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性约束看我国大学科研公共政策的改革取向

合集下载

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结构分析_龚虹波

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结构分析_龚虹波

《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SocialSciencesinYunnanNo.1在解释公共政策的执行成败时,单视角的政策执行过程研究往往不够充分。

因此,贺恩和波特尔(Benny.HjernandDavidO.Porter)1981年提出了“执行结构”(implementationstructure)的研究路径①。

近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已基本达成了用“政策网络”(policynetworks)来概括其政策执行结构的共识。

然而,“政策网络”对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结构的分析并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结构要比西方国家的“政策网络”复杂得多。

其正式执行结构与非正式结构差异之大,关系之复杂,根本不能用类似于“网络”等简单的比喻来标识。

因为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结构具有转型国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然而,此前研究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官僚制模型、博弈模型和政治动员模型都忽略了这些重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1](P41~64)。

基于此,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概括中国政策执行结构的基本特征②,对中国公共政策的四种执行结构模式其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展开分析。

一、“有限分权”的正式执行结构目前,国内外学者把中国公共政策的正式执行结构特征描述和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党政双轨”;二是“条块结合”③。

“党政双轨”和“条块结合”使得中国公共政策的正式执行结构具有“有限分权”的特征。

所谓“有限分权”是指,权力在政策执行结构中的分配有一定限度。

即在中国公共政策的正式执行结构中,每个官员、每个部门之间的权限并没有清晰的界定。

由于权力配置上的重叠、交错,有些权力的分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当然,这种机动性也是有限度的,只有那些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结构分析龚虹波(宁波大学公共管理系,浙江宁波315211)摘要: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策网络”不同,中国的政策执行结构具有转型国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公共政策研究方法探索公共政策背后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

公共政策研究方法探索公共政策背后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

公共政策研究方法探索公共政策背后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公共政策是现代社会管理的核心领域之一,影响着国家、地区和组织的发展。

为了理解和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对公共政策进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索公共政策背后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一、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论框架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论框架是理解和解释公共政策的基础。

从宏观角度来看,公共政策可以有不同的理论视角,例如制度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和社会构建主义等。

这些理论视角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范式和观察指标,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理解公共政策背后的动态关系。

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公共政策是由一系列制度共同塑造的。

这包括宪法、法律、规则和规定等,这些制度决定了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方式。

公共选择理论则强调了公共决策的理性性质,它主张政策是基于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选择而产生的。

社会构建主义强调社会建构和权力关系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认为政策是制定者和实施者之间的社会互动结果。

二、公共政策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公共政策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收集和分析现有的数据,以便研究公共政策的实际运作情况。

1.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见的实证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者可以准备一套问题,以收集大量的定量数据。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公众、专家和政策制定者的观点和看法,以进一步评估政策的需求和效果。

2.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另一种常用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实际发生的事件、个案或项目,以了解公共政策的实施细节和效果。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文件、采访相关利益相关者,案例研究可以提供丰富的描述性和上下文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3.实证模型实证模型是基于现有理论的形式模型,通常使用数学和统计方法。

通过建立实证模型,研究者可以构建假设,以进一步预测和解释公共政策的影响。

实证模型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使用回归分析、协方差分析等方法,验证或推翻研究的假设。

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现状与展望R...

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现状与展望R...

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现状与展望韩娜娜(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①摘 要: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自新世纪以来取得快速发展。

综观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介绍西方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演变过程、中国公共政策执行模型构建、影响中国公共政策执行因素的探讨、以案例探讨某类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公共危机政策执行等五个方面。

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规模大,发展快,但主要集中在应用分析,理论研究深度不足,适合中国情的公共政策执行不够深入、多因素联动影响机制有待研究、案例研究指导有待上升至政府层面。

同时伴随风险社会到来,公共危机政策执行研究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现状;研究展望中图分类号:D630畅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0X(2014)05-0032-04ResearchStatusandProspectofChinesePublicPolicyImplementationHANNa-na(SchoolofLawandPulicManagement,JishouUniversity,Jishou416000,China)Abstract:TheresearchofChinesepublicpolicyimplementation(CPPI)startedinthe1990s,andexperiencedareallyrapiddevelopmentinthefollowingdecades畅Duringtheseperiods,theinvestigationmainlyfocusedonsuchfiveaspects,theintroductionofthewesterntheoryevolutioninthepublicpolicyimplementation,themodelcon-structionofCPPI,effectsonCPPI,investigationofCPPIbycertaincasesdiscussion,publiccrisispolicyimple-mentation畅ThereviewindicatesthatthestudiesofCPPIhavebeenrapidlyperformedanddeveloped畅However,thedeeplytheoreticalstudyofCPPIislacking,whilemostofresearcherspayattentiontotheapplicationofCPPI畅Beside,theresearchofthepubliccrisispolicyimplementationwouldbethenextconcentratedtopicasthepromotionofthesocialrisks畅Keywords:ChinesePublicPolicyImplementation;researchstatus;researchprospects 公共政策在国家公共管理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社会保障是国家对公民、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成员实施的一种保障措施,目的是为了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和人身权益的一种国家公共政策。

我国社会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问题和挑战出发,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对我国社会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几点思考。

我国社会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公平和可持续性。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着城乡、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明显,一些人群享受的社会保障福利水平偏低,造成了社会公平性的缺失。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趋势的加剧,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也面临挑战。

社会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公平和可持续性,实现城乡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福利水平均衡,建立起覆盖面广、保障水平适度、制度安全、管理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着部门职能分散、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了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缺乏统筹,效益不高的情况。

社会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协同发展,建立起有利于社会保障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体制机制。

我国社会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更加注重普惠性和精准性。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着一些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了社会保障资金的浪费和资源的滥用。

社会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更加注重普惠性和精准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科技手段的运用,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合理利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红利。

我国社会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

在社会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监管和风险防范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公共政策-阶段测评1

公共政策-阶段测评1

公共政策-阶段测评11.单选题1.12.0公共政策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独立学科,建制化则是学科成熟的外在标志。

建制化表现在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面世、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及( )您答错了∙ a大师的产生∙ b学科的独立∙ c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 d学术交流的频繁建制化表现必然是成建制的,ABD都不是成建制的现象,不能与题干中的两个短语并列,因此答案应当为C。

1.22.0下列属于总统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您答错了∙ a英国∙ b法国∙ c瑞士∙ d美国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其决策体制即为总统制决策。

1.32.0据我国台湾学者吴琼恩教授的研究,个人决策在面临封闭的几、可计划的、可计算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则是( )您答对了∙ a理性的路径(Rational Approach)∙ b直观的路径(Intuitive Approach )∙ c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d具名团体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据我国台湾学者吴琼恩教授的研究,个人决策在面临封闭的几、可计划的、可计算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则是理性的路径(Rational Approach);在面临开放的、不可计划的、判断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是直观的路径(Intuitive Approach )。

1.42.0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 )您答错了∙ a《国策》∙ b《谏逐客书》∙ c《教战守策》∙ d《盐铁论》考察的知识点是古代的政策研究。

科举时代的考卷,如宋代苏轼在应考时所进的“时务策”之一《教战守策》,甚至成为传世之作。

因此,答案应为C。

1.52.0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您答对了∙ a科举制度∙ b察举制度门第制度∙ d占卜制度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共政策分析框架

公共政策分析框架

公共政策分析框架第1章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15.1政策科学的兴起15.2什么是政策科学15.2.1政策科学的概念◆政策科学的概念(定义)?——P1415.2.2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政策科学的四个基本特征?——P1415.2.3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政策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P1615.2.4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政治学的研究途径和作用?——P17◆经济学的研究途径和作用?——P2015.2.5政策科学的划界(1)政治科学与政治学(2)政治科学与经济学(3)政治科学与社会学(4)政治科学与其他科学(法学、哲学、自然科学)15.3中国政策科学的构建15.3.1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的现状◆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的成就?——P27◆中国政策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P2915.3.2中国政策科学研究的取向◆中国政策科学研究的取向?——P31(1)紧密跟踪国外政策科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大胆借鉴其新理论和新方法成果;(2)大力加强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迅速提高中国政策科学的学术水平;(3)全面展开对政策科学分支领域的探索,建立健全中国政策科学的学科体系;(4)立足于对中国现实政策问题的调查研究,增强政策科学的应用性、现实性和本土化。

15.3.3中国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根据目前政策科学发展的状况以及我国的具体情况,)怎样构建中国政策科学的理论体系?——P3415.4案例:葛洲坝工程决策、实施的曲折历程。

15.5课后题:题1.什么是政策科学?如何看待它的学科性质?题2.如何评价公共政策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题3.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的政治学途径与经济学途径的内容及作用。

题4.试分析政策科学与政治学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题5.结合案例,论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极端重要性以及研究政策科学的现实意义。

第16章政策与政策系统◆政策系统的概念?——P4116.1政策的内容与实质16.1.1政策的概念◆政策的定义?——P43◆政策的内涵?——P4316.1.2政策的本质◆政策的本质?——P4416.1.3政策的基本功能◆政策的基本功能?——P4616.1.4政策的分类◆分配性政策、总政策、政治政策等11个政策的名词解释?——P4716.2政策系统的构成16.2.1“主体”和“客体”的概念16.2.2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

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方法论取向走向实证主义

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方法论取向走向实证主义

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方法论取向走向实证主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方法论取向,并特别关注其是否正逐渐走向实证主义。

公共政策评估作为政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政策效果、优化政策制定以及增进公众对政策的信任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方法论的选择与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对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然后重点分析当前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的方法论特点,特别是实证主义方法的应用情况。

接着,文章将探讨实证主义方法在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的优势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我们期望能够为提升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方法论取向公共政策评估作为对政策效果、影响和价值进行判断的活动,其方法论取向直接影响了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发展历程中,方法论取向经历了从规范主义向实证主义的转变。

规范主义方法论强调政策评估应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伦理原则,对政策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

在中国早期的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规范主义方法论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取向强调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伦理和公平性,以及对政策效果的规范性评估。

然而,规范主义方法论往往缺乏科学的量化分析和实证研究支持,难以对政策效果进行准确评估。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实证主义方法论逐渐成为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主流。

实证主义方法论强调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验证政策效果,注重量化分析和因果关系的探究。

在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政策评估研究更加关注政策实施后的实际效果和影响,以及政策对不同群体的具体影响。

这种取向有助于提供更准确、客观的政策评估结果,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决策依据。

在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影响下,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体系。

这包括量化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

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结构取向”

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结构取向”
失去 了 自己存 在的基 础 。 随着我 国 的社会 、 经济 不断 向前
发 展 , 多 新 问题 、 许 新现 象 日益 显 露 , 引水 、 沙 、 象 如 治 气 监控 、 海洋治 理等 , 这些事 务需要 也 只有政 府才 能组织 足 够 的人力 、 力和 财力 来妥善 解决 。 同时 , 物 各类 行政 管理 问题 日趋专业 化 , 要 专业 知识 和 专 门的人 员 来 解决 这 需 些 问题 。 对于政 府来 说 , 了选择 更多 的机构 和更 多具 这 除 有专业 知识 的人 员之外 , 无 他法 。 别 因为管 理对 象 的 日益
43
维普资讯
政 法 ・ 会 社
不 可让 其无 “ ” 做 、 “ ” 为 , “ 帽 ”无 “ 章 ” 官 可 无 事 可 无 官 、 公 、
无“ 属员” 这样 便会人 为地 增设许 多 机构 。 ,
2 精 简的动 力在哪 里 .
行政 体 系有 不断 膨胀 的 内在 趋 势 , 对 政府 而 言是 这

复杂 化 、 化 , 民内部利 益矛盾 的表 面化 、 人 复杂化 。政府 凌 驾 于社 会之 上 , 是各 种社会 纷争 的 天然调节 者 。 随着改革
开放 的纵 深 发展 , 们 利 益 领 域 拓 宽 , 益 分 化 逐 渐 明 人 利
作 者 简 介 : 迎 春 (9 6 ) 男 , 江 大 学 社 会 思 想 与 文 化 批 评 中 心 硕 士 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政 治 学理 论 、 际 关 系研 究 ; 李 17一 , 浙 主 国
肖剑 忠 ( 9 4 ) 男 , 江 大 学 法 学 院政 管 系 硕 士 研 究 生 。 17 一 , 浙
构建一 种动 态的平衡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 创 新 系统 是 “ 由公 共 部 门和 私 营 部 门 的 各 种 机 构 组 成 的 网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 入 , 大学 系统 中脱离 知识生产 ( 即科 学研究 ) 的单一知识 传播 ( 即人才培养 ) 模式 日益 显现其缺 陷 与不足 , 理论 界的呼 吁和实践界的需求最终促成 了有效 的公 共政策变迁 。17 99年 , 我国颁 布的《 国重点高等学 校暂行 全
发( & 经 费也 出现 了迅速 的增 长 , R D经 费的绝 对值 R D) 从 &
看, 大学 系统 中的 R &D经费支 出一直 呈现 出单调递增态势 。
大 学 系 统 的 R D经 费 总 额 从 19 的 4 . 元 增 长 到 了 & 95年 23亿
20 年 的 22 3亿元 , 05 4. 年均增 长 比例 高达 4 .8 7 2 %。但 是从 大学系统 R D经费所占的比重看 , & 却从 19 95年的 1 。3 2 1%下
维普资讯
20 08年第 1 期 总 第 15期
N.2 8 o 0 10
sr 1 No 1 5 ei . .6 a
从 结 构 性 约 束 看 我 国大 学 科 研 公 共 政 策 的 改 革 取 向
下方 面完善相关的公共政策体 系: 加大政府对大学科研 的 资助 力度 , 步提 高大学 系统的科研 经费比重 ; 逐 完善政府科研 经 费
投入 的引导机制 , 不断优 化大学科研活动的 内部结构 ; 完善政府科研 经费的投入机制 , 确保大学科研 经 费的高效配置。 关键词 : 结构性约束 ; 大学科研 经费; 公共政 策 中图分类号 :, 4 9 4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0 3 2 1(080 —03 0 10 — 64 20 )1 00— 4
康 小 明
( 清华 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 北京 10 8 ) 004
摘要 : 随着我 国大学科研职 能的不断强化 , 大学系统 中的研发 ( & ) 费出现 了迅速的增 长。但是 , R D经 由于受历史和体制性 等因素的影响 , 国的大学科研 经费体 系中还面临着诸多的结构性约束。为充分发挥我 国大学 系统的比较优势 , 我 应着重从 如
政府 、 企业 和科 研 院 所 , 时也 包 括 了众 多 的 大 学 机 构 。 如 同 果 考 虑 到 大 学 不 仅 肩 负 着科 学 研 究 的重 任 , 同时 还 承 担 着 为
到 了 19 , 98年 教育部在《 面向 2 世纪教育振兴 行动计划 》 1 中
更是强调了高校 的科学研 究职能 , 为高校要 “ 强科学研 认 加 究并使高校高新技 术产业 为培育 经济发展 新的增长 点作贡
工作条例( 试行草 案) 中明确指 出, 》 大学 “ 是教育 中心 , 既 又 是科研 中心”这标 志着 大学的知识 生产职 能开始获 得 了公 , 共政策层面的认 同。到 了 18 年 , 9 5 中央发 布的《 中共 中央关
于加强教育体制改革 的决 定》 中再 次提 出, 高校应 承担起教
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 是我 国基础研究 和
高技术领域原 始创新 的主力军之一 , 是解决 国民经济重大科
技 问 题 、 现技 术 转 移 、 果 转 化 的 生 力 军 。从 中 可 以 看 出 , 实 成 ”
降到了 20 年的 99 % ( 05 .o 具体数据 请参见 表 1 。无论是 从 )
自从弗里曼 ( h spe Fem n 18 ) 2 C rt hr re a ,97 于 0世纪 8 io o年代 中期首次提 出“ 国家创 新系统” N tnlnoao yt ) ( aoa I vt nSs m 的 i n i e 概念以后 ,国家创新系统” “ 开始引起了诸多学者 和国际组织 的广泛关注 。根据经 济合 作与 发展组织 ( E D) O C 的定义 , 国
的人才支持和知识 贡献” 。 随着大学科研职能 的不断强化 , 大学系统 中的研究 与开
要》 中明确指 出:高校科 学研究能力是衡量一个 国家基础研 “ 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的重要标 志, 对各 国未 来能否在 日趋激烈 的全球科 技竞争 中 占据有 利地位 具有举 足轻重的影响。 与此 同时 , ” 在我 国颁布 的《 国家 中长 期科学 和技术发展规 划纲要 :06 00年》 20 —22 中也 明确 指出 : 大学 “
国际经验的比较视角看 , 还是从充分发挥我 国大学 系统的科
大学系统 在我 国科技 发展 战略中 的地 位与作 用 已经 得到 了
决 策 层 面 的 广 泛认 同 , 是 要 真正 发 挥 出大 学 系 统 在 我 国 科 但
研潜力看 , 都亟须提高 我国大 学系统 在全 国 R D经费配 置 & 格局中的相对地位 。从大学系统的 R D经费在全 国 R D经 & &
学 和 科 研 双 重任 务 , 点 大 学 应 办 成 教 育 中 心 和 科 研 中心 。 重
络, 这些机构的活动 和相互作用决定 了一个 国家技术扩散 的
能力 , 并影 响国家创新表现” 。从 中可 以看 出 , 一个 国家的科
学技术知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生产 、 传播和应用必然离 不 开各种创新主体构成的网络 , 而网络 中的主体要素既包括 了
费中所 占的 比重看 , 国为 1% (04 , 美 6 20 ) 日本 为 1. % 34
社会培养大量高级专 门人才和 创新型人 才的使命 , 因此 , 大 学机构将在 国家创新 系统 中发挥着更 为重要 的作用 。在 国
家教 育 部 颁 布 的 《 等 学 校 中 长 期 科 学 和 技 术 发 展 规 划 纲 高
献” 高校应 “ 国家知识 创新体 系以及 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 ;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