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优秀教案

第一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文明小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文明小学生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文明小学生》。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
为了这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为了这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同学们快快行动吧!让我们一起来争做文明的小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改掉各种陋习。
走在校园里,让我们自觉地弯腰拣起脚边的纸屑;走在教学楼里,让我们主动地向迎面走来的老师问好;步行在大街上,让我们认真遵守交通法规;坐在公共汽车上,让我们真诚地为身边的老人让座……其实“文明”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
如果你还没有做到,就从现在开始。
在家,争做孝敬父母的好儿女;在学校争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让我们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让我们朗朗的声和欢歌笑语在校园里回荡。
让我们在这里留下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当有一天我们步入社会,我们就一定会成为一名有公德、纪的好公民。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在自我监督与自我完善中逐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使习惯成为自然;做一名真真正正的合格的、文明的小学生。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第二篇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
一爱国、气节列宁说:“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方面为后人作出了。
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辩论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辩论中国梦是一种集体意识,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共同的梦想。
这个梦想涵盖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民族的复兴等多个方面,是几代中国人奋斗的目标和追求。
然而,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解读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角度。
有人认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强调国家的发展是民族复兴的基础;而也有人认为中国梦是每个个体的梦,体现了个人的幸福和价值实现。
在这个问题上,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回应,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和探索的话题。
中国梦作为国家的梦想,体现了整个国家的愿景和期待。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然而在过去的近两个世纪中,中国却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依然经历了苦难和挑战,曾经被视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一度陷入了经济困境和社会动荡。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渐提升。
中国的城市风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稳定和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梦便成为了一个普遍的共识和向往,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民族的复兴等多层次的梦想。
中国梦之所以成为国家的梦,关键在于它承载了国家的复兴和振兴的使命。
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复兴一直是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奋斗目标。
古代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口号,成为了整个中国人民追求的共同目标。
而中国梦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更加具体地表达了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中国梦所包含的国家的梦想,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是文化的繁荣。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统。
中国梦的实现,既要推动经济的发展,更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仅是对国家发展水平的提升,更是对国家文化自信和认同的加强。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为世界创造了举世公认的辉煌艺术成就。
从现存的原始社会的岩画和彩陶上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画成熟于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发展成为具有多种门类的综合性绘画,宋元时期达到鼎盛。
中国画概括明确追求内在的精神气韵,具有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美,追求以黑白为主的色彩方法,以线造型的笔墨观,以及打破时空局限的透视方法等特征,体现出中国绘画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风格。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集中体现出东方美学思想。
其中,儒、道、释哲学思想是形成和孕育其艺术特征的精神家园。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在中西绘画中都强调绘画的风格特点和独特个性,它是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我们认为,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和谐的统一。
然而当前西方在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艺术作品片面追求形式,强调极端的个性解放,许多荒诞离奇、标新立异的作品充斥于艺术创作中,完全背离了西方传统绘画的传统,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
在如何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中西绘画有着不同的状况。
中国画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仍然日新月异、枝繁叶茂,不断稳步发展,并没有出现“无度”的发展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规范。
自汉代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哲学一直是统治阶层治国安邦的正统哲学思想。
在汉代,中国画开始走向成熟,它自然地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是一种注重仁学,主张爱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政治学思想,是一种能使分裂混乱的社会环境有效地秩序化与和谐化的思想。
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实践证明,在中国一切艺术创作都无不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影响,中国画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同样要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教化功能。
首先,中国画强调画家后天的学识修养,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体验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以使在有效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这是一种蕴含着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理想要求。
中国传统美德热爱祖国

中国传统美德热爱祖国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热爱祖国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
这种美德以个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情为基础,体现了对祖国的敬爱和责任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热爱祖国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情感和道德要求,它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念。
热爱祖国不仅仅是对国土的钟爱,更体现在对祖国历史、文化、人民等方方面面的关怀和热情。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以骄傲和自豪的心态去对待这一切。
这种热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
对祖国的热爱体现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参与上。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崇高的爱国精神,乃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人民的热爱祖国表现在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国家建设中。
无论是从个人行为还是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中国人民都在为国家的发展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了无数辉煌的成就,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热爱祖国还体现在对国家利益的坚守和捍卫上。
作为中国人,我们深知自己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的命运与国家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愿意为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安全而付出任何努力。
这种热爱体现在对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守上,中国人民秉持着一颗热爱祖国地血脉之心,绝不允许任何外力对祖国的领土完整造成侵害。
同时,作为一个有着广阔疆土和众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热爱祖国也表现在对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追求上。
中国人民坚信,只有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因此,中国人民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旨在构建一个和谐共处的社会。
最后,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也体现在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上。
中国被誉为“天然的花园”,拥有着独特而珍贵的自然资源。
作为祖国的子女,我们有责任保护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呵护大自然的美丽与纯净。
只有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才能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美丽宜居,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争做文明守纪好学生演讲稿(9篇)

争做文明守纪好学生演讲稿(9篇)争做文明守纪好学生演讲稿(精选9篇)争做文明守纪好学生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
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栋梁,也应该加入到讲文明的行列里,从小做起,从我做起,时时处处守公德、讲文明。
首先,在学校里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玩粉笔头,上下楼梯靠右行、见到老师和客人要主动问好;在学习上不怕苦不怕累。
遇到困难,学会自己解决,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得到帮助主动说谢谢等等。
其次,在家时,要自立自主,不娇不惯,孝敬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例如,自己洗衣服,自己收拾房间。
同时,要帮父母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扫扫地,洗洗碗等等。
要听父母和长辈的话,做个懂事的好孩子。
再次,要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每一分钱、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水、每一张纸,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也要监督、帮助别人,让他们也做到勤俭节约。
最后,做文明小学生,还要懂得诚实守信,懂得遵纪守法,懂得遵守交通安全法制,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今天这美好时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率先成为一名文明的小学生。
争做文明守纪好学生演讲稿篇2文明礼仪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也是身为人的必要条件之一。
文明让世界更加完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个好习惯。
说话做事文明。
文明就是礼仪。
我们生活中的基本礼仪:别人和你说话的时候,你至少要能接话,但不能说最后一句,不能说下一句,或者只是说说而已。
吃完饭离开桌子,你说:我吃完了,慢慢吃。
不要倾斜你的椅子。
拿碗吃,不要在盘子上挑挑拣拣。
记得在最后一扇门后关门。
送走一个人,说:慢慢走。
洗手的时候不要把手扔掉。
向别人泼水是不文明的。
不要随地吐痰或乱扔东西。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文明礼貌的风尚源远流长。
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开始,我们的祖先一直走在追求文明的道路上。
文明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的位置。
文明是什么?文明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目的:1、通过看录像、听录音、阅读材料、讨论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美德,更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美德。
2、通过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继承优良传统美德,增强爱国情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树立社会责任感。
3、把礼仪常规贯穿到歌谣、小品、朗诵等各种表演形式之中,让学生受到情趣的熏陶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懂得礼仪对于每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1、开班会前,我们班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作为班会的前期铺垫:搜集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等资料;调查争做文明学生的做法。
2、关于小学生礼仪的音像、文字材料。
3、环境布置(黑板、场地等)。
4、组织学生准备有关节目。
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主持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应该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让文明之花常开心中,把文明之美到处传播!现在我宣布:《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活动开始(一)、家庭文明礼仪。
主持人: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文化源远流长。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故事至今仍深深的教育着我们,下面请观看历史故事:《孔融让梨》、《黄香诚心敬父母》(放录像)(放完录像)主持人:看到这两个小故事,同学们觉得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我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学生自由发言。
主持人:现在我们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那么我们在一起生活的小伙伴们呢?看了下面的表演的小品,我想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
下面请欣赏由高亭等表演的小品:《快乐的小伙伴》(表演结束)主持人:通过这个小品,大家认为该如何与小伙伴相处?学生自由发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我的中国梦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点点滴滴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知识结晶,然而我们接触的最早的也是最多的就是古诗词。
从孩提时代开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便根深蒂固在脑海中,然而由于丹所著的最美古诗词便让我更加了解了古诗带给我的好处,让我对古代文明历史更加的了解。
书中不仅是重温了很多当之无愧的最美的古诗词,而且在这本书中有很多于丹自己的解读,没有追求特立独行的解释,就算是不太了解古诗原意的人看了,也能明白透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宁,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是苏轼写的《水调歌头》。
苏轼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它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而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而每当我看到这首古诗就想起了一个画面,苏轼看着月亮,心里却在思念着故乡。
而那些年轻人到国外去留学,去工作又何尝不是和苏轼怀这一样的情感,都在思念着自己的故乡和祖国呢?所以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都不能忘记祖国,忘记这片养育我们的国土,祖国永远是我们的故乡。
现在我们就要为日后打好基础,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才能报效祖国。
而古代历史文明也是同样很重要的,诗词能给予你的远不止心灵上的洗涤、思想上的感悟、知识上的充实、而且它是一把钥匙、启迪智慧、激励人们去探索文字的奥秘。
关于传统美德的三分钟精选演讲稿

关于传统美德的三分钟精选演讲稿无数的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传承着中华美德,传递着中华民族奋进的圣火。
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难看到美德的实践者。
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传统美德的三分钟精选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传统美德的三分钟精选演讲稿1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故国,文明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小学生除了要在学校里讲文明守纪律之外,在家里也要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小主人。
在同学们的家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境:吃过饭后,我们的同学常常放下饭碗就扭头去看电视或出去玩了,只有爸爸妈妈在忙着收拾碗筷;家里买了好吃的,爸爸妈妈总是先让我们品尝,却很少有同学想到要先请父母吃;我们生病了,爸爸妈妈忙前忙后照顾我们,而当他们生病时,几乎没有一个同学想起来要主动问候一下。
这些都说明同学们还没有意识到,爸爸妈妈其实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从小,我们就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在父母的教导下取得了一点一滴的进步,长辈们的教育也是我们获得知识和做人道理的一条渠道,我们应该尊敬长辈并听从他们的正确意见。
所以今天,我向同学们提出”家庭文明礼仪“的要求,希望大家在家里也能文明地对待父母长辈。
”出门会道别,回家打招呼。
“有些同学放学之后不回家而在外面玩,到很晚都不回去,弄得爸爸妈妈急得到处找人。
希望以后每一个同学放学后能先回家,要出去玩必须先跟父母说清楚,得到许可后才能出门。
”有事求助先说请,得到关爱帮助说谢谢,尊重父母有礼貌,影响父母会说对不起。
“在学校里,同学们都在争做文明的学生,”请、谢谢、对不起“这些礼貌用语常常挂在嘴边,希望大家在家里和爸爸妈妈讲话的时候,也能用上它们。
”尊敬长辈要学会,有好吃的不独食。
父母生病会照顾,倒水拿药多问候。
有事有求会商量,常和长辈多交流,父母有错能原谅,家有争吵会劝告,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主动做,服务长辈定岗位,少给父母添麻烦。
“每一个同学都是家里的小主人,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做一些诸如吃饭时摆一摆碗筷、洗袜子、洗红领巾、整理书包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为世界创造了举世公认的辉煌艺术成就。
从现存的原始社会的岩画和彩陶上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画成熟于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发展成为具有多种门类的综合性绘画,宋元时期达到鼎盛。
中国画概括明确追求内在的精神气韵,具有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美,追求以黑白为主的色彩方法,以线造型的笔墨观,以及打破时空局限的透视方法等特征,体现出中国绘画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风格。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集中体现出东方美学思想。
其中,儒、道、释哲学思想是形成和孕育其艺术特征的精神家园。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在中西绘画中都强调绘画的风格特点和独特个性,它是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我们认为,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和谐的统一。
然而当前西方在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艺术作品片面追求形式,强调极端的个性解放,许多荒诞离奇、标新立异的作品充斥于艺术创作中,完全背离了西方传统绘画的传统,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
在如何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中西绘画有着不同的状况。
中国画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仍然日新月异、枝繁叶茂,不断稳步发展,并没有出现“无度”的发展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规范。
自汉代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哲学一直是统治阶层治国安邦的正统哲学思想。
在汉代,中国画开始走向成熟,它自然地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是一种注重仁学,主张爱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政治学思想,是一种能使分裂混乱的社会环境有效地秩序化与和谐化的思想。
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实践证明,在中国一切艺术创作都无不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影响,中国画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同样要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教化功能。
首先,中国画强调画家后天的学识修养,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体验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以使在有效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这是一种蕴含着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理想要求。
具体表现在,旧文人画家的作品虽然也有消极避世的成分,但内容大都是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
比如,文人常画“四君子”,竹象征虚心劲节,梅象征凌寒傲雪,兰象征虚怀若谷,菊象征岁寒不凋,表现出文人的审美理想,借以自喻和启迪人们的高尚情操。
在创作中,由于受到儒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把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完美的整体。
在中国画中,画家通过描写对象来达到“缘物寄情”的目的,把对象之形神与画家之性情内在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另外,中国画还特别提出了人品的重要性,认为“人品不高,画品亦不高”,“人品第一,画品第二”,就是说,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画出高雅纯正的作品来,才能受到后人的喜爱,相反,人品低劣的人纵有高超的技艺也为人唾弃,如蔡京、秦桧、张瑞图等人的作品就为仁人志士所不齿,而颜真卿、岳飞、八大山人、梅兰芳、齐白石等因其德艺双馨而被广为传颂。
同时,历代画家中也不乏热爱生活、关注民生的大家,如郑板桥在其画竹石轴上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便表现出一个旧文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注!而八大山人画中冷眼看清天的个性化的“鸟”,也是他仇视统治者的自我写照。
由此可见,内蕴着德行、学识、修养的
中国画,对于精神意蕴的追求胜过了技法的追求,追求的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这不正是中国画的本质吗?
二、道家“返朴归真”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道家思想也是影响中国画的重要哲学思想。
它对宇宙自然、人生社会的宏观把握,对主体感性自由的充分尊重,对个性的张扬与追求,具有解放思想、回归自然的理想品格。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所以,“回归自然”成为左右一切的艺术源泉。
道家文化主张把社会的一切规章制度、伦理道德、秩序规律都打碎,回归到混沌无为的人类原始状态,这种道家的宇宙观,同样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在国画创作中,画家与对象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二者可以互相转化,自然地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
庄周对此有过精辟地描述:“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这是一种精神的完全解放,是主体精神凝聚于表现对象中的一个质的飞跃,于是画中的物象具有了画家同样的思想情感,天人真正地合二为一了。
可以说,老庄思想影响到中国画的每个角落。
例如,中国画注重“空白”的处理,喜爱表现“虚境”,就是说描绘景物要与画面的“虚白”完美地统一起来,只有充分表现出趋向无限的“虚景”,画面才能产出无尽的想象空间,这是受到老庄“以白计黑”和“以无计有”思想的影响。
中国画追求简练概括,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正合了《道德经》所讲的“少则得,多则惑”的理念。
老子云:“大巧若拙”,“返朴归真”,于是中国画就产生了追求“童稚”的绘画风格。
老子云:“五音使人耳聋,五色使人目眩”,所以中国画便以水墨为主,极少着色。
以上所述,无不体现出老庄思想对中国画的深刻影响。
三、禅宗“真如领悟说”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在儒、道、释文化中,佛教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最晚。
准确地说,是禅宗思想引发了中国画审美情趣的变化。
在中国古代书画家中,大都有参禅问道的喜好,如宋元明清诸大家都喜欢与高人逸士为伍,过“卧青山、望白云”的野逸生活。
其中,也不乏本来就是僧侣的书画大家,如草圣怀素、巨然、贯休、八大山人、石涛、虚谷等,可以说佛教与中国画有着不解之缘。
禅宗虽然实际产生在唐代,可是它的渊源却很早,它是佛教逐步中国化的产物。
它主张“领悟”,通过不断修炼达到超凡脱谷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排除一切杂念,虚静忘我,进入“真如”的纯真境地,达到心领神会、妙合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
禅宗的这种文化精神启示人们,艺术创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物境到情境到意境的演变过程,其中意境的获得是最高境界。
王国维认为,意境的获得,第一要性情真,写出真性情便有真境界,即“显本性,吐真情,不矫饰,不作态,不违心,不隐私”。
第二,要态度真,只有忠实地、真诚地对待人、景、物、事才能写出真境界。
第三,观察感受真,独特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写出真境界的必要条件。
在禅宗文化思想影响下许多中国画家追求自觉体验,超越自我,向往游离于世俗之上的理想的精神王国。
比如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在总结画竹体会时认为:“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非“胸中之竹”,何故?因为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这是一个精神升华的过程,通过营造个性的思想,使画家不拘于形体、线条、色彩、笔墨等,而以性灵去体验游离于万物之外的艺术规律,所以就形成了中国画特别注重画外画、景外景、意
外意的审美意向。
诗文书画大家苏轼也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是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 在这里,他更准确地指出了创造性想象乃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元代倪云林作画意境高逸、孤寂,他说:“余之画,不过逸笔草草,聊写胸中之逸气耳……”。
这些具有禅宗文化思想的绘画作品,具体表现为纯以水墨为主,很少着色,山水景物极其简约,有不可多一笔不能减一笔之妙,景色静谧、恬淡、闲适,画面往往大量留白,体现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些特点都成为文人画的重要艺术特征。
如今中国画坛虽然取得诸多成就,但也存在着拜金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不良现象,可以说它们是影响中国画正常发展的大敌。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画创作与传统文化、现实生活、改革创新、服务社会的关系,是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如果我们像徐悲鸿先生所讲的那样,“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入”,能够从中国古代儒、道、释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必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新时代的中国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