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元初江西词派的第一人--刘秉忠及其词
元朝诗人刘秉忠和姚广孝有什么关系?刘秉忠代表诗词

元朝诗人刘秉忠和姚广孝有什么关系?刘秉忠代表诗词刘秉忠和姚广孝,都是历史命人,他们一个元朝杰出的大臣,一个是明初著名大臣。
两个朝代的人,相隔有百年的时间,似乎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物,这两个人有什么关系呢?从血脉上来讲,两人不是一个家族的人,要追溯血缘关系的话,可能要越过好几辈子。
从情感上来见,两人相去甚远,既不是亲属又不是好友。
之所以会提出两人是否有什么关系的疑问,是因为两人的经历十分的相似。
追寻历史遗迹,你会发现刘秉忠和姚广孝两人经历的相似性实在是太高,让人不得不惊奇感叹。
第一,两人都是和尚,但是同时却也是不那么清净的和尚。
刘秉忠出生于官宦世家,早年的时候还曾经当过小令,后来之所以出家为僧,都是迫于时局的无奈,而不是真正的选择出世修行。
在他年少的时候,宋、辽、金、夏胶着混战,在这样混乱的时局中要是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是非常难得,所以他选择了蛰伏,静候时机。
他曾言:男儿若逢乱世,应先隐之,伺机而动。
他隐居武安山,先是为道士,后来拜天宁寺虚照禅师为师,此后出家为僧。
不管是当道士也好,还是出家为僧也罢,刘秉忠都不是真正的出世。
一心想的仍然是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所以后来海云禅师邀他一同前去拜见忽必烈的时候,他欣然前往。
并且向忽必烈展示了自己的才华,随后被忽必烈留在身边。
姚广孝十四岁的时候出家为僧,但是却一直学习儒学和治国之道,虽然是僧人却不是纯粹求清净的僧人。
早在朱元璋最开始的寻求天下高僧的时候,姚广孝就想前去,后来因为意外阻断。
等到朱元璋第二次广招天下高僧的时候,他终于前往,最后走到了朱棣身边。
此后开始辅佐朱棣的大事业,成为朱棣继位最大的功臣。
第二,两人都是政治家,而且是十分出名,足以影响后世的大政治家。
刘秉忠被称为大元帝国的设计师,他不仅辅佐忽必烈继位,而且确立了大元的国号以及国家体制,修建了大元的大都和上都,制定了官员朝见皇帝的礼仪和官服等要求。
姚广孝一手辅佐朱棣登上皇位,将大明帝国的历史,生生的由建文帝扭转到了朱棣这一脉。
刘秉忠诗文风格

刘秉忠诗文风格
刘秉忠是中国古代文人,他以高明的文笔和优美动听的诗句知名。
刘氏的诗文风格以融汇东西文化,把握人文思想的情趣,和谐结合中外文化的特点最为突出。
首先,刘秉忠的诗句极具中国特色,诗句内涵丰富,有着高雅的气质和深沉的涵义,使人陶醉于意象的美妙中。
比如,《河满子拟古》:“枯藁偃仰闻弦管,云蒸霞蔚惊禽类。
终日新岸犹未定,去年芳草更胜花。
”这首诗说明了人对古迹的向往之情,又刻画出芳草青山的美好,让人耳目一新,从中可以看出刘氏的诗文风格特有的传统风貌。
其次,刘秉忠的诗文风格也有着浓厚的欧洲文化底蕴,他广泛汲取欧洲文学思想,将其革新和弘扬,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语言。
比如说,他的《欧冶子草堂词》:“日暮芳草吐香气,池塘萦蔓淹春色。
离思落花飞不尽,客行无语却有情。
”这
首诗描绘了晚霞染红草堂,展现了刘氏独特的诗文风格,清新宁静,带有淡淡的欧洲文学气息。
最后,刘秉忠的诗文风格中也充满着深厚的人文思想,他的诗句抒发的思想情感,既有对古韵的沉思,也有对人性的提炼和体悟。
比如他的《渔歌子秋思》:“落叶萧萧下,入水无音声。
思古君已去,暮山我独行。
”这首诗抒发出对往昔落花流水的怅然之情,把这种思念
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刘秉忠的诗文风格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特色,又有浓厚的欧洲文化底蕴,中西兼容,融会贯通,深染着人文思想,充分展示出优
美的风雅之意,向世人展现了刘秉忠的诗文风格,也从另一角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沉淀。
论江西诗派的词作

论江西诗派的词作诗词关系及词派源流探讨江西诗派中,不少重要的诗人如黄庭坚㊁陈师道㊁谢逸㊁晁冲之㊁吕本中㊁陈与义等,都有数量不等的词作流传或留存,而且在当时也享有词名㊂因此他们的词也受到了学界的一些关注,学界对他们已经有一些个体的考察㊂现在如果把个体的考察变成总体的考察,我们是否会有新的发现?如果我们将江西诗派的词作与其诗作作一个比较研究,会有哪些更为全面的认识?前人有词的 西江一派 之说,这个说法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江西诗派的词作与 西江一派 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逐一探讨㊂一江西诗派的词作概述江西诗派因北宋末年吕本中所作‘江西宗派图“而得名㊂‘江西宗派图“在黄庭坚的名后排列25人,其中至今还有存词者10人:黄庭坚(1045 1105,‘山谷词“180余首),陈师道(1053 1101,‘后山词“40余首),谢逸(1068 1111,‘溪堂词“60余首),谢薖(1074 1116,‘竹友词“16首),晁冲之(生卒不详,‘晁叔用词“16首),徐俯(1075 1141,17首),李彭(生卒不详,10首)①,祖可(生卒不详,3首),夏①周裕锴‘宋代禅宗渔父词研究“云李彭有‘尊宿渔歌十首“,见‘中国俗文化研究“第一辑,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53页㊂另,谢薖‘浣溪沙“词题有 陈虚中席上和李商老雪词 ,而李词不存,可知李词遗失不少㊂江西诗派的词均有类似遗失情况㊂倪(? 1127,1首),韩驹(? 1135,1首)㊂①江西诗派并非‘江西宗派图“26人所能概括,南宋时还出现了江西诗派的续派㊁别派,直到宋末元初,方回在‘瀛奎律髓“等著作中为江西诗派作了总结:他将陈与义与黄庭坚㊁陈师道并称为 三宗 ,还把南宋许多诗人都划归江西诗派㊂目前诗歌研究者根据南宋以来对江西诗派续派的划定,综合考察,一般认为图外可以列入江西诗派的而且尚有词存的诗人有:惠洪(1071 1128,37首②),吕本中(1084 1145,27首),陈与义(1090 1138,‘无住词“或称‘简斋词“,18首),等等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当时声誉上看,黄庭坚都是江西诗派中作词大家㊂黄庭坚现存的词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描述女性以及男女欢情之作,风格近柳,某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有 亵诨不可名状 之处,有以生字俚语俗语入词之处,这类词早年所作居多,表现出黄庭坚心理的另一面 世俗化及情趣低俗的一面㊂另一方面是表现个人兀傲性情的作品,以晚年所作居多,表现出其高情雅韵的一面,情调接近其诗歌,风格接近苏轼,但高妙疏宕,并时时露出其不同流俗的 狂奴故态 ㊂这类词犹如苏轼的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品位,但背离传统词风,因此晁补之元祐年间所作的‘评本朝乐府“云: 黄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㊂ 而黄庭坚对以诗为词,有相当的自觉,他在‘晏几道小山词序“论晏词云: 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㊂ ③可见他是有意地不 当行 ㊂陈师道的词在江西诗派词中,与黄庭坚有较多的近似之处㊂现存的陈师道词中,那些写节序词如‘菩萨蛮“四首写七夕㊁‘减字木兰花“写九日,那些咏物词如‘满庭芳“咏茶㊁‘南柯子“ 问王立之督茶 ㊁‘西江03|诗词关系①②③韩驹只存‘念奴娇“(‘全宋词“,第979页)一首长调咏月㊂此词一说是李吕所作,非常接近黄庭坚的‘念奴娇“ 断虹霁雨 ,像是改黄韵而成㊂又,以上统计据中华书局1986年版‘全宋词“并参考其他版本㊂下文所引词如无特别说明均出自‘全宋词“,不一一注出处㊂其中周裕锴辑录16首,见周裕锴‘全宋词辑佚补编“,‘词学“第15期㊂惠洪其他词见‘全宋词“第710 713页㊂此段详参周裕锴‘试论黄庭坚词“,载‘学术月刊“1984年第11期㊂近年来学界对黄庭坚词研究较多,不详论㊂月“咏酴醿菊和榴花,‘临江仙“ 送叠罗菊与赵使君 等,取材与风格都有近似黄庭坚高情雅韵处㊂陈师道也有写女性以及男女情爱的词,但不像黄庭坚那样 亵诨 ,而比较 雅正 ,在当时还颇受同门晁补之称道: ‘复斋漫录“云:晁无咎贬玉山,过彭门,而无己废居里中,无咎出小鬟舞梁州佐酒,无己作‘木兰花“云: 娉娉袅袅,芍药梢头红样小㊂舞袖低垂,心倒郎边客已知㊂ 无咎云:人疑宋开府铁心石肠,及为‘梅花赋“,清艳发,殆不类其为人;无己清适,虽铁石心肠不至于开府,而此词清艳发,过于‘梅花赋“矣㊂ ①陈师道词的两类,也如黄庭坚的两类,只是每类都不像黄那样有过之而无不及㊂尽管后代文学史上,人们大多认为陈词不及黄词,但也有人很推崇陈词,如清王鹏运‘历代词人考略“卷十二曰: 词名诗余,后山词,其诗之余也㊂卷中精警之句,亦复隐秀在神,蕃艳为质,秦七黄九蔑以加㊂谢逸是江西诗派重要诗人,在宗派图中紧随陈师道之后,他现存的词作数量上也只仅次于黄庭坚,其词在当时也颇为流行: ‘复斋漫录“云:无逸尝于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题‘江城子“词云: 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㊂ 过者必索笔于馆卒,卒颇以为苦,因以泥涂之㊂ ②可见其流行之一斑㊂现存谢逸的词都是小令,以善于写男女情思和风景而见长,被视为婉约一派,薛砺若‘宋词通论“所谓 远规花间,逼近温韦 ③㊂但事实上,谢逸的小令比起 花间 ㊁ 温韦 ,还是少了些香粉脂腻,多了些雅洁清空㊂其写景自不用说,即便是写男女情思,也颇能写出高情远韵:如‘蝶恋花“ 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千秋岁“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都以景句收束情词④,将男女相思之情推向淡远幽雅的时空,淡化了此类词常有的香艳与缠绵,令人遐思无穷㊂这与黄庭坚的 亵诨 之作,也在情趣㊁境界㊁雅俗上有天渊之别,岂止 不涉亵语,不关色情 ⑤?吕本中‘得无逸惠书“云: 乐府短句又清绝,13论江西诗派的词作 | ①②③④⑤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23页㊂同上书,第346页㊂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162页㊂杨景龙:‘略论谢逸溪堂词意象营造的特色“,‘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㊂同上㊂。
刘秉忠为什么当和尚?又为什么还俗?刘秉忠对元朝的影响

刘秉忠为什么当和尚?又为什么还俗?刘秉忠对元朝的影响刘秉忠,为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著名大臣,生于公元1216年,去世于公元1274年,是邢州人氏。
刘秉忠最开始叫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
后来他被天宁寺虚照禅师收为徒弟,开始信佛教后,又改名子聪。
刘秉忠这个名字,还是他如朝为官之后,才取的。
刘秉忠其人在忽必烈还没有登基之时,经由海云禅师的提携,一同进京觐见忽必烈,随后因为才华出众被忽必烈收在身边,此后便成为忽必烈的左右亲信。
他才能极高,专研《易经》以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
忽必烈对其十分欣赏,遇到事情的时候,都愿意与刘秉忠商量。
而刘秉忠个人能力的确不错,每每都会给忽必烈提出十分不错的建议,这也就使他在忽必烈这儿越发受到重用。
等到后来的时候,忽必烈对其本人可以说是十分信服的。
刘秉忠自从被忽必烈留在身边之后,就一直为忽必烈出谋划策,对元世祖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
至元十一年去世的时候,忽必烈十分悲痛,对朝臣说:“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学问之深,惟朕知之。
”刘秉忠后来治丧所花,都是内务府出的钱,最后受令将刘秉忠葬在了大都。
元世祖还追赠刘秉忠为太傅,封赵国公,谥号文贞,等到成宗时,追赠太师,改谥文正,仁宗时,追封常山王。
像刘秉忠这样一个汉臣,然后还位列三公之人,在元朝仅仅只有刘秉忠一人。
由此可见,刘秉忠其人为元朝作出的贡献,以及元代统治者对其的赞扬。
刘秉忠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当和尚的,具体一点的来说在忽必烈继位之前,刘秉忠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以和尚的身份留在忽必烈身边,未曾担当任何职位,同时为忽必烈建言。
而他最后还俗,入朝为官还是奉的忽必烈的诏令,是“奉旨还俗”。
在忽必烈继位之前,刘秉忠就为忽必烈出谋划策,立功无数,对于元朝整个的发展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等到忽必烈继位之后,许多有功之臣都得以更进一步,但是只有刘秉忠依然留在忽必烈身边,穿的还是旧衣服(这里的旧衣服,实际上指的是刘秉忠穿的还是僧衣,而没有更换官服)。
谁写词点化江西诗派的句子

谁写词点化江西诗派的句子黄庭坚初为反对绮靡派西昆体的诗坛健将。
后来学习杜甫、韩愈,刻意求新,形成不同于唐诗的宋诗流派,影响很大。
宋严羽《沧浪诗话》曰:“宋诗至东城、山谷,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
山谷用功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其特点在刘克庄《江西宗派小序》中说得较明白:“豫章会萃百家之长,究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古律,虽只字半句,不轻出。
”苏轼也赞扬他说:“其诗文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人久无此作。
”他的新体栽就是有名的“拗体”。
此体在杜韩诗中偶尔见到,但黄山谷却刻意为之,大量创作,其门徒将它们概括为“单拗”体(一句之内平仄二字互换)、“双拗”体(二句中平仄二字对换)、吴体(大拗大救,于每对句之第五字以平声谐转)。
黄庭坚胸襟开阔,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写诗认真刻苦,其诗立意曲深,耐人寻味,往往章法细密,出人意表。
其名诗如《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瘅溪藤。
”他主张创新,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论》后)。
在写诗时,提出“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等法,意在超出前人,但往往流于摹仿,如白居易诗曰:“百年夜分半,一岁春无多。
”经过脱胎换骨,“不易其意而造其语”,黄诗改为:“百年中去夜分半,一岁无多春再来。
”王若虚《滹南诗话》批评他剽窃:“鲁直论诗,有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改作的精妙神品。
黄山谷还主张写诗学杜甫韩愈“无一字无来处”,提倡用僻典,去陈反俗,好奇尚硬。
同时他也说“不雕而常自然”(《苏李画枯木道士赋》)。
但在创作中往往生涩难解。
他主张“以理为主,理得而气顺”(《与王观复书》),他的诗得到理学家们的推崇而成为蒙学必读课本。
但江西诗派逐渐向形式的雕凿上发展,艺术成就并不高。
刘秉忠——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

刘秉忠——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介绍本名:刘秉忠别称:刘侃字号:字仲晦,号藏春散人所处时代:元朝民族族群;汉族刘秉忠,字仲晦,初名刘侃,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秉忠。
刘秉忠自幼聪颖,八岁入学就能日诵文数百言。
十三岁在帅府做人质,十七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便于就近奉养其亲。
刘秉忠为令史时常郁郁不乐,一日感叹道:我家世代为官,难道我宁愿沦为书记小吏吗?大丈夫生不逢时,只有隐退以待时而起。
便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
若干年后,被天宁寺虚照禅师收为徒弟。
后又云游云中,留居南堂寺。
元世祖即位之前,海云禅师奉召,路过云中时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邀与同行。
刘秉忠拜见元世祖后,元世祖甚为称赞,多次垂询。
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其深入研究《易经》及宋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
元世祖甚是宠爱,留其身边供职。
后数年因父殁奔丧回家,元世祖赐金百两为治葬之用,且遣使送至邢州。
服丧期满,便召还至和林。
刘秉忠至和林后上书数千百言。
元世祖对他的这番议论,甚为赞赏,均加采纳。
刘秉忠又上言道:“邢州户口原有万余,自兴兵以来都不满数百,若派真定的张耕、氵名水的刘肃这样的良吏去治理,必定能恢复旧日盛况。
”于是朝廷派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副使。
不久流民复业,升邢州为顺德府。
他不但为元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而且以《周礼·考工纪》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进行规划修建的元大都,被誉为“大元帝国的设计师”,甚至元朝的国号也是出自刘秉忠的建议。
根据《元史》记载,刘秉忠在上书中建议“鳏寡孤独废疾者,宜设孤老院,给衣粮以为养”。
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赈济天下鳏寡孤独废疾者。
此后,元朝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对这些困难群体的收养救助制度,至元八年(1271)在各路设济众院一所,至元十九年各路立养济院一所,还规定了收养的标准和操作过程。
江西诗派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江西诗派是宋代诗歌流派。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详见谢思炜《吕本中与江西宗派图》(《文学遗产》1985年第三期)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宗“一祖三宗”之说,形成了诗歌流派。
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拓展资料: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空气趋于凝固。
经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努力,宋诗的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诗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内敛。
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的沉闷空气。
崛起于东北的金国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灭辽,第二年就攻陷汴京。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淮河以北成为金的领土。
在短短两年之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变,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诗人们宁静的书斋生活,整个诗坛震惊了,代表诗坛风气的江西诗派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金兵围攻汴京时,吕本中正在城中,他最早用诗歌记录了那场事变,《守城士》描写了抗金将士的奋勇抵抗,《兵乱后寓小巷中作》刻画了人民遭受战祸的惨状,《城中纪事》控诉了敌军烧杀抢掠的罪行。
金兵退后,吕本中又写了《兵乱后自嬉杂诗》29首以抒愤,。
浅析刘秉忠的贡献解读

1 绪论1.1题目背景宋末赵氏王朝岌岌可危,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礼乐崩坏,文教不彰。
蒙古族统治者凭借兵马之力入主中原,由于对中原农耕文化初无接触,又一直被金朝隔离封闭于漠北草原,再加之元太祖、太宗、宪宗三朝中除一两个爱好中原文化的臣子外,没有一个能了解中原文化的重臣。
因此,一方面,他们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1,主张保留其本民族旧有的统治方式和利益追求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坚决抵制汉文化,在攻城略地的过程中大量屠杀和奴役汉族知识分子,焚毁文化典籍,推行民族等级制度。
但随着疆域的扩大,为巩固其统治,元统治者又必须利用汉文化来笼络汉人,因此对汉地适当的采用汉法,尊孔崇儒,兴办教育,恢复汉文化,解除元初汉文化危机就成了时代的必然要求。
刘秉忠(1216-1274),原名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
曾出家为僧,法名子聪,后元世祖赐名秉忠。
因海云禅师被召入见,成为忽必烈的主要谋士,在元初政治体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思想兼采儒释道三家,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律例、术数无不精通。
自进入忽必烈幕府始,刘秉忠参与立朝仪、建礼乐、兴儒学、荐良吏、建城邑等,减缓统治者实施民族歧视、掠夺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暴政,对推进元朝吸收汉文化,恢复社会经济和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刘秉忠自幼好学,虽位极人臣,每以吟咏自适,“裁云镂月之章,阳春白雪之曲”,对其“皆为余事”。
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
今存《藏春集》六卷,散曲十二首,也许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是那么声光煊赫,但在元初“天纲折,地维绝”的特殊时期,他的作品在北方诗坛上无疑是令人注目的和极具号召力的,可谓“元初北方诗坛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2。
11230年,蒙元大臣别迭等人建议窝阔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2杨镰.元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601.2研究现状有关刘秉忠,20世纪20年代在陈垣的《元西域人华化考》中就已有所关注,直至50年代,台湾学者袁冀首次对其生平进行考证,港台地区才真正开始对刘秉忠的研究;90年代起,大陆方面相继开始了以刘秉忠为具体对象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20 0 6年
陈水根 : 宋末元初江西词派的第一人—— 刘秉忠及其词
7 9
说 :朕惟秉忠始终逾三十年 , “ 随行跋涉, 虽祁寒暑雨
未 尝有倦 意 , 而又言无 降 避 , 皆出 于忠诚 。其 天文 一
刘润在元兵南下 占领邢州时 。 被众人推为副都统。 事
定之 后 , 被任 为郡 录事 。
刘秉忠从 l 3岁起 . 因父 亲刘 润为 录事而被 作 为
者, 深得忽必烈的赞 同。 蒙古王朝于中统元年(2 0 16 ) 定都开平府 , 此都城 , 是刘秉忠受命相地建的。中统 四年(2 3 , 16 )忽必烈又命刘秉忠筑中都城, 开始建宗 庙宫室 。 中统八年 (2 7 。 16 )刘秉忠向忽必烈启奏建 国 号大元 , 以中都为大都。 中都 , 即今北京市。 于此可见 刘秉忠对于元王朝定 国都 , 国号的贡献。还有 。 建 为
民。 刘秉忠向蒙古统治者建言 , 保存 了汉族儒家的许多文化传统 。 刘秉 忠的词内容丰富 。 他被 《 元名儒草堂诗余》 编
辑 者作 为此书的第一人 . 这似乎反 映此书编辑者 以蒙古 高官和颂扬 蒙古王朝的词掩盖追悼宋王朝 的主 旨。 关键词 : 宋末元初江西词派 ; 一人 ; 第 刘秉 忠; ; 词 情怀 ; 思想
还有点绛唇梨花点绛唇梅分别题咏梨花和梅而且都是以描写景物为主点绛唇梨花着力描绘水边梨花雪香凝树的景象点将唇梅着力描绘小溪一梅花期
江西科技师 范学院学报
J u a f in x ce c o r l a g iS in e& T c n lg r lUnv ri n oJ e h oo yNoma iest y
兰花慢 ・ 一后 赋》 《 中措 -书怀 》 混 、朝 。作 为 《 名儒 元
召海云 大 士北 上 。 云 携刘 秉 忠 同行 。 海 忽必 烈见 到刘
秉 忠很 高兴 。海云 大 士南 归 , 秉 忠被 忽必烈 留下 。 刘
为 忽必 烈服 务 。 此后 越 来越 受 到忽 必烈 的礼 遇 。 从此 以后 , 了 1 4 除 2 6年 至 14 2 8年期 问 , 为 父亲 去 世 , 因
刘秉忠到天宁寺。那年 7 , 月 关陕闹蝗灾 。 虚照师 因 妹 婿之 请 , 到云 中 去避 灾 , 刘 秉忠 同往 。 第二 年 。 携
收 稿 日期 :0 5 l_ 8 20 一 1 2
作者简介 : 陈水根 , 。 男 江西东 乡人 , 副研究 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和 美学 。
的第二年 , 向忽必烈上万言 , 他 强调典章 、 礼乐 、 法
度、 三纲 五 常 之教 。15 24年 。 随 忽必 烈 征 战云 南 。 他 15 29年 , 随 忽必 烈 渡 江 , 战 鄂 州 , 赞 军 机 . 他 征 潜 孜 孜匪懈 。16 2 0年 。 必 烈登 元 王 朝世祖 皇 帝位 . 向 忽 他 忽必 烈上 奏 ,建议 采祖 宗之 旧典 。参 以古制 之 于今
刘 秉忠 回邢 台治理 丧 事 以外 。 至去 世 . 一直 为 蒙 直 他
草堂诗余》 中的第一人——刘秉忠 , 的生平 、 他 思想
及 其词 作 如何 呢?本文 试 探 索如 下 。
刘 秉 忠字 仲晦 , 名侃 。 初 又名 子聪 , 自号藏 春 , 后
古统治者服务。 刘秉忠参与忽必烈帏幄之密谋 。 商定
蒙 古王 朝 颁 朝 服 , 朝 仪 , 举 给俸 禄 定 官职 , 初 建 议 最 都 是 出 自刘 秉 忠 。刘 秉忠 去 世 , 忽必 烈惊 悼 。 群 臣 对
人质呆在蒙古元帅府 。l 岁时 . 7 节度使赵公引刘秉
忠置 于幕 下 , 很是 爱 重 他 。2 岁 的刘 秉忠 因为母 亲 l 去世 , 回到 家守 孝三 年 。2 8年 。3岁 的刘 秉忠 决意 13 2 逃避世 事 , 居武 安 山 中 , 宁 虚 照 老 师 闻知 . 刘 隐 天 爱 秉 忠之 才 . 遣弟 子 到武 安 山 中为刘 秉 忠披 剃 . 派 领着
中 图分 类号 : O .3 l 7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7 3 5 (0 6 0 - 0 8 O 1o — 5 82 0 )1O 7 一 7
13 2 9年 。 虚照 师还 邢 州 。 刘秉 忠 留在 南堂 。2 9年海 13
云大 师 至南 堂 .海 云 大师一 见 刘 秉忠就 为刘 秉忠 的
F b,0 6 e. 0 2
No 1 .
宋末元初江西词派的第一人
陈水根
刘秉忠及其词
( 西省社 会科 学院 , 江 江西 南 昌 30 7 ) 3 07
摘 要: 本文对刘 秉忠及其词进 行探索 。 认为刘秉忠想 出人头地 , 但未必是想 以为蒙古统 治者服 务达到出人头地
的 目的 . 他为蒙古统治者服务有 出于不 得已的一 面。 秉忠为蒙古统治者服务与那些投 降蒙古统 治者 的南宋官员 刘 不 同, 他祖籍为汉族人 , 出生地为蒙古统治者 占领地 。刘秉忠随忽 必烈 征战云南 、 他 鄂州等地 , 保护 了南宋许多 臣
元 王朝社 稷 之大 计 . 忽必 烈 忠勤 可见 嘉 . 元王 朝 对 对 劳绩 很 大 。 15 2 0年 。 秉 忠 再 次被 忽 必 烈 召到藩 邸 刘
改 名秉 忠 。 秉 忠先人 为 辽 王朝官 吏 , 居瑞 州刘 李 刘 世 村。金 王 朝时 , 的曾祖父 袭 世业 , 他 累迁 邢州 节度 副 使. 曾祖 父 的母亲 去世 . 曾祖父 乃 还瑞 州 。他 的父 亲
才 能感 到惊 奇 。 当时还 只是 一 个藩 王 的忽必 烈遣 使
凤林书院辑有《 元名儒草堂诗余》 三卷 , 收录元 人和南宋遗 民 6 余人词作 20 o 0 余首 。 清代朱彝尊称 此 为凤林 书院体 , 厉鹗 称 之 为江 西词 派 。《 名儒 草 元 堂诗余》 中第一人是刘秉忠 , 此书 收录他 的词作 《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