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新版本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害性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常用方法(新版)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常用方法(新版)(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常用方法(新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常用方法(新版)备注说明:安全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与生产在实施过程,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进行共同管理的基础。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经验法、类比法、检查表法、资料复用法、工程分析法、实测法和理论推算法等。
事实上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扬长避短,方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经验法是依据其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借助自身经验和判断能力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传统行业中采用传统工艺的工作场所的识别。
优点是简便易行。
缺点是识别准确性受评价人员知识面、经验和资料的限制,易出现遗漏和偏差。
为弥补上述不足,可采用召开专家座谈会的方式交流意见、集思广益,使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结果更加全面、可靠。
2类比法类比法是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资料进行类推的识别方法。
采用此法时,应重点关注识别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如:①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包括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辅材料、产品结构等;②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相似性,包括有害因素产生途径、浓度(强度)与防护措施等;③环境特征的相似性,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地理条件等。
BT.16.1-02 职业危害因素清单

职业危害因素清单编码:BT.16.1-02 单位名称: D08553队序号设备设施或作业活动名称危害因素名称危害因素描述可能导致的事故或影响级别(一般和重要)控制措施1 1 井场搬迁安装悬空移动的吊物1、吊具断脱、脱勾重物下落、吊装物摆动撞击人体2、吊装物不平衡,从索具内脱出落下3、吊装操作不平稳吊装物摆动幅度大4、吊点开焊断开人员伤亡,设备损坏重要1、起吊前认真检查吊索、吊具、吊钩、吊点是否完好、牢固2、有专人指挥、持证上岗、使用专用吊装索具,劳保穿戴齐全3、起吊过程中平稳操作,起吊后吊装物下严禁站人或从吊装物下穿过4、检查各吊点完好状况2 2 井场搬迁安装吊装的重物运行中发生磕碰物体打击机械伤害一般1、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明确指挥人员、司索人员、配合人员,指挥信号要统一;2、晚间无法保证照明的情况下严禁吊装作业;3、作业前检查吊车安全装置和索具;4、按标准穿戴劳保;5、对所装零配件要使用吊笼,防止散落;6、司索工根据所吊重物的重量选择合适的索具;7、吊索禁止挂在棱角处,索具经过棱角处时应有保护;8、人员禁止站在起重物下,禁止吊装物经过人员设备上方;9、起吊作业时要进行试吊,不得直接起吊;10、使用引绳控制吊装物方向和位置,在吊装物吊起和运行过程中,人员不得用手直接扶吊装物;11、不得用吊车提拔埋在地下的物体;12、起重机吊钩的吊点,应与吊重重心在同一条铅垂线上,使吊重处于稳定平衡状态;13、禁止司索或其它人员站在吊物上一同起吊,严禁司索人员停留在吊重物下;14.起吊重物时,司索人员应与重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15、捆绑后留出的绳头,必须紧绕吊钩或吊物,防止吊物移动时,拉住沿途人员或物件;16、吊挂时,吊绳之间的夹角宜小于90°,避免吊绳受力过大;17、进入悬吊重物下方时,应先与司机联系并设置支撑装置。
3 3 井场搬迁安装吊装绳套断丝吊装设备绳套有断丝扎手其他伤害一般1、吊装前检查绳套是否有断丝。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实施措施
将制定的措施落实到工作场所并进行监督。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的意义
保护工人健康
识别和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危害因素有助于采取措施保护工人 免受职业病的危害。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危害因素可提高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效率。
合规要求
对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分析有助于满足法律法规 的合规要求。
1
观察法
通过直接观察工作场所环境和工人是否暴露在危害因素中。
2
测量法
使用专业仪器对各项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监测。
3
问卷调查法
通过工人填写问卷来了解工作环境和危害因素的情况。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步骤
收集资料
搜集工作场所的相关资料和危害因素的数据。
分析数据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制定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 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义:导致职业病发生的各种因素,如化学物质、噪声、 尘埃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
1 物理因素
包括噪音、振动和辐射等。
3 生物因素
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2 化学因素
包括有害气体、有毒物质和腐蚀物质等。
4 人体因素
包括劳动强度、工作节奏和工作环境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
职业病预防
通过分析危害因素,可以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和 传播。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的案例分析
行业 制药 建筑
冶炼
职业病危害因素 有害化学物质 粉尘和噪音
金属烟尘和高温
控制措施 戴防护手套和口罩 使用湿润方法进行作业,戴 防噪音耳塞 提供通风设备,穿防护服
结论和要点
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危害程度及卫生标准

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危害程度及卫生标准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工作场所所产生的各种有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根据不同的职业病类别,危害因素也各不相同。
下面是不同职业病所涉及的危害因素种类:1.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毒性物质,如苯、氨、氟化物、重金属、有机溶剂等。
常见的产生化学因素的工作岗位有:化工、印刷、电子、农药、制药、造纸等。
2.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和粉尘等。
常见的岗位如:机械制造、采矿、建筑、危险品运输等。
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指的是各种微生物、致病菌及害虫等,如炭疽、肺结核、病毒性肝炎、蚊虫叮咬等。
涉及的岗位有:医护、动物饲养、食品加工等。
4.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指的是工作环境和职业本身对精神造成的伤害,如高强度、长时间工作,工作压力过大等。
常见的工作岗位有:特别是金融、教育、销售行业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职业类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也不同。
通常来说,危害因素的分布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工作类型不同类型的工作往往涉及不同种类的危害因素,而这些危害因素的分布也不同。
2. 工作岗位对于同一种工作类型,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危害因素分布。
如在一家化工厂内,生产车间、包装车间和研发中心所涉及的危害因素便存在明显的差异。
3. 工作环境工作环境可能会影响危害因子的分布。
如工作场所的温度、湿度、空气流通都可能会影响化学物质的挥发及粉尘的扬尘。
职业病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程度是根据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程度来评估的。
职业危害程度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估:1. 健康效应危害程度的评估基于不同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不同影响,如呼吸系统损伤、肝脏损伤等。
2. 暴露水平危害程度的评估还要考虑工作岗位的危害程度,如在车间操作还是在办公室工作。
3. 暴露时间职业危害程度考虑也需要考虑暴露时间,即接触危害因素时间的长短。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评价记录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评价记录职业病是指由于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主要危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劳动强度和心理因素等。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预防。
下面是一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评价记录,以帮助企业和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职业危害因素。
评价记录内容如下:1.企业基本信息:-企业名称:-行业分类:-工作场所:-监管部门:2.评价项目:-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劳动强度-心理因素3.评价方法:-实地调查-采样分析-现场观察-职业健康档案4.评价内容和结果:4.1化学因素:-评价内容:-工作场所的空气污染情况-职工接触的化学物质种类和浓度-职工个体防护措施的使用情况-评价结果:-存在化学物质浓度超标问题-部分职工个体防护措施不到位4.2物理因素:-评价内容:-噪音、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的情况-相关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评价结果:-噪音、振动等物理因素达到或超过相关标准-部分设备存在安全隐患4.3生物因素:-评价内容:-职业暴露于病原微生物的情况-职工个人防护措施的使用情况-评价结果:-部分职工暴露于病原微生物环境-职工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4.4劳动强度:-评价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作岗位的体力和脑力负荷情况-评价结果:-部分工作岗位存在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负荷-部分职工工作时间过长4.5心理因素:-评价内容:-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职工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评价结果:-部分职工存在工作压力过大的情况-部分职工工作满意度较低5.引进预防措施:-化学因素:-控制污染源,减少有害气体释放-引进更环保的替代产品-加强个体防护设备的培训和使用-物理因素:-控制噪音、振动等物理因素的源头-制定和执行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定期维护和检修设备-生物因素:-加强病原微生物的防控措施-提供足够的个体防护设备和培训-劳动强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强度-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和设备-心理因素:-加强团队建设,减少工作压力以上是一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评价记录,通过对各项评价内容和结果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和相关部门了解和治理职业病危害因素,保障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作为一名幼儿相关工作者的我,每天都在和小宝贝们打交道,他们的可爱和天真总能带给我无尽的喜悦。
然而,在这个职业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职业病危害因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些危害因素,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孩子们的健康。
与孩子们亲密接触也容易让我们感染一些疾病。
幼儿时期是身体和免疫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与孩子们亲密接触,这也就增加了我们感染疾病的风险。
再者,孩子们的哭闹和调皮也容易让我们出现情绪问题。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哭闹不止、调皮捣蛋的孩子,这很容易让我们感到烦躁和疲惫。
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焦虑等问题。
孩子们的意外伤害也让我们时刻处于紧张状态。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总是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喜欢尝试各种新鲜事物,这也意味着他们很容易受到意外伤害。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安全,这无疑增加了我们的工作压力。
职业性危害和有害因素控制内容解读

职业性危害和有害因素控制内容解读职业性危害因素控制内容解读职业性危害因素是指对劳动者的健康和劳动力可能产生的有害的职业性因素。
1.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最为多见的引起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它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1)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形成或应用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①金属与类金属,如铅、汞、锰、镉、铬、砷、磷等,有各自的靶器官毒性。
②刺激性气体,如氨、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光气、硫酸二甲酯、臭氧等,可能会引起急性中毒,出现急性支气管炎、化学性肺泡炎和肺水肿。
③窒息性毒物,如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氰化物等,可引起缺氧而发生昏迷。
④有机溶剂,如醇类、酯类、氯烃、芳香烃等,具有脂溶性、亲神经性,且具有麻醉作用。
此外,苯可抑制骨髓造血,氯烃可引起肝损害。
⑤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可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的功能,出现紫绀和缺氧。
⑥杀虫剂,如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等。
杀虫剂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时可能发生昏迷、抽搐的现象。
(2)生产性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它包括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和混合性粉尘三类,具体见表14-1。
表14-1 生产性粉尘的种类2.物理因素物理性有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不良的气候条件,如高温、高湿、热辐射、严寒等。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
(3)生产性噪声、震动。
(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激光、高频电磁场等。
(5)电离辐射,如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宇宙线等。
3.生物因素生物性有害因素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4.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与劳动者生理状态不适应。
(2)劳动组织不合理、劳动时间过长或休息制度不合理。
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我国已出台 《职业病防治 法》等多项法 律法规,为职 业病防治提供 了法律依据。
国家卫生健康 委员会负责制 定职业病防治 标准,规范职 业病诊断和治
疗。
各级政府应当 加强对职业病 防治工作的领 导,建立健全 职业病防治责
任制。
企业应当履行 职业病防治主 体责任,建立 健全职业病防 治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02
素识别
粉尘类职业病危害因素
定义: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粉尘,如煤尘、水泥尘、石棉尘等 危害:长期吸入粉尘可导致尘肺病等职业病,严重影响劳动者健康 识别方法:观察作业环境,了解生产工艺流程,检查粉尘排放措施等 预防措施:加强通风排气,采用除尘设备,定期检测作业环境等
化学物质类职业病危害因素
个体防护措施
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耳塞等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隐患 改善工作环境,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 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
健康监护:定期对员工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早期症状
职业病诊断:通过专业医生对疑似职业病员工进行确诊,并提供相应治疗建议
职业卫生标准定义:为消除或控制职业危害因素,预防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对作业场所职 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估、控制等所制定的标准及其技术规范的总称。 标准体系构成:基础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产品标准和检测评价标准等。
制定原则:科学性、实用性、统一性、国际性。
作用:为职业卫生监管提供依据,为用人单位提供指导,为劳动者提供保护。
述
职业病危害因素定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 是指在工作过程 中产生或暴露于 工作环境中,对 劳动者健康造成 危害的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 包括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生物 因素和不良的劳 动环境条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苯2.甲苯3.二甲苯4.溶剂汽油6.其他粉尘 6.一氧化碳 7.二氧化氮 8.噪声9.手传振动 10.甲醇 11.氢氧化钠 12.三氯甲烷13.矽尘 14.煤尘 15.磷酸 16.氧化钙17煤尘 18矽尘 19石灰石粉尘 20石膏粉尘21氨 22二氧化硫 23一氧化碳 24氮氧化物25噪声 26工频电场 27铅 28砷29氧化锌 30镉 31砷化氢 32高温序号危害因素理化性质、健康危害、可能导致的职业病1 苯理化性质无色透明,易燃液体。
分子式C6-H6。
分子量78.11。
相对密度0.8794(20℃)。
熔点5.51℃。
沸点80.1℃。
闪点-10.11℃(闭杯)。
自燃点562.22℃。
蒸气密度 2.77。
蒸气压13.33kPa(26.1 ℃)。
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限1.4~8.0% 。
不溶于水,与乙醇、氯仿、乙醚、二硫化碳、四氯化碳、冰醋酸、丙酮、油混溶。
遇热、明火易燃烧、爆炸。
能与氧化剂,如五氟化溴、氯气、三氧化铬、高氯酸、硝酰、氧气、臭氧、过氯酸盐、(三氯化铝+过氯酸氟)、(硫酸+高锰酸盐)、过氧化钾、(高氯酸铝+乙酸)、过氧化钠发生剧烈反应。
不能与乙硼烷共存。
健康危害蒸气可经呼吸道吸收,液体经消化道吸收完全。
皮肤可吸收少量。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大量苯蒸气或口服多量液态苯后出现兴奋或酒醉感,伴有粘膜刺激症状,可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
重症者可有昏迷、抽搐、呼吸及循环衰竭。
尿酚和血苯可增高。
亚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后可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失眠等症状。
约经1~2个月后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如及早发现,经脱离接触,适当处理,一般预后较原发性再障为好。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职业禁忌证⑴血常规检出有如下异常者:①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2*109/L;②血小板计数低于8*1010/L。
⑵造血系统疾病。
职业病:⑴职业性慢性苯中毒;⑵职业性苯所致白血病。
应急处臵急性中毒: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污染的皮肤。
口服者给洗胃。
中毒者应卧床静息。
对症、支持治疗。
可给予葡萄糖醛酸。
注意防治脑水肿。
心搏未停者忌用肾上腺素。
亚急性中毒:脱离接触,对症处理。
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者,可给予小量多次输血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他疗法与内科相同。
2 甲苯理化性质无色有折射力的易挥发的液体,气味似苯。
分子式C7-H8。
分子量92.130。
相对密度0.866(20/4℃)。
熔点-95~-94.5℃。
沸点110.4℃。
闪点4.44℃(闭杯)。
自燃点480℃。
蒸气密度3.1 4。
蒸气压4.89kPa(30℃)。
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的限爆炸限1.27~7% 。
几乎不溶于水,与乙醇、氯仿、乙醚、丙酮、冰醋酸、二硫化碳混溶。
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着火。
遇明火或与下列物质反应:(硫酸+硝酸)、四氧化二氮、高氯酸银、三氟化溴、六氟化铀,引起爆炸。
流速过快(超过3米/秒)有产生和积聚静电危险。
号因素健康危害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经皮肤吸收不易达到急性中毒剂量。
急性中毒:吸入较高浓度蒸气后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重症者有躁动、抽搐或昏迷; 并伴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可出现眼结膜和咽部充血。
直接吸入液体后可出现肺炎、肺水肿、肺出血及麻醉症状。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职业禁忌证⑴血常规检出有如下异常者:①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2*109/L;②血小板计数低于8*1010/L。
⑵造血系统疾病。
职业病:⑴职业性慢性苯中毒;⑵职业性苯所致白血病。
应急处臵吸入较高浓度蒸气者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有症状者给吸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症处理。
可用葡萄糖醛酸。
有意识障碍或抽搐时注意防治脑水肿,参见<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脑病的治疗>。
心跳未停者忌用肾上腺素。
直接吸入液体者给吸氧,应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对症处理。
如出现全身症状,需及时处理。
3 二甲苯理化性质二甲苯是由间、邻、对三种异构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含量最多间二甲苯,由煤焦油分馏而得的通常含间位40~70%、邻位10~15%、对位23%、乙苯6~10% 。
商业品也可能含少量甲苯、三甲基苯、苯酚、噻吩、吡啶和非芳香烃。
无色透明挥发性液体,有气味似苯。
分子式C8-H10。
分子量106.1 6。
相对密度:0.864(20/4℃)。
凝固点-24.4℃。
沸点135~145℃。
闪点25℃(闭杯)。
自燃点464℃。
蒸气密度 3.7。
蒸气压0.80kPa(20℃)。
蒸气与空气混合物可燃限 1.0~7.0% 。
几乎不溶于水,能与无水乙醇、乙醚和许多有机溶剂混溶。
侵蚀某些塑料制品。
橡胶和涂层。
遇热、明火、易燃烧。
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
避免接触强氧化剂。
(以上数据以间位、邻、对三种异构体含量总和为80%,乙苯为20%计)。
健康危害可以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经皮肤吸收不易达到急性中毒剂量。
急性中毒: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重症者有躁动、抽搐或昏迷; 并伴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可出现结膜及咽炎。
液体污染眼,可引起结膜炎及角膜损害。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职业禁忌证⑴血常规检出有如下异常者:①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2*109/L;②血小板计数低于8*1010/L。
⑵造血系统疾病。
职业病:⑴职业性慢性苯中毒;⑵职业性苯所致白血病。
应急吸入高浓度者立即脱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
有症状者给吸氧,号因素处臵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症处理。
可用葡萄糖醛酸。
有意识障碍或抽搐时注意防治脑水肿,参见<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脑病的治疗>。
心跳未停者忌用肾上腺素。
眼污染液体时立即用清水冲洗。
对症处理。
4 溶剂汽油理化性质化学式:主要组分是C4-C12脂肪烃和环烃类分子量:性状:无色或淡黄色,具有特殊臭味沸点:40-200℃熔点:相对密度:0.70-0.79g/cm3蒸气压:挥发性:溶解度:不溶于水,易溶于苯、二硫化碳和醇闪点:-50℃自然温度:415-530℃爆炸极限:1.3-1.6%油水分配系数: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轻度中毒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共济失调。
高浓度吸入出现中毒性脑病。
极高浓度吸入引起意识突然丧失、放射性呼吸停止。
可伴有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及化学性肺炎。
部分患者出现中毒性神经病。
液体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
溅入眼内可致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
皮肤接触致急性接触性皮炎,甚至灼伤。
吞咽引起急性胃肠炎,重者出现类似急性吸入中毒症状,并可引起肝、肾损害。
慢性中毒: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周围神经病。
严重中毒出现中毒性脑病,症状类似精神分裂症。
皮肤损害。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职业禁忌证⑴严重慢性皮肤疾患;⑵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职业病:⑴职业性慢性溶剂汽油中毒;⑵汽油致职业性皮肤病。
应急处臵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给饮牛奶或用植物油洗胃和灌肠。
就医。
泄漏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号因素吸收。
或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就地焚烧。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臵。
序号危害因素理化性质、健康危害、可能导致的职业病1 其他粉尘理化性质指游离二氧化硅含量<10%,不含石棉和有毒物质,而尚未制定容许浓度的粉尘。
健康危害长期接触会引起中毒性肺炎或矽肺,有时还会引起肺癌。
沉积在肺部的污染物一旦被溶解,就会直接侵入血液,引起血液中毒,未被溶解的污染物,也可能被细胞所吸收引起肺纤维化。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尘肺病应急处臵/2 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分子式:CO,分子量:28.01,无色无臭气体,相对密度0.97、熔点-199.1℃,沸点-191.4℃,自燃点608.89℃。
健康危害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昏、心悸、四肢无力、恶心、呕吐、烦躁、步态不稳及轻度意识障碍;中度中毒还可出现面色潮红、多汗及轻(中)度昏迷;重度中毒时意识障碍严重,呈深度昏迷或植物状态。
检查可见瞳孔缩小、腱反射迟钝。
部分急性中毒患者昏迷苏醒后,经2-30天的假愈期后,出现迟发脑病;部分患者还可表现锥体外系或/和锥体系神经损害。
长期接触低浓度CO可引起头晕、记忆力减退等脑衰弱综合征,此外可引起心肌损害。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一氧化碳中毒应急处理抢救人员穿戴防护用具,加强通风。
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安静;及时给氧,必要时用合适的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心脏骤停时,立即作心肺复苏术后送医院;立即与医疗急救单位联系抢救。
3 二氧化氮理化性质分子式:NO2,分子量:46.01;熔点:-9.3℃,沸点:22.4℃;溶解性:溶于水;外观与性状:黄褐色液体或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健康危害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
吸入初期仅有轻微的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咳等。
常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或更长时间潜伏期后发生迟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胸闷、呼吸窘迫、咳嗽、咯泡沫痰、紫绀等。
可并发气胸及纵隔气肿。
肺水肿消退后两周左右可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
一氧化氮浓度高可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慢性影响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慢性呼吸道炎证。
个别病例出现肺纤维化。
可引起牙齿酸蚀症。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二氧化氮中毒应急处理一旦发生泄漏,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救援处理人员戴自己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若是气体,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若是液体,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若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臵。
5 手传振动健康危害对人体是全身性的影响,长期接触较强的局部振动,可以引起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外周循环功能改变,外周血管发生痉挛,出现典型的雷诺现象。
典型临床表现为振动性白指(VEF)。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振动性白指6 甲醇理化性质无色澄清液体。
微有乙醇样气味。
易挥发。
易流动。
燃烧时无烟有蓝色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