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义堂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28 醉翁亭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

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28 醉翁亭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

28.醉翁亭记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情感与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法指导:回顾小结,归纳学习。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洌( ) 朝( )而往1.《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2.齐读第1自然段。

3.结合注释翻译第一自然段。

蔚然 。

深秀, 。

山行 。

峰回路转:回, 。

转,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指亭四角飞檐翘起。

临,靠近。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学讲预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学讲预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醉翁亭记》学讲预案(第一课时)一、自主先学1.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 ) 林壑.( ) 琅琊..( ) 饮少辄.( )醉伛偻..( ) 酒洌.( ) 山肴.( ) 岩穴瞑.( )野蔌.( ) 觥筹..( ) 射者中.( ) 弈.( )者胜颓.然( ) 阴翳.( ) 潺.( )2.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实词林霏开:临于泉上者:泉香而酒洌:杂然而前陈者:觥筹交错:阴翳: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宴酣之乐:野芳发而幽香:云归而岩穴暝:翼然:颓然:(2)一词多义归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乐山水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秀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谓太守自谓( )太守谓谁(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朝而往,暮而归( )溪深而鱼肥(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词类活用名之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古今异义醉翁之意不在酒(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颓然乎其间者( )野芳发而幽香( )3.作者链接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文忠是他的谥号。

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4.背景链接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二、合作助学(一).理清思路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二). 文本探究——寻找醉翁亭1.滁州的地理特点?2.西南诸峰的特点?3.琅琊山的特点?4. 亭的位置?5. “来饮于此”中“此”指?6.自号醉翁的原因?三、拓展导学寻找四大名亭四、检测促学阅读“环滁皆山也……得知心而寓之酒也”部分,回答问题:1.文中最能说明醉翁亭命名之意的一句话是“”。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 醉翁亭记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 醉翁亭记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8 醉翁亭记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以“乐”为主线的层次结构,背诵全文。

2.品味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以“乐”为主线的层次结构,背诵全文。

2.品味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资料链接1. 作者简介: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领袖。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2. 写作背景: 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

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第一课时课时要点熟读课文,学习第一二段。

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

滁壑琊潺酿暝蔌弈翳觥偻洌2.朗读课文。

3.解释词语。

(一二段)蔚然山.行醉翁之意.临.于泉上岩穴暝.翼然得.之心寓.之酒林霏开.野芳发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轮流口译一二段文字。

2.分别概括这两段内容。

巩固提升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2.熟读背诵。

结合写景顺序记忆。

记忆思路:第一段:环滁→琅琊→酿泉→醉翁亭→命名由来第二段:朝暮→春、夏、秋、冬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课时要点学习第三四段,把握内容及主旨。

1.解释词语。

伛偻提携 杂然而前陈.者 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 射.者中 苍颜..白发 颓然 述以.文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本课成语有: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思是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水落石出” 现在的意思是事情真相大白。

3. 第三段描绘了四幅图画,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核心是 太守醉 。

1.分别概括这两段内容。

2.思考填空。

(1)贯穿全文主线..的字是 “乐” ,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太守之乐包含 “山林之乐” 、 “宴酣之乐” 、“乐其乐”即 与民同乐 。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醉翁亭记》(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醉翁亭记》(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X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某某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僧( )辄( ) 霏( ) 暝( ) 洌( )蔌( ) 弈( )翳( ) 携( ) 觥( )伛( ) 蔚( ) 偻( )朝( )而往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积累第1自然段的词汇。
标记重点词义,读一读,记一记。
背诵第一段。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背诵第一段及重点字词。
课外作业
翻译第一段。
教学札记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11)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12)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8醉翁亭记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8醉翁亭记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28《醉翁亭记》学案教师寄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乐也。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基础知识熟练朗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字,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玡()林壑()辄醉()弈()者胜穴暝()伛偻()酒冽()山肴()野蔌()觥筹()阴翳()2、解释加点字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翼:)②名之者谁?(名:)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④伛偻提携。

(伛偻:)3、翻译句子。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名之者谁?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伛偻提携。

⑤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4、阅读课下注释①并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写出你所知道的与课文及作者相关的知识。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5、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本文写景很有层次,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思考: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写亭的环境:从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到。

(3)写山间之四时:从到。

(4)写宴饮场面:从到。

6、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的?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提示: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找出相关的句子。

(1)写亭的环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8、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9.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四、拓展延伸。

、10、如何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五、课堂小结收获:疑问:六、达标测试1、下列四句中有一句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请选出这一句()A、野芳发而幽香B、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C、溪深而鱼肥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2.选出“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A.禽鸟知山林之乐B.名之者谁C.四时之景不同D.醉翁之意不在酒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8课《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8课《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1)

《醉翁亭记》师:在昨天的自主预习中,很多同学写下真是的阅读初感和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屏显】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什么情感?曹童星汪颖沈家豪等16位同学2、文中有许多的“而”“也”有什么作用?赵禹沈沁妍周滟等11位同学3、题目是《醉翁亭记》,可本文在写“景”和“宴”方面下了不少笔墨,有什么作用?薛鑫怡邵宇林等8位同学4、欧阳修为什么被贬还这么快乐?他究竟“乐”些什么?吴洁严程宇舒俊晖等5位同学5、为什么作者不以第一人称,而以第三人称来写?吴佳骏冯凰金怡君赵宇婷其实这五个问题都非常紧扣醉翁亭记的特点,单元学习特点,都是有价值的,师:其实这五个问题都紧扣了《醉翁亭记》这篇课文的特点,以及古代散文的文体特点,包括单元学习的重点,老师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这些问题中,老师觉得有一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你们觉得是哪一个呢?生:我觉得是第四个。

师:你觉得有意思在哪里生:“欧阳修为什么被贬还这么快乐?他究竟“乐”些什么?师:很不同寻常,是吧?师: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感觉吗?你还觉得哪个是比较有意思的?生:我觉得第五个比较有意思,师:怎么说呢?生:本来文章中明明写的是自己,而却要用另一种角度来描述这篇文章,实在师有点不同寻常师:你说出了我的心声,谢谢你,我们来采访一下提出问题的同学,比如说,吴佳俊,你当初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生:因为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欧阳修写文章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一点,师:那么你说的第一人称指的是什么?生:用“吾”“我”这些。

师:在文言中表示我的,除了“吾”之外,还有哪个呢?生:“予”。

师:那么第三人称呢?你指的是什么?指现代汉语中的“他”吗?生:不是。

师指“醉翁太守”。

师:坐,非常好,除了醉翁、太守师第三人称,还有其他的第三人称吗?生:游人师:游人?表示我的第三人称,你可以看文章的最后他用的是?生:欧阳修,师:直呼自己的名字也是。

同学很独到的抓到了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也就是作者明明写的是我,却为什么用“醉翁、太守、欧阳修”三个不同的第三称谓来称呼自己呢?那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会惊喜的发现他串联起刚才所提起的了其他四个问题,所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醉翁亭记》,好吗?同学首先来看一下,关于这个问题,同学有没有自己的初步的想法,或者说思考的呢?师:生活中当中有没有人用不同的称谓?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同一个人用不同称谓。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8醉翁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8醉翁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边默读边圈画重点词语。
描写:亭的环境的句子 :
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的句子:
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的句子
描写: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自 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2、组员互相说说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3、组内探究太守之乐4、根据理解补充下面的句子。
我们看到了一个的太守。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写法。感受写法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主旨。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任选其一,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评价时注意结合文章主旨;注意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同时注意语言的训练。
注意从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来比较。
时习
1、阅读拓展:《六一居士集》。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整理字词。
4、本文的体裁。
5、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二课时


备习检查(交流)
情境导入
出示检测学案。
适时做必要的点拨纠错。
出示有关醉翁亭的两幅图片。感受到醉翁亭的特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醉翁亭记》,共同感受生命的另一层面——与民同乐(板书课题)
独立思考;对子间互问互答;进行报告。
“太守之乐其乐”要读得特别慢,表现他的陶醉。
“乐其乐”要强调,用重音轻读法和拖读法。
精习
1、本文题目是“醉翁亭记”,描写对象是醉翁亭,但文中却穿插了几处“乐”。这些文字与醉翁亭有什么关系?
2、思考:你想对欧阳修和滁州百姓说些什么?请想一想,写一写。
3、比较《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
点拨:以点带面。
四、拓展延伸。、
15、如何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引导学生把握 写景特色,从描写入手分析写作手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1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1新人教版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标示生僻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学生齐读一遍文章。
四、学生分四人小组疏通文字障碍教师解疑释难,明确:
1、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环:环绕尤:尤其、特别山:沿着山路
翼然:像鸟的翅膀的样子临:高踞、靠近作:建造
名:取名、命名谓:称呼、叫、是辄:就
在乎:在于开:消散归:聚集、回家
④若夫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⑤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⑦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⑧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提醒学生利用课下注解和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教师说出:“庆历四年”。
二、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三、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
六一居士。
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醉翁亭记
课题
醉翁亭记
课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源自成就。2、了解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娱情山水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思想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教学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2
一、【学习目标】
1、本节课共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体会虚词的作用。

2、品读课文,感受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提高鉴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体会虚词“也、而”的作用,理解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品读课文,感受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提高鉴赏能力。

三、【自主学习】
1、解释加点字。

若夫
..也。

野芳发而
..繁阴,
...幽香,佳木秀而
..变化者,山间之朝暮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
风霜高洁
..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
2、思考:
(1)概括第2段段意。

(2)第2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写山间的景色,
第二层写山间的景色,
第三层写。

(3)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
早:
晚:
(4)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春:,夏:,
秋:,冬:。

4、解释加点字。

至于负者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渔.,溪深而.鱼肥,酿泉
..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为酒,泉香而
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
也。

四、【合作探究】
1 阅读课文第二段,探究下面问题:
(1).文段先写之景,再写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

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文中描写春季景色的是:
(4).文中描写秋季景色的是;
(5).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它现在的意思。

(6).“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2 阅读课文第二段,探究下面问题:
(1).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2).文中能表明本段文字内容核心的是哪个句子?
(3).从文中找出描写“众宾欢” 的语句。

(4).“宴酣之乐”体现在哪里?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大意。

(6).文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五、【达标巩固】
中考题: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饮少辄.醉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宴酣.之乐④射者中,弈.者胜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者休于.树 [ ]
A.告之于.帝
B.苛政猛于.虎
C.躬耕于.南阳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句。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选文第二段写了山间的朝暮四时之景,其中写冬景的句子是:
5.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