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极大熵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基于广义熵指数对十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

型, 分析 了三 大都 市群 的辐 射 范 围 和差 异 。殷 广 卫、 邹璇也 应用 新 经济 地 理 理论 对 京 津 冀 都 市 圈发 展 提供 了 建议 。但 由于 区域 经 济 内部 发 展 变 化 可 能会被 区域 总体 差 异 的 演 变所 掩 盖 , 均 衡 程度 不
的衡 量 常会 忽 略 区域 差 异 内部 的分 解 。所 以 , 于 鉴
同性 质 、 型 和 等 级 规 模 的 城 市 , 一 个 或 两 个 特 类 以
大城 市为 中心 , 托 一 定 的 自然 环 境 和 交 通 条 件 , 依
城市 之 间的 内在联 系 不 断 加强 , 同构 成 一 个 相 对 共 完整 的城 市 “ 合体 ” 集 。按 照这 个 定义 来 看 , 国 目 中 要 地位 , 量考 定
察 城市 群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现 状 和 演 变 更 加 有 必 要 。 本 文将 采 用 锡 尔 系数 、 变异 系数 等 广 义 熵 ( e ea G nrl E t p ) 异衡 量 指 标 , 察 十 大城 市 群 经 济 发展 nr y 差 o 考 的现有格 局及 其 动态 演 变 , 应 用 差异 分 解 方 法 对 并
市群 、 中南城 市 群 、 辽 山东 半 岛城 市 群 、 江 中游 城 长
市群 、 峡 西岸 城 市 群 、 海 中原 城 市 群 、 渝 城 市 群 , 川 关 中城 市 群 。从 人 口 、 地 和 G P总 量 看 , 十 大 土 D 这 城市 群土 地面 积 占全 国 的 1 % , 中 了全 国 13以 1 集 / 上 的人 口, 创造 了全 国 2 3以上 的 G P / D 。随 着 经 济
【 章 编 号 】 0 6—3 6 2 1 0 文 10 8 2【 0 2) 4—0 5 0 5—0 5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摘要] 水资源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
合理的评价水资源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前提,本文介绍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并阐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特征,为合理评价利用水资源做了铺垫。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特征[abstract] the water resources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s indispensable. The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the premise of the guid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explain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for reasonable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o twisted.[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characteristics1.引言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uai of Ludong UniversitoC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421,37(529—96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乔泽浩4栾志理1金光益4吕弼顺1(.延边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吉林延吉53002;2.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00)摘要:城市群作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则是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体化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对山东半岛城市群5个地级市的2047年、245年、245年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后发现,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且差距在逐渐拉大,特别是2010年以后受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入差异的影响效果尤为明显。
将5个地市划分为发展程度较好、一般、较差三个层次,济南、青岛、东营、烟台、威海和日照属于第一层次,其中作为核心济南和青岛的主导效应最为显著;第二层次为淄博、潍坊,第三层次包括泰安、莱芜、德州、聊城和滨州。
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分别提出未来各城市的发展建议,借以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水平和推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因子分析法;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图分类号:K94);F229.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573-8420(2421)41-0089-08城市群是城镇化达到较高水平的空间布局形态,是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经验总结[]。
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是指规模和等级各不相同的城市在不断发展成熟过程中,城市间相互联系,具有高度内聚力,形成若干都市联合体,空间和经济上呈现一体化特征,由不协调发展走向协调发展的过程。
国外对城市群的研究主要以新区域主义视角进行研究[2],集中在区域治理方面,例如同城化治理结构分析[—3、跨界基础设施多元博弈7■等。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31•【字号】鲁政发〔2021〕24号•【施行日期】2021.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2021年12月31日目录第一篇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第一章时代背景第一节重大意义第二节基础优势第三节机遇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战略定位第四节发展目标第三章发展布局第一节推进济南、青岛能级跃升第二节加快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第三节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第二篇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第四章推动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第一节提升城市群消费能级第二节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第三节强化供给体系适配性第四节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第五章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第一节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第二节打造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第三节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第六章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第一节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第二节深入推进绿色城镇化第三节深入推进均衡城镇化第四节深入推进双向城镇化第七章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第一节加快农业现代化第二节加快农村现代化第三节加快农民现代化第八章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第一节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第二节建设轨道上的城市群第三节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第四节培育现代化机场群第五节织密四通八达公路网第三篇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第九章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力第一节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第二节培育创新型企业群第三节建设高端人才集聚地第十章显著增强产业创新力第一节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中心第二节打造全球海洋经济中心第三节打造优质高效农业中心第四节打造现代服务经济高地第五节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第六节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第十一章显著增强体制机制创新力第一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二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第三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第十二章显著增强文化创新力第一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第二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三节传承红色革命基因第四节打造文旅融合高地第十三章显著增强社会治理创新力第一节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第二节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第三节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群第四篇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第十四章打造水安全城市群典范第一节建设长久安澜示范带第二节集约高效利用水资源第三节构建现代水网体系第十五章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第一节高水平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第二节统筹推进海洋生态保护第三节保障山地丘陵生态安全第十六章共建蓝天碧水净土美丽家园第一节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第二节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第三节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第十七章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第一节构建绿色能源体系第二节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第三节显著增强碳汇能力第五篇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第十八章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第一节实现更高水平的劳有所得第二节实现更高水平的幼有所育第三节实现更高水平的学有所教第四节实现更高水平的病有所医第五节实现更高水平的老有所养第六节实现更高水平的住有所居第七节实现更高水平的弱有所扶第十九章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第一节加快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第二节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第三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四节探索先富带后富有效路径第六篇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第二十章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第二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第二十二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山东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4次到山东调研视察,多次对山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寄予厚望重托。
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

LN F n un L u j g I a —y a , I — i Y n a
Ev lato n Ur niato ntg atd Lev lo ntr Ciisi S n n nns l t o p au i n o ba z i n I e r e e fCe e te n ha do g Pe i u a Ciy Gr u
化的评 价应建立综合的评 价体系。以山东半 岛 8 地级城市为例 , 个 建立指标 系, 运用数学模型对各城市 的城 市化进行 了综合评价 , 客观地反映了各城市发展的优劣 , 最后 提出了各城市在未来城市建设方面 的建议。
关 键词 : 市 化 ; 合 评 价 ; 型 ; 东半 岛城 市 群 城 综 模 山 中 图分 类号 :2 1 F9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5— 1120 )2 09 3 10 84 (0 7 1 —19 —0
究 。本 文在采用 前人 经 验 的基 础 上 , 合 考 虑 三 大指 综
对 城市 化 的 内涵 , 同学科 有 不 同的理 解 。经 济 不
学认 为 , 城市 化是 指不 同等级 地 区 的经 济结 构 转换 过 程 , 由农业 经济 活动 向非农 业经 济活 动的转换 ; 即 地理 学则 强调城 市化是 一 个地 域 空 间过 程 , 包括 城市 数 量 的增加 和城市 规模 的扩 大 ; 社会 学 认 为城 市 化 意味 着 人 类生 活方式 的转 变 , 由乡 村 生活 方式 转 为城 市 生 即 活方式 等。 由此 可见 , 市 化 是一 种 复杂 的社会 经 济 城 现象 , 影响 因素是 多方面 的 , 其 几乎 涵盖 了政 治 、 济 、 经 社会 、 文化 、 科技 等各 个 方 面 , 推进 城市 化 与 提 高城市
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体系研究

20 O 7年 6月
第2 2卷
第2 期
山 东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然 科 学 版) 自 Junlf hnogN ra U i rt( a rl c ne ora o adn o l n e i N t a Si c) S m v sy u e
关键 词
层次分析 ; 因子分 析; 资源生态环境 ; 可持续发展 测度 ; 空间分异 ; 山东半岛城市群
中图分 类号
K91F 2 . 0; 41 2
山东半岛城市群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地缘 优势 , 在对 外开 放 、 发展外 向型经 济 以及 同内陆腹 地 的联 系 中具有 独特优 势 . 随着经 济的快速 发展 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的加 快 , 伴 资源环境 与经济社 会发展 的矛盾 也 日益 突出和加 剧 , 实现资 源
化、 环境治理及改善潜 力等方面对生态指 标分解 与细化 ; 经济社会 子系统 中 , 济总量 、 率 、 构指 标能够反 映出经 济增 在 经 效 结
长的速度 和质量 , 而社 会的进步程度 则通 过居 民生活 、 科技文 化 、 础设施 、 市化水平 等指 标来衡 量 . 标选取 时考虑 到相 基 城 指 似因子的相互替代对 主成分提取可能造成 的干扰 , 尽量选用具有显著相对独立性的指标因子 . 2 2 评判过程及结果分析 运 用因子分析对上述 3 个指标进 行提取 . . 3 因子分 析法 的优点在 于对包含 多个变量 、 原始信 息量 大的评价模 型 , 能够科学客观地确定各指标权重 , 并在最 小信息损 失的前提 下对原 来多个 变量进行 降维 处理 , 用较少 的几个 综合 指标来替代 , 从而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 的主观影响 , 提高 了评价结 果的准确性 . 22 I 主成分提取 .. 首先对基础数据( t 东省统计年鉴一2 0》 《 由(t t 05 、山东省 国土 资源数据集 (9" 计算获得) 19 ) 2 做标准化处理 ,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地域差异与功能分区

游环境承载状 况及其功能分 区 , 以期改善 区域旅 游环境 承载状况 , 保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 。
括保障区域旅 游业竞争力 提升 以及旅 游潜力充 分发挥
的支撑状态指标
旅 游环 境 承 载力 ( ui nin et a y gc a— t rm ev om n cr i a c o s r rn p
8
收 稿 日期 :20 o 07一 9—0 ;修 回 日期 :20 9 08—0 5—2 0
化 理 计 均 与 准 , = ; 处 , 算其 值 标 差 寺∑ S
一 k: l
基金项 目 :山东省科 技攻 关项 目( 04 G 2 60 ; 20 G 3 0 03) 山东省 社 科规划重点项 目(4 J4 ) 0 BZ 4 作者简介:张广海 ( 93一) 男 , 16 , 山东临沂 人 , 教授 , 博士后 , 主
山东半 岛城 市群 8个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及承载状况进行 实证研 究 , 并运 用聚类分析 方法对山东半岛城 市群旅游环
境 的地 域 差 异进 行 评 价 和 分 析 , 分 出优 化 开 发 、 力 开 发 与 合 理 开 发 三 类 旅 游 环 境 承 载 功 能 区 , 而提 出 改 善 其 划 潜 进 旅 游 环 境 承 我状 况 的 区域 优 化 与调 控 对 策 。
1 2 权重 确 定 .
12 1 层次分析法。构造旅游环境承载力不同层 次的 .. 判断矩阵 , 进行层次单排 序及一致 性检验 , 根据层 并 再 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进行层次 总排序 和一致性 检验。计 算 可 得 判 断 矩 阵 的 最 大 特 征 向量 A =
i) t 是指在确保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 良性 y 循环发展 的前提 下 , 由经济 、 社会 和生态环 境等诸 要素
第十一届山东省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第十一届山东省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书籍类一等奖1. 山东省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构建研究杨涛山东英才学院二等奖1.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知识创新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问题研究王玉梅烟台南山学院2. 中国国民收入核算矩阵的编制与应用研究周南南等青岛科技大学山西财经大学3. 统计实务徐冰济宁市统计局三等奖1. 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行现状及运行机制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高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2. 海洋生态经济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陈东景青岛大学3. 2016青岛市统计课题研究与分析汇编李刚青岛市统计局4. 供应琏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张先敏青岛科技大学5. 临沂统计治理现代化探索与实践张凡春临沂市统计局优秀奖1. 基于性别视角的收入分配研究高艳云青岛大学2. “十二五”青岛发展统计报告李刚青岛市统计局3. 薛暮桥在山东解放区时的对敌经济斗争张凡春等临沂市统计局4. 煤矿动力灾害危险性预测方法研究边平勇山东科技大学5. 教育统计的世界——统计原理与SPSS应用张黎青岛大学6. 统计学基础阮红伟青岛大学7. 山东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研究李波临沂大学课题类一等奖1. 济南市科技创新报告肖辉等济南市统计局2. Hadoop技术在政府统计大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胡宝芳等山东女子学院3. 建立人才发展统计体系的对策研究司江伟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4. 青岛工业转型升级实证探析与提质增效路径研究尹正德青岛市统计局5. 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关系及优化研究单宝艳等山东建筑大学6. 不同养老模式下养老机构老年人医疗服务评价研究吴炳义等潍坊医学院7. 大数据背景下的超网络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索琪青岛科技大学8. 一体化住户调查数据质量控制及评估方法研究王象永等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9. 大数据视角下基于“一套表”的工作模式研究张芳丽等山东农业工程学院10. 青岛市从需求侧总量拉动向供给侧结构推动的经济发展路径研究张德祥青岛市统计局11. 乘势经济新常态力拔江北第一县——“千年商都”即墨案例研究宋书国即墨市统计局12. 基于空间统计技术的中国省域人力资本空间聚集和溢出效应研究徐珊等山东青年政治学院1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优势统计研究郭思亮齐鲁师范学院14. 现代科学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王霞等山东建筑大学15. 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刘中文等山东女子学院16.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与融合——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杜培林等济南大学17. 生产安全事故大数据处理及其开发应用研究周江涛等滨州学院二等奖1. 新型城镇化驱动下山东省单位型就业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研究赵虎等山东建筑大学2. 山东省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测评及影响因素研究王能等德州学院吕晶等枣庄市统计局3. 转型升级结硕果突破瓶颈谋振兴——“十二五”末期枣庄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探析4.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测度模型研究李娜等山东协和学院5. 山东省生态效率统计测度方法研究宗科等山东科技大学6. 提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与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关系问题研究徐晶济宁市统计局7. 低碳经济下我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高朋钊等山东女子学院8. 经济时序数据的季节调整方法及应用研究刁艳华等山东协和学院9. 济南市区域性经济中心建设的数量分析孙夕良等济南市统计局10. 山东省城乡社会保险非均等程度测定及其改进路径研究黄俊祺等山东女子学院11. 大数据背景下旅游统计创新研究单铭磊等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王东翔青岛市统计局12. 青岛市金融业和“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现状评价及加快发展的对策研究13. 新常态下枣庄县域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陈成等枣庄市统计局14. 山东省各地市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协调发展分析戴金辉等山东工商学院15. 加快“文化+”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换档提速林清济南市统计局16. 县级政府资产负债表及其信息披露研究国凤兰等山东科技大学17. 综合化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盛雯雯等日照职业技术学院18. 德州市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关系研究张学荣德州市统计局19. 山东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田刚元等滨州学院20. 山东省宏观税负水平测度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徐维爽齐鲁师范学院21. 即墨市“智慧统计”建设与应用研究宋书国即墨市统计局杨世涛等德州市统计局22.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德州市区域经济实力比较及加快发展路径研究23. 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与CFO性别相关性的模型构建与统计分析吕宏等山东女子学院24. 山东省区域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李婧等山东协和学院25. 青岛市市北区产业竞争力评价薛纪宾市北区统计局26. 山东省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模型研究李吉英等滨州学院27. 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王象永等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8. 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研究王战友等山东管理学院29. 基于二维不确定语言变量定性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应用研究荣丽丽等山东广播电视大学30. 基于贝叶斯统计的供应琏金融风险测度分析刘建勇等鲁东大学31. 基于SPS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大学生创业影响模型构建研究赵德忠等淄博职业学院32. 滨州市“四上”企业现状、问题简析及促进纳新工作对策王智童等滨州市统计局33. 依托物联网无缝数据采集技术提升工业能源数据统计质量对策研究贾萍等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于海生等鲁东大学34. 青荣城际铁路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影响的测度研究及实证分析35.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以中小企业为例谭振梅等山东女子学院三等奖1. 培育枣庄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战略思考沈道坦等枣庄市统计局2. 从经济普查看德州市工业发展王惠德州市统计局3. 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青岛市民营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刘俐娜青岛市统计局4. 基于Agent建模与仿真的低碳生态城市统计测度方法及应用研究刘中文等山东女子学院5. 抢抓“全域旅游”新机遇打造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周晓静曲阜市统计局6. 生态文明建设统计测度方法研究于法家等菏泽市统计局7. 城市商业综合体数据贡献现状调查报告刘晓彬市南区统计局8. 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李华等淄博职业学院9. 新常态下临沂经济增长动力研究程凯等临沂市统计局10.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绿色房地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刘桂菊等泰山学院11. 变点检测问题的现代非参数统计推断及其应用李强等泰山学院12. 服务业品牌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李画画等山东科技大学13. 我国新能源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赵克杰山东建筑大学14. 以技改投资为突破创新驱动青岛工业转型升级王元青岛市统计局15. 基于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山东省低碳旅游景区门票动态定价研究高朋钊等山东女子学院16. 基于因子分析的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定量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刘凯等滨州学院17. 新型城镇化测度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统计研究——以山东城市群为例于晓红山东英才学院18. 缺失数据下可加部分非线性模型的统计推断及应用周小双等德州学院19. 青岛海洋经济发展路径及前景目标的展望与研究刘俐娜青岛市统计局20. 银信合作视阈下影子银行统计监测研究林飞等山东协和学院21.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智慧旅游综合评价研究张孝丽等山东协和学院22. 莱西市石墨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孙世盛莱西市统计局23. 山东省汽车运输企业能源消耗统计模型的研究李秀芬等日照职业技术学院24. 基于ESDA的山东省城市化格局及演变研究王林林等滨州学院25.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吕鹏山东英才学院26.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的相关性研究崔元丽等山东协和学院27. 新型城镇化对青岛市居民生活用能影响的实证研究王东翔青岛市统计局28.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能源利用效率评价研究黄利国等滨州学院29. 基于Hadoop的数据挖掘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王黎峰等山东青年政治学院30. 枣庄绿色发展的SWOT分析于亚波等枣庄市统计局31. “互联网+”时代的政府统计创新研究侯延香等山东建筑大学安洪庆等潍坊医学院32. 基于倾向指数模型的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程度测度及实证应用研究33. 空间统计方法在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杨丽等潍坊医学院34. 基于云平台的海量交通数据统计分析孙洪峰等山东女子学院35.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看枣庄工业转型吕晶等枣庄市统计局36.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效益的产生与作用机理研究张国宾等李沧区统计局37. 文化产业统计系统优化路径探析郭继文山东交通学院38. 黄河三角洲绿色制造绩效评价及实施模式研究王伟等滨州学院39. 基于个人效用与健康的最优退休年龄实证分析张智涛等滨州学院40. 基于ISO26000中国产品海外形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吕臣等泰山学院41. 贝叶斯分层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张凡春等临沂市统计局42. 联网直报背景下区县政府统计管理体制优化研究王娜娜泰山区统计局43. 我国保险业统计分析与建模研究赵长利等山东交通学院44. 山东省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姜山等滨州学院45.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入统计指标因素分析白丽苹等泰山医学学院46. 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董凤鸣等菏泽学院47. 我国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赵小燕等山东管理学院陈绍武等曲阜市统计局48. 释放政策减税红利激活企业发展动能——“营改增”对曲阜企业发展和财税收入影响的调研分析优秀奖1. 山东省食品产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王辉等德州学院2. 特征价格方法在房地产价格指数编制中的应用研究袁忠香等临沂大学3. 山东省上市公司商业信用风险机理与评估研究张文华等淄博职业学院4. 济南城镇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体系研究高斌等山东女子学院5. 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治理研究——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李晓泰山医学学院6. 移动互联时代山东零售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秦晓庆山东英才学院7. 空间统计方法及其在大气污染统计中的应用研究闫保英等山东农业工程学院8. 基于制度系统灰关联熵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度量与实证分析刘伟等潍坊学院9. 当代女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与能力培养研究高斌等山东女子学院10. 推动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统计研究苏玉等日照职业技术学院11. 关于山东省制造业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研分析谷振涛等山东英才学院12. 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杨静等淄博职业学院13. 县级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李磊等泰山医学学院14. “互联网+”模式应用思考与研究——平度“农村淘宝”项目运纪春英平度市统计局营情况调研报告15. 枣庄电子商务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于亚波等枣庄市统计局16. 新常态下县区经济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影响的统计研究于晓丽等泰山区统计局17. 县乡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研究尹德玉等日照职业技术学院18. 山东体育旅游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刘林星等滨州学院19. 基于区位商视角下的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刘娜等滨州学院20.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融资风险评价研究——以山东省建筑业许凤玉等滨州学院上市公司为例21. BSC视阈下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王申等等山东现代学院22.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众包模式运行效率统计测度研究李瑞雪等山东协和学院23. 山东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温艳等青岛大学24. 基于供给角度的枣庄市经济增长动力分析侯方等枣庄市统计局25. 新常态下枣庄市房地产业发展新特征研究孟祥焱等枣庄市统计局26. 黄河三角洲区域内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研究彭伟等滨州学院27. 山东省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时亚栋等菏泽学院28. 基于云存储环境的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研究徐栋等日照职业技术学院29. 政府部门间数据资源共享研究任敏等滨州学院30. 环保支出统计研究隋涛等滨州学院31. 非线性季节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杨华等淄博职业学院32. 物流产业统计核心指标体系及管理研究解京淑等淄博职业学院33. 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产业数据管理与共享机制研究郑志新等聊城大学34.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估体系研究魏青琳等山东协和学院35. 工效学用户测评抽样设计及抽样精度研究李莉莉青岛大学36. 经济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影响的统计研究周志刚等潍坊学院37. 大数据背景下统计理论和方法创新研究报告康梅娟等临沂大学38.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统计管理及质量创新研究张晓敏等临沂大学39. 山东省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切入路径与模式选择赵琳等山东英才学院40. 基于大数据的小微企业信息采集及挖掘研究赵红艳等山东英才学院41. 新型城镇化测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统计研究张玲菏泽学院42. 基于实时数据交换的统计方法与平台研究陈卓艳等山东科技大学43. 大数据时代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与预测方法研究黄培花等滨州学院44. 非结构化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董茜等山东管理学院45. 网络入侵异常行为检测统计方法研究冯敏等泰山医学学院46. 大数据环境下云计算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王晓燕等山东协和学院47. 抢抓“互联网+”重大机遇着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曲阜市电子商务现状调研分析张婷婷等曲阜市统计局曲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48.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旅游消费的关系研究宗荃等山东女子学院49. 构建国家诚信体系背景下高校就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孙士生等临沂大学50. 时间序列数据的小波分析方法研究王怀亮等菏泽学院51. 曲阜市镇街主体功能区建设调研报告陈绍武等曲阜市统计局52.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统计模式改进研究王红娟等临沂大学53.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政府统计改进研究李明娟等临沂大学54. 低相关序列在统计信息安全中的应用任文丽等德州学院55. 随机辛算法在统计力学中的应用尹秀玲等德州学院56. 金融随机模型参数估计及其算法研究韩潇等山东农业工程学院57. 曲阜市企业上市资源情况调研报告陈绍武等曲阜市统计局曲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58. 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陈巩等滨州学院59. 基于S-粗集理论的数据分析模型及其在德州市经济数据统计中的应用于秀清等德州学院60. 建筑业总部与分部统计规范的实践讨论张祥伟等阳谷县统计局61. 基于Ontology的数据挖掘研究贾保先等聊城大学论文类一等奖1. 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描述统计分析宋廷山等齐鲁师范学院2. 我国公路运输价格指数编制研究——以济南市为例胡海清等山东英才学院3. 第三产业份额提升是结构红利还是成本病李翔等曲阜师范大学4. 补齐软实力“短板”拓展“走出去”空间——青岛市建筑业“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路径研究孙辉等青岛市统计局5.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节约集约用地政策演进分析吕晓等曲阜师范大学6.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协调效应研究王文波等青岛大学7. 关于改进综合考核群众满意度调查工作的若干思考沈道坦枣庄市统计局8.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视阙下的区域创新平台构建——基于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的研究李治国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9.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与经济增长的模型与实证分析——兼论中国制度红利杨友才青岛科技大学10. 基于线性协整与面板协整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促进就业功能研究董芳等滨州学院11. 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空间关联效应分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林春艳等山东财经大学二等奖1. 青岛民生服务业发展品质探析姚栋青岛市统计局2.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长度和上游度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研究马风涛山东科技大学3. 平阴县金融运行分析报告李新平阴县统计局4. 青岛市快递业发展研究石岩青岛市统计局5. 基于SBM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中国海洋经济效率评价研究赵林等曲阜师范大学6. 平阴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分析麻荣玉等平阴县统计局7. 资本深化与我国消费率的关系研究丁建勋青岛理工大学8. 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助推消费品市场升级发展刘琴等槐荫区统计局9. 逐鹿江北:竞争力视野下的即墨市——全国十强县(市)比较分析研究赵玉梅即墨市统计局10. 城镇化进程中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决策行为及影响因素于伟等曲阜师范大学11. 组合类信用互换BDS的定价研究吴健华等济南大学12. 结构参数,出口固定投入成本与贸易扩展边际张凤青岛理工大学13. 中国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张玉青岛科技大学14.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海域使用权定价研究闻德美等山东科技大学15. 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路径研究李厚银菏泽市统计局16. 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均等化的省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时涛等泰山医学院17.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协调发展的测度戴金辉等山东工商学院18. 中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研究:基于ZPP和KMV模型李莉莉青岛大学19. 基于非参数统计方法对股票收益率的实证分析孔令苹微山县统计局20. 基于变结构copula模型的股票市场分析刘昆仑齐鲁师范学院21. 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及其应用沙秀艳等曲阜师范大学22. 大数据视角下关于跨部门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思考陈爱伟等山东农业工程学院23. 滨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陈淑清等滨州学院三等奖1. 从统计综合指数视角探寻青岛如何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李刚青岛市统计局2. 复杂统计方法在黄海西海岸极端降水趋势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王怀亮等菏泽学院3. 临沂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及对策研究张凡春临沂市统计局4. 金融业发展对即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赵玉梅即墨市统计局5.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非均衡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吕承超青岛科技大学6. 互联网+时代对德州传统制造业转型的思考刘行德州市统计局7. 滨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政策支持研究宋晓健滨州市统计局8. 即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探析丁松兵即墨市统计局9. 企业能源统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周红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彭利达等山东管理学院10. 机构投资者是现金分红的内生动力吗——基于异质机构投资者的经验研究11. 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王景波山东科技大学12. 大数据时代统计创新能力分析赵明霞阳谷县统计局13. 基于财政金融激励视角的特色小镇统计评估体系研究赵锦华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央商务区开发建设管理服务中心14. 要素价格扭曲、资本深化与我国消费率朱晓媛等青岛理工大学15. “中国梦”实现过程的中国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预测吴庆军曲阜师范大学16. 非寿险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的平滑化方法研究邱艺伟滨州市统计局17. 基于改进LDA主题模型的社会网络话题发现算法iMLDA 仇丽青等山东科技大学18. 我国金融生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非线性特征解析逮进等青岛大学19. 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估计研究吴健华等济南大学20. 非寿险公司经营风险统计模型研究闫春等山东科技大学21. 浅议新常态下工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赵明霞阳谷县统计局22. 新常态下济宁市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探究孔令苹等微山县统计局23. 纵向数据下变系数部分非线性模型的经验似然推断周小双等德州学院24. 基于随机模拟的统计模型计算及实证分析邵伟等曲阜师范大学25. 内生性回收率与信用风险度量研究吴健华等济南大学26. 山东省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异及其成因杜霞枣庄学院27. 因子模型中正交旋转方法的改进张颖等济南大学28. 基于GM(1,1)幂模型的振荡统计数据预测陈继光山东英才学院29. 社会转型时期城市阶层的阶梯消费王琪等青岛科技大学30. 中国低碳经济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张庭发齐鲁师范学院31. 山东省移动终端消费习惯分析李雪萍等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统计局32. 浅谈设施农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范荣梅平阴县统计局33. 变结构pair copula模型在金融危机传染分析中的应用刘昆仑齐鲁师范学院优秀奖1. 山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测度及动态融合关系实证检验刁艳华等山东协和学院2. 应用新方法 HOMR-HOM均一化1961~2010年北疆最高和最低气温张延伟济南大学3. 滨州市城区苔藓植物主要重金属含量的调查与分析李玉玺等滨州学院4. 依法治统势在必行武颂沂水县统计局5. 输血病案质量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于龙广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6. 浅析二胎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孔令苹微山县统计局7. 如何减小问卷调查中的调查员相关误差胡顺奇枣庄学院8. 基于组织层面变量企业文化的测量方法王炳成等山东科技大学9. 平阴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及问题的探讨范荣梅平阴县统计局10. 县域经济由经济增长型向统筹发展型的转变探析赵明霞阳谷县统计局11. 社区文化认同响应旅游开发的模型研究及个案分析单铭磊山东青年政治学院12. 欧元区国家银行风险与主权风险的关联性研究杨继梅青岛科技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密度
人均 GDP
/ 10 4 元
< 3
灌溉率
/ %
< 20
供水模数
/ ( 10 4 m3 ・ km - 2 )
> 15
人均生活用水
/ (L ・ d- 1)
< 70
生态用 水率/ % < 2 2~4
>4
万元产值用 水量/ m3 < 50 100 ~ 50
> 100
水资源利 用率/ % < 20 20 ~ 60
第21卷第1期 2010年 2 月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J o urnal of Water Reso urces & Water Engineering
Vol. 21 No . 1 Feb . , 2 0 1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基于极大熵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孙京姐 , 吕建树 , 于泉洲
(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山东 济南 250014)
素 [ 4 ] 。按照评价指标的可获取性 、 可靠性 、 充分性以 及山东半岛城市群水资源的自然赋存条件 , 选取年 人均水资源量 、 人口密度 、 人均 GDP 、 灌溉率 、 供水 模数 、 生活用水定额 、 生态用水率 、 单位产值用水量 、 水资源利用率等 9 项评价指标 ( 表 1 ) , 这些指标基 本上反映了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经济 、 社会 、 环境 [5] 等方面的主要因素 。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 研究区相似的其他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标 准 ,确定研究区水资源 承载力的三级标准 V 1 、 V2 、
18. 09 80. 23 10. 61 61. 65 166. 26 24. 58
济南市 青岛市 烟台市 淄博市 威海市 潍坊市 东营市 日照市
源量/ m / ( 人 ・ km ) / 10 元 244. 52 756. 20 3. 93 482. 33 678. 27 4. 54
776. 55 308. 63 1073. 85 316. 25 310. 78 690. 59 473. 92 703. 40 440. 61 536. 79 231. 08 529. 88 4. 13 4. 35 6. 32 2. 33 8. 41 2. 32
收稿日期 :2009211206 ; 修回日期 :2009212220 作者简介 : 孙京姐 ( 19852) ,女 ,山东烟台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
第 1 期 孙京姐 ,等 : 基于极大熵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21
利用水资源量较少 , 水资源总量约 138. 5 × 108 m3 , 3 人均水资源量 329 m 。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 ,当地水资源被大量开发 ,半 岛城市群整体上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到 55 % ,其 中东营和济南两市的用水量远大于当地水资源总 量 [ 3 ] 。由于开发利用率高 , 影响了水资源自然更新 和净化的能力 ,增加了水环境的脆弱性 ,用水需求的 快速增加与有限的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 。山 东半岛城市群对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 重的作用 。因此 ,分析半岛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 ,对 制定有效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 、 实现经济与环 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4 3
生态用 水率/ % 2. 69 2. 32
0. 82 2. 54 1. 08 3. 50 3. 76 0. 25
万元产值用 水量/ m 63. 25 25. 27
31. 77 53. 42 18. 06 81. 47 56. 82 76. 40
3
水资源利 用率/ % 109. 60 26. 18
> 60
资源量/ m3 / ( 人 ・km - 2 ) > 1000 < 300 500 ~ 1000 300 ~ 600
< 500 > 600
3~6 >6
20 ~ 60 > 60
15 ~ 1 <1
70 ~ 130 > 130
权重确定 : 信息熵是 Shanno n 提出来的 , 在信 息论中 ,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 。信息量越大 , 不确定性就越小 , 熵也就越小 ; 反之亦然[ 12 ] 。权重 计算如下 : ( 1) 数据非负化处理 。为避免求熵值时对数的 无意义 ,需将数据进行平移 。 x ij - min ( x ij ) 3 x ij = +1 max ( x ij ) - min ( x ij ) ( i = 1 , 2 , …, n; j = 1 , 2 , …, m) ( 1)
摘 要 : 综合考虑了经济 、 社会 、 环境三方面 ,选取影响半岛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的 9 项指标 ,用熵值法对其进行赋 权 ,用极大熵原理计算出各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 ,并计算出各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得分 。结果表明 : 日照市 、 威 海市和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力为 1 级 ,东营市水资源承载力为 3 级 ,其余 4 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均为 2 级 。山东半岛城 市群水资源承载力总体状况良好 ,但今后应努力发展节水产业 ,改变用水结构 ,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 关键词 : 水资源承载力 ; 熵值法 ; 极大熵 ; 山东半岛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 : TV21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2643X ( 2010) 0120120204
Abstract : Taking Shando ng Peninsula urban agglo meratio n as an example , t he paper selected nine indexes o n t he basis of eco no my societ y and enviro nment , t hen used t he ent rop y met hod to em2 power t he co mpo nent s , co mp uted t he water reso urces carrying capacit y based o n maximum ent ro2 p y and o btained t he scores of water reso urces carrying capacit y of each cit y. The result s indicated t hat t he carrying capactit y of water reso urces of t he cities such as Rizhao , Weihai and Yantai was t he fir st grade , t hat of Do ngying was t he t hire grade , t he capacit y of t he rest fo ur cities was t he seco nd grade. The carrying capacit y of Shando ng peninsula urban agglo meratio n was in good co n2 ditio n , but still we sho uld make great effort s to develop water2saving indust ry and to reaso nably change t he st ruct ure of water use so as to realize t he harmo nio us develop ment of eco no mics and enviro nment . Key words : water reso urces carrying capacit y ; ent rop y met hod ; maximum ent rop y ; Shando ng Peninsula urban agglo meratio n
承载力原为力学中的一个指标 ,1921 年帕克和 伯吉斯首次将其用于研究人口 ,20 世纪 80 年代初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U N ESCO ) 提出了资源承载力 的概念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发展 条件和阶段下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水资源 所能承受的人口 、 社会和环境的最大量 。水资源承 载力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常规趋势法 、 主成分分析法 、 系统动力学 、 多目标决策分析法 、 模糊综合评价法 等 。水资源系统由于水文 、 水文地质条件的多样性 、 变异性和复杂性 ,而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和不精 确性 ,这些性质具有模糊性 。熵值法从数据的数理 特征出发 ,对指标进行定量化的描述和相关性分析 , 对主因子进行客观赋权 , 避免了人为主观性 , 准确 、
/ % 70. 98 73. 57 65. 67 79. 20 84. 26 65. 93 81. 90 70. 24
)
/ (L ・ d
- 1
)
133. 30 101. 60 64. 24 98. 42 80. 92 65. 58 122. 61 59. 85
数据来源 : 山东省统计年鉴 2009 。 表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标准 年人均水
式中 : x ij 为第 i 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第 j 个影响因子 的值 。 ( 2) 计算第 i 地区第 j 项因子占所有地区因子 的比例 :
n
y ij = x ij /
i =1
∑x
ij
3
( i = 1 , 2 , …, n; j = 1 , 2 , …, m) ( 3)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 2)
人均生活用水
- 2
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水资源的数 量、 质量及开发利用程度 、 社会生产力水平 、 消费水 平与结构 、 科学技术水平 、 人口与劳动力素质等因
表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年人均水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