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1)

合集下载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仿真(B)卷(人大附中含答案)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仿真(B)卷(人大附中含答案)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仿真(B)卷(人大附中含答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XX-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仿真测试卷历史(B)注意事项:.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XX新余市联考)“如果过去的商朝臣子很快带着他们治下的领土投降,或者遇到一个无法用武力征服的商朝旧臣,周朝就承认他们为封建领主。

”材料主要说明A.“封建领主”具有绝对的优势B.西周时期宗法制观念逐渐淡薄c.分封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D.殷商遗民在西周得到足够重视2.(XX张家口市联考)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

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

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

”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3.(XX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官”是确定待遇的标准;“职”指职位,如“大学士”系而“差遣”则掌握实际事务权力。

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资历的限制。

这一做法有助于A.防止官员权力膨胀B.明确官员的职责c.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减少吏治腐败发生4.(XX衡阳市联考)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极其重视祭祖,族人参加祭祀时,要诵读族谱,击鼓讲唱:“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贵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历史参考答案

贵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历史参考答案

贵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二、必考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共37分。

)25.(25分)(1)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以“主权在民”的原则反对“主权在君”、以“分权原则”反对“君主集权”的思想,以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资产阶级统治起到引领作用;《人权宣言》以启蒙思想为理论基础,确立许多资产阶级的法治原则,是近代世界奠定新的社会和政治秩序的理论基石。

(答1点2分,2点3分)《1791年宪法》确立了王在法下、法律至上的原则;在实践人民主权时,该宪法对选举权资格的限定,剥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选举权,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相矛盾,说明该宪法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答1点2分,2点3分)1804年颁布的《民法典》否定了封建特权,用法律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民法典》确立的资本主义立法规范,促使了法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这种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实现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答1点2分,2点3分)(2)举措: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确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架构;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1982年通过的宪法修订案,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度、法律化;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政治。

相同:追求民主和平等。

(2分)不同:法国立法保障人民主权,反对封建专制特权。

中国立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4分)目的:法国立法明确主权在民,是为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中国立法保障人民权利,加强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山东省泰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2018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第I 卷(选择题共48分)第I 卷共32 小题,每小题1.5 分,共48 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这表明西周政治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 实现了家国一体D.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B【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诸侯国独立性较大,从材料中的“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来看,说明西周政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故答案为B 项。

其他三项也是西周政治的特点,但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 项。

点睛:分封制的实行,使得西周国家政权逐渐趋向严密,克服了夏商时期的松散状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局域。

但是,分封制本身存在缺陷,诸侯利用在自己的领地——封国内享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逐渐瓦解。

2.历史学家钱穆说:“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

……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

上述现象得以改变始于A. 秦汉时期B. 魏晋时期C. 隋唐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改变了材料中的“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的局面。

故答案为C项。

秦汉时期和魏晋时期还没有实行科举制,排除A、B项;明清时期实行科举制,但不符合题干中的“始于”的要求,排除D项。

3. 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2018届北京市昌平区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试(解析版)

2018届北京市昌平区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试(解析版)

2018届北京市昌平区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试(解析版)(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018.1考生须知1.考生要认真填写学校、姓名和考试编号。

2.本试卷共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道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三道大题,共52分。

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错误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及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治国思想。

下列选项属于道家提出的是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远徙”C.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D.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是儒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B是道家思想,强调小国寡民、无为而治;C是墨家思想,强调兼爱;D是法家思想,强调法治。

故本题选B。

2. 据成书于西汉的《史记》等文献记载,秦二世是靠矫诏篡位当上皇帝的。

考古学家在一枚秦代竹简上发现,秦二世称“朕奉遗诏”继位,这一说法得到了记载秦始皇临终前遗言的西汉初竹书《赵正书》的印证。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史记》关于秦朝的记载不可靠B. 所有文献记载的历史都不是信史C. 只有考古发现的材料才是可靠的D. 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得知,考古发现的秦代竹简与《史记》记载有不同之处,可以证明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D正确。

材料只涉及了《史记》中关于秦二世做皇帝的途径的问题,而A选项否定了《史记》中关于秦朝所有事情记载的真实性,是以偏概全的表现,A错误。

B项“所有”过于绝对,错误。

C项中的“只有”过于绝对,错误。

2018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1. 学者许倬云曾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问的关系。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 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C. 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 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问的关系。

”可知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故选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B,C所述与题意无关,排除。

2. 据《汉书》载,汉武帝之孙刘贺,幼年继承王位,不久因种种劣迹、不学无术被废黜,封为海昏侯。

后来刘贺墓出土了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

依据材料,可以得出A. 郡国并行制已废除B. 《汉书》记载不足为信C.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 《论语》成为儒家经典【答案】A【解析】依据史实,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被废除,故选A;B项所发错误,排除;材料与儒学正统无关,排除C,D。

3. “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

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A. 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 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 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D. 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答案】B【解析】唐代初期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此时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后来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到宋代政事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行政机构也就是中书门下,也就是说相权在集中扩大,故选B;4. 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问,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

安徽省亳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亳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亳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卷上。

)1. “家国同构”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位学者绘制了如图所示结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血缘关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纽带B. 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C. 儒家思想是宗法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D. 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延伸【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家国同构”,意即宗法家族其实就是国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和延伸,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血缘关系并非所有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纽带,例如,郡县制就不注重血缘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封建政府财政来源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法观念产生早于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不可能是宗法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史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

”这反映了东汉时期A. 庄园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B. 庄园经济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C.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基本破产D. 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已完全失控【答案】B【解析】庄园经济是独成一体的,是要进行各种各样经营的,既要经营农业又要经营商业等行业,所以庄园经济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这也是材料的主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庄园经济一直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东汉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未破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完全”失控,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庄园经济是多种经营、综合性经营。

3. 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

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监测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监测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贵阳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考试试卷历史2018.1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1-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符号填在答题卡相对应的题号内。

)1. 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

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储贰,故曰开国之处,实无封建之事。

”这说明商代A. 具备了初步的宗法秩序B. 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C. 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D. 非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商人兄弟相及”“ 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储贰”可知,可知血缘维系的宗法制度已经出现,但不够完善,故A正确,C错误;B与史实和材料“兄弟相及”不符,故排除B;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是在春秋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故排除D。

2. 古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名为抑商·实为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

”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秦国禁止弃农经商B. 西汉盐铁官营政策C. 唐朝限制商人科举D. 明清御用官窑瓷器【答案】B【解析】“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是指抑制私人经商,政府垄断商业的发展,西汉盐铁官营政策就是政府垄断了盐业和铁业,不让私人插手,所以本题选B;ACD项无法体现材料“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排除。

3. 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从技法上廓清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紧密揉为一体,“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审美思想出现了”。

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A. 重视法度B. 尚意C. 追求神韵D. 重情【答案】A【解析】由材料“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紧密揉为一体”,可见唐代书法重视法度,故选A;BCD不符合材料“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排除。

4. 唐史书记载:“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

泉港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 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这反映了A.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 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C. 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 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答案】A2. 下表是唐宋时期茶叶产地数量变化表(单位:个),从表中可以推出A.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 饮茶习惯日益平民化C. 区域分工渐趋合理D. 奢侈品茶叶更受欢迎【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实现经济重心南移是在两宋之际,故A项错误;由表格来看,产茶州数量增加,而贡茶州比例大幅度减少,说明茶叶不再是贵族专用的奢侈品,而且越来越平民化,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无关区域分工,故C项错误。

3. 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

唐文宗曾说。

“去河北贼(指播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

唐代朋党之争A. 导致了唐末藩镇割据B. 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C. 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D. 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成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得出出身科举的牛党战胜出身士族的李党,科举制的作用日益凸显,客观上有利于出身庶族的学子通过科举成为统治阶层,故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唐朝牛李党争的相关内容,没有涉及其与近代政党政治的关系,故B项错误;牛李党争发生在中央朝廷,是出身不同的官僚集团的党派斗争,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AC项错误。

4.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这反映了A. 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B. 国家经济政策发生改变C. 全球化已经影响中国D. 重农抑商观念依然强大【答案】C5. 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三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
历史模拟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全卷共6页;全卷2大题35小题;满分1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卷上的年段、原班级、原座号、姓名、准考证号、考试座位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卷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卷卷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破损;
5.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西周时期,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B. 维护贵族等级秩序
C. 构建家国一体的政局
D. 强化尊祖敬宗观念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各级宗族成员都以“宗子”为中心,体现了宗法制当中的等级秩序不可僭越,B正确。

材料未涉及“神”,A错误。

材料中只说了“家”,没有“国”的信息,排除B。

虽然材料中有“尊祖”和“敬宗”,但这只是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

2. 据考证,西周至春秋早期,一些相距甚远的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此现象说明:
A. 手工业实现了器物标准化生产
B. 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 宗法制确保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 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答案】D
【解析】分封制度下,随着土地和土地上奴隶受到分封外,青铜器等工艺品随之分封,体现出青铜文化的向外传播,故D正确;标准化生产不符合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故A错误;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诸侯有义务服务天子,故B错误;材料说明的分封制影响,故C错误。

3. 下表是不同时期的人对汉代李广将军封王的认识,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李广遇不逢时
B. 李广心胸狭窄
C. 李广未被封侯
D. 李广没有军功
【答案】C
【解析】第一则材料大意是: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如果让你生在高祖时代,被封个万户侯都算不得什么,说明汉文帝认为李广未封侯原因是李广遇不逢时;第二则的大意是:没有比杀死已经投降的俘虏更大的错误了,这就是将军不能被封侯的原因,说明汉朝王朔认为李广未封侯的原因是李广错杀俘虏。

第三则材料“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由其治军不用纪律”,说明宋人何去非认为李广未封侯原因是军纪不严。

第四则材料“广不能忘一尉之小憾……其不侯故宜”,明人董份认为李广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因此不得封侯。

从四则材料可以得知,四人对于李广未封侯的原因意见不同,但可以确定的历史事实是李广未封侯,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给出四则材料,让学生选择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即寻找四则材料共同肯定或确
定的历史信息,答案要符合所有材料,不能与其中任何一个材料有冲突。

A选项只符合第一则材料,B选项只符合第四则材料,D选项史实错误。

因此答案选C。

4. 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史书记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江西行省南康路接界,北至扬子江与河南行省扬州路接界,南与江西行省潮州路接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接界,西南与江西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河南行省安庆路接界。

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
A. 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
B. 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亊控制
C. 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
D. 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往往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行省制满足中央财政需要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加强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的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防止武将专权的问题,也没有体现行省对地方的监察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B。

5. 明代官员海瑞充任地方官时,自述对案件的斟酌标准是:“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

与其屈贫民,宁届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

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教弊也。

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这体现了明朝时:
A. 宗法制的影响还在
B. 海瑞秉公执法,不愧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C. 没有完善的司法制度
D. 保持了统治阶级权力的稳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宁屈其弟”“宁屈其侄”“宁屈富民”等信息,可以看出审理案件标准不一,体现出明朝时期司法制度还不够完善。

故答案为C项。

A项不能说明“宁屈乡宦”“宁屈小民”,排除;材料不能反映海瑞秉公执法,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6. 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答案】A
【解析】柱状图体现出用于农业的工具多样化,有碎土工具、刨土工具等,体现出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中主要提及农业生产,不是官营手工业特点,故B错误;冶铁业应该多样化,并不是单纯农具为主,故C错误;D中全面说法绝对。

7.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

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这表明:
A.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B.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C.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D.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答案】D
【解析】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东部地区,所以唐代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说明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长江下游地区属于南方,所以唐代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则说明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商业而非交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城市兴起体现的是商业的普遍发展而非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商帮的涌现是在明清时期而非唐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8. 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
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

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

据此作者认为:
A.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 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答案】A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中国农家家都在村耕作之余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规模小但聚在一起就是惊人的数量,结合所学可知正是这样的小规模的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中国生产方式的变革,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中的“科学技术”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中国的国内市场并不狭窄,而且材料中没有体现。

9.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表明:
A.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B
【解析】由“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结合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分裂的形式可以看出政治形势影响了儒学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丰富儒学的内容主要是指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法家;D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10. 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

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
A. 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
B. 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