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七课)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点+练习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点+练习(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民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但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时间:1978年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1内容:①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处:都提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11.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领袖分别是( )A. 毛泽东、周恩来B. 毛泽东、邓小平C. 邓小平、江泽民D. 江泽民、胡锦涛2. “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的樊篱。
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A.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 粉碎“四人帮”D. 为刘少奇冤案平反3. 一把历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下面年代尺中,与1978年相对应的方框里应该填写( )A. 党的诞生B. 曲折探索C. 历史转折D. 动荡岁月4.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直接为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C. 中共“十三大”D. 中共“十四大”5.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这里“拨乱”主要是指( )①停止“以钢为纲”②彻底否定“两个凡是”③停止“共产风”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②③④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识比中共“八大”更加深刻。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梳理知识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思想上: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知识点2拨乱反正史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结束: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拓展延伸:1、比较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深远意义: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八年级历史第七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七课知识点
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 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急切地期盼中国能迅速摆脱困境,走向富强。
但是“两个凡是”的方针,让大家有点迷茫。
就好像你想往前走,却有人告诉你只能原地踏步,这能行?不行!
2. 时间:1978 年 12 月
3. 内容:
- 思想上:不再坚持“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 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这就好比给咱们国家这辆大车重新定了方向,不再瞎转悠,直奔经济发展的大道去!
4.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它就像一个超级大开关,一打开,咱们国家就开始了全新的、充满希望的旅程!
二、拨乱反正
1. 平反冤假错案:“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干部和群众纷纷得到平反,恢复名誉。
那些被冤枉的好人终于能挺直腰杆啦!
这下,思想上的混乱都理清啦,大家可以轻装上阵,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怎么样,这样的知识点讲解是不是好懂又有趣呀?。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七课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七课知识点
一、土地改革(1950 - 1952年)
1. 背景。
-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 开始标志。
3. 内容。
-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 实施情况。
- 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5. 结果。
-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 意义。
- 政治上: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 经济上: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8年级历史7课知识框架

8年级历史7课知识框架第一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1. 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2. 阐述封建制度和其特点,如君主专制、世袭制、分封制等。
3. 解释中央集权制度的运作方式和特点,如朝廷、官僚体系等。
4. 分析地方政府的作用和特点,如郡县制度、地方官员等。
5. 探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如儒家思想、礼制、文学艺术等。
第二节: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1. 介绍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如士农工商的身份差异。
2. 解释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如农耕文化、农业生产方式等。
3. 分析手工业和手工业者在古代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4. 探讨商业和商人在古代中国经济中的发展和地位,如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
5. 阐述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和货币的流通方式。
第三节: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化交流1. 介绍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创造。
2. 解释古代中国科技的重要性和对世界的影响。
3. 分析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带来的文化交流。
4. 探讨古代中国文化在东亚各国传播的影响,如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的传播。
5. 阐述古代中国文化对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节:古代中国的宗教和哲学思想1. 介绍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如儒教、道教、佛教等。
2. 解释古代中国宗教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3. 分析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价值体系,如仁、义、礼、智等。
4. 探讨道家思想的主要思想和理念,如无为而治、自然和谐等。
5. 阐述佛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如佛教艺术、寺庙建筑等。
第五节:古代中国的战争与外交1. 介绍古代中国的战争形式,如战争理念、战法等。
2. 解释古代中国战争中的兵器和军事技术,如弓箭、战车、兵器制造等。
3. 分析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如朝贡体系、和亲、通商等。
4. 探讨古代中国与邻国的战争和征服,如秦朝的统一战争、唐朝的西域征战等。
初二历史 冀教版 下册 7到11课历史笔记

7到11课历史笔记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毛泽东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三个比喻: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简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一切残余势力和特权,巩固新中国的鼓励和特权。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首次提出:1953年中印两国就西藏问题在北京举行会谈,周恩来首次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1)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2)推动国际关系的现代化进程。
(3)为新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
(4)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4、万隆会议。
时间:1955年;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背景:(1)二战后,亚非新兴独立国家迫切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本国经济。
(2)美国卷入亚洲地区,使局势变得错综复杂。
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与危机的背景下召开的。
特点:亚非国家第一次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议题:保卫和平、争取独立、发展经济。
周恩来发言:“求同存异”。
(是万隆会议的核心与灵魂)“求同”:(1)遭遇相同:都遭到过外国侵略。
(2)愿望相同:都希望获得独立、和平、发展。
“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1)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和圆满成功。
(2)使亚非国家摆脱分歧、达成共识、加强团结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与亚非国家结下友谊。
(4)传递了亚非国家要求摆脱大国干涉,平等协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万隆精神”。
日内瓦会议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5、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展的外交活动:(1)首先访问苏联,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毛泽东、周恩来、斯大林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中印两国代表就西藏问题在北京举行会谈,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课件)

论。
顺利进行……
一、徘徊前进扫残霾 结合课本知识思考: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内在联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 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促 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2. 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 想束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
深圳为一什座么璀璨能夺取目的得创如新之此城巨。大的成就?
这些都要从“文革”后 1978年的那场会议说起……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程标准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学习目标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知道“两个凡是”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 大讨论;
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给 中共中央写信,针对“两个 凡是”的错误观点提出批评, 开了全党解放思想的先声。
一、徘徊前进扫残霾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 闭幕会,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一篇题为《实践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十年动乱积累下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一、徘徊前进扫残霾
理想与现实
3.“两个凡是”方针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阶级斗争为纲
徘徊时期
上访信
2.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 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 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实质:“左”倾错误的继续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 发表社论,公开提出“两个凡是”方针。
八下历史第七课知识点

八下历史第七课知识点English.1. The Causes of the Second Opium War.British aggression and expansionism: Britain sought to expand its influence and trade in China, particularly in the opium trade.Chinese resistance to foreign encroachment: China resented British interference in its internal affairs and the opium trade, which was devastating Chinese society.Diplomatic failures: Attempts to resolve the opium issue through diplomacy failed due to mutual distrust and misunderstandings.2. The Course of the Second Opium War.Outbreak of war: British and French forces attackedGuangzhou in 1856, sparking the war.Allied advances: The Allied forces captured Tianjin and Beijing in 1860, burning the Summer Palace.Treaty of Tianjin and Beijing Conventions: These treaties forced China to legalize the opium trade, cede territory to Britain and France, and open more ports to foreign trade.3.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Second Opium War.Political and economic humiliation: China was weakened and humiliated, losing sovereignty and economic control.Increased foreign presence: The war led to an increase in foreign influence in China, with Western powers establishing spheres of influence and concessions.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The war accelerated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and customs, and opened the door to Western ideas and technologies.Chinese.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七课)
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
进步。
因此,精品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供大家参考。
1、开始:1966 年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1970 年至1971 年间,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反革命政变。
1971 年9 月13 日,林彪等人乘飞机出逃,坠机身亡。
结束:1976 年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粉碎。
2、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启示: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人们懂得,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悲剧,必须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
4、文革最大一起冤案: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5、1976 年清明节爆发了四五运动,性质: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
意义: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希望这篇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