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岗村历史悠久

合集下载

广州黄埔古村简介

广州黄埔古村简介

广州黄埔古村简介
广州黄埔古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南岗山脚下,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黄埔古村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古村落的建筑风格典雅古朴,是广东省的传统建筑典范之一,也是广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黄埔古村的建筑风格主要以清代建筑为主,分为南北两个村落,南村以官宦人家为主,北村以富商大贾为主。

古村落内的建筑物均为砖木结构,以黑色瓦片覆盖,墙壁为红砖或青砖砌成,门窗以木材为主。

在古村落内,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如宅院、祠堂、会馆等,它们都是黄埔古村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黄埔古村内的建筑风格典雅古朴,融合了中式和西式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

在古村落内,可以欣赏到许多精美的雕刻和彩绘,如门楼上的砖雕、窗棂上的彩绘、屋檐下的雕刻等,它们都是古村落内的文化瑰宝。

除了建筑风格,黄埔古村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村落内有许多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如南岗山炮台、黄埔古墓、黄埔古桥等,它们都是黄埔古村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此外,黄埔古村还有着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如庆祝农历新年、祭祖、传统婚礼等,它们都是古村落内的文化传承。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黄埔古村逐渐成为广州市的旅游热点之一。

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古村落中,欣赏古建筑、体验传
统文化、品尝地道美食,感受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总之,广州黄埔古村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广州市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广东省的传统建筑典范之一。

如果你来到广州,一定要来黄埔古村看看,感受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新安县的风俗民情

新安县的风俗民情

新安县的风俗民情发布时间:2021-07-30T15:01:55.79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0期作者:李晓[导读] 自然的钟情、绚烂的风物,让北方的雄奇、南方的灵秀在这里融合;李晓新安县职业高级中学河南洛阳471800自然的钟情、绚烂的风物,让北方的雄奇、南方的灵秀在这里融合;岁月的磨砺、风云的激荡,让历史的厚重、时代的光华在这里交汇。

悠久的历史,秀美的山川,让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新安县的民俗风情。

一、风土民情新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早在公元约5000年~前2000年的新石器时期,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并留下了大量的骨器、陶器、石器等珍贵文物。

在新安境内的高平寨、南岗村、安乐村等地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18处、龙山文化遗址8处,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建县后2200多年间,新安大地风云变幻,历经沧桑,新安人创造了更为辉煌的历史文明。

“烂柯山下,函谷关前,演几多良将名人故事;高平寨中,黄河水畔,蕴无数惊天动地文章”。

雄伟的汉函谷关,巍峨的洞真古观,造型精美的西沃石窟,举世闻名的千唐志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足以令新安人深感自豪。

在新安境内,还有黄帝密都青要山,黄河明珠荆紫山,云遮雾障的黛眉山,神秘莫测的始祖山,碧波荡漾的万山湖,鬼斧神工的龙潭大峡谷,青翠苍郁的郁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异彩纷呈的奇石山庄,被命名为“中国澄泥砚之乡”的黄河澄泥砚等诸多名胜景观和文化旅游资源。

这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都已成为新安发展文化旅游的亮点。

尤其是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成功,更进一步提升了新安的历史文化品位及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历史悠久的新安,拥有与众不同的特色风情,有新安特色的书法氛围、古朴的手织布等众多反应新安文化的风土人情。

在新安境内,书法氛围十分浓厚,书法展览、大赛、培训活动不断举行;尤其近年来,随着县内中小学校都开设了书法课程,各行各业喜爱书法的人士越来越多,县内的书法氛围越来越浓厚,2009年被授予“中国书法之乡”。

千年瑶寨

千年瑶寨

南岗瑶寨寨门——瑶练屋——歌堂坪——南岗古庙——石棺墓——瑶王屋今天我前往的景点是南岗瑶寨。

南岗瑶寨是传统名称,叫南岗排,是连南“八排二十四冲”当中的首领排。

瑶语当中,“排”是大寨子,“冲”是小村子。

定居在“排”里的瑶民,就叫“排瑶”。

连南是广东“排瑶”最集中的地方,南岗排则是连南,也是广东最大的瑶寨。

南岗排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瑶寨。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至少在宋代,瑶民已经开始在南岗居住了,算起来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南岗瑶寨称得上是千年古寨。

椐考证,南岗排在明末清初,建有房屋700多幢,住着1000多户7000多人。

解放后,南岗排也有过600多户2600多人的规模。

南岗排还是广东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瑶寨。

寨内的房屋建筑风格统一,布局整齐,街道工整,供水设施完善,南岗瑶民仍然保留着排瑶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有专家说,从规模、历史和文化三方面年,南岗排堪称是“中国瑶族第一寨”。

接下来,就请大家领略一下“中国瑶族第一寨”的风采吧!寨门当游客走近寨门的时候,瑶族同胞就会以特有的方式欢迎大家。

首先是一阵铜锣、号角之声,接着就有漂亮的莎腰妹(即未婚女青年)手端米酒、唱着瑶歌敬酒。

瑶家米酒在20度左右。

清淡醇香,多饮不醉。

敬酒之后,瑶族的啊贵(即未婚的男青年)向天鸣枪放炮。

鸣枪是告诉全寨的瑶胞,有客人来访;而四响礼炮,则是瑶家迎待客人最隆重的礼节。

紧接着,啊贵啊妹跳起长鼓舞迎接大家的到来。

长鼓舞是连南排瑶最具有特色的传统舞蹈。

长鼓,瑶语叫“汪都”,鼓身用沙桐木制作,4尺来长,两头大,中间小,两端蒙着牛皮或羊皮。

跳舞的时候,把长鼓横挂在腰间,右手五指并拢,用手掌拍鼓,发出“冬”声,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发出“比”音。

表演者随着舞蹈动作,变换打鼓的节拍。

长鼓舞有36套程式,能够表现丰富的内容,它可以是单人舞,双人舞,也可以几十个人一起表演。

南岗排有两道寨门寨墙,第一道寨门寨墙在山寨外一华里的地方;眼前看到的是第二道,也是保存比较完好的寨墙。

广东十大古镇是哪些

广东十大古镇是哪些

广东十大古镇是哪些古镇,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供集中居住的建筑群。

中国历史悠久,广阔土地上有着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今天小编在这里为大家介绍广东十大古镇,欢迎大家阅读。

广东十大古镇简介:2012年11月29日,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在佛山西樵山揭晓,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村等十个古村落获得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称号。

本次评选活动共有132个古村落参加评选活动,基本囊括了全省古村落精华。

评委会表示,今后将进一步研究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事宜,为“美丽广东”再添“美丽画卷”一名。

广东十大古镇具体介绍: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村:海洋文化的代表。

北宋时期已聚居成村,并修有北帝庙等宫庙建筑,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南宋时期,黄埔古港已是“海舶所集之地”。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上金瓯松塘村:书香底蕴浓厚。

至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

2010年12月,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以“奉直”、“培元”、“致和”、“忠心”等古老坊巷为肌理,宗祠家庙、家塾书社、古树众多,构成完整的历史风貌。

河源市和平县林寨:清代至民国期间,林寨村民兴建起颇具规模的古民居群,为典型客家风格的方围屋,每座占地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四角置碉楼,高达8至10米,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厅堂式布局。

梅州市梅县雁洋镇桥溪村:陈、朱两姓于明朝万历年间在该村卜筑营居,经历数百年艰苦创业,营造了富有客家特色的自然村落,村中数十座古近代建筑古色古香,民族文化氛围浓厚。

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范和古称“饭箩冈”,相传地理地貌酷似饭箩而得名,亦有取“富饶之地”之意。

早在明洪武元年,朝廷已在范和设置巡检司,派驻官员进行管理。

枕山面海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范和这个富甲一方的村落。

江门市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

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

自力村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

南岗村——精选推荐

南岗村——精选推荐

南街村距共产主义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04月13日10:32 记者何忠洲距共产主义只有一步之遥?3月28日,一位老红军参观完南街村后,在留言本上用楷体工工整整地写下:“我已看到共产主义的影子”。

这一天,南街村共接待了游客近200位,共有30多位游客在留言本上留下了带有“感动”、“震撼”等字样的话语。

这只是南街村旅游淡季中的一天。

南街村党委办公室副主任雷德全则告诉记者,去年一年,方圆不过1.78平方公里的南街村共接待了参观者40万人次。

2004年10月,一拨客人的到来却比较特殊。

这一天,在村党支部书记沈浩的带领下,共13人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参观考察团来到南街村,这已经是前来的第二拨,在几个月后,小岗村还将有第三拨人来到此处。

南街村档案馆副馆长张天顺向小岗人介绍说:现在学习南街精神,重新走集体化、建合作社的村庄很多,比如山西省壶关县小逢善村、洛阳新安县土古洞村、开封兰考县、山东济宁鱼台县、吉林四平梨树县农民自发组织合作社,已发展起了集体经济。

当时负责接待的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段林川向记者回忆说,“参观时他们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十分深刻:大包干发源地的人员,看到了南街村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模式,使我们的党组织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沈浩在留言本上写下:“学习南街村,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

”伴随着每天清晨的《东方红》和每天下午的《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乐曲,3800名南街村村民连同一万多外来的职工,齐齐走进工厂,齐齐走出工厂。

在南街村,2006亩的土地已经只有70个人耕种,这里更多的是工厂:方便面厂、制药公司、彩印厂、胶印厂。

工厂掩映在绿树与横幅中,散呈于笔直而宽敞的水泥路边。

街上横幅上“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口号,以及出鲁迅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

而与工厂相望的,是整齐的住宅楼。

天然气与中央空调一应俱全,电视机与煤气灶,及至桌椅板凳、灯箱横幅摆置一样,规格统一。

千年古寨——广东南岗瑶寨等18篇

千年古寨——广东南岗瑶寨等18篇

千年古寨——广东南岗瑶寨等18篇作者:陈岩,等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6年第10期南岗瑶寨位于广东省连南县城20公里的南岗镇,它是目前所存不多的较为古老原始的瑶寨之一,寨中街道横直有序,民居古朴整齐,有“大哥排”、“首领排”的称誉。

这里山势宏伟,古道蜿蜒,沿途可见古树古墓,寨旁的千顷梯田,由山脚向山脊层层延伸,连绵而去,充满韵味,是摄影迷和丹青好手采风的胜地。

南岗古寨建于海拔803米高的陡坡上,房屋依山傍坡,密密匝匝,挤在一起。

往往是前面房子的屋顶和后面房子的地面平高,其间有一条走廊过道。

横街直巷,就地取材,以石块铺路,把各家各户串联起来,形成瑶排的格局。

在这里拾级而上,仿佛走进一条时光隧道,瞬间从现代社会穿越到千年之前。

这个古寨已经在此扎根1400多年了,古寨外用石头堆砌起来的墙,有几棵古老的松柏相依守护,寨子里不少房子还是宋朝时期所建造,整个瑶寨因此多了一份扑朔迷离的气息,几乎没怎么修葺过。

据专家考证,南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

现居住在山寨的瑶民,主要有邓、唐、盘、房四个氏族。

他们在明代时就建立了民主选举的“瑶老制”,并形成了神圣而严厉的“习惯法”,严格管理山寨。

现古寨只保留了200余人和368幢明清时期的古宅及寨门、寨墙、石板道等。

(陈岩)抗美援朝纪念日的由来1950 年6月25 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

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中国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10 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两水洞、丰下洞地区与由温井向北镇进犯的李承晚军步兵第6师第2团前卫加强第3营展开了一场遭遇战。

涉县古村落———南岗村

涉县古村落———南岗村

涉县古村落———南岗村涉县古村落———南岗村涉县涉城镇南岗村,位于县城城区内。

村域面积7.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60亩。

全村1336户,3430人。

姓氏多达十五六个,其中主要以冯、王、杨、梁、陈、樊姓居多。

均系汉族。

南岗村三面环山,仿佛一把太师椅将村落承载其中。

村子背依韩王山,南望五指山,村前龙山宛若一条巨龙横卧,龙山脚下巨大的土龟,就像一颗绿色的宝珠,镶嵌村前。

村子最先形成于沟壑以北,后陆续向沟壑南岸扩展,分为上村、下村。

沟底平坦地带,掘有水井,放置着石磨石碾等居民生活生产器具。

因此,该地方称作“碾上”,成为南岗村最早的发祥地及生产生活娱乐活动中心。

后逐步发展到东至弯子街,西至小街嘴,南至观音堂,北至二层崖。

南岗立村年代已无从严考。

据发祥地碑记载,宋时称龙山乡,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石拱券外段石刻记载称贾岗村,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王氏祖碑称河南彰德府磁州涉县乘云二日贾岗村。

清初改为古北假,后称南岗至今。

又据《涉县地名志》记载,宋时属龙山乡,原有李、梁、侯、何、申姓定居。

明初,冯氏冯贵族迁于涉之东乡,编户龙山四里八甲,称龙岗村。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5) 十月初四,王氏王祖鎰碑称:河南漳德府磁州涉县乘云二里贾岗村居住(六世孙立)。

陈氏陈士兴,迁居于涉邑东北南岗村,编户龙山四里三甲,后改为七甲。

明天启四年(1624) ,杨氏杨浩,土著涉东北之南岗头,编户龙山四里五甲。

清嘉庆四年(1799) ,属涉县五路二十八约所中北路之首,附辖七村,有曹家庄、何家庄、王家庄、西湾、南蛮驼、古台、西沟。

南岗村内弯子街的古槐,据考为汉代古槐,至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

村中杨氏、冯氏、陈氏都留有祖案,杨氏、王氏还有家传族谱。

南岗村原有李、梁,何,侯、申等姓氏,自明洪武陆续迁来陈外支,杨姓三支,王姓两支,冯姓一支,故有“三杨、两王、一老冯”之说。

三杨即,一支杨浩,迁自山西武乡韩登里,至今十四世;一支杨镃,迁自山西洪洞槐槐树底村,至今二十一世;一支杨徵,迁自山西洪洞老槐底树,至今二十二世。

实施科技扶贫 铺就致富之路最新1

实施科技扶贫 铺就致富之路最新1

实施科技扶贫铺就致富之路——焦作市马村区南岗村科技扶贫纪实今年夏天,我们在南岗村见到该村支部书记郭莲英时,她激动地指着一片绿意盎然的核桃种植园,告诉我们:“今年一定是个好收成!”。

看着郭书记充满笑容的脸,看着每棵核桃树硕果累累压弯枝头,谁都难以想象,几年前的这块贫瘠土地,现在却成为全村人走上致富之路的希望。

焦作市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办事处南岗村,位于焦辉路北侧,太行山南麓丘陵地带,全村有106户420人,耕地面积300亩,土地贫瘠,地下水位深,粮食种植亩产不足300斤,村内没有一家集体企业,三年前该村还属省级贫困村,贫困户达51户,贫困人口208人。

在2001年,该村村两委干部曾试图带领大家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将该村352多亩丘陵坡耕地规划为经济林地,全部种上了核桃树,因群众技术管理水平差,资金不足等原因,核桃产量低,不结果树多,口感品质差,经济效益很低,群众迫切要求对核桃园进行改造。

马村区委、区政府在了解了南岗村实际情况后,经多方考察论证,2007年将南岗村作为省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为南岗村绘就了一张科技扶贫攻坚蓝图,即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各方资源对南岗村大力实施科技扶贫战略,从改良核桃品种入手,利用资金、技术优势提高南岗村核桃产量、效益,建成南岗村优质薄皮核桃生产基地,并以此辐射带动周边核桃业的发展。

从此,南岗村全体村民走上了一条致富奔小康之路。

一、以科技为支撑,加快基地建设步伐思路决定出路,科学的定位为南岗村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7年,马村区委、区政府积极争取省科技扶贫资金14万元用于南岗村科技扶贫项目,有效推动了南岗村核桃基地建设。

一是嫁接改良优质品种。

共嫁接改良优质薄皮核桃8000株,其中辽核1号117亩、辽核2号120亩、中林1号120亩,并合理配臵授粉树,有效提高了核桃座果率;二是引进新技术。

引进春季高接换头改良技术、早期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聘请中国林科院董凤翔博士、市林科所张凤娟为常年技术顾问,实行跟踪服务,对核桃基地进行集中“会诊”,为基地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三是开展集中培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魅力南岗
南岗村历史悠久,立村年代无考。

据明嘉靖、万历年间碑志、墓志记载称河南彰德府磁州涉县贾岗村。

关帝庙石券内侧上方刻有古北假,古有侯、李、梁、何姓先民在此集居。

明洪武年间,因度地居民,自山西洪桐县大槐树、武乡韩登里迁来冯、杨、王、陈等姓。

经历代先人之传承,百年沧桑,山乡巨变,静卧的龙山、土龟见证了古南岗村的发展变迁。

村人自古憨厚耿直、民风淳朴。

气候四季分明,五谷杂粮、椒桃柿果、棉麻蔬菜均可种植。

无奈干旱少雨,灾害频发,广种薄收。

村址不平,街道崎岖,也因地域所限,排列无序,杂乱无章,贫民居所多以乱石为基,土坯为墙,其各取山势、地势而变的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山区特征。

南岗村是一座人文积淀厚重的名村,这里自古人文鼎盛,人才荟萃,自今遗迹颇多,曾经光滑的乱石街巷,告诉了人们她的源远流长;宏伟壮观的关帝庙、高大耸立的文昌阁、雕梁画栋的老祠堂构筑起一座古朴厚重的村庄。

清嘉庆四年,属涉县四路二十八约所中的北路之首,辖曹家庄、何家庄、王家庄、西湾、古台、南蛮
驼。

解放后曾为四岗乡乡政府。

我村古时人口无考,至四九年人口一千六百四十七人,五百一十七户,土地三千六百九十三亩,亩产不足百斤。

建国后历任干部,为解决百姓生产、生活之窘困,常领群众自力更生、励精图治,逐步夯实发展根基……
一九五一年时任干部常领群众在村内打水窖四十眼,以解人畜饮水之困。

一九五三年在田间地边打水窖一百眼,以备抗旱点苗。

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八年经历了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成立后,为修漳北渠大举劳力,土法上马,自配炸药,为漳北渠全线贯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九五九年大卖余粮全村售粮十一万斤,仅西南峧开荒户王廷厚一户售粮一万余斤,成为全省售粮第一户,县政府赠匾一块上书《售粮模范》。

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建筑起了供销合作社,实行了合作医疗。

以实木为主框架建起了十米见方的新戏台,场地由原来的八分扩大至一点五亩。

一九六九年全村通电,实现了电灯照明,安装路灯,大队部有了第一部手摇电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人们的期盼中初步变为现实。

在电力的推动下创办了多种以电为动力的加工作坊,有钢磨、豆腐坊、粉坊、榨油坊、同时兴办了养猪厂、修配厂,组建了拖拉机运输队,为积极响应上级备战备荒号召,组织民兵日夜奋战,义务挖地道一千五
百米,依托漳北渠大兴水利建设,用青石从石界至上地装砌干渠两千米,在石界上用青石装砌蓄水池一座,容水一万六千五百立方,实现了漳北渠长藤结瓜、蓄水灌溉。

一九七四年县委书记李庆堂蹲点南岗发动群众治理河滩,改河造田,扩大耕地一百五十亩,增产十万斤……
……现如今南岗村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发展,努力在为实现代化、新农村而奋斗。

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南岗文昌阁
石亀(guī)关帝庙
腾飞
剧院 学校
村委会
九曲
九曲有九种常见的形式,并且每一九曲中都有九个小
曲,变化多端,是一种特殊
的迷宫,它不会使人迷路,
但是只有走完全程才能走出来,非常有趣。

本篇我们将介绍我们南岗的过节习俗,本页介绍的是神奇的九曲。

九曲是由十九乘十九共三百六十一根立木组成,并由绳子连接而成,曲曲相扣,有九九归一之意。

耍社火(笔者译,本地发音为shuǎsēhěr)
是本地过年的传统娱乐活动之一,时间为
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内容包括节目表演、
晚会、放烟火、耍龙游街、扭秧歌等。

其中以快板、三句半、武术、歌伴舞、
自编小品、戏曲等节目为主,全为村
民自编自创、自导自演,内容贴近生
活,形式生动活泼,深为人们喜爱,
是元宵节一道重头戏。

晚上还有精彩的放烟花,在村里
的广场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烟
花:树上缠绕着十万发的挂鞭
(可能有一些危险),广场中央
的“瀑布”,还有礼花、“钻天猴”、
“火树银花”、神枪等,期间还
有篝火活动,人们围着篝火载歌
载舞,气氛喜悦。

烤风道
每年正月十六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点起一堆柴火,烧烤面食,还会让小孩子们从火上跨过,我们把这种活动称为烤风道。

火象征着红火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烧烤面食是期盼下一次的丰收,晚辈跨火是为了让孩子们沾点红火之气,祛病消灾,寄托了长辈们对孩子健康的美好祝福。

虽然如今人们不用再担心衣食温饱,但是人们对于未来的幸福期盼是亘古不变的。

南岗村共有四街,从十三至十
六各街将在南岗戏院依次表
演,每街都会使出浑身解数,
将本街的特色展示给全村人
民。

就像赵本山从春晚中走红
一样,在一届又一届的晚
会中也涌现出了很多身怀
绝技的能人,他们为人们在上面的有五六岁的孩童,有
带来了笑声与欢乐。

十四五的少年们,有已经成家
但玩心未泯的大人们,更有人
老心不老的“顽童们”。

图为南岗龙年元宵晚会(由四街承
为完本作,冯慧超(1班)、冯鑫(3班)、冯泽斌(3班)、王瑞辰(4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作为南岗村的一份子,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眼睛,让大家了解她,喜爱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