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_优秀课件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活动三 三读古诗,理解大意
村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
6.在学习歌曲方面,以歌曲的艺术形 象来感 染,教 育学生 热爱生 活,热 爱劳动 ,热爱 动物, 热爱人 民,培 养学生 的爱心 ,高尚 的情操 和良好 的品德 。在教 学中, 培养学 生掌握 一定的 知识和 技能技 巧,并 有理解 和表现 歌曲的 能力。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活动三 三读古诗,理解大意
注解:
草长:青草在发芽生长。 二月天:农历的二月,初春时节。 拂堤杨柳:杨柳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抚摸着堤岸。 醉:沉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间因为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散学:放学。 东风:春风。 纸鸢:一种纸做的像老鹰的风筝。这里指风筝。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活动二 再读古诗,感受韵律
村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活动二 再读古诗,感受韵律 咏柳
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二首
活动一 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村居 dǐng [清] 高 鼎
yīng
草长莺飞二月天,
部编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1 《古诗二首》

写人:儿童(放风筝)
状元成才路
乡充 村满 生情 活趣
咏柳
[唐] 贺知章
贺知章(659—约744),唐 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越州 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其诗风清 新脱俗,以绝句见长。状元成才路
主要作品:状元成才路 《采莲诗》《回 乡偶书》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再读诗歌,划出节奏。
村居
住在农村。
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
杨柳枝条很长,
垂下来,微微 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
摆动,像是在
状元成才路
抚摸堤岸。
儿 童 散 学 归 来 早,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放学。 忙 趁 东 风 放 纸 鸢。
迷醉, 陶醉。
风筝
再读诗歌,思考交流: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找出写景的 诗句。
猜一猜 像蝴蝶,像飞鸟, 乘着风儿天空飘。 一根线儿拴住它, 无风一栽往下掉。 谜底( 风筝 )
猜一猜 小姑娘,手细长, 身儿软,头发长。 春风吹来长发飘, 跳起舞来真漂亮。
谜底( 柳树 )
1 古诗二首
默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cūn
村居
yīnɡ
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
fú dī liǔ zuì
状元成才路
把诗句补充完整。
( 草长 )莺飞( 二月天 ),
拂堤杨柳醉( 春 )烟。
(
儿童
状元成才路
)散学归(
来早
),
状元成才路
( 忙 )趁( 东风 )放纸鸢。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村居》这首诗描写 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 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 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二年级下语文第1课《古诗二首》教材+教案+知识点总结+练习

二年级下语文第1课《古诗二首》教材+教案+知识点总结+练习同步教案村居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这首古诗,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学重难点:抓住诗中重点的词句,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同学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古诗说明1、诗意描述《村居》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看到的景象。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2、作者简介高鼎:清代诗人,以写自然景物见长。
二、要在同学自同学字的基础上,用生字卡片检查指导,使所有同学读准字音。
指导同学读准“莺”“拂”“鸢”“长”“长”是多音字,此处读“zhǎng”三、释义,四、这首诗的意思是:阳春二月,小草长出了新芽,黄莺鸟在天上飞舞,春烟轻轻擦过河堤边的杨柳,真让人陶醉;读书的孩童放学后早早把家回,赶快凭借东风放风筝。
四、背诵并默写古诗五、板书设计:古诗诵读村居小草——新芽黄莺鸟——飞舞真让人陶醉春烟——擦过——杨柳读书的孩童——回家——放风筝。
课题:《咏柳》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句;3、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4、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体会诗的意境;5、训练同学自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同学自学能力,培养同学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引导同学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具:1、《咏柳》插图;2、诗人概况(生平、诗作);3、学习目的条目。
4、古筝磁带,录音机;5、诗歌正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1、复习所学;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你们能背几首给老师听听吗?生背古诗。
2、引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咏柳》。
(板书课题)请自由读一下这首诗,把不认识的字,词勾下来(生朗诵古诗)3、认读生字师:有哪些字不认识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古诗二首》PPT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仔细观察第一首诗中的配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莲蓬 荷叶 荷花
蜻蜓 小童 小船
结合古诗和配图,你能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
chí shànɡ
夏季
池上
[唐]白居易
xiǎo wá chēnɡ xiǎo tǐnɡ t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偷 采白 莲 回。
偷偷地 采摘 往回走 从“偷”字可以看出什么?
小孩的调皮与可爱
请你结合配图,说一说这两句诗描写了怎样 的画面吧!
一个小男孩( 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小男孩划着船往回走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隐藏
bù jiě cánɡ zōnɡ jì fú pínɡ yí dào kāi
三、认一认,再组词。 泉( 泉水 )( 清泉 )
荷( 荷花 )( 荷叶 ) 流( 流水 )( 水流 )
四、我会背。
2.对照老师的标注,检查是否标注清楚了,再把 标出的生字读一读。
zōng jì fú píng quán
liú
踪 迹 浮 萍 泉水 流水
róu
hé
柔情 荷花
lù
露出
字理演变
趣识汉字
泉
泉,象形字。甲骨文的“泉”字,外面像山洞 (泉眼),中间是涓涓流出的泉水,山洞中流出水来, 就是“泉”。本义是从山洞中流出的水,山泉。
小 娃 撑 小 艇,偷 采 白 莲 回。
bù jiě cáng zōng jì fú píng yí dào kāi
不 解 藏 踪 迹,浮 萍 一 道 开。
诗意: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
2020年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古诗二首》知识点 图文讲解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古诗二首》知识点图文讲解知识点一、易读错的字古诗(shī)村(cūn)居化妆(zhuāng)喝醉(zuì)丝(sī)绦裁(cái)剪二、易写错的字绿:右边的“录”,下面不是“水”。
柳:右边是“卯”,不要丢掉第七笔“丿”。
垂:一共有四个横,不要漏掉一横。
三、读一读,记一记河堤堤岸杨柳柳条吹拂春风拂面化妆梳妆打扮四、多音字六、会写字组词诗(古诗诗歌)村(山村村庄)童(童年儿童)绿(碧绿绿色)碧(碧绿碧血丹心)妆(化妆妆扮)丝(丝巾丝瓜)剪(剪刀剪破)六、古诗理解《村居》1.字词理解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醉:迷醉,陶醉。
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散学:放学。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2.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
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
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
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咏柳》1.字词理解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2.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3.《咏柳》一诗前二句诗分别描写了柳树的整体形象和千万条垂挂的枝条,第三句在设问问题提出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写到均匀细致碧绿的柳叶,三个句子分别写了柳树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内容,笔笔有特点。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生字课件

1古 诗 二 首
会写字
shī
音序: S
结构:左右
偏旁:讠 笔画数:8
组词:古诗 诗句 诗词
笔顺:
造句:爷爷正在教弟弟朗诵古诗。
cūn
音序: C
结构:左右
偏旁:木 笔画数:7
组词:山村 村庄 村民
笔顺:
造句:我家住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
tóng
音序: T 偏旁:立 组词:儿童 笔顺:
结构:上下 笔画数:12 童话 童年
造句: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孩子们都很开心。
bì
音序:B 结构:上下
偏旁:石 笔画数:14绿的荷叶像一个大圆盘。
zhuāng
音序: Z 偏旁:丬 组词:化妆 笔顺:
结构:左右 笔画数:6 浓妆 妆容
造句:妈妈每天出门前都要化妆。
lǜ
音序: L
结构:左右
偏旁:纟 笔画数:11
组词:绿色 草绿 淡绿
笔顺:
造句:我有一条绿色的丝巾。
sī
音序:S 结构:上下
偏旁:纟 笔画数:5
组词:丝巾 丝带 丝绸
笔顺:
造句:她今天系了一条漂亮的丝巾。
jiǎn
音序: J
结构:上下
偏旁:刀 笔画数:11
组词:剪刀 剪开 剪纸
笔顺:
造句:小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二首》课件

儿童
放纸鸢
春季
归纳小结
诗的前两句:这两句诗写的是春天所见之景。“草长莺飞”四个字富有动感,涌动着春的脉搏。“拂、醉”二字,用拟人的手法,将杨柳的娇姿、柔态和神韵写活了。诗的后两句:这两句诗写的是春天所见之人及人物的活动。儿童放学归来,趁着东风放风筝,同时也是在放飞希望,放飞快乐。刻画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映衬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诗
碧 绿
儿 童
3. 按要求填一填。(1) “绿”字共有_______画,第八笔是_______ 。(2) “妆”字的第一笔是______ ,组词_______ 。(3)一字组多词。 堤 ( )( ) 柳 ( )( )
绦:用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似:如同,好像。
裁:裁剪。
这满树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二月的春风就像剪刀一样裁剪出这满树的柳叶。
碧 玉
碧玉和柳树的哪部分相似?
柳树鲜嫩发亮的新叶
填一填: 《咏柳》的前两句作者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柳叶比作 ,因为两者 相同;把柳条比作 ,因为两者的 和 相似,体现了柳条的柔美。
河堤 堤岸 杨柳 柳条吹拂 春风拂面 化妆 梳妆打扮
咏 柳
爱春天爱大自然
描绘
想象
碧玉——一树高万条——绿丝绦
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刀
课文图示
《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主题感悟
珍惜美好的春天 春天是美丽的、生机勃勃的、充满希望的。然而,春天也是短暂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美好的春天,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多去户外吹吹春风,嗅嗅花香,看看春草,听听春溪,这样才不辜负这美好的春光。
一年级的《古诗二首》

一年级的《古诗二首》
一年级的《古诗二首》是《池上》和《小池》。
其一原文:
池上
白居易〔唐代〕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小娃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其二原文:
小池
杨万里〔宋代〕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疏解字词
坼chè乾坤qián kūn戎马róng mǎ轩xuān涕泗tìsì
解释:坼:分裂乾坤:指天地
戎马:代指战争轩:窗户涕泗:眼泪、鼻涕
(二)请学生听读,要求闭目静听,潜心感受。可以播放朗读材料,也可以教师配乐范读。
(三)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出感情。
(四)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点评(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重音、感情等方面来评价)。
4.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读这两句诗脑子中浮现的画面。
萧瑟秋风,吹起洞庭湖层层波涛。远天无日,低空断云,冷雾凝霜,枯草横陈。岳阳楼上,一位老者凭栏而立。他鬓发如霜,衣衫破旧,但两只眼睛却深深地凝望着洞庭深处。岳阳楼上已无昔日的繁闹,冷冷清清。老人独立在岳阳楼上,周围没有一个人陪伴。他是谁?没人晓得。
(二)颔联: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四、课堂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伸:
拓展: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冶心灵意境相同的诗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f
六、小结:
作者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熟读、背诵。
2、完成练习。
眼望关山只见雄关漫道,远眺长安唯睹战火硝烟。自己经历过的一幕幕惨剧又在眼前萦绕。新安道上抓丁差吏的凶狠,石壕村中夜半老妇的哀求,潼关城下筑城民工的辛苦;新婚诀别,垂老离家,无家贱子;千里饿殍,白骨现道,暴尸堆叠,哀鸿遍野……老者无法想下去。人民受难,百姓遭殃,自己却无能为力眼见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终结,自己又无法挽救,老者陷入深深的自责……
诗写到这里,要想收束是极不易的,难道还要为个人的境遇埋怨下去吗?不,杜甫是一个始终关心祖国安危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就是在这种境况下,他还是没有忘记国家大局。这一年(768)年吐番进犯,祖国的西北边正处在多事之秋。“戎马关山北”指得正是这事。然而通过这一句,我们却猛然感觉到诗人的“凭轩涕泗流”不仅不是为个人身世悲恸,而且上面的“亲朋……”两句,也并非是单纯的个人流落的感叹,正因为国家多难,诗人却引起国家身世的重重感触而老泪交流了。“戎马关山北”五字绾上结下,在这里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3.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中内敛的情感是怎样的?
是尽兴一游洞庭湖的夙愿得以实现的喜悦,还是历经漂泊流落于此的苦痛?这是需要仔细揣摩的,从文字的表面乍看之下,很容易从人之常情推测出诗人此时有着登楼的喜悦,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的许许多多的感触。从作者简介的环节中,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泡影!诗里的“昔””今”两字自有其深深的魅力。
(三)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1.清代黄生《杜说》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上下联中内容反差大,如何理解这样的反差?
五、六句,转到自己身上。杜甫从760年开始,就度着“漂泊大西南”的艰苦岁月,在现在已整整八年了。从四川经湖北到湖南,漂泊的生活使他和亲朋的书信来往完全断绝;加上一身多病,正如随处漂泊的孤舟一样,自己一路上只有以舟为生,如今看到这样开阔的天地,就不能徒然想起自己。天地是如此广阔,可是自己的处境却狭窄到这种地步,两相对比更为难堪。这是诗人此时的实际感受,所以上面写得极开阔,这里写得极黯淡,前后映衬,越显得两者矛盾。而诗人的无穷感慨,也就不难从这里看的出来。
(一)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二)教师整理归纳,播放PPT,学生再对预习作业进行简要补充。
投影文字及图片: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2.描述诗人“涕泗流”时内心的活动。
参考:他凝望洞庭的眼睛湿润了。他多年浪迹天涯,怀才不遇,饱尝尽世间冷暖。他失去过亲人,失去过家园,甚至差一点失去自己的国家。自己人生坎坷,现在又多病无医,连一个朋友也没有……湿润的眼中流下的泪,是对人生的苦楚,是对命运的怨恨,是对亲人的眷恋,是对朋友的怀念。想自己空负经天纬地之才,却落得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眼见国土沦陷却回天乏术,不由得不痛上心头。山河破碎身如风飘之絮,身世浮沉恰若雨打之萍;天下之大却无容身之地,孤寂之苦却无可诉之人!
(五)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六)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感知形象。
四、研读赏析
(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诗人对洞庭水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来到。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没有形容,没有夸张,不见抒情。
淮安市实验初级中学备课教案
授课日期:
年级
七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李建香
授课人
课题
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
集体初备方案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的意境。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
作业设计:
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1.简要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诗的颔联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中一样。
2.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动用想象,达到了这样宏伟和辽阔的精神空间。一个“浮”字,不着痕迹地把苍茫大地变得轻了,也把洞庭湖反衬的极目无垠而且深沉浑厚了。写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积累每日语文、练字
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登岳阳楼》
磅礴气势意境阔大
景色宏伟奇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中《杜工部集》。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读到这样的诗句会涌起怎样的想象?
眼前这不可透视的浩瀚之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深沉的秘密呢?试想那不可思议的、开天辟地的一刻吧:或许只是由于造物者莫名其妙的偶然一念,两手轻轻一擘,于是就像是佛所预言的劫数陡然降临,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洪水滔天、天崩地解!(“坼”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惊天动地地断裂)尘埃落定之后,南中国的这片辽阔的疆土便成为今天遥遥相望的“吴越”和“荆楚”,两大板块之间的这条宽广近千里的巨大“地缝”,后来被人们称为八百里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