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第13课改革的不断深化课件岳麓版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改革的不断深化》说课稿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改革的不断深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到改革开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实惠,从而增强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改革开放的具体内容、成就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分析改革开放,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
2.难点:改革开放背后的原因和推动力,以及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和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改革开放背后的原因和推动力,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成就和影响。
6.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时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第 13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梳理建构
经济特区的创办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总结
要点解读分析
新时期实行对外开放的背景 1.国际方面:①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 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③亚洲“四小龙”等一批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 境口城 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3.特点: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铺开,重点在沿海地区;点、线、面结合,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影响:引进了外资和吸纳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2.国内方面:①“文革”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②以邓小平为核心 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现实方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方法和经验。
心思在如何在课件中贯彻案例的设计意图上、如何增强课件的实效性上,既是技术上的进步,也是理论上的深化,通过几个相关案例的制作,课件的概 念就会入心入脑了。 折叠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来表述并构成的课堂要件。它可以生动、 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10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中的手段,是现代教学发 展的必然趋势。
谢谢观看!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改革的不断深化》教案 岳麓版

第13课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个体、民营经济的作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能力目标通过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国企改革情况,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难点: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图片、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导人新课:2017年2月19日,是邓小平逝世20周年的日子。
大家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用伟大构想和实践来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总没计师。
从四川广安到法国巴黎,再到山西太行山抗日前线,邓小平从这些地方出发,从此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70多年。
你对邓小平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归纳,导入新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春风般吹向祖国大地,大家都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邓小平的指引下.我国的改革是如何不断深化的呢?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化》。
讲授新课:一、自主学习版块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标注、识记下列知识点:(1)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的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4)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5)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除了公有制经济外,还有非公有制经济,如:个体经济、民营经济。
岳麓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 改革的不断深化》优质课教学设计_5

第1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一板块5.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第二板块我夯基我达标1.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针对 ( ) A.“以阶级斗争为纲”问题 B.平反冤假错案的问题C.“文化大革命”评价问题 D.“两个凡是”的问题2.为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的是 ( ) A.“文革”的结束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C 平反冤假错案 D.拨乱反正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是 ( ) A.实事求是 B.改革开放 C.拨乱反正 D.经济建设4.对内改革主要是在哪些领域展开? ①政治②经济③科技 ( ) A.① B.② C.①② D.②③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 A.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B.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历史必修②C.学习发达国家的经营管理方法 D.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6.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总结时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命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材料二邓小平在全面、深入地观察了各个国家,包括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之后,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材料三邓小平说:“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增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实践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破坏得很厉害的国家,包括欧洲、日本,都是采用贷款的方式搞起来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质课教案_6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而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2.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十三五计划期间提出五大理念中的开放理念,引入改革开放这个问题。
“改革开放,邓小平南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节课我们已经讲了对内改革,改革是要改进生产关系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而对于好的因素要保留。
今天我们要讲到的是对外开放,即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新知介绍(一)背景:1、国际方面: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质课教案_2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导学流程】了解感知(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设立:(1)1980年,厦门、汕头、深圳、珠海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 、影响(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5)(1)开放:1984 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建立: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a、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b.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c.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2、开发的目的(1)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2)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3)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年八年级历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第13课改革的不断深化导学案

一 ㊁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重点是进行 国有企业 改革 . 重点 : 1 9 8 5年, 社会资 源 配 置 中 发 挥 基 础 性 作 2.
计划又 有 市 场 的 经 济 体 制 . 在 该经 济 体 制 下 , 对资源配置起基 础作用 的 不 再 是 无 所 不 包 的 计
3 ㊀ 6 第1 3 课 ㊀ 改革的不断深化
重点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邓小平南方谈话 . 难点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 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 展 的 重
什么 是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制 ? 社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是 指在 社 会 主 义 公 有 制 基 础 上 , 在
(D )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质课教案_2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歌曲《春天的故事》及学生的预习,提出问题(1)“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2)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指什么举措?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与建立哪一经济体制有关?引入新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了解对外开放的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原则:平等互利;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明白本课的学习思路:为什么——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是什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与特点、怎么样——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和意义问题一:为什么?——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结合图片材料并补充材料,资料1:50~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经济在很短时期内获得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