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易象针灸-董氏奇穴
董氏针灸彩色穴位图收集

董氏针灸彩色穴位图最全收集(董氏奇穴)-董氏针灸穴位图
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着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本站收集最新的董氏穴位图,包括董氏彩色穴位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仅供参考!。
董氏奇穴针灸学总论

董氏奇穴针灸学总论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
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尤值一提的是,董氏奇穴之最精华处,乃董氏七十二绝针(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疗效之穴位)、董氏三十二解针(解毒、解晕、解痛有奇效)。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狭心症,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
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心绞痛治疗,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心绞痛症状心绞痛的治疗,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
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
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心绞痛治疗,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变异性心绞痛,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心绞痛的症状,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心绞痛治疗,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
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心绞痛的原因,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心绞痛的原因,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针灸彩色穴位图最全收集

董氏针灸彩色穴位图最全收集(董氏奇穴)-董氏针灸穴位图
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本站收集最新的董氏针灸穴位图,包括董氏针灸彩色穴位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仅供参考!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董氏针灸彩色穴位图最全收集

董氏针灸彩色穴位图最全收集(董氏奇穴)-董氏针灸穴位图
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本站收集最新的董氏穴位图,包括董氏彩色穴位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仅供参考!。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火昌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火梁穴下三寸。
即在后腿横纹正中央(委中穴)直上四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脊椎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脑神经、肾分支神经、坐骨神经。
主治:脊椎骨骨刺、坐骨神经痛(特效)、颈椎骨骨刺(奇效)、腰痛、背痛、后脑部挫伤、脑神经痛、项紧痛、偏头痛、胸闷、肾脏炎。
痔疮(特效)、半身不遂、冠心症(特效)。
针刺法:直刺1——2.5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木府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火府穴(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三寸。
)向内横开二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闭锁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
针刺法:直刺1—3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木梁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木府穴直下四寸。
即火梁穴向内横开二寸。
(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七寸。
向内横开二寸)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心绞痛的症状,闭锁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
针刺法:直刺1—3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木昌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火昌穴向内横开二寸,(后腿横纹正中央直上四寸)向内横开二寸,距膝横纹四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闭锁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
三棱针点刺出黑血立即见效。
针刺法:直刺1—3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金府穴穴位:在火府穴(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三寸)向外横开二寸,距臀下横纹三寸五分。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肺之神经、心分支神经。
主治:肩臂痛、腰痛、坐骨神经痛(特效)、两胁痛、偏头痛、半身不遂、痿症、背痛、痔疮、急慢性肺炎、胸痛、冠心症。
董氏奇穴32个穴位图解大全(48个经外奇穴功效及穴位图详解之一)

董氏奇穴32个穴位图解大全(48个经外奇穴功效及穴位图详解之一)1、里内庭穴【图解里内庭穴的位置】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取穴方法】在足底,当足掌面第2与第3趾的夹缝之中,(即:第二、三跖趾关节前方凹陷中),与足背胃经内庭穴相对处,俯卧或仰卧、跷足的姿势取之。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趾腱膜。
分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足底总神经。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穴名解说】里内庭穴,经穴名,属于:经外穴名。
见《中国针灸学》。
【里内庭穴位的作用功效】1、缓解治疗牙痛、齿龈炎、扁桃体炎、去除口臭等;2、抑制食欲、缓解治疗泻胃火、胃痉挛、急慢性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胃痛等;3、缓解治疗小儿惊风、抽搦、癫痫等;4、缓解治疗食物中毒、三叉神经痛、荨麻疹、五趾疼痛等。
【作用功效】镇惊安神,消食导滞。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按摩手法】里内庭穴在第二和第三脚趾趾缝的位置,躲在趾缝当中,最好拿一个小圆钝头的东西来按摩,这样刺激得比较到位一些。
【针灸疗法】直刺里内庭穴0.3~0.5寸,可灸。
2、印堂穴[印堂穴的准确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就像印度妇女点吉祥痣的地方)【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
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
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印堂穴,经外穴名,隶属:经外奇穴。
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别名:曲眉(唐代《千金翼方》);光明(唐代《新集备急灸经》)。
在降眉间肌中;布有额神经的分支滑车上神经,眼动脉的分支额动脉及伴行的静脉。
印堂穴又名曲眉穴,位于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取穴时用左手拇,食两指将印堂穴局部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快速由上向下(鼻尖)方向平刺0.5寸左右。
施捻转提插手法,针感以局部酸胀或向鼻部放散者为佳。
可用艾灸、埋针、透刺、三棱针点刺出血等法。
全息易象针灸-董氏奇穴教学内容

布位置,对于寻找阴掌手指部位之穴
位,关系甚为重要(见图一)。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针
象
易
息
全
QuanXiYiXiangZhenJiu
全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息
易
象 ⑵阳掌三线──手指阳掌部位之奇
针 灸
穴分布较阴掌简单,仅呈三线分
列,即外侧(近小指之骨侧,简稱
QuanXiYiXiangZhenJiu
小侧,或称尺侧),内侧(近大指之
掌侧,简称大侧,或称桡侧)及中
央,内外两侧均贴靠骨缘下针,
中央则刺以皮下针(见图二)。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灸
针
象
易
息
全
QuanXiYiXiangZhenJiu
全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息
易 象 针
⑶四项分点──
1.一穴(二分点法)-在两指纹间仅有一穴者,概以中点(
即
1/2处)取穴(如中间穴)
灸 2.二穴(三分点法)-两指纹间若有二穴,则以两指节间距
果更佳。 3.依据董氏对应针法(见附三)第四种之「手躯顺对法」之手指与阴部相对,董氏
以五个「间」穴治疗疝气,具有一定的道理,此五穴均在食指上,与大肠经 有关,透过「肝与大肠通」之理论,治疗疝气当然有效。 4.透过「大肠与肝通」及「手躯逆对」能治头晕眼昏。 5.董师极为注重心与膝之关系,凡能治心脏病变之穴位,亦常用于治膝部疼痛。 6.本穴再次强调针浅治近,针深治远。针深一、二分治头面心胸病,针深二分 半治疝气及膝痛。
全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息
易
象 ⑴阴掌五线--阴掌指三阴所经之掌
针 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 息 易 主治: 象 眼发黄。 针 灸 QuanXiYiXiangZhenJiu
【眼黄穴】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取穴:当 掌面小指 第二节之 中央点是 穴。
原理及应用: 1.眼发黄多系脾湿之故,或为黄疸,或为便溏,皆 易见眼黄之症。 2.本穴在小肠经上,「脾与小肠通」,能袪湿,理 同睕骨穴之袪黄亦在小肠经上,皆能袪湿之故。 3.配肝门可治急性黄疸;配上三黄能治慢性黄疸。
全 息 易 象 针 灸 QuanXiYiXiangZhenJiu
全息易象针灸之
董氏奇穴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郑卫东
全 息 易 象 针 灸 QuanXiYiXiangZhenJiu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第一章
一一部位
「一一部位」即手指部位,不论阴掌(掌 心)及阳掌(掌背)皆属之,「董氏正经奇穴学」 原载廿七个穴道,其中有些穴道,又由好几个穴 位组成,因此总计有五十二个穴点之多,董师能 在手指上研究发现这些穴道确属不易。 这些穴道,均有其独特疗效,唯仅在手指部 位即有半百穴道(加上董师常用,原书未载,而 个人加以补充者,当属更多)着实令一般人及初 学者,不易寻找正确穴位。其实手指部位之穴道, 分布颇有规律,以下爰就几点找穴方法加以说明, 以便寻找应用。
全 息 易 主治:疝气、 象 尿道炎、小 针 灸 肠气、牙痛、 胃痛。
【浮间穴】
取穴:食指 第二节正中 央线外开二 分,距第三 节横纹三分 三处是穴。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QuanXiYiXiangZhenJiu
原理及应用: 1.透过肝与大肠通及手躯顺对,可以治疗疝气、尿道 炎、小肠气。 2.透过本经主治及手足阳明通,能治牙痛与胃痛。 3.所谓禁忌双手取穴,原意在尽量少取穴,减轻进针 痛楚,一般可采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两边皆病,男 左女右为主。据经验本穴双手取穴并无大碍。
全 息 易 象 针 灸 QuanXiYiXiangZhenJiu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木穴】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 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 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 穴。 主治:肝火旺、脾气燥。
全 息 易 象 针 灸 QuanXiYiXiangZhenJiu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原理及应用: 1.本穴为掌面常用穴道之一,对于眼睛发干、眼易流泪、手汗、感间、 手皮发硬等皆有疗效。 2.本穴治疗手掌皱裂,手皮肤病尤具特效。本人以此治疗数十例富贵手( 易干裂),平均三四次即愈。 3.本穴治疗鼻涕多,不论清涕浓涕皆有效,盖胆热移于脑则为鼻渊,本 穴能清肝胆火。 4.治感冒流涕可止于顷刻。因「木」主风之故本穴亦有经络通于鼻,治 鼻病甚效。 5.本穴治手皮肤病及手掌皱裂,以患侧为主。治其它各病以对侧为主。 6.本穴对外感风邪所致之皮肤骚痒亦有著效。 7.本穴俱有清利头目,开窍疏肝的作用,位在食指上,亦系透过「肝与 大肠通」之关系治疗多种疾病。其治鼻病,一系经络作用,一则与疏 肝亦有关。通过大肠与肺表里故治手皮肤病及皮肤骚痒有效。 *本人曾治一严重手足干燥翻裂出血之妇人,已在数家医院治疗三月无 效,手不能触物,足不能着地,经其子背负而来,仅在尺泽及委中三 综论:从上述食指之五穴看来,皆与木有关,印证了 棱针点刺,二次即皮肤收口而愈,见者无不称叹刺血之妙。
肝与大肠通的理论。之能治心脏,或为种木生炎 之故。
全 息 易 主治:脾 象 肿大、脾 针 炎、脾硬 灸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脾腫穴】
化。
取穴:当掌 面中指第二 节中央在线, 距第三节横 纹三分三一 穴,六分六 一穴,共二 穴。
QuanXiYiXiangZhenJiu
原理及应用: 1.本穴治脾肿大、脾炎、脾硬化皆为脾病。本穴在中 指属火有补火生土之效,但其效不若上三黄、三重、 木斗、木留等穴。 2.本穴配通关通山治消化不良.腹胀。 3.本穴尚能治呃逆甚效,盖「胃与胞络别通」也。
全 息 主治:心脏病、 易 膝盖痛、小肠 象 气、疝气(尤具 针 特效)、眼角痛、 灸
睪丸痛。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大间穴】
取穴:平卧或 正坐、手心向 上、取食指第 一节中央偏向 大指三分是穴。
QuanXiYiXiangZhenJiu
原理及应用发挥: 1.食指属大肠经,透过肝与大肠通,本穴能治肝经之病变,基于手躯顺 对法,治小肠气、疝气、睪丸痛甚效。通过手躯逆对能治眼角痛(二 间穴、三间穴能治眼痛,其理相近)。 2.董师认为本穴作用于心,故能治心脏病,董师凡能治心脏病之穴位, 亦能治膝盖痛。以下皆同此。 3.除治上述病外,尚能治睪丸炎及腮腺炎(原理见2.)也可治对侧手指麻 木。 4.「手术」之针一、二分治心脏病变,针二、三分治小肠病疝气及膝痛, 这说明针浅治近,针深治远,其它穴都可以此类推,十四经穴亦同此 理.
全 息 主治:心 易 象 悸、心脏 针 病、心脏 灸
【心常穴】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性之风湿 病。
取穴:当掌面 中指第二节之 中线向小指侧 外开二分,距 第二节横纹三 分三一穴,六 分六一穴,共 二穴。
QuanXiYiXiangZhenJiu
原理及应用: 1.本穴顾名思义有治疗心悸及心律不整之功。能 治心跳过速、心脏扩大、心跳过慢亦有疗效。 2.对于心脏扩大可在背部心脏附近穴位,如三金 等穴点刺出血后再针此,有良效。 3.本穴在心包经上,治心脏病当然有效。
全 息 易 主治:疝气、 象 尿道炎、小 针 灸 肠气、牙痛、 胃痛。
【外间穴】
取穴:当食 指第二节正 中央线外开 二分,距第 三节横纹六 分六是穴。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QuanXiYiXiangZhenJiu
原理及应用: 1.透过「肝与大肠通」及「手躯顺对」,故能治疝气、 尿道炎、小肠气 2.通过本经循行「手足阳明同名经相通」之理,治牙 痛(亦有手躯逆对之意)胃痛。
全 息 易 象 针 三眼穴】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主治:补针:功同足三里穴。 取穴:当掌面无名指中央线之内开二分,距第 二节横纹二分处是穴。 原理及应用: 1.虽曰补针,功同足三里,但在「指」上以其 肌肉较薄,气血较手三里、足三里皆较少,补 虚效果虽有但略逊。
全 息 易 主治: 象 肝炎、肝 针 肿大、肝 灸
【木炎穴】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硬化。
取穴:在掌面 无名指第二节 中央线外开二 分,距第三节 横纹三分三一 穴,六分六一 穴,共二穴。
QuanXiYiXiangZhenJiu
原理及应用: 1.本穴在少阳经,董师认为无名指之穴位皆能作用 于肝。 2.本穴名为木炎,顾名思义能治肝火旺之病,如口 苦,易怒、烦燥之病。 3.本穴能疏肝清火,除治上病外,治胁痛有效,亦 能治失眠。
全 息 易 象 针 灸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QuanXiYiXiangZhenJiu
全 息 易 象 针 灸 QuanXiYiXiangZhenJiu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⑵
阳掌三线──手指阳掌部位之奇 穴分布较阴掌简单,仅呈三线分 列,即外侧(近小指之骨侧,简稱 小侧,或称尺侧),内侧(近大指之 掌侧,简称大侧,或称桡侧)及中 央,内外两侧均贴靠骨缘下针, 中央则刺以皮下针(见图二)。
全 息 易 象 针 灸 QuanXiYiXiangZhenJiu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⑴阴掌五线--阴掌指三阴所经之掌 心而言,靠大指侧称为「外侧」,靠 小指侧称为「内侧」,试以中央线为 C线,外侧(近大指侧)黑白肉际为A 线,A与C之中央线为B线,内侧( 近小指侧)黑白肉际,为E线,E与 C之中央线为D线,了解此五线之分 布位置,对于寻找阴掌手指部位之穴 位,关系甚为重要(见图一)。
全 息 易 象 针 灸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QuanXiYiXiangZhenJiu
全 息 易 象 针 灸 QuanXiYiXiangZhenJiu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⑶四项分点── 1.一穴(二分点法)-在两指纹间仅有一穴者,概以中点( 即 1/2处)取穴(如中间穴) 2.二穴(三分点法)-两指纹间若有二穴,则以两指节间距 帷之1/3处各取一穴(如木穴)(有少数例外,如大间、小 间) 3.三穴(四分点法)-两指节间若有三穴,则先就两指纹之 中点取穴,再以此中点穴距两边之中点各取一穴(整甚 而言即两指间之四分之一处各取一穴)。 4.五穴(六分点法)-连续五穴之穴位不多,仅有「五虎 穴」,然「五虎穴」应用之机会则甚多,取穴法便很 重要,取穴时先取上指纹与下指纹前之骨头前缘之中 点为五虎三穴,次就五虎三穴距上下纹各1/3处取一穴 计五穴(整体而言,即于其间画分六等份,每隔六分之 一各取一穴)。按:五虎穴取穴并非在二纹之间,已如 前述,取穴宜特别注意。
全 息 易 主治:心悸、 象 胸部发闷、 针 膝盖痛、头 灸 晕、眼昏、 疝气。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中间穴】
取穴:当食 指第二节正 中央是穴。
QuanXiYiXiangZhenJiu
原理及应用: 1.上述之大间、小间、外间、浮间、中间等穴均忌双手取穴,一般而言,单手 取穴,以男左女右为准则。 2.上述诸穴为治疝之特效穴。若能配合三棱针在内踝及内踝周围点刺放血,效 果更佳。 3.依据董氏对应针法(见附三)第四种之「手躯顺对法」之手指与阴部相对,董氏 以五个「间」穴治疗疝气,具有一定的道理,此五穴均在食指上,与大肠经 有关,透过「肝与大肠通」之理论,治疗疝气当然有效。 4.透过「大肠与肝通」及「手躯逆对」能治头晕眼昏。 5.董师极为注重心与膝之关系,凡能治心脏病变之穴位,亦常用于治膝部疼痛。 6.本穴再次强调针浅治近,针深治远。针深一、二分治头面心胸病,针深二分 半治疝气及膝痛。
全 息 主治:支气 易 管炎、吐黄痰、 象 胸部发闷、心 针 跳、膝盖痛、 灸
小肠气、疝气、 眼角痛、肠炎。
【小间穴】
全息易象针灸-手针
取穴:平卧、 手心向上、 取食指第一 节外上方, 距大间穴上 二分是穴。
QuanXiYiXiangZhen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