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年春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第12课 经济体制改革习题 中华书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名师教学设计5川

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确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列大事年表方法,“以史带论”地形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这个历史概念。
利用教材南巡活动的照片及其说明文字,强调他的愿望“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三、知识与能力:邓小平理论形成及指导地位确立的过程。
十二大、十三大、南方讲话、十四大、十五大的内容。
2学情分析该班学生的基础较差,但学生比较活跃,对老师的教学比较配合。
所以,注意提问的时候,适当简单,调动气氛。
3重点难点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4教学过程导入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得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实践上表现为“改革开放”、理论上表现为邓小平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成了新时期的两大主题。
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我们熟知的“邓小平理论”。
探究新知一、理清教材线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本课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如果将第一、二目合并为一个问题,那讲的是什么?那三、四两目讲的又是什么问题?[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阅读教材第一、二两目,思考下列问题:1、党的十二大、十三大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重要的阶段?3、邓小平理论包含哪些内容?4、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主要内容、解决了当时面临的什么问题?有何意义?5、邓小平的理论正确与否?对于实践有何意义?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阅读教材,思考:1、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主要经过了哪几个阶段?何时正式确立的?3、党的十六大与邓小平理论有何联系?小结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秀教案

《民族大团结》教学模式介绍:“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模式的课程环节: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设计思路说明:根据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目标导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时候可以运用“传递-接受”模式教学,对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新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运用,从而达到隔一段时间复习旧知识,减轻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程度。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2.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3.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1.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2.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北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 对外开放》公开课PPT课件_1

• 开始
深入
新阶段
•
这是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为深圳经济 特区的题词。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
珠海经济特区
汕头经济特区
厦门经济特区全景
海南经济特区
上海浦济 特 区
开 放 城全 次方、位宽经济开 、领多域内地层的
4.对外开放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建立哪几 个经济特区? 5.我国对外开放形成怎样的格局?
• 请同学们从课文找出1980年对外开放的4个 城市
深圳改革前的情况如何?有何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势在必行
• 创 办经济特区 1980年开始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0年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深圳等 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 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 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 想。 3.培养学生多种途径获取和处理历史信 息的能力。
阅
读 教材123...改 对 进外入革开世首放界先区贸在域 易哪的 的里扩 时取大 间得的突内破容性进展?
市对外开放 放格局
1840年,英国侵略者通过发动鸦片 战争,用坚船和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 门,获得了同中国进行贸易和在中国 投资的权利;改革开放后,中国主动 打开国门,欢迎外国资本家来中国投 资设厂。
你认为这前后两者有什么区别?对 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改革开放是强国 之路,当今中国 必须坚持改革开 放。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2课 民族大团结6-部编版

较集中的地方……设立相应的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内部事务……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不同于非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胡德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设置判断题,检测学生对民族区域政治制度含义理解程度。
教师讲述:可以从前提、依据、权限和核心四方面来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前提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依据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不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权限是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不是自主处理本民族内部一切事务的权利);核心是行使自治权(实行一定的自治权,并不是完全自治权)。
这里的自治权,包括:民族立法权,就是指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变通执行权是指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标,如果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以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财政经济自由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具有较大程度的财政经济自主权,并可以享受国家的照顾和优待。
以及文化和语言文字自主权、组织公安部队权、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任用优先权等。
注意:少数民族自治区(州、县、旗)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一定的自治权,并不是完全自治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经历了制度化、法律化的过程。
那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确立下来的呢?展示图片和材料:材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2017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进课件2川教版

思考:我党为什么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路线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 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这就决定了我党要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国情决定的,加深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培养学
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吏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 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 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以经济建 2.中共十三大的成就 设为中心的根本保证。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阅读:P76第二段,勾画批注: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在北京举行。 这次大会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理论和党在主席台上
阅读:P75小字, 说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的依据
是什么? 我国必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落后的
党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和第二步基 本实现,取得的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与邓 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 导是分不开的。 2.中共十三大的成就 (3)三步走战略以及目标
阅读:P76,勾画批注:三步走战略以及目标。
①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 人民的温饱问题; ②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③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 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记记:中共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
八年级历史第12课_星星之火_可以燎原_课件1人教版

4.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 动统治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图
叶挺 朱德
周恩来
贺龙
刘伯承
南昌起义时朱德使用的驳壳枪
199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暨“八一”南 昌起义70周年,江泽民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
1949年6月15日,中国 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发布命令,规定以 “八一”两字作为中 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 军徽的主要标志。8月 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 放军的建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思考: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 什么要南下广东? A.敌人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南昌,敌强 我弱,不撤离必然导致全军覆没。 B.广东曾经是革命根据地,群众觉悟 较高,南下准备夺取广州,重建革命 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8月7日 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 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派毛泽东在 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内容:
二、秋收起义
时间: 1927年9月 领导: 毛 泽 东 地点: 湘赣边界 结果: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江西永新三湾村
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 命根据地?
(1)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 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攻打和占领城市 是不可能的;
(2)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 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是当时唯一 正确的选择。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三湾改编” 后的工农革命军进入井冈山,到1928年春,根据地便初步 建立起来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学习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2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川教版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提出的时间、人物、会议: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指导思想:
材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
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
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
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四项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核心)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方向)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保证) 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思想)
(5)“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你知道吗
邓小平同志为什么 要发表南方讲话呢?
3.南方谈话:
(1)时间: 1992年 (2)背景: 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
(3)重要内容:
①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 路线;②特区姓“社”不姓“资”;③改革开放要
大 (判是胆4否断);有姓意④义利“发:社于展”发才是姓展硬“社道会资理”主。标义社准会:的生产力, 是极否大有地利解于放了增人强们社的会思主想义,国促进家了的我综国合改国革力开, 是放否和社有会利主于义提现高代人化民建设的的生发活展水。平。
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必须把马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
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二大是在粉碎“四人帮”,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取得拨乱反正的 伟大胜利的情况下召开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1)提出的时间、会议: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同步学习(人教版)

5.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 了一次民主与科学 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 的作用。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统文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1.(2023·河南)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靠移植西方政
7.下表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
(B )
时间 事件
1918 年 《新青年》杂志编排完全使用白话文
1919 年 全国超过 400 种报刊采用白话文
1920 年 北洋政府决定在中小学推行用白话文刊行的语文教材
A.各学科教材均刊行白话文
B.文学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C.各报刊杂志都采用白话文
D.传统文学此时已被废止
知识点二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4.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尊孔复古逆流,《新 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例如鲁迅的 白话小说《狂狂人人日日记记》。 (2)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 先提出。
(3)提倡文学革命: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文学学改改良良刍刍议议》一 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陈独独秀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 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的大旗是
(D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反帝、爱国
D.民主、科学
5.某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惮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
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