有459家工厂,职工23863人。(表10、11)由于工厂倒闭,从重庆等地复员回武汉的工人、职员大量失业。1946年,汉口市失业者有31393人,占工人总数124704人的25%。

武汉: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三)——武汉近代民族实业家的经营理念及其时代性

武汉: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三)——武汉近代民族实业家的经营理念及其时代性

武汉: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三)——武汉近代民族实业家的经营理念及其时代性◇ 王 钢在武汉从传统的商业社会向近代工业化转型的变革时期,一大批满怀实业救国夙愿的民族实业家脱颖而出,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奋发图强的斗志,毅然投身于武汉近代化工业浪潮,创办了许多开风气之先的工业企业,体现出先进的时代性和创造力。

与传统农业文明所产生的商人不同,他们身上笼罩着近代化的曙光,拉开了武汉近代化工业的序幕,为抵御外侮、挽回利权作出重要贡献,造就了武汉这座“东方芝加哥”城市的繁荣与昌盛,也给后世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民族实业家的经营理念每一位名商巨贾的创业历程虽有所不同,但实业兴国的赤子情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任人为贤的用人原则及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堪称他们共同的经营理念与价值追求。

1.实业救国,力挽利权汉口自开埠以来,就沦为西方各国经济侵略的一大据点。

“然中国最大危机殊不在有形之暴力征服,而在无形的经济侵略,惊呼经济的灭亡,为时无期矣!”外国资本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排挤、竞争与打压,使许多民族资本家自然产生一种反抗的性格,并以实业救国为创业宗旨,把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系在一起。

实业救国的爱国主义情结既是民族资本家人生价值的体现,实现了他们自身的报国理想和人生追求,也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激起民众对商品的购买力。

宋炜臣投资近代工业即源于爱国御侮的政治本能及勇于抗争的民族自尊。

燮昌火柴厂创立前,外国进口洋火充斥武汉市场,主要来自日本,其次来源欧洲。

为打破洋火垄断武汉市场的格局,宋炜臣在汉口建立燮昌火柴厂,主旨即为“俾挽利权”。

在与外国洋火的较量中,汉口燮昌火柴厂不负重望,产品适应社会需求,产销对路,最终打破洋火一统天下的格局,占据武汉市场主导地位。

近代武汉是经济民族主义高扬的时代,也是国货运动蓬勃行进的时代。

1910年周恒顺机器厂在业务竞争中力压以生产蒸汽机闻名于世的英国洋行,为顺丰榨油厂成功承造100匹马力蒸汽机,并在机体上铸下“同胞细听,权利须争,我邦能造,不购外人,由知此意,方称国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近代工业民国前后作为介绍背景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压制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封建专制桎梏被打碎,及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列强忙于相互厮杀,无暇东顾,相对减弱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及资本输出;加之国内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洋货运动的不断兴起,实业救国思潮的日益广泛传播,武汉曾出现过设厂高潮,民族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但是,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不断蚕食,逐渐控制、垄断了武汉市场;加之国内战争,天灾人祸,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使武汉的民族工业资金匮乏,原料不足,市场萎缩,产品滞销,不少工厂纷纷停歇倒闭。

直至抗战爆发的前几年,武汉工业才出现短暂的繁荣。

武汉沦陷后,工业损失惨重,因元气大伤而一蹶不振。

前期工业的发展民国成立后的十余年期间,武汉的民族工业获得丰厚利润,买办资本、官僚资本和商业资本纷纷向工业投资,至20年代中期,武汉已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包括较大的手工作坊)约600家。

这些厂分布20多个行业,以纺织工业最多,约290户;碾米业90余户,新建立的有80余户;印刷业71户,新建的有34户;机器业58户,新建立的有40余户。

其中如果想侧重详细介绍打开民国后武汉工业文件
中期工业的变化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战乱未停,武汉经济发展停滞,工业生产一蹶不振,直到1929年才略有转机。

随后,在天灾、内战及世界经济危机、日本侵略加剧的形势下,武汉工业发展极受挫折。

1935年后,由于抗战、抵制日货形势的发展和湖北农村丰收的影响,武汉工业出现短期的繁荣局面。

30年代的工业结构和地位】1933年,据汉口社会局调查,符合实业部工厂法规定的工厂,恢复到300~400家,工厂总数不下500家;工人增至万人,工业登记资本额约3000万元。

至1936年,工厂家数虽只528家,工人万人,但资金则增至5148万元,年总产值约~2亿元左右。

(表6)抗日战争初期,武汉逐渐成为经济和政治、文化中心。

除原有的500余户工厂外,从上海、河南等地迁入一大批企业。

全市80万人口中,工人约20~30万人,其中纺织工人2万余人,铁路工人6 000余人,兵工业工人4000余人,卷烟业工人3700余人,印刷工人3000余人。

由于当时武汉经济的畸形发展,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峰,使武汉成为当时内地最大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

武汉占优势的工业,也演变为纺织、烟草、水电、饮食、军火等工业。

在轻、重工业结构中以轻工业占优势,1936年轻工业的工厂数、资金额、职工数、年产值分别占76%、68%、80%、90%。

在工业与商业比重中,工业仍居劣势。

据1929年统计,武汉商业的职工数和资金额分别占%(7万人)、%(3420余万元),工业的工人数和资金额仅分别为%和%。

手工业工人和资金额也只占%和%。

在武汉工业1911~1938年创办的工厂企业中,资金在1万元以上的大厂共102家,总资金额为3万元,平均每厂资金万元。

(表7)
1936年,武汉工业仍为全省工业中心,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武汉工业的工厂数、资金额、年产值分别占全省的94%、99%、92%;武汉六大纱厂纱锭数在上海、青岛、天津、无锡、南通、汉口等6城市中,仅次于上海,仍居第二位。

但在工业整体上,1934年在与上海、天津、南京、青岛、无锡、汉口6城市比较中,工人数、动力数均占第4位,次于上海、天津和无锡,资金额和年总产值居第5位,工业总水平在全国却居偏下地位。

(表8)
【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业】抗战初期的工厂内迁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从河南和上海等地迁武汉的工厂达170余家。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有250家工厂、万吨机器设备由武汉内迁到川、湘、陕、桂、黔等地,占全国内迁工厂总数的55%。

武汉着名的大厂中,仅第一纱厂因英国债权洋行干涉而未迁走,其他均分别迁往西南、西北、华南各地。

武汉内迁的工厂企业经过艰苦努力,
逐渐发展成为抗战后方工业的母厂,并改变了旧中国的工业布局。

内迁活动中,还将一些战前原已废弃闲置的生产设备复活起来,如汉阳铁厂、谌家矶造纸厂、白沙洲造纸厂等工厂西迁后,在各地都得到重建和发展。

(表9)
沦陷时期的工业武汉三镇沦陷以后,日本占领军打着“日华合作”、“租赁”等旗号掠夺中国工厂,将各厂留下的机器强行拆卸拼凑起来,驱使中国工人开工生产。

在武汉,日军以“委托经营”方式将华资企业转交给日本株式会社经营,武汉残存的民族工业完全丧失自主发展的能力。

据伪“汉口工商会议厅”统计,1942年武汉“复兴”工厂133家,约为战前武汉工厂数的%,年产额为战前的%。

这些工厂多用手工、半手工操作,集中分布在汉口三民路以上的“难民区”,产品主要供给日本军需。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工业】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政府的官僚借接收为名大肆劫收,致使武汉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又一次遭受严重打击和削弱。

国民政府在接收日伪银行、铁路、矿山、航运和公用事业中,官僚资本垄断了武汉地区重要工业,如十一兵工厂、二十六兵工厂、武汉被服总厂、第二工厂等在接收后加以扩建,成为国民党军队内战的军需供给点。

在接收中山洋行、泰安纱厂等6个单位后,建立了官办汉口纺织厂。

华中钢铁公司则是在汉冶萍公司和日本制铁株式会社基础上改建的,既济水电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都被宋子文所控制。

湖北地方官绅何成浚则以巧取豪夺手段在1946年打入第一纱厂,成为该厂董事长。

何本人在一纱原无股本,由一纱股东抽取一部分股本奉送,何便一跃而成为最大股东,控制了该厂。

武汉当时接收敌伪工厂共有103个,以1945年11月份物价估计,总数在80亿元以上。

此时,由于美国商品和美国“援华”物资大量倾入中国,给民族工业以毁灭性的打击。

国民政府接受大量美援棉花,减低进口税率(应征税70%,减低为40%),使用美援棉花纺成的纱或织成的布必须交给政府,以换取政府配发的原料,纱厂完全成为政府附属的生产机构。

在美货和官僚资本双重打击下,武汉民族工业大量破产。

到1946年底,大小烟厂关闭90%,大小棉织工厂关闭75%,染织厂在1946年10月有300多家,一月之内关闭200家。

1947年9月,武汉只有459家工厂,职工23863人。

(表10、11)由于工厂倒闭,从重庆等地复员回武汉的工人、职员大量失业。

1946年,汉口市失业者有31393人,占工人总数124704人的25%。

1948年初,武汉工业有动力设备的工厂233家,其中机械厂68家,纺织染整厂21家,面粉加工厂32家,卷烟厂18家,电力厂3家,火柴厂2家,印刷厂39家,肥皂厂27家,其他23家。

由于内战和恶性通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处于艰难境地,开工生产还不如囤积物资有利可图,大部分工厂停工减产,转向商业投机,全市工厂用电不到战前的68%。

武汉三镇临近解放时,一部分资本家抽走资金,转移设备,又使一些工厂陷于瘫痪。

25家公营工厂有14家停工。

私营工厂陷于极端困难境地,武昌第一纱厂、裕华纱厂、震寰纱厂和申新纱厂抗战前拥有万纱锭,解放时只万枚,实际运转的纱锭只有万枚;面粉厂开工率只有50%;卷烟厂24户,间断开工的只10户。

到1949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仅有7000万元,产值为19766万元。

残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工厂中,职工在30人以上的工厂仅260家。

这些厂设备陈旧,资金短缺,开工严重不足,大多濒临倒闭。

(表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