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南昌大学相继举办 庆贺潘际銮院士八十华诞庆典
【全国百强校】湖北省襄阳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百强校】湖北省襄阳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详细信息1.难度:中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是叙述者?根据一般的常识,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基于这一点,过去人们常常把一篇小说的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
例如,人们通常把《祝福》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看作是鲁迅本人。
其实,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
有时,在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哪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如此。
另外,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叙述者。
倒如阿城的《棋王》和《孩子王》都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叙述者却完全不同。
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
正如M·比尔兹利所说:“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叙述者联系在一起。
”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而是“准作者”或最好称之为“作者-叙述者”。
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
在叙述中,隐含作者的位置可以说介于叙述者和真实的作者之间,如果说现实中的作者是具体的,那么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虚拟的,它的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它是文本中作者的形象,它没有任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只能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区别在于,同一个作者可以写作两部甚至更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一个隐含作者。
例如菲尔丁便在几部作品中分别创造了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的几个隐含作者。
另外,在现实中,一部作品可以由几个作者共同创作,但一个文本的隐合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
最确切的显示隐含作者存在的是对“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辩识,我们如何来确定文本中的某些叙述是不可靠的呢?判断的依据就是看它是否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叙述者的态度就是值得怀疑的。
潘际銮:“90后院士”的爱情美如诗

潘际銮:“90后院士”的爱情美如诗作者:王丽来源:《时代邮刊·下半月》2018年第08期前不久,91岁的潘际銮,骑着电动车带着老伴在清华校园林荫间穿梭,座驾虽然简陋,却掩不住灿烂的笑容,空气仿佛都变得温暖而甜软,那一刻,惊艳了时光。
这一幕被人捕捉下来发到网上,使他突然变成“90后”网红院士。
很多人还不知道,老人身上有太多重量级的第一:他是全国第一条高铁的铁轨焊接顾问,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核电站的唯一焊接顾问,成功研制居国际领先水平的爬行式弧焊机器人,获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科研成果价值高达千亿元!其实这背后多亏有夫人的全力支持。
“电焊工”和“北大才女”背后有着怎样的爱情故事?潘际銮出生于江西瑞昌,毕业于西南联大机械系。
67年前,他和夫人李世豫在北京偶然相识。
当时,李世豫在武汉文工团工作了半年之后决定继续深造,一个人去北京考大学,找到了潘际銮的室友帮忙找住处。
两人就这样见面了,相识3个月就坠入爱河。
因为去哈工大学习,他和太太之间有一段5年的异地恋,两人就靠每周一封信增加感情。
潘际銮结束哈工大的学业回到北京,28岁的他在清华大学筹建了全国第一个焊接专业。
之后两人就结了婚。
婚后,潘际銮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搞科研,经常几个月不回家。
什么时候是个头谁也说不清楚。
李世豫一直默默支持先生埋头搞学术,家里没了顶梁柱,她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一边在北大教书,忙完工作还要承担所有的家务事,照顾潘际銮的父亲。
秦山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主研究、设计和建造的实用型核电站。
1987年初,核工业部邀请国外专家参观正在施工的核电站。
专家们发现工程中大量的焊接结构质量不合格。
而焊接出现质量问题会导致核泄漏,这个危险可以说是“致命性”的。
潘际銮临危受命,受国务院委托和核工业部聘请,担任该工程唯一的焊接技术顾问,前去施工现场考察。
发现问题要停工整改、不合格的焊接结构要推倒重做,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其间,潘际銮经常跑到工地,和工人师傅们共同解决技术问题,这项工作极其艰辛,因怕家人担心,别说父亲,他连妻子李世豫都不敢告诉。
全国通用版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保分练第三辑练三十17分的“论述类+实用类选择题”每分都入账

练(三十) 17分的“阐述类+实用类选择题〞每分都入账一、全取9分的阐述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史料是需要辩证的,同一史实,各书记载互异;同一原文,彼此引述不同;或采摭古书不记出处,或商榷前史而全违故实,以致事实讹谬,文字错舛,真伪混淆。
假设不加以辩证而随意引用,不但异说纷纭,无所适从;必至以讹传讹。
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的就是考据学。
这种学问,汉代的经注已开其端。
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骃注?史记?,对于原书的文句音义多所解释。
裴松之注?三国志?,对于原书的史实多所增补;吴缜?新唐书纠谬?对于原书上史料的讹谬多所纠正,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②到了清代,考据学大大地开展了。
在清代,学者因受政治的压迫,不能涉及与现实有关的学问,于是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
因此中国的古典文献,无论经书、子史或史书,大局部都经过了一番考证。
对于各种史籍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无不探源索隐,钩沉辑佚,考异正讹,使其根源大白,讹误自明,异说并陈,是非自见。
清代辩证史料的著述甚多,其中有通辩诸史的,有专辩一史的。
通辩诸史的书,最有名的,是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
钱书是对原书上文字的校正、名物的训释,王书是对原书上的典章制度的考证以及对史实的校勘,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假设交融而贯穿之,那么对史料之辩证,甚为有益。
专辩一史的书,以辩“四史〞者最多。
窜乱?史记?的十余家,纠正纰缪;考证?汉书?的多侧重于文字的校正;考证?后汉书?的多侧重于史实的纠谬;考证?三国志?的皆系补佚考异。
自?晋书?以下的诸史,辩证的书虽不及“四史〞之多,但诸史皆有考证之书。
③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中国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那么做得非常不够。
这是因为当时许多考古学的史料,如新、旧石器文化遗物、甲骨文及汉晋简牍等尚未被发现,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考古学的资料,如殷周之彝鼎、两汉之石刻画像,早已呈如今当世学者之前,但均未被引用为考证古史的资料。
【名人故事】老院士潘际銮一生的传奇故事

【名人故事】老院士潘际銮一生的传奇故事《朗读者》最新一期中董卿就邀请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潘际銮。
他是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
他参与解决了我国众多重大工程问题,我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秦山核电站,都有他的功劳。
他开创了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为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他担任了秦山核电站的唯一焊接顾问,为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下面是关于他的一生传奇故事:潘际銮,生于1927年12月24日,祖籍江西。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原校长,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在焊接领域作出杰出贡献,曾获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
1944年至1946年就读于西南联大机械系。
我出生于江西九江,10岁的时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之后,很多的伤兵和难民跑到了九江。
紧接着,日军南下,九江也不安全了。
于是,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全家人扒上了最后一列从九江去南昌的火车,从此开始了流亡生涯。
我们先是跑到了江西南部的泰和,又跑到了株洲,日本飞机一路轰炸,我们接着跑到了汾阳。
逃难途中,我得了伤寒,父亲背着我走,我完全失去了知觉。
到了广西柳州之后,病情才渐渐好转。
在亲戚的帮助下,我们一家人从柳州搭上了西去的列车,一路颠沛流离,终于到达云南。
在云南,父亲到哪儿工作我就跟到哪儿,至少上了四五个中学,因为家里实在贫穷,有时候不得不辍学打工,真正念书的时间也就3年。
但我一有闲暇就拿起书本,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
“高考状元”考了个不及格1944年8月,我进了西南联大。
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
机械系是工学院最大的一个系,当时和我一同入学的有44名学生。
入学第一年,西南联大就给了我两次“下马威”。
一次是“普通物理”课,由著名物理学家霍秉权教授讲授。
霍秉权是我国首批研究宇宙射线和核物理的学者之一。
他风度儒雅,讲课深入浅出,一边和同学探讨着自然现象,一边给大家讲解它背后蕴含的科学、哲学原理。
时光已老,我们不散

爱家我载着你,你载着风潘际銮是中国焊接专业泰斗,中科院院士;李世豫是北大教授,化学专业著名专家,让他们爆红的是一张照片。
照片中的潘际銮,银丝满头,稳健地骑着电动自行车,脸上挂满灿烂的笑容;后座的夫人李世豫轻轻搂着前面老伴的腰,苍苍白发随风扬起,眉眼含笑,虽已耄耋,浑身却带着一股少女般的活泼……当这张照片被清华的学生偶然拍下,放在网上后,“神仙眷侣”便成了网络中的高频段用词。
近90岁的院士载着老伴在校园骑行,旁人看来格外浪漫,但对潘际銮夫妻来说,这不过是最普通的生活常态———八年前,同样的画面也曾被抓拍到,那时潘际銮院士已经年逾八十,依旧喜欢蹬着自行车,载着老伴穿梭在清华校园。
一张照片,一对璧人。
八年的光阴,乌黑的鬓角逐渐浸染了时光的印记,而站在旁边的那个人,却始终如一。
年轻一代的孩子们说,这是清华园里最亮丽的风景。
如今,担心夫人摔着,潘际銮院士不再骑车带夫人了,而是改为手牵手,去菜场,去学校,去访学……时时刻刻不分离。
潘际銮是南昌大学的老校长,南昌大学有一条“际銮路”,老两口回南昌大学重游故地,牵手走在这条路上,也被学生拍到了。
90后的孩子们没有惊扰老校长夫妻,只是悄悄拍下照片,然后在网络上发出了一连串无声的感叹。
年轻时骑车,你前座,我后座;再后来,我载着你,你载着风;如今,白发满头压马路,你左手,我右手。
人世间的爱情,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看准了,认定了在大众眼中,潘际銮似乎一直籍籍无名,哪怕如今他的科研成果经济价值早已高达千亿。
夫人李世豫解释说,一是因为很多国家科研项目具有保密色彩,不能以论文形式发表;二是作为苦难的一代,潘际銮品尝过家国将亡的滋味,“就想单纯地干点活,为国家挣一点算一点”。
潘际銮身上有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纯粹与倔强,而夫人李世豫就是认准了他这一点。
潘际銮23岁时,本科毕业留在清华任教,李世豫19岁,来京考学。
潘际銮的室友是李世豫的老乡,两人就这么认识了。
再然后,惺惺相惜,成了恋人。
九旬院士的非浪漫爱情

九旬院士的非浪漫爱情已经91岁的潘际銮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焊接专业泰斗,他一手筹办的清华大学焊接专业,也是中国第一个焊接专业。
他曾担任中国第一条高铁和中国第一座自行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焊接顾问;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是由他开创并推广至全国。
潘际銮成就斐然,而他和老伴的真挚爱情更是一段佳话。
学焊接的他遇到心正眼明的她1950年3月的一天,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当助教的潘际銮正在宿舍看书,他突然听到外面传来轻轻的敲门声,打开门后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位外形俏丽、面容清秀的女孩。
女孩是潘际銮室友的老乡,来北京准备考大学,想请老乡帮忙找个住处。
由于潘际銮的室友不在,潘际銮就和她聊了起来。
聊天中,潘际銮对这个叫李世豫的女孩产生了好感。
接下来,潘际銮跑前跑后帮时年19岁的李世豫联系好了住处,使她很快落下脚来,安心为考大学做准备。
李世豫理科较弱,潘际銮则是这方面的学霸,于是,他便理所当然地帮李世豫补习起了功课。
大学毕业前,因为学的是理科,班里清一色都是男生,潘际銮很少和女生接触。
此时,李世豫的活泼、调皮犹如一股清风拨动着他的心弦。
李世豫则为潘际銮的才华所倾倒,再加上潘际銮既阳光又帅气,她也很倾慕他。
接下来的事便顺理成章了。
两人相恋没多久,潘际銮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李世豫则留在了北京。
李世豫虽然有些不舍,但她没有说一句不让男友走的话,结果潘际銮一走就是5年。
让潘际銮欣慰的是,当年李世豫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
学业紧张,潘际銮很珍惜读研的时光,很少回北京。
其间,他和李世豫每周都要通一次信,交流彼此的学习与生活。
潘际銮和李世豫爱得情真意切,但他们的恋情在当时却不被人看好,因为他们是异地恋,很多人怕他们的爱情经不起时空的考验。
对此,李世豫向来都是付之一笑,不予置辩。
考验两人恋情的还有潘际銮的专业。
潘际銮在清华大学选修的是无人问津的焊接专业,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的也是焊接专业的研究生。
当时,焊接专业是个冷门专业,在平常人的眼中,焊接就是焊自行车和洋铁壶的行当。
潘际銮

个人生活
潘际銮与家人(2张)潘际銮年轻的时候一心扑在学习上,大学毕业当了助教,没恋爱过,也没找过女朋友。 1950年,年仅19岁的李世豫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准备考大学。当时李世豫请自己的老乡帮忙找住处,而这位老乡正 好跟潘际銮住在一起,于是两人就认识了。当时潘际銮对李世豫有好感,就主动帮她找住处,帮她补习功课。 1950年潘际銮去哈尔滨读研,李世豫留在北京考大学,五年后,潘际銮回到北京,李世豫北大毕业,两人就结婚 了。
潘际銮
中国科学院院士、焊接工程专家
01 人物生平0ຫໍສະໝຸດ 个人生活 05 人物影响目录
02 主要成就 04 人物评价
潘际銮(1927年12月24日-2022年4月19日),出生于江西瑞昌,焊接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湘潭大学名誉校长。
1944年潘际銮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6年转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继续学习;194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 后留校任教,同年加入中国**;1950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就读硕士研究生;1953年硕士毕业后担任哈尔 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教师,参与创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焊接专业;1955年返回清华大学机械系,建立焊接教研组, 并担任教研组主任,并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78年担任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客座教授、德国汉诺 威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客座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7年担任秦山核电站焊接顾问;1993年 出任南昌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02年担任南昌大学名誉校长 ;2011年担任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20世纪50年代末,潘际銮试验成功板极电渣焊及重型锤锻模堆焊,应用于生产。60年代初试验成功氩弧焊应 用于核反应堆制造,完成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套核反应堆焊接工程。继之研究成功中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并对 焊接的热裂纹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70年代末研究电弧传感器,首次建立电弧传感器的动、静态物理数学模 型,并研制成功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80年代研究成功“QH-ARC”焊接电弧控制法,首次提出 用电源的多折线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及焊接自动化开辟了新的 途径。2003年研制成功爬行式弧焊机器人,属国际领先水平。2008年完成了“高速铁路钢轨焊接质量的分析”、 “高速铁路钢轨的窄间隙自动电弧焊系统”项目 。
南昌大学经典人物系列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经典人物系列潘际銮——南昌大学的首任校长1927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西九江,1944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夏,年仅21的潘际銮以排名第四的成绩毕业留校,成了著名的机械工程师,教育家刘仙洲教授的助手。
在此期间,在焊接专业,电弧研究方面,有显著成绩。
从教从研四十余年,学识广博,造诣甚深,思想新颖且作风朴实,深受师生们拥戴,再加之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名校的环境氛围,逐渐形成了务实的办校理念。
虽年逾六旬,潘校长上任却无丝毫老态,根据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提出了定位江西,服务江西,紧密围绕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文理工渗透、学研产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南昌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并制定了办好南昌大学的十项改革措施。
在潘校长看来,本科以上的复合型人才最适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要求打破原有的文理工相互脱节的状况。
自上任伊始,潘校长开始对照国家“211工程”入选条件,准确地找到南昌大学的各个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组建学科群的设想。
1994年夏,在潘校长的主持下,学校对院系、学科、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1995年,取得显著的成绩,兑现了“江西省举全省之力建设南昌大学,南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