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十二章化 湿 药

合集下载

6 化湿药

6 化湿药




相同点: 皆辛苦温燥,主入脾胃经。 均能燥湿运脾,用治湿阻中焦,常相须 为用。


不同点: 辛散为主,可祛内外湿邪, 苍术─ 为燥湿健脾要药。 并能祛风湿、发汗、明目。 苦燥为主,又能行气、消积, 厚朴─ 为消除胀满的要药。 并能下气平喘。
【附药】

厚朴花:为厚朴的花蕾。 温燥之性较厚朴为弱,但由于花蕾气味芳香,行 气解郁之力较强--湿邪较轻而气滞显著者。

草豆蔻与草果:
相同点: 皆味辛性温,主入脾胃。 均能燥湿温中散寒-寒湿中阻。

不同点: 草豆蔻─气味芳香,燥烈之性较弱; 又能温胃止呕。



果─具有特殊臭气和辣味; 并能除痰截疟。
【小 结】

一.药物功效归纳: 1.兼有解表作用药物:藿香、苍术。 2.兼有止呕作用的药物: 藿香、砂仁、白、草豆蔻。
【功效鉴别】

砂仁与白豆蔻:



相同点: 皆味辛性温,主入脾胃,气味芳香。 均能化湿,行气,温中,用治湿阻中焦, 脾胃气滞及脾胃虚寒等证,常相须为用。 入汤剂均宜后下。






不同点: ┌偏中下二焦,善理脾胃气滞。 砂仁┤长于温脾止泻; └又能理气安胎。 ┌偏中上二焦,善理脾肺气滞。 豆蔻┤长于温胃止呕; └又能芳香宣化。

厚朴
药材厚朴(干皮)

凹叶厚朴

药材厚朴(根皮)
药材厚朴(枝皮)
【功效应用】


┌消胀除满(要药)-脘腹胀满。 1.下气┤消痰平喘――痰饮壅肺之喘咳; └消积导滞――肠胃积滞,腹胀便秘。 (既能行气,又能降气,为消胀除满要药) 2. 燥湿――湿阻中焦,脘闷腹胀。

中药学表格第九全

中药学表格第九全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退热截疟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宣散风热,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3—6 宜后下;人丹草,升阳 菜
6—12 鼠粘子,大力子,毛 锥子
3—6 虫衣 5—10 双叶 5—10 黄华,金英 5—10 白背杨 3—10 地薰
徐长卿
辛,温,肝胃
祛风止痛,止痛,止痒
川乌
辛、苦,热;有大毒,心脾 肝肾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蕲蛇
甘、咸,温;有毒,肝
祛风,通络,止痉
乌梢蛇
木瓜 蚕沙
甘,平,肝 咸甘平肝
酸,温,肝脾 甘、辛,温,肝脾胃
祛风,通络,止痉 祛风,定惊,退翳,解毒
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祛风湿,和胃化湿
3—6 二丑 0.1—0.3 多入丸散;刚子 1—2 去壳去油,多入丸散;
苦寒,胃 甘淡平,肝胃
鱼腥草
辛,微寒,肺
金荞麦
微辛涩凉,肺
大血藤
苦平,大肠肝
败酱草 射干
山豆根 马勃
辛、苦,微寒肝胃大肠 苦,寒肺
苦寒,有毒,肺胃 辛平,肺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清热解毒,消肿,止血 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药名
性味
功效
第八章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辛、微苦,温 肺膀胱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桂枝
辛、甘,温肺心膀胱

12第十二章外用膏剂

12第十二章外用膏剂
第十二章 外用膏剂
第十二章 外用膏剂
定义
外用膏剂系选用相宜的基质与药物,采用适宜的 工艺过程与制法,制成专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 一类制剂。
此类制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与外科等。 有的对皮肤起保护作用,有的对皮肤或粘膜起局 部治疗作用,也有的透过皮肤或粘膜起全身治疗作用。
软膏剂
分类 眼 膏 剂
硬 膏 剂 (铅硬膏、橡皮硬膏、贴膏剂)
第十二章 外用膏剂 ——软膏剂
➢ 乳剂型基质特点
✓①不妨碍皮肤表面分泌物的分泌和水分蒸发,对皮肤正常 功能影响小; ✓②促进药物与表皮接触,药物的释放、穿透皮肤的性能均 比油脂性基质强; ✓③由于基质中水分的存在.增加了润滑性,易于涂布; ✓④乳化剂的存在使乳剂型基质比油脂性基质易于用水洗除
第十二章 外用膏剂 ——软膏剂
ⅱ固体石蜡和液状石蜡
用于调节其他基质的稠度
第十二章 外用膏剂 ——软膏剂
➢ 油脂性基质 • 油脂类 (性质不稳定,易氧化酸败)
从植物或动物得到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及其混合物 ⅰ植物油
用于调节其他基质的稠度 或 作为乳剂型基质的油相 易氧化酸败,需加抗氧剂
ⅱ豚脂
稳定性差,很少使用
ⅲ 硅酮
常与其他油脂性基质合用制成防护性基质,不宜做眼膏基质
第十二章 外用膏剂 ——软膏剂 二、软膏剂的基质
烃 类: 凡士林、固体石蜡、液体石蜡
油脂性基质 类脂类: 羊毛脂、蜂蜡与鲸腊、硅酮
油脂类: 植物油、豚脂 油包水型: 脂肪酸山梨坦、二价金属皂
乳剂型基质
水包油型: 一价皂、月桂醇硫酸钠
水溶性基质: 聚乙二醇(PEG)的混合物
第十二章 外用膏剂 ——软膏剂
第十二章 外用膏剂 ——软膏剂

第十二章 化湿药 利水胜湿药

第十二章 化湿药 利水胜湿药
、化湿药,其气芳香,内含挥发油,入汤剂要短 煎,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4
苍 术
[来源] 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
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 辛、苦,温。
归脾、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苦温燥,内能燥湿而健脾,外 能散风寒而除痹发表。既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
又为治风寒湿痹及表证夹湿所常用,尤宜寒湿困 脾者。
利水消肿—主治水湿内停之水肿,
小便不利等证。
.利尿通淋药:性味多苦寒或甘淡寒
利尿通淋—主治下焦湿热淋证。
.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主治湿热黄疸。19
四、配伍方法: .水肿兼表证:配宣肺利水药; .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补
脾肾药; .湿从热化者:配清热药; .湿从寒化者:配祛寒药 。
8
紫苏与藿香皆有发表和中的作用,紫苏长于散寒 解表,且能安胎、解鱼蟹毒;藿香长于化湿醒脾, 且能解暑、治鼻渊。
. 香薷与藿香皆为既能发表,又能解暑之药而香薷 散寒解表力佳,且能行水消肿;藿香则化湿醒脾 力优,且能治鼻渊。
9
佩 兰 [来源] 菊科植物佩兰的地上部分。 [性味] 辛,平。 [功效 化湿,解暑。 [应用] ①湿阻中焦, 湿热困脾证。 ②暑湿及湿温初起。 [用量用法] ~, 鲜品加倍。
[功效]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使用注意]本品苦降下气,辛温燥烈,体虚及孕6 妇慎用
苍术、厚朴,均辛苦温燥,善燥湿.治湿 阻中焦诸症。
其中苍术兼健脾,湿阻兼脾虚食少便溏者多 用;还能祛风湿而除痹,治风湿痹痛;还兼 发表、明目,治表证夹湿、夜盲及目昏眼涩。
厚朴兼行气,湿阻兼气滞胀满者宜之,并治 脾胃气滞。还能消积,治食积胀满或大便秘 结;还善平喘,治咳喘痰多。

钟赣生《中药学》(第10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各论-化湿药【圣才出品】

钟赣生《中药学》(第10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各论-化湿药【圣才出品】
6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治疗痰饮水肿,小便不利,宜选用( )。[统考 2006 研] 【答案】B 【解析】苍术辛香苦温,具有良好的燥湿健脾作用,治疗脾虚湿聚,水湿内停的痰饮、 泄泻或外溢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A.白豆蔻 B.苍术 C.厚朴 D.藿香 E.佩兰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不化,不思饮食;脾胃气滞,胸腹胀痛;胃寒呕吐证;湿温初起,胸闷不饥。二者均能化湿 行气,温中止呕,止泻,均可用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
2.有化湿止呕吐作用的药物是( )。 A.草豆蔻 B.草果 C.白豆蔻 D.砂仁 【答案】ACD 【解析】A 项,草豆蔻的功效为燥湿行气,温中止呕;B 项,草果的功效为燥湿温中, 截疟除痰;C 项,白豆蔻的功效为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D 项,砂仁的功效为化 湿开胃,温脾止呕止泻,理气安胎习平台
第十二章 化湿药
12.1 复习笔记
一、重点药 ★★★★★ 表 12-1 化湿药中的重点药物
1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二、非重点药 ★★ 表 12-2 化湿药中的非重点药物
3.豆蔻与砂仁
表 12-5 豆蔻与砂仁鉴别用药
3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2.2 典型题和考研真题详解
一、A 型题 1.功能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药物是( )。[河北大学 2018 研] A.白术 B.苍术 C.茯苓 D.萆薢 E.威灵仙 【答案】B 【解析】苍术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功效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A.风湿痹病
B.湿温初起

中药学表格第九版[全]

中药学表格第九版[全]

牛蒡子
辛,苦,寒;肺胃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蝉蜕
甘,寒;肺肝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明目退翳,透疹解痉
桑叶
甘、苦,寒;肺肝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
辛,甘,苦,微寒;肺肝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
辛、苦、微寒;膀胱肝胃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柴胡
苦、辛,微寒肝胆肺
第十二章 化湿药 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广藿香
辛微温,脾胃肺
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佩兰
辛平,脾胃肺
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
专业学习 参考资料
6—9 5—15 宜布包煎;马鸣肝,蚕矢
3—12 石松,盘龙草 9—15
苦、辛,寒,肝胆肾
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虐,退黄
白薇
苦咸寒,胃肝肾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地骨皮
甘寒,肺肝肾
凉血除蒸 ,清肺降火
银柴胡
甘微寒,肝胃
清虚热,除疳热
胡黄连
苦寒,肝胃大肠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第十章 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第一节 攻下药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退热截疟
升麻
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
甘、辛、凉脾胃肺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淡豆豉
苦辛凉肺胃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
辛寒肺膀胱
宣散风热,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中药学表格第九版[全]

中药学表格第九版[全]

巴豆霜
辛,热;有大毒,胃大肠
峻下冷积,逐水退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
千金子
辛温,有毒,肝肾大肠
泻下逐水,破血消癥;外用疗廯蚀疣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凡以祛除风湿之邪为主,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独活
辛、苦,微温,肾膀胱
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
威灵仙
辛、咸,温,膀胱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消骨骾
(半枝莲)15—30 15—60
3—9 杜鹃兰 0.25—0.5 15—30 七里光,九里明,千里及 5—10 肿见消 15—60 冬青叶
15—30 (赤小豆)9—30
10—15 地髓 10—15 6—12 6—12 5—10
15—30 宜先煎 3 小时以上
WORD 格式整理版
第五节 清虚热药
青蒿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 清热解毒,消肿祛瘀,止血 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解毒排脓,利水消肿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3—9 七叶一枝花,白蚤休 5—10 红蚤休,红内消 5—10 和尚头 15—60 仙遗粮
芦根
甘、寒肺胃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肺胃
竹叶
甘.辛.淡.寒.心胃小肠
淡竹叶
甘淡寒心胃小肠
鸭跖草
甘淡寒肺胃小肠
栀子
苦,寒心肺三焦
夏枯草
辛、苦、寒肝胆
决明子
甘苦咸.微寒肝大肠
密蒙花
甘,微寒肝
青葙子
苦微寒肝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黄芩
苦、寒肺胆脾大肠小肠

6 化湿药

6 化湿药

不同点: 不同点: ┌偏中下二焦,善理脾胃气滞。 砂仁┤ 砂仁┤长于温脾止泻; └又能理气安胎。 ┌偏中上二焦,善理脾肺气滞。 豆蔻┤ 豆蔻┤长于温胃止呕; └又能芳香宣化。
【小 结】
一.药物功效归纳: 药物功效归纳: 1.兼有解表作用药物:藿香、苍术。 1.兼有解表作用药物:藿香、苍术。 2.兼有止呕作用的药物: 2.兼有止呕作用的药物: 藿香、砂仁、白、草豆蔻。
阳 春 砂
海 南 砂
药材砂仁
【功效应用】 功效应用】
1.化湿醒脾 1.化湿醒脾――湿困脾土证。 化湿醒脾――湿困脾土证 湿困脾土证。 为醒脾调胃要药) (为醒脾调胃要药) 行气温中--脾胃气滞证。 --脾胃气滞证 行气温中--脾胃气滞证。 寒湿气滞者最宜) (寒湿气滞者最宜)
2. 温中止呕止泻――脾胃虚寒吐泻。 温中止呕止泻――脾胃虚寒吐泻 脾胃虚寒吐泻。 重在温脾) (重在温脾) 3. 安胎―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 安胎―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
【功效应用】 功效应用】
┌湿滞中焦。 1. 化湿行气┤脾胃气滞证。 化湿行气┤ └湿温初起,胸闷不饥。 2. 温中止呕―呕吐(重在温胃)。 温中止呕― (胃寒湿阻气滞呕吐最宜)
【功效鉴别】 功效鉴别】
砂仁与白豆蔻: 相同点: 相同点: 皆味辛性温,主入脾胃,气味芳香。 均能化湿,行气,温中,用治湿阻中焦, 脾胃气滞及脾胃虚寒等证,常相须为用。 入汤剂均宜后下。
四.使用注意 1.阴虚、血虚及气虚者宜慎用。 1.阴虚、血虚及气虚者宜慎用。 2.入煎剂宜后下,不宜久煎。 2.入煎剂宜后下,不宜久煎。
【药 物】
藿香 苍术 砂仁 佩兰 厚朴 豆蔻
藿香★★★ 藿香★★★
佩兰★ 佩兰★
藿香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藿香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藿香 Pogostemon cablin (Blanco)Benth. 的 全草。 佩兰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兰草Eupatorium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兰草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的地上部分。 Turcz.的地上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第十二章
化湿药 (芳香化湿药)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掌握: 掌握:广藿香 厚朴 苍术 熟悉: 熟悉: 砂仁 白豆蔻
1
化湿药
• 概念 凡气味芳香, 药性温燥 , 功能 概念:凡气味芳香 , 药性温燥, 凡气味芳香 化湿运脾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化湿运脾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 特点: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 特点: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 • 作用 : 化湿醒脾 , 燥湿健脾 , 解暑 。 作用: 化湿醒脾, 燥湿健脾, 解暑。 另外还有些药有辟秽、 开窍、 另外还有些药有辟秽 、 开窍 、 截疟等 作用。 作用。 • 适应证: 适应证: 1. 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者。 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者。 2. 暑湿、湿温。 暑湿、湿温。
2
应用: 应用
• 根据湿浊困脾的病理机转,作适当 根据湿浊困脾的病理机转, 配伍。 配伍。 寒湿中阻——配温里药 寒湿中阻 配温里药 湿郁化热——配清热燥湿药 湿郁化热 配清热燥湿药 湿阻气滞——配理气药 湿阻气滞 配理气药 湿浊伤脾——配补脾健胃药 湿浊伤脾 配补脾健胃药
3
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
15
砂仁
16
豆蔻
17
草果
18
草果- 砂仁-白豆蔻-草果-草豆蔻
共性: 共性 ——同系姜科植物 同系姜科植物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化湿行气, 化湿行气 ——寒湿中阻,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 寒湿中阻, 寒湿中阻 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 呕吐等症 ——可二者或三者相须合用。 可二者或三者相须合用。 可二者或三者相须合用
1. 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 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 或气虚者慎用。 或气虚者慎用。 芳香(含挥发油)宜后下。 2. 芳香(含挥发油)宜后下。
4
藿香
5
佩兰
6
--佩兰 藿香--佩兰
共性: 共性 ——芳香化湿,止呕,解暑 芳香化湿 芳香化湿,止呕, ——用治寒湿、湿浊中阻和暑湿 用治寒湿、 用治寒湿 证、湿温病证初起 ——二者常相须合用。 二者常相须合用。 二者常相须合用
19
行气之力强,长于温中止泻 行气之力强 长于温中止泻,兼行气 砂仁 ---行气之力强 长于温中止泻 兼行气 和中安胎。为醒脾调胃的要药.尤寒湿气 和中安胎。为醒脾调胃的要药 尤寒湿气 滞者. 滞者 白豆蔻---行气之力次之,长于温中止呕, 白豆蔻 行气之力次之,长于温中止呕, 行气之力次之 兼宣肺 草果---行气之力再次之,长于温中燥湿, 草果 行气之力再次之,长于温中燥湿, 行气之力再次之 兼除痰截疟。 兼除痰截疟。 草豆蔻:行气之力弱, 草豆蔻:行气之力弱,长于燥湿散寒止痢 止呕
14
• 厚朴 厚朴:
1. 苦燥,辛行,温通,长于燥湿,行气, 苦燥,辛行,温通,长于燥湿,行气, 消积,故为消胀除满之要药, 消积,故为消胀除满之要药,故凡湿 气滞,食积所致的脘腹胀满, 阻,气滞,食积所致的脘腹胀满,皆 可使用。 可使用。 2. 降气平喘 燥湿消痰 寒喘 咳喘痰多 降气平喘,燥湿消痰 寒喘,咳喘痰多 燥湿消痰---寒喘 胸闷,痰白清稀者 常配麻黄, 痰白清稀者, 胸闷 痰白清稀者 , 常配麻黄 , 如厚 朴麻黄汤。
7
• 藿香: 藿香:
入肺,辛温散寒解表,化湿-----暑月外感 1. 入肺,辛温散寒解表,化湿---暑月外感 风寒, 内伤生冷——寒 、 热头痛和脘 风寒 , 内伤生冷 寒 泻等。 痞、吐、泻等。 入脾胃, 为芳香化湿, 和中止呕之要药, 2. 入脾胃 , 为芳香化湿 , 和中止呕之要药 , ---湿浊中阻所致的泛泛欲吐 湿浊中阻所致的泛泛欲吐, ---湿浊中阻所致的泛泛欲吐,舌苔浊 垢者最有捷效。 但对湿热呕吐( 垢者最有捷效 。 但对湿热呕吐 ( 配黄 脾胃虚弱呕吐( 配党参) 连 ) 、 脾胃虚弱呕吐 ( 配党参 ) 和妊 娠呕吐(配苏梗、砂仁)也可用。 娠呕吐(配苏梗、砂仁)也可用。 叶长于解表;梗阻长于和中;鲜品长于解暑. 叶长于解表;梗阻长于和中;鲜品长于解暑.Biblioteka 10苍术11
厚朴
12
苍术-- --厚朴 苍术--厚朴
共性: 共性: ——苦温入脾胃经 苦温入脾胃经 ——燥湿 燥湿 ——均可用治湿滞中焦证 均可用治湿滞中焦证 ——常相须合用。 常相须合用。 常相须合用
13
• 苍术: 苍术:
辛散苦燥温通,祛湿力尤强,长于: 1. 辛散苦燥温通,祛湿力尤强,长于: ---尤宜于湿胜中焦者 尤宜于湿胜中焦者. 燥湿健脾---尤宜于湿胜中焦者. ---解在表之风寒湿 解在表之风寒湿, 发汗解表---解在表之风寒湿, ---风寒湿痹 尤湿胜者. 风寒湿痹, 祛风散寒---风寒湿痹,尤湿胜者. 含维生素A 样物质, 单用或与羊肝, 2 、 含维生素 A 样物质 , 单用或与羊肝 , 猪肝蒸煮同食以治夜盲和角膜软化症。 猪肝蒸煮同食以治夜盲和角膜软化症 。
8
• 佩兰
1.化湿浊作用较强, 可用治过食肥美( 1.化湿浊作用较强,可用治过食肥美 ( 甘 ) 化湿浊作用较强 所致的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 所致的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
藿香 佩兰
化湿 解暑
止呕作用强,有解表作用 止呕作用强, 化浊作用强,无解表作用 化浊作用强,
9
比较: 比较 藿香 解表和中 紫苏 辛散, 辛散,长于解表散寒 香燥, 香燥,长于化湿止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