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活》片断解析看托尔斯泰独特艺术手法

合集下载

《复活》个人品鉴心得与体会(精选11篇)

《复活》个人品鉴心得与体会(精选11篇)

《复活》个人品鉴心得与体会(精选11篇)《复活》个人品鉴心得与体会篇1近期,我读完了俄19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复活》。

“复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

我对托尔斯泰颇有了解。

其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而我怀着兴趣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

聂赫留朵经历了军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

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

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

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

最后“救助”终末成功。

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

这时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复话”。

读过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

才渐有所悟: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

受人唾骂。

相反之,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堕落的人中,也有从新“洗清”自我的人。

《复活》个人品鉴心得与体会篇2写于19世纪末的长篇小说《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一峰”。

他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弘气魄和明亮的诗意,也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和不安的骚动。

《复活》完全是体现了一位诗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无畏的大气!《复活》是以一个农民的眼光描写俄国社会地主资产阶级社会和国家,是托尔斯泰与当时社会彻底的决裂,对其完全的否定的宣言。

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上流社会的聂赫留朵夫,他是一位有名望的法庭陪审员,在审理一件杀人案中,在法庭上见到一位被指控为“杀人犯”的女子,而这个女子正是曾经被他侮辱和践踏过后而又糟蹋她抛弃她为妓女的玛丝洛娃。

从《复活》解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从《复活》解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从《复活》解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作者:王梅菊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9期摘要: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是复杂矛盾的。

宗教对于托尔斯泰十分重要,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他的宗教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他,才会有新的发现。

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不同于基督教思想,但“托尔斯泰主义”受基督教思想影响很大,在其一系列观点中都可以找到宗教意识渗透的明显痕迹。

1899年完成的《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它比较明显地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其独特的宗教意识最显著。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托尔斯泰主义宗教思想在俄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列夫·托尔斯泰都有其独特的地位。

他以文学创作为手段,表达对俄国历史的思考、对现状的批判、对未来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

这套思想体系希望社会能以“博爱”为基础,“不以暴力抗恶”,进而进行“道德自我完善”——这就是所谓“托尔斯泰主义”。

这一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托尔斯泰始终把思想探索置于最高的地位。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艰难探索的一生,时代的局限使他不由自主地在相当程度上把自己的思想纳入了宗教的轨道。

因此,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他的宗教探索。

对于这些,带有思想总结性的最后一部小说《复活》体现得比较明显。

1921年张闻天在《托尔斯泰的艺术观》中指出托尔斯泰“拿宗教的知觉去评定艺术的价值”,这种宗教的知觉即为基督的知觉,“基督的知觉给一切人类情感以新方向”[1]。

刘半农认定托尔斯泰的创作以“‘Where’s?love,there’s?God’(哪里有爱,哪里就有上帝)一说为归宿”。

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明显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他的那些以“爱”为主题的人道主义思想源于基督教义。

但托尔斯泰的宗教意识并不是独立表现的,作者的“不以暴力抗恶”等主要思想是它的载体。

《复活》(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

《复活》(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

《复活》(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复活》(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一部深度挖掘人性、社会与道德的伟大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的复杂面貌,更以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在细读这部作品后,我被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

书中,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的故事,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不仅是个人灵魂的觉醒,更是对社会阶层、法律、道德的全面反思。

原文中,“他明白了,他的罪行并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整个生活条件。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

《复活》对人性的剖析入木三分。

马斯洛娃的堕落与聂赫留朵夫的觉醒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人性在苦难中的挣扎与选择。

托尔斯泰在书中写道:“人类有两种生活: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内在的。

”这正是对人性的高度概括,引人深思。

作品中,托尔斯泰的文字犀利且充满力量。

他旁征博引,触类旁通,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例如,在描述聂赫留朵夫的内心挣扎时,托尔斯泰写道:“他感到自己内心有两种力量在斗争,一种是高尚的、善良的,另一种是卑鄙的、邪恶的。

”这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让人感同身受。

《复活》不仅是一部揭示社会现实的作品,更是一部探讨人性、信仰和道德的哲学巨著。

托尔斯泰在书中传递了一个观念:只有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罪行,才能实现心灵的复活。

这无疑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深刻探索。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更引领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的深沉关爱。

这无疑是一部值得推荐给每一个热爱文学、关注人性的读者的经典之作。

```第二篇范文《复活》(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托尔斯泰的《复活》,这部作品展现了一场关于女性身份、尊严与解放的深刻讨论。

从《复活》片断解析看托尔斯泰独特艺术手法

从《复活》片断解析看托尔斯泰独特艺术手法

从《复活》片断解析看托尔斯泰独特艺术手法文学泰斗、批判现实主义集大成者列夫·托尔斯泰极其善于将人物置身于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中,探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来揭示人物多样化的性格特征,给读者留下铭心的记忆,《复活》中的主人翁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艺术手法下塑造出的典型人物形象。

本文试图以作品中法庭庭审一节的片断解析为例,从中细细品味托尔斯泰在人物刻画上的不朽艺术魅力。

标签:人物;戏剧化;心理冲突;讽刺艺术;手法运用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被列宁誉为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他的文学艺术博大精深,除了擅长以特有的广度来再现史诗般的宏伟场景,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其揭露丑恶社会现实的创作主旨,更为突出的是他善于洞察人物内心奥秘,刻画微观世界人物心灵的嬗变过程,将人性的下意识思想行为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就透过《复活》中庭审一节片断的精心架构来感受这位大文豪独到的艺术才华。

小说写贵族少爷、大学生聂赫留朵夫,一年暑假到姑母家的田庄消夏度假,不经意间爱上了姑母家收养的婢女玛丝洛娃。

几年后,他在服役前因顺路再次来到姑母家住了四天,就在那个复活节的晚上,他诱骗并占有了玛丝洛娃。

为此玛丝洛娃跌入了苦难的深渊:被主人赶出家门,为了生计被迫当女仆,又因不堪忍受男主人的调戏重新漂泊,最后沦为妓女。

在一次旅馆仆役谋财害命的案件中被他人嫁祸,使她背负着杀人犯的罪名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

然而在法庭审判中,聂赫留朵夫戏剧化地作为贵族代表参加了陪审,他一眼就认出了面前这位正要受审的女人就是自己十年前凌辱并抛弃的玛丝洛娃,于是他的内心卷起波澜,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心里展开。

几经挣扎后的聂赫留朵夫终于鼓起勇气承认了自己的罪过,并决心与玛丝洛娃结婚以赎前愆。

他清理了财产,把土地分给了农民,想方设法营救玛丝洛娃,还一直跟随着她到西伯利亚。

浅析心灵辩证法——《复活》

浅析心灵辩证法——《复活》

浅析心灵辩证法列夫·托尔斯泰作为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创作生涯长达60年,为后人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

其中《复活》作为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他晚年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

《复活》在题材的广泛性、内容的深刻性和丰富性以及心理描写技巧的多样性方面,使作品呈现出史诗性风格。

其中心理描写技巧主要是心灵辩证法的运用。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

”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所说的“心灵辩证法”。

“心灵辩证法”是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不同于其他心理描写大师的突出特点。

托尔斯泰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抓住思想感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一丝一毫地追索出人物思想感情巨大变化或剧烈转变的全过程,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刻画微观世界,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充分展示人物从一种思想感情向另一种思想感情的极端转变。

这种心灵辩证法在其作品《复活》中有着突出的表现。

其中心理描写最突出的是人物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经历了从心灵纯洁到堕落虚伪再到“复活”的极端心理变化历程,是一个“忏悔的贵族”。

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每一次反思,几乎都是“心灵辩证法”的细腻展示。

其中又以法庭重逢的描写最为突出。

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与玛丝洛娃相遇时,他对女主人公既有怜悯和同情,又有着一种模糊的厌恶感;既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既羞愧不已,又害怕被玛丝洛娃认出并当众揭发;既提心吊胆,盼望着审讯快点结束,但又不能将目光从马斯洛娃那对清亮的眼睛上移开。

他逃避不能,承认不敢,又是烦躁,又是担心,甚至不愿相信眼前的事实就是由他造成的,但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脱不了干系。

复杂的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在这里描写得精细入微,丝丝入扣。

这次法庭重逢,是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苏醒。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作者:黄焯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8期摘要: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作品。

首先,它对在当时社会的罪恶和腐朽反动的国家、法律、教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披露。

更重要的是,许多人认为本书宣扬了“博爱”、“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思想,即“托尔斯泰主义”。

文章将对《复活》中体现的“博爱”、“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三个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复活;托尔斯泰主义;分析一、托尔斯泰主义的内涵托尔斯泰主义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突变后提出的基于对俄国和全人类终极关怀的主张,以“不以暴力抗恶”为主要内容,包括“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宽恕”。

托尔斯泰在完成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批判力量发展到顶峰,达到了“清醒现实主义”。

以广大农民观察俄罗斯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表达自己的意见,是他后期创作批评的根源,并在他的小说《复活》中表现最为引人注目,也最为突出。

《复活》包含的思想,除了对现实无情的批判,还热切宣扬赎罪、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博爱”思想,被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对生命、生活进行思考和体悟后为人生方向寻找的标志。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它对人生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终极目标的关怀,对未来的积极意义将逐渐显示出来并引起重视。

二、《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如果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精神结晶,那么《复活》便是托尔斯泰精神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博爱。

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复活》中,“博爱”几乎与“宽恕”等同,因为不能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宽恕是博爱的最大障碍。

如果一个人不能原谅别人,内心很容易被“恨”占据,恶是世界不和谐、无法共生的根源,而恨往往是人们遭受恶的摧残造成的。

从《复活》看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特色

从《复活》看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特色

从《复活》看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特色一、引言俄国伟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文学史上“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旨在揭露俄国丑恶的社会现实,剖析人物内心细微处的变化。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著作,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创作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当托尔斯泰接近人生终点之时,他的人生体验已达到成熟期,阅历也非常丰富,基于对真实事件的了解,深度挖掘真实事件背后所表现出的俄国资本主义下的黑暗与丑陋。

十九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俄国受俄土战争的影响,俄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尤其是地位低下的底层人民,连年饥饿使他们饱受折磨,再加上资本主义的压榨,让本已无力的人民更加绝望。

这时的托尔斯泰看清了治理国家的沙皇的嘴脸,希望借此小说警示上层贵族阶级,同时也在向普通民众宣扬博爱、勿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精神。

他曾说道:“艺术的主要目的——假设真的有所谓艺术并且假设艺术真的有所谓目的的话——那么,艺术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表现和揭示人的灵魂的真实,揭露用平凡的语言所不能说出的人心的秘密,因此才有艺术。

”《复活》主要叙述了女主人公喀秋莎·玛丝洛娃的悲惨命运。

玛丝洛娃在做女仆时被主人的侄子诱奸致使其怀孕,经历了失去孩子的痛苦以及做女仆时多次被扫地出门的窘况,最终沦为妓女,她原本以为能够从此过上安稳的生活,却不幸被指控谋财害命而走上法庭受审判。

命运一直在捉弄着她,审判她的陪审员正是当年诱奸她的聂赫留朵夫。

在见到玛丝洛娃之前,他已经把她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再次见到玛丝洛娃时,聂赫留朵夫竟起了恻隐之心,想要为她申冤,实际上也这么做了,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行为打动了玛丝洛娃,玛丝洛娃再次真正地爱上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是真诚的,玛丝洛娃的“复活”是彻底的,而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他精神上的“重生”,用尽全部气力做最后的挣扎,小说中体现了博爱、勿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精神,在经过后人的不断总结之后,将之概括为托尔斯泰主义,接下来,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看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的具体体现。

《复活》读后感探讨托尔斯泰之《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复活》读后感探讨托尔斯泰之《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复活》读后感探讨托尔斯泰之《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一爱一。

1.道德的自我完善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一性一和上帝的内在一性一。

在托尔斯泰主义中,表现为“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复一活》中他写道:“一个是一精一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一性一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

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经受很多考验,因为在人心中那个兽一性一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一温一良的本质,诱一惑人要及时享乐。

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一性一,就不得不经常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这里,我们会注意到“自我”两个字,也就是说,道德的完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我”,《马太福音》的条条框框不足以约束我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圣经》中的所有箴言必须与我们内心的神,或者说“一精一神的人”相对话,相联系,才能得到呼应,才能使我们由内而发的改变。

对心中的神的触发,往往只在一瞬间,一爱一情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悔恨也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甚至是罪恶也同样可以,只是在看到之时人们强迫自己把眼睛闭上,而纵身于罪恶给人们带来的片刻快十感之中。

“我要过人的生活。

”托尔斯泰认为,真正的人是永远根据自己的良知做事,时时刻刻进行自我反省,以避免自己掉入堕一落的深渊,即使曾经有过可鄙的生活,浑身罪孽深重,只要敢于呼唤自己的心中的上帝,勇敢面对以前和以后所有的时光,让“一精一神的人”永远站在“兽一性一的人”之上,那么就能拯救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