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摩擦、磨损及润滑

合集下载

摩擦、磨损和润滑

摩擦、磨损和润滑

摩擦、磨损和润滑§1 摩擦在一定的压力下,表面间摩擦阻力的大小与两表面间的摩擦状态有密切关系,不同摩擦状态下,产生摩擦的物理机理是不同的。

一、摩擦状态按摩擦状态,即表面接触情况和油膜厚度,可以将滑动摩擦分为四大类,干摩擦、边界摩擦(润滑)、液体摩擦(润滑)和混合摩擦(润滑),如图所示。

1.干摩擦两摩擦表面间无任何润滑剂或保护膜的纯净金属接触时的摩擦,称为干摩擦。

在工程实际中没有真正的干摩擦,因为暴露在大气中的任何零件的表面,不仅会因氧气而形成氧化膜,且或多或少也会被润滑油所湿润或受到"污染",这时,其摩擦系数将显著降低。

在机械设计中,通常把不出现显著润滑的摩擦,当作干摩擦处理。

2.边界摩擦两摩擦表面各附有一层极薄的边界膜,两表面仍是凸峰接触的摩擦状态称为边界摩擦。

与干摩擦相比,摩擦状态有很大改善,其摩擦和磨损程度取决于边界膜的性质、材料表面机械性能和表面形貌。

3.液体摩擦两摩擦表面完全被液体层隔开、表面凸峰不直接接触的摩擦。

此种润滑状态亦称液体润滑,摩擦是在液体内部的分子之间进行,故摩擦系数极小。

这时的摩擦规律已有了根本的变化,与干摩擦完全不同。

关于液体摩擦(液体润滑)的问题,将在滑动轴承中进一步讨论。

4.混合摩擦两表面间同时存在干摩擦、边界摩擦和液体摩擦的状态称为混合摩擦。

二、干摩擦理论干摩擦理论主要有:(1)机械理论认为摩擦力是两表面凸峰的机械啮合力的总和,因而可解释为什么表面愈粗糙,摩擦力愈大;(2)和表面分子相互吸引分子-机械理论认为摩擦力是由表面凸峰间的机械啮合力F1两部分组成,因而这一理论可解释为什么当接触表面光滑时,摩擦力也会力F2很大。

但上述两种理论不能解释能量是如何被消耗的;(3)粘着理论;(4)能量理论等。

a) 结点b) 界面剪切c) 软金属剪切a) 结点b) 界面剪切c) 软金属剪切大量的试验表明,工程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约为名义接触面积的10-2~10-3,这样接触区压力很高,使材料发生塑性变形,表面污染膜遭到破坏,从而使基体金属发生粘着现象,形成冷焊结点(如图a 所示)。

机械设计第四章:摩擦、磨损与润滑概述

机械设计第四章:摩擦、磨损与润滑概述

化学吸附膜(化学键)
度影响较大
反应膜:比较稳定
§4-1 摩擦
三、流体摩擦
流体摩擦:指运动副的摩擦表面被流体膜隔开(λ>3~4) 摩擦性质取决于流体内部分子间粘性阻力的摩擦。 摩擦系数最小(f=0.001-0.008),无磨损产生,是理想的 摩擦状态。
四、混合摩擦
混合摩擦:摩擦表面间处于边界摩擦和流体摩擦的混合状 态(=1~3) 。 混合摩擦能有效降低摩擦阻力,其摩擦系数比边界摩擦时 要小得多。 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在工程实际中很难区分,常统称为 不完全液体摩擦。
汽车的磨合期如同运动员在参赛前的热身运动
目的:汽车磨合也叫走合。汽车磨合期是指新车
或大修后的初驶阶段。机体各部件机能适应环境的 能力得以调整提升。新车、大修车及装用大修发动 机的汽车在初期使用阶段都要经过磨合,以便相互 配合机件的磨擦表面进行吻合加工,从而顺利过渡
到正常使用状态。汽车磨合的优劣,会对汽车寿命、
滴油润滑、浸油润滑、飞溅润滑、喷油润滑、油雾润滑等 用于低速 用于高速
§4-3 润滑剂、添加剂和润滑办法
三、润滑方法
滴油润滑、浸油润滑、飞溅润滑、喷油润滑、油雾润滑等
用于低速
用于高速
浸油与飞溅润滑
喷油润滑
油脂润滑常用于运转速度较低的场合,将润滑脂涂抹于需润 滑的零件上。润滑脂还可以用于简单的密封。

思考题:
4—1 4—5 4—10 4—11
§4-1 摩擦
滑动摩擦分为:
干摩擦、边界摩擦、流体摩擦、混合摩擦
一、干摩擦 表面间无任何润滑剂或保护膜的纯金属接触时的摩擦。通 常将未经人为润滑的摩擦状态当作“干摩擦”处理。
§4-1 摩擦
二、边界摩擦

《机械设计》第三节-摩擦-磨损-润滑

《机械设计》第三节-摩擦-磨损-润滑

t
度不会继续改变,所占时
间比率较小
O
时间t
2、稳定磨损阶段
经磨合的摩擦表面加工硬化,形成了稳定的表面粗糙度,摩擦
条件保持相对稳定,磨损较缓,该段时间长短反映零件的寿命
3、急剧磨损阶段 经稳定磨损后,零件表面破坏,运动副间隙增大→动载振动
→润滑状态改变→温升↑→磨损速度急剧上升→直至零件失效
二、磨损的类型
弹性变形
流体摩擦(润滑)
塑性变形
边界膜
边界摩擦(润滑)—最低要求
边界膜 液体

混合摩擦(润滑)
边界膜
液体
一、干摩擦
摩擦理论: 库仑公式 Ff f () Fn
新理论:分子—机械理论、能量理论、粘着理论
简单粘着理论:
Ff
Ar B
Fn
sy
B
a
n
Ar Ari i 1
f () Ff B Fn sy
(3)条件粘度(相对粘度)—恩氏粘度
3、影响润滑油粘度的主要因素
(1)温度 润滑油的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粘度指数VI ,35,85,110
(2)压力
p 0 ep
P>10MP时,随P↑→ηP↑
4、配油计算
K v vB vA vB
配油比
1、根据摩擦面间存在润滑剂的状况,滑动摩擦分
为哪几种? 2、获得流体动力润滑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3、典型的磨损分哪三个阶段?磨损按机理分哪几 种类型?
4、什么是流体的粘性定律?
5、粘度的常用单位有哪些?影响粘度的主要因素是 什么?如何影响?
6、评价润滑脂和润滑油性能的指标各有哪几个?
润滑油压分布
v1
v2

第四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第四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第四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第一节 摩擦 一、摩擦效果——能量损耗、发热、磨损
——利用摩擦 二、摩擦分类 内摩擦:发生在物质内部,阻碍分子间相对运动 外摩擦:
静摩擦 动摩擦——滚动摩擦
滑动摩擦——
1.干摩擦 机械传动中不允许
2.边界摩擦 边界油膜(十层分子厚度仅 为0.02μm),金属突峰接触,摩擦系数0.1 左右
油温 3.疲劳磨损(点蚀) 提高表面硬度、减小粗糙度值和控制接触应

4.流体体磨粒磨损、流体侵蚀磨损
流动所夹带的硬物质引起的机械磨损,管道 磨损
流体冲蚀作用引起的机械磨损,燃汽轮机叶 片、火箭发动机尾喷管的磨损。
5.腐蚀磨损
机械化学磨损是指由机械作用及材料与环境 的化学作用或电化学作用共同引起的磨损
2.流体静力润滑 3.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λ>3~4 4.边界润滑 5.混合润滑
1.如图所示,在 情况下,两相对运动的平 板间粘性流体不能形成油膜压力。
2.摩擦副接触面间的润滑状态判据参数膜厚 比值λ为 时,为混合润滑状态,值λ为 时,可达到流体润滑状态。
A.6.25; B. 1.0;C. 5.2; D. 0.35。
λ≤1——边界摩擦
λ>3——流体摩擦
1≤λ≤3——混合摩擦
第二节 磨损 一、磨损过程 ——磨合、 稳定磨损、 剧烈磨损。 二、磨损分类 1.磨粒磨损 开式齿轮传动 合理选择材料,提高表面硬度
2.粘着磨损 ——轻微磨损、胶合、咬死
齿轮传动、蜗杆传动滑动轴承等 合理选择摩擦副材料、润滑剂,限制压力和
3.各种油杯中, 可用于脂润滑。
A.针阀式油杯;B.油绳式油杯;C.旋盖式油杯。
4.为了减轻摩擦副的表面疲劳磨损,下列措施中, 是不合理的

第三章 摩擦、磨损和润滑

第三章  摩擦、磨损和润滑
摩擦是一种不可逆过程,其结果使摩擦表面的物质丧失或转移, 即发生磨损。过度磨损会使机器丧失应有的精度,产生振动和噪 声,缩短使用寿命。
适当的润滑是减小摩擦、减轻磨损和降低能量消耗的有效手 段。
第一节 摩 擦
摩擦的种类 1)内摩擦:发生在物质内部,阻碍分子间相对运动的摩擦。 2)外摩擦:当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或有相对滑
在液体摩擦状态下,其摩擦性能取决于流体内部分子之间的 粘滞阻力,故摩擦因数极小(约为0.001~0.008),是一种理想的 摩擦状态。摩擦规律也已有了根本的变化,与干摩擦完全不同。
四、混合摩擦
当两摩擦表面不能被具有压力的液体层完全分隔开,摩擦表 面间处于既有边界摩擦又有液体摩擦的混合状态称为混合摩擦。
边界膜有两大类:吸附膜和化学反应膜。吸附膜又分为物理 吸附膜与化学吸附膜。
物理吸附膜是由分子引力所 形成的。吸附膜吸附在金属表面 的模型如图2.3.4所示。
化学吸附膜是润滑油分子 以其化学键力作用在金属表面 形成保护膜,它的剪切强度与 抗粘着能力较低,但熔点较高 (约120°C)。所以,能在中等 速度及中等载荷下起润滑作用。
机械零件的磨损过程分为:磨合阶段、稳定磨损阶段和剧烈磨损 阶段。
按照磨损失效的机理,磨损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即磨粒磨损、 粘着磨损、接触疲劳磨损和腐蚀磨损。
(1)磨粒磨损 外界进入摩擦表面间的硬质颗粒或摩擦表面上 的硬质凸峰,在摩擦过程中引起表面材料脱落的现象。特征是摩擦表 面沿着滑动方向形成划痕,在一些脆性材料上还会有崩碎和颗粒。
中心值列于表2.3.1。
此外,常用的还有比较法测定粘度,称为条件粘度(或相对粘 度)。我国常用的条件粘度为恩氏粘度,即在规定温度下200cm3的 油样流过恩氏粘度计的小孔(直径2.8 mm)所需时间(s)与同体积的 蒸馏水在20°C下流过相同小孔时间的比值即为该油样的恩氏粘度, 以符号°Et表示,其角标t表示测定时的温度。美国常用赛氏通用 秒(SUS),英国常用雷氏秒(R)作为条件湿或吸附于金属摩擦表面 形成边界膜的性能称为油性。吸附能力强,则愈有利于边界油膜的 形成,油性愈好。

摩擦、磨损及润滑理论

摩擦、磨损及润滑理论
摩擦、磨损及润滑理论
一、摩擦、磨损及润滑三者关系
当在正压力作用下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受切向外力的影响而发 生相对滑动,或有相对滑动趋势时,在接触表面上就会产生抵抗滑 动的阻力,这一自然现象叫做摩擦。 其结果必然有能量损耗和摩擦表面物质的丧失或转移,即磨损。 据估计,世界上在工业方面约有30%的能量消耗于摩擦过程中。 所以人们为了控制零件在摩擦中损坏,在摩擦面间加入润滑剂来降
由式(3-10)可知,若将速度V降低,则p/x亦将降低,此时油
膜各点的压力强度也会随之降低。如V降低过多,油膜将无法支持外 载荷,而使两表面直接接触,致使油膜破裂,液体摩擦也就消失。 c)润滑油必须有一定的粘性。 d)有足够充足的供油量。
习题:
第三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理论
一、选择题
3-1 现在把研究有关摩擦、磨损与润滑的科学与技术统称为 。 (1)摩擦理论;(2)磨损理论;(3)润滑理论;(4)摩擦学; 3-2 两相对滑动的接触表面,依靠吸附的油膜进行润滑的摩擦状态称 为 。 (1)液体摩擦;(2)干摩擦;(3)混合摩擦;(4)边界摩擦; 3-3 两摩擦表面间的膜厚比=0.4~3时,其摩擦状态为 两摩擦表面间的膜厚比<0.4时,其摩擦状态为 两摩擦表面间的膜厚比>3~5时,其摩擦状态为 ; 。 ;
低摩擦,减小磨损的产生,所以说三者互为因果关系。
二、摩擦的种类
干摩擦:粘着、犁刨 边界摩擦(润滑):很薄的油膜, 0.4 摩擦(滑动) 混合摩擦(润滑):膜厚比0.4 3.0 液体摩擦(润滑):被厚的油膜完全隔开, 3 5
N
V 没有润滑剂
N
V 很薄油膜
a)相对运动表面间必须形成油楔;
由上式可见,若两平板平行时,任何截面处的油膜厚度h=h0,

第四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4―1摩擦学发展概况§4―2

第四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4―1摩擦学发展概况§4―2

机械设计教案(68)第四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大纲要求:了解机械零件的润滑状态;了解机械零件的摩擦与磨损规律;掌握常用润滑 材料和润滑方式;了解常用密封方法和密封件的性能与选用。

(2+1 学时) 重点内容:机械零件的摩擦状态、磨损规律。

常用润滑油和润滑脂的主要性能指标及选 用原则。

常用润滑方式。

常用密封方法。

常用密封件的性能及选用。

§4―1 摩擦学发展概况Jost 的报告,Tribology诞生,摩擦学研究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成果丰硕。

§4―2 摩擦静摩擦 滚动摩擦摩擦 摩擦 干摩擦动摩擦 滑动摩擦 边界摩擦流体摩擦 混合摩擦边界摩擦 流体摩擦 混合摩擦膜厚比λ≤ 1 λ > 3 1 ≤λ≤ 3F.P.Bowden ,Tabor在 1945年提出摩擦的粘着理论,1963 年又进一步提出修正的粘着 理论。

目前可以解释很多摩擦现象。

边界摩擦理论认为:边界膜 吸附膜 物理吸附膜 (靠润滑油中的极性分子形成――油性)化学吸附膜 (靠润滑油中的化学键结合形成)反应膜(靠润滑油中的 S、P、Cl等与金属表面的化学反应形成――极压性)维持边界膜是相互运动的摩擦表面所必需的,否则将会产生剧烈摩擦。

吸附膜 只在较低温度下存在。

反应膜 只在较高温度下(通常 150 o C~200 o C)才能生成。

反应膜牢固,但有腐蚀性。

添加剂的合理应用 ,见图4-10流体润滑(液体润滑) 动压液体润滑 (滑动轴承中讲述)静压液体润滑§4―3 磨损磨损的一般规律 ,图 4-6 ――磨合阶段、稳定磨损阶段、剧烈磨损阶段 跑合(磨合)的重要性――有合适的磨合期,按一定的规程进行缓慢、逐级加载,并注 意润滑油的清洁,防止磨粒磨损。

磨损按其机理可分为:粘附磨损磨粒磨损机械设计教案(68)疲劳磨损冲蚀磨损(流体磨粒磨损和流体侵蚀磨损)腐蚀磨损(机械化学磨损)§4-3 润滑剂、添加剂和润滑方法(一)润滑剂1.润滑油润滑油的种类润滑油的主要性质指标:⑴ 粘度――表征润滑油流动时的内部阻力。

摩擦和磨损与润滑学的基本原理

摩擦和磨损与润滑学的基本原理

摩擦和磨损与润滑学的基本原理一、摩擦和摩擦的种类1.什么是摩擦?相互接触的物体沿着它们的接触面做相对运动时,会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阻力,这种现象称为摩擦。

这种阻力叫摩擦力。

2.摩擦的种类摩擦的种类很多,因为研究的依据不同,摩擦的分类也不同。

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按摩擦副运动形式分类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自旋摩擦;按摩擦发生的部位分类分为内摩擦和外摩擦;按摩擦副表面润滑状况分类分为静摩擦、干摩擦、边界摩擦、流体摩擦和混合摩擦。

本文重点介绍静摩擦、干摩擦、边界摩擦、流体摩擦(液体摩擦)和混合摩擦。

(1)静摩擦是指摩擦表面没有任何吸附膜或化合物存在时的摩擦。

静金属的摩擦会产生表面粘着。

(2)干摩擦是指在大气条件下,摩擦表面没有任何润滑剂存在的摩擦。

严格说干摩擦是在接触表面上无任何其他介质,如自然污染膜、润滑膜以及湿气等。

干摩擦是消耗动力最多,磨损最严重的一种摩擦。

(3)边界摩擦是指摩擦表面有一层极薄得润滑膜存在时的摩擦。

这层膜称为边界油膜。

(4)流体摩擦是指摩擦表面完全被润滑油膜隔开时的摩擦。

这种摩擦发生在界面的润滑剂膜内,摩擦阻力最小,磨损最小。

(5)混合摩擦——是指属于过渡状态的摩擦,包括半干摩擦和半流体摩擦。

半干摩擦是指同时存在着干摩擦和边界摩擦的混合摩擦。

半流体摩擦是指同时存在着流体摩擦和边界摩擦(或干摩擦)的混合摩擦。

二、磨损和磨损的种类1.什么是磨损?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物体表面的物质不断地转移和损失。

磨损的结果使相对运动的物体表面不断有微料抖落,表面性质、几何尺寸均发生改变。

2.磨损的三个阶段磨损阶段、稳定磨损阶段和急剧磨损阶段3.磨损的种类按磨损的破坏机理,通常把磨损分为粘着磨损、磨料磨损、疲劳磨损、腐蚀磨损和微动磨损五种。

(1)粘着磨损由于摩擦表面存在着一定的粗糙度,在压力的作用下,当摩擦表面做相对运动时,在真空接触点上产生瞬时高温,使其表面软化,熔化,甚至相互粘着,接触表面的材料从一个表面转移到另一个表面,这种现象就叫做粘着磨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分子说” 分子说” 分子说
10
认为产生摩擦的原因是表面材料分子间的吸引力作用,表面越 认为产生摩擦的原因是表面材料分子间的吸引力作用, 光滑,摩擦阻力越大。 光滑,摩擦阻力越大。 由此推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成比例, 由此推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成比例,但这与实验结果 不一致。 不一致。 “机械—分子说” 机械 分子说”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2) 边界摩擦
边界摩擦是指摩擦表面被吸附在表面的边界膜隔开,其 摩擦性质取决于边界膜和表面的吸附性能时的摩擦。
14
以下。 边界摩擦状态下, 边界摩擦状态下,边界膜的厚度一般在 0.1µ m 以下。 按结构形式不同边界膜分为吸附膜和化学反应膜两大类。 按结构形式不同边界膜分为吸附膜和化学反应膜两大类。 边界膜形成机理: 边界膜形成机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摩擦学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到微 观研究领域,形成了微—纳米摩擦学理论,引发出许多新的概 观研究领域,形成了微 纳米摩擦学理论, 纳米摩擦学理论 比如提出了超润滑的概念等。 念,比如提出了超润滑的概念等。 从理论上讲,超润滑是实现摩擦系数为零的摩擦状态, 从理论上讲,超润滑是实现摩擦系数为零的摩擦状态,但 在实际研究中, 量级(或更低 或更低)的摩擦 在实际研究中,一般认为摩擦系数在 0.001 量级 或更低 的摩擦 状态即可认为属于超润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目前微- 状态即可认为属于超润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目前微-纳 米摩擦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米摩擦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4
在此只介绍滑动摩擦。
根据摩擦面间摩擦状态的不同, 种状态: 根据摩擦面间摩擦状态的不同,滑动摩擦可分为 4 种状态: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干摩擦
干摩擦是指表面间无任何润滑剂或保护膜而直接接触的纯净材 料表面间的摩擦。 料表面间的摩擦。 工程实际中并不存在干摩擦。通常是将未经人为润滑的摩擦状态
当作干摩擦处理。干摩擦时摩擦阻力很大,磨损严重,应避免。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粘着理论 简单粘着理论: 简单粘着理论:
1935年,英国的鲍登等人开始用材料粘附概念研究干摩擦, 1950年,鲍登提出了粘着理论。只适用于金属间的摩擦。
11
两金属物体间的真实接触面积: 两金属物体间的真实接触面积:
A = r
σsy
F n
(a)
σsy 为材料的压缩屈服极限。 为材料的压缩屈服极限。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摩擦 磨损 润滑
是相对运动的物体表面间的相互阻碍作用现象; 是相对运动的物体表面间的相互阻碍作用现象; 是由于摩擦而造成的物体表面材料的损失或转移; 是由于摩擦而造成的物体表面材料的损失或转移; 是减轻摩擦和磨损所采取的措施。 是减轻摩擦和磨损所采取的措施。
2
世界上使用的能源大约有 1/3~1/2 消耗于摩擦。如果能 / ~ / 消耗于摩擦。 够尽力减少无用的摩擦消耗,便可大量节省能源。 够尽力减少无用的摩擦消耗,便可大量节省能源。 由于磨损超过限度而报废, 机械产品的易损零件约有 80% 由于磨损超过限度而报废, 如果能控制和减少磨损,则既减少设备维修次数和费用, 如果能控制和减少磨损,则既减少设备维修次数和费用,又能节 省制造零件及其所需材料的费用。 省制造零件及其所需材料的费用。 采取润滑是控制摩擦、减少磨损的最有效方法。 采取润滑是控制摩擦、减少磨损的最有效方法。 润滑是控制摩擦 此外,在有些场合则需增大摩擦,但同时仍应减小磨损。 此外,在有些场合则需增大摩擦,但同时仍应减小磨损。 关于摩擦、磨损与润滑的学科构成了摩擦学(Tribology)这一新 关于摩擦、磨损与润滑的学科构成了摩擦学 这一新 兴学科。 兴学科。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3.2 磨 损
15 对磨损的研究开展较晚,20世纪50年代提出粘着理论后,60年代在相 继研制出各种表面分析仪器的基础上,磨损研究才得以迅速开展。
磨损是运动副之间的摩擦而导致零件表面材料的逐渐丧失或迁 移。磨损会影响机器的效率,降低工作的可靠性,甚至促使机 磨损会影响机器的效率,降低工作的可靠性, 器提前报废。 器提前报废。 3.2.1 典型磨损过程 一个零件的磨损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 一个零件的磨损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认为两种作用均有。1939年提出,后不断完善。
认为产生摩擦的原因既有表面机械作用的阻力, 认为产生摩擦的原因既有表面机械作用的阻力,又有材料分子 间的相互作用力, 间的相互作用力,摩擦力是分子间的吸引力和机械作用产生的 切向阻力的总和。 切向阻力的总和。 “机械 分子说”不仅适用于干摩擦,也适用于边界摩擦,通 机械—分子说 不仅适用于干摩擦,也适用于边界摩擦, 机械 分子说” 常用来解决真实接触面积较大的摩擦问题。 常用来解决真实接触面积较大的摩擦问题。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3
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物体表面间的摩擦、磨损和润滑, 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物体表面间的摩擦、磨损和润滑, 以及三者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与应用的一门边缘学科。 以及三者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与应用的一门边缘学科。
其涉及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应用数学、材料科学、 物理化学、冶金学、机械工程等多门学科。
相对滑动时,摩擦力为: 相对滑动时,摩擦力为:
F ≈ AτB f r
(b )
τB 为较软材料的剪切强度极限值。 为较软材料的剪切强度极限值。
得金属的摩擦系数为: 由式 (a)、(b) 和 Ff = f Fn 得金属的摩擦系数为: 、
F τB f f= = F σsy n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F τB f f= = F σsy n
当两金属界面被表面膜分开时, 为表面膜的剪切强度极限; 当两金属界面被表面膜分开时,τBj 为表面膜的剪切强度极限; 当剪断发生在较软金属基体内时, 当剪断发生在较软金属基体内时,τBj 为较软金属基体的剪切强 度极限; 度极限; 当表面膜局部破裂并出现金属粘附结点时,τBj 将介于较软金属 当表面膜局部破裂并出现金属粘附结点时, 的剪切强度极限和表面膜的剪切强度极限之间。 的剪切强度极限和表面膜的剪切强度极限之间。 修正粘着理论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 修正粘着理论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解 释摩擦现象。 释摩擦现象。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8
1) 干摩擦 2) 边界摩擦 3) 流体摩擦 4) 混合摩擦 混合摩擦是指摩擦表面间处于边界摩擦和流体摩擦的混合状态 时的摩擦。 时的摩擦。 混合摩擦能有效降低摩擦阻力,其
摩擦系数比边界摩擦时要小得多。 混合摩擦时的摩擦系数 f ≈ 0.01~ 0.1。 ~ 。 注意: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在工程实际中很难区分, 注意: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在工程实际中很难区分,常统称为 不完全流体摩擦。 不完全流体摩擦。
干摩擦时金属间的摩擦系数 f ≈ 0.3 ~ 1.5。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6
1) 干摩擦 2) 边界摩擦
边界摩擦是指摩擦表面被吸附在表面的边界膜隔开, 边界摩擦是指摩擦表面被吸附在表面的边界膜隔开,其摩擦性 质取决于边界膜和表面的吸附性能时的摩擦。 质取决于边界膜和表面的吸附性能时的摩擦。 边界摩擦时金属间的摩擦系数 f ≈ 0.1~ 0.5。 ~ 。
在设计或使用机器时,应该力求缩短磨合期,延长稳定磨损期, 在设计或使用机器时,应该力求缩短磨合期,延长稳定磨损期, 缩短磨合期 稳定磨损期 推迟剧烈磨损的到来。 推迟剧烈磨损的到来。 剧烈磨损的到来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3.2.2 磨损的分类 1. 粘附磨损
16
又称胶合, 又称胶合,摩擦表面的轮廓峰在相互作用的各点处由于瞬时的 温升和压力会发生“冷焊” 在相对运动时, 温升和压力会发生“冷焊”,在相对运动时,材料从一个表面 迁移到另一个表面,便形成粘附磨损。 迁移到另一个表面,便形成粘附磨损。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7
1) 干摩擦 2) 边界摩擦 3) 流体摩擦
流体摩擦是指摩擦表面被流体膜隔开, 流体摩擦是指摩擦表面被流体膜隔开,摩擦性质取决于流体内 部分子间粘性阻力的摩擦。 部分子间粘性阻力的摩擦。 流体摩擦时的摩擦系数最小,理论上不
会有磨损产生,是理想的摩擦状态。
流体摩擦时的摩擦系数 f ≈ 0.001~0.01。 ~ 。
1
第 3 章
3.1 3.2 3.3 3.4 3.5
摩擦、 摩擦、磨损与润滑
摩 擦 磨 损 润滑剂 润滑状态 流体润滑原理简介
本 章 学 习 要 求
了解摩擦、磨损的机理及类型; 了解摩擦、磨损的机理及类型; 了解润滑剂的种类、特性; 了解润滑剂的种类、特性; 了解润滑状态的类型。 了解润滑状态的类型。
磨合阶段 新的零件在开始使用时一般处于这一阶段,磨损率较高。 新的零件在开始使用时一般处于这一阶段,磨损率较高。 属于零件正常工作阶段,磨损率稳定且较低。 属于零件正常工作阶段,磨损率稳定且较低。 属于零件即将报废的阶段,磨损率急剧升高。 属于零件即将报废的阶段,磨损率急剧升高。
稳定磨损阶段 剧烈磨损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摩擦学的理论和应用将由宏观 进入微观,由静态进入动态,由定性进入定量,成为 系统综合研究的领域。
在此只介绍机械设计中有关摩擦学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 在此只介绍机械设计中有关摩擦学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3.1 摩 擦 1. 摩擦的分类
内摩擦:在物质的内部发生的阻碍分子之间相对运动的现象。 内摩擦:在物质的内部发生的阻碍分子之间相对运动的现象。 外摩擦:在相对运动的物体表面间发生的相互阻碍作用现象。 外摩擦:在相对运动的物体表面间发生的相互阻碍作用现象。 静摩擦:仅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的摩擦。 静摩擦:仅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的摩擦。 动摩擦:在相对运动进行中的摩擦。 动摩擦:在相对运动进行中的摩擦。 滑动摩擦:物体表面间的运动形式是相对滑动。 滑动摩擦:物体表面间的运动形式是相对滑动。 滚动摩擦:物体表面间的运动形式是相对滚动。 滚动摩擦:物体表面间的运动形式是相对滚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