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中风153例

合集下载

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42例

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42例

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42例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

方法:选取83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41例和综合康复组42例。

常规康复组单纯给予康复技术,综合康复组给予针刺结合康复技术。

观察指标:①中风偏瘫干预效果;②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质量的差异。

结果:①综合康复组相比于常规康复组中风偏瘫干预效果更高(P<005);②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综合康复组相比于常规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技术对中风偏瘫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针刺;康复技术;中风偏瘫;治疗价值中风即脑卒中,是因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全面或局限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属于常见急性脑血管事件。

中风为临床多发病,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其中,偏瘫为中风后常见后遗症,可加重患者痛苦,影响其生活质量[1-2]。

为了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笔者对针刺结合康复技术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83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和综合康复组。

42例综合康复组患者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6434±242)岁;病程1~15d,平均病程(567±132)d。

41例常规康复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415±202)岁;病程1~14d,平均病程(563±130)d。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包括脑神经保护治疗、吸氧治疗、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等。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药联合治疗效果观察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药联合治疗效果观察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药联合治疗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药联合治疗效果。

方法将80 例中风病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 例。

对照组给予针灸方法治疗,治疗组在针灸方法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

治疗一个疗程后,对患者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的NIHSS 评分、SDS 评分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针药联合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效果显著,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中风病脑梗死针药联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065-01中风病,即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中老人是高发人群。

随着我国人口饮食习惯的改变,老龄化严重,中风病发病人数日益增长,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同时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

笔者选取本院经确诊为中风病患者进行针药联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我院脑病科收治的中风病患者80 例,且全部患者均为中脏腑中的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

对照组40 例,男28 例,女12 例,年龄43-78 岁,平均年龄(63.7±7.9)岁;治疗组40 例,男25 例,女15 例,年龄45-75 岁,平均年龄(65.1±9.3)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针灸推拿与药物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90例分析

针灸推拿与药物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90例分析

针灸推拿与药物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90例分析【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推拿与药物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

方法将符合诊断的196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推拿加药物组90例,针灸推拿组56例,药物组50例。

对3组病例的综合疗效进行总结。

结果针灸推拿加药物组在综合疗效中的优良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针灸推拿组与药物组(P<0.05),而针灸推拿组与药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灸推拿与药物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能明显减轻患者症状,促进功能恢复。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针灸推拿中风后遗症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甚至终生遗留肢体残障,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一直以来疗效不是很理想,我院近3年来采用针灸推拿与药物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观察我院2007年~2009年中风后遗症住院患者196例,诊断标准均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标准!拟定[1],中医诊断均为中风(中经络)。

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针灸加推拿组,药物组,针灸推拿加药物组3组。

针灸推拿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37岁~61岁;病程1月~18月;脑血栓形成52例,脑出血3例;左侧偏瘫39例,右侧偏瘫17例;伴语言功能障碍26例(失语2例,言语不清24例),面神经功能障碍12例。

药物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30岁~60岁;病程1月~14月;脑血栓形成47例,脑出血3例;左侧偏瘫33例,右侧偏瘫l7例,伴语言功能障碍23例(失语6例,言语不清l7例),面神经功能障碍7例。

针灸推拿加药物组90例,男55例,女35例;年龄40岁~67岁;病程1月~15月;脑血栓形成80例,脑出血10例;左侧偏瘫40例,右侧偏瘫45例,双侧瘫痪5例;伴语言功能障碍20例(失语7例,言语不清13例),面神经功能障碍35例。

3组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2.1针灸推拿组针刺治疗:取穴以患侧肢体阳经俞穴为主,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足三里、阳陵泉、解溪、昆仑、涌泉、风市;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内庭、太冲、四白下关。

针刺配合护理治疗120例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

针刺配合护理治疗120例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

针刺配合护理治疗120例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护理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文从临床实践出发,总结了中医头针、体针配合中医护理治疗中风偏瘫120例,疗程3个月。

结果痊愈36例,显效42例,好转3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3.3%。

结论中风后遗症患者,采取中医头针、体针配合护理等综合治疗,是当前治疗中风后遗症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刺;护理;中风;疗效观察中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为特点。

中风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后多留后遗症[1~4]。

近年来我们收治了120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头针、体针配合中医护理治疗3个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病患者,为住院和门诊患者,男75例,女45例;年龄最小者37岁,最大的67岁;左侧偏瘫53例,右侧偏瘫67例;脑出血致偏瘫39例,脑梗塞致偏瘫52例,脑血栓形成致偏瘫16例,脑栓塞致偏瘫13例;病程1个月至半年居多,这些病人均经CT或MRT检查确诊;均在病情稳定后给予体针和头针治疗。

1.2 治疗方法[5~7]1.2.1 体针取手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督脉经穴,取穴配合特定穴。

处方:头部取百会、风池(病变对侧)、廉泉,伴有口角歪斜的患者加合谷、地仓、颊车、内庭、太冲。

对失语病人加哑门、廉泉、通里、地仓、颊车。

上肢:肩三针、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昆仑。

胸背部膻中、膈俞。

具体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

每次辨证施治取穴7~8个,均取患侧,用32号毫针,采取快速进针,提插得气后留针30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2天,续下疗程。

1.2.2 头针选取患者头部相应的病变对侧运动区为主,并配合足运感区,失语者加用失语区。

具体方法是:用28号毫针,采用坐位或卧位,局部进行消毒,针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到相应的深度,其间捻转2~3次,每次捻针1~2min,以每分钟60~100转,局部有热麻感后,留针20~30min,留针过程中嘱患者尽量活动患肢,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也可以和体针交替进行治疗。

王广波:针药并施,救治中风后遗症

王广波:针药并施,救治中风后遗症

王广波:针药并施,救治中风后遗症王广波,男,主任中医师,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弟子,哈尔滨市双城区基层医院院长。

在基层一线从事中医工作35年,是黑龙江省治疗心血管病知名专家、治疗肾病优秀主任医师。

大家分享的是近期用针灸和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自汗的病案一则,效果拔群。

病案举例祖某,男,70岁。

既往史:无明显诱因,自觉头部、后背总汗出,晚上汗多,白天汗少,伴周身乏力,眠差,持续25年,在哈医大诊断为丘脑病变,多处服用中药无效,时头痛,左下肢麻木持续15年,在大连诊断为神经元损伤,没怎么治疗。

2015年9月,在成都患急性中风,住院40天,在北京康复了3个月,现能起床,但必须得拄拐,生活勉强自理。

现病史:今年7月18日,去其家往诊,证见:右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右侧肢体拘挛拄拐,怕风,易感冒,周身酸痛乏力,自汗,以头、后背为主,口干,舌紫、苔薄白、而干,脉细弱。

辩证:证属气虚血瘀,表虚失固,营卫不合,汗液外泄。

治则:益气化瘀,通络固表止汗。

补阳还五汤、玉屏风散、桂枝汤加减白术60g,黄芪30g,浮小麦30g龙骨30g,牡蛎30g,防风30g川芎15g,地龙15g,熟地15g生地15g,当归12g,麻黄根12g麦冬12g,桂枝12g,大枣12枚地骨皮10g,红花10g,芍药9g桃仁9g,甘草9g15剂,早晚各一剂,水煎服。

二诊:8月3日,服上方15天,病情明显好转,自汗大减,乏力减轻,肢体活动有力,右侧肢体活动拘挛减轻,眠佳。

在上方基础上,减了地骨皮,减量麻黄根9g,防风10g,浮小麦10g,加生姜9g。

巩固10剂,不再出汗,右侧肢体无拘挛。

实施针灸治疗,此针灸方法临床应用已几十年。

穴位有:头针、肩髃、肩臑、肩髎、手三里、手五里、曲池、合谷、八邪、舌三针、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八风、太冲、太溪。

每天一次,留针40分钟,连续针灸2个月。

来北京之前,用电话形式询问该病人,至今未出汗,不用拄拐不拘挛,生活能自理。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中经络的临床研究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中经络的临床研究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中经络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6-07-27T16:03:35.8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作者:贾松梅[导读] 中风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因其高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给家庭造成巨大痛苦。

宾县中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400摘要:目的:探讨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中风中经络的康复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50例。

对照组采用化瘀通气汤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疗法。

结果:对照组50例,基本痊愈35 例,总有效率70%,治疗组50例,基本痊愈47 例,总有效率为9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在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具有临床对比意义。

结论:真要结合的方法在脑中风的治疗中综合效果比较好,可以大幅度减少患者的后遗症,具有较高的有效率,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

关键词:针药结合,中风,临床研究中风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因其高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给家庭造成巨大痛苦。

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中风病致残率及死亡率有所降低,但中风后遗症(如偏瘫、失语、情感障碍等)常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本研究采用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中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 2010 年 6 月至 2013 年 6 月入住我院的10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制定的中风偏瘫患者的诊断标准:年龄 50 ~80 岁;临床痴呆评定表(CDR)评分<0. 5 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 26 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评分< 8分;Hachinski 缺血指数> 7 分;体重 50 ~90 kg;脑梗死病史 2 周~ 6 个月;肌力 3级及以上,无语言障碍;有一定文化程度,既往能阅读简单的报纸文章和写简单文章;签署知情同意书。

针药并用治疗中风病

针药并用治疗中风病
第八页,共25页。
辨证中药(zhōngyào)治疗
❖ 后遗症期
❖ 1.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补阳还五汤加减
❖ 2.阴虚阳亢,脉络瘀阻

虎潜丸加减
❖ 3.风痰阻窍,络脉(luò mài)瘀阻

解语丹加减
第九页,共25页。
常用(chánɡ yònɡ)静脉中药 制剂
❖ (1)清开灵注射液:适用于肝阳暴亢,痰热腑 实证。
第七页,共25页。
注意:急性期强调综合(zōnghé)救 治
❖ 中风之病,病因(bìngyīn)病机复杂,重者病 情危笃,变化迅速,单靠内服药物,难以应付
❖ 在诊断、辨证明确的前提下,对中风病应早期 应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救治,充分发挥中西医 各自的优势
❖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是取二者之长,争取达 到最佳的疗效,而不是攀比各自在治疗中的比 重占多少
针药并用(bìnɡ yònɡ)治疗中风病
第一页,共25页。
概念(gàiniàn)
❖ 中风病是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 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上以突然 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wāixié)、言语蹇 涩或失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且具有起病急、 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 年的一种常见病。
第十二页,共25页。
针灸(zhēnjiǔ)治疗
原则: 1.开窍醒神 2.通经导气 3.平衡阴阳
总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抑急扶缓 针灸方法:
1.头针治疗 2.电针治疗 3.醒脑开窍针刺治疗 4.分期针刺 对于中风:针灸必须结合(jiéhé)康复治疗.
第十三页,共25页。
开窍(kāi qiào)醒神
急性期重点运用活血化瘀药是合理的. 活血化瘀药物对凝血机制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使用活血化瘀药能提高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 2.痰瘀共患是中风病的常见证候,我们在临床上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中风30例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中风30例
实 用中 医药杂志 2 0 1 3 年1 月 第2 9 卷1 期 ( 总第2 4 0 期)
J OURNAL OF P RAC T I C AL T RA DI T I ONAL C HI N ES E MEDI C I NE 2 01 3 . Vo 1 . 2 9 No . 1
本 病多 由 “ 风”、 “ 热 ”邪气 所致 ,治疗 当清 热凉 血 、疏 风 散热 为 主。中药 生地 、 丹皮、 玄参 、 赤 芍清 热解 毒 、 凉血 散瘀 , 当归 、川芎 、防 风活 血行 气搜 风 、祛 除外 邪 ,地肤 子 、蛇床 子 、 蝉 蜕 、乌梢 蛇驱 风散 风 、杀虫 止痒 ,甘草 调和 诸药 。诸 药合 用 , 共 奏疏 散驱 邪之 功 ,故 治疗效 果 满意 。 另 外 ,治疗 期或 缓解 期应 注 意饮食 起居 调摄 ,禁止 食用 鱼 虾 荤腥 发 物 ,避 免 风寒 等 。治 疗好 转后 应 继续 巩 固治 疗 ,适 当 锻 炼 ,增 强体 质 。
3 疗 效标 准
治愈 :风 团消退 ,临 床体 征 消失 ,不再 发作 。好 转 :风 团 消退 3 0 % 或 消退 后复 发间 隔 时间延 长 , 瘙痒 等症 状 减轻 。 未愈 : 风 团及 瘙痒 无 明显 改善 , 或消 退不 足 3 0 %。 无 觌 治疗 后无 变 化 。
4 治 疗 结果
笔 者用 针刺 配合 补 阳还 五 汤化 裁 治疗 中 风取 得显 著效 果 ,
报 道如 下 。
1 临床 资 料
肢 体功 能 障碍 基 本恢 复 正常 ,可 以生 活 自理 。好转 :仍有 部 分 肢 体功 能 障碍 ,但 能够 完成 简 单 的 E t 常生 活 。无 效 :治疗 后 无
纳入 标 准 :半 身不 遂 ,上 下肢 肌力 0~ 2 级, 肌 张力 降低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g 枳实 lg 大黄 6 ; 风痰 偏重 , 足抽 搐 加石 决 明 3 g O, O, g若 手 0
( 先煎 )全虫 5 , , g 地龙 1g 水煎服 , 日 1 。 5, 每 剂
多梦, 腰酸脚软 , 手脚 麻木 , 逐渐 发展 为偏瘫 , 口眼歪 斜 , 言 语 障碍 , 舌质发红, 白或稍黄 , 苔 脉象 弦或弦细数 。治 疗原则 : 滋
拘急 , 强痉 , 烦躁不安 , 面赤身热 , 粗 , 气 大便 秘结 , 痰声 漉漉 , 舌苔黄腻 , 脉象 弦滑数 。治疗原 则 : 化痰 开窍 , 肝熄 风。治 平 疗方法 : 1 急性期 针灸 : 中 , () 人 十二井穴点 刺放血 , 苏醒后 针 刺以下穴位 : 廉泉 , 涌泉 , 丰隆 , 太冲 , 合谷均用泻法 。( ) 2 中成 药灌服 : 安宫 牛黄 丸 、 宝丹 、 至 紫雪 丹 , 根据 病情 可 选一 种应 用, 应采用先 针刺后 灌药 的方法进 行治 疗 , 果更 好。( ) 效 3 中 药: 羚羊角粉 15 ( . g 冲服) 钩藤 3 g 后下 ) 半夏 l g 醋胆 南 , 0( , O, 星 l g 菖蒲 lg 郁金 lg 天竹 黄 lg 黄连 5 , O, O, O, O, g 夏枯草 2g 0, 水 煎服 , 日 1 , 次频 服。若 风痰偏盛 , 每 次 分 静而不烦 , 白唇 面 紫, 舌苔 白腻 , 去黄连 , 夏枯 草 , 另加苏 合香 丸 , 每次 1 ~2丸 ;
222 脱证 ..
表现为突然 昏倒 , 不省人事 , 身肢体偏 瘫 , 半 口
阴潜阳 , 风 通 络 。处 方 : 龙 骨 3g 生 牡蛎 3g 代 赭 石 熄 生 0, 0,
1g 钩藤 3 g 菊花 1g 白芍 1g 玄参 lg 龟板 lg 怀牛膝 5, 0, 5, 5, O, O,
眼歪斜 , 目合 口张 , 鼻鼾息 微 , 手足撒 开 , 二便 失禁 , 汗多肢冷 , 舌痿 , 脉象微 弱 欲绝 。治疗 原 则 : 阳 固脱 。重 用灸 法 。取 回 穴: 大椎 、 神阙 、 田、 丹 关元 , 隔姜 5  ̄3 0壮 , 0 0 大艾柱 。苏醒 后
2 治疗方法 2 1 中经 络 .
若 痰盛 , 间痰鸣 , 候 加川 贝母 , 日间隔 4 小 时 1 ; 每 ~6 次 若痰
火重灼 , 面赤气粗 , 身热烦 躁 , 吐, 呕 呃逆 , 大便秘结 , 加龙胆草
2 L 1 肝 肾阴虚及肝 阳上亢 型 .
症见 : 头痛头晕 , 耳鸣 , 少寐
维普资讯
2 6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0 年第 2 卷第 9 07 8 期
针灸经络 ・
针药结合治疗 中风 13例 5
畅 晓 燕
( 南省 宜阳县 中 医医院 ,河 南 宜阳 4 1 0 ) 河 7 6 0
关键词 : 中风 ; 证 ; 药结 合 辨 针
到 5 , 次 症状逐渐好 转后 , 改用下 列处方 : 胆南 星 lg 全 瓜篓 O,
斜, 舌质紫 , 有瘀 点 , 舌苔 白, 象 细 涩。针灸 : 脉 治疗 : 阳 白 取
次针健侧 , 隔 日 1 , 次健患侧 均做针 灸治疗 , 言不利 如 次 每 语 者加廉泉 、 玉液、 金津放血 , 口眼歪斜 加攒竹透鱼腰 , 太阳透下
关等 。 2 12 痰热腑实及 风痰上 扰型 .. 症见 : 身不 遂 , 半 或半 身麻
2 2 3 内闭外脱证 . .
首 先采用人 中穴强 刺激 的方 法进行治
针气海 穴、 关元穴 。
3 g 天麻 lg 生地 3 g 每 日 1 , 3次 口服 。若头胀 失眠 0, O, 0, 剂 分 严重者加羚羊角 粉 1 g冲服 。针 灸 : 曲池 、 谷、 合 阳陵 泉、 三 足
里、 三阴交 。 泻法 , 日 1 用 1 次或 1日 2 , 1 次 第 次针患侧 , 2 第
2 2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闭证 ..
文 献标 识 码 : B
由于 阴阳元 气 发生 逆乱 所 致 , 现为 突然 昏 表
中 图分 类号 : 2 5 2 R 5.
倒, 不省人事 , 牙关紧闭 , 口噤不 开 , 口眼歪斜 , 两手 紧握 , 患肢
文章编号 :O 7 3 9 2 o ) 9 o 6 2 1 o —2 4 (O 7 O 一O 2 一O
疗, 刺后加灸足三 里 、 气海 、 百会 , 兼轻 灸刺 激三 阴交穴 , 用平 补平泻法 。中药处方 : 小红参 l g 制附子 lg 急 煎后灌服 或 O, O, 鼻饲 , 用人参附子汤 也可 。若汗 多不止加 生龙骨 3 g 先煎 ) 0( ,
生 牡蛎 3 g 先煎) 黄芪 3 g 五味子 6 , 后服 。 0( , 0, g煎
2 3 后 遗 症 .
木、 口眼歪 斜 , 大便干 燥或 秘结 , 语言 不利 , 舌苔 黄腻 , 脉象 弦
滑而大 。治疗原则 : 痰通络 , 化 祛痰 活络 。处 方 : 南 星 1g 胆 5,
2 3 1 气血瘀滞型 ..
症见 : 肢体 软弱无力 , 身不遂 , 半 口眼歪
全瓜篓 lg 大黄 l g 芒硝 lg 冲服 ) 服后 如果大 便每 日 3 O, O, O( ,
中风属 于现代医学脑 血管病 的范畴 , 病情复杂 , 严重而多
变 , 目前中老年人致 死致 残 的重要病 种之一 。笔者采 用针 是
药结合治疗该病 1 3 , 5 例 取得一定疗效 , 现报道如下 。
1 临床资料
2 0 年 ̄2 0 年共治疗 中风 患者 1 3 , 中男 8 03 05 5例 其 2例 , 女 7 例 ; 6岁~5 岁 6 , 1岁 ~8 1 3 O 2例 5 O岁 9 1例 ; 中经 络 6 7 例, 中脏腑 8 , 6例 后遗症 6 例 。诊 断标准参 照国家中 医药管 3 理局 19 9 4年颁 布的《 中医病证 诊断疗效 标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