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中免疫与计划免疫
免疫和计划免疫

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免疫和计划免疫1(总27课时)共案定边二中执笔人:王银审核组:八年级生物备课组 2014年5月19日集体备课备注课题第二节免疫和计划免疫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教学重点: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作用2、抗原、抗体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第三道防线的作用.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传染病的概念2.常见病原体的种类.导学释疑:导学问题一:导入新课:播放:由于先天免疫系统缺失,“泡泡男孩”在其12年的短暂人生中只能生活在塑料泡中。
展示图片及数据:认识到免疫系统对健康的重要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下面资料1.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合作探究一:(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1.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害的第一道防线是__.作用是_______.2.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害的第二道防线是__.作用是_______3. 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属于什么免疫类型 ?(反馈练习)1.你认为大面积烧伤患者应该住普通病房还是无菌病房呢?为什么?2. 生活中常见狗、牛受伤了,会不断的用自己的舌头舔伤口,过一段时间伤口愈合了,这是怎么回事?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小组合作学习完成2.人体的第三道防线1. 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害的第三道防线是___.特点是____. 属于什么免疫类型?2、腮腺炎病毒与抗原之间是什么关系?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抗体是如何产生的?3、当侵入人体的腮腺炎病毒被清除后,抗体也随之消失吗?4、当腮腺炎病毒再次侵袭时,原来的抗体还能清除他们吗?5、腮腺炎病毒的抗体能否清除天花病毒或其他病毒?为什么?6.抗原.抗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反馈练习试写出天花病毒侵入人体的过程,并说出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免疫的类型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范围特性形成作用二者关系: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完成人体总的防御功能。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不可分开,相辅相成。
免疫与计划免疫-初中生物

免疫与计划免疫-初中生物
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功能: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2、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1)第一道防线: 组成:皮肤、黏膜
功能:阻挡、杀死、清扫病原体
(2)第二道防线: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功能:溶解、吞噬病原体
(3)第三道防线: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功能: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人体免疫的类型(1)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如:上述第一、二防线
(2)特异性免疫:人体出生后产生,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如:上述第三防线。
初一生物免疫与计划免疫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生物免疫与计划免疫试题答案及解析1.狗在受伤后,会用沾满唾液的舌头添伤口,这样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原因是唾液中含有A.抗体B.消化酶C.溶菌酶D.生长素【答案】C【解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死亡.狗在受伤后,会用舌头舔伤口,这是因为唾液中的溶菌酶能够杀死侵入伤口的病菌,从而有利于伤口的愈合.故选:C【考点】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2.以下有关免疫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淋巴细胞可产生抗体B.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属于特异性免疫C.胸腺属于人体的免疫器官D.有人吃海鲜会出现全身发痒等过敏反应,过敏物质属于抗体。
【答案】D【解析】A.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所以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B.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属于计划免疫.这种免疫属特异性免疫。
C、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其中免疫器官有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D.有人吃海鲜会出现全身发痒等过敏反,这是人体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其中过敏物质属于抗原.【考点】计划免疫及其意义。
3.受伤的哺乳动物经常用舌头舔伤口,对伤口愈合有一定作用,这是因为唾液()。
A.含抗生素,有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含唾液淀粉酶,有消化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C.含溶菌酶,有杀菌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D.含溶菌酶,有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答案】D【解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死亡.受伤的哺乳动物常用舌去舔伤口,这是因为口腔里的唾液含有溶菌酶,能破坏进入伤口处的病菌的细胞壁,进而杀灭病菌,这种免疫力是天生就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考点】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完整word版)初中免疫与计划免疫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人体的三道防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第一章(传染病与免疫)第2节(免疫与计划免疫),是在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来进行探究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重点:1、人体的三道防线.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教学难点:1、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2、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七年级下学习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已经结合人体生理的内容学习有关卫生保健知识,但不系统和全面;本节内容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等,因此,怎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是本节面临的最大难题.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
解释免疫的概念和人体的三道防线。
2.能够归纳出免疫的功能,明确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2、通过学习免疫对人体的利和弊,学会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
四、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尽量多地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建构概念。
运用生动、风趣、活泼的语言感染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难点,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通过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次,整个教学过程以形象的动画设计和卡通图片,配合教师生动的比喻、举例,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等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方法: 1、探究教学法2、板书教学法3、提问教学法学法指导: 1、沟通交流法2、合作学习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具准备:板书用具五、板书设计概念功能六、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巩固练习1、下列皮肤的作用中,属于免疫作用的是(A )A、防止细菌侵入B、防止水分蒸发C、感受外界刺激D、调节体温2、人体内可以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是(D )A、呼吸道黏膜B、淋巴细胞C、抗体和抗原D、吞噬细胞3、下列现象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B )A、唾液的杀菌作用B、接种百白破疫苗C、白细胞吞噬病菌4、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作用是( B )A、杀菌作用B、清扫异物C、吞噬病菌D、保护作用5、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在体内存留时间有长有短B、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C、能破坏和排斥所有病原体D、是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七、教学反思教师在备课时,将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结合起来,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怎样才能落实这一点呢?将教学内容转化成一系列的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关信息,经过思考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物免疫与计划免疫教案

初中生物免疫与计划免疫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2. 掌握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区别;3. 了解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方式。
教学重点:自然免疫、获得性免疫、计划免疫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难点: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区别。
教学准备:教材、投影仪、幻灯片、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引入有关免疫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自然免疫:人体天生具备的免疫机制,如皮肤、黏膜等;2. 获得性免疫:通过接触病原体产生的免疫系统;3. 计划免疫:通过接种疫苗来提高免疫系统对疾病的抵抗力。
三、讨论与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区别,并报告讨论结果;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老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实验操作(20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虫害和植物的互动;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数据,总结结论。
五、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写一篇有关免疫和计划免疫的小短文。
六、教学反馈(5分钟)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板书设计:1. 免疫与计划免疫2. 自然免疫 vs 获得性免疫3. 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方式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觉接种疫苗,增强自身免疫力;2.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疫苗的种类和适用对象。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免疫与计划免疫的教学,学生对免疫系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意识到计划免疫的重要性,相信对他们的健康意识和学习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免疫与计划免疫

抗体对抗原的作用特点:
抗体A
抗原B
× × 抗原A
抗体B
抗体对抗原的反应具有特异性,一 定的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犹如钥匙与锁的关系).
患过天花的人以后就 不会再得天花了,为什么?
天花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内的淋巴细 胞在天花病毒的刺激下,产生了抵抗天花病 毒的抗体,等人病好以后,短期内抗体还存 留在人体内,抵御天花病毒侵袭,淋巴细胞 还具有记忆功能,当天花病毒再次侵入人体, 就能快速大量的产生抗体,消灭天花病毒, 这个人以后就不会再得天花了。
表皮(具有角质层,排列紧密)
真皮
皮肤能够阻挡外界的病原体进入人体,同 时皮肤所产生的分泌物还具有杀菌作用。
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 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讨论1
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 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 有什么样的功能?
皮肤的分泌物将病菌杀死。这说明 皮肤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
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组成: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功能: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特点:出生以后产生的,只针对
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 起作用。
❖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后 天防御屏障,只针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或异 物起作用
❖ 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又叫后天性免疫。
保卫人体的的三道防线:
1.皮肤和黏膜
病原体 吞噬细胞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那这些吞噬细胞分布我们身体的 哪些部分呢?
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 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那同学们能不能解释一下皮肤受 伤后的红肿和化脓是怎么一回事 呢?
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 吞噬细胞
免疫和计划免疫1 文档

第二节免疫和计划免疫(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主备人:课型:新授总课时____
学习目标:
1、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免疫。
学习重难点:
1、人体的三道防线。
2、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等概念。
学习过程:
一、构建知网并展示(3分钟)
二、自学自研(20分钟)
学习任务一:认识人体的三道防线
1、人体有哪三道防线?
2.阅读教材P55-56资料,认真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⑵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内?
⑶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呢?
3、比较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说出二者的区别。
展示交流(15分钟)
1.各小组代表选择任务讲解,并对生成问题进行简略讨论。
2.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点拨。
诊断评价(7分钟)
1、狗常用沾满唾液的舌头舔伤口,结果伤口愈合,原因是
A、唾液中含淀粉酶
B、唾液呈碱性,可杀菌
C、唾液中含溶菌酶
D、唾液中含有黏蛋白
2、特异性免疫作用的特点是
A、生下来就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防御作用
B、生下来就具有的,只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具有防御作用
C、出生后所获得的,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防御作用
D、出生后所获得的,只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具有防御作用
3、大面积烧伤的病人,要住在严格消毒的病房内进行治疗,这是因为被烧伤的皮肤
A、得不到营养
B、失去了保护作用
C、不能调节体温
D、失去了接受刺激的功能课后反思:。
第一章 第二节 免疫和计划免疫

洮阳初中年级学科导学案
学生姓名:班组号
一、课前预习——导读
1.温故互查(复习检查或情境导入)
(1)、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有:、、;
(2)、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
常见的有、、;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
(3)、传染病三个基本环节中缺少一个时,能引起病的流行吗?为什么老人和小孩以及体弱多病的人易患流感?
(4)传染病预防的措施为:、、。
(5)你知道家养的狗等宠物都要定期打预防针吗?预防的是什么病?这和人的健康有关吗?
2.明确目标
3.设问导读(阅读教材,完成问题)
阅读教材79——85 页的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人们的生活环境中虽然有大量的病原体,但有的人却没有生病,原因是人体有_______功能。
(2)、人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什么:
①,②,③。
(3)、了解抗体、抗原的概念然后指出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刺激淋巴细胞产
生,抗体与抗原结合,促进了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
(4)、免疫是人体的一种,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和进入体内的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细胞和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5)、计划免疫是根据某些的发生规矩,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
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和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6)、疫苗通常是用或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7)、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和破伤风这三种疾病。
A计划免疫 B自然免疫 C非特异性免疫 D.
年月日年月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人体的三道防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第一章(传染病与免疫)第2节(免疫与计划免疫),是在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来进行探究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1、人体的三道防线。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教学难点:1、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2、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七年级下学习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已经结合人体生理的内容学习有关卫生保健知识,但不系统和全面;本节内容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等,因此,怎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是本节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解释免疫的概念和人体的三道防线。
2.能够归纳出免疫的功能,明确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2、通过学习免疫对人体的利和弊,学会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
四、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尽量多地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建构概念。
运用生动、风趣、活泼的语言感染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难点,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通过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次,整个教学过程以形象的动画设计和卡通图片,配合教师生动的比喻、举例,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等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探究教学法2、板书教学法3、提问教学法学法指导: 1、沟通交流法2、合作学习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具准备:板书用具五、板书设计概念功能六、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一.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问:引入引出阅读问:问:过渡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大量的病原体,可是有的人容易生病,有的人却不容易生病。
吃同样的鱼和虾,多数人安然无恙,有的人却出现全身发痒,起包等过敏症状,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些问题都与人体的免疫有关。
人之所以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是因为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那么,请翻开课本第77页,阅读文字内容并观察图画,用笔画出:1.人体有哪三道防线?2.它们的组成是什么?(时间5分钟。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道防线,那么它们究竟是怎样进行免疫防御的呢?请回看第75页的资料分析,进行思考:1-2-3分别属于哪道防线?为什么?小组分析讨论资料中的问题。
1: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2:当病毒侵入人体内时,吞噬细胞会赶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消灭。
3: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疫苗或没有出过水痘的人则往往患病。
讨论:(略)那么第一道防线中的黏膜呢?它有什么作用?请举例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引出三道防线,初步认识三道防线,并板书其组成学生回答:1属于第一道防线,2属于第二道防线,3属于第3道防线,原因(略)讨论答案(略)黏膜概念口腔、胃、肠等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器官里面的一层薄膜,内有血管和神经,能分泌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适时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问:问:过度问讲讲总结问问问呼吸道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将病菌扫地出门,以什么形式排出体外?为什么不可以随地吐痰?还有哪些黏膜?消化道黏膜尿道黏膜好,现在第一道防线我们已经熟识了,那第二道防线呢?之前我们讲了吞噬细胞,那么什么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呢?我们举例探究一下:狗会经常用舌舔伤口,这对伤口的愈合有一定的作用,怎么解释?外界的病菌很容易进入眼内,但人很少得眼病,为什么?夏季蚊虫叮咬,有的人在叮咬处涂抹唾液,为什么?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当侵入人体的病菌数量非常多,毒性又非常大时,前两道防线已无能为力,第三道防线就该闪亮登场了。
免疫器官有哪些?免疫细胞指的是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刺激病原体A()淋巴细胞产生(抵抗病原体A的特殊蛋白质)即(二者结合)刺激病原体B()淋巴细胞产生(抵抗病原体B的黏液,这层薄膜叫黏膜。
思考(痰)因为痰中有大量的细菌,容易传染,使人得病,所以不能随地吐痰。
真正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唾液中的溶菌酶)(眼泪中的溶菌酶)(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形象的图形讲解,学生易于理解。
适时地呈现概念,并加以应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非常想搞清楚、弄明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结束语总结问特殊蛋白质)即(二者结合)抗体、抗原的概念上述图解中的抗体、抗原分别是什么?得过麻疹的人一般不会再得麻疹,而患过感冒的人还会再患感冒,为什么?天花病毒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能产生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吗?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完成表格:建立的时间抵抗的病原体属于该免疫类型的人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多种第一.二道特异性免疫后天获得的某一第三道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这节课的后续内容(计划免疫,过敏反应,艾滋病)下一节课我们在继续探究,布置的课后练习下节课我们进行小组批改。
麻疹是有麻疹病毒引起的,麻疹病毒稳定不变化,人体一旦产生免疫力就不会再患.感冒则可以多次患病,原因有三:1.多数感冒是由多种病毒或者细菌引起,现在知道可以引起感冒的致病微生物有100多种.即使你感染了一种病原体,对它有了免疫力.但是你无法抵抗其他的病原体。
2.真正的流感病毒是不断变化的,等人们对他有了免疫力,它却变化了,变成了人体不认识的新模样,对它失去了免疫作用.前半问,仿照书中的天花病毒的例子容易解答,后半问就有点难度了,学生进行大胆的推测后,找到了答案。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加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检测学习效果。
二、巩固练习1、下列皮肤的作用中,属于免疫作用的是( A )A、防止细菌侵入B、防止水分蒸发C、感受外界刺激D、调节体温2、人体内可以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是( D )A、呼吸道黏膜B、淋巴细胞C、抗体和抗原D、吞噬细胞3、下列现象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B )A、唾液的杀菌作用B、接种百白破疫苗C、白细胞吞噬病菌4、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作用是( B )A、杀菌作用B、清扫异物C、吞噬病菌D、保护作用5、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在体内存留时间有长有短B、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C、能破坏和排斥所有病原体D、是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七、教学反思教师在备课时,将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结合起来,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怎样才能落实这一点呢?将教学内容转化成一系列的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关信息,经过思考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时地安排思考题、练习题,及时反馈。
精选典型习题,有易有难,有梯度、有层次,基础差的学生也可参与进来,有所收获;基础好的学生也能吃得饱,学得兴趣浓。
课堂上,学生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思,时而记,时而答,多种感官齐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真正地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同时也融洽了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