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微子》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意义考辨

合集下载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勤”字辨正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勤”字辨正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勤”字辨正作者:牟禾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1期摘要: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论语》常常被选为启蒙读物。

在通读整本书的过程中,由于古今源流的断续以及文言文语言体系现代白话文体系的差异,其中《论语·微子篇》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的原句缺省主语,且不能确定缺省的主语是什么,句意说法纷繁,根据句意的逻辑关系或根据文中“不”字的不同意义,勤字所在的句子可作自况、斥孔子、斥子路三种涵义。

本文通过梳理源流、区分字的性质的方式,列叙部分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句的释义,并通过分析“勤”字字音、字形来辨析“勤” 字在文中的字义。

关键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勤;辨析作者简介:牟禾欣,女,汉族,大学本科,内蒙古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1一、各家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分析要分析勤字的字意,首先要分析这一字在整个句子中的位置、作用。

现将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句式的逻辑关系分类如下“(一)并列关系在并列关系中,多认为“勤”字为动词,即“劳动”之意。

其中有句意为自况一说。

对于原句最早的异释见于晋陶渊明《扇上画赞·荷蓧丈人》一诗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超超丈人,日夕在耘。

”在这一诗中,陶渊明将句意理解为“四体是勤,五谷是分”,并认为这句话是荷蓧丈人以此自谓,将自己比作“勤”四体、“分” 五谷的人,不知道子路所说的夫子是谁,此中的“勤”字则是动词,作劳动讲。

另有句意为讽刺子路的观点,朱熹在《集注》中解丈人的答语为:“责其(指子路)不事农业从师远游也。

“即荷蓧丈人所说的话是在指责子路。

南朝皇侃在《论语义疏》中作了更为深入细致的解说:“四体,手足也。

勤,勤劳也。

五谷,谷、黍、稷之属也。

分,播种也。

孰,谁也。

子路既借问丈人,丈人故答子路也。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成语典故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成语典故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成语典故
成语名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成语拼音:sì tǐ bù qín,wǔ gǔ bù fēn
成语用法:作定语、分句;指书呆子。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四体:四肢;不勤:不劳动;五谷:五种谷物。

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成语来源: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成语造句:王朔《一点正经没有》:“没有,一概没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他的学生子路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思想,一天子路掉队,遇到一老农,就问其见到他的老师没有?老农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就道歉,老农将他领回家。

第二天孔子认为老农是位隐士。

四字开头的成语
四体不勤四海之内四面楚歌
包含有四字的成语
家徒四壁四面楚歌朝三暮四四海之内四体不勤。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文言文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文言文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出自《论语·微子》,原文为: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翻译成现代文为:
老丈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他柱着拐杖在田地里耕耘。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在这段文字中,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时迷路,向一位老农问路,老农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批评子路不参加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后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用于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实际的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体:四肢,即两手和两脚。五谷:黍、稷、菽、麦、稻。后为谷物统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体:四肢,即两手和两脚。五谷:黍、稷、菽、麦、稻。后为谷物统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体:四肢,即两手和两脚。

五谷:黍、稷、菽、麦、稻。

后为谷物统称。

【名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语出《论语·微子》。

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是你的老师?三句话是一位隐士对子路问话的回答,批评不重视农业劳动的人。

后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讽刺脱离劳动的人。

四体:四肢,即两手和两脚。

五谷:黍、稷、菽、麦、稻。

后为谷物统称。

黍(拼音:shǔ)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散开了穗的成熟的黍的形象。

该字形有的加"水",大概是表示需要用水灌溉。

黍是一种粮食作物,与稻类相似,俗称黄米。

稷是禾本科作物,别名为粢米。

稷起源于中国北方,史前已有栽培,殷商时期就已经成为人们的主食,也正因此,中国古代把国家称为社稷,社指土地,稷就是指粮食,可见稷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稷具有高度抗旱耐热,抗虫害,生长期短等优点,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现主要种植在中国东北、华北丰口西北地区。

菽是一个汉字,读作shū。

篆文写作"尗",意思是像豆类生长的样子。

后写作"菽",成了形声字,"艹(草)"为形旁,"叔"为声旁。

"菽"为豆类的总称。

麦,拼音:mài,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形声字兼会意字。

甲骨文字形。

从来,从夂,为来字的分化字。

本义是指到来,后到来之义反而用本当小麦讲的来来表示。

麦子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子实用来磨面粉,也可以用来制糖或酿酒,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

稻(学名:Oryza sativa L.)通称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

秆直立,高0.5-1.5米,随品种而异。

叶鞘无毛、松弛;叶舌披针形;叶片线状披针形,宽约1厘米,无毛,粗糙。

圆锥花序大型疏展,棱粗糙;小穗含1成熟花;颖极小,仅在小穗柄先端留下半月形的痕迹,锥刺状;两侧孕性花外稃质厚,具5脉,中脉成脊,表面有方格状小乳状突起,厚纸质,遍布细毛端毛较密,有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同质,具3脉,先端尖而无喙;雄蕊花药长2-3毫米。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成语典故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成语典故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成语典故
成语名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成语拼音:sì tǐ bù qín,wǔ gǔ bù fēn
成语用法:作定语、分句;指书呆子。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四体:四肢;不勤:不劳动;五谷:五种谷物。

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成语来源: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成语造句:王朔《一点正经没有》:“没有,一概没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他的学生子路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思想,一天子路掉队,遇到一老农,就问其见到他的老师没有?老农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就道歉,老农将他领回家。

第二天孔子认为老农是位隐士。

四字开头的成语
四体不勤四海之内四面楚歌
包含有四字的成语
家徒四壁四面楚歌朝三暮四四海之内四体不勤。

子路遇丈人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子路遇丈人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子路遇丈人【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1),以杖荷莜(2)。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3),孰为夫子?」植(4)其杖而芸(5)。

子路拱而立。

止(6)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7)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8)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9)。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10)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第十八》)【注释】(1)丈人:老者,亦隐者。

(2)莜:音「钓」,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

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

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

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

(4)植:拄着,扶持。

(5)芸:通「耘」,除草。

(6)止:留也。

(7)食:音「四」,拿东西给人吃。

(8)行:谓丈人出行不在。

(9)大伦:人伦之大者,所指为「五伦」。

(10)行其义:出仕,行君臣之义。

【翻译】子路跟从孔子而落于其后,遇见一个老人,他用木杖担着一个竹器。

子路上前问道:「你看见了我的老师吗?」老人说:「你们这些人,手足不劳动,五谷也不能分辨,谁是你的老师?」说完,插好木杖就去除草了。

子路手拱起来,恭敬地站在旁边。

后来老人留子路在家里过夜,并杀鸡煮饭来招待他,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和子路见面。

次日,子路辞别了老人,赶上孔子,并告诉孔子昨天的事,孔子说:「这人是个隐者啊!」叫子路再回去看他,走到老人住处时,他已经出去了。

子路便对他的家人说:「不出来为国家尽点力是不该的。

你们既然明白长幼尊卑的礼节不能废去,君臣的大义,又如何能废弃呢?为了保持己身的高洁,反而淡忘了最大的人伦关系。

君子出来做事,是践行君臣的大义。

至于道的无法施行,这是早就知道的了!」【评析】本章反映了当时一些隐者和孔子各自的立场和如何处世的问题。

四体不勤的对对子

四体不勤的对对子

四体不勤的对对子四体不勤的意思是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你们想要了解四体不勤的对对子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四体不勤的对对子,供大家阅读!四体不勤的对对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其他对对子千头万绪两面三刀一厢情愿百般刁难百废俱兴万马奔腾百花齐放五谷丰登一步登天八仙过海两相情愿三足鼎立一息尚存两败俱伤百家争鸣万马齐喑有勇有谋无法无天有机可乘无事生非有条有理无忧无虑有始有终无缘无故有板有眼无拘无束有头有尾无影无踪无人过问有苦难言有目共睹无人问津有口难辩无利可图有口皆碑无的放矢有利可图无家可归有条不紊无地自容有生之年无米之炊有禁不止无计可施有法可依无权过问呱呱落地呀呀学语海晏河清天昏地暗上下其手左右逢源天伦之乐地主之谊水中捞月火中取栗雨过天晴水落石出风和日丽雷大雨小风云变幻水乳交融东借西挪先斩后奏四体不勤的解析[释义] 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语出] 先秦·孔子《论语·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近义] 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用法] 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例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你只看'道千乘之国,使民以时'的那个'时'字,可是~的人说的出来的?四体不勤的造句1. 农村干部如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那后果可就严重了。

2. 新时期的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应是四体不勤,而应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人。

3. 我们新一代的青年绝不能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4. 爱要一心一意,二人合力,不得三心二意,四体不勤,方得五福临门,六六顺意,最好爱TA七分,留余地给自己,八面玲珑不是爱情真谛,九九归一真心实意才有情爱无敌!愿真爱永在!5. 敌视现实,虚构远方;东张西望,一无所长。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文不能测字,武不能防身。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词目发音sì tǐ bù qín,wǔ gǔ bù fèn(在古汉语中分和粪是音近义通字,粪同分,古有粪种之法,种子经肥料浸泡以后下种,这样禾苗才生长的茂盛,所以此处分应读fèn,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阴平声。

)示例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的书呆子。

用法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示例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的书呆子。

近义词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义词孜孜不倦、不辞辛劳歇后语侯门的小姐,王府的少爷灯谜孔子的弟子含义要懂得融会贯通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注重实践子路从而后(1),遇丈人(2),以杖荷(3)蓧(4)。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5)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6),孰(7)为夫子?植(8)其杖而芸(9)。

子路拱(10)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11)而食(12)之。

见(13)其二子焉。

明日(14),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1.从而后:跟随在老师后面。

从,跟从。

2.丈人:对年长的人的尊称。

3.荷:扛。

4.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5.夫子:此指学生对老师的尊称。

6.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的是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清人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四助语用不字例中指出,此两句中的不为语助词,而不是否定副词,指出丈人在这里是自言只勤四体,只分五谷,哪有功夫去管你所说的夫子,并说:若谓以不勤,不分责子路,则不情甚矣,安有萍水相逢,遽加面斥者乎?。

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此观点如见朱熹所着《集注》中所说。

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看 出其 中的否定义 。例如《 论语 ・ 雍也》 : “ 子曰: ‘ 不 有祝 舵 之佞 , 而有宋朝 之美 , 难乎免 于今之世 矣 ’ 。” 杨伯峻《 论语
同的处世态度 。
二、 “ 不” 是 否 定 副词 还 是 语 气 助 词
对“ 四体不勤 , 五谷 不分” 的不 同理 解 , 主要是 因为 省略
主语 , 这个 主语 可能是孔子 、 子路或丈人 自己。因此 , 对 这句 话的理解有三种观点 : 斥责 子路 、 批评孔子 、 丈人 自谓 。持第
《 论语・ 微子》 中“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 意义考辨
。高 娣
(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 辽 宁 大连 l 1 6 0 0 0 )
【 摘 要】 《 论语・ 微子》 中“ 四体不勤 , 五谷不分” 在 学界 引起 了热议 , 我们从 三个方面解释 其 涵义。一是
“ 四体 不 勤 , 五谷 不分” 的主语是孔 子和子路 这些人 , 即丈 人 表 面指 责 子 路 , 实 际批 评 孔 子 ; 二是 “ 不” 在 此 句 中是 否 定 副 词 , 符 合《 论语》 整 篇 中“ 不” 的意义 ; 三是 “ 分 ”当 训 为 “ 粪” , 表 除 草 义 。 因此 , “ 四体 不 勤 , 五 谷 不 分, 孰为夫 子” 解释为“ 你 们 这 些 人 四肢 不 劳 作 , 也 不为庄稼 除草 , 我 哪 知 道 谁 是 你 的老 师 ” 。
“ 不” 就一定是语气助词。
《 论语义疏 》中引晋江夏太 守陈国袁宏 日 : “ 其人 已委 曲识孔 子, 故讥 四体不勤 , 不能如 禹、 稷躬殖五谷 。” 另有今人郭锡 良 教授 主编的《 古代汉语 》 中认 为“ 隐者鄙弃孔 子周游列 国 、 汲
汲于仕进 的行为” 。再 有东 北师范大学教授朱振家 先生在其
我们 以为“ 不” 为否定副词更为合理 。通过对《 论语》 全书 的统计 , 我们得 出“ 不” 共 出现5 6 2 次, 作为否定副词 出现 的有
5 5 5 例 。其 中有几例存在些疑问 , 但经过仔细分析发现 , 还是
编写的《 古代汉语》 中也表 明了此观点。持第三种观点的人认 为丈人是在说 自己忙于劳作 。宋代张拭 《 癸 巳论语解》注 : “ ‘ 四体不 勤 , 五谷不分 , 孰 为夫子 ’ 其意 以为吾知勤 四体 , 分 五谷之道耳 , 植杖而芸亦不迫矣 , 子路 听其 辞气 , 见其 容止而 敬之 。” 宋代 吕本 中《 紫薇杂说》 日: “ ‘ 四体不勤 二语 , 荷 礤丈 人 自谓 。’ 其说得之 。” 清代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 ・ 助语用不字 例》 和清代宋翔凤《 论语发微》 也持此观点 。 我们认 为前两种更 合理 , 即“ 四体不勤 , 五谷不分 ” 是丈 人在指责或批评孔子及其弟子这些人 , 批评他们为仕途 周游 列国而不从事农业劳作 。首先 , 从后 文 中可 以知道 丈人 是一 位“ 隐者 ” , 那 么既然是 隐者必通 晓天下大事 , 故他 一定 了解
谷不分” 的涵 义 。

溺耦 而耕” 皆是写 隐者生活 , 并且劝说孔子放弃 出仕 , 由此看
出此篇亦有 指责孔子这些人的意思 。最后 , 从子路 和丈人 的

“ 四体 不 勤 , 五 谷不 分 ” 的 主 语是 谁
具 体行 为看 , 子路 “ 拱 而立 ” 定 是从 丈人 与众不 同 的回答 和 “ 植杖 而芸” 的从容 不迫 中体会 到丈人 的不 凡 , 丈人“ 止子路 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 见其二子” 也是 向子路表 明 自己过 隐者 生活亦可 丰衣足食 、 怡然 自乐 , 更 是表现其 与孔子 这些人 不
《 论语 ・ 微子》 中“ 四体不 勤 , 五谷不分 ” 在学 界引起 了众
多热议 , 主要 集 中在 以下 三个 问题 : 一是 “ 四体不勤 , 五谷 不 分” 的主语是 谁 ; 二是 “ 不” 是 否定副 词还是 语气 助词 ; 三是 “ 分” 字的意义 。据此 , 笔者从这三个 方面分析“ 四体不勤 , 五

种观 。《 论语注 疏》中汉代包 咸注 为 : “ 丈人云 : ‘ 不勤劳四 体, 不分殖五谷 , 谁为夫子而索之邪?” ’ 北宋邢1 爵疏 日: “ 丈人 是责子路 , 云不 勤劳四体 , 不分殖五谷 , 谁为夫子而来 问我求
【 关键 词】 《 论语》 ; 四体不 勤 , 五谷不分 ; “ 不” ; “ 分”
中图分类号 : H 1 3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6 ) 1 2 — 0 0 5 5 — 0 1
孔子或子路 。因此 , 丈人是故 意指责他们 “ 四体不 勤 , 五谷 不 分” , 为的是 表明 自己与孔子的出仕思想截然不 同。其 次 , 从 本 篇所处 的位置看 , 前 面“ 楚 狂接舆歌 而过孔子” 和“ 长沮 桀
“ 不” 字 甲骨文 中就 已经 出现 , 造字 之初表 “ 鸟 向上 飞翔 的样子 ” 。之后又假借 为否定副词和语 气助词 的用法 , 这种用
索之邪?” 皇侃 的《 论语义疏》 、 朱熹 的《 论语集注》 , 今人 杨伯 峻《 论语译 注》 、 钱穆 《 论语新解》 亦持 此观点 。持第二种 观点
的人认 为丈人是在 批评孔子 到处 游说而 不劳作 。南朝 皇侃
法 在上古汉语 中已经 出现 。“ 不” 作为语气助词在《 诗经》 中已 经 有用例 , 例如 《 诗经・ 大雅 ・ 文王之休 》 : “ 有 周不显 , 帝命不 时” , 《 毛传》 日: “ ‘ 不显 ’ , 显也 ” , “ ‘ 不时 ’ , 时也” 。今人宋 永 培、 苏宝荣二位先生也认为 “ 不” 为语气助 词。《 诗 经》 中这样 的用例还有很多 ,但这不能说 明 “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