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的逻辑:生态文明

合集下载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说到生态文明,我们首先来说说生态文明的定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生态文明吧!三百年的工业文化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文明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消费模式。

”“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

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

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

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

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

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

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的文明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它旨在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文明的背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生态文明的理念被提出并逐渐为全球各国所接受。

生态文明的地位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类只有遵循生态文明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确保自身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社会经济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转,人类文明也将难以持续。

此外,生态文明在人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与人类的伦理道德和审美观念相契合,有助于提升人类文明的品质。

生态文明的作用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生态文明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使人们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推动人们采取可持续的方式与自然互动,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其次,生态文明推动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鼓励人们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经济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此外,生态文明还强调了生态伦理,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公义和社会公平,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态文明的挑战与前景尽管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严峻。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

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和意识觉醒,生态文明的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个人开始采取行动,推动生态文明的实践和发展,用绿色、可持续的方式塑造人类文明的未来。

生态文明名词解释生态学

生态文明名词解释生态学

生态文明名词解释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物种的适应与进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

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生态学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技术,可以用来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

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文明形态。

它强调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尊重自然、珍惜资源、倡导绿色发展,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文明形态。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

同时,它也认为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大范畴包括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偶然性和必然性。

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应用于生态学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结论。

例如,生态学研究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表明,物种的进化与适应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既要适应环境,又要与环境保持平衡。

生态学中的量变质变规律表明,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节是一个不断量变的过程,需要保持适度的环境变化。

生态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物种的进化与适应是一个不断否定旧事物、发展新事物的过程,需要保持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生态文明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为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指导,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

生态文明的辩论辩题

生态文明的辩论辩题

生态文明的辩论辩题正方,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和推广。

首先,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次,生态文明的推广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行生态文明,可以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同时,生态文明也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自然环境的舒适度,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此外,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有效地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反方,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一味追求环保而忽视经济发展。

首先,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只有通过经济的发展,才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如果一味追求环保而忽视经济发展,将会导致就业机会减少、社会稳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造成经济的倒退。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社会进步的基础上进行。

只有通过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增强环保意识,才能够真正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如果人们缺乏环保意识,无法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生态文明建设将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此外,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

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一种模式,而应当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因此,我们应当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一味追求环保而忽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和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文明。

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人类文明经历了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追求着物质和经济的发展,却也忽略了自然环境的损坏和生态的破坏。

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弥补了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重视了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演进。

生态文明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只有实现了生态文明,才能使人类文明在更高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和提升,从而实现人类更为健康、安全、美好的生活。

生态文明的基本要素生态文明的基本要素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

它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

并且还需要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为环境保护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资源是宝贵的,需要进行节约和利用。

只有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的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核心,指的是建立符合环保标准的经济、社会体系。

这样的体系可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提供良好的支持,在未来的日子里可以对人类社会做出更为显著的贡献。

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实践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环保事业,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加大了环保处理的力度,并且致力于节能减排,加快绿色低碳的发展,提高了公民环保意识,推动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结语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正如一个社会的发展必须有人文的支撑一样,要想走向可持续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具有生态观念的支撑。

生态文明的提出,不仅解决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为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如何用唯物辩证法理解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用唯物辩证法理解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用唯物辩证法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的未来。

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刻而有力的视角。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紧密相连。

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必然会遭受自然的惩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例如,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粗放式的工业生产模式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终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与生态文明息息相关。

环境恶化会引发社会矛盾,如因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可能引发民众的不满和抗议。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样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许多传统文化和习俗都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生态破坏可能导致文化的衰落。

同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生态文明建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演变和发展。

过去,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较为有限,往往更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相关的理念、政策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例如,从最初的简单治理污染到如今强调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从依赖传统的环保技术到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以实现更高效的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矛盾。

其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较为突出的。

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消耗资源,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压力;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又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可能会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

但我们不能将这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而应该认识到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推动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比如,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了环境污染,还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重要体现。

长期以来,一些微小的环境破坏行为可能没有引起明显的后果,但当这些破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

政治的逻辑

政治的逻辑

政治的逻辑摘要: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它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历史逻辑,同时也是当下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

关键词: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构建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相并列的高度,这充分表明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这既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一、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它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基础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

在农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附状态。

这种文明方式虽然也有对自然的破坏,但这种破坏基本上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即使是区域性的生态灾难也还不足以引起人们对自身生存问题的恐慌甚至反思。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曾经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但在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征服状态”,而且这种“征服状态”是野蛮的、掠夺式的。

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以它极大地伤害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有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生态文明的辩论辩题

生态文明的辩论辩题

生态文明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可持续发展。

首先,生态文明能够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文明的理念能够有效地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

其次,生态文明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清洁的空气、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态资源都是生态文明的产物,它们能够给人们带来健康、快乐和幸福。

最后,生态文明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绿色发展,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治理的成本,还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反方观点:生态文明理念虽然值得提倡,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首先,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利益冲突和利益不均衡的问题。

最后,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支持,但在一些地区和行业中存在着技术水平不足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名人名句:"人类的未来,关键在于生态文明。

" ——习近平。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珍惜它,呵护它。

" ——戴维·阿登堡。

经典案例:中国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总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能够保护自然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只有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2期2019年3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18 No.2Mar. 2019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明学】 主持人:方汉文 [收稿日期]2018-10-18[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与文化理论体系研究”(18ZWA001)。

[作者简介]方汉文(1950-),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明学。

世界秩序的逻辑:生态文明方汉文(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摘 要]从比较文明史来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决定了世界秩序的逻辑,在工业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逐渐疏离,形成了“生态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资本主义批判中提出“自然的报复”观点,否定了资本主义的世界秩序与技术理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以中国传统文明的辩证理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体,将生态文明作为科技化时代新世界秩序的逻辑基础。

[关键词]生态文明;世界秩序;文明逻辑[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73(2019)02-0072-07一、世界秩序的文明逻辑“世界秩序重建”是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所提出的,他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3)一书中指出:“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种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1]372笔者于2016年6月在美国蒙莫斯大学召开的国际比较文明学大会上发言指出:世界秩序不仅仅意味着谁是秩序的排列者,更重要的是由什么逻辑来排定这种秩序。

既然这种“世界秩序”如享廷顿书中所言是由“多种文明”所重建,而美国又绝不允许其他文明取代自己对于这种秩序的主导地位,那么“重建”其实陷于逻辑悖论:如果仍然是美国主导的文明主体,那就无所谓“重建”。

而“文明多样性”的国际秩序是全球化的基本特性,这也是无可怀疑的,它本身已经排除了单一主体性,因此,我们不必怀疑:世界文明秩序如果是“重建”就必须有一种新的逻辑。

以笔者之见,这就是中国主张的“生态文明”话语逻辑。

其实“生态文明”是西方学者先提出的。

1995年,美国的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的概念。

但是首先将之确立为基本国策的则是中国。

直到今天,多数西方学者甚至不知道英文中的“生态文明”这个词(Eco-Civilizations或是Ecological Civilizations)的来源。

其中相当多的生态学家的著作已经译成汉语出版,在中国成了“生态文明研究”的热销书。

但这些书的作者们只知道自己是生态学家或是生态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家等,他们只研究“生态”而不是“文明”,因此他们本人并不知道“生态”与“文明”之间相关联的逻辑是什么,也没有从理论上加以探讨。

这种情况令笔者意识到,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产生于中国的思想理论体系,仍然面临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

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对待学术研究,包括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化。

而比较文明学则是有条件推动生态文明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学科。

在《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笔者主持的学术专栏中,首次编发了课题组成员琳恩·罗兹(Lynn Rhodes)研究员(美国生态环境专家、蒙古国家生态环境咨询委员)的论文《美国与中国环境生态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在“生态文明与增量进步”一节中,作者指出:“‘人27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会将人类引导向一个新的‘生态文明’模型空间。

如果被足够多的人所认识,这将导致一个不同于‘当代文明末日’的结果。

生态兼容文明能让当代文明继续。

如果用教育合作,就能将‘当代文明末日’改变为‘生态文明持续’。

”[2]当然也必须指出,此文也是国际学者第一篇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论文。

笔者以为,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其实源于生态环境变化与文明史的关联,由此将生态与文明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早于2003年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原则,适用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全部进化过程,当然也就成为世界秩序的逻辑基础。

二、中国文明的“生民”逻辑中国文明主体崇尚“生生”观念,儒学的“生生”肯定人类的生命与生活存在的价值,重生命而轻往世与来世,但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

因为“生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天地人的大德,包括了“天人合一”的实践论。

这与基督教和佛教的天人关系论是完全不同的。

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系辞下》)天地之所贵曰生。

(《太玄·玄文》)生气阴阳气也。

(《礼记·乐记》)以生万民,以驮其福,生犹养也。

(《周礼·大宰》)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

(《大戴记·本命》)先说“生”字,生字具有引申意义,如“生犹言先生”(《汉书·高帝纪》),表明“先生”从词源就有尊崇的意义。

还有《易》中所说“生生不绝曰易”就是推崇世界的生长与前进的规律性。

“生民”则指人民生活生产的顺利进行,应用最广的是《诗经》的“生民”篇。

荀子说“生民生活民谓衣食”,依靠自然获得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这都是“生生”在中国传统文明中的本义之延伸。

生态,其本义就在于“生”,包括“生民与生生”二义,可以简单解释为“人类生活的有利状态”。

这种状态也是天地之大礼,人与自然作为两大根本,形成天人之道。

这是笔者对生态最简明的定义,大体是符合汉语本义的。

正如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所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天何言哉?”自然不言,而生生之道合于自然。

汉代以后的“天人合一”观念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当然是理想状态,也是儒家的理想,所以汉书中说“生天地之贵也”,世界秩序的中心是天人关系,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那么生态文明关系理当为“贵”。

不过毋须讳言,有天人合一,也必然就有了“天人相恶”。

庄子解释“天人相恶”:牛马四足,这是天,而“穿牛落(烙)马”就是人,人“穿牛落马”用以生产实践,生产与生活,创造了农业文明。

文明以牺牲“天”为手段,此之谓“天人相恶”。

这也是一种哲学观念,与儒学相左。

中国儒学太强大,老庄这种“相恶论”未能盛行。

但是在希腊哲学中则相反,“天人合一”并不受推崇,因此没有实践理性的支持。

而智者们或多或少地有些支持“天人相恶”论。

西方认为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圣经》中牛马不过是为了人类而生。

“天人相恶”的思想其实大盛于西方启蒙主义时代,以卢梭等人为代表,当然后世的弗洛伊德等人也是一种“天人想恶”的支持者,他的精神分析无意识观念,其实是对人类的第三次打击,就是立足于“天人相恶”的观念之上的。

两种观念的对立其实无助于我们战胜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我们主张从生态与文明之间的联系来观察危机的实质,原则就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文明基础。

三、大工业化之殇:生态危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自然的报复”观点,主要是针对工业化社会追求生产力发展而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在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3]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第四次工业化时代。

①以笔者之见,工业化对自然的破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第一个层次是地球的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破坏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主要是大规模工业化资源过度开发与人类生产生活废物造成的污染。

37①笔者以前的论著中将工业化分为三个阶段,科技工业化为第三阶段,这种划分与四个工业化阶段意义相同,只是划分时期不同。

此处则以通用的四阶段分法为主。

2004年2月18日,美国“忧心的科学家联盟”的60多位知名科学家(其中20多位为诺贝尔奖得主)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抗议美国政府滥用科学成果,并且配发了一份声明。

内容就是在全球变暖、环境保护、生殖健康甚至核武器等问题上,当美国政府发现科学成果与其政策有冲突时就会歪曲科学成果。

美国总统科学顾问、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马尔伯格则于2004年4月2日发表声明说,政府并没有压制和曲解科学家们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

美国总统布什早在2001年6月于白宫玫瑰园发表的一次演说中就已经指出: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积聚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显著增加,他还引用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研究结果说,温室气体积聚导致气温升高,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人类活动。

无论美国总统如何理解科学研究成果,有一个事实是明显的,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工业革命以来,短短300年间人类活动对地球产生的不利影响,远远超过了此前近10000年(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工业化对地球生态的破坏,是渔猎生产、农业文明所不能比拟的。

当代工业化理论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世纪产业革命。

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化进程,大约从1760年开始,到1825年—1832年结束,以蒸汽机为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与动力。

第二阶段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工业革命,这是以电力和石油为主要动力的工业革命。

第三阶段是现代工业文明时代。

随着20世纪核动力时代的到来,世界进入了科学技术文明时代,直到20世纪末期。

第四阶段就是以21世纪为起点的新阶段,以新能源特别是绿色能源取代传统能源,以高科技与人工智能为主要的生产力发展方式。

从1760年的产业革命开始,到2015年提倡世界环境保护的《巴黎协定》诞生,其间,工业革命不断推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同时也带来对地球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一点并不是人们都能预测到的,即使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也不可能立即认识到这种破坏的严重后果。

而且,工业化在初期并没有立即显现出它的破坏力。

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也可以用三个污染阶段来描述。

(1)第一个污染阶段起于1760年,止于1870年美国电力、石油能源兴盛之前,我们可以称之为英国蒸汽机动力污染。

产业革命在18世纪的英国展开时,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动力蒸汽机的发明。

1763年格林诺克的詹姆斯·瓦特博士着手制造蒸汽机,1768年制造成功。

蒸汽机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与交通,从牵引火车到推动纺机,无处不见它的巨臂,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应用就是用于英国产业革命先锋军———纺织业,真正启动了工业的伟大革命。

从来没有人能象马克思与恩格斯如此细致地观察了产业革命的过程,在《资本论》中详细地记录了它的历程。

恩格斯在考察英国工业状况时写道:最初出现的是使用马力或水力的小工厂,但是它们很快就被使用水力或蒸汽力的更大的工厂排挤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