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会议

合集下载

五年级道法第三单元第九课第十课全部解答题

五年级道法第三单元第九课第十课全部解答题

五年级道法第三单元第九课第十课全部解答题一、填空。

1.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

2.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

3.(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为代表的新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从此开始走上(胜利之路)。

4.(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5.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

6.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7.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的破产,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8.举世闻名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铸就了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二、选择。

1.在长征途中,(B)后,红军排除万难,挥师北上。

A四渡赤水B遵义会议C飞夺泸定桥2.红军在长征期间穿越了被称为(A)的茫茫草地。

A死亡陷阱B生死泥潭C沼泽陷阱3.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A)余次战斗。

A 600B 400C 5004.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攀越(B)余座高山险峰。

A100 B 40 C 605.历经艰难险阻,红军胜利完成(A)千里长征。

A 25000B 2500C 200006.举世闻名的(A),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铸就了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精神。

A长征B井冈山会师C遵义会议三、简答题。

1.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答: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2.你知道关于红军长征的哪些故事,列举4个。

答:我知道的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有:(1)“四渡赤水”(2)“飞夺泸定桥”(3)“一块银元”(4)“七根火柴”。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PPT课件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PPT课件

A、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 ①世界发展的主体是各国人民,世界的管理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参 与; ②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平等的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 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 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B 、中国致力于建立国际新秩序 (考点 —— 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 序的主张) ◇政治上互相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已的意志强加于人; ◇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 ◇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文化; ◇安全上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 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 胁。
3、共建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包容精神。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 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种文明有历史长 短之分,但没有高低优劣之别。在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 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是______的要求。 C A.实施不结盟战略的要求 B.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C.建立国际新秩序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例(多选): 2007年 4 月 2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尼日利亚国民议 会的演讲中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求 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 深入发展的情势下,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利益关联更为紧 密,各国人民普遍希望携手互助,共享机遇,共应挑战,共同发展。 这说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AB B.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 C.恐怖主义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D.当今世界仍不安宁
例:2006年是中国同非洲建交50周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 峰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非合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更是中国政府始 终坚持和平外交成功的又一例证。回答1~3题。 1 、中国发展的方式是和平的,中国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和平。这 表明: ①我国坚持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和平问题与发 展问题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③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 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 原则 D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 、中国的和平发展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世界和平 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为维 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说明: ①世界和平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首要条件 ②中国和平发展离不开 良好的外部环境 ③中国和平崛起将对世界和平做出新贡献 ④中 国和平发展应该坚持走自力更生之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九年级历史第9课笔记

九年级历史第9课笔记

九年级历史第9课笔记九年级历史第9课的内容涉及到了很多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概念,以下是一份关于本课的笔记:一、知识要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世界大战主要是在欧洲、亚洲和北非战场进行的,其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2.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大战中最为血腥的战役之一,结果导致了大约13万人的死亡。

3.俄国革命(1905-1917):由列宁领导,最终导致了苏联的成立。

4.十月革命:在俄国革命的高潮中,列宁领导的一次成功的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5.斯大林模式:在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建立了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其特点是重视重工业、集体化和计划经济。

6.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反法西斯同盟(美国、英国、苏联)对抗轴心国(德国、日本、意大利)。

7.欧洲战场:德国首先入侵波兰,随后占领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的转折点。

8.太平洋战场:日本在珍珠港袭击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但在中途岛战役后,美国扭转了局势。

9.诺曼底登陆:1944年,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

10.雅尔塔会议:在战争末期,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会议,确定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11.联合国成立: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联合国在纽约成立,其创始会员国包括了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等。

二、需要掌握的细节: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这是一次针对塞尔维亚的刺杀事件,由奥匈帝国的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亚被暗杀所引发。

2.“凡尔登绞肉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为血腥的战役之一,双方损失了大约13万人。

3.俄国革命是由列宁领导的,他通过领导人民起义成功地推翻了沙皇政权。

然而,在革命后的苏联时期,列宁的领导地位被斯大林取代。

4.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的高潮,它是由列宁领导的,成功地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对外开放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对外开放 教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九课的内容。

本课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本课在中国现代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系统学习,阅读分析能力和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初步具备了用历史的眼光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改革开放的史实对学生来说相对久远,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却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缺乏亲身体验。

因此,在安排本课教学时,教师要尽提供适量资料,设置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

所带班级导学出示视频板书:第9课对外开放示意图》,提问:1984年我国开放了哪些城市?教师总结: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

2、1985年,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继续扩大,那么又开放了哪些地区呢?教师总结:1985年,我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出示教材第43页《相关史事》,介绍浦东的开放和经济发展。

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继续向纵深推进。

提问:又开放了哪些地域呢?教师总结: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

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1、讲解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从沿海到内陆,从省会城市到普通市县,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七年级上册政治第九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政治第九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政治第九课知识点总结
1. 国家的基本制度:国家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各族人民和各族人民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重要保障。

5.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保证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

6.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言论权、集会权、结社权、出版权、信仰自由等;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履行劳动义务等。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实、友善”。

8. 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民族灵魂,是我们的民族力量。

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九课人大代表的责任知识要点归纳

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九课人大代表的责任知识要点归纳

第九课人大代表的责任1、我国人民怎样行使国家权力?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可能做到让人人都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为此,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通过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挑选出自己满意和信赖的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国家和社会事务,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利。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机关。

2、在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必备条件:(1)、具有中国国籍;(2)、年满18周岁;(3)、未被剥夺政治权利。

即所有年满18周岁并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什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其地位如何?(1)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机关的代表,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被选举为国家机关的代表,即被选举为人大代表的权利。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4、在我国,选举人大代表有何程序?1)根据我国行政区划等级,人民代表分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并不是所有级别的人大代表都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其选举程序是由法律明确规定。

2)直接选举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如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全国和省级、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各级人大代表每一届任期都是五年。

3)直接选举程序,一般包括:划分选区、选民登记、提名候选人、投票选举、公布选举结果。

5、我国公民应当怎样正确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神圣的政治权利,在直接选举中,选民依法参加选举,对人大代表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也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选民,也可以弃权。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剥夺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既保证了每个选民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又使得人人都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机会。

八上历史笫9课笔记

八上历史笫9课笔记

八上历史笫9课笔记
以下是八年级历史上第9课的笔记,供您参考:
1. 甲午中日战争: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日本获胜,并迫使中国签署了《马关条约》。

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

2. 《马关条约》: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

该条约规定了中国将管理台湾和澎湖列岛的权利交给日本,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和开设工厂。

此外,条约还规定了赔偿战争费用和开放新的通商口岸等条款。

3. 戊戌变法:在甲午战争后,中国的维新派提出了改革的主张,并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

1898年,维新派开始推行戊戌变法,旨在推动政治、经济
和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

然而,变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和镇压,最终失败了。

4.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生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运动的目的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统治。

然而,义和团的行为也包括了盲目排外和极端主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和镇压。

5.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发生在1911年。

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革命后,中国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民主共和的时代。

以上是八年级历史上第9课的笔记,包括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

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高考考点:3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2、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①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要学会统筹兼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 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 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含义 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 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区 定作用的矛盾 别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 处于从属地位 作用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①相互影响。主要矛盾由于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因而它的存在与发展规定或影 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虽然对事物的 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 解决 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主要指两 种情况: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上解决了;原来的主 要矛盾虽然并没有解决,但其它矛盾可能更为突出,也
决定事物的性质,其原因是矛 区 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其原 作 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 别 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 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又支 用 起着决定作用 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 要求做事情要抓重点、抓关 法 键、抓中心,但又不能忽视 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 但又不能忽视支流 论 一般 见《世纪金榜》P175 “主流”“方向”“大 判 “重点”“中心”“关 局”“性质”“主体”“优劣” 断 键”“突破口”等
(2011· 天津文综)“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 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见下图)。该图看似简单, 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 )。 ①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绝对同一的观点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 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