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导游词最新范文大全

合集下载

吉林伊通满族博物馆导游词

吉林伊通满族博物馆导游词

吉林伊通满族博物馆导游词 伊通满族博物馆是展⽰满族民间习俗传世⽂物的博物馆。

其前⾝为1987年创建的伊通满族民俗馆。

2001年,筹建新馆,占地⾯积10000平⽅⽶,建筑⾯积3500平⽅⽶,2002年8⽉改为伊通满族博物馆。

新馆造型新颖别致,典雅⼤⽅,既具有鲜明的当代建筑风格和古典建筑风韵,⼜体现满族质朴浑厚的⽂化底蕴。

1995年被四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确⽴为学术交流基地和萨满⽂化研究基地,2002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级旅游景点,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晋升为AAA级旅游景区(点)。

伊通满族博物馆设七个展厅,馆藏⽂物630种,4500余件,并展出满族源流、⽣产、⽂化、礼仪、信仰和古今伊通七个部分。

通过满族3100件传世⽂物、425幅照⽚和24张图表及模型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幅幅纷繁的满族历史风情画卷,描绘出满族先民⽤智慧和汗⽔创造的绚丽的民俗⽂化。

伊通满族博物馆建⽴以来,先后接待观众20余万⼈,其中包括美、俄、⽇、韩、德、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客⼈。

延伸阅读: 导游词功能 1.引导游客鉴赏 导游词的宗旨是通过对旅游景观绘声绘⾊地讲解、指点、评说,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

2.传播⽂化知识 传统⽂化知识即向游客介绍有关旅游胜地的历史典故、地理风貌、风⼟⼈情、传说故事、民族习俗、古迹名胜、风景特⾊,使游客增长知识。

3.陶冶游客情操 导游词的语⾔应具有⾔之有理、有物、有情、有神等特点。

通过语⾔艺术和技巧,给游客勾画出⼀幅幅⽴体的图画,构成⽣动的视觉形象,把旅游者引⼊⼀种特定的意境,从⽽达到陶冶情操的⽬的。

此外,导游词通过对旅游地出产物品的说明、讲解,客观上起到向游客介绍商品的作⽤。

内蒙古导游词范例(2篇)

内蒙古导游词范例(2篇)

内蒙古导游词范例青石板上的远祖大脚印游客一到嘎仙洞口,就会看见洞口两侧耸立的青石板直冲峰顶,像刀劈斧削似的。

游客脚下的大青石板上,留下不易发现的一厘米深的大脚印。

游人到此,观看这个大脚印都要叹为观止,是哪代人在石板上踩下的大脚印呢?传说在很久以前,被人们称为“天神般的首领”嘎仙,一天打猎回来,得知有个九头魔鬼满盖偷占了嘎仙洞,嘎仙带着巨大神箭赶去。

九头魔鬼见嘎仙带着巨大神箭赶来,便说:“这个仙洞已经归我啦。

”嘎仙打量了一下,说他是个蠢笨废物。

九头魔鬼一听把自己说成个废物,便提出要与嘎仙比武,谁把挡在洞门的这块大石头扔得远,胜利者就是仙洞的主人。

九头魔鬼先举起挡在洞门的那块大石头,运足了力气,扔在甘河边上。

嘎仙轻轻地把那块巨石托回来,一跺脚,扔到甘河对岸那座岭上,不偏不倚,直立在山岭顶上,嘎仙站在这块石壁板上也踩出了一个大脚印。

九头魔鬼服输了,又提出比箭法,要射刚才扔过去的那块石头的正中心。

九头魔鬼弯弓搭箭,可因九个脑袋行动各异,连射三箭也没射中,而嘎仙一箭就射穿了巨石中心,还射出一个圆洞。

九头魔鬼一看吓坏了,撒腿就跑。

从此,鄂伦春人把石洞叫做仙洞,那座射穿的山峰叫窟窿山。

石缝菠萝树——大自然精灵的千古造化嘎仙洞口上方南侧石壁的缝隙中长出一棵黄菠箩树,树身与主干瘤疤盘结,枝干虬曲苍劲,蟠折交错,如龙腾飞、如蛇爬行,千姿百态。

据说此树是阿里河林区唯一的一棵种树。

每逢阴雨连绵季节,树叶间便开出金黄色花朵,可称为奇中之奇。

老百姓说它是精灵鬼仙,而且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

说是一个古代猎人上山打猎,不小心碰在树枝上,造成双目失明。

从此,猎人再也无法以猎为生,后来天上的月亮仙子知道后,十分同情这位善良小伙子,就偷偷下凡给这位小伙子治眼睛。

眼睛治俞后,小伙子睁眼看见美丽善良的姑娘,便向她求婚,于是俩人就结成了夫妻。

可好景不长,月亮仙子的母亲知道女儿犯下天规,十分恼火,派雷公传月亮仙子回宫。

雷公驶云来到月亮仙子与小伙子的家传娘娘令:“月亮仙子快速回宫”。

满族的民俗演讲稿

满族的民俗演讲稿

满族的民俗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满族的民俗。

满族作为中国汉族以外最大的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

今天,我将带大家走进满族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独特风俗和传统文化。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满族的起源和分布。

满族是中国的五大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

满族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左右的女真族,后来发展为金朝的主要族群。

满族才子秀士众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有“词客之祖”美金。

满族的民居和传统服饰也是其独特的标志之一。

满族传统的民居叫做“皇家土木结构”,通常由一座主楼和四座配楼组成,形状呈正方形。

主楼用于接待客人和举办重要活动,配楼则用于起居和储物。

满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细腻精致,常见的有袍、袄、褂、腰带等。

满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以嫁衣最为讲究,绣有丰富的图案和精美的花边,制作工艺独特。

满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更是富有魅力。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清明节和大年初一。

清明节是满族人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他们会在这一天去祭拜和照料逝去的亲人。

大年初一是满族人过年的日子,他们会整理家园、贴春联、守岁,家庭成员一起分享团圆的喜悦。

除此之外,满族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庆典,如满族舞龙、满族赛马等,这些活动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各方的游客。

满族的婚俗也是满族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

满族人重视家族传承,注重男女婚事的筹备和庆祝。

满族的婚礼分为订婚和结婚两个环节。

订婚时,男方要向女方家庭献上“彩礼”,而在结婚之前,双方要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结婚当天,新娘要穿上传统婚纱,和新郎一起迎接亲友的祝福和祝贺。

新婚夫妇还要接受满族祖先的祝福,以求婚姻美满和家庭和睦。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满族还有诸多其他的民俗文化,如音乐、舞蹈、民间故事等。

满族音乐以弦乐器和管乐器为主,琴、筝、胡、笛等是常见的乐器。

满族的舞蹈则以“满舞”为代表,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富有节奏感,充分展现了满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2023内蒙古的导游词

2023内蒙古的导游词

2023内蒙古的导游词2023内蒙古的导游词1欢迎大家来到内蒙古!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成。

此菜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据传,早在几千年前,生活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人民已经开始用火来烧食猎取整只野兽,大草原要民特定的游牧生活方式,使这种食用方法延续至今。

精通汉、满、达斡尔语言,并懂得俄、英、日、蒙古文,潜心研究蒙古和达斡尔族历史的蒙古人阿勒坦噶塔,在其所著的《达斡尔蒙古考》载道:“餐品至尊,未有过于乌查(烤全羊)者”。

烤全羊蒙语称“昭木”,据史料记载,它是成吉思汗最喜爱吃的一道宫廷名菜,也是元朝宫廷御宴“诈马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是成吉思汗接待王宫贵族,犒赏凯旋将士的顶级大餐。

内蒙烤全羊,以前只供蒙古贵族享用,是上层人士在逢年过节、庆祝寿辰、喜事来临时常烤全羊用以招待尊贵的客人的珍馐佳肴,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的烤全羊。

如今,随着旅游业、交通业、商业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更加便捷,烤全羊已成为内蒙人民招待外宾和贵客的传统名肴,已成为内蒙古草原饮食文化中一枚璀璨绚烂的明珠。

内蒙烤全羊外焦里嫩,皮脆肉滑,色泽金黄,鲜香异常,吃起来肥而不腻,稣脆香美,与平时吃到的本地羊肉有很大的不同。

内蒙古自治区山脉蜿蜒数千里,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有著名的沙漠旅游风景和平原美景。

到内蒙古旅游的人们不仅随处可以欣赏到如画的美景,感受少数民族不一样的风情,更可以随处品尝到当地特色的美食。

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内蒙烤全羊。

内蒙古有广阔的草原,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闻名于世,赤峰市(原昭乌达盟)、通辽市(原哲里木盟)、兴安盟等,都是盛产优质羔羊肉的产地。

烤全羊要选择膘肥体壮的1~2周岁左右的绵羊作原料,制作出来的烤全羊是公认的味道最美的,肉不仅嫩而且营养价值高,嚼在嘴里满口香,用较老的羊做材料是不适合的。

吉林导游词乌拉街满族镇导游词范文3篇_0677

吉林导游词乌拉街满族镇导游词范文3篇_0677

2020吉林导游词乌拉街满族镇导游词范文3篇_0677EDUCATION WORD吉林导游词乌拉街满族镇导游词范文3篇_0677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吉林市是满族的发源地之一,又是朝鲜族集居的地方。

满族有14万多人,约占全市人口的4%。

全市有34个满族乡镇,1个满族朝鲜族乡,其中以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居住的满族人口为最多。

吉林省是满族的发源地,吉林市在省里地位仅次于长春,而在这两者都没有出现前,就已经有了乌拉街。

据当地史籍记载,乌拉街古称“洪泥罗”城,远在5020xx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就在此生息。

1620xx年,努尔哈赤率重兵破城,灭乌拉国,凭此地而兵强马壮,为此后挥师南下,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乌拉街因此被清王朝尊为“龙兴之地”,方圆500里不得擅入。

据地方志记载,清代12任皇帝,有5任莅临过这里。

乌拉街满族镇距市中心30公里,仍然保留著传统的满族风俗和多处名胜古迹。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府、候府、魁府、白花点将台、古城墙及千年古树等现保存完好。

乌拉街满族镇北约250米处,是明代女真扈伦四部(叶赫、哈达、辉发和乌拉)之一的所在地。

乌拉部至明万历年间逐渐强大,称霸于吉林地区,屡与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争斗。

万历四十一年(1620xx年)乌拉部与努尔哈赤决战大败,乌拉部便告灭亡。

这里的乌拉古城遗址便是当年乌拉部的所在地,现存还有古城墙和百花点将台。

古城四面环山,一面临水;百花点将台是城中一处用土垒起的高台。

乌拉镇现还有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侯府、魁府等处遗址。

在雾凇出现的期间,这附近的乌拉街珍珠岛雾微观赏区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聚集的地方。

满族历史讲解词

满族历史讲解词
捕捞 满族自古以来就崇尚渔猎,满族村民既是猎村也是渔村,在下网之前,要主 持祭祀河神“必拉妈妈”又称“威呼里额真”这两种神是姊妹神,其神偶安在小 船形木板上,寓意再大的风浪也能稳如泰山。捕捞丰收了,要叩谢河神。 图中是我们满族同胞在捕捞的画面,满族人捕捞多在春、秋、冬三季,驾“威呼” 往来水上,用网、叉、钩等捕捉鱼虾。 这是满族民间保留下来的捕捞工具;破冰时用的冰穿、旋网(撒网)、挂网(大 车上用的)、马鞍等。
2
贡的上等佳品。 除此之外还有人参等,俗话说“关东三件宝,人参貂皮鹿茸角”。
驯养 满族人喜养六畜,人与狗的关系尤为密切,(努尔哈赤被明辽总兵李成梁追 捕时身边的大黄狗救了他的命,所以满族人的传统之一就是不吃狗肉不带狗皮帽 子)实际上家养的犬,为主人守夜看家,参与狩猎,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十 分密切。 满族先民习惯称“老鹰”为“老雕”雕中之王要数海东青。海东青体小而 俊键,以爪白者尤为珍贵,它上可捕天鹅,下可抓鱼兔,勇猛雄健,被满族人称 为“民族之鹰”。作为图腾崇拜。
第一个渤海国政权,统一东北,由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公元698年在敦化敖 东建立震国,自称“震国王”。公元713年,大祚荣受唐王册封为“渤海郡王”, 大祚荣是渤海国创始人,在位二十一年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公元 926年渤海国被契丹所灭,立国228年。
第二个地方政权——金政权统一半壁江山长达百年之久,女真部首领,完颜 阿骨达,统一,他是女真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金王朝的奠基者和缔造者。 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曾四次迁都,金政权定都上京,迅速发展,于1125年灭 辽国,1127年灭北宋,1153年迁都燕京,第三次迁都河南开封,第四次迁都河南
伊通满高陈列室
讲解词 导言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下)午好! 欢迎光临伊通高级中学历史民俗文物陈列室,它是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示满族历史、文 化、风情的专业性陈列室。作为一所满族高中,传承与弘扬满族文化我们责无旁 贷。 本陈列室共设七个部分,分别是满族历史、生产、生活、礼仪、文化、信仰、民 族团结七个方面内容,向您展示满族传世文物三百多件。

内蒙古导游词范文五篇

内蒙古导游词范文五篇

内蒙古导游词范文五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内蒙古导游词范文五篇清晨的草原,满眼仿佛是漫无边际的绿毯。

内蒙古满洲里导游词5篇

内蒙古满洲里导游词5篇

内蒙古满洲里导游词5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内蒙古满洲里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国门景区,整个景区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包括国门、和平之门主体雕塑和浮雕、41号界碑、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遗址、中苏会谈会晤室展厅、火车头广场、战斗机广场等景观。

国门下通过有准、宽轨铁路各一条。

而正对着我们的国门位于满洲里市西部中俄边境处我方一侧与俄罗斯国门相对应。

整个国门高30米,宽40米,建成于1989年6月25日。

它是国家尊严的象征,是出入境的一道门户。

该国门呈“门”字型,庄严伟岸,建筑面积平方米,高米,宽米,顶部有了望厅。

登高远眺,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市的风貌和满洲里市的全景尽收眼底。

国门外表用2000多块青灰色花岗石板镶嵌,门中间上方的国徽直径米,上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红色大字,每个字高米,宽米,厚15厘米。

以前的国门曾经是俄方所立的双头铁鸟的木桩,后来是木制的刻有“中苏门”的拱形门,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国门是第三代国门。

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曾于1990年来到满洲里,健步蹬上国门,并为驻守在这里的边防检查二中队的官兵题词“国门卫士”。

现在国门景区还是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各级党、团和少先队组织来到这里,组织各种活动。

不论是远方的宾客,还是参加活动的各方人士,只要站在国门前,就会肃然起敬,经受一次灵魂的洗礼,因为国门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41号界碑)这是1994年8月,中俄两国勘界结束时定在中俄边境线上的第41号界碑。

1993年以前,41号界碑这个位置是当初中俄两国贸易往来的客货混用的通道,随着中俄贸易的发展,过货量的不断增加,1993年新建了公路口岸。

满洲里国门与俄罗斯国门之间就有了第41号界碑,它面向中方一侧,界碑高米,宽米,厚米,材质为花岗岩,庄重、威严而神圣。

每一位游客来这里都可以站在这里同界碑拍一张照片,作为珍贵的纪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导游词最新范文大全——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满族导游词1“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的山岗。

而事实上,它却也建在横岗之上。

“潆洄千曲水,盘迭百重山”,手扶古城墙垛口,极目远眺,你不难想象当年康熙皇帝东巡祭祖时来此的那种心境。

赫图阿拉城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其中位于城北的“汗宫大衙门”是全城的“心脏”所在。

它欲称金鸾殿,又叫尊号台,是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称汗”的地方。

置身其间,但见八角飞檐冲天而起,御座、御案闪闪生辉,气势辉宏。

另有两处景致让人拍手称奇:殿左侧断崖处有一深潭,面阔水幽,荷花争艳;殿右侧陡坡下是一池塘,清水粼粼,鱼虾竞游,名曰“神龙二目”。

内城中部地势低洼,形若盆地,有全城唯一的饮水井。

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

因传现在井下之木板框仍是当年努尔哈赤时所为,故名“罕王井”。

赫图阿拉城西南角建有普觉寺,即关帝庙。

寺内雕塑生动,贴金彩绘,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庙会之日,各地进香者、朝拜者如潮水涌来,蔚为壮观。

出赫图阿拉城东行约二百米,山岗上有两处建筑群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这就是被合称为“皇寺”的地藏寺和显佑宫。

地藏寺是满族人民最早修建的寺院,一度为辽东佛教名胜之地,曾红火近三百年。

至今,寺内香火仍长年萦绕。

钟鼓之声不绝于耳。

显佑宫亦是满族人民最早接受汉族文化中道教文化的.实物力证。

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每遇战事或重大活动之前,都要入宫进香,祈求神明保佑。

宫内有神奇榆树一株,已历四百年风雨,仍生机盎然。

现在,这两处建筑群已和山下的赫城湖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新兴的“满族风情园”中最独特的人文景观。

人们追忆历史上辉煌的后金第一都城,但却更喜欢现在古朴自然的老城。

因为,虽然城内的古建筑都是按历史原貌恢复,但其中毕竟有了许多鲜活有趣的景致。

比如满族舞蹈、婚俗表演,比如农家小院满族饮食,无一不体现出浓郁的满乡风情。

满族导游词2吉林市是满族的发源地之一,又是朝鲜族集居的地方。

满族有14万多人,约占全市人口的4%。

全市有34个满族乡镇,1个满族朝鲜族乡,其中以永吉县乌拉街满族镇居住的满族人口为最多。

吉林省是满族的发源地,吉林市在省里地位仅次于长春,而在这两者都没有出现前,就已经有了乌拉街。

据当地史籍记载,乌拉街古称“洪泥罗”城,远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就在此生息。

1613年,努尔哈赤率重兵破城,灭乌拉国,凭此地而兵强马壮,为此后挥师南下,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乌拉街因此被清王朝尊为“龙兴之地”,方圆500里不得擅入。

据地方志记载,清代12任皇帝,有5任莅临过这里。

乌拉街满族镇距市中心30公里,仍然保留著传统的满族风俗和多处名胜古迹。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府、候府、魁府、白花点将台、古城墙及千年古树等现保存完好。

乌拉街满族镇北约250米处,是明代女真扈伦四部(叶赫、哈达、辉发和乌拉)之一的所在地。

乌拉部至明万历年间逐渐强大,称霸于吉林地区,屡与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争斗。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乌拉部与努尔哈赤决战大败,乌拉部便告灭亡。

这里的乌拉古城遗址便是当年乌拉部的所在地,现存还有古城墙和百花点将台。

古城四面环山,一面临水;百花点将台是城中一处用土垒起的高台。

乌拉镇现还有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侯府、魁府等处遗址。

在雾凇出现的期间,这附近的乌拉街珍珠岛雾微观赏区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聚集的地方。

在乌拉街满族镇,许多建筑带有满清特色,生活习俗也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其中以萨满教仪式和婚礼最具代表性。

隆重的萨满教仪式以祭祖为大宗,惯于龙虎年或蛇年春秋二季操理,分家祭和族祭。

家祭时要选择本家取妻生子、就职荣升、修宅迁居、寿老病故或儿女久病初愈等红白喜事的时候。

全族团结、喜庆丰收可操办族祭。

无论是那种祭祀都得请全族老幼参加。

在整个祭祀活动中,可分祭神树、杀猪祭神杆、领姓、摆件子、蒸糯米、打打糕等一整套习俗。

满族的婚礼也很别致。

结婚前几天,女方要将妆奁及新娘所用衣物用车送到男方家,次日男青年要到女方家拜谢。

新娘不分什么季节都要穿棉服,到婆家门前时新郎拿起特制的弓箭,向新娘的车轿射三箭,以示吉利。

满族风味饮食主要有哈依玛(水团子)、打打糕、菠萝叶饼、粘豆包、大小黄米;“火勺”有煎、炸、蒸、煮4种做法。

满族导游词3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风民俗。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每朵花儿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我是满族人,可从小在郑州长大,对自己的民族并没有都有多大的了解与认识。

在听过妈妈的介绍后,我对这个少数民族才有了深刻的认识。

满族的服饰是非常美丽的。

比如好看的头饰——“答拉赤”,在“答拉赤”上的花是很讲究的,未出嫁的姑娘是不能戴红花的,大部分带的是蓝色、黄色、白色的花,象征着纯洁和善良。

姑娘们身着旗袍,立领,紧身腰,下摆开衩,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镶边等。

木质鞋跟,穿上这样的鞋子才会显出高雅的气质,显得亭亭玉立、落落大方,你瞧,那《还珠格格》《甄嬛传》中的女子,不都是高贵典雅,大气美丽的吗?男子的服饰是马蹄袖的褂袍,腰上竖有衣带或外穿对襟马褂,这样的衣着方便男子打猎,骑马......满族的食品是十分美味的。

它与汉族的食品有许多相似之处,过年时吃“艾吉格馍”饭后吃甜食“萨其马”......在满族中的特色食物——馍馍,好看而又好吃,它是由黄面,豆面蒸制而成的,颜色呈金黄,既香又甜,形状小巧、可爱,深受人们喜爱。

吃饭时也有讲究的,长辈不动筷子,晚辈决不能动筷子,在餐桌上不能出现狗肉,所以,如果到满族人家做客,不遵守着这些习惯,可能会被被人认为不礼貌。

满族的住房是别具一格的。

它与北京的四合院比较接近,可还有不同之处。

从古代简陋的“纳葛里”发展成宽敞高大的满族老屋,屋子一般有三五间,像一个大口袋,所以,人们称它为口袋房,他又似一个斗形,也称为斗室。

住房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中间为堂屋,西间为西上屋,东间为东下屋,在卧室中,满族人睡的是火炕,幼教“万字炕”西炕通常是不睡人的,炕下是通烟道,长辈们睡在南炕上,晚辈们睡在北炕上。

在屋子里悬着悠车,是用桦木皮制成,在悠车中躺着一个正熟睡着的孩子,这便是孩子的摇篮。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这就是我的民族风俗,在盛开的五十六朵花中,还有更多民族需要我们认识了解,没有这些鲜花的点缀,就不会有我们美丽的家园了。

满族导游词4“56个民族,56朵花”。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 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

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

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

旗袍的特点是立领 . 右大襟 . 紧腰身 . 下摆开衩。

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斜襟 .滚边或镶边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

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

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

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

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

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

领子 . 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

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

马褂分为大襟 . 对襟 .琵琶襟等多种形式。

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

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

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 . 蓝 . 棕等色的棉 . 丝 . 绸 .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

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满族导游词5满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民族。

满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辽宁省,共有550万人,占满族总人口的51%。

另外,满族人口在100万左右的地区还有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内蒙古。

满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辽宁省,共有550万人,占满族总人口的51%。

另外,满族人口在100万左右的地区还有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内蒙古。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

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

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

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导游词最新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